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动”起来——“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语文教学

2022-09-11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 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 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在9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总是在上课之前充分钻研教材, 模拟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 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见出了一些成效。

1 课前五分钟演讲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掌握口语、书面语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学生从高一年级起, 每天上课前在黑板上写一句自己喜爱的名言名句并在课前五分钟演讲, 演讲的内容可以是对这句话的解释, 也可以是自己的人生体验感悟等。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 学生不仅胆子大了, 而且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上台发言的兴趣越来越浓。学生陈余丹入学时非常胆小, 经过锻炼, 不仅胆大了, 而且语言表达能力也愈来愈强。

高一一学年, 平均每个学生上台发言4次, 学生发言再也不怯场了, 班会活动课, 学生都能积极踊跃参与其中, 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2 课堂让学生“自由”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时期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老师讲, 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早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 为此, 我对语文课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 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 让课堂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

2.1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心理学研究工作表明:想象是人脑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对写作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语文的审美能力离不开想象, 学生刚开始接触文学作品的时候, 对如何进行想象感到很茫然, 因此, 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一同想象, 引领他们走向艺术的殿堂。我在教《沁园春·长沙》时, 先让学生闭上眼睛, 在脑海里想象一幅画面:一条大江笔直流向远方, 在江中的一块小洲上, 一位诗人站在一片枫树林旁。在他的眼前, 江中有许多渔船;在他的脚下, 水中有许多小鱼;在他的头顶上, 空中有许多老鹰。同学们开始进入角色。接着, 我让学生将画上的景物都着上颜色:枫林是红彤如血的, 水是清澈见底的, 天空是碧绿明净的。画面变得更加清晰起来。最后, 我告诉学生让画中的景物都动起来。目的达到了, 在同学们的脑海中, 一幅生动的立体画面叠映出来了。我让学生当堂用一段话将这幅画面描述出来, 一个同学这样写道:

萧瑟的秋风摇曳着并不萧索的心情, 漫步于孤兀的橘子洲头, 看湘江水滚滚北逝。

目之所及, 无望秋而陨的木叶, 恰是那层层叠叠红得妖娆的枫树林撩动江波。

浩浩排舟乘风破浪, 搏击沧海;雄雄苍鹰盘旋而上, 遨游长空;悠悠江鱼轻盈灵动, 投影清流。

是谁主宰这沧海桑田, 旧季变换的人世盛衰?

跌宕起伏的岁月, 唯我为迈古绝今的剑客, 视人间丑类为蛇鼠蝼蚁, 不堪一击, 不值一提。

中流击水, 浪难遏飞舟。

千秋伟业百战成, 天地自在我心中!

经过这样的训练, 学生能很快进入诗歌的意境, 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大大提高。

2.2 让学生互相交流, 共同探讨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 社会的人文精神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的基石。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就要充分相信学生, 让他们放开说, 大胆说, 尽情说。例如, 我在上《信陵君窃符救赵》时, 提出了下列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1) 侯嬴为什么要“北乡自刭”?信陵君又为何不加劝阻? (2) 信陵君为了怜“姊”而牺牲魏国的利益, 这是否算得上“义勇”? (3) 在这篇课文里突出表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意识, 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4) 学习了这篇文章, 你认为对我们当前的高考有哪些方面的作用?同学们自行分成了几个小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争得面红耳赤, 收获颇丰。而我仅是作适当的点拨, 并不得出唯一的结论。有了这种意识, 同学们逐步能在教师引导和激励下, 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 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收集和分析资料, 调查研究, 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这种方式, 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

2.3 让学生敢于在师生面前独立发表自己的见解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发言, 直率而清晰地陈述个人的看法, 敏捷而恰当地作出应对和辩驳。”语文区别于自然科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答案的不确定性和丰富性。著名的美国学者苏珊·朗格曾经说过:在社会学科中, 没有正确的答案, 只有不同的答案。这话虽然说得不一定全对, 但是仔细体味, 也有些道理。同样一个问题, 不同的学生基于不同的知识背景、个性因素和生活经验就可能有不同的答案, 这些答案应该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火花就产生于这些五花八门的解答中。我们只有承认和维护学生的独立思考的权利, 才可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才可能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空间。要真正地做到这一点, 在教学中发扬民主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教师具备民主精神, 学生才敢在课堂上讲;只有学生具备民主精神, 才能充分地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例如, 对上面第 (2) 个问题的回答, 学生从各个角度陈述了自己不同的观点。经过激烈的的争论, 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了, 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训练思维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3 课下让学生运用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决定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应仅仅是满足于课内, 更重要的是要将语文课堂上的这种习惯带到课外, 应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在实践中产生了学习的愉快感和自豪感, 并享受到探求知识的快乐, 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 越学越好学, 语文素养就在这样的方式中不断得到提高。

当然, 语文是一门高深的社会科学, 教学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 要将这二者有机统一起来, 要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需要我们语文教师不断探索, 不断创新, 才能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学改革增加一点活力。

摘要:语文是一门高深的社会科学, 教学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 要将这二者有机统一起来, 要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需要我们语文教师不断探索, 不断创新。

关键词:新课标,动,课堂

上一篇:中小学文言文教学比较——浅谈中小学文言文衔接方法下一篇:油画色彩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