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校本教研动起来

2024-04-11

让校本教研动起来(通用6篇)

篇1:让校本教研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让孩子动起来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紫茶小学

潘彦颖

摘要:多媒体集形、声、光、色于一体,能够有效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渲染气氛,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同时又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和建立新型的师生发展关系。

关键词:多媒体课堂教学新型师生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一支粉笔驰骋讲坛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了,恰如其分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将多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从而使“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一.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和优越性。

利用多媒体网络环境和多媒体软件创设一个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有趣的语言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望,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听、说、读、写操练,从而改善课堂学习的协调性和适应性。

二.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声色并茂,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们把你所教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兴趣是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只要对某个事物有兴趣,就会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学习就不会成为沉重的负担。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朋友,也是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导,好奇心强,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多媒体教学寓教育教学以图、文、声、色以及动态演示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使学习达到最佳状态。它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触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教授Book3 U7 Where are my glasses? 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简单的方位介词 in, on, under, between了。而在这一课一开始的教授中,先让学生观看一段flash,帮助小明寻找掉落的公园各个地方的棒球。因为这个flash像一个游戏一样,当你正确找到正确位置的球的时候,你一点击,球就会消失了。学生看到以后兴趣昂然,跃跃欲试。这样不仅复习了旧知识,还把这一课要学习的新单词放在图文并茂的语言环境中去展现,进行分散、情景、理解记忆;用视、听、说并举的方式,省去了原始的汉英互译和死记硬背的过程,学生既了解了新单词的确切意义,又培养了用英语

直接思维的能力。这样一来,学生的眼、耳、口、手多种感官一齐动,学得轻松愉快,沉浸于娱乐之中,使英语学习变得简单易学。

2.情景交融,培养交际能力。

“我们实际上不能给学生教会一门语言,我们只能为他们创设一个适合于外语学习的环境。”(S.P.Corde)利用多媒体的声音和影像,为学生提供接触大量真实语言的机会,让学生能感受到美丽、鲜活、生动的语言材料。要求学生对感知到的信息,模仿说出相应的语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说”的兴奋点,诱发“说”的欲望。所以要从多种渠道给学生提供听觉和视觉上的语言刺激。通过模仿影片当中人物的对话,从而展示自己的语言习得。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表现能力更强,所以,role play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如在学习完Culture1 Food以后,我让学生每人回家了两样食物。课堂上,先让他们观看了一段视频,了解在市场如果交易的,如何讲价的。然后让他们去以物换物,但是,通用语言只有一种,You can only speak English.看谁能交换到最多的食物。这样大大的增加了活动的竞争性,趣味性与难度。学生的的参与兴致非常高,都想和其他同学一比高下。学生在一种积极主动的良好心态下学习,学生学得轻松,思维活跃,积极参与训练,注意力持续稳定,训练效果好。多媒体可以为我们创设模拟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能看图说话,作文、自编情景会话等形式的练习,学生做这些练习时能大胆地展开想象,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我们学习这些日常用语就是要学以致用,服务于生活。

3.音画结果,突破重点难点。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等特点,刺激学生,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抽象晦涩的文字变成生动易懂的图像画面,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并维持他们的有意注意,进而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从而产生乐学情绪。如在学习现在进行时代的时候,要学生明白什么是现在进行时态,可以用jpg的图片与gif的图片进行单词与句子的对比。如run,running , I can run.I am running.使学生更容易区分一般时态与现在进行时,从而更好的掌握现在进行时的规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和过程,把一些抽象、枯燥的内容化为生动有趣,使得教材内容得以直观再现,重点易于突出,难点易于突破,极富表现力,易于学生掌握。

4.拓展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技术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和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开拓发展学生自己动脑思考、想象思维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运用多媒体技术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地进行知识传授与训练,能大大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减少了很多繁琐的解释,节省课堂教学实践。例如在进行英语课堂复习或者对课文整体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件中运用纲要、图示、表格等手段进行比较和展示,还可以通过链接技术提供相关练习进行知识巩固,学生在看、听、练中透彻理解,及时巩固,不但节省了课堂时间,教师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所讲授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进度。这样深入透彻的分析展示,在粉笔加黑板的年代是绝对做不到的。学生的“眼、耳、口、脑、手”与“视、听、说、想”有机地结合,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激发学习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形式多样的视听说训练,挖掘出学生语言表达的潜力。

