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措施研究

2022-11-03

伴随着广播电视的迅猛发展, 全国多所高校相继开设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虽然培养目标与人才选拔标准不尽相同, 但其教学大纲、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却大致一样。几乎所有的院校都有共识, 研究播音主持教育工作, 必须了解广播电视发展前沿, 必须了解广播电视媒体需要什么样的播音主持人才, 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

遗憾的是, 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却发现, 在教学中教授内容与播音主持实际工作严重脱节, 导致一些学生在实习或者工作中很难适应广电发展的新要求。从而需要系统地来剖析播音主持专业教育中出现了哪些问题?作为高等院校又应怎样适应这种发展做出相应对策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广播电视发展对播音主持人才的新要求

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新阶段, 并正在持续着这种发展趋势。信息量增多、时效性增强、节目质量提升、竞争白热化、频道 (率) 专业化, 是当今广播电视媒体发展的特征。一些广播电视理论研究者发现, 往往对新问题新现象的研究还没结束, 更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这充分说明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也说明了在发展中所凸显的发展不稳定性与不可预料性。

在上个世纪, 广播电视台主要承担着新闻传播与文化服务的社会功效, 在选拔播音主持人才时大多选择新闻播音员, 特别注重应聘者的形象气质, 声音, 语音面貌, 新闻播报能力等基本条件, 这些要求也是现在的一些高校入学专业考试的重要标准。但是, 原来的“大众传媒”传播方式逐渐变为“分众传媒”, 现在的广播电视频道 (频率) 越来越细化越专业化, 纷纷推出各种类型的频道 (频率) , 出现了专门的车迷频道, 茶频道, 垂钓频道, 女性频率, 私家车频率, 评书频率等一些在以前从未听说过的频道频率。在中央电视台2011年举办的第六届“艾诗缇杯”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中我们不难发现, 从海选到总决赛基本没有对选手普通话水平, 新闻播报能力等以往最为看重的能力进行考察, 而更加侧重于考评选手的新闻评述能力、现场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及语言沟通能力, 这反映了现今广播电视机构对播音主持人才的能力要求。

二、传统教学模式对人才培养的弊端与限制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从1963年诞生, 伴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 从小到大, 不断完善与调整, 已经成为国内高校专业中独树一帜, 特色鲜明的专业。50多年来各高等院校培养出的播音主持人才, 为我国广播电视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并逐渐成为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 现在广电媒体中出现很多非播音主持科班出身的主持人, 一些人的名气, 观众缘甚至比专业主持人还要好, 这是否说明这个专业就可以“速成”甚至不需要学习呢?出现这样的疑问是因为在现实中的确出现了这种现象, 我们不能回避。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 为什么我们通过专业科班培养出来的主持人却比不过非科班主持人?我们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适应广电发展的播音主持人才是否滞后, 又有那些弊端和限制?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应该警醒和注意的关键点。结合目前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现状, 笔者认为目前有以下几种弊端与限制。

(一) 招生高校与办学规模盲目扩张

“艺考”是近几年热点词, 由于市场较大, 且艺术类专业收费相对较高, 在这种推动下, 很多院校纷纷开设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笔者在教育部唯一指定的高考招生信息发布平台阳光高考网站“全国普通高校专业知识库”中统计出, 截止2017年6月, 开设播音主持本专科高等教育的高校达到353所 (其中本科层次219所, 专科层次134所) 。在近几年公布的《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校本科专业》中每年都有新的高校申办该专业成功, 甚至在一些农林、财经等理工类大学也开设了这个专业。一些高校招生规模较大, 达到六七百人, 招生人数的盲目扩张不得不让人担心学生培养质量。在2012年修订前的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 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专业代码右上角有显著的“*”标记, 代表本专业是指需一般控制设置的专业。这就说明本专业的设置是需要一定的软硬件配套设施和高投入才能开办的, 而现状却不是如此, 一些院校甚至连基本的办学硬件与师资不达标就盲目开办, 有些学校一个行政班级人数达到50人之多, 完全违背专业培养规律, 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可想而知。

