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工程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航天工程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发展载人航天,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一次历史性跨越,同时也使航天工程质量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挑战。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10年来,历经方案论证阶段、初样研制阶段和正样研制阶段,已成功进行了4次无人飞行试验,为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如期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篇:航天工程论文范文

航空航天工程研究生培养国际联合探索与实践

摘 要 专业硕士是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了不断创新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需要进行多方面的综合改革,尤其需要积极吸取先进的国际化培养经验,重点包括加强国际课程交流、建设国际化实验平台等措施。通过试行这些改革措施,探索航空航天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的国际化方法,为进一步培养适应创新性国家建设和国防工业发展的航空航天工程硕士的实践积累部分经验。

关键词 专业硕士;航空航天工程;网络授课

Internationa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Master Education//WANG Wei, ZHAO Liangyu, LIN

Defu, ZHANG Jian

ate Education modes aiming to bring up High-quality talented person

who is compound and applied. We need to conduct comprehensive reform in many aspects, especially learn the international advanced experience,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international exchange programs,

establishing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mental platform and so on. We

explore the international methods of Master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degree Education by attempting these reform measures and accumulate some experience to bring up Master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degree which is able to adapt innovative nation-building and defense industry development.

Key words professional master; aerospace engineering; network teaching

1 前言

航空航天领域是包括空间飞行器、运载火箭、导弹等设计、制造、发射、导航和控制、空间通信、空间信息与图像处理等学科的工程技术领域。其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培养从事航天飞行器总体设计、结构设计、飞行动力学分析,航天飞行器推进技术和发动机设计,航天飞行器发射、导航、制导和控制,空间通信技术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教育发达国家晚,而且全日制培养实现的时间也不长,在取得很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由于相对而言属于新鲜事物,因此引起各方面的重视还需假以时日。相应招生规模的优化,师资力量的配备,以及教学方案的探索,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另外,教学质量评估和监控手段还很不成熟。这些问题都有可能成为制约我国专业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不利因素,影响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的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因此,摸索出适合我国的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就成为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和热点[1]。本文以航空航天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为例,通过对国外先进培养方案的介绍与借鉴,提出多种解决措施,并讨论了各种措施的合理性。

2 国际化的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方案

美国的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 美国是举世公认的教育强国,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教育方面也处在世界前列。从19世纪末开始,美国的专业硕士教育慢慢发展起来,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在20世纪70年代逐步成熟起来。需求才是发展的第一动力,美國是世界科技强国,需要大量的高端工程应用人才。正是有了这样的强劲需求驱动,美国的专业硕士教育才发展非常快,相应的专业学位授予数量也快速增长。专业硕士学位的规模已经占据主导地位[2]。

美国高校在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制定时一般会重点考虑职业性,他们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各行业的高端应用型人才[3],分析美国各高校的教学方式,也不难看出这点。美国专业硕士教育的主要授课方式是案例教学,通过各种经典案例,使得学生分析解决职业性问题的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以保证培养出能够获得社会认可的毕业生。

在选择指导导师方面,美国人也有很好的方法。他们会邀请社会上拥有丰富职业经验的人士担任学生的名誉指导教师,这些名誉指导教师和校内的教师共同负责学生的培养。在给学生选择指导教师时,会特别考虑候选人在这个职业领域的经历,一般会选择既有理论功底又有丰富职业经历的人作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指导教师。

在专业硕士毕业这方面,毕业门槛高的同时又不失灵活性。一般不设毕业论文的强制性要求,更加注重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效果和实践情况。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赚取学分以代替毕业论文,只要能够达到培养目标,并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形式。美国专业硕士在培养年限方面也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策略,不存在一刀切的情况。

日本的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 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其教育水平也比较高,在专业硕士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早在1974年,日本的专业硕士教育就已经启动。日本的教育主管部门在《大学院设置基准》中增加了一条“培养高度专门职业所需的高度能力”的硕士培养目标,这也反映出日本政府想在研究生阶段加强职业高端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路。到1999年,日本开始设置培养高端职业人才的“专门大学院”。2002年,《关于“法科大学院”的设置基准》和《专门职大学院设置基准》的颁布,以及“法科大学院”和“专门职大学院”的建立,都起到从根本上促进日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作用[4]。

此外,日本还从法律上为专业硕士教育提供保障,主要是通过修订《学校教育法》,以保证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机构的法律地位。日本的《学校教育法》明确规定:“研究生院中,研究学术理论及基础应用,培养从事高度专门职业所需之深厚学识及卓越能力者为专业研究生院(专门职大学院)。”这就為日本的专业硕士教育奠定了法律基础。

在培养方式上,日本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要求和学术型研究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培养专业硕

士教育的“专门职大学院”非常重视和企业的合作,通过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沟通,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根据各企业的实际需求,培养出高质量的毕业生。此外,通过和企业的合作,还能提高学校自身的研究水平和教育水平,增强自身的师资力量。

