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产品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金融产品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金融物流融资的本质是将银行不愿接受的动产变为乐意接受的动产质押品,并以此作为质押担保品或反担保品进行信贷融资。将目前已有的金融物流集成产品运作模式用流程图的形式展现,探究将期货与金融物流相结合创造价值增值,提出卖方和买方受信两种情况下的金融物流运作模式,指出金融物流与期货相结合进行价值创造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第一篇:金融产品论文范文

金融危机反思及金融产品消费者保护

[内容摘要]美国在金融产品消费者保护领域有着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但该保护体系在次贷危机中仍暴露出明显问题,金融产品消费者在危机中依然遭受了很大损失。因此,强化消费者保护被确认为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市场失灵和行为金融学角度剖析了金融消费者保护失效的根源,对国外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进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建设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金融产品; 消费者保护; 市场失灵;行为金融学

作者简介:李红权(1976—),男,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长沙,410081),副教授。研究方向: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

陈 攀(1987—),男,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长沙,410081)。研究方向:金融工程。

一、引 言

2007年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引线导致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冲击,也暴露了金融领域的诸多问题,其中就包括了缺乏对金融产品消费者的保护。人们普遍认为如果通过立法或监管措施来限制金融机构销售的高风险金融产品,危机就不会这样严重。各国监管当局也意识到,只关注金融机构的利益诉求而忽视对消费者利益的切实保护,会破坏金融业赖以发展的基础,影响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因此,加强金融产品消费者的保护成了后金融危机时期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反思和改革的重要内容。2009年12月,美国众议院通过的《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该法案计划成立消费者金融保护署(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Agency,简称CFPA),将目前分散在美联储、证券交易委员会、联邦贸易委员会等机构的监管职权集中起来。该署致力于保护美国金融消费者免受不公平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滥用,诸如信用卡、抵押贷款等与消费者密切相关的金融产品与服务都将受其监管。反观我国, 金融监管保护金融消费者的目标往往让位于做大市场规模的目标,使得整个金融市场的安全埋下了隐患,认真反思并逐步健全我国金融产品消费者的保护机制无疑甚为重要。

本文从市场失灵和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角度,梳理金融产品消费者保护失效的根本原因以及加强金融监管的理论依据,并结合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金融监管变革的新动向,对中国金融产品消费者保护问题进行研究,最后结合我国的金融实际对金融监管制度设计提出相关建议。本文的研究不仅为我国的金融产品监管提供了方向,也为理解金融系统的整体风险与宏观审慎监管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微观基础。

二、金融监管和消费者保护失效的理论依据与研究回顾

这次美国金融危机造成的消费者利益损失,表面上是政府推行自由主义的不干预市场政策和金融监管制度缺失造成的,但是金融消费者保护失效产生的根源却是市场失灵和消费者的非理性行为。长期以来,各国金融监管当局视效率为金融市场的首要基础价值,忽略了金融消费者保护缺失的根源所在,客观上推动和加剧了市场失灵,为金融危机的孕育和最终爆发提供了最适宜的土壤。下图展示了金融产品消费者保护失效的理论依据:

金融产品消费者保护失效的理论依据

(一)市场失灵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将市场失灵归结于市场结构与参与者的行为等原因。而这些原因又可具体分为:外部性(externality)、不完全信息(incomplete information)、市场势力(market power),虽然金融产品是一类特殊的商品,是金融机构向消费者销售的有价证券,如贷款、保单、基金、理财产品、债券和信贷产品,不是有形的商品,没有可供评估其价值的形态。但是通过书面契约来界定金融服务者与金融消费者之间的权利义务,使得金融产品具有了普通产品的性质,因此上述市场失灵的解释同样也就可以用于金融产品市场。Aghion指出除了少数的金融产品(银行存款)外,近些年新出现的金融产品需要金融消费者具有更多专业知识,而且金融消费者与金融产品及服务的供给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这种不对称相比一般商品更为突出,加上消费者的弱势和金融机构的垄断地位冲突,这就更容易导致金融产品市场的失灵。[1]

Campbell,et al.(2011)认为金融机构经常通过衡量外部性大小来做出决策。[2]比如助学贷款的即期收益虽然比较低但是以后带来的诸如锁定消费者等外部效应可能为正;消费者在做决策时往往忽略了负的外部效应,最后遭到了意想不到的损失,如消费者会承担其他投资者抵押权丧失所带来的资产减值的社会损失。由于这种天生的外部性劣势,金融产品消费者总是处在支付负的外部效应成本那一方,这就必然要求监管机构的介入,而不能放任金融市场自由发展。

斯蒂格利茨(Stiglitz,1976)论证过市场失灵就是基于不完全信息,他认为不完全信息造成了市场交易双方利益失衡,影响了社会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3]在金融产品市场上金融机构跟消费者谈判并为之设计产品时,占据着信息和专业知识的优势和主导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误导消费者。例如,美国证监会指控高盛在抵押贷款证券上误导消费者,香港雷曼“迷你债券"风波等,这些事件是金融机构有意不向消费者充分说明产品的风险细节。而且金融机构对消费者有“锁定效应",通过垄断消费者的私人信息来进行金融产品的个性化、非标准化,从而锁定消费者。另外,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因素更是使得消费者的信用情况复杂化。在这种不完全信息市场下,消费者处在极为不利的地位,需要监管机构为其提供完全的、透明的信息。