5.分组合作,促进乐学情感。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靠机械记忆去背诵单词与对话,被动地接受知识,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全面开展课堂互动性交际活动,进而影响学生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也容易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这是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以计算机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学校的发展和教育教学应用的普及,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全新的信息化环境、信息资源、信息方法,提供了自主协作、讨论学习、交互探究、近距离与远距离交流互动的工具与平台,为合作学习注入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展现广阔的研究新领域。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给予或接受帮助,因为提供帮助的人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利用小组合作开展信息技术课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学生完成一些具体的任务,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和成就感。比如在学习Colors 的时候,我让学生们分成小组,分工合作。他们组员当中一部分同学负责找颜色的单词,一部分负责找不同颜色的水果,蔬菜和物品,一部分负责找出不同颜色对人体的影响,还有一部分同学负责找出在不同国家颜色的不同的文化等等知识。这些大量的知识,都是学生自己通过互联网上取得的。以计算机网络为学习媒介的环境下,当学生进行探讨时,可以利用网络与其他学习者进行讨论,不但可减少孤立无伴的感觉,更可以增加合作的机会,与其他学生共同解决问题。而在收集资料的同时,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好学生自愿主动地帮助差生,也让原本不自信的学生找回了自信,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积极努力地进取。不仅如此,小组的分工合作体现了平等原则,每个学生,不分优劣,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最后的小组成果评比展示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小组活动的过程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创造精神和探究精神。

多媒体的引进以及灵活选用,给小学英语教学注入一股活水,开创出一片新天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导下,我们的课堂就是孩子乐于学习的场所,散发出生命的灵性和无穷的魅力。使孩子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学得有声有色,这才是我们需要的“活”课堂。

篇2:让校本教研动起来

【关键词】:善于架梯 乐学教育

【内容摘要】:随着教学课堂变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在教学中营造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倡导师生互动,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感受教学的魅力和快乐,融洽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和谐发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是我们共同的主题。通过多年的教学经历,结合学科课堂变革的要求,一、明确目的 激发兴趣;

二、培养质疑能力 发展学生思维;

三、善于架梯 展现过程;

四、指导学法 培养能力;

五、民主教学体验成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围绕这一核心理念,新型教师应以人为本,以学生的未来为重点组织我们的课堂教育,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乐学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自我组织过程。发展的动力来自内部,即来自教师的自我组织和学生的自我组织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一个心理结构自主构建的过程。教师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来学生自身。教师的教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组织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教师的自我组织作用主要表现在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驾驭课堂的艺术,善于因势利导,在错综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中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就是说,教师要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变为使学生会学习的过程,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建立学生语文素质自主构建的课堂结构呢?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明确目的 激发兴趣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意学习。实践表明,有意学习与无意学习的效果存在极大的差异。如果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积极地参与学习,保持良好的注意及情绪状态,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那么怎样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呢?一般采用的是下列三种方法。第一种,开宗明义法:教师在每节课开始时,挂出小黑板(或是口头讲述)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让学生看清、记住。第二种,筛选讨论法:教师把学生预习课文或自学后提出的不懂的地方,加以筛选,结合文章的重点、难点,抓住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习。第三种,分步揭示法:教师不是一上课就和盘托出,而是随着学习过程的展开,相机分步揭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同教学目标,以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造性地学好语文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做到“学有所乐”,达到“学有所获”。

激趣的途径、方法很多,包括:教师要用富有激情的教态、语言激发学生的情趣;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成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方法要经常变化,刻意求新,让学生时常有一种新鲜感等等。

二、培养质疑能力 发展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素质化是以学生为核心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的矛盾应由学生自己提出“我知道(懂得)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多思、爱思,深思,使其“于无疑处生疑”是教学成功的标志。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做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在引导时,教师要作出恰当的处理:是因读书马虎而产生的疑问,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去释疑;是自己经过学习、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疑问,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是游离于学习任务以外的疑问,要适当冷处理;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的疑问,要表扬提问的学生,并组织讨论研究。

培养质疑能力,要坚持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固然要加以表扬,对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的学生,也要加以鼓励,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使自己不满意的问题就批评甚至训斥。要知道,一旦挫伤。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质疑能力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教师要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课内必须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无论讲课过程中或在讲课之后,都用以提问,使学生逐渐养成“好问”的习惯。

