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评建为契机,优化高校图书馆藏书结构

2023-03-06

美国学界研究证明, 图书馆的价值构成, 5%在馆舍设备, 2 0%在文献资源, 7 5%在馆员。情报学家Kane也曾指出:“将来的图书馆应根据20-80定律, 将利用率高的核心文献收藏进馆, 这些20%的藏书能满足80%读者的需要, 其余利用率不太高的文献可用馆际互借或电子信息源 (包括C D-R O M产品、网上资源、全文数据服务等) 获取。[1]这可理解为大学的教学、科研活动更多地依赖于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 对于图书馆来说, 要结合高校评估工作的形势和任务, 根据高校发展规模、专业设置、教学与科研水平等不同情况, 明确规定图书馆的收藏范围和重点, 建立特色馆藏, 形成一个既全面, 又突出重点的网络信息系统。

1 评估的背景

作为引导高校科学办学、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重要手段, 评估越来越受到重视了。

1.1 国际形势的冲击

许多国际组织及国家纷纷加强了对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 N E S O) 、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 (O E C D) 、世界银行 (W O R L D B A N K) 等都制定了系统的教育指标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 并把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估作为一种固定的政策, 以此判断各国的人文指数和教育水平。在美国, 建立了高等教育鉴定委员会 (CHEA) 、各种专业鉴定委员会以及数目繁多的高等教育评估机构, 以加强对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评估和监督;英国的大学拨款委员会、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机构等都担负着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估工作。

1.2 高校办学的需要

由于学校办学规模扩大, 盲目招生致使师资、经费、设备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求。因此对高校本科教学评估, 旨在切实加强高校本科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 深化教学改革, 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3 政策领航, 全面协调图书馆工作

2002年2月, 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 (修订) 》, 这是新时期高校图书馆规范化建设和科学化管理的法规性文件, 将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整体发展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将评估结论与有关政策挂起钩来, 提高其影响力。各高校图书馆根据评估要求制定符合本馆的文献发展政策, 包括纸质文献及电子资源的采选、采购经费的分配、文献采选业务、馆藏复本模型、文献招标采购、馆藏复选、馆藏评价、资源建设的协作与协调等。[2]

1.4 评估有利于图书馆地位的提升

在《规程》中, 对图书馆的性质进行了定位, 即在新世纪把图书馆由原来的“纯服务”性改为“服务与科学研究并重”的性质。图书馆作为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 高校评估把图书馆作为主要的观测点之一。图书馆管理手段先进程度、图书馆的使用效果、生均图书量和生均年进书量等成为衡量高校教学条件的硬项指标。为求生存, 每个参评的学校在图书馆的建设上花大力气, 对各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图书馆的地位明显提升了。

2 以评建为契机, 优化藏书结构

为迎接评估, 普通高校每年购书经费以平均500万元的速度递增, 藏书量也相应迅猛增长, 从而促使图书馆剔除一些破损、重复及与本馆收藏宗旨相悖的复本, 以满足新书入库之用, 在这个过程中就应该坚持藏书的“稳定状态与零增长理论”, 即根据主题收藏、保证重点、照顾一般的收藏原则, 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馆藏结构优化的目的。而作为学校文献信息中心的图书馆有责任和义务配合高校教学评估工作, 最大限度发挥文献资源的效能。

下面以我馆为例, 对藏书结构的优化展开分析。

2.1 以指标为依据, 以质量作保证, 体现藏书的多元化特征

在评估过程中, 由于资金的大量投入, 图书馆馆藏文献数量急剧增加, 质量也相应提高, 立体化、多元化服务效能明显增强。在具体的操作中, 对于同类别的图书信息, 图书实际订购品种与采访信息筛选的品种数之间的比例应不少于1:5, 甚至还可以略高一点, 这样才能保证各学科、各专业图书采访的全面性和权威性, 从而保证本馆藏书建设的质量, 使图书馆形成一个涵盖所有专业的多层次、多形式、完整配套的文献信息体系。[3]截止至2006年七月底, 我馆馆藏纸质文献总量达130多万册, 中文图书近三年来以平均每年15万册的速度递增, 生均年进书量分别为:4.36、6.10、5.65册, 达到并超过每年生均进书4册的评估指标。现刊4310种, 光盘8080张, 音像资料5147盒, 拥有电子图书376870册, 北馆珍藏特大型文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可为读者提供大部分古代存世文献的查阅。购买了中文资源库9个、外文数据库10个, 馆藏数字资源总量达1 0 T B。基本建成了综合性多学科门类、覆盖面广、馆藏结构合理、藏书质量较高、载体形式多样, 能满足我校师生教学、科研之需较合理的文献资源多元化体系。

2.2 优化配置, 强调专业特色

由于文献载体的多元化和信息资源的特色化, 要求馆藏结构也必须有专业特色。在图书选购上除按照馆藏发展新增文献, 还要满足不同读者专业学习与研究的需要, 分析读者需求分布状况。同时要多采纳专家、教授、学科领域学术带头人的意见和建议, 考虑在学科前沿、学科边缘处选购图书;搜集最前沿的专业、学科书刊, 发展新的学科文献资源, 收藏本专业的丛书、工具书、外文原版书、外文期刊等具有实用价值和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 尤其是一些大型国际、国内专业会议的论文以及本校博、硕、学士论文, 以满足读者多方面的需要。我馆馆藏重点学科如:机械设计及理论、有机化学、中国古代文学等的文献入藏量达到了一定的数量和规模。多次组织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教授、专家对学科图书进行审订和现采。近五年来, 我校新增网络工程、艺术设计、社会体育等29个专业, 针对新增专业, 学校财政及图书馆采访都加大了投入。

