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动态生成,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2022-09-10

我国叶澜教授倡导:“动态生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所谓“动态生成”就是指在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通过心灵对接、意见交换、思维碰撞、合作探讨,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方式而呈现出不同的生成价值。动态生成的课堂是开放的、互动的、真实的、多维的,是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智慧与挑战。它强烈要求教师确立“动态生成”的课程哲学,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形成课程的生成能力。

但是,在当今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动态生成”的态度往往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过分强调“生成”,使教师主导作用丧失。第二种是漠视、扼杀“生成”,使学生主体地位丧失。那么,如何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使课堂教学在生成中获得不曾预约的精彩?我通过实践将自己的经验归纳以下几点:

1 精心设问、开放空间,引导“动态生成”

课堂上,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顺着学生思路走,不敢评价、不敢引导,那么教师主导作用就会丧失,课堂生成的丰富价值将会大打折扣,严重的还会对数学学习产生误导。因此,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发挥主导作用,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点化。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随意提出问题,应在知识的关键处,学习的易错点,规律的探求处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才能有更佳的“动态生成”效果。

案例1:学习数学新教材(苏教版)选修2-2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时,我提出问题: (1) 导数为0的点是否一定是极大值或极小值点? (2) 极大值或极小值的点是否一定导数为0的点?请举例说明。

限定1 0分钟,大家加油!

问题提出后,学生的表现都很积极,同学们纷纷将老师刚刚教的知识努力开始研究起来,构造函数、画图形,并相互讨论起来,5分钟不到的时间,有的同学很兴奋的想表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此时老师先将第一个问题提出时,有很多同学举手表达自己的成果,能够举出恰当的例子,“不是,如:幂函数y=x 3”,并画出了图形,回答过程中他们为自己的研究成果而自豪,有的同学虽然是不对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加深了对“极值概念”的理解,第二个问题提出时,有少数同学举手将自己结论说出,并能准确表述自己的判断:“不是,如:函数y=|x|”。而没有判断出的同学也会仔细听取他们的分析,辨别正误,有时还能补充修正,学生学习气氛轻松而热烈。此时教师提出问题“导数和极值的关系”,学生便可轻而易举的解答了。

从上述案例中,教师对一个较重要的知识并不是采用平铺直叙的形式教学,而是精心设计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自己探索的空间,并考虑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既要使学习层次较高的学生有“想头”,又要使中下等学生有“答头”,整个学习过程都是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迁移到自己学习的新知识当中,全面调动每位同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使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课堂的“动态生成”提供了更有利的空间,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2 捕捉信息、灵活运用,创设“动态生成”

2.1 捕捉亮点信息,让智慧闪耀光芒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的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当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要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

案例2:向量知识的复习课中,有这样一道较综合的问题:

“△A B C中判断△A B C的形状。”

问题提出后,我和同学们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1:

利用代数运算将再利用向量的几何意义画三角形观察, 同理利用进而得到为正三角形。

然而我发现有几位同学在讨论思考这样一种方案2:利用向量内积的定义将再利用余弦定理化角为边, 得到边边关系, 接着同方案1。

我因势利导,鼓励同学们继续思考,看看是否有更多的方法,比一比谁的“点子”更多,问题提出后同学们都试图用更多的点子征服老师同学,积极探究,结果短短1 0分钟他们又提出了三种方案,远远超出我的预想。

方案3:利用向量内积的定义将, 再利用正弦定理化边为角, 得到角角关系, 进而利用, 得到, 接着同方案1。

方案4:利用向量内积的定义将再利用正弦定理化边为角, 得到角角关系进而利用得到接着同方案1。

方案5:利用向量内积的定义将再利用等式两边在三角形中的几何意义, 得到一边上的高与中线的关系, 接着同方案1。

这个教学过程中,由于我捕捉到的信息“价值不菲”,从而激活了其他同学的思维,迸发更多智慧“火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顿时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试想,假若教师仅仅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漠视了这一契机,那些可贵的思维“火花”便会像“雪花”那样,落地融化,丧失了原有的价值。

2.2 捉错误信息,使知识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手握的是已知的教材,面对的永远是学生未知的答案。我们不仅要学会发现学生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也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错误的问题所在。教师巧妙的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把错误化为一次新的学习,使知识加深理解和巩固。

数学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必须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的结果方能理解为生成,没有思考而动态生成的内容都应视为无效的泡沫。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生成点是一闪而过的,一个时间差,就可能错失一次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良机。一个真正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师要能果断地调整教学任务,敏锐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点,并加以放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暴露出学生的思维过程,闪现出思维的“火花”,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运用自身的科学素养来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 恰当的引导和及时的捕捉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资源,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而不让一个个思维的“火花”变成一片片“雪花”落地融化。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系统的阐述了笔者的做法:精心设问、开放空间, 引导“动态生成”;捕捉亮点信息和错误信息, 灵活运用, 创设“动态生成”。

关键词:火花,雪花,动态生成,精心设问,捕捉信息

参考文献

[1]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J].教育研究, 2002, 10.

[2] 周成平.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J].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6.

[3] 胡连杰.杏笔随谈[M].科技普及出版社, 2007, 5.

[4] 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M].江苏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串联关节工业机器人高速搬运控制系统实验平台的开发下一篇:灌注桩事故分析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