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优化税制论文

2022-04-17

[摘要]对效率与公平的重新分层表明,必须重新构建效率体系才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公共经济体制的宏观调控作用,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的效率。构建双型税制结构正是实现宏观效率与微观效率、人本效率与生产效率完美结合的税制结构战略选择。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结构优化税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结构优化税制论文 篇1:

税制结构优化与城乡收入差距

【摘 要】 文章基于1994—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设定的面板模型,分析了我国税制结构优化和城乡收入比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税制结构优化进程没有起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税制结构优化对城乡收入比同时产生增加和降低两种效应;地区间税制优化与城乡收入比变化差异较大,经济发达地区的城乡收入比增加幅度小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关键词】 税制优化; 城乡收入比; 直接税

引 言

分配公正是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的基石,公正的分配制度是“给每个人所应得的”。①保持适度的收入差距对于市场经济是有利的,但是过大的收入差距则会引起诸如贫困、社会冲突、社会动荡等问题,从而妨碍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GDP达到了472 881.6亿元,人均GDP达到35 181元,但是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也向经济稳定发展提出了警示,城乡收入差距整体上呈持续扩大之势。据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率为2.57:1,经过短暂下降以后,从1985年开始扩大,到2005年收入比率上升为3.2:1,到2009年,中国城乡收入比率又上升为3.3:1,2010城乡收入比为3.2:1,超过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城乡水平比率1.5:1②的水平,要是考虑到城乡居民的福利待遇,实际收入比率会进一步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中国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为0.3897③,接近警戒线。整体收入差距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缓慢,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文献回顾

关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文献很多,学者们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存在没有异议,对产生的原因从政策偏好、农业特性、经济增长、贸易自由化、户籍制度、两元社会等多视角进行了探讨。当然,鉴于篇幅的限制,这里列出了部分代表性的文献,为引出笔者的分析奠定基础。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王洪亮、徐翔(2006)认为城乡间收入不平等比地区间收入不平等更大,城乡间人口流动倾向于推动收入不平等的上升,地区间人口流动有助于收入不平等的缩小。在充分考虑城乡之间生活费用的差异和各类隐性补贴后,李实、罗楚亮(2007)对城乡之间以及全国收入差距进行了重新估计,表明经过价格指数调整后,城乡居民收入比率有了明显下降,但如果考虑到隐性补贴,则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非常高。李实(2011)觉得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是一种最大程度的收入不公。

政策偏好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陆铭、陈钊(2004)研究表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与政府实施的城市偏好倾向的经济政策有关。白雪梅(2004)用1982—2000年的经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教育不平等加剧了收入不平等,现阶段中国正处于倒U型曲线顶点左侧,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加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收入的不平等程度。陈斌开、张鹏飞和杨汝岱(2010)基于2002年CHIP数据考察了城乡教育水平差异对城乡收入的影响,证明了城市偏向的教育经费投入政策是城乡教育水平、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决定因素。林毅夫、陈斌开(2010)的研究结论是国家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使得资本积累率降低、城市化进程放慢和城乡工资差距持久扩大。王立成(2010)认为产业偏向政策、城市化水平滞后、农产品生产和价格因素等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在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彭新万(2011)研究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深刻根源是农村居民长期遭受教育、就业及公共福利等方面的政策性排斥。钟爱军(2011)认为教育差距过大是形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一个重要因素。杨志刚(2011)得出了国家在城乡之间非平衡性和非均等化人力资本投资政策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的结论。纪晴(2011)认为贷款过度偏向工业和城市的金融中介扭曲导向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城乡收入差距与农业、农民自身的特点密不可分。曾国安(2007)认为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条件下,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农产品贸易条件的恶化会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陈玉光(2011)则认为小规模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难以实现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加上具有天然的弱质性、风险高、比较效益低的农业生产特性,使得国家用提高农产品价格而使农民增收的努力收效甚微。高帆(2012)用1978—2009年31个省份的数据研究了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趋势和内在机理,分析结果显示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主要因素是城乡劳动生产率差异和结构转化偏差。

