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论文范文

2022-05-11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航天科技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面临的形势首先,集团公司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当今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继续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与此同时,国际局势中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在明显增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推出“战略新概念”,公然对南联盟发动武装侵略,并袭击我驻南使馆。

第一篇:航天科技论文范文

基于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航天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与机制研究

摘要:科技成果转化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环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航天科技成果涵盖各个领域,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成果转化积极性不足、生产要素缺失和多方要素协作模式不成熟等因素严重制约着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本文通过对航天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结合要素市场化配置方法,针对掣肘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从6个方面提出了航天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举措,总结提出了基于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航天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与机制。

关键词:、航天科技成果转化转移方式转移机制要素市场

Research on the Mode and Mechanism of space technology transfer Based on the market-oriented allocation of factors

ZHUANG LiHUANG HeZHANG Chuanqiu

(China Centerfor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Beijing, 100037 China)

1航天科技成果轉化的现状

航天科技成果是科研院所在完成航天使命任务过程中产生的科技成果,成果形式包括技术、工艺,涉及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信息技术等领域。这些成果在完成航天使命时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但仍在其他国民经济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而航天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就是推动这些潜在应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的过程,最终目标是发展新产业[1]。

随着中国经济科技水平逐步走向并跑,以及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政策,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更为迫切。一方面,由于社会企业技术来源受到限制,更多地依赖国内大循环;另一方面,走到“并跑”水平的科技成果转化,其成本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水平相当,其经济性竞争力也相应提升。据相关数据显示,航天科工资产基金累计投资航天科工内部项目34个,投资金额29.3亿元,表明航天科技成果转化效果初见起色。

自航天系统成立以来,已有近万个项目获得部级以上的奖励,但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大量航天科技成果不能有效转化。目前,国内航天科技院所响应国家政策,积极推动航天科技成果转化,部分院所虽然将航天科学技术在民用领域进行了二次开发,军民融合和成果孵化方面也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面临着严峻的问题[2]。

2航天科技成果转化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以市场为导向的航天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尚未建立

以市场为导向的成果转化机制在我国的航天系统并不完善,如数据共享、价值评估、供需对接和利益分配等都难以与市场模式相接轨。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不仅取决于科技成果自身的质量,还取决于科技成果与企业的匹配程度。然而,市场分析的缺失严重阻碍了科技成果转化进程,使得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整体性和统筹性严重不足,科技成果方向领域过于发散,与市场需求契合差,主要表现在信息不对称,找不到需求方,对接工作难,导致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3]。

2.2 成果转化积极性不足

企业的生产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转型都离不开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军工集团所属科研院所均将军民融合科技成果转化放到国家战略层面,但军工科研院所对于军民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政策的执行方面处于被动状态。首先,由于科研项目的研发推进需要科研人员全身心投入,且型号任务繁重,无暇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其次,科研院所在想逛方面缺乏有效的激励机乏,导致“重研究、轻转化”“重技术、轻市场”现象普遍存在;最后,由于部分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追求实际利益,相关研究人员获得的经济回报与其创新成果不对等,导致大部分科研人员对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高,导致科研人员只关注科技成果的拥有权和署名权。因此,亟需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的考核激励机制,以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4]。

2.3 生产要素缺失严重制约科技成果的转化

2.3.1 技术成果资源分散

目前,国内国防技术领域相关的科技成果主要集中在各大军工集团,各研究院下属研究所自行转化为军工方面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形式,技术成果资源分散,尚未形成合力。此外,转化机构繁杂,资源信息分散,内部消耗严重。同时,军民分立、条块分割为阻碍军工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问题,相关资源和技术难以有效整合、科研数据共享困难、行业应用不均衡、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等问题,严重束缚了国内军工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2.3.2 资本投入机制缺乏

缺少资金投入是制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一个重要问题。各军工科研院所在型号科研生产和国家研发课题中积累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然而,军工产业科技成果向民用转化过程中面临着设计变更、系统优化等诸多难题,这一过程需要繁重的放大性实验和大量的资本投入。但由于我国的风险投资体系还不够完善,原始科学技术产业化前景无法预估,且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复杂、风险巨大,导致企业不愿投入。

2.3.3 标准不统一

军用与民用的技术标准不统一作为一个巨大且难以逾越的障碍横亘在军工科技成果转化进程中。我国的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生产,一直是采用国家军事技术标准,而民用产品的开发和生产经营,则是按国标和企业标准执行。因此,民用产品和军用产品在生产制造中均未充分考虑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和成本,给军工科技成果转化的推进造成了多重障碍。

