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德育于音乐教学之中

2024-05-03

寓德育于音乐教学之中(共9篇)

篇1:寓德育于音乐教学之中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不是新课题,不少学校也曾有过探索和总结。但问题是这项工作难以持久;难以落实。原因有三:其一,不少人认为知识和能力的落实是硬任务,升学成绩是硬指标,而德育渗透是软任务、软指标。大多数教师担心寓德育于教学会打乱正常的学科教学,影响学生成绩的提高。其二,有的教师对“十年**”中读语录、贴标签的做法十分反感,一提“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就把它简单地同过去形式主义的那一套挂起钩来,思想上总“热”不起来。其三,不少教师虽有积极性,但往往不知如何具体操作。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内容的传授、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教学程式。现在要在教学内容中发掘德育内容并将之灌输、渗透给学生,他们感到“吃力”,特别是理科和外语学科似乎难度更大。于是自然产生了“等一等”、“看一”的想法。所以,在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我们不仅要解决过河的“桥”或“船”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观念转变的问题。

英语科在实施“高速度、大容量”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也十分强调英语课德育功能的发挥。根据英语教学的特点,外语组教师指导学生翻译一些浅显的爱国主义文章和诗词,排演爱国短剧小品。低年级学生用英语朗诵歌颂民族传统美德的儿歌;高年级学生进行《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华》的英文写作竞赛和英语演讲比赛。一首首爱国颂歌从学生心田飞出,一篇篇爱国的文章从学生笔下流出,抒发出学生对祖国的炽热情怀。教师们根据不同年级的实际情况,编成课外阅读材料,发给学生阅读。在老师策划的“我做导游”的活动中,学生用英语纷纷介绍黄河、长江、长城,介绍优秀的民族文化,介绍深圳改革开放的成就。学生陈琼芳在日记中写道:“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已经或将要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象征、标志,是我们中学生最引以为自豪的内容。”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他们讲负数时,向学生介绍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讲圆周率时,告诉学生祖冲之的贡献;解二元一次方程,介绍“方程”最早使用的也是中国,在《九章算术》中就已出现;讲几何时,讲国旗的制作与计算,并让学生亲手制作一面国旗。这些都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实践中我们感受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不仅要重视发掘教材蕴含的教育因素,把德育贯串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而且要重视寓德育于课外活动之中,寓德育于社会实践之中,寓德育于社区教育之中。不仅要立足于课内的“言德”,还要注重课外的“身教”。总之,要形成德育的氛围,就要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全社会都要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

篇2:寓德育于音乐教学之中

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其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态度和科学世界观的人。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中专语文的教学目标是:“要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全人格。”作为中专语文老师,在新形势下如何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呢?本人认为针对中专生应重点在“渗透”上下功夫,结合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那么“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这些《教学大纲》的要求就“润物细无声”了,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呢?其原因有二:第一、由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语文注重的是文道统一,语文课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象政治课那样系统地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它的特点决定了思想品德教育只能让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在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上,一点一滴地逐步加深和提高,与语文训练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第二、由实施的对象所决定的。中专教育实施的对象是中专生,他们有自身的特点。中专生是比较特殊的学生阶层,它既不同于一般的中学生,也不同于大学生。现在的初、高中生,他们对语文的认识,除了兴趣之外,还有一种外在的压力——升学。因此,不管怎样,他们对语文知识及其思想内容都要无选择地加以接受;大学生,年龄较大,所受的教育时间也相对较长,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而处在这两者之间的中专生,许多是从初中毕业直接进入中专学校的,既不要担心升学与否的问题,也缺乏较强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他们对语文的认识比较模糊,认为语文是基础课,可学可不学,尤其认为语文中的思想因素意义不大。要使他们接受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基本技能,尤其是接受语文中的德育因素,那就全靠语文教师手中那根“魔杖”了。

那么,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到底如何通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使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有了一些心得体会,愿和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说“听”。每一次在开始讲授新课的时候我都要对本课的作者进行介绍,那么这是一个绝佳的进行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机。比如我在对《荷塘月色》的作者朱自清进行介绍时,是这样说的:“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文学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散文家、文学家、诗人、学者这些咱们就不多说了,有著作为证。那为什么还说他是民主战士呢?”经过这么一问,有些知识掌握比较广泛的学生就七嘴八舌的说开了,通过共同回忆,老师补充,大家明白,朱自清在清贫中、在病痛中能坚持自己的操守,以贫病之躯公开宣布自己拒购带有灵魂收买意味的美援面粉,唱出了生命的最强音,因此被称为民主战士。最后老师做总结性强调,富贵是人所羡慕的,贫贱是人所厌恶的,威武是人所惧怕的,但能不为之所动,这就表现了一个人坚守节操、大义凛然的高尚品德。从朱自清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真谛。通过这些总结,我看到学生的脸上露出了坚毅的神色。