经济增长、贸易全球化、城市化等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黄祖辉、王敏和万广华(2003),杨灿明和孙群力(2011)的研究都得出了我国现阶段的转移性收入不仅没有缩小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反而加剧了收入不平等的结论。周云波(2009)认为城市化引起全国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呈现倒U型。李勋来(2009)把城乡收入差距最根本、内在的原因归因于城乡人力资本的差距。李秉坤、赵研博(2010)的结论是我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使得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促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刘长慧、李宇哲(20l1)认为市场机制的局限性、分配机制和社会保障的不完善导致了收入差距的扩大。张汉林、袁佳(2011)认为,贸易全球化短期内会加剧中国的收入差距,长期内将有助于缩小中国的收入差距。康旭(2011)把造成居民贫富悬殊的重要原因归结为市场化进程中权利的过度介入或膨胀起来的非市场化因素,如国有资产被少数人侵吞,垄断行业的分配缺乏有效监督,非法收入,官商权钱交易,税收手段未能充分发挥调节作用等。

两元社会与户籍也会影响城乡收入差距。林毅夫等(2006)的分析表明农民工外出务工对于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减少城乡差距有很大意义。肖文海(2007)的研究表明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市场化程度低、功能不全、信息闭塞、农民参与市场的费用高等维持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陈宗胜(2008)认为决定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是农业和非农业的二元对比、就业负担系数之比、两部门分配系数比和农村工业化水平。邢春冰(2010)认为改变了户籍身份的永久移民与没能改变户籍身份的临时移民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永久移民使得农村地区教育水平较高、处于收入分布较高位置的样本减少,阻碍了城乡差距的降低。樊纲(2011)认为附着在户籍上的福利使得城市居民得到的远远高于农民能够得到的东西,农民工无法真正融入城市。

税收在调节城乡收入差距方面的作用。彭海艳(2008)、张世伟和万相昱(2008)、王少国和李伟(2009)发现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实施对降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效果并不明显。王志刚(2008)利用宏观数据计算的基于波动性的累进度表明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累进性较弱。寇铁军等人(2008)用基尼系数、收入均等指数、库兹涅茨指数三种指标对税前、税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状况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税收对居民收入差距调控效果微弱。胡汉军和刘穷志(2009)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分析表明个人所得税对城镇居民收入不均等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陈锦文(2010)认为个人所得税的调节作用失效,大量富人偷逃税款,导致“逆向调节”的后果,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韩仁月、孙彦彦(2010)运用1996—2007年中国31个省市的数据测算了最优税制结构和各地区维持现行税制结构的效率损失,证明了多数地区间接税超过最优值,西部地区产出损失最高,现行税制结构加剧了地区差距。欧阳操(2010)用基尼系数、收入均等指数和收入不良指数三个指标证实了现在的流转税不利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公平。赵福昌(2011)指出现有的税制结构不利于收入分配调节。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城乡收入差距是由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农业自身的特性、历史因素,经济政策偏好、流转税、劳动率差异等都会对城乡收入产生影响。这些结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现象,但是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笔者注意到人们忽视了税制结构的变化对不同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现有的税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分析缺乏税制结构变化的经验分析。这为笔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以下的研究将会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定量考察分析不同地区的税收结构变化对当地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这不仅可以为税制结构的优化调整提供有益的借鉴,而且还可以为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借鉴。

二、理论与现实的反差——一个悖论

市场经济中,税收不仅是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也是调节经济的一个重要政策工具。各个税种承担不同的功能和任务,它们在社会当中的地位、搭配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税制结构。当今社会,各个国家一般都是以一个或两个主体税种辅以其他税种构建复合税制,期望发挥不同税种的功能,相辅相成共同实现政府政策目标。