在金融产品市场上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着垄断行为,例如,贷款者因为房地产商指定银行或者是因转换、搜寻成本的存在而不得不支付过高的价格。汪贵浦认为这些优势的存在就使得金融机构获得了所谓的市场势力,它们可以不适当地影响金融产品的价格,这会使价格和数量背离供求平衡,这样市场不能有效配置,导致了市场无效率。[4]

(二)行为金融学解释

除了新古典经济学对金融市场失效的解释外,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理论指出了投资者的行为偏差和认知限制是金融市场无效率的另一重要原因。经典的证券投资理论总是假设一般的投资大众是完全理性的,然而事实上很多投资者经常根据一些并不相关的信息来做买卖决策的。正如Andrei Shleifer(1990)所说,投资者们并不是有效市场假说认定的那样是完全理性的,并且投资者行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符合经济收益最大化假定。[5]Ben S.Bernanke(2009)指出随着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发展,许多产品设计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再加上银行的混业经营化、产品的证券化,金融产品市场也越来越涌现出了非理性行为特征。[6] 因此,Shleifer(2003)指出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理论也可以对金融产品市场失灵进行解释。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消费者有着即时偏好特性,即消费者做出满足当时需求的决策往往会导致在未来后悔,如为满足一时的需求进行汽车贷款等。饶育蕾证明了在过度自信、羊群效应、追随潮流等心理特征下消费者会购买那些自己毫不了解的诸如香港雷曼的“迷你债券"、次级债券等高风险金融衍生品。[7]

在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这个领域,国内学者及研究机构较少涉足,已经有的一些研究性文章也主要是针对国外金融产品监管体系改革进行介绍,然后提醒国内监管当局重视金融产品消费者保护。例如,饶波从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系角度对我国金融产品消费者保护的漏洞进行了梳理,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8]

早期国外的研究较多地从市场失灵和金融脆弱性层面对消费者保护监管进行分析,Taylor提出了“双峰式"金融监管模式的设想,该模式有两个主要监管目标:一是对系统性风险的审慎监管以维护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的稳定,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二是对金融机构的机会主义进行监管,防止发生欺诈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9]Goodhart基于金融监管的目标来设计监管体制的思路,即在监管责任明确的前提下,讨论监管责任的有效性和透明性。[10]

在金融危机后,更多的学者从行为金融学角度来研究金融体系的设置、监管和应对。Hirshleifer的“心理导向的金融监管理论"指出金融监管的本质是保护投资者,但投资者因自身的心理偏差损害了自身利益,而且被理性的利益主体操纵和掠夺,监管失效是由于各种政策参加者存在心理偏差导致的结果,监管者需要用法律手段捍卫市场公正,同时也有必要对投资者进行教育。[11]Brescia则认为美国的次贷金融危机事实上是金融机构在社会中失去信任,政府的首要任务是重建整个金融体系的信心,在危机下的监管政策制定要更多地考虑金融机构信任度建设。[12]Barr, Mullainathan和Shafir在研究房地产抵押贷款监管模型时,从心理学和经济学的视角提出了一个框架,以更好地改进现有的房地产抵押贷款监管模型。[13]行为经济理论在美国政府监管决策中也已有了实践运用,奥巴马总统把美国当今顶尖的行为主义经济学学者聚集起来,组成了被时代杂志称为“行为科学梦幻智囊团",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桑斯坦在其著作《助推》中写道:“监管当局应当采取措施,帮助人们认清事物和拒绝诱惑,以免他们受社会影响做出错误判断。"例如,除了退休储蓄改革,美国政府还准备实施被她称为“智能配算"的建议,作为诱导理性行为和“轻推一把"的政策设计,即通过适当的“温柔提示"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14]

三、后危机时代各国金融消费者保护改革的经验借鉴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消费者保护。 2009年6月17日,美国政府公布《金融监管改革方案》,拉开了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改革的序幕。2009年10月22日、12月11日,美国众议院先后表决通过《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法案》和《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标志着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巴曙松认为上述法案旨在成立独立的消费者金融保护署,进一步加强金融消费者的保护。[15]根据法案的规划,目前分散在美联储、证券交易委员会、联邦贸易委员会等机构的监管职权将集中到消费者金融保护署,以致力于保护美国金融消费者免受不公平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滥用。消费者金融保护署的具体职责包括:负责在信用卡、储蓄、房贷等银行交易中保护消费者利益,防止各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制止“不公平的条款和交易"。

美国的消费者金融保护署坚持五个关键的行动原则。一是提高透明度。要求对包括信用卡和抵押贷款在内的金融产品成本、杠杆率、风险状况以及消费者应明确知晓的事项进行及时披露。消费者对金融产品应有明白了解,明确其中风险和收益的关系。二是坚持简易原则。要求金融机构用消费者理解的、简明的语言描述信用卡费用计算方式和抵押贷款类产品的真实成本等。三是保持公平。对反映合理的消费预期的金融中介机构加强保护,同时督促各机构对利益受损的消费者予以赔偿。四是推行问责制度。对联邦金融机构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予以制裁,加大对违规行为的问责力度。五是访问原则。推行公平借贷法和社区再投资法,努力确保金融服务不足的消费者和社区获得审慎的贷款和投资。

