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爱国主义教育于作文教学之中王晓丽

2024-05-02

寓爱国主义教育于作文教学之中王晓丽(共5篇)

篇1:寓爱国主义教育于作文教学之中王晓丽

寓爱国主义教育于作文教学之中

宝鸡市太白县咀头小学王晓丽

小学作文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我们要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的同时,在作文教学中自觉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其美好的灵魂。那么,在作文教学这块阵地上,如何有效地寓爱国主义教育于作文教学之中呢?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兴趣,积累素材。

1、历史回放,积累素材。

在进行爱国主义主题作文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前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爱国主义影片,在影片的选择上,应尽量符合小学生的欣赏特点,如《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等等。在观看前,教师可以首先提出一些要求,但不要简单以所谓“观后感”来布置任务,而是以一些趣味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观看,如“潘冬子怎么把盐带过关的?”“张嘎的枪怎么得来的?”影片中敌人的“坏”体现在哪些地方,主人公为获得胜利,进行了怎样的艰苦斗争?在观看后,要求学生以文本形式来回答此类问题,这既是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训练过程,也是思想受教育的过程。

2、结合校、班、队活动,积累素材。

作文教学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作文教学改革的组成部分。作文教学必须同校、班、队活动紧密结合,才能赢得更多的写作素材,并通过写作训练项目和深化校、班、队活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这个学期,我们学校开展“学雷锋活动月”、“科普环保知识月”、“我为灾区小朋友献爱心”、“弟子规诵读活动”、“法律知识讲座”、植树节等活动,我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这类活动,并组织学生记录下这一活动过程,写下自己的体验与感受。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让他们在参与活动和写作实践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二、创设情境、启动灵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教师可以采用音乐导情的方法,借用音乐渲染课堂气氛,活跃课堂生活,使学生“耳悦”、“心悦”,写作兴趣盎然。根据写作主题的需要,教师可以选择相应的音乐气氛,把学生带进写作的美妙景象中,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如在指导学生写关于祖国、雷锋叔叔等主题作文时,可以组织学生学习演唱《我的祖国》、《雷锋之歌》等歌曲,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灵感,增强学生对祖国的形象和雷锋的形象的理解。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写作有了依托,又可以使学生受到爱国歌曲的熏陶。

除此之外,经典的绘画作品往往也能体现作者的思想寄托和感情表达,很好的感染观赏者,从而完成一次心灵的震

撼和影响。因此,在以爱国主义为主题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经典的爱国主义绘画作品,如《百万雄师过大江》《铁人王进喜》等作品,要求学生对场面或人物形象用文字进行描述,并在文中写出相关的历史背景,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文字描写能力,又使学生在思想上完成了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

三、结合周围,写活习作

在生活中,有许多人和事都能使学生觉察或感受到国家对他们的关怀与期望。而小学的作文训练,要写的大部分内容也恰恰是这些。因此,近年来,我根据身边教材这一有利条件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围绕爱国主义教育这个主题,从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写起。

如在母亲节前,我让学生回去观察自己的母亲,写写自己的母亲,感受母亲的伟大。从而激发学生对母亲的尊敬。我还建议在母亲节那天,把自己写的文章读给母亲听,作为孝敬母亲的一份礼物。又如:在教师节前夕,为了结合当前的大好形势,体现党和人民政府对人民教师的关怀,从而教育学生尊敬老师,因此,我给学生命了一道作文题目:《我尊敬的老师》,启发学生怎样选材后,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尊敬老师?回顾你们从开始入学读书后,老师是怎样教育你们的?你们学到的知识是谁教给的?最后我又用伟大领袖毛主席对青少年时代的老师徐特立十分敬重,并把徐老给毛主