我国专业硕士培养与国际对比 表1给出我国和美国、日本在专业硕士教育发展历程方面的对比。通过表1可以看出,相比美国、日本专业硕士教育已经发展成熟的现状,我国的专业硕士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产生是社会发展需求驱动的结果,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在20世纪经历了飞速发展,在客观上促进了其专业硕士教育的快速发展。另外,由于美国、日本的专业硕士教育起步较早,发展时间很长,基本已经形成目标明确、模式灵活、职业鲜明、注重需求的特点,这些特点也是我国发展专业硕士教育需要借鉴的地方。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有利于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硕士教育事业。

3 可借鉴的国际先进经验

重视社会需求 当前,我国的专业硕士教育还处于发展初期,社会的认知度还不高,选择攻读专业硕士学位的学生也不多。这些问题在美国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发展的初期同样出现过。时间和经济的大量投入,是否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丰厚的回报,是学生是否选择专业硕士学位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丰厚的回报必须以企业和社会的认可为前提。实际上,就是社会和企业对专业硕士学位毕业生的认可程度,决定了专业硕士教育的发展速度。政府应重视专业硕士教育的发展,制定相应的政策,促进学校和企业的沟通,利用市场的力量推动我国的专业硕士教育走向成熟[5]。

在美国,社会和企业对专业硕士学位毕业生认可度比较高,专业硕士往往有更好的收入和晋升机会。这种现象会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择专业硕士学位。市场的力量最后使得学生的选择和社会及企业的需求高度融合,使得专业硕士教育从以前的学术性教育中独立出来,成为专业硕士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规范办学行为 我国的专业教育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和其他先进国家相比,我国专业硕士教育的相关法规还不完善,法律保障还比较薄弱。专业硕士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必须加强相关的立法工作。在日本,专业硕士教育的法制体系包括《学校教育法》《大学院设置基准》《专门职大学院设置基准》等法规;在韩国,有《教育法》《研究生院规定》《英才教育振兴法》《韩国教员大学院设置令》等法规对专业硕士教育做出明确规范。而我国的《教育法》目前还没有对专业学位教育做出相关的规定。在1980年通过、200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也未对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学位进行区分。《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是目前唯一对专业硕士教育做出规定的文件,因为只是暂行办法,无法解决专业硕士教育的法律地位、教育思想、办学原则、保障条件等问题。

虽然我国于2015年修订了《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但还需从法律的角度对专业硕士教育进行规范,明确其法律地位,规范办学行为,推动专业硕士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6]。

工程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分流和融合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机构实行二位一体,不利于形成专业硕士的教育特色,往往会导致专业硕士教育很难与学术硕士教育区分开。而在韩国、日本这种专业硕士教育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都很重视专业硕士教育和学术硕士教育的区别。日本的“三化改革”和韩国的“三院制”管理模式都是以此为目的,使得专业硕士教育和学术硕士教育在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毕业要求等方面完全区别开来。我国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专业硕士教育和学术硕士教育的定位问题,需要对两者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毕业要求进行区别和规范。同时,加强宣传工作,引导社会对专业硕士的认可,逐步形成专业硕士占据硕士教育主导地位的局面。

在强调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区别的同时,也应该注意二者的融合和沟通,没有必要将二者绝对对立起来。通过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发展专业硕士教育的同时,建立起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之间的沟通桥梁。在美国这样专业硕士教育高度发达的国家,也很难将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完全区分开来。这两者存在内在互通性,完全分流就会矫枉过正。在分流的同时又不否定两者的融合,对于加速专业硕士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培养模式灵活化 美国的专业硕士教育模式体现出灵活性、多样性和以学生为本的特征[7-8]:

1)在入学形式上,更加重视个人的经验和实际能力;

2)在培养周期方面更加灵活,如在美国,专业硕士有“五年本硕贯通制”“单独设置一年制”“远程教育两到三年制”“M.Eng./MBA双学位制”等教育制度;

3)在培养要求上,各院校、各专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应要求;

4)在教学模式上,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模式;

5)在实践环节,注重职业性,重点关注实践对学生职业发展的价值;

6)在毕业论文方面,不做统一强制性要求,更加注重职业能力的训练。

4 重点解决措施及其合理性讨论

加强国际化的课程交流

1)开设网络化“美国课堂”。目前互联网已经普及,这为大范围的网络授课模式创造了条件。网络授课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非常方便灵活。常方圆提出,开设航空航天专业“美国课堂”[9],使我国的航空航天专业硕士教育与国际接轨。但仅仅开设传统的“美国课堂”,还很难实现与国际接轨的目标。可以借助发达的互联网,建立网络化的“美国课堂”,配套建设与国际教育机构进行学术交流的论坛,可以极大地推进我国航空航天专业硕士教育的国际化建设。

2)开设海外名师讲座。近年来,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取得飞速发展,并逐步形成自身优势,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航空航天技术相比,各有千秋,各有优势。及时了解国外同行业的最新动态,发现航空航天領域的新方向,对于促进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大有好处。对于航空航天专业硕士培养方面,如果能定期邀请海外相关领域的大师,特别是工程经验丰富的大师,进行航空航天主题的相关讲座,对于扩展航空航天专业硕士的视野,增强对行业动态的认识,都会大有益处。同时,在讲座过程中安排学生与大师的交流环节,相信和大师的思想碰撞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火花。