英国通过金融服务监管局 (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简称 FSA)来监管金融机构、保护金融消费者,早在2001年,《金融服务与市场法》就规定了FSA负责监管各项金融服务,并设立了单一申诉专员和赔偿计划框架,为金融服务消费者提供进一步的保障,要求FSA负责消费者保障,推行消费者教育,加深公众对金融服务体系的认识。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在立法中提出对金融消费者权益进行保护。在金融危机后,英国更是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从2009年起,TCF(Treating Customer Fairly,简称TCF)平等对待客户计划被纳入英国金管局的评级内容;2009年 11月1日起,FSA 通过对银行以及房屋互助协会与客户日常接触的监管加强对贷款人的保护;2010 年1月,FSA 出台了确保按揭贷款人免受欺诈的措施,包括不得对提前还款收取费用和利息、加强事后投诉处理的信息披露以及消费者赔偿;为继续加强由政府主导的金融教育工作,英国金融服务局于2010年4月成立“消费者金融教育局(CFEB)",独立、系统、全面地组织开展英国消费者教育工作。

为进一步保障消费者权益,新加坡金管局(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简称 MAS)加强了对非上市投资产品之销售与营销的监管,包括了未在许可交易所进行交易的债券、单位信托以及人寿保单。香港证监会在2009 年9月25日公布了《建议加强投资者保障措施的咨询文件》,在金融产品的售前阶段、销售产品过程中及销售产品后的披露方面均做出明确要求。而且为投资期长及缺乏二手市场的产品设置了“冷静期",投资者若在此期间改变了投资决定,可以扣除相关费用后收回本金。

从改革效果来看,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署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基于分权的传统监管理论,而正是这种分权式监管制度助长了次贷危机的发展,因为各个机构监管政策的协调非常困难,各监管机构对消费者保护问题反应迟缓,产生了许多监管漏洞,最终引起了金融危机的爆发。由专门机构负责消费者权益保护,改变权责不分的局面,可以有效地推行消费者保护政策。而且从消费者金融保护署坚持的行动原则来看,这些监管行为能从很大程度上防止金融产品市场失灵和消费者的非理性行为。现在很多金融监管要求金融机构加强信息披露的简单、透明,而且还要坚持简易原则,这就从很大程度上防止了不完全信息造成的危害,保护了金融消费者利益免遭不公平的、欺诈性的金融交易损害。通过保持公平原则与问责制度有效限制了金融机构的垄断力量,避免了金融机构拥有过大的市场势力。访问原则、审慎原则和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则有效规范了消费者的非理性行为,防止了盲目投资和过度消费。

英国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经验十分丰富,特别是在消费者教育方面成果显著,正是强调对金融消费者的教育才使得英国的消费者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了比较小的损失。 英国金管局(FSA)向消费者普及金融知识、进行风险提示,提升消费者投资和理财能力,避免消费者做出不合理的行为,改善消费者与金融机构关系,为实现金融消费者保护提供了重要保障。

新加坡金管局(MAS)和香港证监会扩大了监管范围,将许多未上市的金融产品和衍生产品纳入了保护范围,并且为这些创新金融产品的消费者提供了特殊的保护机制。通过这样的保护,金融创新和消费者保护得到了兼顾,在有利于改善产品选择和扩展可持续金融创新的前提下,使得消费者保护得到了加强。

四、完善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的建议

我国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还在建设摸索中,存在着许多不足。笔者认为监管当局可借鉴美国的做法制定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建立独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相关部门必须考虑导致金融消费者保护失效的不完全信息、市场外部性、市场势力和消费者非理性等根本原因,以正本清源、建立长效机制。同时还应充分考虑我国金融消费市场的特点如我国国有金融机构的市场垄断地位与道德风险、金融产品消费者的专业知识与理性能力严重不足等,结合我国国情,建议重点从以下思路来建立和完善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

(一)进行有效的信息披露

在信息扭曲、不完善的环境里,市场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再加上不完备合约,金融产品市场交易双方的利益不是均衡的,金融产品的卖方总是可以凭信息的优势获得商品价值以外的报酬,消费者总是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不完全信息理论认为更透明、更好的信息可以对不完全信息市场更有效率。但是市场力量不一定保证全面、有效的信息披露,因为许多机构认为,信息投资应获得回报,如果信息披露了,就会失去这块资产。所以很有必要提出信息披露的监管要求而不是靠金融机构的自觉自律,并且需要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督与介入。然而,由于消费者存在着认知偏差,使得信息披露经常引发预想不到的复杂问题。披露产品中的某种情况的发生概率可能被当作这种产品具有风险性的初步证据,但实际上这种认识只是一种先验概率。即使风险确实存在,有些信息披露方式实际上无法警示消费者,也无助于消费者区分风险程度,这就如同所有理财产品说明书都列明消费者可能面临的大量风险,但实际上消费者却都将其当作类似于香烟盒上的“吸烟有害健康"的警示来对待。

针对金融消费者的心理特征,那些有关金融机构行为动机的信息披露具有一定的保护效果。潜在的利益冲突、所有权和薪酬等信息有助于理解金融机构的行为,其消费行为也将更理性。例如,消费者知道销售员因出售某种金融产品而获得较高佣金,就能明白为何他对该产品赞许有加;了解分析师的收入不是取决于他对市场预测的准确度,而是给公司带来多少投资生意,就会对他的判断持保留态度;知晓基金经理的薪酬架构后,就能预想到基金倾向于冒过大风险。

(二)加强金融产品消费者教育

忽视对金融产品消费者的保护和教育,会导致消费者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缺乏了解,信息也会极度不对称,而且我国消费者常常对金融产品也有着非理性购买。所以有必要不断增强金融监管部门在指导消费者金融保护和教育方面的职责和作用,成立相关职能部门,并配备相应资源,以常态化的机制保障金融消费者教育和保护工作能够顺利推进和持续发展。随着我国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不断丰富和日趋复杂,金融产品消费者对相关知识的需求日趋迫切,其金融素质和能力也急需提高。向金融产品消费者普及金融知识、进行风险提示,提升其理性选择能力,不但是实现金融消费者保护的重要前提,也有助于形成一个更加透明、高效、稳健的金融体系。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制定金融产品消费者教育的整体规划,通过建立规范的协作机制,使金融监管机构、行业协会、金融机构、教育部门、新闻媒体和社会专业机构整体联动,共同推进我国金融消费者素质的提高。

