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的现代化

2022-07-22

第一篇:学校管理的现代化

企业现代化的管理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间竞争日益加剧,为使企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企业必须由个性化转变成标准化、由多样化转变成职业化、专业化、由责任人管理转变成制度化管理,因此制度化管事现在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高度的关键指标之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人事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运营管理制度、危机管理制度、企业发展战略管理制度、办公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市场管理制度和相关法律制度等。根据企业所出行业特征和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宅急送公司管理制度设计具体如下:

一、人事管理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氛围两部分一是对人能的数量和质量水平的管理,提高人员能力,包括人能的建造、保持和提升,一是对人能的使用和发挥的管理,提高人员能力的发挥水平,包括有效地使用人能、发挥人能的功效,这是以人能管理为中心的人事管理的两大根本职能和价值。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任务

源于传统人事管理,而又超越传统人事管理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应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和工作任务呢?人力资源管理关心的是“人的问题”,其核心是认识人性、尊重人性,强调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在一个组织中,围绕人,主要关心人本身、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工作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等。目前比较公认的观点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一个人力资源的获取、整合、保持激励、控制调整及开发的过程。通俗点说,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求才、用才、育才、激才、留才等内容和工作任务。一般说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系统:

1、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决策系统;

2、人力资源的成本核算与管理系统;

3、人力资源的招聘、选拔与录用系统;

4、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系统;

5、人力资源的工作绩效考评系统;

6、人力资源的薪酬福利管理与激励系统;

7、人力资源的保障系统;

8、人力资源的职业发展设计系统;

9、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法规系统;

10、人力资源管理的诊断系统。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在人类所拥有的一切资源中,人力资源是第一宝贵的,自然成了现代管理的核心。不断提高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水平,不仅是当前发展经济、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单位长期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更是一个现代人充分开发自身潜能、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重要措施。在这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意义,至少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企业决策层。人、财、物、信息等,可以说是企业管理关注的主要方面,人又是最为重要的、活的、第一资源,只有管理好了“人”这一资源,才算抓住了管理的要义、纲领,纲举才能目张。

2、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不仅是被管理的“客体”,更是具有思想、感情、主观能动性的“主体”,如何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制度,并为企业组织的决策提供有效信息,永远都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课题。

3、对一般管理者。任何管理者都不可能是一个“万能使者”,更多的应该是扮演一个“决策、引导、协调”属下工作的角色。他不仅仅需要有效地完成业务工作,更需要培训下属,开发员工潜能,建立良好的团队组织等。

4、对一个普通员工。任何人都想掌握自己的命运,但自己适合做什么、企业组织的目标、价值观念是什么、岗位职责是什么、自己如何有效地融入组织中、结合企业组织目标如何开发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如何设计自己的职业人生等,这是每个员工十分关心,而又深感困惑的问题。我们相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会为每位员工提供有效的帮助。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

1、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是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完成的职责和需要达到的绩效。人力资源管理既要考虑组织目标的实现,又要考虑员工个人的发展,强调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2、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包括着全体管理人员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目标任务与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门的目标与任务。显然两者有所不同,属于专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的目标任务不一定是全体管理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与任务,而属于全体管理人员承担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任务,一般都是专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完成的目标任务。

3、无论是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是其它非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与任务,人力资源专家钟克峰先生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保证组织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2)最大限度地开发与管理组织内外的人力资源,促进组织的持续发展; (3)维护与激励组织内部人力资源,使其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其人力资本得到应有的提升与扩充。

二、财务管理制度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企业管理必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劳动人事管理、设备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等。各项工作是互相联系、紧密配合的,同时又有科学的分工,具有各自的特点。财务管理的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

企业管理在实行分工、分权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专业管理,有的侧重于使用价值的管理,有的侧重于价值的管理,有的侧重于劳动要素的管理,有的侧重于信息的管理。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财务管理主要是运用价值形式对经营活动实施管理。通过价值形式,把企业的一切物质条件、经营过程和经营结果都合理地加以规划和控制,达到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财富不断增加的目的。因此,财务管理既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独立方面,又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

(二)财务管理与企业各方面具有广泛联系

在企业中,一切涉及资金的收支活动,都与财务管理有关。事实上,企业内部各部门与资金不发生联系的现象是很少见的。因此,财务管理的触角,常常伸向企业经营的各个角落。每一个部门都会通过资金的使用与财务部门发生联系。每一个部门也都要在合理使用资金、节约资金支出等方面接受财务部门的指导,受到财务制度的约束,以此来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财务管理能迅速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

在企业管理中,决策是否得当,经营是否合理,技术是否先进,产销是否顺畅,都可迅速地在企业财务指标中得到反映。例如,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适销对路,质量优良可靠,则可带动生产发展,实现产销两旺,资金周转加快,盈利能力增强,这一切都可以通过各种财务指标迅速地反映出来。这也说明,财务管理工作既有其独立性,又受整个企业管理工作的制约。财务部门应通过自己的工作,向企业领导及时通报有关财务指标的变化情况,以便把各部门的工作都纳入到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努力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

三、运营管理制度

(一)运营管理的定义

运营管理就是对运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是与产品生产和服务创造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运营管理也可以指为对生产和提供公司主要的产品和服务的系统进行设计、运行、评价和改进。

(二)运营管理的对象是运营过程和运营系统

运营过程是一个投入、转换、产出的过程,是一个劳动过程或价值增值的过程,它是运营的第一大对象,运营必须考虑如何对这样的生产运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运营系统是指上述变换过程得以实现的手段。它的构成与变换过程中的物质转换过程和管理过程相对应,包括一个物质系统和一个管理系统。企业运营管理要控制的主要目标是质量,成本,时间和柔性,它们是企业竞争力的根本源泉。因此,运营管理在企业经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本身的技术和知识密集程度不断提高,产品的生产和服务过程日趋复杂,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多变化,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日益激烈,这些因素使运营管理本身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近十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为运营增添了新的有力手段,也使运营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使其内容更加丰富,范围更加扩大,体系更加完整。

(三)现代运营管理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大

现代运营的范围已从传统的制造业企业扩大到非制造业。其研究内容也已不局限于生产过程的计划、组织与控制,而是扩大到包括运营战略的制定、运营系统设计以及运营系统运行等多个层次的内容。把运营战略、新产品开发、产品设计、采购供应、生产制造、产品配送直至售后服务看作一个完整的“价值链”,对其进行集成管理。

(四)信息技术已成为运营管理的重要手段

由信息技术引起的一系列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上的变革,成为运营的重要研究内容。近30年来出现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物料需求计划(MRP)、制造资源计划(MRPII)以及企业资源计划(ERP)等,在企业生产运营中得到广泛应用。

(五)运营管理的全球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剧,“全球化运营”成为现代企业运营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全球化运营也越来越成为运营学的一个新热点。运营系统的柔性化。生产运营的多样化和高效率是相矛盾的,因此,在生产运营多样化前提下,努力搞好专业化生产运营,实现多样化和专业化的有机统一,也是现代运营追求的方向。为做到这一点,现代运营实践中努力推广柔性运营系统。例如,产品设计中的并行工程、快速原型法、虚拟制造技术、CAD/CAM技术、模块化技术等,产品制造中的数控机床、柔性制造单元、成组技术等。供应链管理成为运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开始致力于整个供应链上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合理化和优化,与供应链上的企业结成联盟,以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四、危机管理制度