税收根据税负是否可以转嫁分为直接税与间接税,税负能够转嫁是间接税,税负不能转嫁的是直接税。直接税和间接税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由此形成了以直接税为主或以间接税为主的不同税制结构。相比而言,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以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而我国现在则是以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等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不同税制可能会对收入差距产生影响。

一般而言,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有利于政府组织收入,具有效率优先的政策倾向。间接税的征税对象几乎涉及一切商品和劳务,在征收时无需考虑生产者的盈亏、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承受能力,只要有消费行为,就会产生税收,税源丰富,并且计算简单便于征收,可以保证税收及时足额取得,为政府筹集收入,因此间接税彰显了税收组织收入的功能,在调节经济作用上比直接税作用更大。但是以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的调节分配作用不足,因为间接税累退性使得低收入者在收入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低收入者承担的税负占他们收入的比重一般都高于中高收入者,所以间接税比重过高明显不利于收入差距缩小。

与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相比,以直接税为主的税制具有明显的调节功能和公平优先的政策倾向。因为直接税的征收,必须要考虑纳税人的收入水平和承受能力,贯彻公平课税原则,量能赋税,收入高者多缴税,收入低者少缴税或不缴税,所以以直接税为主的税制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和缓解分配不公。

因此从直接税和间接税的比例关系中可以看出整个税制体系的政策倾向,如果间接税比重较大则意味着税收调节更注重于效率有可能对公平产生不利的影响,反之则是表示政策倾向偏向公平有损效率。可以推出一个结论:直接税比重的提高有助于收入公平分配,间接税为主的税制转化为直接税为主的税制过程和收入差距的缩小应该具有一致性。所以国家也确立了适当降低间接税比重、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建立一个组织收入和调节分配功能兼备的税制体系的目标。

根据理论分析,伴随我国的税制优化过程收入差距应该随着直接税的比重提高有所降低,然而事实上我国的收入差距并没有缩小,基尼系数呈不断扩大趋势,2005年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基尼系数是0.43。据联合国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的基尼系数突破0.52。④与此同时,城乡收入比也在扩大,从1978年的2.57增加到2011年3.13⑤,这和我们的理论分析是相悖的。

以下笔者将会用我国省级单位的数据,进行经验分析,分析直接税和间接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寻求悖论的解释。

三、变量选取、数据来源和计量模型设定

(一)变量选取

间接税。依照现行的税制,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资源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6种税收为间接税,鉴于研究的需要,并没有采用间接税的总额,而是用间接税占税收的比重作为自变量,用X1。

直接税。自1994年分税制以后,在间接税的税种一直没有变化,而直接税的税种,随着国家税制的调整,有了小幅的变动。1994年设置23个税种⑥,其中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契税、车船使用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印花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屠宰税、筵席税、农业税和牧业税共17个税种属于直接税。在这以后,随着企业所得税、农业税等的改革,到2008年中国的税制一共设立20种税收⑦,其中车辆购置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契税、车船税、船舶吨税、印花税、烟叶税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共14个税种属于直接税。当然,根据研究的需要,这里采用直接税占税收的比重,并用X2表示。

城乡收入差距。国内学者常用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之比来度量城乡收入差距,本文也采用这种方式,并命名为城乡收入比,用Y来表示。

(二)数据来源

本文样本期间选取1994—2010年,各地区直接税和间接税的原始数据来自于1995—2011年税务统计年鉴,鉴于数据获取原因和关税的比重较小对结果影响不大,这里间接税没有包括关税,直接税和间接税的比重根据原始数据计算得出。

各地区城乡收入的原始数据,来自于1995—2011年各地区统计年鉴,其中,城市收入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表示,农村居民收入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表示,城乡收入比是根据原始数据计算得出的。

(三)计量模型设定

面板数据计量模型是近年计量经济学重要的发展之一,为我们构造和检验比单独使用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更为真实的行为方程,提供了一个更加深入分析的工具。常见的面板数据模型可以分为变截距模型、动态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三类。⑧