3)建立航空航天领域海外交流项目。培养高端人才,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如果能够建立起一批航空航天海外交流项目,并让航空航天专业硕士和其指导教师都参与进来,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会大有益处。指导教师一般工程经验丰富,对于工程问题接触较多,体会也比较深,参与交流项目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培养,而且能同时培养出一批大师级的指导教师。师生的共同发展是航空航天专业硕士教育发展的大前提。

建立国际化的研究生实验室 实验室是培养研究生的主要场所,研究生可以在实验室中接触各种实际工程问题。因此,实验室的建设对培养研究生十分重要。想达到航空航天专业硕士培养国际化的目的,就必须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国际化实验室。当前,国内多数相关院校建立了航空航天相关专业的实验室,如控制工程实验室、结构分析实验室、动力工程实验室、飞行仿真实验室等。但是国内的这些实验室和国外先进实验室相比,或多或少存在设备落后、配套不齐备的问题。实验室环节对于研究生的培养至关重要,所以应该努力学习国际上先进实验室的建设经验,大力推进我国先进实验室的建设。

建立国际化的研究生工作站 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是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端应用型人才,所以在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高校必须加强与相关国际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如果有可能,在一些国际著名的企业中建立专业硕士研究生工作站,并进行规划管理。在建立专业硕士研究生工作站的过程中,需要企业一直持有积极的态度、较高的技术水平以及大量的相关专业专家。此外,在校外导师的选择方面,需要坚持水平优先的原则,从国际一流企业中选出杰出的技术代表来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尽量给每名硕士研究生配备一名校外导师[3]。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其他国家专业硕士培养方案的介绍,总结了其可借鉴的且适合我国国情的先进经验,提出一些解决我国专业硕士培养问题的措施,并讨论了解决措施的合理性。通过试行这些解决措施,推动航空航天领域专业硕士教育的国际化,有利于培养我国航空航天与国防事业所需的高质量、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建伟,王兴国,韩建强.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96-99.

[2]王莹,朱方长.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征及其启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6-79.

[3]胡冰玉.中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4]王文科.中、日、韩专业硕士教育比较及借鉴[J].职业技术教育,2010(1):90-93.

[5]黄建民.培养高质量军工领域工程硕士人才之实践[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08-110.

[6]张庆临.创新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9):238,240.

[7]郭绪强,魏耀东,朱建华,等.创新实践多模式专业硕士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J].石油教育,2012(5):59-62.

[8]黄载曦,姚星.对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2(5):90-93.

[9]常方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多元化培养机制探索与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21):7,18.

作者:王伟 赵良玉 林德福 张健

第二篇: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质量建设的总体思考与实践

发展载人航天,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一次历史性跨越,同时也使航天工程质量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挑战。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10年来,历经方案论证阶段、初样研制阶段和正样研制阶段,已成功进行了4次无人飞行试验,为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如期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整个工程研制工作,在突破和掌握主要关键技术,进入研制、生产和试验阶段后,最重要和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千方百计保证飞行产品质量,保证飞行试验质量,为最终确保航天员安全、成功实施载人航天创造基本条件。

1 发展载人航天是我国航天

质量建设的重大机遇

我国航天事业经过40多年的艰苦创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建立了比较完整配套的研制生产运载火箭和卫星的航天科技工业体系,建设了多个航天发射场以及技术先进的航天测控网。特别是1992年实施载人航天工程至今,建成了初步配套的载人航天工程研制、试验体系,为推进我国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带动科技进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回顾历史,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无不与当时质量工作的水平密切相关。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主要靠政治责任感、“三严作风”、技术责任制、技术民主等保证质量,这一时期从成功与失败中总结出了如下两条宝贵经验:一是严格按科研程序办事,二是进行充分的地面试验。20世纪70年代初期,受“文革”影响,航天工业生产秩序受到严重破坏,航天飞行试验接连失利。此后,通过重点抓质量复查、严格控制技术状态,元器件“三定”、“七专”和筛选,抓好整机老炼、设计鉴定答辩等工作,才艰难地扭转不利局面。20世纪80年代在航天工程中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方法,质量立法,制定质量保证措施和标准,成立专门质量管理机构,引进可靠性分析方法和试验技术,航天质量工作开始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不适应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要求,人为事故和重复故障增多,管理松懈,质量得不到有效控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质量管理要求和措施,如“双五条”归零标准、质量管理28条以及强化国军标9000系列质量体系认证等,不仅迅速遏制了质量下滑趋势,而且进一步提高了科研试验成功率。总之,经过持续不断努力,目前我国航天产品的质量状况基本满足了运载火箭、卫星等航天器研制、生产和试验的要求。

载人航天的特殊性及其巨大的社会、政治影响,要求工程的质量建设(包括质量保证、安全性和可靠性工作)必须有质的飞跃。同时,由于航天员的参与,对航天质量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火箭发射必须一次成功,飞船运行和返回必须做到万无一失。可以说,发展载人航天是我国航天质量建设的重大机遇。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在实施载人航天计划过程中,历经成功的欢欣和失败的痛苦,形成了各自的载人航天安全性、可靠性和质量保证措施、方法和标准,建立了全新的确保飞行安全和工程质量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保证了“联盟号”飞船、空间站、“阿波罗”登月、航天飞机等多项载人航天计划的成功实施,带动了整个航天质量水平的提高,有许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国的载人航天尚处于起步阶段,为了确保载人飞行的成功,就要建立和完善适应载人航天要求、符合我国国情的工程安全性、可靠性和质量保证体系,而这必将对整个航天质量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2 载人航天质量建设的中心