(二) 课程教学大纲设置与教学方法单一

虽然各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选拔标准不尽相同, 但其教学大纲的编排、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却大致一样。即采用“理论结合实践, 以实践为主;大课与小课结合, 以小课为主”的教学模式, 专业主干课程教材也都选择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实用播音教程》 (1-4册) 。但这些教学模式与方法并非适用于所有的高校, 有些学校的师生比例完全失调, 所谓的“小课”达到了30多人也就成了“大课”, 学生根本得不到充分的练习, 一些学生甚至到了大三连普通话水平一级乙等都没通过;一些新开设专业的学校连基础专业设备都没有, 教学必需的语音实验室、演播室都得不到满足, 学生不能够得到基本的话筒前、镜头前实践练习, 只有到广播电视媒体实习才“现学现卖”。培养出来的学生或许理论知识很扎实, 但播音主持工作毕竟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 基本业务不扎实到任何单位都不能有所发展。这也造成一个怪现象产生: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就业单位招不到满意的人;高平台单位挤到爆满, 低平台单位门可罗雀。

(三) 培养出来的学生业务水平较低

很多用人单位反映一些学生是念稿子的“机器人”, 缺乏应具备的基本采访主持编辑能力, 似乎什么都会, 但什么都不精。

一些学校在招生入学考试环节的不严谨对教学也有很大的影响。本专业属于艺术类专业, 在高考录取时文化分数较低, 文化考生需要400到500多分才能考上本科院校, 艺术类考生只需要300分左右就可以轻易的考入一个本科甚至重本院校。这样一来录取的学生文化素质较差, 学习习惯也不是很好, 进入大学相对宽松环境更犹如“放虎归山”, 很难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播音专业有何“听着容易, 学着难;学着容易, 学好难”的说法, 学习这个专业如果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仅凭一时的热情, 连最基本的晨练都不能坚持, 别说语音发声基本功不能过关, 语言表达, 新闻播音, 影视配音等更无从学起。

培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要培养他们“有稿能播, 无稿能说, 提笔能写”的能力。而一些老师在教授学生时理论知识讲得非常全面, 一些文稿播读也很好, 但教学内容却与广播电视发展严重脱节。比如一些老师很重视学生新闻播报能力, 但学生一旦脱离了文字稿件, 就吞吞吐吐说不出话来。比如“消息”这种新闻文体在现今实际工作很少出现了, 但却花费大量时间来练习;有的学生在配音课程中过多的讲解影视人物配音, 殊不知对于播音专业学生来讲在实际工作中更多的从事新闻, 广告, 专题配音, 影视人物配音一般是由影视表演专业学生完成。这些教学方面的问题, 不得不引起相关专业院校及老师的警惕。

三、播音主持人才培养优化措施

(一) 专业培养树立“宁缺毋滥”思想, 缩小专科层次招生规模

艺术教育有其自身发展规律, 不能急于求成求全求大, 应根据自身办学条件, 历史, 水平, 师资, 硬件等客观现实出发确定办学方向。招生考试时严格筛选, 招生规模有所控制, 做到宁可不招也要招好的生源和适合自身学校学科师生比例的人数。

当今, 几乎所有广播电视台的招聘选拔简章中学历要求都是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 而现在很多高校还在招收专科层次的主持与播音专业。从学生就业出发, 可以逐步减少本专业专科层次的招生规模。

(二) 加强与一线广电媒体合作交流, 构建“校地”合作平台

只有让学生在广电媒体“真枪实弹”充分实践, 才能切实提高专业业务实践能力。学校可与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建立良好合作关系, 为学生实习或者就业提前做好准备, 这种合作不是写在合同上, 更是要落实在行动上。特别是在每年寒暑假可以充分组织学生到一线广电传媒机构, 但一定要学生在实习后有所总结和反思, 带着问题走进新学期的学习, 相信提升空间会更大一些。同时专业老师参与到广电传媒一线实践中去, 使他们把握最新广电发展态势, 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更有利于在教学科研中获得全面发展。

(三) 建立分层次教学体系, 倡导“因材施教”