问题提出来了,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争论,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难题,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加强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创性意见,勇于自我评价,使竞争与合作,个人与集体的自主构建巧妙地统一起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导”将起大作用,导说,导辩,最后教师还要适时小结,去粗存精,统一认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长足发展。

三、善于架梯 展现过程

所谓“架梯”,指的是教师要积极,有效地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乐学教育”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提问时要考虑分析学生回答的思维出发点,然后相机引导。

学生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由不懂到懂,这就是展现训练过程。展现训练过程是每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性原则要求教师不能遗漏了那些差生,教师就要设计方法,比如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降低问题的坡度(即前所提及的“架梯”)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逐步弄清楚。那种把结果和盘托给学生的“好心”做法,是有损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的。

展现训练过程,要与发展思维相结合。比如阅读教学要重视通过变式训练来抓语言理解、积累、运用,引导学生不断向新思维广度发展。

展现训练过程,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前发展相结合。比如理解课文,有着三个层次:第一层,表层性理解,就是知道课文说的“是什么”回答问题只是复述课文中的内容;第二层,解释性理解,就是懂得课文内容中所隐含的“为什么”,能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能概括出课文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第三层,创造性理解。就是对课文有系统化的认识,并能根据课文举一反三。乃至发表自己的新见解。有不少教师就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在布置作业时,还可设计“弹性作业”,不同层次学生有相应的作业要求,这样做到目标多元化,更是“面向全体”的体现。

展现训练过程,教师要加强反馈与校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要对学生的认识活动进行监控、调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仔细认真地听,不仅要评价内容是否正确、完整,还要注意语言是否规范,有无语病。不能没有听清回答,就草率表态。也不能在学生意见有分歧时,不加评议,把问题搁在一边,而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此外,教师教学过程中,加强巡视、辅导,采取一对一的个体反馈、指导、校正,也是不可忽视的。

为展现训练过程,教师应保证学生的思考时间和训练时间。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学生个体智能差异上。学生回答问题要经过“阅读--组织和选择合适的词语、句式--口头表达”这样三步。如果只让优等生回答,就会使大部分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因而就有必要在提问后适当延长时间。同样的道理,在范读或朗读指导后,也应增加学生自由练读的时间。

四、指导学法 培养能力

“乐学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因而要把教学重心从“教”转到“学”上来。重视学法指导,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是否具有这种能力,是衡量他们主体作用能否发挥的又一重要体现。

在这方面,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增强学法指导的意识。进行学法指导大致有如下几条途径:学法的直接介绍,教法的渗透转化,教学过程中的及时点技和引导。教师重视教方法、教规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的规律。这就是教法转化为学法了。其次,可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教给不同的学习方法并设计出相应的操作程序,把有关学法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步一步按程序进行学习。

五、民主教学体验成功

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乐学教学”一个重要特征。鉴于这个,我大胆提出并尝试以下原则:

1、信任与尊重原则

(1)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具有基本学习能力。除了极少数智力低下者,其他学生都可以完成一般学习任务。许多学生成绩差,首先不是智力低下问题,而是非智力方面的心理行为与行为障碍,如缺乏学习兴趣、注意力不稳定、意志薄弱、缺乏学习习惯等。

(2)相信学生原来是有学习愿望的人。他们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在后天被泯灭的,他们的学习愿望可以被激活。

(3)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内化活动目标才能实现。严格要求的前提是充分的尊重。

2、启发与鼓励原则

(1)启发学生建立积极的,可行的目标。

(2)鼓励学生做出的成绩,哪怕是微小的成绩,教师要善于鼓励表扬,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无论如何,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而课堂是教师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我们教师应利用一切积极因素,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真正构建“乐学”课堂,让课堂成为乐园,让学习成为乐事。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与研究》 《中学语文》

《中国农村教育》

2010年08期 2011年03期 2010年01期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篇3:让校本教研动起来