鉴于我们研究的问题是我国税制结构变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和我国地区间经济、税收构成、城乡收入,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存在,笔者认为建立变系数的面板数据模型更有助于问题的解释,故建立变系数的面板数据模型,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

Yit=?琢it+?茁1X1it+?茁2X2it+?滋it

其中,i表示不同地区,t表示不同的时间,Yit表示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城乡收入比,X1it表示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直接税比重,X2it表示不同地区不同时间间接税比重。

四、计量回归结果和分析

(一)数据分析

从全国各地区直接税和间接税的变化趋势来看,呈现直接税比重上升和间接税比重下降的趋势(表1)。从表1选取东部地区的广东和浙江、中部地区的安徽和河南,西部地区的新疆数据看,全国的税制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东部地区广东直接税比重从1994年的21%上升到2010年的42%,浙江直接税比重从1994年的17%上升到2010年的40%;中部地区河南直接税比重上到2010年的35%,安徽直接税比重上升到2010年的31%;西部地区的新疆直接税比重则从1994年的16%上升到了2010年的26%,变化趋势全国呈现出统一性特征,而且也发现直接税的比重经济发达地区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

与此同时,城乡收入比的变化特征比较复杂,并没有呈现明显的趋势变化特征。广东省随着直接税比重的增加,城乡收入比并没有明显缩小,反而有所扩大,城乡收入比从1994年的1.92增加到2010年的3.03;浙江省的城乡收入比也有所扩大,从1994年的2.28增加到2010年的2.42;安徽城乡收入则呈现出与直接税比变化趋势类似的特征,城乡收入从1994年的3.12减少到2010年的2.99;河南省从1994年到2010年城乡收入比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2010年城乡收入2.88比前几年均有所降低;新疆地区的城乡收入比变化比较明显,从1994年的3.39下降到2010年2.94。从表面上看,似乎直接税比重的提高并没有明显地降低城乡收入比,但这也恰恰反映了收入比变化影响的复杂性,而且,对比这几个地区的数据,可以明显地发现最近几年来,随着直接税比重的提高,城乡收入比明显地比前几年有所缩小,并不能因此否认税制结构变化对城乡收入比的调节作用,因为税制结构变化需要各个税种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如果有一些税种偏离了它的调节功能,也会影响到直接税调节城乡收入比的效果。

表2给出了全国的这些数据描述性特征,从结果看城乡收入比最大达到5.15(西藏地区1996年数据),最小为1.6(上海1997年数据),平均值2.91,直接税比重最高0.67,平均值0.29,间接税比重平均值0.71。

(二)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首先要进行数据的平稳性检验,以防止非平稳时间序列影响回归结果造成“伪回归”。为保证检验结果的稳健性,本文给出如下常用的四种检验形式,分别对Y、X1和X2三个变量进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从检验结果来看,Y、X1和X2的水平检验不能拒绝有单位根的原假设,表现为非平稳性特征,三个变量的一阶差分检验表明能拒绝有单位根原假设,呈现平稳性特征。因此,采用Y、X1和X2的对数形式进行建模。

(三)面板方程的估计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设定的面板模型,用EViews6.0软件,得到了模型参数估计的结果,如表4所示。

从参数估计的结果看,各参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并且符号为负,与理论分析直接税和间接税对城乡收入比的影响变化方向一致,即直接税比重提高和间接税降低可以缩小城乡收入比,模型adj-R2达到了0.86,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各地区直接税和间接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体变化特征如下:

其一,各地区的直接税比重变化和城乡收入比负相关,直接税对收入比的弹性系数幅度地区差异大。从整体看,各地区参数都为负,表明随着直接税比重的提高,城乡收入比会下降,这和理论分析结论相一致,表明国家提高直接税比重的改革方向有助于减少城乡收入比。但是也发现地区间的效果不一,黑龙江和吉林的系数只有-0.1768和-0.1183,意味着当直接税提高1%时,黑龙江和吉林的城乡收入比下降幅度只有0.1768%和0.1183%,效果较弱;西藏、云南和北京的调节效果最好,弹性系数分别达到了