还有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在介绍作者时,我从他的生平开始说起,“在他短短四十几个春秋里,身处乱世,饱经忧患,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遭遇妻离子丧、母死兄亡,人生的悲苦,身世的可堪,形成了郁达夫忧郁敏感的性格。国仇家恨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他自觉投入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中去,尽自己的能力作了许多对祖国和人民有益的事情。正因为郁达夫充满爱国热情,爱国成为他毕生的精神支柱,才促使他投身于火热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才使他在遭遇人生的种种不幸和痛苦时没有倒下。”最后以著名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所写的诗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结束了作者简介。在我说的过程中,我可以感觉的到同学们的热血沸腾了,我想这热血是为了我们伟大的祖国而沸腾的吧。

我还常常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音乐、视频,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比如在讲碧野的《天山景物记》时,我找了一些新疆经典的民歌,又找到中央电视台曾经播放过的《走进新疆》的视频,通过这些音乐、视频让学生们了解祖国西北边疆的富饶美丽,雄奇壮观的自然风光和牧民幸福美满的新生活,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山河,热爱新生活的情感,这就是进行了爱国主义的教育。因为我们对祖国的爱最早是从这片哺育我们的土地开始的,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无论我们以后走到哪里,都会对故土家园产生刻骨铭心的热爱和依恋。因为“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胸中重千斤。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心中一样亲。” 故乡的土地是可爱的,祖国的大好河山更迷人。当人们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和活动范围,就会情不自禁地把对家乡故土的爱扩展到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就会发现自己的祖国无比可爱,是令人赞美、自豪的一片国土。再说“说”。现在的中专生,大都有一种自我推销的欲望,参与意识较浓,总想在各种场合表现自己。针对他们这种心理特征,语文老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培养他们看和说的能力,同时又可以让他们在娱乐中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实现老师寓德于教的目的,真可谓一举两得。那到底怎么做呢?我尝试着利用一些影视作品。影视片是一种表现社会生活的艺术,它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具有丰富的德育内涵。它通过表现美的心灵,美的行为、美的意境来感染人,使人们在欣赏评论影视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品质教育。作为大众化的影视艺术,它以其直观性和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吸引着广大青少年。比较庆幸的是笔者的学校每到周四就放一些爱国主义的影片,比如《焦裕禄》、《鸦片战争》、《十月围城》、《建国大业》等,多是比较流行的、反响比较大的爱国题材的影片。看完电影之后,我会利用语文课举行小型的讨论会,先请一位同学把主要的故事情节叙述一遍,然后让大家各抒己见,说一说这部影片哪一点感动你,为什么感动;哪一个片段比较感人,感人在哪里;哪个人物的性格你比较欣赏,欣赏的原因;他(她)和你有没有相似的地方,你可以从他(她)身上学到什么。从学生们的答案中,老师可以发现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在最后进行点评的时候,可以因势利导,加以纠正。

该说“读”了。我常常推荐学生看一些课外读物,比如《青年文摘》、《读者》、《特别关注》等思想健康向上的,在这些杂志中有有关时事的评论、有关于励志的、有关友情、亲情的„„我也建议学生们常看报纸,让他们养成读报习惯,关心时事要闻、关心国家大事。鉴于男生爱看武打小说,我会推荐他们看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本人认为从这些武侠小说中是可以感受的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内容,比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格方面)”、“士可杀不可辱(气节方面)”、“一诺千金,生死以之(诚信问题)”、“路见不平,舍身相助(社会正义)”等等。当然在看小说上面我有时间要求,老师讲课的时候,不能看,否则将受到严惩,可以在语文晚自习的时候看。女生爱看的言情小说,我会推荐她们看一些我看过的作者的作品,比如席绢的、于晴的„„本人认为在好的言情小说中可以放松心情,陶冶情操、培养情商,还可以学习作者写作时的表现手法,对人物环境的渲染方式等,有益于提高写作技能、而且可以感受不一样的生活„„当然不管是什么小说,我都会要求他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且我会在语文晚自习的时候和他们讨论这些小说中的情节、内容,问问他们看过之后有什么感想,再顺势加以引导。

