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德育于音乐教学中

2024-04-21

寓德育于音乐教学中(精选8篇)

篇1:寓德育于音乐教学中

寓德育于音乐教学中

作者:刘俊彪

单位:西吉县将台中学

【论文提要】当今艺术教育的现状而引发笔者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思考。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备课中挖掘德育。

2、在音乐艺术美中感悟德育。

3、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德育。

4、应用各种教学手段来体现德育。

5、于音乐课外活动中突现德育。

6、教师的自身形象中显现德育

【关键词】 音乐教学 音乐情境 德育

国家的兴旺离不开教育,学校作为学生的主要阵地,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同时,德育也显得尤为重要。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由此可见,在音乐课中渗透思想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好途径。为此,作为音乐学科,音乐教学更应充分利用教材,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把艺术性与思想性应有机的结合起来。

我们向来有“礼乐教化”的传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由此可见音乐的教化作用从来都是无可替代的。音乐以艺术的形式帮助道德实施其教化作用,道德同时也渗透进音乐,使音乐在“美”的基础上,融合“善”,达到“美善合一”。今天,时代赋予了音乐教学以更高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指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乐记》云:“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的确如此,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中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中学 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

使中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例如:我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的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唱》,通过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气势雄伟、磅礴,展现了中华 民族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溢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和“火”一般的激情,给人一种向往美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祖国颂》、《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等歌曲,在雄壮或抒情、优美的旋律里,使中学生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人民的勤劳勇敢,唤起他们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使命感,从而培育他们爱国、爱民的深厚感情。

江泽民总书记在1996年12月19日召开的第六届中国文联第五次中国作协代表大会的闭幕联欢会上,热情洋溢地演唱了一首优秀历史歌曲《祖国歌》,词曲优美,如诉如说,抒发了他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感情。给与会的文艺界代表和电视前的观众留下了难忘的一幕,使我们了解到总书记深厚的音乐素养。并从一个侧面反映 出这首创编于本世纪初的歌曲《祖国歌》,经总书记少年时代的学唱,在其心灵上所留下的深长记忆。使我们看到了良好的早期音乐教育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家成长过程的重要作用。中学生高尚道德道德品质的形成及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需要精心培育和塑造,而音乐教育是塑造的重要手段,能给中学生以精神影响与滋养,可以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道德素质教育作用。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应该在美的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那么,在音乐教学中怎样实施德育呢?

1、寓德育于教材内容之中

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音乐情境,是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等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景。教师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一个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使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渗透德育。在教唱《国歌》时,可以详细介绍其创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日寇入侵,山河沦陷,《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凝聚着中华儿女“不做亡国奴”的怒吼,像一支战斗的号角,鼓舞了中华民族儿女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这样的背景介绍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这首歌曲的深刻的爱国主义内涵,感受到巨大的鼓舞作用,从而激发出学生爱祖国、爱人民、一往无前、自强不息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共和国的华诞之日,神州欢腾,普天同庆,节日的礼花撒遍祖国的万水千山,国庆的欢歌飞出亿万人民的心田。在“十·一”前后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七子之歌》等,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寓德育于音乐艺术美之中

音乐教育的性质不同政治报告、哲学演讲,它的教育形式是具体的,直接的,并能达到灵魂的陶醉,精神的愉悦,美感的享受。因此要寓德育教育于音乐艺术的美感之中,用音乐的“灵魂”“流动的诗”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培养起最浓厚的爱国主义热情,使他们无论遇到如何恶劣的环境,也不动摇。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便是一部将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的文化历史与完美的艺术表现结合在一起的杰出作品。欣赏这首典雅优美的乐曲,就象给我们展现一幅山水画卷,会使我们感受到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上东山、渔舟荡漾、花影摇曳的迷人景色。同时会给学生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使他们极快进入到“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的清澈月夜意境中,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祖国的壮丽山河,感受到民族音乐的伟大,从而在同学们心灵深处播下爱我中华的种子。不难看出,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音乐艺术本身的需要。教师还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

在欣赏教学中,不单是放放音乐让学生听听而已,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从有声的音乐中获得无声的情感体验,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如教材中斯梅塔那的交响组曲《我的祖国》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在观赏前,先请一位学生合着音乐来朗读作曲家写的一段说明“……两条小溪流过寒冷呼啸的森林,组合起来成为沃尔塔瓦河……”学生们听着走进了音乐之中,再让他们从整体—分段—整体反复聆听,让学生自己在音乐中畅游捷克大自然的美好的景象,领悟到音乐热情地歌颂了美丽的祖国。在拓宽学生艺术视野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又如,圣·桑斯的大提琴独奏《天鹅》,乐曲一开始,大提琴在小行板上奏出温婉舒展的旋律,表现了天鹅在荡漾的碧波上浮游的神态,端庄而高雅;当大提琴奏出结束长音时,钢琴轻轻地自高音区蜿蜒下行,柔和的级和级和弦交替进行,描绘天鹅渐渐远去。天鹅在湖面上悠然漫游的情景,是对天鹅端庄、高雅形象的歌颂,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症状好、崇高境界的深切追求。教师可以从听觉、视觉入手,分析乐曲结构、乐曲风格、乐曲形象以及乐曲情绪,引导学生理解旋律音响所产生的音乐形象和真挚情感。学生在这美好的画面中引起无限遐想,感受到一种身心的愉悦和美的享受,不用任何的说教就可以完成人格的塑造、情操的升华,并提升了鉴赏美的能力。