-0.6324、-0.6016和-0.5583,新疆、重庆、贵州分别以-0.5149、-0.4931和-0.4766紧随其后。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广东(-0.4541)和北京以外,江苏(-0.2235)、上海(-0.2173)、山东(-0.3057)、福建(-0.3312)和浙江(-0.3453)直接税调节城乡收入比的效果明显落后于一些经济落后地区,比如青海(-0.4699)、陕西(-0.4550)和甘肃(-0.4602)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直接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二,各地区的间接税比重变化和城乡收入比负相关,间接税对收入比的弹性系数幅度地区差异大。这是很有意思的结果,因为根据理论分析,间接税比重的变化应该和城乡收入呈正相关关系,即间接税比重下降,城乡收入比减小,这也可能造成税制结构优化没能和城乡收入比同步下降而是扩大城乡收入比的悖论的一个解释。对比发现,贵州、吉林、山西、广西、陕西、云南和西藏地区城乡收入对间接税的弹性变化较大,分别达到了-2.4816、-2.4239、-2.3775、-2.2572、-2.1141、-2.0864和

-1.9393,这就意味着当间接税下降1%时,这几个地区的城乡收入比分别增加2.4816%、2.4239%、2.3775%、2.2572%、2.1141%、2.0864%和1.9393;天津、浙江、上海、北京和福建的弹性系数分别是-0.6990、-0.9967、-1.0854、-0.6815和-1.2875,明显低于经济落后地区,预示经济发达程度与间接税对城乡收入比的变化呈现相反变化趋势。

其三,各地区间接税弹性系数明显大于直接税弹性系数,造成了城乡收入比增加。两个弹性系数差吉林的-2.3056最大,其次是山西的-2.1344,贵州的-2.005排名第三,这表示当面临直接税比重提高时,一方面会带来城乡收入比的下降;另一方面下降的幅度被由于间接税比重下降带来的城乡收入比上升幅度所抵销,造成了城乡收入比增加,而不是减少的事实。即便是弹性系数差最小的北京(-0.1232)、天津(-0.3963)和浙江(-0.6514)三个地区,实际的城乡收入比也没有明显缩小。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理论推导和经验,分析了税制结构变化和城乡收入比变化过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现有税制结构优化进程没有起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尽管最近几年城乡收入比有所下降,但没有根本改变城乡收入比有所扩大的趋势。这并不表示否定提高直接税比重有助于减少收入差距的基本理论依据,问题主要在于我国的直接税体系不完善,没有发挥直接税应有的调节功能,影响了直接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调节功能和效率。

二是直接税比重的提高(间接税比重的降低)对城乡收入比会产生两种方向相反的影响,一个是增加城乡收入比;另一个是降低城乡收入比,综合的效用取决于两者的对比关系(两者的弹性系数)。

三是地区间税制优化与城乡收入比变化差异较大,经济发达地区的城乡收入比增加幅度小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如弹性系数差山西是-2.1344,浙江是-0.6514,这和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地域特征基本吻合。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增加直接税比重的税制改革基本方向是正确的,关键在于创造良好条件,充分发挥各税种功能,缩小城乡收入比,建设有效的税制体系。

完善间接税。一是尽快推行营业税转增值税的改革,以消除重复征税,改变营业税税负偏重,不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局面,体现税负均衡,同时,降低增值税税率,尤其是要降低涉及民生消费的商品的增值税税率,减轻消费者负担,扩大内需;二是要注意间接税的税负转嫁问题,应该尽量避免消费者承担较多的税负,降低间接税的累退程度,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合理分担;三是重新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适度提高地方分成比例。

完善直接税。一是个人所得税可以改为综合计征,同时考虑家庭负担,将起征点与CPI挂钩,以抵销通货膨胀指数;二是整合有关房产的税收,适时推出房产税,科学测算税基,合理确定课税对象,将购买环节的契税和印花税归并平移至房产持有环节,使税收调节分配的作用得以有效发挥;三是完善财产税,适时开征遗产税;四是加强征管,建立纳税人永久的单一纳税账号,大力推行非现金结算和现金报告制度,多管齐下使直接税调节分配的功能发挥到位。●

【参考文献】

[1] 王洪亮,徐翔.收入不平等孰甚:地区间抑或城乡间[J].管理世界,2006(11).