2.3 建立新的管理体系

通过馆藏方式的变化, 应促进图书馆服务功能和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变革, 以建立现代化的信息管理体系。在图书的编目上应该充分考虑读者文献检索、信息咨询服务的需要, 同时也要考虑到书库、阅览室的设置, 书架、阅览桌、服务管理人员的合理配置等。[4]我校自2003年合并后, 原两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进行按校区专业设置调配和实质性融合, 图书馆所有的书刊采访、分编加工、典藏管理、借阅流通、信息检索等各个工作环节全部实现计算机管理, 实现了借、阅、藏、查一体化的全开架管理模式, 较好的保障和支持了学校教学、科研及评估工作的正常开展。

3 馆藏优化在评估中的内、外在影响因素分析

馆藏优化是高校评估对图书馆的客观要求, 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也会产生不利因素。正确认识内外因素对图书馆馆藏优化的作用, 了解其缺陷性是充分发挥其积极意义的前提。

3.1 评估指标体系设置

3.1.1 指标体系中关于馆藏范围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图书馆馆藏的评估应从馆藏文献资源量和文献资源结构来评估。[5]在馆藏中除印刷型文献, 还应计量电子文献资源, 以免误导图书馆建设方向。电子文献资源改变了图书馆藏书结构, 但也导致大量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的交叉重复。同时, 大量电子文献在图书馆的利用中的利用率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而数据库需花巨资购买, 读者利用率却非常低, 使得图书馆陷于两难的境地。

3.1.2 指标体系应体现馆藏质量和内涵的要求。

在指标体系中, 考虑到文献老化的半衰期在4-10年以及对失去时效性和利用价值的文献进行剔旧, 这对图书馆建设非常有利。由于缺乏监督力度, 各高校图书馆大量突击采购图书, 有的盲目追求数量, 复本达几十本, 质量无法达到保证, 造成巨大浪费, 不能不引起业内反思。

3.1.3 要加大投入产出效率考核。

高校评估指标中关于学生平均图书拥有量的规定, 有效地突破了长期困扰高校图书馆发展的瓶颈--经费问题。目前的评估方案对投入考核较多, 但没有充分体现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考核。比如, 评估方案中关系图书馆的考核指标有2个, 即生均图书馆面积和图书经费投入达到学校年度教育经费的5%, 虽然很多学校都达到了这个要求, 但一些高校图书流通结构不够理想, 投入巨资买来的图书利用率不高。所以在调增加投入的同时还必须加强经费投入效率的评价, 抑制浪费现象。[6]

3.2 馆藏结构的缺陷性

从内容结构上看, 出现了结构性缺陷。主要体现在集中于基础文献的收藏, 数量非常庞大, 复本也高。而一些有特色的文献尤其是一些交叉学科的文献不足, 甚至有的出现了空白。从文献的利用结构上, 主要体现为基础学科文献、中文文献的利用率高, 而外文文献的利用率只有15%, 而这也主要是英文语种文献的利用, 一些少数民族语种利用率是非常低的, 导致藏书与读者长期结构脱离。重藏轻用的不平衡运行, 造成了图书馆面积的浪费和文献的浪费。学科设置与读者需求的矛盾性。这主要体现为一种人为因素。图书的学科门类和读者需求的专门化急剧膨胀, 图书收藏的覆盖面捉襟见衬。课程设置变化与读者阅读需求的多样性成倍增长, 不仅早已突破了原有的馆藏覆盖面, 而且对馆员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提出了空前的挑战。[7]图书馆如果不计文献资源急剧膨胀的后果, 不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 则只能变成科技的历史陈列馆。

4 结语

制定评估标准, 进行评估检查, 在图书馆经费有限的情况下, 需要我们采用科学方法定量分析文献利用率和文献利用成本, 合理分配文献购置费, 引导读者科学利用图书馆资源, 以适应高校六年一次的合格评估所形成的文献服务和使用模式。

摘要:指出新世纪高校图书馆评估产生的背景, 分析了评估对图书馆的影响, 提出在以评促建, 评建结合的原则下如何优化图书馆藏书结构, 馆藏优化在评估工作中也存在一些缺陷, 有待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图书馆,藏书结构

参考文献

[1]  Kane L.T.“Access vs.ownershhp:do we have to make a choice?”College&Research Libreries.1997, 58 (1) .

[2]  陆敏, 涂文波.文献传递数据与藏书建设.图书馆杂志, 2004 (2) .

[3]  朱刚.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图书采访信息的搜集和管理.图书馆学刊, 2003 (6) .

[4]  李红侠.从接受美学及接受理论谈图书资料工作的管理.图书情报, 2005 (4) .

[5]  王富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 (征求意见稿)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图书馆杂志, 2006 (8) .

[6]  王凌峰.教学评估:如何评出公信力.www.Stdaily.com科技日报科报网

[7]  宋书星.教师参与分类选择 集中收藏.图书馆杂志, 2004 (1) .

上一篇:多个项目管理的模式探讨下一篇: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化探样品中As、Sb、Bi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