最后说“写”。除了课本上要求的写作题目,我会在讲完课的剩余时间,让学生自己自由发挥的写一些内容,比如对报纸上的一些热门新闻的看法,对自己看过的一篇文章(小说)的感想,有什么心里话想对老师说„„这些都是写作内容,字数、格式没有严格的限制,只是要求写真话。老师的任务就是抓好写作后的批改工作,在批改中“纸上谈心”。一方面,老师要有耐心、热心和诚心,帮助学生进一步认清形势,以达到共识,另一方面,要多给学生以表扬和鼓励。对于学生的文章中,哪怕只有一个闪光点,教师也不要忘记给予表场和鼓励。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下一次的写作中更加充满热情和信心。

篇3:寓德育于历史教学之中

关键词:初中历史,德育工作,渗透研究

德育在整个初中教育教学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各学科应当按照德育工作整体要求,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有效渗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引领和保障作用。本文主要结合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融合德育进行初步分析。

一、初中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初中生进入了青春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教育引导格外重要。历史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将其发掘并充分利用起来,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理念的需要,能够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将个人发展成长与祖国民族强大紧密结合起来。同时也是抵制社会不良思潮的需要,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不良思潮,历史教学要充分融合德育要素,以主旋律正能量引导学生,对一些社会腐朽没落思潮予以坚决抵制。另外,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也是完成教学三维目标的需要,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并重的素质化教育成果。

二、抓住有利契机,扎实有效开展德育工作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要注重抓住有利的时机,运用恰当的方式,周密设计,精心组织,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受到深刻教育。笔者在教学中主要抓住以下三个方面。

1. 历史学习之中感悟古代劳动人民智慧。

翻开中国历史,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成为了璀璨夺目的光环。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刻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从而对学生强化思想教育。在《灿烂的青铜文明》这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精美的青铜器,比较典型的司母戊鼎,可以让学生在赞叹能工巧匠做工精细、构思设计巧妙的同时,无不赞美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在这些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辅助手段,增加教学中的形象演示信息,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感悟到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2. 引导回顾屈辱历史激发强烈的责任感。

知古才能论今,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当今青少年一代承担着将来建设祖国、强大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不忘历史、不忘国耻,由此激发出学生内心强烈的责任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笔者除了向学生介绍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例如清王朝的腐朽没落、国力不济等因素之外,更多的向学生分析了当时之中国和世界列强之间的差距,正是因为这种差距才导致了一系列的侵华战争,让学生明白国力强大才能有足够的军事实力、国防实力保家卫国,维护领土和主权完整,否则一切都是空谈,让学生对这一段屈辱的历史以及所揭示的深刻道理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接下来,笔者向学生介绍了当今中国之国力,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国防军事实力都不可同日而语。经济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防现代化力量显著提升,从我国自行研制的北斗卫星、远程导弹、战略核武器,以及新型战机、国产航母、新式主战坦克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上,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今日之中国已经迈上了发展强大的快车道,让学生既充满了豪情,又感受到了肩上所担负的沉甸甸责任。经过课堂的学习探究,学生纷纷表示在全球多极化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每一位青少年都应当认真学习,不断提升自我,将来更好的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3. 感悟先辈革命斗志催生振兴中华激情。

中国革命之所以取得成功,我们之所以能够有着幸福的生活,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一定要充分感悟革命先辈无坚不摧、英勇卓绝的革命斗志。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这一方面的感知,在《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中,笔者运用课件向学生演示了红军长征的路线以影视作品中的精彩片段,向学生形象的揭示了长征过程中翻雪山、过草地等艰难险阻,让学生对革命先烈为了革命胜利、为了广大穷苦大众翻身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在教学演示之后,笔者还组织学生进行专题口头演讲,从革命先辈的顽强斗志中受到教育。学生纷纷表示当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以及其他各个方面,都要以顽强的毅力攻克难关,将来主动承担起振兴中华的责任,让爱国主义主旋律在学生心中涤荡。

4. 联系生活切身体会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发掘生活资源,让历史教材和生活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从而提高学习理解的效果,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在《科学技术的成就》教学中,笔者向学生投影了我国科技方面一系列尖端研究成果,从载人航天器探索宇宙,到南极科考船取得丰硕成果、蛟龙号潜水深度再度突破极限,以及生物科学领域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给学生展示了一幅科技繁荣的景象,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之成就,感悟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功,让学生进一步坚定了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三、结束语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广大教师要注重选取巧妙的教育方式,将各种有利于德育开展的资源整合起来,特别要注重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对学生的成长发挥指路明灯作用。