目前大多数学校采用从入学到毕业都是按照行政班级授课, 且授课内容基本一致, 这很容易让学生什么都学了但什么都没学好。目前广播电视节目越来越细化, 需要的主持人方向也逐渐细分化, 且越来越喜欢选择“采编播一体”或擅长某一主持方向的学生。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个性与爱好, 有的同学适合新闻播音, 有的同学适合主持文艺节目, 有的同学适合少儿节目, 有的同学适合配音等等。但是大多高校现在的教学无论从教学计划还是课程安排, 都不能满足一些同学个性发展的需要。如果什么都教, 使学生全面发展, 从教学安排和课时量两方面考虑都不妥当, 而且不可能在短短几年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所有类型节目都能驾驭的全能型人才。笔者建议, 在学生大一大二期间所有同学按照行政班级授课, 因为大一语音发声与大二语言表达内容是一个合格的主持人应掌握最为基础的基本功。在大三大四时除去新闻播音, 即兴口语, 文艺作品演播等专业必修课程按照行政班级授课以外, 建议能够实施分层次教学。可以有条件的开设新闻播音, 少儿主持, 影视配音, 体育播音, 综艺主持等方向的兴趣班级, 甚至为一些喜爱婚庆主持的同学开设专业课程, 为学生的兴趣特长提供一个平台, 培养真正“一专多能”的专业人才。

(四) 加强学生专业练习力度, 夯实专业基本功

一些用人单位反映, 很多学生专业基本功不扎实, 其自身条件很好但发展空间不大。很多高校专业教师深有感触, 伴随着手机网络功能的日渐发达, 学生越来越懒了。当然这首先与学校整体学习氛围等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但更多的是学生自身的原因, 除去前文所述艺术类专业学生本身学习习惯差等原因, 更多地还是学生在学习中仅凭“三分钟热情”, 只想着去主持节目取得成功, 功利心太强, 而忽视对专业基本功的练习。更有甚者明明知道知道自己问题所在, 老师也告知其练习方式, 但就是不练习, 致使一些问题老师从大一说到大四也毫无改进。本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 我们发现一些老播音员也许并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学习, 但其业务能力却非常强, 究其原因就是他们练习非常刻苦, 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提升。通过实践表明, 只有经过刻苦的“量变”练习, 才可能达到真正的“质变”提升。

要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要强化对学生的管理, 比如每天晨练、专业课严格考勤纪律, 且对未参加练习的同学进行“旷课”“迟到”等严格惩罚甚至校纪处罚。其次是专业老师的引导, 特别是大一新生的专业老师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习观, 使其认识到专业基本功练习的重要性, 且身体力行地教会学生正确练习的方式方法, 在整个班级、年级形成良好的专业氛围。学校也要为学生练习提供便利条件, 如提供好的练习教室, 练习区域, 练习设备等, 为学生专业学习提供便利。

(五) 鼓励学生到专业活动中、实践中得到锻炼

让学生参与到学校, 社会举办的一些专业活动如主持人大赛, 演讲比赛, 朗诵大赛, 社会活动主持, 公益活动等, 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 让学生“接地气”, 也为走向社会提供平台。笔者建议大一大二的学生因为还在进行基本功练习, 不宜过早出去参加活动, 但可以多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大三大四的学生则鼓励多参加社会活动, 因为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他们来讲, 多参与活动实践不仅可以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更可以接触到广电媒体平台, 为以后的实习就业提供必要的帮助。

四、结束语

总结反思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是为了专业的良性发展, 无论对学生、老师, 还是学校、用人单位都是有益的。当今广电发展迅猛, 专业教育也必须跟上脚步不落伍, 唯有学生基本技能巩固, 再根据广电的发展适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变化, 才能使得播音主持艺术长青, 播音主持事业后继有人。

摘要:广播电视发展迅速,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才培养单位更应该紧跟广播电视发展脉搏, 在坚守专业理念与要求的同时, 对现有的培养模式进行反思、优化。论文通过客观剖析目前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就如何与时俱进培养播音主持人才进行探讨, 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可行措施, 促使本专业健康良性发展, 最终达到学生专业技能提升, 适合广播电视发展的双赢目的。

关键词:播音主持,广播电视,措施

参考文献

[1] 吴郁, 曾志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 2009.

[2] 鲁景超.传媒变局对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影响和要求——基于对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生的问卷与访谈[J].现代传播, 2016 (04) :132-135.

[3] 陈蕾, 卢静.高能素质是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内驱力[J].现代传播, 2011 (02) :149-152.

[4] 吕炜.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新闻知识, 2012 (05) :68-69.

[5] 孙韵.当前播音主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评<播音主持艺术论>[J].中国教育学刊, 2017 (01) :149.

上一篇:试论安全保障义务的保护范围下一篇:中国化工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