(三)实施有效的强制性和限制性措施

由于无需花费很大的监管成本就能实现目标,强制措施和限制性措施越来越受监管机构的欢迎。限制性措施就是禁止某些行为,如银行不得对信用卡进行全罚息、不能直接从担保账户直接扣款等。在实施限制性措施时,监管机构同时通过影响金融机构激励机制来防范其道德风险能更好地保护金融产品消费者。但是监管机构在实施限制性措施时会面对两个问题:一是所禁止事情的范围和边界很模糊;二是监管机构所做的规定只能涵盖有限的事件,金融机构通过创新总能找到途径规避监管。在面对限制性措施失效且不能有效解决外部性的复杂问题时,强制性措施成了比较好的选择,这样金融机构就不是被动地接受监管而是主动地去保护消费者。比如强制要求金融机构对消费者进行风险教育、对贷款者进行详细的信用评估都能有效防止消费者遭到损失。

(四)垄断势力限制

根据前面所述,监管包括促使金融机构披露信息,采取限制、强制措施等做法。但金融监管机构不能仅仅限于对行为进行约束,部分原因是金融机构的行为不易观测,且观察结果存在时滞。让垄断者停止损害消费者的行为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不仅要限制这类行为,还要对金融垄断者进行市场势力的限制。比如由于制度性的原因,我国国有银行在信贷市场上具有垄断地位,市场势力使得国有银行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内金融产品供给与创新能力不足、经营成本居高不下、金融服务质量欠佳,这在相当程度上加剧了我国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资金供求矛盾。对此,有必要进一步打破银行经营的地域限制、放宽业务范围,创造有利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有银行的良性竞争环境,以保障各个经济主体获得公平信贷机会的权利。

主要参考文献:

[1]Aghion, Philippe, Patrick Bolton. An incomplete contracts Approach to Finanical Contracting[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2,59(3).

[2]John Y.Campbell ,Howell E.Jackson ,Brigitte C.Madrian, Peter Tufano. 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on, 2011, 15(1).

[3]Joseph Stiglitz. Information and Competitive Price Systems[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6, 66(2).

[4]汪贵浦. 垄断行业收入与再分配:市场势力的新视角[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5]Andrei Shleifer, Lawrence H.Summers. The Noise Trader Approach to Finance[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0, 4(2).

[6]Ben S.Bernanke.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Consumer Protection[DB/OL]. http://www.federalreserve.gov/newsevents/speech/bernanke20090417a.htm, speech on FRB conference.

[7]饶育蕾,盛 虎. 行为金融学[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8]饶 波,郑联盛.美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启示与借鉴[J]. 上海金融, 2009(12).

[9]Taylor. M. Twin Peaks: A Regulatory Structure for the New Country. London:Center for the Study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1995.

[10]Goodhart. The Organisational Structure of Banking Supervision. Financial Markets Group, LSE, working paper, 2000.

[11]Hirshleifer, D. Psychological Bias as a Driver of a Driver of Financial Regulation[J]. European Financial Management, 2008 ,14(5).

[12]Brescia, R.H.,2009. Trust in the Shadows: Lows, Behavior and Financial Re-Regulation[J] Buffalo Law Review, 2009(57).

[13]Barr, Michael S., Mullainathan, Sendhil and Eldar Shafir. Behaviorally Informed Home Mortgage Regulation (April 15, 2008).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rn.com/abstract=1121199.

[14]理查德•H•泰勒、卡斯•R•桑斯坦、刘宁译. 助推:事关健康、财富与快乐的最佳选择[M]. 北京: 中信出版社,2009.

[15]巴曙松, 牛播坤. 金融消费者保护:金融监管改革重点[J]. 西部论丛, 2010(4).

Rethinking Financial Crisis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of

Financial Products in China

Li Hongquan1 Chen Pan2

Key words:Financial Products; Consumer Protection; Market Failure; Behavioral Finance

[ 收稿日期: 2011.11.5 责任编辑:邵华明 ]

作者:李红权 陈攀

第二篇:基于金融物流的金融产品创新研究

【摘要】金融物流融资的本质是将银行不愿接受的动产变为乐意接受的动产质押品,并以此作为质押担保品或反担保品进行信贷融资。将目前已有的金融物流集成产品运作模式用流程图的形式展现,探究将期货与金融物流相结合创造价值增值,提出卖方和买方受信两种情况下的金融物流运作模式,指出金融物流与期货相结合进行价值创造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关键词】金融物流 融资企业 银行 期货 第三方物流企业

一、引言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打出“物流金融服务一体化,银行企业合作嫁接者”的强势口号,与中国建设银行签订国际贸易质押授信业务战略合作协议,依靠第三方物流的强力支持,建设银行将客户资源向上下游延伸,为国际业务发展增添新的动力。中远物流通过开发金融物流业务,将拓宽行业领域,提升服务水平,扩大客户资源,进一步增强在物流行业的综合竞争力[1]。经调查,国内开展金融物流业务的银行有中国工商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上海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等在内的26家银行,而且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深发、广发、招商和中信都将金融物流业务作为战略性选择纳入银行长期发展的业务。不难发现,各大物流企业、银行都在竭力争取这块“金融物流”肥肉,为企业发展创造价值增值。