参考文献

[1]温永纯.基于翻转课堂的初中历史教学微视频的设计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6(24)

[2]梁永恩.关于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水平的研究[J].学周刊,2014(02)

篇4:寓德育于学习教学之中

一、实际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是一门应用性科学,来源于实践,服务于社会。教学中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学是生活的需要。数学大家学,抽象变为具体,数学不再神秘。

例如,在教学《分类意义》一节中,我先让学生用直尺测量自己喜欢的物体,记录测量结果,让学生积极动手,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实践,产生于生活需要,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的孤立难懂的畏难情绪,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二、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学会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调控自己的学习行动,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即课上师生互动,课下学生主动。

例如,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齡特征,教学中,我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先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自学看书,做到仔细读、动脑想、动笔画、动手做。久而久之,学生学会了学习方法,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抓住时机,画龙点睛

例如,讲“正方形的认识”一节,可以联想到做人的道理,做人要讲原则,教育学生要堂堂正正做人。讲“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教育学生一看、二定、三算、四验,遇事沉着冷静,先动脑想一想,否则将遇事则不达,最后教育学生要认真书写、注意格式,养成好的书写习惯,给人以美的感受。

四、育德渗透要从课内走向课外

要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只靠课堂内的言传身教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去。课外的训练可以解决在课上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为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爱好,叫成绩优秀的学生牵头组织了课外活动兴趣小组,让他们开展不同形式的学习竞赛活动。

例如,为了照顾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的教育,可以开展“一帮一”“一起红”活动;学习了圆周长公式,让学生认识了“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后,可开展“小小故事会”活动。进而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古代的人们能创造出如此灿烂的文化。作为跨世纪的新一辈,我们不能愧对祖先。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学好数学这门基础学科,在科技发达的信息时代,创造出更加辉煌灿烂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作者单位 吉林省通化县富江乡学校)

篇5:寓德育于英语教学之中

作者: 程红景

单位:汝州市四高

寓德育于英语教学之中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英语作为一种世界上流行最广的语言,它同样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只要教师留心就会发现英语学科的德育内容很丰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机会很多。英语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优秀德育思想,它们一定程度上能够结合所学内容来发挥英语学科的德育功效。我们应坚持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做到“文成化育,润物无声”,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起他们内在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其发展。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教学,研究性学习和交际教学法搞得如火如荼,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语言交际的能力逐步地提高,这也正是我们英语教学的长期发展目标。但是我们所教授的英语很多内容都是从西方国家而来的,我们了解了许多西方社会的社会习俗,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国家的国情和适合于我们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不能忽视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在社会群体中高尚人格的培养,以及坚强的意志力的培养等各方面人格的塑造。在每一次的授课中,无论是日常生活中交际语言的教授我喜欢教英语,因为英语是一种丰富、优美的语言,有着令人陶醉的魅力。但我更喜欢让英语成为学生一种获取知识的桥梁,让英语使学生多一个世界,多一个头脑,多一重生命,让学生成为有见识、爱祖国、有高尚人格的中国人。所以教学中,我常常将所教授的英语知识与中国悠久的历史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世界历史的

车轮在滚滚向前,使学生既感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又感受到“We are Family”。

德育是所有教育目标的首位,它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教育以人为本的根本所在,没有这一项,任何形式的教育即为空谈。所以每一位教师,无论是否班主任,都应在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因为教师都是学生今后人生中的向导,他的所说和所为都是学生的领航灯。既然德育教育占有如此重要的首要地位,所以我们都应履行这一神圣的职责,在日常的教学中应有德育教育的渗透。

在教学中要有“情”:也就是教师要有满腔热情,富有情趣地渗透德育。首先是教师的热情,教师要有亲切的语言,丰富的优美的肢体语言,以爱生如子、无私奉献的精神来熏陶学生美好心灵,对待学生要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道德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生长期生活在团结友爱的课堂中,耳濡目染,将养成关心他人、体谅他人、乐意合作、乐意分享等亲善品质。相反,学生长期生活在人际关系紧张、相互戒备、充满敌意和排他性竞争的课堂气氛中,久而久之,形成的将是自私、偏狭、互不信任、互不合作、相互攻击等破坏性品质。

在教学中我搜集了很多谚语,谚语是社会上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它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却又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用简单通俗的话语反映深刻的道理。引用谚语往往比一般的说理更具有效果。学习英语谚语,不仅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得各种知识,更可以使他们从中学习一些做人的道理。