一、知识源于生活, 活化知识

知识源于生活, 生活是鲜活的, 鲜活的生活介质会拉近学生思维与知识的距离, 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开拓思路, 进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讲“金属的化学性质”时, 我首先创设情景:出示一条“金项链”, 怎样来辨别它的真伪? (前面学习合金时, 学生已经知道黄铜与金的外观极为相似) 问题一提出, 同学们的情绪立刻调动了起来, 他们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气氛非常热烈。班长刘长玉首先发言:“锌可以与酸反应制氢气, 可以把项链放在稀硫酸中, 如果有气泡冒出, 那就可以说明是假的。”语文课代表段淑娟说:“俗语说得好:真金不怕火炼, 而铜易与氧气反应变黑, 我们可以把它放在火上烤烤就一目了然了。”她的精彩发言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机灵鬼刘赛站起来不好意思地说:“电视剧中总是用牙咬的方法来鉴别金的真伪, 我们能不能也用这种方法呀?”这一问题一提出, 一场有秩序而又热烈的讨论开始了, 同学们从物理性质上找依据, 很快就解决了这一问题。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课堂陷入了沉默。这与我估计的差不多, 学生还没接触过金属与盐的反应, 我刚要张口, “化学小博士”王卡不慌不忙地说:“前几天, 我看‘探索与发现’节目, 讲的是古代青铜剑的冶炼和铸造。铁和硫酸铜能反应产生铜, 我们能不能利用这一原理来实验呢?但具体的方法我说不太清楚。”“化学博士”真是有心人, 确实有学习的主动性。到底行不行呢?我把目光投向学生, “爱学习”的耿淼淼站起来说:“可以的, 我已经预习过了, 活泼的金属可以把不活泼的金属从盐中置换出来。”听到“活泼、盐”这几个新词, 同学们向耿淼淼投以敬佩的目光, 但面孔上也带出了疑问, 这正是我想要的。生生智慧发出碰撞, 必然会生成更美的风景。

知识源于生活, 活化知识, 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是学好一门学科的动力之源。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 学生畅所欲言, 个性得到了张扬, 知识得到了拓展, 创新才能应运而生, 学生敢想敢说, 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状态。

二、探究未知, 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要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 首先要创设有利于动态生成的氛围。而化学教学中创设这种氛围最好的方法就是开放实验。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化学实验既起到验证所学知识的作用, 也起到探究未知的桥梁作用, 当然学生也从原有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 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起来, 使课堂生成美丽的风景。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通过自己动手、自己观察、自己思考、总结归纳, 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探究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这一环节时, 我就采用开放实验,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学生热情高涨、兴趣十足。

我对学生说:“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很多的化学药品, 你想通过哪些方法对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进行探究?”“我想利用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来证明。”“也可以利用金属与酸冒气泡的多少来进行比较。”“我认为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变量。”“液体药品在取用时, 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 (学生非常兴奋的说出许多方法和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由于时间关系, 针对同学们提出的方案, 分组进行探究。

实施要求:

(1) 先明确相关的化学知识。实验操作中要遵守的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每四个组一个试验。 (金属+氧气;金属+盐酸;金属+硫酸) 组内同学团结协作, 明确试验目的, 选择药品进行试验。

(2) 人人动手操作, 相互合作,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及时记录。

(3) 试验完毕, 每组推选一名选手站在讲台前汇报你们的方案, 其他同学补充, 并及时接受其他小组同学的提问, 各小组在讨论和探究时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交全班解决。

(4) 最后根据展示选出一组最科学、合理的装置, 对此设计的小组同学表扬奖励。

我的话音刚落, 课堂立刻沸腾了, 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 大胆思维, 讨论比画、尝试, 力图设计多组装置, 力求自己设计的装置有所创新。正所谓“有思则明, 明则通, 通能应变”。同学们根据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设计了多组实验, 同时知道了试验的逆向思维, 并养成废物利用的意识。

实验结束, 各组学生代表你争我抢地冲上讲台。代表发言积极, 学生讨论热烈。整体探究实验设计合理, 结论准确, 讲解清晰, 这个过程中老师就是一个指导者, 给予适当的点拨, 就连平时不言不语的邵小飞同学也讲得头头是道。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 教师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没有给予任何提示, 限制学生思维发展, 学生设计出很多方案, 然后由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得出结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开展自我探究, 合作的学习方式, 形成平等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 把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 形成了精彩而美丽的风景, 其收获已远远大于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知识本身。