[2] 李实,罗楚亮.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新估计[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3] 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6).

[4] 白雪梅.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中国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2004(6).

[5] 陈斌开,张鹏飞,杨汝岱.政府教育投入、人力资本投资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J].管理世界,2010(1).

[6] 王立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总体状况、成因与对策[J].人口与经济,2010(2).

[7] 彭新万.政策性排斥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于1985—2008年的数据[J].理论与改革,2011(1).

[8] 邢春冰.迁移、自选择与收入分配——来自中国城乡的证据[J].经济学(季刊),2010(2).

[9] 黄祖辉,王敏,万广华.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问题:基于转移性收入角度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3(3).

[10] 杨灿朋,孙群.中国居民收入差距与不平等的分解——基于2010年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J].财贸经济,2011(11).

[11] 高帆.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因素分解:趋势及解释[J].经济科学,2012(3).

[12] 寇铁军,赵桂之.现行税制对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调控效应测度与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8(1).

[13] 陈宗胜,等.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农村经济增长和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作者:左晓敏

结构优化税制论文 篇2:

税制优化战略选择:构建双型税制结构

[摘 要]对效率与公平的重新分层表明,必须重新构建效率体系才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公共经济体制的宏观调控作用,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的效率。构建双型税制结构正是实现宏观效率与微观效率、人本效率与生产效率完美结合的税制结构战略选择。

[关键词]税制优化;战略;双型税制结构;效率;公平

[

作者:丁正智 韩晓琴

结构优化税制论文 篇3:

论我国税制结构的优化

摘要:税制结构优化是一个包括税种结构优化,税率结构优化和征管构成优化等内容的综合概念。优化的判定原则是将收入、效率和公平较好地契合起来,使税收充分有效地发挥其组织财政收入、调节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维持经济稳定的功能。

关键词:税制结构;税率;税收征收管理;双主体

税制结构,是指由处在不同地位,发挥不同作用的税类、税种构成的税收总体格局,是表明税类相互配合的、地一般来说,不同的税制结构,其作用的方向、范围和深度是不同的,对税收在一定经济条件位不同的相互框架。税制结构在整个税收制度中处于统领地位。下作用的实际发挥,具有重大的制约力量。税制结构是否合理,是税收制度是否健全与完善、税收作用能否充分发挥的前提。

一、目前我国税制结构现状分析

经过1994年的税制改革,我国形成了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体系。新税制经过十多年的运转,逐步形成了一个基本稳定的税制格局,2001年至2005年我国税收收入中各税种的结构及其变动情况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网站有关统计数据编制

通过对我国现行税收制度结构作进一步分析可知我国税制结构的两个典型特征:

一是流转税为主体税种。流转税一般是指对商品的流转额和非流转额的营业额征收的那一类税收,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中的流转税主要有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三种。

二是所得税收入比重较低。所得税是对企业和个人,因从事劳动、经营和投资而取得的各种所得所课征的税种统称,如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所得税的征收是对社会收入初次分配的一种再分配或者说是对社会收入初始分配格局的一种调整。

二、现行税制结构存在的主要缺陷

1994年全面工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涵盖流转课税、所得课税、财产课税、资源课税、行为调节课税五大税类、内容较为完备的现代税体系,新税制运行10多年,其运行状况如下:

1.流转税类。作为我国第一大税种的增值税只具备了国际规范化增值税的部分特征(单一或接近单一税率、凭发票抵扣进项税额、价外税),缺乏规范化增值税的另两个重要特征:消费型和全面型。