例如: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失败是成功之母).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或一寸光阴一寸金).No pains,no gains(没有努力就没有收获).Don′t put off till tomorrow what should be done today(今日事,今日毕).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The problem in the bone will come out in the flesh and we must stretch it(问题的实质总会暴露的,我们必须抓住本质)。

这些谚语中蕴含着积极的内容,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教育鞭策作用。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对这些谚语的内涵作较为深刻的科学的讲解,适当地拓展它们的外延,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激发他们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而且谚语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对学生具有激励作用,有利于提高其思想品德修养和健康的身心素质,从而寓思想教育于英语教学之中。

教师在授课中教唱一些优美的英文歌曲,如:Big Big World(大大的世界),Yesterday Once More(昨日重现)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极富节奏感的英语语言创造出的和谐的声音和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让学生多阅读,从中去感受动人的故事、文明的举止、幽默的性格等;还可以让学生多听原声带,使学生欣赏英语中那轻、重、缓、急的优美语音、语调。通过语言美的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增加他们交往的信心和勇气。同时还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产生教有所受、导有所悟的教学效果。

课堂中的学科德育功能的发挥与运用不是凌空而行,也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要努力寻找知识传授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有效的德育功能必须具有经常性、坚持性、长效性,而在学校的教育中要保证有效的德育,必需通过重视和发挥学科德育功能来实现。因此,学科德育功能作为校内德育的主渠道的地位是十分明确的

“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教书”育人”两者同等重要。忽视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是教师的失职。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英语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之外,更重要的还要在教学中实施育人的目的。

高二英语第三册第九课“ A Christmas Present”(圣诞礼物)的课文时,通过听录音、复述课文,问题回答等方法,将该课课文内容呈现给学生。然后,我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全体学生进行活动,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得到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同时,我还适时、适度地利用课文的内容进行德育渗透。该课课文讲的是一个名叫 Edith(伊迪丝)的小女孩替她父亲挑选圣诞礼物的故事。在一家百货店里,小伊迪想替她父亲买件令她父亲高兴的礼物,当营业员介绍给她一条真丝领带时,她感到她父亲不会喜欢这种礼物。后来,她精心挑选了一个质地上乘的烟斗,她想她父亲虽然偶尔抽烟,但他见到那只烟斗一定会很高兴。然而故事却给了读者一个戏剧性的结尾。伊迪丝的母亲在餐桌上兴高采烈地宣布她父亲已经决定戒烟了。故事就这样结束了,我向学生发出疑问,“假如你是伊迪丝,你听

到这个消息后,有何感想?”,“你接下去,会怎样做?”“作者为何要给读者这样一个结尾?”学生分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讨论后,学生们给了许多不同的设想:有的说小伊迪丝会再去那家百货店退货;又有的说,她会向百货店营业员说明情况,要求换成别的礼品;也有的说,她仍然将烟斗送给她父亲,让她留作纪念,并对他能下决心戒烟表示祝贺„„我紧接着又提出了一个问题:问学生平时是否买礼物送给亲朋好友以及同学 ?买什么样的礼物送人?经过一番问答后,裘老师作了启示性总结。她说,作为学生,挑选礼品应该是价格不太贵且有意义的东西。她说,“礼轻情谊深”是一句名言,说明礼物不在于其价格,而在于送礼人的一片情谊。她建议学生自己动手做礼品,那样意义就更大了。点评: “送礼”是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通的一件小事。

作为学生,他们只是使用父母亲钱的消费者,不能在购买礼品上增加父母的经济负担。同时,学生应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传授外语知识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自然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极适时宜的。尤其在当前,一些学生穿衣服,鞋子要穿名牌,互相要进行攀比;贺卡、礼品越送越高级,越送越贵,在这种客观情况下,裘老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启示是很有必要的,而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裘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也作了尝试。她创设情景让学生对故事的结尾作了多种假设,并通过讨论形式,让学生们充分进行思考,让他们发挥他们各自的独立思考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在课堂教学中。把教师的

“一言堂”变为以学生主体的“众言堂”。英语教学活动中的德育教育不能搞空洞的说教,形而上学的一套,也不能以德学冲谈语言教学。德育渗透要通过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来进行,以“涓涓细流”滋润学生的心灵,这样才不失英语课特色,并能有机地将授知与育德结合起来,有机地将指导英语学习活动与培养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结合起来。