席的那封信的内容简要地讲给学生听。从而教育学生要尊敬老师,这次作文大部分学生写得很好,思想内容健康。

近几年来,我县发展快,变化大,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学校的设备齐全,这体现了党的政策好。这些既是写作的素材,也是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活教材。所以我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新鲜事物,并思考县城、农村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和叙述这些事情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写了《学校新貌》、《家乡新貌》等作文,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从爱学校、爱家乡,进而到爱自己的祖国。

篇2: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

一、以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 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中华民族以聪颖的智慧、灵巧的双手和辛勤的劳作, 开疆拓土, 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早在170万年以前, 我们的祖先从树上走下来, 开始他们的陆地生活。公元前2070年当欧洲大陆的人们还处在冥冥洪荒状态, 我国历史的车轮已驶进了文明的大门。当西罗马奴隶制的丧钟响起, 西欧刚揭开封建制序幕时, 我国已在封建社会度过将近1000年, 封建制正处于上升时期, 走在世界各国的最前列。

实践中, 不妨运用四大文明古国的史实,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中国几经磨难, 尽管在近代饱受过列强的侵略和欺凌, 但依然独立存在, 生生不息, 其延续时间之长, 是世界各国所没有的, 这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骄傲之处。教学中, 通过老师引导, 学生小组讨论, 将四个文明古国的史实进行比较, 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之魂的悠久和伟大, 从而使学生了解到华夏历史绵绵不断的特点, 激发起学生由衷的爱国之情。

二、运用我国古代的文化科技成就,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中华民族是勤劳而富有创造精神的民族。在古代史上, 我国各族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经济文化, 培育出了无数杰出的科学家, 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起过重要的推动作用。经济文化科技方面, 有很多处于世界之最地位。如最早培植了农作物——水稻和粟;商朝有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司母戊鼎;“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闻名于世的伟大工程——万里长城、大运河等等, 这一切都是世界科技史上的珍奇, 其中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它的西传则对西方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尽人皆知的影响。

我国古代科学家灿若群星、世人瞩目:张衡创造出世界上最早的地动仪, 比欧洲早1700多年;祖冲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准确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字的数学家, 比欧洲早1100多年;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 他经过27年的艰苦劳动, 著成了世界上内容最丰富、考订最详细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

我国古代科学家作出了卓绝的贡献, 我国的传统科技直到明朝为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这是祖国的光荣, 民族的骄傲。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小报竞赛, 内容可设为“我最崇拜的古代科学家”、“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世界之最”, 通过学生活动, 让学生明白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勤劳和卓越的智慧才能, 如是,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同时也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江泽民同志所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的深刻含义。以此激励学生立志攀登科学高峰, 激发他们为国争光的爱国热忱。

三、歌颂杰出人物的光辉业绩,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中, 逐步凝结起了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上, 有着数不清的大义凛然的民族英雄, 有着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爱国志士。

诗人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的高尚情操;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宁死不屈的献身精神;戚继光“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的坦荡胸怀和非凡抱负;顾炎武“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豪迈情怀;郑成功誓死收复台湾;康熙帝反击沙俄侵略, 这些抒写了爱国情怀, 维护了祖国尊严的光辉思想和业绩, 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