(一)风险管理的含义 风险管理涉及到各个行业,每个行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企业风险管理是指生产过程中,风险管理部门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估,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过程。从表层上分析,风险管理就是对生产活动或行为中的风险进行管理,从深层上研究,风险管理是指主体通过风险识别、风险量化、风险评价等风险分析活动,对风险进行规划、控制、监督,从而增大应对威胁的机会,以成功地完成并实现总目标。风险管理的主体是管理人员,客体是生产活动中的风险或不确定性,大型、复杂的生产活动过程应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和相应的风险负责人。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由风险的识别、量化、评价、控制、监督等过程组成,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职能,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来保证生产活动顺利完成;风险管理技术的选择要符合经济性原则,充分体现风险成本效益关系,不是技术越高越好,而是合理优化达到最佳,制定风险管理策略,科学规避风险;风险管理具有生命周期性,在实施过程的每一阶段,均应进行风险管理,应根据风险变化状况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动态风险管理。

(二)风险管理过程及方法

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几个阶段:

1、风险规划

风险规划,指决定如何着手进行风险管理活动的过程。风险规划确定一套完整全面有机配合、协调一致的策略和方法并将风险其形成文件的过程,这套策略和方法用于识别和跟踪风险区;拟定风险缓解方案;进行持续的风险评估,从而确定风险变化情况并配置充足的资源。在进行风险规划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风险管理策略、预定义角色和指责、各项风险容忍度、工作分解结构、风险管理指标体系。

规划开始时,我们要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并形成文件。早期的工作是:确定目的和目标;明确具体区域的职责;明确需要补充的技术专业,规定评估过程和需要考虑的区域;规定选择处理方案的程序;规定评级图;确定报告和文档需求,规定报告要求和监控衡量标准。如有可能,还要明确如何评价潜在资源的能力。 风险规划过程的运行机制是为风险管理过程提供方法、技巧、工具或其他手段、定量的目标、应对策略、选择标准和风险数据库。其中,定量的目标表示了量化的目标;应对策略有助于确定应对风险的可选择方式;选择标准指在风险规划过程中制定策略;风险数据库包含历史风险信息和风险行动计划等。

风险管理计划在风险规划中起控制作用。风险管理计划要说明如何把风险分析和管理步骤应用到项目之中。该文件详细的说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的所有方面。风险管理计划还要说明项目整体评价的风险的基准是什么,应当使用什么样的方法以及如何参照这些风险评价基准对项目整体进行评价。

2、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即识别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面临的、潜在的)的所有风险源和风险因素,对它们的特性进行判断、归类,并鉴定风险性质。风险识别的目的是减少的结构不确定性。亦即发现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并对其影响后果做出定性的估计。该步骤需要明确两个问题:明确风险来自何方(确定风险源),并对风险事项进行分类;对风险源进行初步量化。

风险的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应是一项持续性、反复作业的过程和工作。因为风险具有可变性、不确定性,任何条件和环境的变化都可能会改变原有风险的性质并产生新的风险。对风险的识别不仅要通过感性认识和经验进行判断,更重要的是必须依靠对各种客观统计资料和风险记录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从而发现各种风险的特征及规律。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有:专家调查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情景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等。

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应用广泛的故障树方法。故障树方法简称FTA,是用于大型复杂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分析的一个有力工具。利用FTA来分析一个系统时,我们关心的是找出造成某个不希望的事件(顶端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原因,FTA使用演绎的方法找出使顶端事件发生的可能的次级事件,反映了各次级事件引起顶端事件发生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用图形表示出来就像一颗以顶端事件为根的倒长着的树,故障树因此得名。

3、风险分析和评价

风险分析和评价是在对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对识别出的风险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估计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范围、风险严重程度(大小)、变化幅度、分布情况、持续时间和频度,从而找到影响安全的主要风险源和关键风险因素,确定风险区域、风险排序和可接受的风险基准。在分析和评价风险时,既要考虑风险所致损失的大小,又要考虑风险发生的概率,由此衡量风险的严重性。

风险分析和评价的目的是将各种数据转化成可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的信息,进而对各风险事件后果进行评价,并确定其严重程度排序。在确定风险评价准则和风险决策准则后,可从决策角度评定风险的影响,计算出风险对决策准则影响的度量,由此确定可否接受风险,或者选择控制风险的方法,降低或转移风险。在分析和评价风险损失的严重性时应注意风险损失的相对性,即在分析和评估风险损失时,不仅要正确估计损失的绝对量,而且要估计组织对可能发生的损失的承受力。在确定损失严重性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每一风险事件和所有风险事件可能产生的所有类型的损失及其对主体的综合影响,既要考虑直接损失、有形损失,也要考虑间接损失、无形损失。风险影响与损失发生的时间、持续时间、频度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至关重要。

风险分析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专家打分法、蒙特卡罗模拟法、概率分布的叠加模型(CIMM模型)、随机网络法、风险影响图分析法、风险当量法等。

4、风险处理

风险处理就是对风险提出处置意见和办法。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和评价,把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以及其他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就可得出发生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再与公认的安全指标相比较,就可确定的危险等级,从而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及控制措施应采取到什么程度。有效处理风险,可以从改变风险后果的性质、风险发生的概率或风险后果大小三个方面提出多种策略。

5、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就是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处理全过程的监视和控制,从而保证风险管理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监控风险实际上是监控生产活动的进展和环境,即情况的变化,其目的是:核对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的实际效果是否与预见的相同;寻找机会改善和细化风险控制计划,获取反馈信息,以便将来的决策更符合实际。在风险监控过程中,及时发现那些新出现的以及预先制定的策略或措施不见效或性质随着时间的推延而发生变化的风险,然后及时反馈,并根据对生产活动的影响程度,重新进行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和处理,同时还应对每一风险事件制定成败标准和判据。

风险监控还没有一套公认的技术可供使用,由于风险具有复杂性、变动性、突发性、超前性等特点,风险监控应该围绕风险的基本问题,制定科学的风险监控标准,采用系统的管理方法,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做好应急计划,实施高效的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的任务是根据整个(风险)管理过程规定的衡量标准,全面跟踪并评价风险处理活动的执行情况。有效的风险监控工作可以指出风险处理活动有无不正常之处,哪些风险正在成为实际问题,掌握了这些情况,管理部门就有充裕的时间采取纠正措施。同时,建立一套管理指标体系,使之能以明确易懂的形式提供准确、及时而关系密切的风险信息,是进行风险监控的关键所在。

风险监控的主要方法有:审核检查法、监视单、风险报告等。

五、企业发展战略管理制度

“企业战略”是对企业各种战略的统称,其中既包括竞争战略,也包括营销战略、发展战略、品牌战略、融资战略、技术开发战略、人才开发战略、资源开发战略等等。企业战略是层出不穷的,例如信息化就是一个全新的战略。企业战略虽然有多种,但基本属性是相同的,都是对企业的谋略,都是对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例如:企业竞争战略是对企业竞争的谋略,是对企业竞争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企业营销战略是对企业营销的谋略,是对企业营销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企业技术开发战略是对企业技术开发的谋略,是对企业技术开发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企业人才战略是对企业人才开发的谋略,是对企业人才开发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以此类推,都是一样的。各种企业战略有同也有异,相同的是基本属性,不同的是谋划问题的层次与角度。总之,无论哪个方面的计谋,只要涉及的是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就属于企业战略的范畴。

需要指出的是,最初人们所讲的“企业战略”,主要指的是竞争战略。1971年美国的迈克尔·波特发表《竞争战略》之后,更强化了人们的这种认识。在迈克尔·波特的著作中,是把企业战略当作竞争战略的同义语来使用的。他说的企业战略都是竞争战略。军队从事战争,企业从事竞争。竞争与战争虽然本质不同,但也有一个“争”字。企业竞争也是很残酷的,失败了就要死亡。既然要参与竞争,那么当然就要讲究竞争战略,不能只是一味地拼人力、拼财力、拼物力。竞争战略虽然非常重要,但毕竟不能代替企业战略。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不能只谋划竞争,而应该同时谋划许多方面。千万不要在竞争战略与企业战略之间划等号,竞争战略只是企业战略的一部分。如果读了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就认为企业只存在竞争战略,那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与瞎子摸象差不多了。现在,把竞争战略等同于企业战略的大有人在。他们的这种认识是片面认识,而这种片面认识是妨碍企业战略管理的。