2.4 多方要素协作模式不成熟

转化过程需要要素市场辅助转化,需要对接各类要素资源。其中,科技中介是技术供需双方的桥梁和纽带。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具有连接技术供需双方、整合科技资源要素、加速科技信息传播和推动成果转移转化等功能,但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尚未形成体系规模,严重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深度和广度,主要表现在:科技中介机构分布不均衡、科技中介服务集成化不够、科技中介服务信息化水平不高。

3 基于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航天科技成果转化模型研究

《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体制的意见》(简称《意见》)发布后,《意见》中充分肯定了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对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推动作用。航天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所需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土地、劳动力、技术、资本和数据,通过整合各项生产要素,构建全要素航天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器。各项生产要素的获取方式如下。

土地要素由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通过与地方政府协商谈判获取,为落地企业争取各项优惠政策,落地企业反过来为地方政府带来税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人才要素可从以下两方面获取。一方面,在内部组织建立技术经理人培养体系和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培养出一批既懂技术又懂转化的专业化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研究院从外部获取,研究院应建立人才发展通道和合理的薪资激励机制吸引外部人才;技术的来源可通过机构调研走访航天科研院所及民营航天企业,建立常态化联系,构建企业朋友圈,收集先进航天科技成果和技术,建立航天科技成果动态信息库;优秀的科技成果对资本有引流作用,除了通过航天科技成果动态信息库吸引资本投入,还可通过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来对航天科技成果的孵化提供专项支持;数据可通过持续构建和完善线上展示交易平台沉淀积累,并通过平台对调研走访获得的技术成果进行集中展示,不断拓展动态供需数据库。

基于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航天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如图1所示,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通过要素、流程、方法的整合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进行持续输出,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专业支持。

此模型在航天(沧州)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进行了初步验证,完成了沧州无人系统研究机构、沧州应急安全产业园等项目的落地。

4 航天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举措

4.1 航天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及定价机制

知识产权的保护及定价机制不够完善是阻碍科技成果转化进程的一大关键问题,健全知识产权的管理和激励机制,有利于确保技术成果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得到有效保护,可以尽可能减少或避免技术成果的流失和相关知识产权等信息的泄露问题。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加强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的同时明确以职务成果产权为代表的相关知识产权归属问题,防止知识产权流失的同时确保了科研人员的合法权益,有效激励了科研创新的活力[5];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建立公正合理的成果定价机制,关键是要建立和逐步完善技术成果的价值评估制度。转化过程中应适当弱化科技成果的事实评价,并逐步强化成果的价值评价,树立以现阶段及转化后的市场经济效益评价为主的观念。适当减少科技成果理论价值的比重,增加成果成熟度、市场端需求、社会经济效益等各衡量因素的比重,要注重评估对象的多元化。此外,应积极引入外部评价体系,特别是业界的第三方科技评估机构,从科技成果自身的先进性、可靠性、成熟度、转化价值、商业前景和风险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估打分,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支持。

4.2 面向市场的科技成果转化发布对接机制

航天科研院所擁有大量专利技术成果有待进一步转化落地,然而,完善的信息发布通道和有效对接机制是科技成果扩散宣传、转移转化的基本要求。

建立从事航天科技成果转化业务的创新链集成服务平台,有利于知识在创新系统内流动的同时,还有利于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科技成果转化不仅要注重科技信息的传播与共享,同时也要为科技成果供需双方提供精准对接。建立包含各航天科研院所、金融服务机构和部分民营企业的航天产业联盟,通过为其提供专业化辅导和供需精准对接服务,促进航天科技成果转化。

4.3 航天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是科技成果转化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主要缺乏专业化科技成果推广人才。针对于此,《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大量建立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和培育技术经理人,不断扩大成果转化推广的人才队伍。航天科技成果的转化管理离不开专业人才,航天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能够促进成果转移转化效率的提高,并对企业的发展实现增速。

4.4 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较为普遍,其关键是在于完善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的激励机制。首先,让项目承担单位掌握三权,即科研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可采用股权激励的方式提高科研人员将成果所包含的技术知识传递给企业的积极性,有效地将科研人员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除此之外,利用职称评定将航天科技成果考核激励机制,逐步固化到工作考核中,从单一考量学术研究成果逐步过渡到实践应用与学术研究的综合考量,将科技成果转化贡献与学术研究贡献视为同等重要的地位,解决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的现象[6]。

4.5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收费机制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收费模式普遍为收取对接信息费用,但单一的科技成果信息难以评估价值,对技术需求企业的帮助无法估量,故企业付费购买信息积极性较低。此外,信息费用来源不稳定,无法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形成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因此,建立市场化运营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尤为必要。

