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常德高职院校创业课程教育激发高职学生企业家精神的对策

2022-09-11

常德高职院校创业课程教育中企业家精神缺位的现状, 研究前期从不同角度做了基本分析, 根据缺位现状在研究中期做了进一步探索, 锁定缺位现状产生的根源, 即未建立系统科学的创业课程教育管理体系, 未形成高素质的专职创业课程教育教学团队, 创业课程教育客体的排斥及认识误区, 创业课程教育多方资源整合不足。以下针对缺位现状产生的根源, 分不同的层次、主体及侧重点浅析依托常德高职院校创业课程教育激发高职学生企业家精神的对策。

一、框架层面谈体系构建, 根据本地区实际塑造合理的创业课程教育管理体系

首先, 要建立合理的创业课程教育管理体系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常德地区高职院校在本地区范围内挑选有经验专业人士组成专门的研究团队, 对本地区高职学生的创业课程教育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实证分析, 从结合本地区高职学生的特殊性设计符合其发展需求的创业教育课程, 并对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理论体系进行可持续的跟踪和修复, 在本地区各高职院校推行该理论, 在理论的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其次, 本地高职院校要依据自身情况定位专业优势与特色, 将其与企业家精神融合, 巧妙的运用到创业课程教育中, 由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协助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完成创业教育课程的整体设计, 把专业知识与高职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机会意识形成及风险预判能力等结合, 拓宽创业教育维度, 固化专业性。将目前创业课程选修为主的局面慢慢转变为必修为主, 且丰富课程呈现的方式如邀请企业家或各行各业专业人士开始生动有趣的专题讲座、创业成功的学生在创业课堂上作为老师传授自己的经验教训等, 尽可能让创业课程教育通俗化、普及化。最后, 传统教授方式不适用于创业课程教育, 无法让高职学生形成自有发散的创新性思维模式, 创业课程教育要协调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关系, 加大实践教育的比重, 提高高职学生参与创业教育的积极性, 将企业家精神贯穿课程制定的始终, 并根据本地区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 分年级分性别分专业展开调研, 针对不同的群体做创业课程内容制定, 做到同中求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二、主导层面谈队伍建设, 用企业家精神打造专业化的创业课程教育师资团队

本地高职创业课程教师是创业教育的主导, 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培养师资团队, 让其具备创新能力、专业素养、实践经验等, 让企业家精神自然的融入教师本身从而贯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

首先, 强化教师的创新意识。大部分专业教师受传统教育方式禁锢较深, 思想观念保守不求突破, 缺乏创新意识。教师的观念对高职学生的影响最直接, 故应转变其传统观念培养创新思维。让教师走近学生, 以学者的态度与高职学生一起参与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如创业大赛、创业模拟实训等, 激发创新活力;对教师的培训不仅限于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更新, 更多让其深入企业中锻炼学习, 提高技能丰富实践经验的同时开阔眼界、发散思维, 甚至可以邀请企业中专业知识扎实, 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或者创办人到高职院校任兼职导师, 使创业教育教师类型更加多样化, 兼职导师不仅为学生授课, 还可以对高职院校创业教师在企业的运行与发展、企业的管理与拓展等方面进行培训, 创业教育教师可就创业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创业实践中各种复杂事项的处理办法向兼职导师进行请教, 在交流中碰撞想法, 在碰撞中相互促进。

其次, 挖掘教师的机会意识, 提升研究能力。鼓励高职院校的创业课程教育教师发表不同的学术意见、提出更多的创新方向, 形成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根据不同的创业教育教师类型结合其负责的具体课程内容, 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 给教师提供国内外培训学习及交流的机会, 拓展其视角, 强化专业领域的研究能力, 使其在教学科研中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高职院校以创业课程教育教师为主导建立不同的科研小组, 学校拨付一定的经费用于创新创业研究项目开发, 让教师与学生在项目研究、成果转化及创建企业等的过程中共同学习, 相互促进。

最后, 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教师制定专门的考核机制。根据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反馈信息、企业家精神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的激励情况等, 确立创业课程教师的教学责任及范围, 订立切实可行的奖惩方案, 对其进行定期考评, 强化其创业课程教育水平。