(一)金融物流

金融物流,又称“物流金融”,“融资物流”,“融通仓”,“供应链金融”,“全程监管以及担保物管理”等[2]。虽然称谓有所不同,但是核心内涵却是基本一致的。它是物流服务和金融服务相结合的产物,即包括金融服务功能的物流服务,主要指:在供应链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一种金融与物流集成式的创新服务,包括:物流、流通加工、融资、评估、监管、资产处理、金融咨询等,不仅为客户提供了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物流与加工服务,还为客户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金融服务,提高了供应链的整体绩效以及企业的经营和资本运作效率[3]。

(二)金融物流服务系统

第三方物流企业(3PL)作为供应链环节中连结上下游企业的桥梁,是金融物流服务的提供者。一方面,第三方物流企业利用自身或自身与金融机构良好的合作关系,为融资企业与金融机构创造良好的合作平台,协助中小型企业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另一方面,第三方物流企业掌握了融資企业较为详细的经营和管理状况,为金融机构大大节省了信贷的监管成本,减小了银行信用评估的难度,从根本上解决了银行和融资企业的“想贷不敢贷”、“想借借不到”的尴尬。金融物流服务系统如下图所示[4]:

二、金融物流集成产品融资模式

所谓金融物流集成产品,从广义上讲,是以融资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流动商品仓储为基础,涵盖融资企业信用整合与再造、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与传统商业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从狭义上说,金融物流集成产品主要是针对中小企业缺乏固定可抵押资产的状况而设计的银行综合服务[5]。其主体主要包括金融机构、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企业、产业链主导企业等。商业银行为拓展业务,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增值服务以获取超额利润,中小企业急需解决融资困难的局面,三方利益主体均希望可以有多种金融物流集成产品出现以帮助解决各方需要。目前金融物流主要包含以下几种融资模式:

(一)存货融资模式

存货融资就是在货物运输或仓储过程中,将货权转移给银行,银行根据市场情况按一定比例提供融资,包括基于权力质押和基于动产质押两种融资模式。

1.基于权利质押的融资一仓单质押。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规定,仓单可以作为权利凭证进行质押,以仓单质押的,应当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将权利凭证交给质权人,质押合同自凭证交付之日起生效[6]。融资企业、银行、物流企业签订三方协议,协议质押对象、质押期间、仓储费用、质押比率等。融资企业把存货仓单交给银行,并获得银行贷款。银行在质押期间可以不定期检查货物情况,物流企业有义务向银行汇报货物情况。融资企业还款,银行归还仓单给融资企业,融资企业凭仓单提货。

2.基于动产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

融资企业将其拥有的动产作为担保,向银行出质,同时将质押物转交给具有合法保管动产资格的物流企业进行保管以获得贷款[7]。动产质押融资可以分为静态质押和滚动质押,静态质押融资是融资企业将商品质押给银行,并存放于物流公司监管下的仓库,物流公司代银行占有和监管质物,并向银行出具质押专用仓单或质物清单,银行据此向借款人提供融资;滚动质押是在静态质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为便捷的物流融资方式,其基本结构与静态质押类似,区别在于滚动质押事先确定质押商品的最低要求值,在质押期间超过最低要求值的部分可自由存入或提取,同时允许质押物按照约定方式置换、流动、补新出旧。

(二)应收账款融资

融资企业与还款企业进行货物交易,融资企业收到货物购买方的应收帐款单据,货物购买方成为还款企业,融资企业将应收帐款单据质押给商业银行,还款企业向银行出具应收帐款单据证明,以及付款承诺书,银行贷款给融资企业,还款企业将应付账款金额支付到融资企业在银行指定的账号,应收帐款质押合同注销。如下图(3)所示:

(三)信用证结算方式中金融物流的运作模式

国际结算在金融物流业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希望银行能够提供一体化的完整产品组合,满足其货物和现金管理的各项需求。这里简单介绍有关信用证结算方式在金融物流中的应用[8]。

信用证是一种由银行依照客户的要求和指示开立的有条件承诺付款的书面文件,开证行承担第一付款责任。基本当事人如下:①开证申请人(applicant)。一般为进口商或中间商,申请开证并交纳押金,有验单、验货的权利;②开证行(issuingbank)。应开证申请人的要求向出口商开出信用证,一般为进口商所在地的银行;③受益人(beneficiary),即出口商;④通知行(adversingbank);⑤第三方物流企业(3PL)

进口商在与出口商签订买卖合同后,根据合同条款,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银行授信的物流公司向银行申请开立信用证,进口商交保证金或由物流企业提供担保。开证行应该是金融物流供应链中的节点银行。开证后,开证行将信用证传递给出口方银行,出口方银行收到信用证后审核信用证的真实性并通知出口商。出口商接受信用证后,应立即发货,取得装运单据交议付行/保兑行议付货款。出口方银行议付后,寄单索汇。开证行接受单据,通知进口商付款赎单。进口商如同意接受单据,应将货款及应付手续费付给开证行,此时,开证行和进口商之间由于开立信用证而形成的契约关系就此终止。这种金融物流模式,融资企业(进口商)的货物置于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库,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对货物的监管权,通过与进口方签订合约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强大的中间力量为支撑,大大减小了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为融资企业和商业银行所广泛乐意接受[9]。