六、办公管理制度

(一)办公室管理概述

办公室是公司的重要的综合管理部门,有的称为办公厅,有的称为综合部,有的称为行政管理部,有的叫做秘书处,等等。名称虽然不同,但职能基本差不多,都是公司的行政事务的综合协调部门。归纳起来,办公室的职责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是协调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行政关系,为各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相应的服务;

二、是对外代表公司处理相关行政事务,是宣传公司、推广公司的重要的部门;

三、是领导的助手和参谋,对行政指令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办公室不仅是公司形象的体现,也是公司管理水平的体现。因此,加强对办公室事务的管理,是公司管理的基础工作。

(二)主要内容

办公室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一般要通过若干独立的规章制度反映出来。从通常的办公室的职能考虑,主要管理办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办公室管理办法;

2、办公室主任岗位责任管理办法;

3、值班室管理办法;

4、值班管理办法;

5、公司图书管理办法;

6、公司电算中心管理办法;

7、计算机安全管理办法;

8、公司卫生、安全管理办法等。

七、合同管理制度

市场经济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法制经济,再贴近些说,是契约经济。企业的经济往来,主要是通过合同形式进行的。所以,一个企业的经营成败和合同及合同管理有密切关系。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合同及合同管理。

企业合同管理是指企业对以自身为当事人的合同依法进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以及审查、监督、控制等一系列行为的总称。其中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是合同管理的内容;审查、监督、控制是合同管理的手段。合同管理必须是全过程的、系统性的、动态性的。全过程就是由洽谈、草拟、签订、生效开始,直至合同失效为止。我们不仅要重视签订前的管理,更要重视签订后的管理。系统性就是凡涉及合同条款内容的各部门都要一起来管理。动态性就是注重履约全过程的情况变化,特别要掌握对我方不利的变化,及时对合同进行修改、变更、补充或中止和终止。

在项目管理中,合同管理是一个较新的管理职能。在国外,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随着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研究和实际经验的积累,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合同管理的研究。在发达国家,八十年代前人们较多地从法律方面研究合同;在八十年代,人们较多地研究合同事务管理;从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人们开始更多地从项目管理的角度研究合同管理问题。近十几年来,合同管理已成为工程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和研究的热点。它将项目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推向新阶段。

八、市场管理制度

(一)市场管理定义

市场管理是为了实现企业目标,创造、建立和保持与目标市场之间的互利交换关系,而对设计方案的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市场营销管理的本质是需求管理。

(二)市场管理过程

1、市场营销管理过程,也就是企业为实现企业任务和目标而发现、分析、选择和利用市场机会的管理过程。更具体地说,市场营销管理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1)发现和评价市场机会; (2)细分市场和选择目标市场;

(3)发展市场营销组合和决定市场营销预算; (4)执行和控制市场营销计划。

2、所谓潜在的市场,就是客观上已经存在或即将形成、而尚未被人们认识的市场。要发现潜在市场,必须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弄清市场对象是谁,容量有多大,消费者的心理、经济承受力如何,市场的内外部环境怎样,等等;要发现潜在市场,除了充分了解当前的情况以外,还应该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预测未来发展的趋势。市场营销管理人员可采取以下方法来寻找、发现市场机会: (1)广泛搜集市场信息; (2)借助产品/市场矩阵; (3)进行市场细分。

3、市场营销管理人员不仅要善于寻找、发现有吸引力的市场机会,而且要善于对所发现的各种市场机会加以评价,要看这些市场机会与本企业的任务、目标、资源条件等是否相一致,要选择那些比其潜在竞争者有更大的优势、能享有更大的“差别利益”的市场机会作为本企业的企业机会。

4、目标市场营销,即企业识别各个不同的购买者群,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作为目标市场,运用适当的市场营销组合,集中力量为目标市场服务,满足目标市场需要。目标市场营销由三个步骤组成:

一、是市场细分;

二、是目标市场选择;

三、是市场定位。

5、市场细分的利益:

首先,市场细分有利于企业发现最好的市场机会,提高市场占有率;其次,市场细分还可以使企业用最少的经营费用取得最大的经营效益。

6、消费者市场细分的依据:

(1)地理细分,就是企业按照消费者所在的地理位置以及其他地理变量(包括城市农村、地形气候、交通运输等)来细分消费者市场。地理细分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处在不同地理位置的消费者,他们对企业所采取的市场营销战略,对企业的产品价格、分销渠道、广告宣传等市场营销措施也各有不同的反应。 (2)人口细分,就是企业按照人口变量(包括年龄、性别、收入、职业、教育水平、家庭规模、家庭生命周期阶段、宗教、种族、国籍等)来细分消费者市场。

(3)心理细分,就是按照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个性等心理变量来细分消费者市场。

(4)行为细分,就是企业按照消费者购买或使用某种产品的时机、消费者所追求的利益、使用者情况、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使用率、消费者对品牌(或商店)的忠诚程度、消费者待购阶段和消费者对产品的态度等行为变量来细分消费者市场。

7.产业市场细分的依据:

(1)最终用户。在产业市场上,不同的最终用户对同一种产业用品的市场营销组合往往有不同的要求。

(2)顾客规模。顾客规模也是细分产业市场的一个重要变量。在现代市场营销实践中,许多公司建立适当的制度来分别与大顾客和小顾客打交道。

(3)其他变量。许多公司实际上不是用一个变量,而是用几个变量,甚至用一系列变量来细分产业市场。

8、市场细分的有效标志。 市场细分的有效标志主要有:

(1)可测量性,即各子市场的购买力能够被测量; (2)可进入性,即企业有能力进入所选定的子市场;

(3)可赢利性,即企业进行市场细分后所选定的子市场的规模足以使企业有利可图。

9、目标市场,就是企业决定要进入的那个市场部分,也就是企业拟投其所好,为之服务的那个顾客群(这个顾客群有颇为相似的需要)。确定目标市场涵盖战略时,有三种选择: (1)无差异市场营销

无差异市场营销是指企业在市场细分之后,不考虑各子市场的特性,而只注重子市场的共性,决定只推出单一产品,运用单一的市场营销组合,力求在一定程度上适合尽可能多的顾客的需求。烽/火猎聘专家认为这种战略的优点是产品的品牌、规格、款式简单,有利于标准化与大规模生产,有利于降低生产、存货、运输、研究、促销等成本费用。其主要缺点是单一产品要以同样的方式广泛销售并受到所有购买者的欢迎,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2)差异市场营销

差异市场营销是指企业决定同时为几个子市场服务,设计不同的产品,并在渠道、促销和定价方面都加以相应的改变,以适应各个子市场的需要。有些企业曾实行了“超细分战略”,即许多市场被过分地细化,而导致产品价格不断增加,影响产销数量和利润。于是,一种叫做“反市场细分”的战略应运而生。反细分战略并不反对市场细分,而是将许多过于狭小的子市场组合起来,以便能以较低的价格去满足这一市场的需求。 (3)集中市场营销

集中市场营销是指企业集中所有力量,以一个或少数几个性质相似的子市场作为目标市场,试图在较少的子市场上占较大的市场占有率。

上述三种目标市场涵盖战略各有利弊,企业在选择时需要考虑五方面的主要因素,即企业资源、产品同质性、市场同质性、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竞争对手的目标市场涵盖战略等。