任务及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载人航天世人瞩目,代表了所有工程项目安全性、可靠性和质量保证的最高水平。人类载人航天中的灾难性事故,特别是“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73秒爆炸和“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返回解体等事故,影响特别巨大,令人震惊不已。从这个意义上说,载人航天飞行是不允许失败的。从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载人飞行可靠性和航天员安全性指标(见表)可以看出,载人航天系统必须把确保航天员的安全放在首位。这就决定了载人航天质量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确保航天员安全这个中心,把确保航天员安全作为工程质量管理的首要任务,把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作为工程质量管理的核心。要通过科学认真的设计,将安全性体现在飞行产品中;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保证软硬件产品质量;通过科学严格的试验,验证各项安全性措施;通过切实有效的管理,落实各项安全性措施。在这一问题上,载人航天与卫星等其他航天型号有着本质区别。

由于经费的限制及其他原因,我们在载人航天工程方面,只能生产小批量的飞船和火箭,进行次数不多的飞行试验,同时又要满足非常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比如0.97的可靠性指标,分解到整机和零部件可靠性将达到0.999甚至更高,再分解到元器件,失效率只有10-8~10-9,这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因此,在安全性、可靠性以及质量保证等方面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必须有所创新,内容和要求必须有所扩展。特别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载人航天,应当更加关注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应突出研制、生产和试验工作中对航天员安全有重要影响的关键环节,做到研制单位和协作配套单位的质量工作并重。载人航天工程由七大系统构成,涉及一大批承研承制单位以及大量的原材料、元器件、地面设施和设备的协作配套任务,关键工艺、重要环节不计其数,每一个环节的质量都影响工程的成败。特别是基础元器件的质量更不容忽视,否则“基础不牢”就会“地动山摇”。此外,工程硬件产品和软件产品的质量工作也要并重,尤其要突出抓好软件产品质量这一薄弱环节,大力推行软件工程化。

2.2 载人航天,应当更加关注整个工程队伍质量意识的提高

应以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为契机,建立全新的以“载人意识”和“以人为本”为主体的工程质量管理文化。要特别强调提高领导者和领导机关的责任感,培养一丝不苟、扎实工作、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还要特别关注影响生产秩序和生产、检验人员思想情绪的环境变化(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单位环境、个人生活环境、假日效应等因素),避免造成人为质量事故。例如,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后,已故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理查德·费因曼在一份调查报告中就指出,“挑战者号”的爆炸,问题不仅在橡胶垫圈,更重要的是美国航宇局的管理文化出了问题。因为某个隐患在若干次飞行任务中没有引发事故,人们就随之产生了侥幸心理。他曾询问航天飞机飞行失败的风险有多大?工程师们说每100次飞行试验中会有1次灾难,而航宇局官员们却说失败的几率接近十万分之一。“哥伦比亚号”失事之前,美国航宇局估计的一个风险数字为1 ∶250,但事实是航天飞机进行113次飞行,就发生了两次机毁人亡的灾难性事故。这充分说明一点,载人航天需要从根本上克服和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来不得半点马虎和侥幸,“人命关天”、“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必须在千万个参加工程研制建设和试验任务人员的头脑中打上深深的烙印。

2.3 载人航天,要关注质量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要建立一支既懂工程又懂质量保证专业技术的专家队伍;制定符合载人航天要求的质量工作管理制度、规范和标准,并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建立科学、先进的质量保证检测、测试手段;建立高效、畅通的质量信息网,对工程元器件、原材料、外协件等基础产品以及单机、整机、整船和整箭,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层层把关。否则,残次产品会“蒙混过关”,直接影响工程成败。

2.4 载人航天,要关注工程顶层(总体)设计、关键部件设计以及工艺、生产环境和条件等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航天史上因设计不周而出现的故障屡见不鲜。日本H-2火箭主发动机点火试验失败,其原因就是燃料涡轮泵设计不合理。这类故障往往出现在研制试验工作的早期。因此,必须提高总体部门的工作水平,使各系统间以及系统与分系统间的设计协调统一,体现整体性能的优化和整体质量高水平;对影响工程任务成败的重要和关键部件要加强可靠性设计;工艺设计要和现实生产环境及条件相适应和协调,避免造成质量问题。