基于存货、应收账款以及信用证的金融物流融资模式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空间极大,就像魔方积木,不同的模块稍加变动再组合就可无限的去延展,无限的去创新。在金融衍生品如此繁荣的今天,笔者将期货交割与金融物流想结合进行价值创造,利用期货交割的规范化为金融物流融资节省运作成本从而得到三方主体的认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三、新型金融物流实施模式—期货交割时的价值创造

国内的金融机构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也尝试推出了一些新型的金融产品,以攫取这块“金融物流”处女地,如华夏银行推出的物流金融产品组合包括:核定货值质押融资、非核定货值质押融资、货权质押融资、未来提货权仓储监管融资、未来提货权保税仓融资[10]。后两种就是期货交易与金融物流相结合的雏形,以下探讨期货交割下的金融物流实施模式。

(一)期货

期货,英文名“Futures”,指交易双方不必在买卖发生的初期就交收实货,而是共同约定在未来的某一时候交收实货。期货合约是由期货交易所统一制定的、规定在将来某一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交割一定数量和质量标的物。这使得期货交割的金融物流融资具有天然的优势,可以大大降低银行贷款业务的风险。

(二)期货交易下的金融物流运作模式

1.卖方客户受信的物流金融业务。该模式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以担保人的方式受银行委托代理监管货物,银行根据标准仓单,把贷款额度直接授信给交割库的卖方客户。假设期货交割方式是集中交割,即所有到期合约在交割月份最后交易日过后一次性集中交割的交割方式,其业务流程为:

卖方按照交易所规定组织入库,仓库和质检机构检验,交易所进行现场检查。检验合格后,交割库向卖方开具标准仓单。卖方客户向银行提交有关资料,质押标准仓单以申请授信额度。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以第三方担保人的方式受银行委托代理监管货物,经银行有关审批部门核定授信额度,与卖方客户和物流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在交割日,买方交齐货款,银行将标准仓单交至交易所,交易所收买方货款付给银行,收标准仓单过户给买方,同时卖方客户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完成交割。

2.买方客户受信的物流金融业务。该模式是指第三方物流企业以担保人的方式受银行委托代理监管货物,在最后交割日,银行把全额货款差额额度直接授信给交割库的买方客户。与卖方客户受信不同的是,银行提供的融资服务发生在交割日。银行为买方客户垫付货款差额,并取得标准仓单。其业务流程为:

买方客户向银行提交有关资料,申请授信额度,同时物流公司以第三方担保人的方式受银行委托代理监管货物,经银行有关审批部门核定授信额度,與买方客户和物流公司签订相关协议。银行为买方客户垫付货款差额交付交易所,并取得标准仓单完成交割。买方客户一次或多次归还银行垫付款,银行签发与每次归还金额等额的仓单分提单,交割库凭银行签发的仓单分提单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向买方发货。

除了银行直接授信给卖方客户或买方客户以外,银行也可以把贷款额度直接授权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企业根据客户的需求和信用状况进行质押贷款和最终交割,这种统一授信模式可以降低银行的风险和成本。在交割过程中,得到授权的物流企业代理银行向卖方客户或买方客户授信。

(三)期货交割与金融物流服务相结合的优势

期货合约是由期货交易所统一制定的、规定在将来某一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交割一定数量和质量标的物[11]。期货交割中使用的仓单为标准仓单,标准仓单经交易所注册后生效。期货合约的标准化和运作程序的规范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增加客户价值,并且有利于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共同发展。

1.期货交割库是经交易所审定注册的,为期货合约履行实物交割的指定交割地点。为保证和提高交割仓库的服务质量,交易所应建立交割仓库自查、交易所抽查和年审制度。因此,交割仓库无论是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还是偿付能力都更有保证,加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委托监管,大大降低了抵押物的监管风险。

2.开具标准仓单前,交割库需将货物样本送至交易所指定的质检部门检验,合格后才能由指定交割仓库申请注册标准仓单,降低了质押产品的质量风险。

3.抵押物为期货,期货市场发现价格波动和规避风险的能力稳定了质押产品的价格,降低由于价格波动幅度过大而给银行带来市场不确定性风险。

4.在整个仓单形成环节和交割环节中,交易所和期货经纪公司的参与和期货交割相关法律法规能够共同约束融资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和银行三方的行为,降低违约风险,也为期货交割中引入物流金融业务提供了一定的法律法规支持。

四、结束语

将期货交割与金融物流相结合进行价值创造迎合了银行、第三方物流企业和融资企业三方的利益要求,期货合约的标准化和运作程序的规范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增加客户价值。严格的期货交割流程降低了节约银行等金融机构审核质押仓单的成本,降低了因仓单欠规范而产生的风险。另外,有关期货严格的法律政策为金融物流实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约束融资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和银行三方的行为,降低违约风险。笔者期待这种模式在未来可以被市场所认可和接受,为三方主体创造价值增值。

参考文献

[1]李江涛,闫嘉有,杨志刚,金融物流—架设物流产业振兴的新桥梁[J],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20期(9-14);

[2]付旭东,金融物流业务的沿革与发展[J],探讨与研究,2010,11(95-97);

[3]陈祥锋,朱道立,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创新—金融物流[J],物流技术,2005,3(4-15);

[4]马晓霞,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模式分析与风险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6;

[5]杨艳玲,基于金融物流集成产品的中小企业融资研究[D],2007;

[6]徐挺,金融物流集成式产品创新设计——解决我国中小型企业融资问题[D],复旦大学,2004;

[7]杨浩雄,鲍寅丰,物流金融业务中质押物选择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9,1(88-93)

[8]孙春燕,金融物流应用于国际结算的模式探讨[J],铁路采购与物流,2008,12(24-25);