10、企业为了使自己生产或销售的产品获得稳定的销路,要从各方面为产品培养一定的特色,树立一定的市场形象,以求在顾客心目中形成一种特殊的偏爱。这就是市场定位。

市场定位的主要方法有:根据属性和利益定位,根据价格和质量定位,根据用途定位,根据使用者定位,根据产品档次定位,根据竞争局势定位,以及各种方法组合定位等。

企业在重新定位前,尚需考虑两个主要因素:一是企业将自己的品牌定位从一个子市场转移到另一个子市场时的全部费用;二是企业将自己的品牌定在新位置上的收入有多少。

11、市场营销组合,即公司为了满足这个目标顾客群的需要而加以组合的可控制的变量。市场营销战略,就是企业根据可能机会,选择一个目标市场,并试图为目标市场提供一个有吸引力的市场营销组合。市场营销组合是现代市场营销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市场营销组合中所包含的可控制的变量很多,可以概括为四个基本变量,即产品、价格、地点和促销。

12、“大市场营销”。

除了市场营销组合的“4P`s”之外,再加上两个“P”,即“权利”与“公共关系”,成为“6P`s”。这就是说,要运用政治力量和公共关系,打破国际或国内市场上的贸易壁垒,为企业的市场营销开辟道路。

13、市场营销计划控制包括计划控制、赢利能力控制、效率控制和战略控制。 (1)计划控制

所谓计划控制,是指企业在本内采取控制步骤,检查实际绩效与计划之间是否有偏差,并采取改进措施,以确保市场营销计划的实现与完成。 (2)赢利能力控制

运用赢利能力控制来测定不同产品、不同销售区域、不同顾客群体、不同渠道以及不同订货规模的赢利能力。 (3)效率控制

高效率的方式来管理销售人员、广告、销售促进及分销。 (4)战略控制

战略控制是指市场营销管理者采取一系列行动,使实际市场营销工作与原规划尽可能一致,在控制中通过不断评审和信息反馈,对战略不断修正。

14、市场营销审计,是对一个企业市场营销环境、目标、战略、组织、方法、程序和业务等做综合的、系统的、独立的和定期性的核查,以便确定困难所在和各项机会,并提出行动计划的建议,改进市场营销管理效果。

第二篇:服装厂仓库的现代化管理

仓库管理是现代工厂最烦恼的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实现仓库的现代化管理?

如服装厂,服装厂仓库的存储分为两极化,原材料很重,成品很轻,而对于这样的仓库我们应当如何去规划,才能使得仓库存储及管理都方便,对于这种问题那就应当两类仓储货架结合使用,一种是不能满足客户需求的,像服装厂的原材料,我建议使用重型层板货架去存储,对于重的产品,我们就得采取能制服它的手段来规划,而且对于布料,采用重型层板架存储,可以很好的规类,而且品种多也不是问题,存储及重都及为方便。而对于成品,轻的产品存储,我们采用的是中型货架存储,中型货架层次多,而且承重较轻,轻易

的解决成品轻的问题,而且中型货架通过层次,可以把成品进行快速的分类,即快捷又方便,而且存储的种类特别多。当然也有些客户的仓库存储现况是,毎天工作人员要找一种货物,首先要找到那个栈板,再找到栈板中的其中一个箱,最后再找一个箱内的那种货物,这样一个程序下来,是在是费人力费时间,那么如何使工作更加方便呢?牧隆针对这一问题而设计的仓库仓储货架,专用来解决仓库管理问题

要实现服装厂仓库的现代化管理,就需要仓库仓储货架将您仓库的货物进行详细的分类,然后有序的存放货架,分区分批分类的存放,在仓库仓储货架上都有一定的标示,这样只要按着标示去找您需要的那类货物就可以了,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少了中间两个环节,以前需要6个人工作,现在只需4个人工作,节省了人力,仓库仓储货架牧隆保用5年,终身免费维护,方便仓库管理,是您的正确选择。

第三篇:浅谈企业管理模式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

浅谈企业管理模式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在我国的经济背景和现今的经济环境的要求下,企业需要将管理理念由原来的单纯以盈利为目的的模式向市场经济现代化模式转变。

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模式;企业管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259.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033-02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个人还是国有企业都如同雨后春笋般随着经济发展澎湃而出。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现代化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国民经济管理迫切需要现代化的更新。才能使经济更好、更快的向前发展。要实现国民经济管理现代化就要先从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实现做起。企业管理的现代化的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思想、经营模式,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符合时代发展的管理模式都是最基本的条件。

1企业管理模式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

从实际意义上分析,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企业的现代化发展其实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但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企业管理的模式和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手段,在这里暂时分开进行论述。

1.1企业管理模式

1.1.1基本概念

什么是企业管理模式呢?企业管理模式就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为了实现经营目标所组织的资源和经营活动的框架和方式。目前我国企业在实际的运营中使用的比较有效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企业的资源计划,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过程重组,生产技术的优化等。虽然这些管理模式在企业的经营当中较为常用且有实际性的效力。但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些在企业管理中发挥效益的管理模式已经逐渐不能适应现今的发展趋势,显出疲态。尤其是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从原来单纯的盈利性组织向学习型组织和知识型企业发展。

1.1.2未来新型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在企业管理模式的更新过程中可以发现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主要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①组织结构扁平化。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企业采用的都是科层组织的形式,这种科层组织跟金字塔类似。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这种科层组织凸显出了其优势效果。特别是在大规模生产环境下,这种管理组织帮助企业降低了自身的成本,同时提高了产量。但是,随着市场结构的变化,大规模生产已经不再占据市场主导。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的组织结构开始向团队型扁平化过渡。管理的扁平化,其意义在于减少管理层次,使管理方式更为系统。②竞争模式合作化。企业竞争模式化是有共同目标的多个企业,为了更好的发挥效益和开创市场而进行的一种合作的运作模式。多个企业的共同合作可以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各个企业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通过与其他企业建立伙伴关系来达到共享资源,提高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等目的,合作化在现今的经济型社会中已经成为一种大的趋势。它能让企业在合作竞争中找到新的契机。企业之间的友好的战略合作作为一种新的竞争方式,是有利于中国企业发展的很好选择。

③组织结构柔性化。所谓组织结构的柔性化主要指的是企业组织结构的柔性。有柔性的组织结构可以有效解决企业内部的集团化和分权化的分歧。

2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基础

在对现今企业的管理模式以及发展趋势有了一个大致了解后我们来谈谈企业管理的现代化的问题。

2.1基本概念

所谓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就是指企业在管理过程中通过科学思想和方法的运用,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采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管理手段,建立起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管理组织,使企业管理达到更为先进的水平。

2.2企业现代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进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大多跟企业缺乏科学的管理手段有关。比较突出的问题有管理思想上相对落后,观念陈旧,营销机制不健全,缺乏市场开拓精神和意识。管理不严,纪律松弛等等。许多企业内部管理的基础工作本就薄弱,又一味的追求盲目改革,大大削减了企业管理的组织力量。例如:近几年来许多企业片面的追求股份制改革热潮,认为进行改革是处理企业种种问题的有效手段,从而长期忽视了企业的内部管理。有些企业更把改制作为硬性指标,而对管理却松散对待,出现了“以改代管”的倾向。企业

3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实施方法

3.1建立专业化的管理体系

要实现对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建立一个专业的管理系统是必要的条件之一。如负责质量全面管理的质量管理体系;负责目标全面管理的计划管理体系;以经营机制为核心的现代化经营体系等都是企业建立管理系统的方法。各管理系统建立后,实行归口管理。在企业体制原则的建立时要注意原则的统一性,制定统一指挥和各级管理结合的原则;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3.2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机构

管理的基本定义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协调他人进行活动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系列社会活动过程。从管理的基本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管理结构的建立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必要保证。管理结构的现代化包括建立机构和组织活动两个大致方面。首先是机构的建立,在企业管理的现代化进程中,成立一个或多个领导组织机构并不困难,难的是真正发挥这些组织机构的作用。