3 载人航天质量建设必须

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是我国航天事业向前迈进的必由之路,也是符合航天事业发展逻辑的一个过程。在现有的工业和科技水平之上,充分利用40多年来建立的航天基础设施和物质条件,用有限的经费投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载人航天工程体系,是我们的现实选择。面对现实,开创载人航天工程建设的新局面,必须坚持质量第一和进度服从质量等根本原则和方针,认真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3.1 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多年的实践证明,现行的针对运载火箭和卫星以及航天器发射、测控任务所建立的质量体系和质量管理工作是行之有效的,既符合国情,也不失其管理和技术上的先进性。比如,质量问题“双五条”归零标准、“双想”等等,载人航天工程都必须很好地继承和发扬。正如我们强调技术上要求充分继承成熟技术一样,载人航天工程质量建设应当在现有的质量建设和安全性、可靠性工作的基础上,针对重点关注的问题,在质量工作的方法和手段上有所加强和创新,而不能“另起炉灶”。同时,要考虑到我们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观念也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以及新观点、新技术、新手段不断涌现等等。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要结合本部门、本系统和本单位的实际,利用新的先进技术,通过技术手段(如逃逸救生、冗余设计)和管理手段(如全过程质量控制、质量意识教育)以及物质条件的改善(如元器件加严),来解决载人安全性的新要求。

3.2 处理好工程高安全、高可靠要求与采用可靠性技术的关系

载人航天工程,要在确保航天员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工程的各项任务目标。可靠性和质量保证是确保航天员安全的前提和基础,它们是相互关联的,但各自工作的侧重点不同。比如,减小元器件失效率、延长使用寿命、减少人为差错,都可以提高元器件的质量;同时,采用冗余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元器件可靠性的压力,但是过多的或不适当的冗余设计,又会带来不可靠,导致安全性下降。因此,提高元器件、单机、整机等产品的质量与采用科学合理的冗余设计并举,无疑对提高工程安全性、可靠性是有益的。正确认识上述关系,对在质量建设中正确处理有关问题将大有帮助。要集中力量,下大力气,狠抓工程全系统的可靠性和质量保证工作,将此作为重点工作安排,通过各种手段、尽最大可能提高可靠性,尽最大努力提高工程产品质量。此外,要设置专门机构,组织专门力量,从工程实施的初期就规划和安排好安全性工作,事先进行安全性分析,制定有效措施对确保成功的关键要素以及危险源加以控制,力求把风险降到最低。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确保工程的高安全、高可靠,高水平的质量工作是基础。质量管理部门的工作十分重要,要注意处理好行政和技术指挥线与质量体系的关系,二者要相辅相成,互相支持和配合。两条指挥线有义务回答质量部门提出的质疑,无条件接受质量监督,坚持质量问题一票否决制。

3.3 处理好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与走符合中国国情的质量建设道路的关系

近10年来,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和航天质量管理在与国际接轨的道路上取得了很多成果,尤其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质量管理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有力地推动了质量管理改革。比如,引进质量体系考核,元器件生产线认证和产品认证,按ISO9000国际标准推进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等等,在标准化和国际化方面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这是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需要,也是中国航天走向世界的需要。实现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工作与国际接轨,涉及工作程序和标准、管理方法和机构的改变、调整,质量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等诸多方面,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载人航天质量建设,国外有不少值得借鉴的成功做法,我们应当从我国国情和航天质量工作的现实出发,考虑我们的基础工业水平较低,加工工艺不高,元器件产品质量不稳定等因素,有选择地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经验,而不是生搬硬套。唯有如此,才能搞好我们的质量建设,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质量管理的新模式和新方法。

3.4 处理好工程研制主体逐步市场化和国家重点工程质量管理要求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载人航天工程作为国家重点工程,具有指令性计划的特征,需要综合利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杠杆,组织全国各有关行业进行“大兵团”式的会战;同时,工程有限的经费投入与市场经济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倾向必将产生冲突,进而会影响到工程质量,给工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带来困难。为此,必须正确处理和协调好二者关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利用指令性计划进行宏观调控,把握平衡资金投向等要素。同时,要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将质量好坏作为优胜劣汰的重要标准。要按统一的质量标准,规范工程研制、建设和试验的每一个环节,不能有例外。要按“以人为本”的原则,精神物质两手抓,抓质量意识教育、责任制和敬业精神,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和激励机制,奖优罚劣。要走质量立法、质量管理法制化的道路,追究质量事故的法律责任,以确保工程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质量达标,满足载人航天的高要求。

4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

质量建设的实践

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我们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紧紧围绕确保航天员安全这一中心,狠抓安全性、可靠性和质量控制,保证了工程质量的高水平,保证了无人飞行试验的成功率,基本满足载人航天质量工作的要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4.1 着眼载人航天质量文化建设,以人为本,不断强化载人航天质量意识

高质量的工程产品,是通过各方面的劳动形成的。它不仅是物质文明的反映,也是精神文明的体现。原材料和元器件以及工业水平、技术进步是物质基础,而人的精神面貌、敬业精神、管理方法和用人制度是精神基础,两者缺一不可,必须从精神和物质的层面同时抓。因此,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一切工作从确保航天员安全这个中心出发,从载人航天高安全、高可靠、高质量的要求出发,深入开展了诸如“假如我是一名航天员”等形式多样的质量教育活动,并充分利用工程实践中的典型事例,不断强化载人航天质量意识,使之深入人心。

在质量文化建设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一人”(航天员)抓质量,依靠“两头”(领导者和执行者)促质量,紧盯“三员”(设计人员、生产安装人员、操作人员)保质量,按层次分解和突出了质量责任。同时,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敢于暴露,敢于承认,讲老实话,做老实人,以此作为衡量管理人员是否具有事业心、责任心和实事求是作风的标准。为调动全体工程人员的积极性,向国家财政申请了特殊岗位津贴,对确保质量、确保飞行成功的有功人员予以奖励表彰,对出现质量问题的严肃处分、毫不留情,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为载人航天工程质量文化建设增加了新的内容和动力。