篇4:让校本教研动起来

制定一套完善的教研制度

校本教研制度是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为了让教研组活动顺利开展起来,确保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数量和研讨的质量,学校需要深入调查研究,切实了解学校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集思广益、因地制宜、对症下药,详细拟定一套完善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如《公开课、公开课评议制度》《校本教研集备制度》《理论学习制度》《课题生成制度》《校本教研评估制度》等,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明确要求、参与指导、严格实施、及时总结,让制度为校本教研活动扎实、有效地进行保驾护航。

树立一种正确的教研观念

在平时的教研组活动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有的老师干脆不讲,或者三言两语草草结束,主要原因是不知讲什么,其次是怕得罪人;有的是滔滔不绝,“一二三四五”全是“赞美诗”,对问题一概避而不谈。久而久之,校本教研活动形同虚设。因此,学校管理者一定要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研观念,教研组会上严肃指出这种现象的危害性,并鼓励教师既要真诚唱好“赞美诗”,又要实事求是“挑刺”,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强烈意识到:评课是“对课不对人”的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力避形式主义,杜绝虚假。

营造一种浓厚的教研氛围

教研氛围哪里来?需要每个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甚至针锋相对;需要引导教师认真学习课标,阅读教育专著,积累理论水平,用自己丰富的教学实践作为强大的动力支持;需要鼓励教师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成为充满个性的教学研究者。有了这种意识,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时,教师就可以围绕议题,展开热烈地研讨,思维的火花可以在这里碰撞,教学的智慧可在这里相约,精妙的灵感可以在这里生成。“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后,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这样,浓厚的教研氛围就一定会形成。在这样的氛围里,老师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思考的习惯,产生研究的乐趣。校本教研活动就可以达到研有所思,研有所得、研有所乐的理想境界。

探寻一种新颖的教研形式

长期单调乏一的教研形式是无法让教师产生浓厚、持久的研究兴趣的。学校管理者需要不断创新教研形式,让老师在诸多喜闻乐见的教研组活动策划中保持兴奋和激情。如针对教师教学理论缺乏的事实,在集备时可以集中安排理论学习,主讲人精心收集名家、专家的文章,提供老师学习,做到长期坚持;也可以精心安排名家的教学录像观摩,让老师畅谈心得,学习模仿;为了让年轻教师迅速成长,可以推行“一课多轮”的教研活动,以提高青年教师处理、把握教材的能力;针对较为成熟的老师,大力开展“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与同组教师共享教学研究的阶段成果。另外,在各教研组有计划地举行“教师专业化成长”系列比赛活动,让老师在竞赛中不断得到磨炼。

选择一个合适的教研课题

校本教研活动如果没有围绕课题展开,就极易出现无主题漫谈现象。研讨看似热闹非凡,实则虚度光阴,不免让人感到可惜。在教学工作中,学校管理者要重视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让教师在平时工作中关注教学问题,对“问题”保持高度的敏感,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问题即课题,要不定时召开“问题”招标会。及时将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根据不同年段的特点,形成共性的问题,集体研究、讨论,慎重制定学校的研究课题。由于课题来源于教师的教学实际,研讨过程中,目标更集中、研讨更深入,不定期的成果产生将促使教师从事教学研究津津有味、乐此不疲。校本教研活动自然会有“血”有“肉”,让教师充满期待。

搭建一个便捷的教研平台

成长离不开环境,学校应该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方“沃土”。学校管理者要为每位教师的业务成长搭建有效、便捷的平台,让他们在其间且歌且吟,尽情体验成长的快乐和幸福。如可以在网站上成立“读书俱乐部”,吸收优秀青年教师成为会员,不间断推荐好书,鼓励教师阅读和写作;努力创造各种条件让教师参加大型教学研讨观摩会,拓展教学视界,更新教学理念,整体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积极争取机会让教师参与不同级别课堂教学比武活动,在教研组内集全组教师智慧,共同备课,共同研究,在“磨课”的过程中,使全体教师一起收获,共同进步。

篇5:让校本教研动起来

——核工业二四三大队创先争优活动汇报

二四三大队现有职工345人,在职党员115人,党委下设7个基层党支部,15个党小组。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大队7个党支部、15个党小组就像一面冉冉升起的旗帜,在“创先”路上为职工指明方向;115名党员就像一枚枚闪亮的党徽,在“争优”途中把党的光芒洒向每一个角落。