建立市场化运营的航天生产力促进中心,可有效吸引航天科研院所、资本机构及地方招商政府加入,有助于建立航天科技成果转化“朋友圈”,理顺航天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种种障碍,提供成果转化、孵化加速、管理咨询、融资服务、上市准备等服务,形成从科技资源支撑、资金资源支持,到产业支持的全方位一体化服务体系,助力航天科技成果转化和航天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

4.6 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规避机制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具有投入大、周期长、过程复杂、结果未知等特点,成果转化的核心问题是建立风险共担和收益共享的风险规避机制[7]。

科研人员对项目进行跟投是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规避机制的方式之一。国发[2019]9号文件提出“选人用人和股权激励:支持国有创业投资企业、创业投资管理企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类企业的核心团队持股和跟投”;国资产权[2019]653号中央企业混改操作指引中提到,鼓励国有混合所有制企业“探索超额利润分享、项目跟投、虚拟股权等中长期激励方式”。针对处于初期的成果而言,科研人员跟投不仅可有效减缓企业融资压力,同时将科研人员的收益與企业发展牢牢捆绑在一起,有利于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

此外,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的设立可有效解决融资难题。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由投资机构、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组成,能充分发挥金融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利用市场化的手段提高地方的金融带动作用,利用基金运行机制社会化、市场化优势,构建以成果转化为基础、以项目投资为促进,形成军民融合、创新创业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

5结语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是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的关键所在。将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数据等要素在市场中自由流通,疏通技术和市场在协同创新网络中的现实堵点,探索建立世界级的航天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与机制,让航天科技成果为经济建设服务转型提供技术支持。

要素要采用适合的流程和工作方法进行整合,才能发挥其最佳效果。根据转化过程中,要素资源的齐套情况,有针对性地配套所急需的资源,作为转化活动的原始启动力,能有效提高转化成功率。

在当下这个科技成果转化的利好时机,应充分释放人的活力,逐步建设技术经理人培养体系和人才激励机制,为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引进专业人才,此外,还应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举措,全面支撑航天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促进航天技术应用与服务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吴寿仁.如何打通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J].华东科技,2019(3):44-46.

[2]郭晗.探讨航天产业军民融合与成果转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届军民融合高峰论坛召开[J].卫星应用,2018(1):69-70.

[3]陈凝.H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

[4]赵健,张静,张功,等.航天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模式探索[J].现代商业,2018(8):127-128.

[5]王进富,朱玉丹,张颖颖,等.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组织能力与衍生创业间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38(20):111-120.

[6]王延明,刘宏生.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的激励机制研究[J].中国高新科技,2019(1):50-52.

[7]葛章志.构建长三角一体化科技成果转化体系[N].安徽日报,2021-01-19(006).

作者:庄莉 黄河 张传秋

第二篇: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次工作会议

面临的形势

首先,集团公司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当今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继续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与此同时,国际局势中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在明显增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推出“战略新概念”,公然对南联盟发动武装侵略,并袭击我驻南使馆。美国决定建立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并企图把日本和台湾均纳入其防御体系。以李登辉为首的台湾分裂势力气焰嚣张。面对国际和国内政治、军事斗争的严峻形势,党和人民对我们航天科技工业寄予殷切的希望,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这使得我们面临的形势更是失败不起,没有退路,只能成功。同时,国民经济各部门对空间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需求越来越旺,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样面临着挑战。

确保这些任务的完成,既是我们航天人的政治任务和历史责任,也是集团公司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为我们发挥优势,报效祖国,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服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我们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提供了舞台。但是,近年来,由于大型飞行任务完成得不错,失败的阴影正在逐步消除,加之社会各界评价很高,我们的队伍中自满、松懈等情绪开始滋长;质量形势并没有根本扭转,低层次的质量问题、管理问题时有发生;科研基础薄弱,结构布局不尽合理;管理薄弱,力量分散,冗员多,经济实力不强,队伍不够稳定。这种状况与党中央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其次,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航天技术和集团公司民品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已经和正在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无论从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看,还是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看,未来一个时期将是航天技术蓬勃发展和大有作为的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即将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同时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都为我们的发展创造了大好机遇。随着我国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进一步实施,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进程的推进,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将进一步改善,这也对我们的民品发展以及质量、价格和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长征火箭承揽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的形势是否会有好转,民品发展可能受到的冲击应该怎样应对,自主开发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怎样提高等大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对待。