篇6: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

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

粱国强

广东梅县华侨中学(514700)

德育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作,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德育大纲》指出:“中学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笔者在数学教学中,按照大纲的要求,充分利用数学教材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立志成才教育,用教师自身的人格力量感化学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数学是以逻辑思维的方式对客观世界进行的抽象反映,在众多数学概念中处处充满着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体现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述数学知识,使学生在正确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例如,数学中有大量对立统一的事物,我们通过对相近或相逆事物的分析比较,渗透“对立统一”的思想。如多与少,大与小,正与反,动与静,精确与近似,有限与无限等概念、方法,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比较而存在。这些对立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

“联系”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个基本观点。数学中存在着多种联系,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既可深刻认识这些概念、公式,又可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发展”也是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个基本观点。“发展”是事物的必然结果,数学知识也是如此。通过教学,让同学们知道,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又是发展变化的,而静止是相对的。因此,看问题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敢于质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事物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数学教材包含定义、公理、定理、公式、法则等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前人创造出来的,其中相当部分是中国的数学家创造的。在教材的引入中,介绍我国数学家的生平事迹,无疑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祖辈的敬仰。

数学教材中有不少例题、习题、练习是有关节约用电、节约用水、节约粮食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知识,教学中有意识地做好这方面教育,从而在学习数学中提高了学生的环境意识。

学生的思想道德、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单靠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时间是不够的,在工作中还注重开辟“第二课堂”,多方面、全方位地进行德育渗透。如布置出“数学报”、数学学习园地、开展数学兴趣小组等,让学生在各种氛围和情景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把思想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

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既不用严厉的训斥,也不用空洞的说教,而是用教师自身的师德表率,潜移默化地为学生提供无字的教材、无声的教育。教师要以自己高尚的品德、良好的素质融入学生的心灵,对学生产生一般说教难以产生的教育效果。教师要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勤,带动学生的勤,以自己不怕困难挫折、奋发进取的人格魅力,激励群体意志。鼓励学生,以顽强的意志攻克学习上的困难。

篇7:寓德育于物理教学之中

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物理组王红强

德育是指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道德品质是人们行为、作风上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物理教育中的德育,主要指教师结合物理教学内容,为培养学生的某些观念、意识、道德、品质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① 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值得探讨的。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应当结合我们物理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我们采用的方式应更多的是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物理学作为科学的分支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其中还包涵着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我们恰恰可以利用这些适时对学生教育,使学生的智力、人格的得到全面的提高。

优良品德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长期以来,人们以“德才兼备”作为评价人才的基本标准,说明品德和才智同样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道德品质虽已初步形成,但仍有较大的可变性、可塑性。总观人们对科学精神的诠释,不难发现求实、进取、公正、合作、献身等是科学精神的基本要素,这些也是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所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在物理学发展史中,无数科学家,以辛勤的劳动、无私无畏的精神为人类的科学事业而耕耘、献身。这样的史实在我们中学物理教材中是举不胜举的。

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常需要对问题进行共同讨论,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与他人合作的品质,而在物理实验学习过程中,由于仪器及学生实验技能的限制,能与他人合作的品质变得更加突出。因此,物理教学中应该积极倡导善于和别人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习惯。物理学中对实验的解释,观点与理论的得出,虽然可能是个人的研究成果,但仍然是在众多物理学家的讨论甚至争论中完成的。下面结合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来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合作研究的品质。

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由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这部分内容以物理学史为主,理论内容相对较少,我采用了合作研究的教学方式。我根据课本内容及万有引力定律建立的相关物理学史,将要讲解的内容分为地心说和日心说之争、开普勒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三个

知识板块,并由三个学习小组分别讲解。每个学习小组由6名学生组成,每个组内的同学又需分工合作来完成资料搜集、课件制作、课堂讲解等任务。班内的其他学生自学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并组织相关的问题以便课堂上提问或辩论。在整个任务的过程中,班内每个学生都会体会到单凭自己很难对万有引力定律有全面的理解,只有大家相互借鉴、共同讨论、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任务。这样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并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的合作品质得以提高。

在学生收集到的材料之中有下面两段材料:

1、开普勒定律的提出是开普勒在其导师丹麦天文学家第谷连续20年对行星的位置进行观测所记录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4年多的计算,否定了19种设想而提出的。