4结论

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大量的实践我们发现实现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是在新的经济背景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永恒课题。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企业应紧跟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注重创新的管理理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加快企业现代化的进程。使企业自身更好,更快的融入现代的主流经济。全面提升,推动企业良好、健康的发展。

企业要以人为本,企业的人才来源有不少途径和方法,但单单能招来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关健是企业自身还要建立一套人才的培养和合理使用的机制,来解决企业的人才来源问题,特别是企业自身要有一套人才的培养机制。一个企业要拥有一个能使自己的员工能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环境,这也许是企业人才来源的最好的途径。另外,还应该看到,许多企业操作者不去研究如何建立企业自身的人才培养机制,而是一味希望从社会上高薪聘请人才,这种企业不需培养就能解决难题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也是很难有满意结果的。企业管理在中国的发展趋势就是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最终真真正正的运用企业的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中。这样一个企业才能拥有科学的、严谨的、不断完善的管理体系,才可能健康地迅速地发展,这才是我们常说的“向管理要效益”的真正含义。

第四篇:论寺庙管理的现代化及其重大意义

作者:周思明

回顾中国佛教的发展历史可知,寺庙管理古已有之,源远流长,绵延千年的丛林清规为寺庙的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正是这些清规戒律的延续和传承,使寺院管理日趋规范,使中国佛教得以流传两千多年而经久不衰。当然,清规戒律的延续,寺院管理的发展,都必须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时代不相适应的部分必须及时修正,及时完善,如果死死抱住陈规不放,必然会被时代所抛弃。进入21世纪,我国的佛教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当下中国的佛教寺院,无论在规模、财力及在社会影响力方面均达到较之从前更好的水平。然而,相当部分的寺院在组织管理方面存在着滞后的遗憾。新形势下,加速寺院的现代化进程已经成为一个绕不开的重要课题。

佛教寺院管理的组成人员是佛教寺院的主体,加强佛教寺院组织建设,首先要加强佛教寺院管理人员的建设。佛教寺院管理人员的建设,首先要优化佛教寺院组成人员的素质。对党的宗教思想认识不能模糊,否则很难在佛教的发展方面把握正确方向。在选择佛教寺院的组成人员时,要充分考虑拟选人员的政治素质。其次是要优化寺院中高层骨干人员的知识素质。当今社会是知识快速发展的社会。华为公司老总任正非在谈及华为公司的不足时曾经说过,职业化、规范化、表格化、模板化的管理还十分欠缺。华为是一群从青纱帐里出来的土八路,还习惯于埋个地雷、端个炮楼的工作方法。还不习惯于职业化、表格化、模板化、规范化的管理。重复劳动、重叠的管理还十分多,这就是效率不高的根源。这似乎也适合某些管理素质不高的寺院。佛教寺院作为地方上的一个社团组织,如果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必将对该社团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在选配组成人员时,要有一定数量具有丰富佛教文化知识的高僧大德,还要配备懂法律、懂管理、懂科技文化的僧人、居士,形成一个由方方面面人才组成的佛教团体。与此同时,要注重人员的年龄结构。合理的年龄结构有利于佛教寺院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人员的年龄结构当是梯型即老中青相结合。如果年龄结构不合理,届满时大换班,工作连续性差,将会对寺院事业造成难以预料的损失。因此,应当具有长远战略眼光,保持佛教寺院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推进佛教事业的发展。

佛教寺院下属办事机构是佛教寺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置的合理与否对佛教寺院工作的有效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设置合理并符合当前佛教事业发展需要的,就会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反之,对佛教工作就会有副作用。从当前佛教寺院办事机构设置状况看,总体是好的,但不可否认问题的存在。有些佛教寺院办公室人员由一些老年居土担任,其中不少人知识素质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有些寺院财务制度、机构不健全,造成财务混乱,管理被动。据统计资料,目前我国有大小佛教寺院1.8万余座,其中全国重点寺院142座。佛教寺院作为弘法的道场和协助党和政府贯彻落实宗教政策、维护佛教界的合法权益的重要部门,在管理方面,表现出如下特征:一是组织结构与寺院发展脱节。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来,各地寺院在规模上有了显著发展,但是寺院的管理却相对滞后,相关的管理制度很不健全,有些制度只是流于形式。佛教寺院的管理处于自发无为的松散状态,这就拖了寺庙现代化进程的后腿。二是寺院管理人员现代化程度不够,素质上还有较大差距。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一个强大的民族工商业者阶层,其中部分人士对佛教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持,传统化缘式佛教在新形势下将逐步淡出历史,这就需要一大批与现代寺院管理相匹配的中高级寺院管理人才。然而,目前佛教界这种与时俱进的人才尚有明显的缺口,佛教寺院的管理者与社会上其他行业的管理者的现代化程度相比,在综合素质上存在较大的差距。三是管理过程没有严格的程序性约束。寺院管理曾经创制了许多规章制度,如对寺院管理制度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百丈清规》,但所提出的东西多半属于寺院僧尼应该怎么做的清规,违犯清规应受到怎样的惩罚,但具体到寺院管理,迄今为止包括现行法律法规及宗教条例都没有明确规定。重大的人事、项目、财务等的决策、步骤具体要求、约束条件;决策做出后如何实施,由什么机构、什么人实施;按照怎样的步骤和程序实施;实施过程出现问题如何应对;实施后的结果的绩效如何评定,由谁来评定;按照什么标准和步骤来评定;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没有一套完善的制度保障。四是管理上的现代化程度不够高。这表现在许多寺院尚未或较少启用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寺院管理者不知如何运用高科技的信息采集方法和分析方法进行管理,很少运用管理学中的组织设计方法和目标管理方法。许多现代技术设备和手段的运用不能到位,电脑、网络虽然进了寺院,但相当部分的寺院未能加以充分有效的利用。

由此可见,寺庙管理必须尽早尽快引进国际化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机制。因为,它是人类对生产经营经验与智慧的总结与浓缩。像美国的微软、日本的松下,德国的宝马等现代化的国际大企业之所以能成为当今世界生产力最发达的集团,原因就在于此。因此,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寺院的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与借鉴价值。譬如,现代企业制度中的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就很有借鉴意义。佛教寺院实行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大问题都要由佛教寺院民主讨论,做出决定。在佛教寺院中,住持对日常工作全面负责。住持对日常工作的处理和对重要问题的意见应受到尊重,但不能搞“一言堂”和家长制;对人事任免、大型投资等重大问题不能擅自决定。要有明确的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管理制度。譬如:佛教寺院在开展佛教事务活动时,不能凭主观想象,要根据党的宗教政策和信众要求,依据佛教自身发展规律,行之有效地开展。与此同时,弘扬佛法和信众自我修行相结合也至关重要。佛教寺院是佛教信徒组成的一个民间社团组织,肩负着引导信众走健康的“人间佛教”道路之重任。佛教寺院在开展工作时,需坚持“正信正行”工作方法,让信众的思想觉悟在形式多样的佛事活动中得以升华,避免采用迷信方式,更不能以邪说来误导信众。