一、兑现承诺强基础

紧紧围绕地质找矿、钻探施工、科研生产,认真梳理全年工作任务,提出工作目标和设想,制定方案,明确要点,细化措施。让全体党员参与到创先争优活动中来,立足岗位作贡献,创先争优当先锋,使党组织和党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作用。让党组织在活动中凝聚人心有作为,让党员在活动中受教育有提高,让群众在活动中得温暖有实惠,使创先争优活动成为凝聚力量、推动发展的新动力。

一是健全基层组织。根据地勘行业工作特点,点多、线长、面广的实际,按照就近方便业务相近分布合理的原则,组建党的支部,健全组织。选拔那些政治素质优、业务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热爱党的工作的人担任党支部书记。通过优化基层组织设置,提升了组织功能,使党组织更好地发挥了推动发展,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二是抓好职工培训。抓两头,即出队前和收队后,集中教育、集中培训、集中办班,专家讲课、论文交流、业务培训、安全教育。促中间,采取“六个一”,即发送一条短信、搭建一个平台、发出一封公开信、组织一次知识答题、进行一次承诺交流、安装一系列宣传牌,进一步提高党员群众对“创先争优”活动的知晓率、支持率、参与率。

三是发挥骨干作用。十月中旬,克旗红山子地区天寒地冻,风雪交加,十几厘米厚的积雪封住了道路,汽车上不了山,工勘院三支部书记初学春组织党员突击队,人抬肩扛把油料和水送到机台。在甘肃西部施工的322机台,突然遭遇洪水袭击,发电机组面临冲走危险,陆国彦带着大绳跳进齐要深的洪水中,把设备转移到安全地方。机长孙吉峰一人顶三人,钻机人手短缺他顶班,买料、购油、拉水、修机械,民主管理,财务公开,钻工自豪地说,如果我们每个机长都能做他那样就行了。

二、兑现承诺亮身份

广大党员立足岗位,比学习、比工作、比奉献,提升素质、改进作风,树立形象。通过培树身边的先进党员,用身边的先进事迹教育引领职工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激发了职工学先进、当先进的热情。

一是实行党员挂牌服务。机关党支部将承诺内容制成卡片放在办公室醒目处,每个党员佩戴党徽,开展高效优质满意机关活动,做到“今日工作今日完没有明天”,达到无差错化办公。为保证野外一线施工生产顺利完成,科室工作人员手机24小时开机,只要野外需要施工备件,及时联系铁路、公路配货到最近施工点,有时直接派人将急需配件送到机台。

二是设立党员责任区。在野外分队开展“工人先锋号”活动,树立核地质品牌。钻探生产施工到那里,核地质的旗帜就插到哪里,努力塑造核地质良好形象。在机台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活动,把党员身份亮出来,促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做到每个机台都配备党员、每个机台都有党员责任区、每个党员都能够亲自带班。工勘院一支部党支部书记岳生忠分管六个钻探机台和两个地质分队的财务工作,施工点多,工作繁重,但他不忘自己肩上的责任,哪里任务艰巨、哪里条件艰苦、哪里矛盾突出、哪里施工困难他就出现在哪里。

三是号召党员带群众。党员班长武建芝,参加工作三十多年,工作经验丰富,群众威信高,他积极支持年轻机长大胆管理,工作中处处为机台利益着想,钻工陆建光说,机台有武班长我们心里就踏实放心,我就愿意跟武班长一起干。党员张庆银是一名普通的钻工,却同时担当起机台电焊工、气焊工、修理工、保管工的工作,只要有时间就到食堂帮厨,到机台修补岩芯箱,一天到晚忙忙碌碌,是个闲不住的人。职工群众发自内心喊出,“象这样的党员我们服气,有这样的党员做榜样,我们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四是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榜样的作用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了大队青年积极靠近党组织。按照“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的党员工作发展思路,加强了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四名野外一线优秀年加入了党组织,17名青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五是开展党员谈心活动。野外钻探施工中,根据地质设计要求,有时每个孔距相隔上百公里,钻机转场距离远、施工难度大、搬迁成本高,职工思想情绪有波动。首先党员提高认识,耐心做思想工作,讲清钻探生产就是要为地质找矿服务道理,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

六是领导带头做表率。满洲里分队分队长李长华身患多种疾病,但他那忘我工作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身边的年轻人,分队年轻人刻苦钻研业务,工作上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