2、牛顿在一封给胡克的信中写道:“如果我看的更远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②这里的巨人是指胡克、笛卡儿、伽利略、开普勒和哥白尼,也就是说牛顿完成的综合工作是基于从中世纪以来世世代代从事科学研究的前人的累累成果。我班两组学生分别从继承前人成果的角度对这两组材料进行分析。在课堂总结时,我将这两组材料中蕴涵的合作精神进行了点拨,使学生明白物理理论整体的发展与完善是离不开众多物理学家的合作,从而使学生领悟到合作品质的重要性。

这部分内容中还有更多的德育素材可挖掘。例如,第一组谈到被哥白尼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所感动,第二组提到第谷坚持了20年对行星的位置进行观测,开普勒经过四年多的计算,先后否定19种设想的才提出了三定律,要学习他们的刻苦精神及坚强意志;第三组为同学们讲了牛顿因思考问题而废寝忘食的故事,这又是奋发好学、勤于思考的实例。

在物理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整体上应以寓于物理知识教学中的、经常性的熏陶、喻示、诱发为主,使学生通过不间断的积淀,产生顿悟,并进而和其他学科中的德育教育融会。因此,在教学中关键要选择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这样我们就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育人的“工程师”。

参考文献:

①《物理教育学》乔际平/续佩君江西教育出版社

②《物理学史》郭奕玲/沈慧君清华大学出版社

③《教育心理学》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8: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

一、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理念

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是征服自然的能力和保护自然的能力的同步发展.在数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观点是完全可行和必要的.可从人口、环境、生态、能源资源等方面编写各种类型的题目, 让学生获得同人类发展相适应的正确的教育理论观点.

1.人口资源教育

我国有十三亿人口, 目前还处于人口增长期.如果我国人口增长率控制在1%左右, 年纯增加1300万人, 2030年左右, 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教师可从我国的人口资源状况来编写习题, 让学生从中正确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 对全面开发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正确的认识.

2.生态环境教育

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 任何一个角落污染都危害到整个地球以及我们的后代.许多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数据, 警醒我们要保护环境, 如公元前2000年左右, 地球森林覆盖面积高达90亿公顷, 占陆地面积2/3;20世纪80年代, 森林面积28亿公顷, 森林覆盖率为20%;2006年,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达18.21%左右, 低于世界平均森林覆盖率 (27%) .这样, 利用森林覆盖率编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数学题, 既可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又可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感知数学, 培养学生数学美感

数学以高度抽象、极其简洁的形式和思想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内在美.在数量关系和图形之间, 在数学符号、数学公式、数学逻辑和解题技巧上都表现出简洁的美.它的美对于人们进行数学创造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 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思考, 由探索而生趣, 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变“苦学”为“乐学”.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美的追求, 使学生始终感到“学犹不足, 唯恐失之”, 从而如饥似渴, 孜孜不倦地寻求打开科学大门的金钥匙.同时, 对数学美感的追求, 也是学生进行数学创造的动力来源之一, 数学美的方法是数学创造的一种有效方法.培养学生追求数学美中, 也渗透了对学生审美观的教育, 使学生追求数学美的情感上升至追求人生美、世界美的思想,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三、体验数学,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数学由于具有极强的严密性, 因而教人诚实和正直.正如M·克莱因所说:“在最广泛意义上说, 数学是一种精神, 一种理性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 使得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要积极让学生体验数学,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诚实、求是, 是数学理性精神的本质特征.数学语言的精确性使得数学中的结论不会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形, 数学中不存在伪科学, 数学家始终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数学中不允许有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存在.数学让人不迷信权威, 不屈服于权贵.坚持原则, 忠于真理, 个性和谐, 心胸坦荡, 充满自尊、自信、自爱和独立的人格.

勤奋、自强, 是对数学真理追求的永无止境的探索活动的人格特征.数学不像音乐、文学那样容易让人入迷, 数学学习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数学并不是既有知识的汇集, 数学发现、发明过程中需要数学家大胆的猜想、探索和不懈的努力, 凝聚了数学家的创造过程, 在数学活动中, 培养了人们的探索、求实的精神品质.

严谨、朴实, 是数学最基本的科学态度.数学中不允许有半点马虎和轻率行为, 一点粗心也可能造成重大的损失.这样的数学学习活动中, 使学生养成缜密, 有条理思维方式, 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

理智、自律, 是科学文化人的重要人格特征.数学能够去其浮躁、净化人的灵魂.数学中的定理、规则是进行数学证明的法规, 这样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律行为, 遵守社会公德及法律法规等.