3、寓德育于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诸多环节,让德育有机地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制定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敬老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等等,通过这些使学生逐 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联系实际,切忌生硬说教。

4、寓德育于各种课型和课堂之中

随着二期课改的推开,音乐课的形式越来越显的灵活了,但教学内容一般包括歌唱教学、欣赏教学、创作教学,在这些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分析各个教学内容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展开德育的渗透。歌唱教学中,教材上有很多好的歌曲,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旋律优美,还有一些精心选择的优秀的流行音乐,这些歌曲都有很好的教育性、思想性、艺术性,例如《好大一棵树》、《水手》、《朋友》、《天堂》、《红旗飘飘》等等,这些歌曲通过学唱培养他们对祖国、对家乡、对亲人的一种热爱及在生活中需要的那种顽强的毅力。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音乐创作教学中,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培养他们一种参与、合作及团队的精神。例如在编创舞蹈或表演音乐课本剧时,要求同学们动作的一致性及协调性,课本剧表演时的投入程度等等,都需要同学的共同努力,不能因为某个人而影响整体的效果。通过这样的音乐实践活动,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及集体主义精神得到了锻炼及加强。

音乐的情感作用主要体现在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方面。音乐可直接激起与音响运动形式相对应的情感,使情感得到调节,心灵得以净化,使情感、情操变得高尚。如学校班会课活动,让同学们针对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如何遵守行为规范”的教育。要求同学们自己去编小品,再用唱的形式点评。在班会课中,还可运用音乐课中学到的旋律等音乐知识,让同学为班级创作班歌,使班队活动活泼而富有特色,充满生机,学生在生动、活泼、愉快的教育形式中相互感染接受了教育。学校的班会课活动起到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音乐的参与更使班会课取得特有的教育效果。

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根据其特点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在乐理、视唱、练耳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 感,激发对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5、寓德育于音乐课外活动之中

音乐第二课堂能满足学生好动、求乐、爱美的要求,他们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愿望。如乐队、合唱队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珍惜集体荣誉、严守纪律的良好品质。例如,在合唱队的训练中,教师要经常让学生去感受整体声音的协调性及和声效果所带来的美感,感受到整体的凝聚力,认识到自己是整体中的一员,必须服从整体。并经常通过对比,提高鉴赏力;通过练习,获得美的声音;通过刻苦努力地训练统一音色,调节音准,均衡音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使学生知道,美的歌声是通过不懈努力换来的,从而培养学生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

音乐课外活动很重要,教师必须占领这块阵地。生活离不开音乐,学生也要天天唱歌、听音乐。但是学生缺乏甄别能力,心灵容易受到低级庸俗的音乐作品的污染,需要教师带领他们去唱、去听健康向上的优美歌曲。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如合唱队、器乐兴趣小组、晚会、比赛、游戏、卡拉OK等等,提高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审美能力,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比如,合唱是一项高度审美的艺术活动,它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增强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艺术的想象力,从而达到陶冶高尚情操、净化心灵、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学校合唱队作为音乐教育在课外的延伸,对学生进行唱歌技巧、技能的训练,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唱歌及技巧训练的浓厚兴趣,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得到审美教育和艺术实践的锻炼,而且通过活动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他们的组织纪律性,培养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良好风气。

6、寓德育于教师的自身形象之中。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假如教师不爱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缺乏亲情,对追求真善美没有热忱,他就不可能从教材中挖掘深刻的内涵,也不可能按《大纲》的要求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一个献身于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认真的态度,这将会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准确娴熟的指挥、工整认真的板书都会时刻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特别是教师的师爱品质,道德行为对学生一生都可能发生着影响。

道德、艺术、科学是人类文化的三大支柱。在音乐教育中,发扬出道德的根源、人生价值的根源、艺术的根源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音乐教学除了本身的艺术性外,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方面,具有不可小视的重要作用,它能够使我们清楚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学生们都培养成为音乐家,而是利用音乐所特有的形式、手段,把学生培养成高尚、完美──追求真善美的人,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达到的。我们只要在音乐教学时候,充份挖掘教材中所寓含的德育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使学生具有感受、表现、欣赏音乐的能力,通过教材中所寓含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等,从政治态度、伦理道德、思想品格等方面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发挥音乐教学的德育作用,努力做到寓教育思想于教学之中,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最终达到音乐教育的社会目标。