4.2 以工程安全性和可靠性为重点,建立完善并符合载人航天要求的质量保障体系

这些年来,工程各级单位在现有的质量与可靠性职能机构中,建立健全了载人航天工程安全性、可靠性管理体系,并与设计师系统密切配合,严格落实质量保障大纲、安全性大纲、可靠性保证大纲,推动火箭系统控制冗余技术的应用。同时,抓可靠性、安全性试验基础建设,安排了各类可靠性试验,如飞船和火箭各种发动机可靠性试车,各类电气设备的可靠性增长试验和各种机构、结构、火工品的可靠性试验以及多达数十次的返回舱空投试验等等。

为确保工程建设紧张有序地开展,加强规范化管理,相继制定了《航天员安全性工作指南》、《加强工程安全性、可靠性工作的若干规定》、《工程正样与无人飞行试验阶段产品质量管理要求》以及《首次载人飞行放行准则》等质量控制文件和法规,较好地规范了工程全系统的质量工作,并坚持抓好制度的落实。

在工程实践过程中,还针对出现的典型质量问题,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比如,针对某产品结构加工出现严重质量问题,及时召开质量问题通报现场会和质量管理工作会议,进行质量整顿和质量大检查,进一步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效率,狠抓质量责任制的落实,切实解决质量意识薄弱、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在质量工作中,始终坚持质量管理走群众路线,发动群众找问题,集思广益解决问题;反复强调抓好质量管理,关键在领导,质量管理体系能否发挥作用,关键也在领导;一再要求质量部门要有职有责有权,对质量问题敢于唱黑脸、亮红灯,很好地发挥了质量体系的作用,保证了无人飞行试验的成功。

4.3 按照大型系统工程的要求,对工程全过程及相关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质量控制

工程按任务剖面分为研制、生产、测试、发射和回收五个方面,按承担任务层次分为系统、分系统、单机、原材料、元器件五个环节。各个环节功能不同,工作内容不同,但质量责任是同等的,都关系着航天员的安全和任务成败。为此,我们采取了抓系统研制及整机研制质量与协作配套产品质量并重,工程硬件产品与软件产品质量并重等做法,“全面、全员、全过程”抓质量,一抓“头头”(领导和领导机关),二抓“源头”(元器件、原材料、设计和工艺),将质量控制点落实到每一个系统、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工作岗位、每一种元器件和原材料上,明确质量责任制,严格制度和措施,层层把关,层层落实。

各个系统和配套协作单位,都将质量信息网建设作为管理质量工作的重要内容,从源头抓起,力争将质量问题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不留隐患和死角,做到事前控制,争取质量工作的主动,避免出现最后“算总帐”的被动局面。及时召开电子元器件、协作配套和质量问题通报会议,警钟长鸣。对协作配套产品在生产和技术上充分交底,明确要求,密切跟踪。对控制系统、动力系统以及分离机构等关键环节,在狠抓设计质量的同时,抓元器件可靠性,避免因元器件老化、振动和冲击等力学环境恶劣而造成的失效和系统故障;抓接口关系(包括物理接口和逻辑关系)的匹配和协调;抓容易发生问题的密封圈、点火装置、气液管路的可靠性,铲除重大故障隐患。

各级领导经常深入研制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探索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有效办法,抓住典型案例,实事求是地反思工作中存在的管理漏洞,认真总结经验,狠抓机关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不断加强全过程质量控制措施,提高了大系统工程质量管理的水平。

4.4 狠抓技术管理工作质量,严格按“双五条”标准进行质量问题归零

技术管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航天飞行任务的成败。工程总体紧紧抓住严格控制技术状态和系统间接口关系两项重要工作,明确要求,对影响工程全局的重大技术问题及时组织协调,保证了工程总体对各系统的要求及系统间技术状态、接口关系的协调统一;按实战任务状态和内容,组织进行充分的地面试验以及有关的跨系统试验,如飞船模飞、火箭综合测试、船箭对接测试、发射场测试、测控通信合练、着陆场综合演练等等。所有这些,对彻底查找质量隐患,提高工程整体质量,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对于涉及航天员安全和任务成败的关键技术环节,组织专家进行复核复算,进行严格的评审,防患于未然,把问题解决在出厂之前,解决在地面,不带任何问题和疑点上天。对地面测试、试验以及飞行试验中发生的质量问题,采取“逆向思维”的方法,通过严格执行“双五条”归零标准,解决暴露的质量问题,使任务得以顺利进行。更重要的是,举一反三,追溯源头,形成了“全面覆盖、预防为主、事前控制、常抓不懈”的质量管理机制。坚持科学求实、不留情面,坚持进度服从质量,不惜任务进度推迟,也要对产品质量隐患一追到底,并加以彻底解决,从根本上保证试验的圆满成功。