第三,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对集团公司今后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航天总公司改组为两个集团公司以后,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已不再承担任何政府职能,中国航天科技工业仅此一家的局面已不复存在。集团公司作为市场的一个主体,面临着严峻的竞争与挑战。国家的任务既可以交给我们干,也可以交给别的有能力的单位干。集团公司通过半年多的运作,种种不适应不协调已经逐渐暴露。因此,我们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尽快学会适应市场,按经济规律办事,追求技术进步与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和壮大集团公司的整体实力。

发展方针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发展方针是:发展航天,壮大民品,改革创新,提高效益,走向世界。

发展航天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赋予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根本任务,是集团公司的主业。为国防现代化和国民经济以及社会进步服务是集团公司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壮大民品这是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战略性任务之一。要坚定不移地走军民结合之路,积极进入国民经济主战场,大力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使民品成为集团公司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

改革创新深化改革和技术创新是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集约化经营与发展;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加快航天技术发展步伐,逐步缩小与世界航天先进水平的差距,继续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提高效益这是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工作的中心目标,是稳定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最优为目标,大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要加强内部管理,降低成本消耗,确保产品质量,搞好售后服务,大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实现集团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走向世界这是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以及空间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按国际标准和国际惯例实施科学管理,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和跨国经营,使集团公司发展成为世界宇航界的一流公司。

总体目标

从现在到2005年期间,确保完成航天型号科研生产任务,使航天技术和产品质量跃上一个新台阶,逐步实现空间技术产业化。

加速民品发展步伐,建设以主导产品和优势产品为支柱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到2005年培育10个产值超过亿元的民品,民品销售收入翻一番,超过100亿元,实现总收入300亿元,利润8亿元。

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保持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份额,扩大机电产品出口规模,累计出口创汇10亿美元。

深化军民品分线改革,加速科研生产能力、布局与结构的调整,基本实现规范化的母子公司体制。

精神文明建设有新发展。职工收入达到当地中上水平。

到2010年,主要航天产品和技术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民品形成以主导产品和优势产品为支柱的航天高新技术产业群,具有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和开发研制能力,经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集团公司进入世界宇航界的先进行列。

改革的总体构想

集团公司改革的总体构想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集团公司内部建立起以航天科研生产经营为主业和面向市场经营需要的规范化的母子公司体制。

关于母子公司体制

落实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和国务院《批复》精神,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集团公司将由国有企业改制为国有独资控股公司;院、基地将由事业单位改制为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对院、基地所属研究所、工厂将区分不同情况,采取多种组织形式,改制为全资子公司的研究机构、分公司、子公司或子企业。改制后将形成一个以集团公司为母体,以国有资产产权为主要联结纽带,以全资子公司为主体的经济联合体。组织形式是航天科技企业集团,集团公司是企业集团的代表。集团公司是集团的投融资、科技开发、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等重大活动的决策中心。

改制后的集团公司是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和资产经营主体,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是资产的出资人,对所投资企业中的国有资产行使出资人的权利。这种权利主要包括:重大投资决策、资产经营、资产受益、重大资产变动和企业改制、选择管理者等。

改制后,各院、基地作为集团公司出资的全资子公司,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和市场主体,享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对法人财产依法自主运作。集团公司对其资产经营活动进行限额管理。

全资子公司在集团公司授权范围内,依法享有航天科研生产经营权,可对外与用户签订航天科研生产合同。

关于航天产品的管理与经营

集团公司对航天型号科研生产应实行统一管理,授权经营,分级负责。

统一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负责航天科研生产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订,重大预研和型号的立项,重大型号合同的签订,重点型号技术与行政负责人的选定,有关型号管理规章制度的制订,科研生产能力、布局与结构的调整,重大基建和技改规划、立项的申报,航天技术和产品的进出口,型号研制生产合同文本审批与合同签订后的鉴证,执行合同的年度计划审批与检查、协调,合同节点评审和考核奖惩,以及对外商业发射服务等。

集团公司将在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实行授权经营、分级负责的管理方式。集团公司主要负责签订极少几个国家重点项目的总承包合同,绝大多数合同将由院、基地负责签订。

关于民品的发展

首先是要继续推进民品管理体制创新。各院、基地应继续实施军民品分线改革,坚定地走分离、分立、重组的道路。对分离出来的民品部分,要打破传统的三级所有、单位所有的限制,发展跨院(基地)、跨行业、跨地区的联合,建立多元投资主体的股份制公司,按《公司法》规范运作,集团公司将支持有条件的股份公司上市。我们既要加强系统内的联合,打“航天牌”,也要发展与行业、用户以及系统外企业的联合,积极发展与地方经济的结合,打“中华牌”,以扭转我们在抓市场、进行业、筹资金等方面的劣势。