2.所得、收益税类。我国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实施采用的是行政收费制度,并局限于城镇范围,分省市区域运行。我国现行的以费代税的社会保障制度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发展,而社会保障税的缺位则在客观上影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3.财产税类。我国目前税收制度中财产税类税种设置尚不齐全,已开设的财产税种只有房产税、契税、车船使用税。

4.资源税类。我国目前在对资源征税方面,除了对矿产资源和盐等征收资源税外,对土地资源开征了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等。土地增值税是为了抑制地产市场过热现象而开征的,在房地产增值高潮已过、住房消费不景气的情况下,该税种在不少地方实际上早已名存实亡。

5.行为税类。目前我国开征的行为税种之多是国际上少有的。行为税类税种多,收入零散,涉及的非法人纳税人较为广泛。同时,由于税制设计上不够严密和规范,偷逃税漏洞较多。从规范化的税制看,针对特定目的行为开征的税种宜少不宜多。

三、税制结构优化的理论依据

(一)税制结构优化概念

从概念上说,税制结构是一个国家根据其经济条件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分别主次设置若干税种,并由这些税种相互联结、相互协调、相互补充所组成的。税制总体格局:即由主体税和若干辅助税组成的税制总体格局。

首先,税制结构优化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体系,它包括正确选择主体税种及其若干配套税种两个方面的内容。主体税种和若干配套税种的有效的优化组合,即形成一个有效的优化调控体系;第二层含义是结构,它包括税种结构、税率结构和征管构成等内容。税种结构、税率结构和征管构成三者的优化组合,即构成一个优化的结构层次。

其次,税制结构优化概念既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内涵,动态方面表现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政府主观意图、不同的税收征管水平和不同的社会历史状况等因素决定的不同历史阶段税制结构优化的结果不同。

(二)税制结构优化的理论分析

1.最优税收理论

所谓最优税收,是指依据税收中性原则征收的,不产生超额负担和不造成任何经济扭曲,且符合税收公平原则的税收。作为一种理想化的税收工具,最优税收的特点是:只具有收入效应而不产生替代效应、不干扰相对价格、纳税义务与纳税人能够改变的因素不发生关系。

显然所谓最优税收只是某种可望不可及的目标,因为现实不可能满足或完全满足最优税收的假设前提,即资源的市场配置不可能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提出最优税收目标的意义在于:为政府设计税制和制定税收政策提供一种理想的参照系。

2.次优税收理论

次优税收是以西方经济学中的次优理论为基础的,如前所述帕累托最优是要解决经济不存在扭曲条件下的资源最优配置问题,而次优理论讨论的是这征税范围广泛的税基尽可能按单一税率征税,因为面对征税范围广泛的税基和单一税率,纳税人的替代选择空间极为有限,难以用征税行为替代不征税行为,用低税行为替代高税行为。

四、制约税制结构优化的因素分析

(一)制约税制结构优化的根本性因素

1.经济结构决定税源结构,从而决定税制结构。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如何,直接决定着税收的来源,进而影响着税种的设置和不同税种的地位。

2.经济的商品化程度制约税制结构。经济的商品化使税基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在这种条件下,税收既可以课于企业也可以课于个人,既可以课于收入也可以课于支出,既可以课于流量也可以课于存量,课征环节可以是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

3.经济的效率束缚着税制结构。低水平的经济效率决定了低水平的企业利润和低水平的个人收入,企业和个人的负税能力较低,所得税的税基就异常狭窄。

(二)制约优化税制结构的重要因素

一国的税收征管水平如何,是该国优化税制结构的重要制约因素。决定税收征管水平高低的直接因素有:国家的税收征管制度以及相关的司法支持情况、征管手段、国家纳税人的财务核算水平和纳税意识等等。

此外,政府不同的主观意图(即征税主要是为筹集财政收入还是更侧重于对经济发挥调节作用)也使国家选择不同的税种、不同的税制结构。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得各国在选择本国税制结构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牵制。区

