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路径

2023-02-12

近年来, 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培育大批中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结构不尽合理, 办学条件薄弱, 体制机制不畅, 育人质量有待提高。 为此, 2014 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14〕19 号) , 为贯彻落实该决定, 重庆市人民政府于2015 年发布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 》 (渝府发〔2015〕17 号) , 这对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育目标是培育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 社会对从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在不断地提高, 不仅就专业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对从业者的职业精神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为了让高职学生入职后能被企业认可、接纳, 高职教育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培育, 突显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育目标, 培育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与优良的职业精神兼备的职业化人才, 是十分必要的。

1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1.1 职业精神教育的观念滞后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在完成基础阶段教育后的专门教育, 它培育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但是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个明显倾向, 即在教育过程中观念滞后, 创新性不强, 缺乏时代性和针对性, 仅注重强调对学生技能技术的培育, 而忽视对职业精神、综合职业素养的培育。

1.2 职业精神培育方式方法过于单一枯燥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职业精神教育主要以具体的职业精神知识为切入点, 没有以职业精神所要求的职业情感、职业行为等为主线进行传授。 古板的教条式学习缺乏课堂上的沟通与交流, 无法激起学生对职业精神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学生缺乏实践认识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因此, 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方式方法单一导致职业精神培育无法达到较好效果。

1.3 职业精神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尚不完善

高等职业院校虽然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就业指导课, 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就业指导课中职业精神培育的内容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太少。 而在教材中, 职业精神教育所占的比重很少, 内容过于片面而且不具备系统性, 讲得过于原则, 更没有专业性和实践性, 不能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和社会发展。 就业指导课则更注重职业技能和就业技巧这些显性的职业素质的培育, 而忽视了职业精神这一隐性职业素质对学生职业生涯的深远影响, 课程设置还很不完善, 有待改进。

1.4 学生主体本身对职业精神培育的轻视

从学生主体本身来讲, 职业精神教育不同于职业技能教育, 因为职业精神教育没有等级考试同时也没有有效的证书来证明所具有职业精神的高低, 这就容易使学生产生无所谓的思想, 导致认识不到位, 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部分高职学生在毕业后频繁跳槽不能认真专注于一份工作, 拈轻怕重, 要么极力表现自己, 要么得过且过的混日子。 导致最后结果是, 用人单位因为高职学生缺乏职业精神而不满意, 学校因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发愁。

2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校园文化缺失和传统教育造成对职业精神的重视程度低

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职学院本身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相对本科院校来说要淡一些。 很多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多以丰富大学生业余文化体育生活, 拓展知识面, 培育实践能力为目标, 而对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涉及甚少, 不利于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

2.2 僵化的教育模式影响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为主、教材为主、教室为主的僵化教育模式严重影响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精神培育。 另外, 目前职业精神培育教育的评价方式简单, 还只是停留在书面形式对学生的职业认知进行评定, 似乎书面分数决定了学生职业精神水平的高低, 把无形的精神转化成了一个个分数。 这种不科学的评价方法不能真实的反映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 同时影响职业精神的培育效果。

2.3 职业精神教学内容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在人才招聘、录用过程中, 很多用人单位往往注重对应聘人员的技能、技术的测试与考核, 而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很难有量化的标准, 即使有量化的标准, 被试人也可以做违心的、虚假的选择, 不可能在短时间里得以呈现, 需要时间的考验。 所以, 在实际教育或学习过程中, 很多职业院校就根据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 投其所好, 有针对性地培育和锻炼岗位技能、职业技能, 对不纳入测试、考核的内容就放弃了。

2.4 学校教育理念和管理上的不到位

第一, 学校人才培育目标落实的偏差。 在学校培育目标影响下, 任课教师在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中不重视职业精神的培育, 学生综合素质低。 这种培育目标偏离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方针和政策, 使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工作偏离正确的轨道。 第二, “双师型”教师短缺, 学生的职业精神培育缺乏完善性。 有些教师虽然学历很高, 但没有与企业形成更多的联系, 较难完成对学生的实训教学和指导。 在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中, 也有一些从社会上招来的有着丰富经验的师傅, 但是他们又缺乏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在教学手段及方法上较教师又有一定差距。

3培育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精神的途径

3.1 在全社会形成重视职业精神的大环境

高等职业院校的水平评估体系对院校规划、专业规划、师资规划、实践性教学环节规划、校园文化建设规划都有明确的评估指标和考核要求, 但却没有将职业精神培育作为重要指标, 职业精神培育得不到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视。因此, 必须在高职教育中大力倡导职业精神培育, 在全社会形成重视职业精神的大环境。

3.2 着力营造职业精神培育的校园文化环境

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职业精神培育中, 校园文化作为对学生具有深远影响的内容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将有助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一方面, 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学生的青年特点, 开展各种以“敬业、风险、艰苦奋斗”等为主题的校园活动, 让学生在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加深对职业精神的意识。另一方面, 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强相关校园硬件设施的建设, 增强学校的景观文化品位, 突出职业精神内涵, 让学生在职业精神的氛围下受到熏陶。

3.3 发挥教师职业精神榜样的示范引导作用

高等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教育。首先, 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教师要培育爱岗敬业的精神, 并且不断进行教学观念的更新, 在实践教学中将这一观念落实到位, 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 其次, 教师不仅要加强自身知识技能的提升, 也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对自身的言行进行不断规范, 在学生中树立一种敬业、乐观、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人格魅力, 为学生职业精神形成起到示范作用。再次,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还要努力塑造成“双师型”教师。即他们要将自身融入社会实践, 定期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 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通过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技能和职业品质。

3.4 利用顶岗实习实现校企对接

在高等职业院校顶岗实习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习不仅是就业能力培育的有效形式, 更是进行职业精神培育的重要环节。 高等职业院校应该结合不同的岗位要求和学生的专业设置,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到企业生产实习的条件。 首先, 要结合企业和岗位的特点, 加强顶岗实习前的职业精神教育。 其次, 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 教师要严格按照顶岗实习的相关规范进行教学, 着重强调对职业纪律的遵守。 最后, 对学生实施动态考核。 在日常的学生实习过程中学校应指定优秀教师到一线实习岗位与企业的指导教师沟通, 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对学生的实习成绩采取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更深层次的了解学生遵守纪律的情况、团队精神和创新举措等, 把职业规范内化为职业精神。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其次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最后提出了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途径, 旨在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就读期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育良好的职业精神, 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职业精神,培育

上一篇:预加氢反应压降增大的原因分析及对策下一篇:浅谈b-zdk系统(智能电气控制系统)在博物馆、展览馆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