二是在民品经营管理模式上,要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的优势和积极性。对民品的经营管理,集团公司将向制订发展战略和规划、加强市场开拓、优化资源配置、搞好资产经营、发挥集团整体优势方面转移,将着眼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而不直接从事民品的生产经营。

三是切实加强民品和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大力推进技术创新。集团公司将成立航天科技创新中心,主要是研究市场,提出民品发展战略、规划建议,策划重大民品项目立项,同时组织开展重大高新技术项目研究开发和高新科技企业培育工作。

关于财务管理

集团公司对财务将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财务管理体制。

统一管理是指财务制度、利益原则、内部分配政策的统一。

关于资产重组经营问题

加大资产经营力度,必须明确经营权限,规范运作。用于或涉及军品的国有资产重组和经营必须按国家批准的调整方案进行,上报审批,并在批准的权限范围内组织实施。各院、基地如对所属工厂、研究所的产权进行变更,包括重组、出售、改制、破产,以及进行重大资产经营,必须事先报集团公司批准。

军品资产重组的重点是科研生产能力、布局与结构调整,以改善结构和控制重复建设,集中力量,发挥优势,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

民品的资产经营运作,将注重发挥优势,资产联合重组,做大民品规模。

资本经营是资产经营的重要内容。集团公司将继续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搞好产品经营的同时,抓住时机,创造条件,进入资本市场,在资本经营上有所作为。

集团公司也将通过证券市场、银行信贷等资金融通运作方式,实现投资来源的多元化、社会化,为民品进而为军品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主要措施和要求以改革统揽全局

我们清醒地感到,集团公司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弊端对我们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越来越明显,因此,必须以改革统揽全局,以改革促进发展。

军民品分线改革是我们各项改革的基础。军品和民品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军品和民品混在一起,相互掣肘,既不利于保军,也不利于促民。各单位要认真加快军民品分线改革的步伐,尽快实现军民品分离、分立和重组,为各项改革的实施创造条件。

人事、劳动和分配等三项制度的改革是当前的重点。我们要尽快建立起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法人治理结构,全面贯彻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不断改进和完善经营管理人员的选聘办法;彻底打破干部终身制;实行干部聘任制、任期责任制;完善领导干部考核办法,对重点型号实行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制度,逐步试行年薪制;建立适应新形势的航天型号研制领导人员的管理办法;改革用人制度,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建立军品、民品相对独立的分配机制,实行竞争上岗,按岗定薪,加大对一线军岗人员的分配力度,对民品经营者和骨干人员的分配实行与效益挂钩;积极推进养老、医疗和失业等保障制度与社会接轨。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国防科技工业这次体制改革以后,集团公司与原航天总公司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集团公司不再承担政府职能,而是要真正按照公司机制去运行,成为市场的一个竞争主体。毫无疑问,无论从完成当前的科研生产任务和民品发展看,还是从提高集团的整体经济实力看,我们都应当牢固树立起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和管理方式。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要坚定不移地走军民结合的道路。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必须加强科学管理。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要积极开拓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

以人为本

一定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干部和职工队伍,充分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我们要努力抓好各类人才资源的开发和人才结构的调整,建立起规模适度、素质优良、结构优化、配置科学的人才队伍。要以企业家队伍为重点,建立一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管理人才队伍;以科学技术带头人为重点,培养一支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专业技术队伍;以技能人才为重点,建立一支技艺精良的技术工人队伍,为总目标的实现和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资源保障。

在强化管理的同时,要积极创造相应的条件和环境,制定特殊政策,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合理使用,用其所长,使人才能感到企业内有他的位置,有创造体现价值和施展才华的机会,并有发展前途。

坚持质量第一,强化管理

经过总公司连续几年的强化质量工作,航天产品的质量问题大幅度减少,发射成功率得到显著提高。但是,我们的质量形势并没有根本扭转,质量技术基础和保证能力不强。质量管理的重心还主要停留在后期把关和问题查处上。因此,我们的质量工作要按照“坚持、完善、发展”的思路,在坚持贯彻执行“72条”、“28条”和“双五条”归零标准的基础上,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完善和发展。对于新型号一定要做到从源头抓起,零缺陷管理,确保一次成功,把质量管理的重心逐步前移。