[9]夏泰凤,基于中小企业融资视角的供应链金融研究[D],浙江大学,2011;

[10]段伟常,张仲义,物流金融的市场营销策略分析—以南储公司为例[J],中国仓储与运输,2009,2(84-87);

[11]卢照坤,中国期货市场的研究[J],第四届中国虚拟经济研讨会论文集,2007,10(387-393)

资助项目:上海海事大学科研基金: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营运与管理评价及业务流程优化研究(20100081),刘娟娟。

作者简介:董文雪(1992-),女,山东临沂人,上海海事大学硕士研究生。

作者:董文雪

第三篇: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

摘要:建立健全的农村金融市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条件。尽管中央政府一直强调三农问题的重要性,然而由于经济发展限制和其他多种原因,目前的农村金融市场尚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吉林省四棵树村的问卷调查及分析,对当地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信贷;问卷调查

引言

2009年2月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在当前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中国经济的长久稳定发展才能有所保障,以内需拉动为主导的经济模式才有坚实的基础。在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扩大国内消费,大幅提升内需,无疑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而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权利拓展农村市场,则有可能成为当前扩大消费,增加内需的最优选择。

农村金融改革对于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尽管近几年以来,我国对农村金融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完善,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研究刻不容缓。

在这种背景下,2009年7至8月,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学生利用暑假时间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研究不同地区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了解农民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和建议,为农村金融的创新提供参考。

一、调查对象、方法和内容

此次调查是以中国吉林省四棵树乡四棵树村的全体农户为总体,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以发放问卷的方法收集资料。

问卷由30个问题组成,主要询问了农户的家庭人口基本信息、家庭财产状况、收支情况、正规金融服务信息和私人借贷等情况。我们重点调查了农户使用金融服务的状况,大体可以分为储蓄、汇款、贷款、投资和保险五部分,希望可以从中了解农户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使用状况及原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农村金融的现状做些分析。

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四棵树乡四棵树村,耕地面积为9 485亩,居住村民554户,2 340人。全乡属梨树中部波状平原区,居民收入以玉米种植为主,畜牧业规模较小,棚膜经济发展迅速。2008年人均纯收入4 800元。

二、调查数据分析

我们将农户的金融需求分为五个方面:储蓄、汇款、保险、信贷和投资,这五个方面对于农户的生产生活,财产保值增值和收入增长十分重要。我们下面将对调研结果分别从这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收入、支出和财政状况

户主文化水平与家庭收入的关系。从文化程度比例可以看出,尽管经过多年的农村扫盲活动,农村地区文盲与半文盲并未完全消除,虽然表中文盲比重仅占1.56%,但值得考虑的是,一个家庭的户主往往代表了家中最高学历或较高学历水平,可以合理推测,农村总人口中文盲比例将高于1.56%的比重。此外,户主文化程度为小学的家庭构成了调查总体的主体部分,比例高达59.37%,初中文化水平占32.82%,而达到高中或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家庭仅占6.25%。由于所调查的户主年龄多在30—60岁之间,平均文化水平较低很大一部分可以归结于历史原因和当时贫困的国情。

我们还可以看出,收入水平与户主文化程度明显呈正相关。其中户主学历在高中及以上的家庭平均年收入远远高于其他家庭,可以认为,受教育程度是户主原有家庭背景与能力的体现,也说明户主对于金融产品与服务有着更为详细的了解和应用能力,这对改善家庭收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储蓄

出于便利、安全和获取利息收益的考虑,储蓄是几乎所有人最常见的处置闲置资金的方式,反映了储户对现在和未来的支出分配计划。

在谈到储蓄目的的时候,安全性的考虑是被排在第一位的(64.60%),这至少说明我国农村居民已经告别了那种原始的贮藏钱币的储蓄方式(如将钱币珠宝埋于地下等)。第二是对子女教育的考虑(55.38%),这可以说明农村居民已经逐渐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其他占比例超过30%的项目包括养老(33.84%)、子女婚嫁(36.92%)、获取利息(30.76)等,主要属于消费性支出。而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投资做生意等投资性目的仅占不到20%。这说明,目前农村居民有着较为强烈的消费欲望,或者可以说有限的闲置资金和较强的消费欲望阻碍了生产性投资。如果政府能够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等),使农村居民不再为这些方面担心而进行高额储蓄,投资性储蓄和投资意愿也会随之增长。

(三)汇款

对于农村居民来说,汇款需求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进城务工或求学人员的增加而产生的资金往来,因生意或投资需要汇款的农村居民极为少数。尤其是进城务工的农民,打工赚的钱除了日常开支外,大部分会带回家中,这一群体的汇款需求是最强的。因此,从对汇款业务的需求量也可以估测出当地流向城市的人口规模。

对汇款业务有需求的家庭仅占被防数量的9.23%。不使用汇款业务的人当中,66.20%的人表示不需要汇款,4.6%是因为费用高,27.70%通过其他渠道,如拜托亲友带回等。这可以说明当地进城务工或求学的人较少或者距离较近,因而并没有强烈的汇款需求。但仍然有4.6%的人因为费用过高而放弃使用汇款业务。

(四)贷款

在接受调查的农户中,几乎绝大部分家庭都曾经或正存在贷款需求。农户对信贷的需求可以分为两类:生产性需求和消费性需求。生产性需求主要是用于农业再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如种子、化肥、饲料等;而消费性需求,一般是在因某些重大事项导致收入出现意外下降或支出发生意外增加的情况下,满足临时性的支出需求,如农产品减产、婚丧嫁娶、生病就医等。