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正义凛然, 虎门销烟, 其民族气节甚至感动对手——英国人, 把他列入英国教材中加以歌颂。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奋不顾身, 与舰同亡。清代戊戌变法的著名人物谭嗣同, 甘为变法流血牺牲, 以“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正气之歌来换取后来者的觉醒。在现代史上也涌现了李大钊、杨靖宇、刘胡兰和董存瑞等可歌可泣的中华好儿女。他们为了拯救中华, 宁愿抛头颅、洒热血、献青春, 义无反顾。历史教材中, 出现爱国主义精神的事例和英雄人物不胜枚举。这些历史人物身上, 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芒, 他们光辉的事迹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在历史教学中, 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生动地向学生再现这些光辉的历史形象。还可举行“我心目中的英雄”演讲比赛, 通过活动, 让学生们和历史人物进行超越时空的对话, 从而较好地引导学生把握今天、努力学习, 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四、揭露侵略者的侵华罪行, 颂扬中国人民的抗争业绩, 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在清朝封建统治走向衰落的时候, 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掠夺原料, 积极对外侵略, 他们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从19世纪40年代起, 到1949年共计109年时间, 全世界帝国主义国家几乎都侵略过我们。每次战争 (除抗日战争) 都是以我国失败, 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讲述屈辱史时, 要用大量的史料进一步揭露侵略者的罪行, 让学生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教学中还应指出: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近代政府的腐败统治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和屈辱, 也是造成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源。即使在这种受欺辱的年代里, 近代中国人民没有一天停止过抗争和奋斗。从英国点燃鸦片战争战火那天起, 中国人民就拿起武器进行战斗。虎门销烟,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 抗日战争的烽火都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反抗压迫和剥削, 保卫祖国独立, 维护民族尊严不受侵犯的民族。也正是中国人民所具有的这种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才使中国在身经危殆中仍立于不败之地, 从而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崇敬。

在无数次反帝反封建斗争失败的同时, 中华儿女没有停止艰苦地摸索救亡图存之路。中国共产党和许多仁人志士, 继续探索和抗争, 最后选择了社会主义这条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中国人民又经历了28年的艰苦奋斗, 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让世人确信,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尤让世人瞩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7年7月1日, 1999年12月20日, 恢复了对香港和澳门的主权, 2003年“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和回收,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胜利召开。这些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伟大壮举, 无不向世人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勃勃生机,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从事一切宏伟事业的思想源泉。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借助多媒体再现历史, 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情感交流的氛围,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历史, 把爱国主义教育寓于知识熏陶之中, 只有这样, 才能使爱国主义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篇3:寓德育教育于信息技术教学之实践

一、从养成教育入手, 培养学生遵纪守规的好习惯

一是要加强思想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上, 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特别是在学生中间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 使他们能够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必要性。比如, 在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时, 一定要教学生学会正确的开关机步骤, 尤其是关机, 不是直接关电源, 还得让学生明白原因, 告诉他们这样做既可以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 还可以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为避免有学生上完机后给所用计算机设置密码, 可以让他们用设置了密码的电脑, 让他们体会其中的不便, 然后告诉他们“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道理。还有个别学生不爱护机房的公共设施, 随意进行插拔鼠标、键盘、耳机、网线等, 甚至有把鼠标的滚球当玩具的, 等等。这些都要及时教育, 教育他们爱护计算机设备, 学习正确规范的操作流程, 以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二是要加强纪律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操作性强, 在机房或多媒体教室上课的时间较多, 有些学生认为机房并不等同于教室, 日常的行为规范、规章制度对他们没有约束力, 上课迟到、早退、吃零食、不注意公共卫生等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种情况, 就要对他们进行严格的纪律教育, 使他们认识到, 良好的课堂秩序是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 无论在教室还是机房上课, 都必须遵规守纪,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是要加强榜样教育。榜样的作用是无形的。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演示操作中, 要以身作则, 做到规范操作, 为学生做好榜样。同时, 还要以良好的师德和人格魅力、精湛的教艺、深厚的专业基本功教育学生,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促使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从身心健康入手,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信息伦理道德

当今世界, 网络上的信息形形色色, 交替更新特别快, 如果一味地限制甚至禁止学生上网, 这是不现实的, 更是不明智的, 因为这也等于拒绝了获取信息最方便快捷的方式。鉴于此, 作为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更要考虑怎样既能让学生学会利用因特网学习, 又防止网上不良信息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侵害。

一要强化宣传教育。比如, 在讲“网上道德规范”部分时, 要告诉学生如何加强网络道德和素养, 如何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并特别强调学生要牢记《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练习时推荐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健康的优秀网站, 引导他们学会判断是非, 尽量避免学生在网上乱看乱逛。还有, 比如在学习“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时, 可以让学生分组查找我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目前在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 并在班上进行交流, 提高鉴别能力, 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制一些不健康信息的侵蚀。