坚持技术创新

坚持技术创新,要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为主,同时要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上下功夫,为我所用。按照这样的思路,今后几年必须高度重视并大力加强预先研究,要在做好型号需求牵引的同时,重视专业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重视军民两用技术的研究开发。集团公司拟成立航天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发挥两院院士、专家的群体作用。同时要开展民用航天和航天技术的发展战略研究。要面向市场做好航天技术的二次开发,对那些有市场前景的研究成果,加强工程化和商业开发,促成有航天特色、有竞争力的民品的发展,使一次投入产生两种效益。 坚持弘扬航天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新时期,宣传思想政治工作要紧紧围绕集团公司的中心工作,继续弘扬航天传统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把全体职工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上来,把11万职工凝聚在一起,为实现我们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思想政治工作要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研究和改进工作方法,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深入扎实地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加强形势和任务的宣传和教育,大力宣传先进典型。与此同时,我们要结合新形势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塑造集团公司民族高科技的良好企业形象。

第三篇:以航天精神引领培养应用型航空航天人才

【摘 要】本文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论述以航天精神引领培养应用型航空航天人才,系统设计应用型航空航天人才的培养方案,提出培养应用型航空航天人才的措施:以航天精神为引领,塑造学生的航天品质;以高可靠性为根本,打造人才培养的主线;以平台建设为手段,营造人才培养的环境;以实践课程体系为核心,实现学生渐进性阶梯式岗位培养;以协同育人为举措,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以創新创业和学科竞赛为动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训练。

【关键词】航天精神 航空航天 应用型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 学科竞赛 航天品质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适应经济新常态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向应用型转型是新时代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在军民融合国家战略背景下,以航空航天行业为代表的一大批军工行业逐渐开始了快速民用化的步伐,一些具有高可靠性要求的军工技术和产品开始逐渐向民用转化。然而,从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现状来看,适应航空航天技术民用化需求,以应用型为培养目标的航空航天类人才还比较少见。从现有少量的研究文献分析,当前研究主要侧重于高层次航空航天人才的培养探讨。有学者分析了基于协同创新平台的通用航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到了航空产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但是其侧重点主要集中于通用航空领域。从这些文献分析,立足于航空航天行业,探讨航空航天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和实践目前还比较少见。本文聚焦航空航天行业,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的转型发展为例,强调以航天精神塑造学生的航天品质,凸显航天精神在学校立德树人教育中的核心作用,对学校近年来应用型航空航天人才的培养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应用型航空航天人才培养的总体方案

航空航天产业是指与航空航天器研发、制造、维修、运营等活动直接相关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关联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航空航天产业具有科技型、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是机械、电子、通信和管理等学科的高度融合,需要具有跨学科、创新能力高的复合型人才。航空航天产品和服务离开地面,出现问题将造成难以估量的生命财产损失,必须具备高可靠性。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立足广西,依托航天,以航天精神为引领,以高可靠性为主线,秉承“立足大地,面向蓝天”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链紧密对接产业链,根据航空航天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学校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结合广西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提出了“113”航空航天类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了航空航天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

首先,明确“一个定位”。学校坚持“需求引领、三能融合”的应用型航空航天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了“职业素养、岗位能力、技能创新”三种能力融合的航空航天人才定位。学校培养的学生是一线工程师,必须具备航空航天企业一线工程师的职业素养,拥有岗位工作要求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同时,作为本科层次的人才,与高职高专的区别在于,能够以岗位为依托,具备一定的岗位创新能力。应用型人才应该能够针对企业一线岗位存在的复杂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不断进行技术技能创新。应用型航空航天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贯穿始终。

其次,遵循“一个链条”。坚持专业链紧密对接产业链,围绕产业链设置专业体系。学校以“研发设计—产品制造—市场销售—运营使用—服务保障”的航空航天产业链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了四大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链。建立了航空航天类专业群,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全方位对接。与行业企业合作设立“飞行学院”“顺丰班”等,按照行业需求培养应用型航空航天人才。

最后,建设“三个层次”。坚持技能创新导向,设立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航空航天行业与普通行业不同,具有严格的行业要求和鲜明的行业特色。学校将应用型航空航天人才的培养分为“夯实基础、提高能力、研究创新”三个层次,逐步提升。每个层次以不同的课程内容为支撑,实现了人才培养的要求贯通课程内外,贯穿教学全过程,体现系统性和科学性,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培养应用型航空航天人才的措施

(一)以航天精神为引领,塑造学生的航天品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是对中国航天精神的高度概括,是激励一代代航天人不断取得突破的精神力量源泉。航天精神是我国60年航天发展的具体体现,是对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历史的生动诠释,航空航天人才首先要具备航天精神。学校在立德树人教育中,坚持传承航天精神,更好地塑造学生的航天品质,打造了“一书一景一基地,一节一赛一讲坛”的学校航天文化。