以上仅是本人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尝试,提出供大家参考。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艰巨的工作,今后还要在音乐教学中不断探索,在进行这一课题实践时必须注意把握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艺术,是艺术性和思想性结合极强的学科,把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做到和谐统一,用音乐去净化美化学生的心灵,让德育之花开遍整个校园。

参考资料:

1、《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主编:朱则平廖应文

ISBN7-5622-2576-1/G.·1339

2、《中学音乐教学法》 主编:邵祖亮

ISBN7-80553-409-8/J.·352

3、人教版音乐教材 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 ISBN7-107-18233-1/G.·11322

4、《音乐欣赏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编

ISBN7-80553-003-5 5.《音乐教育与教学法》主编: 郁文武

谢嘉幸

ISBN7-04-003523-5

篇2:寓德育于音乐教学中

兴华小学

王欣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为音乐是以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演唱的情感美来表现其独特的魅力,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所以音乐教学在德育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尤其是当今小学生普遍喜欢音乐课,通过音乐教学,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革命理想、高尚情操和良好品质,教育学生热爱集体、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德育。

小学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疑惑,感染性和模仿力特别强,我们要利用音乐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形象的感染和熏陶,使学生在情操、品格、心灵上受到有益的影响。现在我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和心得,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工作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把握课堂主阵地,进行德育教育。

在音乐教学中,德育因素无处不在。它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从歌曲的学习到乐理知识、视唱、律动、节奏训练、欣赏教学、器乐学习等等,随时都可进现出德育的火花,因此,我们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主要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适时进行德育教育。

1、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进行德育教育。

现行小学音乐教材内容丰富多彩,版面新颖鲜活,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我们多么幸福》《咱们从小讲礼貌》《每当走过老师窗前》《我们的田野》„„我们可以轻松地引导学生感悟总结出其思想精髓。还有些教材其思想性、教育性不是十分明显,如《金扁担》《小乌鸦爱妈妈》等,属隐性教材,这些教材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

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的最大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是情感艺术,优秀的音乐作品总是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它以自己独特的音波来穿透人的心灵,从而使人产生了五彩缤纷的情感波涛。”在欣赏二胡独奏曲《光明行》时,我通过讲述刘天华在演奏会上精彩的二胡表演,引出赞不绝口的小故事和介绍民族乐器二胡,启发学生热爱和珍视我国民族音乐艺术遗产,并继承和发扬光大。在分析乐曲时,启发学生从激情而富有动感的旋律中,附点节奏的不断运用,抖弓、连弓的不断变化中,想象出人们那种热情奔放、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体会到人们渴望光明的迫切心情和强烈愿望,以及对生活及前途的乐观自信,使学生懂得少年儿童就像初升的太阳,生机勃勃,应该从小把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学生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加深了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和迷恋。

2、巧设教法,创设情境进行德育教育

结合材料讲音乐故事,将古今中外的音乐名家传记、名人与音乐的趣闻故事、作品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说,都会在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如我在教唱《歌唱二小放牛郎》时,先让学生讲述他们所了解的小英雄王二小机智勇敢、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最终献出了幼小生命的悲壮故事。用故事情境打动学生并引导学生对歌词进行分析,理解每段歌词的感情处理。这样学生在学唱中既能够有激情地进行演唱,也便于歌词的记忆。

把握教材新旧知识的连贯与衔接,进行铺垫与对比,更有利于进行德育教育。如在教唱歌曲《我们多么幸福》时,可以让学生先唱《卖报歌》,再现旧社会贫困儿童吃不饱、穿不暖的情景,通过鲜明对比,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新中国给我们带来了甜蜜的生活,体会我们在温暖的怀抱里学习的幸福,让学生带着由衷的自豪,用甜美的歌声来歌唱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最后,教育学生要好好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珍惜时光,刻苦学习,长大为祖国做贡献为人类造福。

对于低年级儿童可结合教材进行律动表演、做游戏,恰当运用奥尔夫教学法,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二、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

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单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在当今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情况下,各地普遍开设了课外兴趣小组、特长培训等不同形式的音乐课外活动,它也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途径。音乐课外活动包括合唱训练、舞蹈训练和器乐训练三大类,也是培养学生协作精神,集体主义观念,磨练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的最佳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目的,学习之前首先要制订出严明的学习纪律,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因为该项活动需要一段周期方能见成效,所以要教育学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图新鲜,要学习解放军战士纪律严明,一切行动听指挥的良好作风,制订阶段学习目标,养成刻苦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在合唱教学中,特别要求自我和集体的统一,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因为合唱讲究的是整体艺术效果,而不是突出某个人的声音或某一部分,因此,队员要树立全局观念,要有整体意识,应把自己的歌声作为整体音响组成因素,注意团结协作,配合默契,只有如此才能达到旋律、节奏、音准、速度、力度等的统一、和谐、均衡和饱满的和声效果。