现代宗教事务的发展,要求相关管理人员、住持主管人员要将科学引导和佛教信众自我教育相结合。佛教寺院是佛教信众组成的佛教组织,肩负着引导和教育的任务。佛教寺院在开展活动时,必须坚持爱国守法、戒行清净、作风正派,科学引导的方法,让信众在形式多样的佛事活动中得到自我教育。寺院僧人是寺院管理的主体,又是寺院管理的客体。作为寺院管理主体的僧人,在管理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他们不仅是管理目标的提出者和管理活动的组织者,而且其道风、学识、能力、修养等自身素质在整个管理活动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起着一种榜样作用。因此,树立管理的人本观念,首要是要树立管理者素质第一的观念。加强僧才的培养,要立足现在,着眼将来,精心制定僧才培养计划,积极营造后备僧才库。二是要积极发挥宗教院校培养僧才的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强化师资队伍,特别是要抓好宗教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培养爱国爱教的合格僧才。要鼓励各寺院从实际出发,创造条件开办各类僧伽培训班,帮助僧众更好地了解宗教政策,熟悉宗教法规,增长宗教学识。寺院执事和出家较久的法师要搞好传、帮、带,对有一定培养前途的年轻僧人要多交任务,多压担子,使他们在工作实践中锻炼成才。在僧人外出培训上要舍得投入。要善于发现僧才。许多时候并不是缺乏僧才,而是缺少发现,导致未能人尽其才。所以,要致力于在寺院规范化管理中努力创造有利于各类僧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

寺院的发展,应该发扬“六和精神”,即身和、口和、意和、戒和、见和及利和。它强调的是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步骤,统一行动,要求参与丛林生活的僧人加强团结,发扬团队精神。僧人的团结和团队精神要从领导和执事做起,一个好的领导和执事决定了整个寺院的发展,寺院负责人要以身作则,争做“力行十善、勤修六度”的模范,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僧众、团结僧众;要有完善的民主管理制度,加强互相沟通,增进相互了解,消除相互隔阂;要淡泊名利,作为立志成佛之僧人,应该追求无我境界,而不应掉入过于执着自我的陷阱之中;要遵从古训,经常性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增进团结;要学会宽容,寺院僧人来自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兴趣爱好,要在共同的修持生活中“求同存异”,学会谦让和宽容。

我以为,在寺院管理方面,借鉴现代企业家的经验是一条可行之道。我们看广东顺德美的企业集团。该集团的CEO、董事局主席何享健已年过花甲。他高小毕业后辍学,干过农活,当过学徒、工人、出纳。1968年,何享健集资5000元创办企业,那是一个根本就不允许有“民营企业”存在的年代,这意味着何享健不是依靠政策资源也不是凭借机会主义,而是依靠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才走到这一天。美的集团早在2007年上半年销售额已达443亿元。与那些个性十足、惹人注目、上头条、做名流的公司领导人相比,何享健不爱抛头露面,沉默寡言,性格内向甚至有些羞涩,曾因为“讲不好普通话”,从电视台“临阵脱逃”。然而,正是这个低调务实的顺德人创造了美的的增长奇迹。吉姆•柯林斯认为,一个战争的幸存者比任何一本管理书更能教会一家公司走向卓越。何享健无疑就是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幸存者。1997年,美的遇到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危机,政府为搭建顺德家电航母,有意让科龙兼并美的,同时,美的的营收业绩在1996年突破25亿元之后,大幅下滑到20亿元左右。何享健坚决反对被兼并,正是借助这次危机,他通过事业部改制和分权经营,巧妙地劝退了一部分创业元老,组建了专业的职业经理人队伍,迅速扭转经营危机,并引导企业开始走向股东、董事会、经营团队“三权分立”的经营模式。何享健深知家族式经营行不通。在家里,何享健不准家人谈公司事,两个儿子都没在公司任职,而太太作为当年23个创业者之一,1993年被他劝退时还只是一个仓库管理员。他多次强调,美的集团最后的CEO都会是职业经理人,家族只是一个股东。从1997年开始,何享健便基本上退出了对美的日常经营活动的管理,何享健认为:“只要把激励机制、分权机制和问责机制建立好了,自然就会有优秀的人才来帮你管理。”何享健不但舍得在经理人身上花钱,同时还实施了世纪人才工程,在引进外国专家的同时,每年选派500名骨干出国深造。老板和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关系从来都是管理上的一大难题。何享健和职业经理人队伍之间却能各司其职,“老板就是老板,职业经理人就是职业经理人”,一旦某个职业经理人违反规定,何享健即刻敲响警钟。何享健还是一个从不用手机的“甩手掌柜”,他认为“没有什么事情是需要用电话或者可以用电话解决的”。职业经理人之所以能在美的取得成功,得益于何享健亲手制定的美的集分权准则:集权有道、分权有序、授权有章、用权有度。何享健认为,企业在集中关键权力的同时,要有程序、有步骤地考虑放权,激励他们,创造开放的、能释放能量的氛围,就如蜂后无需做决策,只需散发化学物质来维系蜜蜂的整个社会体系一样。但对于授权给什么人、这个人具体拥有什么权力、操作范围有多大、流程是什么样的,都应该有章可循。而建立内部透明的信息系统和严密的监督体系,既能防止权力过度集中,又可杜绝放权后的权力滥用和失控。在体制、制度建设上,何享健说过一句颇有分量的话:“我觉得要讨论的不是谁接我的班的问题,而是要讲制度的建设、治理结构建设的问题。怎样让企业在没有大股东参与管理的情况下,一样做得很好。我十年八年都在想这个问题,我现在已经走出来了,是很辛苦地走出来的。所以,你们应该关心的是我这个目标怎么实现,而不是谁接班。我讲白一点,美的集团最后的CEO都会是职业经理人。家族只是一个股东。”(《何享健:《资本解放美的》。

