寓民族文化于教学之中

2022-09-11

爱国主义教育是指人们在长期历史中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民族语言文字以及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的热爱。教学大纲也要求在教学中要体现出爱国主义教育。作为语文教师, 应该利用语文课堂教育学生热爱民族光荣的文化传统。把爱国主义教育时时渗透于教学之中。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就是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光荣文化传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 在滔滔如流的岁月中, 这些特定的日子如一个个涌起的浪峰, 显示出它们的不凡。如我国的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 都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历史演变、风土人情、愿望信仰、道德伦理、文学艺术等各种文化因素。在民族历史的长河中, 它们世世代代、年年岁岁地为人们的生活增添意义和乐趣, 或振奋或抚慰人们的心灵。由此而引发的思绪和情结, 又往往成为诗歌创作中抒怀的缘由和契机。所以, 利用古代诗歌和节日习俗的联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不失为一种教学方法。

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中写的是重九佳节, 阖家登山、遍插茱萸以示亲人间避邪恶相互祝福的节日习俗, 牵动了这位离乡背井的游子思亲之情, 使他不吐不快。这种情不是单方的, 作者想象远在崤山以东的家人们, 在秋高气爽之时相拥登上山巅, 每个成员都佩带上芳香的茱萸, 也正在为“少一人”而深感遗憾。两情远隔重山, 发于一旦, 是由重阳节所激发, 通过重阳的节日活动连结起来的。对于离别的亲人来说, 思念之情时时都会袭上心头。然而面对节日的有关情景, 思念总是更加强烈。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 节日在人们心中掀起的情感是带有普遍性的。诗人的感觉更加敏锐, 说出了别人欲言而未能言的话。因此, “每逢佳节倍思亲”便成为古今中外广为传诵的名句。可见, 节日习俗不仅对诗人的创作心理, 同时也对读者的欣赏心理起着积极的作用。

属于此类的还有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春雨本是时或有之的, 然而清明的雨, 却使那赶路的人触景伤怀。因为暮春时节, “杂花生树, 群莺乱飞”, “梨花淡白柳青深, 柳絮飞时花满城”, 正是人们举家外出, 踏青扫墓的时节。而孤身的赶路人不能参预这一极有情意的节日活动, 怎能不心中惆怅?况且春雨纷纷又似与愁绪相接, 所以就更感到“欲断魂”了。由于节日赋予清明之雨以特殊的情感色彩, 致使它们成为诗作灵魂的高触媒。对于读者来说, 也因亲身经历过清明这种习俗活动, 因而容易引起共鸣。

在节日活动中, 诗人还往往主动地、有意识地借助于传统的习俗以抒发情怀, 表述信念或理想。如王安石的《元日》一诗, 即为典型之作。“无日”是农历正月初一, 古人认为它是岁之元, 时之元, 月之元, 又称“三元”, 可见人们是很重视它作为一年开头这个特殊义的。“正月朔, 岁首立春, 四时之始。”[1]还说“冰冻始泮, 蛰虫始发, 鸡始三号, 天曰作时, 地曰作昌, 人曰作乐, 鸟兽万物莫不应和。”[2]大地回春, 使人们萌发新的希望, 所以整个春节基本上都贯穿着除旧布新的精神。王安石是怀有“矫世变俗之志”的政治革新家, 他选用“元日”为题, 明确地表达了他“新故相除”的观点和愿望。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全诗抓住了年终岁首终始交替的关键时刻, 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气和希望的民俗风情画。四句诗中有三处涉及民俗文化。其一是爆竹。“古时爆竹, 皆以真竹着火爆之”。“以辟山臊恶鬼也”[3]。山臊“在西方深山中, 长尺余, 犯人则病, 畏爆竹声”[4]。其二是桃符。桃符就是在两块桃木上写着神荼、郁垒之名, 悬门左右以驱百鬼。“神荼、郁垒二神主阅领诸鬼”[5]。一夕之间, 人们在送走旧年的深夜点爆竹, 在迎来新岁的黎明挂上桃符, 目的都是驱邪镇恶, 以祝福一年平安吉祥。其三是屠苏。屠苏是一种酒, 传说喝了对人有益, 可以驱除瘟疫。这层意思跟爆竹、桃符相同。但“春风送暖入屠苏”还有更深的意蕴。大年初一饮屠苏酒, 是按着先少后老的次序, 其用意在于新春开元, 少年得岁, 老年失岁;未来是属于年青一辈的, 因此老者自觉退让。有志的年轻一辈, 乃是幸福未来的希望所在, 这一习俗是很有意义的。借助于上述三种习俗的含义, 王安石这位诗人兼政治革新家不仅在《元日》一诗中描绘了一幅色彩鲜亮、诗情浓重的节日风景画, 而且更深入地揭示了这一重大传统节日的文化精华和真谛, 热烈而深刻、畅达而含蓄地表达了诗的主题。那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理趣”, 正是在这人人熟稔的民俗风光中深入人心的。

节日习俗是各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独呈异彩的一部分, 各个节日又各具时令特色和文化内涵。节日习俗是人人享有、年年重现的, 人们对之十分熟悉, 这就使创作与欣赏在心理上得到沟通, 因而与节日有关的佳作往往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从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角度来看, 反映节日习俗的诗歌具有很好的认识价值, 值得研究。而在语文课外阅读辅导中利用古代诗歌与节日习俗的联系, 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光荣文化传统, 也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摘要:教学大纲中强调, 在教学中要参透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不是一句空话,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本本文就这个问题做了回答。

关键词:语文教学,民俗,传统文化,爱国主义

参考文献

[1] 出自《汉书》.

[2] 出自《晋书》.

[3] 出自《荆楚岁时记》.

[4] 见《神异经》.

[5] 出自《独断》.

[6] 杨殿奎等.《古代文化学识》.

上一篇:浅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智能化技术应用下一篇:浅议“创建节约型校园”节水、节电对策——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