三、在比赛评比中进行德育教育。

为了创造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我们学校要求每天课前预备时间“班班有歌声,人人开口唱”;每周一节班会时间进行节目表演,形式不限,要有记录;重大节日学校组织节目汇演,每学期举行一次合唱比赛,并积极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合唱、合奏、舞蹈比赛,参加广场文化活动,给学生创造展示才艺的空间,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外出活动时,告诫学生要注意言谈举止,维护学校形象,在比赛中要发扬风格,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从而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每当捧上奖牌的时刻,学生们欢呼雀跃,尽情地品味着成功的愉悦,那种集体主义荣誉感更是溢于言表。通过这些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奋发向上的精神。

篇3: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

一、钻研教材,明确传统美德的广泛性。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包括:崇高的民族精神、优秀的道德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民族礼仪。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

二、讲究方法,注重德育的渗透性。在讲读课文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要依据教材特点,紧扣语音文字,针对学生思想实际,使德育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灵。这就要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上下功夫。

1.通过分析文中动作和外貌神态等方面的词句,把握人物形象,使学生受到情感、情操、意志的熏陶,从而接受德育。教授《地毯下的尘土》时,通过对主人公米妮的心理活动的分析,正面引导学生认识“诚实”的真正内涵,这样就达到了德育渗透到课堂的目的。

2.概括中心思想,突出德育。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集中体现。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表现中心思想的手法,也是渗透德育的一个有效方法。

三、创设情境,增强德育的感染力。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现文者,披文入情。”课文本身也是情动辞发的产物。在教学中渗透美德教育不能忽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内容运用直观手段,创设情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这样不仅加强了传统美德的渗透性,而且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四、联系实际,增强德育的针对性。语文教学中,应把课文所写的事理和学生的思想联结起来,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思想观点对照自己、教育自己,使学生体验深刻。

五、课内外结合,强化德育的实践性。传统美德教育除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外,还要辅以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

篇4:寓德育于音乐教学中

一、言传身教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音乐教育者的“身正”具有示范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心态的调节非常重要。教师展示出不骄不躁、成熟稳健、沉着冷静、运筹帷幄、把握适度的心理状态,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对学生产生心理暗示:以老师为榜样。此外,老师的对音乐的热爱,对目标的追求,治学的严谨,也能起到对学生精神的示范引领作用。课堂中,老师深厚扎实的音乐基本功的展示,高深的艺术修养的展示,会震撼学生的心灵。

二、贴近教学

通过音乐审美活动的“通道”,引领学生进入人的情感世界,让他们在音乐世界中感受并体验音乐所表达的人类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乐观、坚强、善良等精神品质,培养高尚的情操。

1.深刻挖掘课题中的德育内涵

人们常说音乐无国界,中学音乐教材专门设置了“音乐家与你、我、他”栏目。利用名人效应,将古今中外的音乐家传记、音乐趣闻故事、作品创作经历等讲给学生听,能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感悟到作曲家通过音乐诉说的人类的情感和思想。

2.音乐情怀与德育渗透

“音乐与人的感情世界”的系列学习,目的是使学生与音乐家心心相通,情意相连。使学生晓情、生情、动情,乃至用情。用心灵去感受艺术,去体验情感。学生要了解不同的情感:乡情、亲情、友情、别情……如欣赏歌曲《故乡的亲人》《友谊地久天长》《思念》《送别》等。

在“爱”的系列中,提炼“博爱”、“仁爱”、“母爱”、“友爱”。利用《爱的奉献》《手拉手》《摇篮曲》《宝贝》《友谊地久天长》、《感恩的心》等歌曲,教导学生应具有博大的胸怀,高比天地的仁爱,羊羔跪乳、慈乌反哺的孝顺,无私无我的奉献。引导学生用高德之士的标准,时刻提醒自我,修正自我,鞭策自我,勉励自我。

通过爱国歌曲系列更可以进行德育渗透。欣赏《我的祖国》,可以挖掘中国人民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热爱和平的愿望,志愿军保卫祖国的使命感。培养学生深爱祖国、深爱人民的伟大爱国情感。又如,歌曲《二十年后再相会》,呈示出了青年人在新的时代里,意气风发,展望未来,团结一心,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望。

三、方法多样

进行德育渗透的常用的音乐教学方法有:欣赏教学、歌曲教学、器乐教学、第二课堂教学、演出活动教学等音乐教学形式。目前还流行趣味性教学方法,如讲音乐故事教学、音乐表演教学、音乐游戏教学、制作多媒体音乐教学等,每一种教学活动都有利于进行德行教育渗透,其原因是可以让学生融入音乐,能设身处地的去感受、体验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境遇、不同的情怀、不同的经历,能感同身受、产生共鸣,实现情感升华、道德提升。

音乐课的第二课堂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阵地。一般的二课活动包括合唱训练、舞蹈训练和器乐训练三大类,可以培养学生协作精神、集体主义观念,使学生意志坚强,吃苦耐劳。

在音乐故事教学法使用过程中,可以切入德育性故事。例如,欣赏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可以让学生自己讲故事,讲出德育内涵:故事主人公娟子是如何刻苦学习的,是如何珍惜时间的,是如何爱护小动物的……直至声情并茂地述说出年轻的娟子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同时,通过配樂渲染气氛,深化主题,每每会使得学生们潸然泪下,沉浸在感动、佩服、敬仰的心境中!

