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2022-09-11

反思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小学阶段, 培养学生的有效反思习惯尤为重要, 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转变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也许有人认为:小学生怎么能反思?小学生怎么会反思?这不是天方夜谈吗?我个人认为,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反思的最好时机, 是学生反思习惯培养的最佳阶段, 怎样培养反思才使学生有效转变学习方式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创设情景, 引发反思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开始阶段的成功与否, 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这堂课的成败, 怎样迅速安定学生的学习情绪, 将下课时的那种兴奋点转移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中, 这就需要教师创设能吸引学生的情景, 引发学生思考的欲望, 将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转移到知识的建构中。

二、挖掘教材, 激活反思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载体, 吃透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一般情况下, 教师拿到教材后, 都要先对本册教材的编写理念、编排特点及内容结构有清楚的认识, 对整个知识体系有全面的感知, 再针对上课内容进行具体解读, 但怎样去挖掘教材, 分析把握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 细致分析学生的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 激活学生的反思, 切实做到“以学定教”, 这是每个小学数学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

如:有教师这样来教《比例尺》。《比例尺》这一内容, 教材只是简单地出了一道例题:设计一座厂房, 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离, 求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教材至少有三方面问题没有考虑周全: (1) 比例尺是根据什么产生的? (2) 它的意义是什么? (3)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怎样应用比例尺?怎样挖掘教材的内涵, 将这三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激活学生反思, 让学生真正掌握比例尺呢?于是, 这位教师有了以下的设计:第一步, 探究根源。首先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观察: (单位:厘米) 通过比较得出:长与宽的比相等的前3个长方形的形状相似。第二步:揭示课题。根据“相似”的道理, 我们能不能把整个中国甚至整个世界的地形缩小一定的倍数绘制在图上呢?这个一定的倍数就是比例尺。第三步:拓展教材。教师没有按照教材中的数据, 而是请大家来当设计师:你打算用图上距离几厘米来表示实际距离10米, 并算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这一下可热闹了, 学生思维被激活, 讨论可热烈啦, 最后选择了四种方案: (1) 1厘米:10米=1:1000, (2) 2厘米:10米=1:500, (3) 5厘米:10米=1:200, (4) 10厘米:10米=1:100, 并启发同学:像这样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谁设计的比例尺画出的图最大呢?这样设问, 活跃了思维, 深化了知识, 为学生今后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有关问题奠定了基础。

所以, 我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去钻研教材, 挖掘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教材中的潜在因素, 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 激活学生反思, 把数学还原成生活中的数学, 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是当今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一个挑战。也只有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 找准学生的“新知生长点”, 让每个学生在思索中懂得知识的建构, 学生学起来才有趣, 才想学, 愿意学。

三、凸现主体, 学会反思

学生是学习反思的主体, 教师要精心设置反思问题情境, 有意创造反思机会, 将反思意识和能力培养渗透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 让学生主体在学习中反思, 在反思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交流、讨论的机会, 营造探求反思的交流氛围, 使学生学会反思, 以形成深刻的个体认识和体验。

如:著名特级教师潘小明在教学《三角边的关系》时这样来凸现主体, 让学生学会反思的。

师:现有2根小棒, 一根长5厘米, 另一根长3厘米, 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 有几种配法?在纸上画出需要的长度的线段, 然后用2根小棒上去试一试, 围一围。

(学生独立活动, 教师巡视, 交流想法)

生回答:配6厘米的, 配4厘米的, 2厘米的, 7厘米的, 8厘米的, 3厘米的……

突然一学生说:还有1厘米、0.5厘米, 还有更小的。

(学生开始争论、反思)

师:上面这些答案中, 哪些能围成三角形, 哪些不能?说说理由。

……

听完这节课, 你会感觉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学生手中, 教师不断创造学生交流、合作、探究、反思的空间, 设置反思问题情境, 将反思意识和能力培养渗透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 让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突出学生的自主体验, 使学生因反思而精彩。当问题产生时, 学生们合作解决, 通过对问题的大胆猜测, 主动验证, 在不同观点的辩析上为学生营造了探究的空间, 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提升, 在不断的矛盾冲突中进行反思, 最终得出正确结论。

四、有效活动, 促进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本, 提倡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组织他们主动探索相关内容, 发现相应的数学规律或者结论。数学活动需要通过学生的操作实验、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一定的形式来完成, 恰当的活动形式有利于数学活动的开展, 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 促进反思。因此, 数学课堂需要围绕教学内容, 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 给学生以空间和时间, 让他们积极有效地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获取新的认识。

五、总结评价, 深化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 要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教学评价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 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总结是师生共同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总结提练的一项有效形式, 它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扩展、延伸和迁移, 从而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 教学中既要做好适当的评价, 又要找准时机总结, 使学生反思不断深化, 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 使学生学有所得。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就必须转变学习方式, 教师也就必须使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对自己思维活动进行反思,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课堂上, 教师要重视学生反思, 要鼓励学生反思, 要巧妙地引导反思, 使学生乐思、巧思、善思, 从小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反思习惯, 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同时,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之间展开对话与交流,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 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和积极思考中,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上一篇:我国磷系阻燃剂的应用和发展下一篇:古希腊原子论哲学的回顾——兼评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