二要积极教育引导。针对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 要耐心引导, 告诉同学们爱玩是人的天性, 本来无可厚非, 有些游戏还有助于我们的学习呢, 但如果把游戏当作信息技术学习的全部, 只会对自己的身心发展有百害无一利。同时告诫他们, 网络上的许多游戏不适合学生玩, 若长期沉迷不但会对视觉、听觉造成损害, 还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可以适时列举国内外一些青少年因沉迷电脑游戏不能自拔, 有的甚至违法犯罪以致危害生命安全的事例, 让他们认识到沉迷于游戏的危害性, 从而达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学习观, 端正心理健康的教育目的。

三要强化爱国意识。比如, 在介绍《我们有了“龙芯”》部分时, 可以向学生补充介绍计算机发展史, 以及“龙芯”的研制背景及重要性, 使学生明白我国计算机发展还很落后, 让学生看到发展的差距, 产生一定的民族危机感, 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再如, 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时, 可以介绍我们的国产软件WPS, 指出它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优秀文字处理软件, 并要向学生介绍国内软件界的重要人物, 激励学生向他们学习, 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都有贡献的人。

四要注重细节教育。教师要善于钻研教材, 合理运用课程整合, 细心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 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又能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如在学习注册电子信箱时, 就有学生偷看旁边的同学设置密码, 甚至边看边念叨地记别人的密码。为此, 老师可以顺势提问: 为什么在登陆信箱时密码都不正常显示? 这样就引出“个人隐私”, 告诉学生应当尊重他人隐私, 不能偷窥他人密码, 这样在不经意间就培养了学生的信息道德。另外, 当讲到“计算机病毒”时, 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不但危害社会, 也毁掉自己前程的“黑客”事例, 使学生在为这些“黑客”惋惜的同时, 也告诫自己一定要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三、从树立目标入手,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虽然已经是高中学生了, 但好多学生其实根本不清楚学习是为了什么, 只模糊地知道家长、老师也是为了自己好, 为了自己将来有一个好的前程, 但根本不清楚上学的目的和意义, 总觉得是老师和家长跟自己过意不去, 所以总会发生很多矛盾。为此, 我在教授“多媒体作品的基本制作过程 ( 需求分析→规划与设计→素材采集与加工→作品集成→发布与评价) ”这部分内容时, 总有学生搞不清应该是先进行需求分析还是先进行规划设计? 通过告诉学生这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需求分析是根据主题确定作品要达到的目标, 并分析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规划设计则是根据需求分析, 以形成一个清晰可行的设计方案。这时, 学生基本明白了需求分析的重要性, 因为它可以让我们明白自己的目标, 同时也明白了不光要明确目标, 还要明确目标有没有意义, 如果有, 客观条件允许不允许, 也就是其必要性和可行性。然后由制作多媒体作品引申到我们自己。让学生也为自己的人生也做个需求分析, 让学生对自己的需要想得远一点, 让学生明白自己内心深处的需求, 从而养成自觉主动学习的好习惯。要让他们明白, 只要有目标, 就有成功的希望, 不管目标是多么的伟大或是渺小; 要实现目标, 就必须努力学习, 任何成功都离不开好好学习这条路。

摘要:信息技术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将德育教育渗透于信息技术教学中, 不断加强课程整合, 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篇4:寓爱国主义教育于作文教学之中王晓丽

1.1 是我国青年强国, 社会发展的需求

少年强, 则国强。作为我国的高职学生, 他们是我国未来国家建设的骨干力量。他们承担着社会建设的重任, 作为国家建设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他们的素质决定着国家的未来与发展。而职业道德是他们从事工作的基本素质, 也是日常工作的行为准则与习惯养成。技能型高级人才的职业道德习惯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作为思政课, 在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工作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 思政教学人员, 必须要把职业道德养成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 将思政课真正发挥为学生服务, 为国家服务, 为社会服务的重任。