大环境的音乐氛围是德育渗透的法宝。利用大型节日,如三八节、教师节、国庆节、中秋节、劳动节等到来时,抓住热点,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因素在音乐中无处不在,音乐教学过程,不仅是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也是使学生品德全面发展的过程。用音乐传递人的道德水准,传递人的价值观念,传递人的美好心灵,胜过使用千言万语,而且会“润物细无声”。■

篇5:寓德育于初中物理教学中

莲花乡真武小学

何龙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论述了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挖掘了物理德育渗透在教学中应采用的主要渗透渠道,并对各种渠道中应如何渗透德育内容作了阐述。并针对应用德育渗透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作了总结。[关键词]:新课标 德育渗透 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物理学中许多内容不仅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及世界观,同时对启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陶冶积极思想有帮助,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发展犹为重要,我具体做了以下几点:

一、在常规教育教学中加强德育教学

1、介绍中国古今物理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我国古代许多的物理学家,对物理发展有过很大的贡献,不少研究成果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如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不仅在我国古代军事、生产、日常生活中起过重要作用,且对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世界的发展都有功绩。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和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感到骄傲和自豪。通过深入挖掘物理学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了解物理学发展史,据史料记载:公元前6世纪《考工记》中记述了滚动摩擦、斜面运动、惯性、浮力等现象;公元前400年墨翟在《墨经》中记载并论述了力的概念、杠杆、小孔成像等问题;东汉时期的王充在《论衡》中记载了电学等知识。这些伟大的发现对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利用这些素材结合物理各章节的内容,通过课堂渗透,充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应用我国科技的发展史中包含的大量的爱国主义的光辉事例,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如在学习火箭时,介绍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发展状况和“神舟八号”、“神舟九号”升天及运行情况;学习超导时,介绍磁悬浮列车工作原理与发展现状;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物理学家的爱国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如:我国近代著名的力学家、火箭专家钱学森,它所涉及的学术领域十分广泛,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尤其是对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中国的导弹之父”他不图荣华、不畏艰难,毅然投身于我国的火箭和导弹事业;曾获得诺贝尔奖的丁肇中教授在瑞典首都领奖时,他坚持用汉语演讲,中华之声响彻大厅,结束了从1901年到1976年长期在受奖大厅里没有汉语的历史。

2、介绍物理学家事迹,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物理教材中有很多物理故事,如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重要规律,在讲解欧姆定律时,首先向学生介绍德国的物理学家欧姆,得到这个结论是不容易的,经历了10多年的辛勤劳动,做了大量实验。同时,介绍学生课后阅读文章后的“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激励。焦耳在极困难条件下用30余年时间,除了400次实验,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能量守恒定律,法拉第经历10多年研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如牛顿研究问题忘了吃饭;富兰克林为了弄清雷电的成因,大胆实验、不顾自己的安危;阿基米德面对侵略者的屠刀处之泰然,甚至还在说:“在我死之前,先让我把这个题目证完了,免得给世上留下一道尚未证实的难题;安培,奥斯特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实验的故事;科学巨子王淦昌为了祖国的核事业,告别生活优裕的北京,来到人迹罕至的西北高原,一干就是十多年之久。物理学家这些实事求是的态度、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刻苦钻研和探索的精神、只讲奉献、不图索取的美德等,都是向学生进行教育的好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针对学生实际进行德育教育

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针对学生实际进行德育教育

从绪论课起,就提到学习物理的目的在于应用,要特别注意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努力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讲完知识点后,我都举有实际应用的事例。比如,讲完动能和势能转化后,紧接着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其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包含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物理学中的很多概念、规律体现辩证的思想,也有很多规律就是在辩证的方法论指导下发现的。如电子、中子、质子的发现以及电场、磁场的建立和对天体运动规律的研究就包含着“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可知的”哲学思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合力与分力、引力与斥力、导体和绝缘体等分别是一对矛盾体,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体现了辩证统一的思想;超导、全反射、熔化等物理现象包含着量变与质变的哲学思想;光的本质的研究历程体现着否定之否定的思想;静电、摩擦的防止的应用又可以教给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方法。总之,在物理教学渗透这些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不仅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也有利于掌握认识世界的方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三、学用结合,灵活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德育渗透应做到“灵活多样”。物理竞赛、课外实验、参观访问、开展一些物理活动课和物理主题活动,来达到对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德育教育。教学中利用图表、挂图、录像、幻灯、专题讲座等能增强德育的趣味性、可接受性。作习题练习时,要寻求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在电路练习中进行用电安全教育;人造卫星的练习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反冲运动、惯性和摩擦力对人类有益也有害,做相关练习时可帮助学生树立“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做习题时要求学生解题要规范,要充分体现研究过程和解题思路,不能因为题目简单省略重要的步骤;不能怕麻烦而没有最后的总结;不能忽视脚标、负号、单位、小数点的重要性。这里又可以教育学生说话做事要有理有据,要有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和严谨务实的精神。教育学生从自己做起,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篇6:寓德育于专业课的教学中