四、构建交流平台, 开创民主的管理环境

在数学教学中, 不仅要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取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师生及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 使学生敢于向同学和教师表达自己获取的信息, 要结合数学的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于其中, 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品质.同时, 在这样和谐的环境中, 也利于学生倾听他人思想, 发现问题, 引导探挖、寻求真理, 乐于接受他人不同意见,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品质, 由点的结合而全面形成团结合作、民主的班级管理氛围.

五、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团结奋进的品质

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学生个体之间的合作意识差, 与集体合作的意识不够, 易培养学生的自私心理.新课标指出, 数学的学习活动, 既主张学生个体的自主探索, 更强调合作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中, 通过各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 既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品质.

篇9:寓德育于化学教学之中

作为化学科技将在新世纪里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开辟化学科学的德育论坛,重视科学的灵魂——人文理念是至关重要的。从科学的发展史到诸多科学家本身的道德示范,化学学所包含的人文价值是至为丰富厚重的。因此,我们教师要有充分的认识,用清醒的头脑把德育渗透到化学教学中。

20世纪以来,生态学已成为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对人类生存的大环境进行研究,正成为生命科学中最为活跃的方向之一。特别是20世纪后期,生命科学的宏观研究不仅是传统的生态学的范畴,而且扩展到对整个化学圈的研究。以前,人们对化学圈缺少认识和关心,对森林乱砍滥伐,随便开垦草原,对各种动物乱捕滥杀,并把大量的废物、废水以及有毒物质任意倾倒和排放,大量浪费地下水,致使这个大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化学圈面临崩溃的危险。由此,人们感到21世纪人类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人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关系到各国人民的福利和经济发展,是人民的迫切愿望,是各国政府应尽的责任。人类改变环境的能力如妥善地加以运用,可给人类带来福利,如运用不当,则会对人类和环境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害;为了在自然界获得自由,人类必须运用知识,同自然取得协调,以便建设更好的环境。为当代和子孙后代保护好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的迫切目标。

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对环境缺乏科学认识,所以必须对下一代加强环境教育,使中学生正确认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学习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形成正确的生态观和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相和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要强调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和建设祖国的责任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关注与化学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形成崭新的生命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例如:上实验课的时候,讲到不要乱扔垃圾,剩余药品的回收,避免污染环境以及怎样节约用水时,教育同学们怎样节约用水:用洗菜、洗脸、洗手的水可冲厕所,今后修建就应注意这方面的问题,洗菜水还可以浇花草,用水尽量节约,在外面、学校、公共场所即是任何地方看到水龙头没关好,主动关好,我就是这样的人,为学生做表帅,为人师表。哪有水管漏水,尽力而为,把它修好,或叫管理人员修好,多管这主面的“贤事”。另外,从食物链的角度来看,社区、单位、公园、路边,特别是农业方面等,浇花草只要不是用来食用的植物及果实,就可以用沟、河中的水,不用地下水,更何况沟水、河水,比地下水还有肥效,洗车如果能把沟、河中的水净化,消毒后用又是一次节约地下水;还有就是建筑方面,当看到修房时,把地下水大量的抽起排入下水道,不仅大量浪费地下水,还可能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如果能回收到地下或直接输入自来水管,难道不是更好吗?教育同学们请他们的家长及亲朋好友能管的尽量管一下,叫他们想一想,缺水,没有水用的人们,同时,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爱护花草及各种动物等想到5•12地震与大量抽地下水以及大量开发地下资源有没有关系?关系多大不为人知。为此,教学的本质不仅仅是教书教课,它还是教人的问题。

我们应该积极重视生活演示实验,在化学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在这里笔者作为化学教师,要借以此机会强调两点:在化学演示之实验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我们的教学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化学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化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探索性、研究性的教学环境。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已成为我们的教学原则,这是教育的规律决定的。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就是承认学生在化学教学中的主人公地位。我们的化学教学就要服务于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这与旧式的化学教学迥然不同的,克服了过去化学教学的“一言堂”,“学生当观众,教师当演员,仪器当道具”的现象,找到了化学教学的主线。其次,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十分注意发挥化学教师的“主导”作用。“主导”与“主体”同样之重要。如果说主体学生是矛盾之内因,那么主导教师则是外因。“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组成对立统一的整体,两者相辅相衬,互为促进。”因此,可以说教师的导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的化学教师既然要当好“主导”。笔者认为在“主导”方面应该:加强思想教育方面之导,加强化学知识方面之导。化学教师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为提高化学教学质量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孙女满月酒致辞下一篇:远大企业文化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