“一书一景一基地”是指组织编写《筑梦蓝天——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杰出校友访谈录》丛书,修建与航天相关的标志性校园景观,建成了“航天文化体验基地”。校友访谈录的编写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体会杰出校友的成长过程和感悟,树立学习的目标和方向;航天文化走廊、钱学森广场等航天特色的标志性校园景观,使得学生时刻都能受到航天精神的熏陶;以运五飞机驾驶舱、客机航空舱和无人机操控模拟驾驶实验室等为代表的航天文化体验基地使得学生真正近距离体会到什么是航空航天。

“一节一赛一讲坛”则是指面向全校师生接力开展航天科技文化节,面向全国组织开展“桂航杯”航天知识竞赛,面向航天系统邀请专家学者到校讲学。学校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设立了“航天日”,并写入了学校章程。每年的12月18日,学校全体师生与国内外航天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共同参与学校组织的“航天日”系列活动,感受航天精神的洗礼;利用各种媒体手段,每年组织“桂航杯”航天知识竞赛,大中小学生共同参与到竞赛当中,为航天精神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学校建立了“桂航大讲坛”,通过邀请航天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等来校举办航天讲座,不断提升学生对航天精神的认知。

“一书一景一基地,一节一赛一讲坛”是学校航天文化进校园的“六个一”工程,已经成为学校培养学生航天精神,塑造学生航天品质的重要载体,并获得广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的第一名。“航天精神铸魂、航天文化育人”已成为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体现。

(二)以高可靠性为根本,打造人才培养的主线。航空航天行业具有高可靠性的行业要求,需要从业人员具备高可靠性的职业品质。为此,学校形成了以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专业为核心,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通信工程等专业为支撑的工科类航空航天专业群。该专业群主要面向航空航天行业的产业链中上游,以培养一线技术服务工程师为定位。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专业侧重于从设备总体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质量可靠性意识,注重飞行器各个系统之间的匹配性意识培养。飞行器动力工程侧重于发动机的角度,通过和桂林市航修厂合作,注重培养发动机维修方面的人才。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侧重于机械制造的角度,注重机械、电路和液压等系统维修技能的培养。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侧重于检测的角度,注重培养学生的测试和检测技能。通信工程专业侧重于信息传递,注重培养学生信号可靠性性保障方面的能力。

学校在非工科专业也注重学生可靠性素养的培养。学校整合优势非工科资源,形成了以重点申报建设的质量管理工程专业为核心,物流工程、商务英语(国际乘务)等专业为支撑的非工科类航空航天专业群。该专业群主要面向航空航天行业的产业链中下游,以培养一线管理服务工程师为定位。质量管理工程专业侧重从管理的视角确保设备的高可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质量过程设计和控制能力。物流工程专业开设航空物流方向,通过与顺丰速运合作,引入航空业对物流业务的要求,提升学生的物流安全和标准化意识。商务英语专业开设国际乘务方向,主要培养航空空乘和地勤人才。

学校航空航天专业群建设以高可靠性为根本,充分挖掘校内教学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积极开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广西航空航天学会和学校理事会的教学资源,构建了以高可靠性人才培养为主线的航空航天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三)以平台建设为手段,营造人才培养的环境。航空航天人才的培养对师资和实验设备的要求较高,前期投入大。行业的门槛较高,对学校的培养资质有特殊的要求。针对行业特点,学校党委提出了“非均衡发展战略”,坚持将资源投入到反映学校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专业之中,集中力量营造好航空航天人才的培养环境。学校打破校内外壁垒,搭建了资源共享、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平台。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學科平台建设是航空航天人才培养的基础。为了培养航空航天特色人才,学校重点建设了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航空宇航器制造工程和管理科学与工程(航空物流)3个重点学科,规划建设了航天工程、控制工程和物流工程3个硕士点。航空航天特色学科的建设,为航空航天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培养了一支优秀的航空航天师资队伍。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科研平台建设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保障。围绕航空航天科学研究,学校申请获批了无人机遥测重点实验室、广西航空物流研究中心和航空航天文化重点研究基地等3个科研平台。教师通过这些研究平台,自身的科研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为实现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打下了基础。学生依托科研平台,成立了无人机协会、物流协会等组织,为自身航空航天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突破口,校企合作平台是航空航天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学校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桂林市政府和合作企业,建立了学校理事会,形成了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治理机制,搭建了学校层面的航空航天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学校“二次创业”中将特色产业学院建设作为“六大工程”之一,明确提出了与行业企业、产业集聚区共建二级学院的战略部署,着力搭建学校二级教学单位的航空航天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作为广西航空航天学会理事长单位,学校与几乎所有广西航空航天企业、机场等建立了稳定的合作机制,为教师科研和学生实践教学提供了支持。