夏绍学

德育是教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把学校的德育工作搞好,就应准确的理解把握德育的内涵。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和养成教育;高中生注意进行政治方面的教育、共产主义世界观教育、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施教,必须注意受教育者的客观接待能力,与学校的环境和教学工作紧密结合,使德育产生实效。

德育的对象是人,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既然是人就具有两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学校的德育具有多种功能,最基本的两大功能是满足社会需要和青少年自身发展需要,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要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需要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服务。通过德育教育使小青年懂得人的尊严和价值,使他们健康的成长起来,成为具有社会主义信念和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人。使他们生活得更有意义,心理结构更趋完善,人格情操更趋高尚,使他们成为勇于和善于改革开放的人,具有科学文化知识、技能知识和良好道德品格的人,能够迎接世界经济竞争和科技革命挑战的体魄健全的人。

鉴于对教育内涵的理解,笔者在担任职业中学专业技术课的教学任务是,把德育教育寓于专业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专业技术课教学中应有的育人环境。专业技术课的教学作为职业高中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学科,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培养动手能力,增强技能知识,为社会输送大批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方面有着其自身的优势。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知识、技能知识、身体个性心理等方面的教育都可体现在专业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

一、专业技术课蕴涵着丰富的道德内容

专业技术课教学包括专业技术技能的实践教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专业技术课具有参加劳动和专业技能实践的两大特点,专业技能的实践是培养专业人才的良好方法,而劳动和专业实践既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专业技术课以实践和劳动为特点,在当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专业课的教育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专业课教学可以从多层次多方面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内容。

二、专业技术课的实践性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专业技术课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决定专业技术课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如我校的职高生,他们大多是来自贫困山区的少数民族学生,虽然生长在农村,但他们从小学到初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渡过的,在家里没有参加生产劳动的机会和体验。不会珍惜父母的劳动果实,不懂得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剩饭剩菜、吃不完的馒头随手就扔,这种现象的存在单靠说服教育是很难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的。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在担任农学专业班的专业课教学任务时,亲自带领学生开展玉米的育苗定向密植高产栽培的实践活动,当我把这项活动的具体要求在班上宣布时,顿时,教室里一片哗然!有的同学在议论说:“又是劳动!”有的议论说:“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像这样种玉米的!”这些,充分反映了学生科技意识淡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不明确,把专业技术的实践性与一般的劳动等同起来看待。在既新鲜又好奇的心理趋使下,实践活动如期进行,从土壤的耕作、幼苗的培育、移栽、浇水、施肥等各项管理工作,都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亲自动手操作。当他们看到自己亲手种下的一株株玉米一天天茁壮成长时,心里是那么的自豪。当他们亲口尝到用自己辛苦的汗水换来的甜滋滋的玉米时,心里更是美不胜收。当他们将收获的一筐筐青玉米运到集贸市场交易时,在羞羞答答的叫卖声中,才感到真正步入到了市场经济的时代,钱是那么的来之不易。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技能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意,体会到了父母的辛劳。学生乱倒饮菜乱扔馒头的现象不再出现了。激发了他们尊重父母的劳动果实和热爱父母的情感,培养了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良好思想品德。这不知比单纯的说教,硬性的灌输效果不知好了多少倍。

三、专业技术实践课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助人为乐的美德 开展专业技术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助人为乐的美德

开展专业技术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助人为乐的美德。正如玉米的高产栽培实践活动,从土壤的耕作、育苗、移栽、浇水、施肥管理都要需全体同学团结一致的共同完成。如有的同学整地,有的同学移栽,有的同学浇水,既有分工,又要相互协作,彼此配合,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相互支持,共同把这项工作做好。园艺专业班的技能实践活动还更具特色,组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盆景花卉栽培,他们将各自精心培养出的二十几盆花木,整齐的摆放在教室里面,装点了教室气氛,不仅美化了教育的环境,而且增长了技能知识,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陶冶了思想情操。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动力能力,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助人为乐的美德。

四、专业课教学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思想

专业课教学教法的多样性、灵活性、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思想。专业课教学的特点是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践教学相结合。一方在室内开展理论教学,另一方面是到实习现场开展技能实践训练教学,技能训练项目的多样性,灵活性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进行动物饲养、果树嫁接、苗木培育、现场参观等实习活动,均于寓教于乐当中,激发了他们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学习成绩明显提高,我校近来连续毕业的三个专业(农学、兽医、热作)班的全体同学,参加全国职业技能资格等级鉴定考试,都以良好的成绩取得了全国统一颁发的技能等级证书。说明专业课教学具有广泛的技能知识,可以学到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思想,提高学习成绩。