4.5 全面推行软件工程化,狠抓工程软件产品质量

针对载人航天工程计算机技术应用广泛、软件产品较多等特点,为摆脱过去“小作坊”、“自拉自唱”式的软件开发方式,在航天型号中率先推行软件工程化,引入先进的软件开发方式。随着工程的不断进展,工程上下形成了共识:抓载人航天工程不抓软件质量不行,抓软件质量不抓工程化不行,抓工程化不抓管理不行,抓管理主要领导不抓不行。为此,专门制定了《工程软件研制工作要求》,全面推行软件工程化工作。

在工程研制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软件的特点,将软件按重要程度进行等级管理,重点抓A、B级软件的质量,在不同阶段,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各项规定和工作要点,有针对性地抓了软件需求分析、软件配置管理、单元测试以及第三方评测等关键环节的工作;针对载人飞行任务,突出工作重点,集中精力抓好对航天员安全和任务成败具有重要影响的软件开发和测试;安排专款改善软件和测试条件,建立专门的软件评测中心,合理组织和配备软件开发人员,明确职责,严格把关,取得了明显成效。工程软件顺利通过了多次飞行试验的考核,质量是可靠的,软件质量走在了航天软件研制开发的前列。

4.6 严格按程序组织指挥,狠抓飞行任务的工作质量

载人航天工程成功实施了4次无人飞行试验,得益于飞行任务组织严密,得益于各参试部门和系统的密切配合和大力协同,更重要的是得益于狠抓了飞行试验任务各项工作的质量。飞行产品出厂前,研制部门严格把关,严格评审,坚决杜绝带问题出厂。飞船和运载火箭等产品进入发射场后,严格按发射场工艺流程规定的内容,高质量地完成总装测试和操作,专门成立了发射场质量评审小组,对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盘根问底,必须按“双五条”彻底归零才能转入下一阶段工作,工作制度执行非常严格,不留情面。由于全体参试人员质量意识提高,能够认真地查找问题,心平气和地暴露问题,严格科学地解决问题,保证了上天产品问题越来越少,质量越来越高,走上了一条良性循环的道路。

发射场地面设施设备和测控通信、着陆场等参试设备经过认真维护,参试状态普遍良好,各种应急预案考虑周全。对可能引起灾难性事件的推进剂加注系统设备检查维修、发射气象条件研究等重点工作,认真落实;为避免误操作和状态设置错误,抓住典型案例,进行质量意识和操作安全教育,反复操作训练,确保了任务期间各项操作精确无误。飞行期间,在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工作紧张有序,每天召开调度会,对出现的问题和质量问题隐患,及时分析研究,指挥准确,决策正确,很好地考核验证了飞行任务的组织指挥程序和指挥关系,为实施载人飞行积累了宝贵经验。

4.7 认真抓好工程标准化,规范质量管理行为

人的行为是无形的,因人而异,难以控制,而标准(规范)是有形的。在载人航天工程质量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了“行为规范、规范行为”的质量要求和做法。行为规范,就是标准化。无论设计、生产、试验都必须按照标准化的各项规定开展工作。在工程实践的过程中,注意下功夫建立健全载人航天工程的相关标准,工程总体初步建立了工程质量管理与保证标准体系,特别是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等关键系统中大力推动型号标准化工作,使得工程产品质量管理与保证工作在型号标准化工作的支持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证可查。在工程管理和技术工作方面,要求全体参研参试人员按照标准进行每一项工作,目的就是确保每一个人的工作质量,进而保证产品的质量。载人航天工程10年来的实践证明,尽管在研制建设质量工作上遇到过挫折和教训,但是整个工程的质量建设工作成效显著,质量工作队伍过得硬,其中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抓质量,必须抓标准;抓好工程标准化工作,就打好了完成工程型号质量任务的坚实基础。

5 结束语

当前,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刚刚迈出第一步,即将开始中国载人航天飞行的时代,将来我们还要建设自己的空间实验室,对工程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质量保证工作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质量建设任务将更加繁重。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断实践,深刻认识和把握载人航天质量工作的特点规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满足未来工程任务的需要,不断开创我国航天工程建设的新局面。(转自《载人航天》杂志)

作者:胡世祥

第三篇:浅谈事业部体制下的航天工程项目管理

摘 要:航天事业代表着一个国家科研发展的最高成就,同时也是各国争相发展的战略前沿。新时期我国加大了在航天研究领域中的投入,各大高校、科研院所都积极加大了在航天事业中的投入,以确保航天新技术能够尽快完成研发并投入应用,为我国的航天事业添砖加瓦。航天工程项目的管理是航天工程项目稳步推进发展的重要一环,在航天工程项目的研发过程中各大单位广泛采用事业部的形式,以更好地对航天工程项目进行管理。事业部这一管理体制仍处于不断的探索完善过程中,这一体制下仍有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通过对航天工程项目事业部管理体制所存在缺陷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从航天工程项目中的信息化建设、信息沟通以及人才队建设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希望可以给当代航天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航天工程项目 事业部 信息化管理 沟通协调

新时期为做好航天工程项目的管理,各科研院事业部体制取代以往的管理体制,从而使得航天工程项目的管理效率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也为各科研院所做好航天工程项目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保障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航天工程项目的管理过程中应当进行不断地总结完善,积极借助于现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从科研到生产进行全流程管理,提高航天工程项目的管理效率。