三、兑现承诺得实惠

在“创先争优”承诺践行阶段,把职工群众满意作为活动的落脚点,以自己找、职工提、领导点为重点,立足岗位、通过集体承诺、共性承诺、岗位承诺、实事承诺、自律承诺方式,作出贴近实际、贴近大队、贴近职工群众生活需求的承诺。大队党委与基层各支部签订了党支部年度绩效考核责任书,并将“创先争优”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基层班子考核和中层领导干部年度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一是职工收入提高。老机长魏德怀是一位28年党龄的老党员,他成多次获得大队各类先进、地质局先进生产者、赤峰市劳动模范等荣誉,所在机台评为地质局优胜机台,中核集团安全优胜班组称号。他狠抓安全生产,节能降耗,确保质量,提高效益,机台职工人均收入超过12万元。

二是自豪感满足感增强。近几年大队接受大学生70余人,这些人在工作二三年后,都拥有了自己的房子和汽车,8名年技术干部走上了中层领导岗位,担任分队长或项目负责。项目负责祝洪涛,技术干部刘亚斌自豪地讲我们选核工业真是太幸运了。他们对核地质事业无限热爱,对二四三发展充满希望。

三是办实事办好事。投入120多万元对实验室危房进行改造,改建面积1000多平方米;扩建单身青年公寓46套,9月份全部完成投入使用;提高职工待遇,每月增加生活补贴860元;投入资金60余万元,对职工生活区绿化和硬化、对新办公区进行美化和亮化。

四是经济不断增长。2010年,大队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5亿元,自主创收6000万元,利润500万元;完成钻探工作量19万米,优质孔率98%以上。积极改善野外生产生活条件,增加找矿设备45台套,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篇6:让课堂动起来

让课堂动起来

---例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

南京一中实验学校    曹会跃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一个由课程改革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更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里的一场深刻革命。目的是要把知识的传播、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完善其人格,开发其潜能。中学政治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责无旁贷肩负着实施、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担。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因此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创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课堂是中学政治教师实现新课程改革任务的必由之路。

新课程课堂教学由学科本位转向人的发展本位,符合、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而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不再是教师的表现,而是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同学间的合作的行为表现、学生的参与热情、情感体验与探索、思考的过程等等。因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必然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根本的区别: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的机械传授,教师传道授业。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必须是一个让学生获得知识与培养技能同步进行的过程。教师最重要的使命将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创设来自生活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容的课堂。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学科知识逻辑和学科本位。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强调突破学科本位,重视学科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课堂成为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生活中的知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成为知识的载体,教师将对教材进行重组,进行有个性的创造。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一味认真听讲、机械回答问题、认真记好课堂笔记等,“教育者预定以目的,而强受教育者以就之”①(蔡元培语),属于典型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将改变一味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被动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更加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体需求和个人尊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取向。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注重教师的知识霸权,教师的观点是不容置疑的“绝对真理”。课堂上往往只有一个声音――教师在唱“独角戏”。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将使教学活动的框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伴随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间的交往也将发生变化。课堂教学已不再是一味要求学生适应单一的教师,而是让教师适应风格迥异的学生。课堂上表演的是“群口相声”学生大胆质疑,挑战权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新课程不仅要求创建新课堂,而且要求创建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以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为中心,主要看教师讲得如何,把教材教得如何,很少甚至没有涉及到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而在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评价已经将关注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以学论教”使得我们必须重新界定一堂好课的标准:

首先,看课堂教学是否实现了“尚自然,展个性”②(蔡元培语),即教师是否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科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充分发展、长期发展,关注了学生发展中的不同需求、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关注了学生发展中的个人尊严。这是评价思想政治课成败与优劣的一个总要求。

其次,看课堂教学是否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聆听、训练、回答和笔记,学习活动整齐划一,呈现集体化的特点,教师则习惯于统一的指导和居高临下的说教。而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一堂好课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和发现欲,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③(陶行知语)教师的使命不再是单纯地为让学生占有知识而传播知识,而是为了生成知识,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探求知识过程的快乐,并在探求中生成新知识和新能力。