五、专业课教学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

篇7:寓德育于音乐教学中

单位:蓟县第四中学 学科:初中数学 姓名:张 伟

浅谈如何寓德育于数学教学过程中

一直以来,我认为德育教育不仅是班主任和文科教师的任务,我们数学教师也责无旁贷。学科德育是素质教学的重要一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学教材中显性和隐性的德育因素,施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

一、宣讲我国数学家的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开学初集中讲。学生刚入中学,对什么都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第一堂数学课的机会,生动、具体、真实地介绍我国古今数学成就,为学生学习数学营造良好的氛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数学成就显著。计算圆周率,自西汉刘备、东汉张衡,三国时刘徽、直到南北朝祖冲之等多位数学家,为之进行艰苦探索,得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准确的圆周率。祖冲之的儿子祖恒对求几何体积有独特创见,比意大利数学家早一千多年。比如,近代的徐光启、李善兰及当代的华罗庚、陈景润,在他们所研究的领域中都对数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通过宣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2、组织讲座专门讲。对初一学生还可借助“华罗庚金杯赛”的机会,进行题为《如何自学成才》的专题讲座,介绍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生平事迹。华罗庚学历是“初中毕业”,可他深钻细研,成为当代国内外闻名的伟大数学家。通过讲座,使学生懂得学习好坏关键在于本人的学习态度和努力,明白“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哲学道理。进而发奋学习,将来为国家做贡献。

二、结合传授数学知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1、实践的观点。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科学,教学中要揭示数学本身的物质基础,如讲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时,教师要说明早在公元一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在多次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勾

三、股

四、弦五的规律,并且借助图形对该定理进行了两种巧妙的证明。让学生明确,任何一个定理、公式的形成均来自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掌握自然规律的正确途径。从而培养学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的能力。2、辩证的观点。恩格期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连初等数学也充满着矛盾。”数学概念正数与负数、常量与变量等,都表现对立的形式,又各以它的对立而存在。在数学中要揭示这一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当直线与圆心的距离小于圆半径时,直线与圆的位置处于两个交点状态(相交);当距离与半径相等时,发生质变,直线与圆只有一个交点(相切);当距离大于半径时,再次发生质变,直线与圆没有交点(距离)。讲这一关系时,要启发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数学中充满着辩证法,教师应不失时机地予以启示,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同时为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打好基础。

3、发展的观点。世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它是在不断地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数学也是这样,整数到分数,有理数到无理数,实数到负数,有限到无限等,都遵循着这一规律。在这个数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认识到一切事物都不是断发展变化的,培养学生超越旧事物,创造新颖,独特新事物的能力。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

1、言传身教,从自己做起。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教师首先要有严谨、负责的态度。进行概念数学时,要运用数学语言完整、精练地叙述;对公式所起的作用,要讲得确切;在板演过程中要有条有理,推理要步步有根据;书写要规范,避免“圆”和“园”、“连接”和“连结”混用。时时事事给学生做出严谨求实的表率。

2、严格要求,从小事抓起。数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不合格的作业,一定要令其重作,哪怕只是一个错字、一个小数点也要强调订正。要严格指出,在实际工作中点滴差错误都有可能给国家造成很大损失。从而一点一滴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

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中小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就其核心而言,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学校除了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外,各学科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也是进行德育的必要途径,那么数学课如何完成这一任务呢?

一、要重视发挥任课教师的教书育人的作用。

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努力促进学科知识教学和德育的有机结合,寓德育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虽然数学研究的是空间形式及数量间的关系,它相对抽象而枯燥,不像文科知识活泼、生动而富有情趣。但数学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体系渗透了德育因素。数学教师应抓住学科特点实施德育教育。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书籍中最早关于勾股定理的记载,要比欧洲人的发现早几百年。在学习圆时,向学生交代我国古代科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这比西方国家要早几百年。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又如我在讲授八年级数学《轴对称图形》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出示一张雄伟的天安门照片,刚看到照片时,学生会心一笑,注意力集中到照片上。我引导学生观察照片上天安门建筑的特征,帮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轴对称”的概念。同时,学生还能通过图片感受到我国古代建筑的雄伟壮丽和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从而不但燃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使他们受到了心灵的教育。

二、重视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德育教育。

要求学生做到学习上自我检查,行为上自我修养,活动上自我组织,纪律上自我约束,生活上自我管理。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又可以有目的的培养他们从事德育工作的技能和本领。现在,我国人们的生活水平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里父母溺爱的较多,且大多数都缺乏集体主义观念,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等任务,使他们较早的形成集体主义观念。教学活动是我们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途径,也是我们渗透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每项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我们向学生渗透集体主义教育的好时机。比如,在开展本学科兴趣小组活动、课外实践活动时,采用小组记分的形式,让小组成员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来共同的解决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只有大家团结起来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三、向学生渗透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