关于借贷资金的来源,大部分研究者存在一个共识,即现在农户借贷资金大部分来自于非正规金融尤其是私人借贷,少部分来自于正规金融;其中来自正规金融的资金绝大部分出自农村信用社,而以农业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在农户信贷领域所占比例极小。根据徐峰(2001)的调查,农户在选择其借贷对象的时候更倾向于和个人发生交往。从借款数额上看,向个人借款的总量远远大于向机构借款的总量。当产生贷款需求时,只有15.4%选择了从农信社贷款,而89.2%的人选择从亲友手中借债,这是由于农村社会的特点决定的。

超过半数(56.92%)有贷款意愿的家庭希望将贷款用于农业再生产,说明当地农民有着强烈而明确的扩大生产提高收入的需求。购买耐用消费品(26.15%)等消费性需求还不到生产性需求的一半,只与子女教育(18.46%)相接近。

(五)其他金融服务

在被问及您认为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存在哪些问题的时候,38.46%的农户表示与金融机构打交道很少,不清楚。另外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营业网点少、环境不好(27.69%),这与“排队等待时间太长”(7.69%)问题都可以归因于近些年来金融机构的战略性撤离农村所致。

可以看出,在金融理财方式多样化的今天,农村居民的投资理财方式仍然相当匮乏和单一,理财理念较为落后。即便是近些年在城市中一度被炒到白热化的股票和基金等证券投资产品,在农村也很少有人知晓。保险属于在农村市场知名度最高的也几乎是唯一较为普及的理财产品。

四、结论与原因分析

从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农村目前存在着金融产品与服务单一、金融资源贫乏、农户难以获得信贷支持等问题。金融产品与服务单一,主要是因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落后,长期处于一种相对落后与闭塞的状态,居民受教育水平较低,居民收入与城市居民相比有较大差距,由于马太效应的存在,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导致农村金融发展举步维艰。

其次是担保问题。银行或信用社对农户家庭收支状况只有部分了解, 对农户贷款使用也不能实施有效监督,一旦农户投入到风险很大的项目, 贷款机构极有可能无法收回贷款。为了防止农户过大的风险行为, 银行需要农户提供担保。但是农民由于自身资本、可供抵押的资产不足, 虽然理论上说房屋可以作为抵押, 但是农村房屋价值很低, 很难流动转手, 而且很多房屋缺少房产和土地使用权证明, 使得很多农户无法提供担保。而且从农村贷款担保的实施成本、法制环境等来考察,也有许多制约农村金融机构发放担保贷款的因素。因而在缺乏有效担保的情况下,无论是城乡商业银行还是农村信用社,都不愿扩大对农村、农民的信贷支持。

三、政策建议

农村金融机构不仅没有扩大对农村市场的信贷支持,反而不断从农村地区吸收资金转移到经济发达地区,农民日益增长的信贷需求与金融机构紧缩的信贷供给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根据农户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改善或创新抵押担保制度,推行和完善联保制度,让农户有更多可供选择的抵押和担保手段。在十七届三中全会文件精神之下,“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成了以后宅基地使用权制度重建的重大政策信号,也就是要“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依法取得、使用和收益的权利。逐步推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有偿使用和流转制度,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因此,在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松动之时,农户房屋的担保价值将有望提升。另外,如江西省崇义县等许多有条件的地区也已经开始试行森林资源资产抵押办法。在担保方式多样化的情况下,农民获得贷款的门槛将大大降低。

2.建立科学可行的农户信用体系。这需要当地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共同丰富农村信用信息资源,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整合、共享。完善信用立法、执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没有专门的信用立法,是制约我国信用环境良性发展的关键原因。先要做到有法可依,再形成司法、工商、税务、银企联手制裁和打击不守信行为的合力。还可以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利用现有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构筑信息平台,为农村信用体系的完善提供信用信息资源。科学合理的信用体系建立后,更易满足农户个性化、多样化的信贷需求。

3.通过国家政策促使正规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市场的重视程度,通过政策性贷款等方式满足农村的信贷需求,进而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2009年的中央1号文件要求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指出“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农村微小型金融组织可通过多种方式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可见,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大对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的财政支持,不断提升其担保实力,推动农村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势在必行的。

4.通过农业保险转移生产性信贷的风险。农业生产受年景影响较大,全国自然灾害或偶然因素而影响收成, 使得农户遭受生产损失,是农户无法按时偿还贷款的重要原因之一。要防范这部分风险,可以通过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扩大保险范围和保险对象,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参考文献:

[1] 李转运,等.抵押担保贷款:中外比较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01,(4).

[2] 何德旭,王朝阳,张捷.机制设计理论的发展与应用[N].中国经济时报,2007-10-23.

[3] 刘民权.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 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转型与金融机构多元化[J].农村经济观察,2004,(21) .

[5] 张健.农村金融供给多元化与金融需求[J].金融研究,2004,(41).

[6] 周静.论现行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的模式选择[J].福建金融,2008,(3).

[7] 翁振荣.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上海金融,2006,(7).

[8] 张改清.中国农村民间金融的内生成长: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分析[J].经济经纬, 2008, (2).

作者:王宇航 杨 超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金融产品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金融论文范文05-08

产品论文范文05-08

碳金融论文范文05-08

金融文化论文范文05-09

金融生态论文范文05-09

奥运金融论文范文05-09

金融期权论文范文05-09

财税金融论文范文05-09

金融政策论文范文05-09

金融债权论文范文05-09

上一篇:生态经济论文范文下一篇:经济金融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