三、主体层面谈素质提升, 强化本地高职学生综合素质, 转变传统观念

高职学生是本地高职院校创业课程教育的主体, 普遍综合素质低, 学习热情不高、创新能力较差且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思维固化, 导致其对创业教育中的企业家精神的认识存在误区, 故当务之急是强化其综合素质、转变观念。

第一, 建立创业课程教育学习小组, 用小组学习形式提升高职学生素质。学习环境及教学形式对高职学生的成长及发展影响很大, 创业教育激发企业家精神如创新意识、机会意识及风险预估及承受能力、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管理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比个人单独学习实现的效用更大。高职学生分成不同的创业项目学习小组, 制定学习目标, 小组内部共同探索, 相互协调分工, 交流学习来完成项目, 该过程能充分调动高职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增加其团队协作意识。

第二, 企业家精神与本地高职校园文化相融合创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 转变传统观念。前期调研发现本地高职院校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活动有参与意向, 但碍于相关知识匮乏、担心失败及不愿承担风险等问题, 最终参与率低下, 介于此, 本地高职院校应强化企业家精神及创业教育基本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 转变传统观念如毕业只求就业等, 多样化宣传方式, 给高职学生创造自由的文化环境拓展思维, 利用树立典型的方式来鼓励高职学生, 增加其自我效能感, 运用创业成功高职学生的榜样力量来刺激想要创业的学生, 利用报告讲座、专题发言、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经验传授, 带动高职学生的创业热情, 转变其对创业教育的核心企业家精神激发的认识误区。

四、辅助层面谈运筹帷幄,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辅助层面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看:

一方面, 政府加大对本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政策支持。首先, 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给予支持。地方政府依据本地区各高职院校的办学发展水平、创业教学开展条件、创业教育所处阶段及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情况等一次性或分次拨付政策性补贴。其次, 鼓励本地区高职院校结合自身专业优势, 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创业课程教育。本地高职院校创业课程教育要体现具本地特色的企业家精神, 须将其与本地经济发展的特殊模式联系, 地方政府应大力支持高职院校与本地企业合作, 如在合作事宜的相关行政审批上缩短时间, 简化程序;对于和高职院校开展合作的企业以税收优惠或人才引进上的帮扶政策, 提高本地企业的参与热情;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项目给予保障, 并设立地方性管理机构, 专门负责高职院校创业课程教育的研发与具体实施的跟进, 保证专项资金落实到位, 按规使用。最后, 由本地政府对创业课程教育中表现突出的高职学生给予奖励, 并出台相关政策。对创业课程教育如创业竞赛、实训或理论学习等中表现突出, 成绩优异的学生或团队, 给予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奖励, 让高职学生对创业教育的热情不断高涨, 形成一个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

另一方面, 不断深化校企合作, 共建创业课程教育实践平台。第一, 本地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同创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训为一体的创业课程教育平台。由企业提供具丰富实践经验的导师指导高职学生在模拟仿真的环境中去熟悉创业项目任务, 锤炼其实践和动手能力, 为其在未步入社会时提供真实的生产一线的工作经验, 利于创业教育中企业家精神的传播。本地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向高职院校提出人才培养需求, 高职院校据实际情况与其进行对接, 让高职学生接受有针对性的创业课程教育, 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积累经验, 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导师及高职学生在该平台中相互交流、合作及学习, 不断克服创业课程教育的难点、重点, 增强了教育趣味性和实效性。

摘要:本文针对常德地区高职院校创业课程教育中企业家精神激发缺位的原因, 从框架层面、主导层面、主体层面及辅助层面等多层次展开分析, 提出了依托常德高职院校创业课程教育激发高职学生企业家精神的对策。

关键词:创业课程教育,缺位,对策

参考文献

[1] 张青龙, 孔刘柳, 高广阔, etal.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35 (2) :166-170.

[2] 陈卫东, 卫维平.企业家精神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结构方程建模[J].系统工程学报, 2010, 25 (2) :171-176.

[3] 李学伟.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2 (9) :90-91.

上一篇:工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下一篇:化工3D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的构建及其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