要求教师在仪表、言行等方面为学生做出表率,努力做到“四个四”,既:“四心”(热心、耐心、关心、诚心),“四正”(心正、身正、言正、行正)、“四导”(教导、引导、指导、疏导)、“四爱”(爱国、爱校、爱班、爱生),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教育学生,用躬身示说、为人师表的具体言行感染学生。数学课上,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

四、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强化应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不仅在于数学应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在讲授“全等三角形”时,结合课本中的“读一读”中的“巧测河宽”,向学生介绍早在1805年,拿破仑率领大军与反法联军在莱茵河两岸激战,拿破仑想使炮弹准确的落到对方的阵地,就必须知道河有多宽,但直接测量是不可能的,拿破仑急中生智,巧妙地利用了“三角形全等”,解决了这个难题,通过这个故事,不仅使学生看到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而且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以后讲授知识时,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数学知识只有最终同实际问题相结合,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实用价值。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给学生针对性地布置了一些实习作业,如自己制作测角器,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测量建筑物的高度;或者建议学生到农村、工厂、建筑工地参观学习,了解数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

五、通过数学教学训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

数学是一门系统严谨、论证严格的学科,要求运筹有章、计算有法、应用有方、分析有规,始终要求人们不可违背数学的科学规范。在数学教学中,应着意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概括、判断、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做到步步有据可依、有理可推。通过对数学解题规范性的训练,严格要求书写整洁,认真练习,有错必改,使学生形成严谨认真的作风,明白数学来不得半点虚伪和欺诈,需要的是诚实、正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解题教学训练中,教师还可以经常鞭策、鼓励学生,去克服、解决一些困难,或者有意设置一些难点让学生去突破,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以此来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积极探索的精神。还可以用数学家解决数学问题不屈不挠的故事激励学生,用他们自己过去取得的成绩,用已经取得的进展鼓舞学生,设计一些问题在班级中征解,开展竞赛式练习,并及时进行公布表彰。学生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才能领略到数学的真谛,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高涨的热情,才会主动积极地不断进取,努力去探索数学天地的奥妙.六、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数学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它较其它学科更为具体和广泛,这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如角的推广、函数的定义、轨迹的概念等都是运动和变化的思想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数的对立统一(正和负,整与分,有理与无理,实与虚)、运算法则的对立统一(加与减,乘与除,乘方与开方)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反映;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都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还有反证法的思想,实际上是矛盾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在讲授相应新课的同时,适时地、恰当地渗透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方法的熟炼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篇8:寓德育教育于化学教学中

一、仔细剖析,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学内容中必然存在着德育因素, 这是由教学内容的性质决定的.所谓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 是指教学内容中可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要素和成分.具体地说, 就是指教学内容中包括的德育内容, 蕴藏着的德育素材和一切可“渗透德育”的知识点.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分析, 利用教材中现成的有关德育因素, 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德育品质和个性品德的教育.另一方面要深入剖析内容, 透过字面、纸面, 挖掘蕴含于教材之中深深的德育涵义.化学教材中主要揭示自然科学的规律, 为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自然科学基础, 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科学风气, 严谨、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科学道德.

二、寓德育于实验教学之中, 是中学化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一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的途径主要是充分注意演示实验的示范作用.演示实验的作用不只是为了提供教学所需要的实验现象和结论, 演示本身就包含“表演”和“示范”的意义.从培养学生的角度出发, 在演示前应充分做好准备, 尽量避免出现演示失败的情况, 演示时应操作规范、仪器排列整齐, 并有较大的可见度, 演示后整理好器材.

二是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首先要教育学生自觉遵守实验规则, 每次实验前都要认真组织, 讲清实验规则, 避免你抢我夺等不良现象.教育学生在实验室内不要大声喧哗, 不要随便来回走动.培养他们自觉遵守纪律、保持安静等优良品质.其次要教育学生爱护公物, 有的学生一进实验室, 处于好奇心摸这摸那, 一不小心就会损坏仪器.针对出现的各种问题, 应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对症下药, 及时处理和教育.

三是加强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观点的教育.在学生分组实验时, 要加强个别指导.对实验操作能力差的学生, 可以安排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一起实验, 这样既可以让他们形成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的意识, 还能让动手能力差的学生既维护了自尊又学到了知识.要鼓励其他学生积极主动地予以协助, 培养学生善于与同学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热爱集体活动的好习惯, 促使他们集体主义观点的形成.

三、完善自身的情感素养, 树立高尚的师德形象

教学过程中不单是一个知识的获取过程, 而是知情合一的过程.教师在传播知识中总倾注着一定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的感情是健康的、奋发向上的, 对工作与生活充满信心, 那么, 他们教的学生往往具有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情感是一个人精神能源, 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化学教学过程中也应如此, 在平时可以对学生的生活多加关注来增加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如, 在室内巡查学生练习时教师可以很随意的帮他们捡起丢在地上的东西, 每当这时即使没有学生的语言感谢, 也能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到他们的感激之情.

上一篇:碧桂园集团实习报告下一篇:小傻瓜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