同理,寺庙是僧人修学、住持、弘扬佛法的道场,是保存、发扬佛教文化的场所,是僧人从事服务社会、造福人群活动的基地,是联系团结国内外佛教徒的纽带。加强寺院规范化管理,既是寺院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时代发展对寺院管理的必然要求。因此,寺院的发展和规范化管理必须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必须经得住市场经济的冲击,新形势下的寺院管理就是要从爱国爱教出发,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佛教寺院必须走上现代化管理的正轨,必须着力完善制度建设,诸如:佛教寺院日常会议制度。出席对象为方丈、副寺、库司、监院、继诺、僧值、知客和维那等。会议由方丈主持召开。会议的内容一般是:学习有关文件的精神,向管理部门递交的报告;佛教寺院工作总结和计划;常务理事会提出的重大建议;佛教寺院经费预算及重大财务支出;佛教寺院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佛教寺院信众会籍处理,所有这些必须由佛教寺院负责讨论和决定。再诸如:.佛教寺院工作计划、总结制度。除了、季度工作计划和总结外,对重大事件,如庙会、法会也应当制订专项规划,作出专题总结。佛教寺院工作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包括会议记录、工作计划、总结、简报和统计报表等,凡办理完毕,又具有保存价值的,也都应随时归卷,并按照它们在形成过程的联系和规律立卷。以及信众评价制度。通过佛教信众对寺院的评价及今后功能的期望和对寺院活动中存在问题的看法及建议,判断佛教寺院的工作好坏,以此方法增强寺院功能,扩大寺院影响,强化服务意识,增强寺院凝聚力。还有岗位责任制度和考核制度。佛教寺院要对方丈、副寺、库司、监院、继诺、僧值、知客和维那建立岗位责任制,根据岗位责任制的要求,制订出明确具体的考核标准。着重从品德、能力、勤政、业绩四个方面进行考核。可采取会长考核和佛教信众评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娃哈哈总裁宗庆后有言:“在我看来,管理就是“管”和“理”,要把整个流程理顺,并按要求去管。当然,先管再理还是先理再管,要看自己的具体情况。”(《宗庆后:我活得蛮有滋味》)事实上,正如孙欣先生所说:企业家的理念差异如同两条相交线的夹角,角度差一点,延伸后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香港房地产大亨李嘉诚先生认为,以外国人的管理方式,加上中国人的管理哲学,以及保存员工的干劲及热忱,无往而不利。在管理问题上,有着悠久历史的西藏名寺古刹的现代化管理经验堪可效仿。距今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布达拉宫和西藏众多寺庙一样由中国政府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投巨资进行了第一期维修,并率先进入电脑网络化管理。据媒体报道,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布达拉宫,宫内收藏和保存有大量的历史文物。其中有2500余平方米的壁画、近千座佛塔、上万尊塑像、上万幅唐卡(卷轴画);还有贝叶经、甘珠尔经等珍贵经文典集;表明历史上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的明清两代皇帝封赐**喇嘛的金册、金印、玉印以及大量的金银品、瓷器、珐琅、玉器、锦缎品及工艺品等。西藏布达拉宫管理处负责人琼达说,过去,这些稀世珍宝都要靠人的肉眼来监视和管理,今天人类创造的现代化设备正代替人眼,更有效地保护和监管着这座雄伟壮丽的宫殿。如果有机会亲临布达拉宫监控机房,便可看到:20多台电视、电脑机紧张有序地工作,工作人员认真注视着电视屏幕,仔细观察着每一个角落的动静。据介绍,这个监控系统是1994年安装的,每个殿堂内都安装有监视器,昼夜监视着殿堂内每一个人的一举一动,如发现盗窃等特殊情况,监控系统不仅将监控内容进行录像,同时还发出自动报警。除了监控系统外,国家又投巨资为布达拉宫安装了自动防火报警系统。这个防火报警系统,对布达拉宫以及周边的重点居民居住区进行24小时“不留死角”的自动监控,一经发现布达拉宫,以及周边地区有烟火,只要呈冒烟状,自动报警系统将迅速发出警报,并“锁定”发生火灾的具体部位。有了电脑网络化控制和监管,不仅使寺庙文物保护更加安全,而且寺庙管理秩序也更加井然有序了。据琼达透露,在不久的将来,整个布达拉宫内的各大殿堂都将安装电脑,同时把殿堂的历史、背景等有关情况输入电脑。届时,人们想了解布达拉宫内某一个殿堂的具体情况,就不用费劲听导游的“唠叨”,只要在电脑上轻敲键盘,详细的资料就近在眼前了。西藏的宫殿、寺庙不仅在监控报警方面进入电脑网络化管理,连寺庙门票也实行电子化售票。当然,这只是硬件管理。更重要的是,当寺院的硬件管理现代化了以后,作为寺院组成人员的“软件”如何也“现代化”起来,才是根本的根本,重中之重。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唐骏说过:我把我的管理生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管业务,也就是在创业期间,那时候脑子里都是如何经营、如何创造业绩。第二个阶段开始重视协调。这段时间是我到微软之后和就任总裁之前。当我开始成为部门经理的时候,我开始领悟到能够让团队协作、能够充分合理的调配资源是多么重要。第三个阶段是从我就任微软总裁到现在,重点是如何“影响人”、“管理人”。 (《唐骏:我,一个现实的浪漫主义者》)唐骏的“中国式”企业管理理念值得借鉴。唐骏在美国做过管理,在中国也做过管理,他发现管理中国的员工是很难的,因为价值观不同。在美国更多的是宣扬一种商业价值观,管理者和员工间的关系,是一种业务关系;在中国,人们追求更多的是一种人性。中国的企业缺乏一套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它们需要规范和平台,不过目前很多在中国的企业还很难做到这点。唐骏曾提出“4+1”的核心竞争力说法,其中的“4”包括:品牌、技术、市场和资本,而关键的“1”即“公司管理”。如果一个公司缺乏良好的管理团队,那么它就无法把前面的4个因素转变成企业最终的核心竞争力。以资本为例,很多的中国企业不知道上市的目的,于是它们圈完钱就走。上市实际是为了获得一个平台,为了公司的持续发展不断融资。对企业而言,上市是开始并非终极目标。中国有些公司在上市几年后,公司的账务处于瘫痪的状态,就是目标未理清。我曾说过:目前中国最顶尖的100家民营企业,过几年只会剩下20家,被淘汰者一定是毁在管理上。管理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中国式的管理与西方的管理不同。规范是中国企业今天面临的最大问题,中国企业的管理太个性化;但是在中国做管理,光有基本的管理理念是不够的,也需要一些个性化,这缘于中国文化。中国人最怕的是被感动,如果你感动了他,那么他会为你赴汤蹈火,这是中国人的性格。在美国做管理,不需要感动员工,只要按合同支付报酬就行;而在中国,人们追求的更多不仅是金钱,还有感觉。因此企业的领导人需要提供这种感觉给员工——让他觉得他在公司里是很重要的。唐骏任微软中国公司总裁时,有一个不成文规定——任何到微软工作的人,都需要经过我的面试。当时很多人不太理解,认为CEO这么做有浪费时间之嫌。事实上,唐骏的用意是:通过面试,让所有进微软的员工感受到公司对其的重视。企业文化的根本核心、终极目标是要让公司的每个员工都热爱这家企业。新浪的一个调查令人悲哀:只有16%的人发自内心的喜欢自己的企业,72%的人是非常不喜欢自己的公司。76%的人表达正等着某天离开所在公司。以这个调查为参照的话,那么作为管理人员必须要考虑企业的向心力何在,企业的后续发展动力何在。从字面上看,几乎所有公司的企业文化差不多都集中到几个字眼——以人为本、科技创新、勤奋、诚信等。但事实上,中国的大多数公司在培养企业文化时有些表面,主要体现在标语上。外企内部最大的问题是:企业内部采取的是淘汰制,因此员工和员工内部是一种竞争的关系,团队合作关系成了一个难题。从理论上,这似乎是无法解决的循环。而唐骏的一个尝试是在内部灌输一种理念——“让他人变得伟大”。我以为,上述这些现代企业家的独特管理理念,对于中国的寺院管理,不是“隔行如隔山”,而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应该为我们的相关人士所汲取和借鉴。

2007年12月1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积极主动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 胡锦涛就做好新形势下的宗教工作这一点特别提出:“要加强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建设。要加大培养、选拔、使用工作力度,努力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的合格宗教教职人员队伍。要发挥爱国宗教团体的积极作用,帮助和指导他们增强自养能力,依法依章搞好自我管理,反映信教群众意愿,切实维护宗教界合法权益。”这就为我们探讨寺院管理提出了鲜明的思想理念。寺院人员作为我国的公民,应有对社会负有责任,“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佛教宗旨,把管理好寺院提高到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高度,以最大的热忱做好寺院管理工作,创建文明城市、综合治理、环境保护、文物保护都是僧人的责任和义务。要按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多为社会做贡献,多发展公益事业、慈善爱心、正信佛教的弘扬、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等活动。团结信教群众,做好国际友好往来工作,崇尚科学,破除迷信,不断加强宗教自身建设,努力为推进和谐宗教文化,为世界和平、社会和谐做贡献。总之,实现寺院规范化管理的目标,需要持之以恒的探索,坚持不懈的努力,要在管理实践中不断研究、总结与提高,进而积极稳妥快速地推动寺院的现代化管理进程。

第五篇: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及其运作

企业是经济实体,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在生产经营中,企业法人行使其生产资料、流动资本、信贷资金的支配和产品开发与营销等管理权,对供、产、销和人、财、物的管理具有独立性、自主性、灵活性和实效性。通过对产品、服务、营销、成本、利润等生产经营环节的系统化管理,形成自己独立的资金循环、周转、运作,实现经营目标。而今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代企业制度,对个业的现代化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企业现代化管理体系的基本职能和目标

现代化管理体系是对自身的生产、技术、营销等经济活动进行决策、规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奖惩的系统化职能。这些综合性职能是由人们劳动的社会性、协作性、科学性和经济性所决定的,是企业管理职能的具体体现。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物质的生产与经营越现代化,企业对生产经营的组织就越需严密,管理工作就越复杂;现代化管理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地位就越重要,管理的作用也就越重大。科学化的管理能给企业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条件,以获得最佳效益,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管理体系是管理的核心;是实现经营目标的基础和保证。我国加入WTO后的企业现代化管理,关键是建立健全完整、配套、高效的科学管理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在生产经营中施行系统化管理,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维护经营目标与社会需求及企业能力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良性循环;实现目标效益。