第三,看课堂教学是否构建了多边互动机制。传统政治课堂教学中大多呈现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或者单向提问。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必须形成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网络,并且这种互动不是肤浅地停留在口头上的.互动,而是信息互动和思维互动。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从表面看可能比较“混乱”,但这种“混乱“是一种让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之后的混乱,远比没有经过主动思考而呈现的所谓流畅有序更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第四,看课堂教学是否围绕教学目标设定了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教材上能找到答案的,也可以是高于教材,在教材上找不到现成答案的。提出的问题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有价值,能否调动学生探求结果、讨论交流的积极性,能否调动学生的思维态势,实现教学目标。但必须谨防有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出现“满堂问“的倾向。

根据上述参照标准,下面笔者以高一经济常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框为例,构建一个以新课程理念为灵魂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与各位同行切磋交流。

第一步:激趣导入  调动兴致

教师若能设计出一个新颖有趣的开头,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参与热情,唤起学习动机,激活思维,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本框可设计这样的导语:“假如你是某公司的老板,公司员工较多,你将会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这一问题,学生很容易说出按劳分配,或至少说出这方面的意思。教师稍作点评,自然引出新课。

第二步:设置情境  提出问题

教师的提问要讲究艺术性,不能太直露。可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探究情境(如通过多媒体展示案例、图片、漫画、名人名言、热点问题、名片名段等等),创造性地设计问题。根据本框的重难点,可设计下列问题:

问题一:张三(工人)在集体企业上班的工资收入、李四在外企打工的收入、王五开小吃部的收入都是劳动收入吗?都是按劳分配吗?这一问题是针对容易混淆的按劳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三种分配方式设计的。

问题二:赵六一家六口人,其本人及妻子承包了责任田,靠种田挣钱;他的大儿子是某国有企业职工,平时有工资,逢年过节还会有一些奖金福利;二儿子被一家民营公司聘为总经理,工资较高。而且持有一定股份,可以按股分红;女儿是工程师,利用双休日为一家私营企业当技术顾问,挣点外快;他的母亲靠出租房屋也有一定收入。问:赵六一家六口人的收入各来自何种分配方式?这一问题是为帮助学生区分其他分配方式而设计的。

问题三:1 我国现在为什么不实行平均分配了?为什么不能提前实行按需分配呢?2 同学们是否发现本框与上一框的课题在结构上是一致的?这是偶然的吗?谈谈你的看法。3 “不劳而获”都是不合理不合法的吗?结合实际想想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何积极意义?这三个小问题是针对课本上关于我国现行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的三点表述而设计的。

第三步:思考讨论  解决问题

对上述问题不能采取简单的师问生答,然后由老师很快给出答案了事。建议按照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环节一:指导读书  独立思考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学会独立搜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自我发现的能力。

环节二:分组讨论  相互交流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在讨论前可以分组,讨论过程中做好记录,特别是要记录下经过讨论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

环节三:多边互动  集体探究  这个环节主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分享探求知识的喜悦和快乐,展示自我风采。同时教师和其他同学对所展示的观点进行相互评价。

环节四:共同总结  提炼升华  在展示各自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教师要注意将带有明显价值取向的观点呈现给学生,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以达到对探究主题的升华。

第四步:关注社会  拓展提高

在步骤三的基础上,提出高于教材的、更有思考价值的发散性问题,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思考。如本框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宋祖英有首歌曲叫《好日子》,唱出了富裕起来的人们的喜悦心情。但当人们左右看时,就会发现大家的日子“好”得不一样,甚至可以说差距相当大。于是产生了困惑,产生了不平衡。你能体会到当前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的存在吗?应该如何正确认识这一差距?

第五步:自主感悟  走进生活

让学生言简意赅地谈出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所得到的收获,如何带着收获走进新的生活。学完本框内容应该有这样的启示:按照我国现在的分配制度,我们学生确实应该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既可以为社会作贡献,也可以为自己创造美好的生活。

以上就是本框题的教学过程。需要说明的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笔者在此构建的教学模式并非绝对的,只是为各位同仁特别是青年教师提供一个参考,不足之处还请指正。

新课程为基础教育打开了一片自由发展、蓬勃向上的新天地,使我们的教育教学都能开辟出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新思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完全有赖于我们的教师带着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去耕耘、去发挥、去创造,去呈现新的气象、新的风尚、新的成效。

上一篇:陪护协议下一篇:中考复习历史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