1.2 是学校进步的需要

学校要想发展, 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是关键, 将职业道德养成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 必将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全面的发展。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 最直观的影响就是学生毕业后会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 学生有着更好的发展平台, 这对于学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会为学校招到更好的生源, 吸引更优的企业, 提高教学质量, 从而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1.3 是学生的职业发展的需要

将职业道德养成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中最直观的受益者就是学生本身, 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了专业知识与技能, 同时养成了较好的职业道德基本素养, 就业后将在工作中异军突起, 受到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 会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使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有着更广阔的空间。

2 寓职业道德养成教育于高职思政课教学的策略研究

2.1 整合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的教学资源

对于在高职思政课当中开始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存在操作上客观问题, 例如资源不足问题。其中即包括教学资料, 也包括师资力量、教学时间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 将职业道德养成教育于高职思政课教学只能是画饼充包饥。

对于职业道德养成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这一个系统工程而言, 教学资料的整合应当排在首位, 校方一定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让教师充满积极性的参与到教学资料的收集整理当中, 从而形成教学必备资源。当然, 对于此项工作, 也希望院校在实际工作中, 要给予资金上的支持, 以便工作开展更高效。

2.2 融入企业元素, 构建基本企业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

对于职业道德养成教育而言, 思政课的教学阵地不能局限在校内课堂教学本身, 它需要更广阔的空间环境。其中企业环境是必不可少的, 抛开企业环境谈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 作为高职思政课教学, 要积极调动企业积极性, 融入企业元素, 要构建基本企业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 让企业参与到职业道德养成教育上来, 使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 学习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精神、形成职业道德。

2.3 师资队伍建设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要想寓职业道德养成教育于高职思政课教学中, 就必须要能够胜此项教学工作的师资队伍。传统的思政课教师只局限于书本中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主义, 而对于社会的行业实践并没有当作一个主线来进行研究与钻研。如今将职业道德养成的课题拿到思政课教学当中来, 就需要教师在职业道德养成方面进行思考与深入学习。而职业道德的养成涉及到各专业各领域, 所以思政教师必须对各专业进行学习, 打造一支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

3 寓职业道德养成教育于高职思政课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把各专业的知识融入到原有的教学内容中去, 从思政课教师的层面而言, 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 实施和专业融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遵循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学生进行分班的原则。

第二,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采用与专业相融合的方式, 让专业的教材和理论知识与思政, 课教学内容恰如其分的结合。

第三, 和专业融合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是为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的目的服务的, 不能把它变成传授专业知识的专业, 思想政治课也不能按照专业岗位需要什么就教什么, 应该时时处处都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放在核心位置。

4 结语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应负起培养良好职业道德的重要任务。而如何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高职思政课教学, 需要从多方面加以探讨。

摘要:“少年强, 则国强”, 作为我国的高职学生, 他们是我国未来国家建设的骨干力量。他们承担着社会建设的重任, 作为国家建设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他们的素质决定着国家的未来与发展。而职业道德是他们从事工作的基本素质, 也是日常工作的行为准则与习惯养成。技能型高级人才的职业道德习惯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作为思政课, 在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工作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职业道德养成教育,高职,思政课教学

参考文献

[1]吴永锦, 刘海明.论高职专业课程中的德育渗透[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4) :77-80.

[2]武艳.社会转型期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3) :92-93.

[3]段曹钢.“职业人”职业道德培养途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 2012 (8) :157-158.

[4]李华, 耿宝云.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德育状况问卷调查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综合版) , 2012 (3) :137-138.

[5]李静.高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浅析[J].河南农业, 2013 (9) :44-46.

[6]孙晓峰, 张鹏顺.区域创新文化与高职职业道德教育创新[J].宿州学院学报, 2012 (10) :69-70.