2 企业现代化管理体系的组成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现代化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决策体系、指挥体系、营销体系、监督(核算)体系和开发体系。这5个体系的有机结合,组成一套完整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形成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脉络。

2.1 决策体系

决策体系是企业的神经中枢,它包括决策机构和决策者。根据企

1业规模和生产经营上的特点,决策体系应分层次。一般说来,大中型企业为二至三级;小型企业为一级;决策体系的层次应与核算的层次相一致。决策分为战略决策、发展决策、经营决策、销售决策和管理决策等。决策的内容包括企业发展战略、发展目标、重大举措,诸如长远规划、中短期计划、经营项目、投资方向、产品发展方向及更新时机、规章制度等经营策略的制定和基本建设、技术改造、体制改革、机构设置等决定的做出。

2.2 指挥体系

企业的指挥体系,是生产经营活动的指令中心。其职责是将决策机构的决定在供、产、销、质量管理、技术采用和新产品研制等环节进行协调地贯彻落实。根据决策机构的决策方案,制定科学而周密的执行方案,认真组织实施。

2.3 营销体系

企业的营销体系由供、产、销、科研、设计和培训等机构组成,是企业的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的有机结合。它的任务是将企业推上市场,使企业与市场发生联系,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根;使企业成为社会经济驱体上的一个活细胞,并具有强大的生存、发展、竞争能力。

2.4 监督(核算)体系

企业的监督(核算)体系,对决策是否正确、指挥是否得当、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协调有效、企业运行轨道是否偏离政策法规所指的方向、各项经营管理体制是否合法和企业是否对社会及员工尽到了应尽的责任等问题实施监督。督促企业强化管理力度,提高企业的信誉、产品知名度、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2.5开发体系

企业的开发体系,由最优秀的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组成。其职现是改进老产品,创制新产品;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原材料及能源消耗,改善生产经营环境;开发智力资源,提高领导、管理、技术人员及工人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开发经营项目、品种、技术和市场,改进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产品(服务)质量和竞争能力,以获得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3 企业现代化管理体系的具体运作

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体系,是一套很有科学性和现代意识的经营管理方法。它的主要目标是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强化经营管理,改善经营条件,节约使用资金,少投入,高产出,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3.1 决策体系的具体运作

决策是根据生产、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及现实可能性,运用科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计算、预测、判断,确定一种行动方案和准则。实践证明,决策对象往往受到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干扰等因素(含可控制因素、未知因素、不可控制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决策正确与否,是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决定着企业的前途、命运、发展方向。决策正确,企业的发展就又快又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显著提高。一旦决策失误,就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危害。这就要求决策者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较高的业务水平、善于调查研究的作风、灵活机动的观察判断能力、确保决策实施的才能和敢于承担风险的勇气,把握方向,果断做出正确的决策。

3.1.1 决策的要求

决策必须符合以下要求:1)有明确、合理的目标;2)决策的中心是择优;3)决策过程须讲究科学,注重效率。

3.1.2 决策的原则

决策须遵守下列原则:1)时效性原则;2)经济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4)灵活性原则;5)科学性原则;6)民主性原则。

3.1.3 决策的程序

决策须遵循以下程序:1)确定决策目标,即要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目的。尽量用数值指标表示,如产量、质量、成本、销量、品种、项目、利润等,须有明显的数值标志。2)拟定各种可行方案,从中选优,分初步设想和精心设计两步进行。对可行方案进行详细设计,严格论证,准确计算,确定方案中的每个细节,形成具体的可行方案。

3)决定决策方案。对经过筛选的可行方案按决策目标的具体要求和

真实的价值标准(含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可行性、社会上的适应性等),进一步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权衡各个方案的利弊得失,从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作为决策方案。4)决策方案的实施。决策方案选定后,须认真组织实施。在实施中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及时修正或补充方案,实现决策目标。

3.1.4 决策的基本方法

主要有以下5种:1)定性分析法。根据生产经营经验、科技知识、各种数据、信息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判断。2)定量分析法。将各项经济数据定量化、指标化、科学化、用科学(数学)方法进行计量分析。3)决策目标评分法。对决策中的各种数据进行评分、比较、分析和线性规划分析。4)直观法。将几人可行方案中的同项数据列成方案表,进行比较分析。5)综合评分法。根据各项决策目标的重要程度,分成

1、

2、

3、

4、5五个等级,目标越重要,等级越高。然后,对各个备择方案,按其对决策目标的满足程度进行评分;满足程度越大,得分越高。最后用加权法计算出各个备择方案所得的总分,得分最高的方案,即为决策方案。

3.1.5 决策方案的分解细化

最高决策层制定的重大方针、策略、规划、强算和骨干人选等决策方案,须在本企业各部门各方面得到全面、及时、正确的贯彻施行。大型企业的决策须相应分散化,分级决策。中下层决策须以上级决策为指导,从自己负责范围内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出正确的决策,把上级的决策具体化,创造性地加以实施。为此,最高层的决策者应允许中下层决策者根据具体情况对上级的决策加以适当变通。对最高决策中尚未做出具体规定的相关细节内容,中下层决策者应自行决策。

3.2 指挥体系的具体运作

指挥体系应保持独立性,行使指挥权。在具体运作上,指挥体系须高度集中,统一思想,统一口径 ,统一行动,统一指挥;切忌各行其是或瞎指挥。大型的指挥体系应多层次,统一指令和步调,逐级施令、指挥。指令须富有权威性,做到令行禁止。指挥者须深入实际,身先示范,做出表率,树立威信,发挥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3.3 营销体系的具体运作

营销体系应围绕经营目标开展工作,抓好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开拓营销渠道,广交用户,扩展市场;讲究信誉,优质服务,搞活流通,扩大销售,提高效益。为此,企业须按经济规律管理生产、技术、经营等各项经济活动。搞好市场调查、研究、分析、预测;掌握市场信息,确立经营方针、原则、策略;编制、调整、实施营销计划;落实营销职责、任务、措施和制度。营销体系的经济活动,只听从指挥体系的指令,不受其他干扰。大型企业的指挥要相应分级,营销活动须接受相应层次指挥环节上的具体指令。指令必须统一,决不可互相矛盾。

3.4 监督(核算)体系的具体运作

企业的监督(核算)体系,行使生产经营活动监督权。监督活动须在企业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工作。监督机构及其人员须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无私无畏的精神、公正的立场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督促企业落实和兑现各项规章制度,秉公做好监督工作。深入调查研究。了解掌握生产经营中的详细情况,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批评、建议。履行监督职责,敢于坚持真理,伸张正义,纠正错误,切实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各种矛盾。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当好企业领导的参谋。

3.5 开发体系的具体运作

开发体系是发展的动力,是企业科技实力和竞争能力的源泉。企业搞开发,必须进行市场调查、研究;了解市场行情,掌握市场动态、项目、品种、竞争情况;立足发展,务实求效,有的放矢地做好开发工作。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优势,重点做好产品开发、工艺开发、经营管理开发和智力资源开发等具体工作。结合企业实际,进行多种类型、项目、品种的开发,改进生产工艺,积极引进先进适用的新设备新技术,造就新人才,改善生产经营条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及其最新成果,开发新产品,强化质量管理,生产高、新、特技术产品,形成优质品牌体系,以高科技优质产品占领市场。把准经营脉博,开拓市场,使企业高速、稳定、持续发展。

上一篇:学校岗位考核细则下一篇:信息公开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