1 事业部体制下航天工程项目管理的优缺点

事业部体制是在新时期我国航天工程项目管理所面临的新情况的条件下所进行的一种新管理模式的尝试。在航天工程项目管理中采用事业部管理体制能够有效地将航天工程项目科研院所需要的各项要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航天工程项目研究应用过程中的整体化作用,为航天工程项目的研究应用注入强大的活力。

航天工程项目的研究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员投入,在这一过程中能否做好各项事务的协调是考验航天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是否与航天工程项目发展相匹配的重要指标。长期以来,我国在航天工程项目的管理中所采用的依靠管理者自身经验的方式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因此,需要积极做好事业部体制在航天工程项目研究中的应用,依靠系统化、专业化的管理体制来保障航天工程项目的順利进行。事业部体制的应用能够有效地解决以往体制所存在的指挥不明、决策分散、投资失控等问题。事业部这一机制在航天工程项目的研发和生产中虽然能够集中优势资源,以最大限度推动航天工程项目的不断前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事业部是在这一时间段较为符合我国航天工程项目发展的体制,其仍有许多的不足之处需要磨合改进,诸如信息化程度不足、研究生产脱节、管理成本过高等问题。

2 积极做好航天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

航天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对航天工程项目实施中的各项数据和文档进行系统化的分析,通过现今高速发展的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等做好航天工程项目研发中的各项数据的信息化管理和研究,并以各项数据作为航天工程项目管理决策的重要支撑。为实现这一管理模式,应当在航天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建立并做好相关数据库的管理,比如:数据构建管理模拟、数据支撑管理决策等。通过在航天工程项目管理中做好信息化建设,将航天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需的知识库、方法库、专家库等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各种信息数据的穿插交互来有效的支撑航天工程项目的管理决策。

在航天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注意做好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交互。为保障航天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在航天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需要做好各种资源的调配,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单位内多部门的支持。做好事业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交互,可以协调航天工程项目研发、生产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做好航天工程项目的信息化建设使得涉及到航天工程项目的各部门各工作人员能够做到信息共享,保障航天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在航天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应当对航天工程项目实施进行智能化的控制,以确保航天工程项目能够保证质量、进度以及成本按照预定的计划来实施。通过信息化对航天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项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建立起科学的预控系统,并根据监控系统收集的项目信息以及历史经验对航天工程项目进行相应的预测,并结合预测的结果对航天工程项目的管理进行适当的调整,可以保障航天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新时期,在事业部体制下做好航天工程项目的管理应当积极坚持现代信息技术与航天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相结合的新出路,以信息化带动航天工程项目的管理创新和发展,探索创新信息化的管理新模式,不断推进航天工程项目的创新发展。

3 做好航天工程项目研发和生产之间的沟通协调

在航天工程项目的研发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支持,且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进行模拟、实验。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将航天工程项目的研发与生产割裂,致使航天工程项目研发过程中对于设计的更改到拿到实际的零部件需要经过相当漫长的周期,这一因素的影响直接拖慢了航天工程项目的研发和实验速度。新时期,做好航天工程项目的管理应当加强航天工程项目研发与生产之间的联系,通过信息化将航天工程项目的研发与生产进行有机的结合,提高航天工程项目研发向产品转化的速度,加快航天工程项目的研发进度。在使用信息化将航天工程项目研发与生产联系在一起的过程中,航天工程项目的设计直接下发至产品生产车间,由车间生产直接与设计人员进行联系沟通,从而实现对于问题的及时反馈和处理。此外,通过信息化将航天工程项目研发部门与生产部门联系在一起,将有效的促使部门之间进行充分的协调沟通,便于提高航天工程项目的研发生产进度。

在航天工程项目的研发和生产管理中应当结合航天工程项目的特点,不断创新航天工程项目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以理念创新带动产业发展。

4 做好航天工程项目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航天工程项目的研发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新时期需要积极布局人才引进战略,加快与高校之间的沟通互联,促进科研院所与高校之间的人才交流和合作,以高校的人才资源促进航天工程项目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以科研院所的产业化带动高校在航天工程项目中的实践和理论创新。高校和科研院所各有发展优势,在航天工程项目的研发和生产中应当集中两者的优势资源,通过优势互补来共同做好航天工程项目的研发和生产。

在事业部体制下必须有效地激发人才的潜力,造就人才队伍。在事业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对航天工程项目研发、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协调。所以在新时期,以事业部体制来对航天工程项目进行管理需要积极做好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构建高效的管理体制以保障航天工程项目能够稳步、高效的前进。

5 结语

新时期,在航天工程项目的管理中应当积极引进信息化技术,做好航天工程项目研发和生产之间的沟通协调,做好航天工程项目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来推动航天工程项目的创新、发展、前进,走出一条航天工程项目管理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

[1] 张肇富,熊健,李孟军.航天工程项目信息流分析与信息管理框架设计[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6,16(4):1-2.

[2] 王海燕.航天工程项目质量管理[J].项目管理技术,2004 (1):31-36.

[3] 邵雪山.航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4(1):10.

作者:许栋

上一篇:思想道德论文范文下一篇:暑假实践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