(四)以实践课程体系为核心,实现学生渐进性阶梯式岗位培养。优化航空航天类专业“实验、实训和实习”各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了“基础认知→专业求证→专业应用→创新探究”的实践教学层次课程体系,实现学生岗位能力的渐进性培养;基于航空航天学科知识结构设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对于传统航空航天类专业,开设以无人机应用可靠性为中心、航空发动机维护测试和飞行器结构设计为支撑的实践教学特色课程,培养学生以“高可靠性”为根本的航空航天技术应用技能。对于非航空航天类专业,开设航空货运与配载、航空医学急救、航空航天无损检测等特色课程,培养学生以“高可靠性”为根本的航空航天服务技能,使不同专业学生都有机会进入航空航天行业工作。

(五)以协同育人为举措,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实行“校校协同”,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培养师资,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学校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达成了干部挂职锻炼协议,每年选派2批中层干部脱产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相关部门挂职锻炼学习,为充分利用该校的资源打下了基础;学校成规模的选送优秀教师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不仅提升了教师队伍水平,而且增强了两校之间联系,为学校迅速融入航空航天科学研究提供了保障。

实行“校企协同”,与北京翔宇通用航空、桂林航空旅游集团和顺丰速运等合作,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校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重点,注重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合作方式,提升了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行“国际协同”,实施“国际化”战略。与国际金融组织合作,培养通用航空产业技能型人才。学校充分挖掘自身优势,积极争取亚洲开发银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资金支持,发展面向通用航空产业的现代职业教育,开展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建设通用航空产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面向东盟,开设中外合作留学生班,培养面向东盟的国际乘务人才。

(六)以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为动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训练。依托学校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和学校“二次创业”中的特色学院建设,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构建学校创新创业体系。学校依托大学生人文素质与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训练中心,适时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学院,负责统筹、协调全校创业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创新创业实践等工作。

设立微/小型飞行器开放性工作室,强化学生应用型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校依托的航空航天类专业,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设立了航空航天类工作室,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航天英雄杨利伟将军在参观学校时,对学校航空航天创新创业教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制定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提高教师学科竞赛绩效奖励,调动师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学科竞赛赛前训练和参加比赛时,学校都按课时给予了奖励。学生学科竞赛获奖后,学校再对教师个人和教师所在单位给予奖励。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获奖,学校给予相应的创新实践学分。

三、应用型航空航天人才培养的经验

(一)以航天精神为引领,提炼了以“高可靠性”为根本的航空航天类人才培养主线。航空航天行业是国外对我们严密封锁的行业,我国取得今天举世瞩目的成就靠的是全国人民的支持、党和政府的决心和广大航天人的默默付出,航天精神正是这一过程的生动体现。因此,航空航天人才的培养必须以航天精神为引领;航空航天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有鲜明的行业特点。航天器的使用是一次性的,只有成功和失败两个选项。航空器的使用一旦出现问题,将给生命和财产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基于以上原因,对于航空航天人才的培养,我们以航天精神为引领,提炼出了以“高可靠性”为根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主线。

(二)以航天品质为重点,提出了航天技术民用化的人才培养思路。学校将学生航天品质的塑造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凸显学生航天品质的形成。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校积极践行学生以航天技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培养要求。学校将学生航天品质的塑造融入学校的教学和日常管理当中,坚持按照航天的标准和要求培养学生,塑造学生的航天品质。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建立起航天的职业素养和岗位技能,毕业后以航天技能和职业素养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为促进军民融合,实现航天技术的民用化做出贡献。

(三)以协同育人为举措,整合了应用型航空航天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整合校内资源,航空航天类核心专业与支撑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共享,提升学生的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自治区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与院系学科竞赛实验室的资源共享,提升学生的技能创新能力;整合校校资源,干部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挂职学习和教师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访学读博,提升了师资队伍的航空航天类资源利用和创新能力水平,为人才培养提供了队伍保障;整合校企资源,联合行业企业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实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双平台实践教学;整合国际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国际金融组织的潜能,面向东盟,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学生,提升学生的国际化水平。学校已经形成了各种资源汇聚协同育人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闫宇星,李镇.适应航天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課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3)

[2]李未.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大力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2)

[3]杨凤田,吴宏元.兴趣引导、平台支撑与项目牵引——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1)

[4]佟刚.基于协同创新平台培养通用航空实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3)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广西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发展路径研究”(2013B039)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立国,博士,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处处长,教授。

(责编 王 一)

作者:张立国

上一篇:化工工艺论文范文下一篇:社会保障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