[7]李华, 耿宝云.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德育状况问卷调查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28) :88-89.

[8]贾茂来, 周春丽.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与解决[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0 (7) :98-99.

[9]尚蕾.课程改革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的新要求[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3) :121-122.

篇5:寓爱国主义教育于作文教学之中王晓丽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主义譬如一面旗帜”。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在教学《生活与哲学》 (必修4) 第三课第二框时, 我设计了三个思考题:1.唯物主义发展有哪几个阶段?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有哪些缺陷?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有何重大意义?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重点讨论第三个问题。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 使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思想结晶,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 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才能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 才能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 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明辨是非、看清本质、把握方向。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 放在第一位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在教学《政治生活》 (必修2) 第六课第二框“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生活与哲学》 (必修4) 第三课第二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第六课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之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整合、提炼、提升所学知识, 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 总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教师要使让学生明确, 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 是坚持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我们要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觉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在坚持中发展, 在发展中坚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崇高的理想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现阶段, 我们的共同理想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在教学《生活与哲学》 (必修4) 第十一课“社会发展的规律”、第十二课“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第四单元“综合探究”活动“坚定理想, 铸就辉煌”时, 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收集整理资料。在小组协作的基础上, 每组挑选2人在全班交流。教师在总结时, 要向学生指出“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 使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把理想问题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内在地联系起来, 对理想问题所做出的科学阐述, 使人们对理想问题有了更为科学的把握和自觉的认识。同时告诫学生,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 始终坚持崇高的理想, 坚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 使崇高理想成为我们党、我们民族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加强理想教育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邓小平曾指出:“要有远大的理想, 才能永远保持前进的勇气和方向。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 尤其是我们的青年, 要有理想。”江泽民说:“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胡锦涛同志也指出:“理想信念, 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 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要引导学生把握“理想是有层次的”, 对于共产党人来说, 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现阶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 既实在具体, 又鼓舞人心, 昭示了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在本世纪头20年, 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再继续奋斗几十年, 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共同理想, 集中代表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 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和包容性;这个共同理想, 把国家、民族与个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强调了国家要基本实现现代化、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人民要过上宽裕的小康生活, 有利于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共同为之奋斗;这个共同理想, 既体现了现阶段党的奋斗目标, 又体现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 要求共产党员把为最高理想而奋斗同为现阶段共同理想而奋斗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 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 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 创新是对实践的推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时代的引擎, 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在教学《文化生活》 (必修3)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时, 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中华文化的力量, 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 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 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是中华民族之魂”。使学生懂得,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 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 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 中华民族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既具有强烈民族性又具有鲜明时代性的先进思想文化, 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交相辉映。她包括了“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富贵不淫, 贫贱不移, 威武不屈”、“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民族优良传统;她包括了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她包括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雷锋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她包括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创业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这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 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教学《文化生活》 (必修3) 第五课“文化创新”时, 要向学生讲清楚“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使学生理解:纵览古今, 文化只有创新, 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 悠久的文明进程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今天, 我们更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 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 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努力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的精神, 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激励作用越来越凸现, 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 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 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在教学《生活与哲学》 (必修4) 第九课“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时, 可以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一元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多样化的社会价值观念是矛盾统一的有机体。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为促进创造活力的竞相迸发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 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逆反性和无序性, 要化解社会矛盾, 维护社会稳定, 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就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统帅、整合多样化的价值观念, 通过倡导积极的、支持有益的、改造落后的、抵制腐朽的价值观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下的社会思想文化的和谐。这种核心价值观与多样化价值观念之间既有“一元统领”、“协调有序”, 又有“兼容共生”、“和而不同”的一元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主导性与宽容性的统一, 这是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思想文化的本质特征。我们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 尊重差异, 包容多样, 努力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的和谐思想文化氛围。

上一篇:巧笔画农家小学作文下一篇:干部村廉政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