五、税制结构优化的判定原则及优化目标

(一)税制结构优化的判定原则

一般来说,税制结构优化都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保证财政收入原则

保证政府财政收入,满足公共支出需要,是税收最基本的职能和首要任务。保证财政收入原则反映在我国税制结构优化的现实问题中,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要坚持商品税第一的原则。

2.效率和公平兼顾原则

优化税制结构,就是要通过主体税种的选择,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有关公平与效率的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通过辅助税种的设置,解决涉及公平与效率的次要矛盾和次要问题。

3.有效发挥国家对经济运行宏观调控原则

在对税制进行优化时,新税制能否有效发挥税收调控作用以促进经济增长,提升综合国力并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将成为评判税制优化与否的一大标准。

4.政府有效控制原则

优化税制结构,须考虑政府当局的有效征管能力,选择政府能够有效掌握的税收工具,同时随着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对税制结构进行适时的调整。

(二)我国税制结构优化的目标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税制结构优化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完善的税制结构。具体的说,我国的税制结构优化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目标:

1.建立起流转税和所得税并重的双主体的税制结构

从流转税和所得税的运作特点及其在组织收入、调控经济中的主要作用,结合当前实际,我国税制的优化就是要在完善增值税、企业多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的基础上,完善目前流转税和所得税并重的双主体的税制结构,既能够为政府取得充足的税收收入,又有效地服务于政府公平与效率的目标。

2.建立起妥善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的合理分税的税制结构

如何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合理划分税收收入是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是有效的实现政府税收政策目标的重要方面。我国税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合理划分税权与税种的分税制。

3.形成良好的税收调控体系

税收的征收具有广泛性,影响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税制设计的主动权掌握在政府手中,这就为政府运用税收手段调控经济创造了条件,税收在任何国家都是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

4.形成合理的税收负担水平

合理的税收负担水平既能够保证政府收入的需要,又不使纳税人的负担过重,保证纳税人税后的经济活动能力。

5.建立起有效的税收征管模式,强化税收管理

优化税收征管,建立起适合我国目前情况的完善的税收征管模式、征管办法,有效的实施税收征收管理就是税制优化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之一。

六、优化我国税制结构的政策建议

(一)优化我国税制结构的指导思想

优化一国税制结构的进程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发展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但是任何长期的发展过程都是由一个个相对静态的阶段构成的,研究问题要先从静态角度入手,研究现阶段如何进一步优化我国的税制结构。

在适度的税负总水平下,建立优化的税制结构是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的必要条件。为了实现我国税制结构的优化,当前应遵循以下指导思想:以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以财政需求为基础,以公平、效率为目的,从税种的优化、税率的优化和征管构成的优化入手,进行税制改革,构建起以流转税与所得税并重的、富有弹性的、征管效率高的税收制度,实现我国税制结构同世界有代表性国家税制结构的趋同。

建立起富有弹性的税制,把税收弹性提高到一个较为合理的水平,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本文在此只作初步分析。如全面开征个人所得税的问题,现在的条件还不成熟。

其次,要严格控制减免税使用范围。目前,应限期对现有的各种减免税政策进行重新审查,并逐步取消各种不合理的减免税。

(二)进一步完善我国税制结构的设想

我国应实行以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为主,其他流转税、社会保障税、个人所得税以及有关财产税为辅的税制结构,以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为实现向这一目标结构的转化,需对我国现行税制进行全方位、分步骤的改革,改革建议如下:

1.完善流转税制

(1)完善增值税。增值税作为符合税收中性思想的现代间接税,由于聚财功能强,对资源配置的影响较小,但我国的增值税仍然存许多问题,应进行必要的改革。

第一,将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实行生产型增值税,由于固定资产中所含进项税额不允许扣除,就存在重复课税,违背了增值税不重复征税的原则.对于固定资产比重不同的企业而言,税负不公平,而且出口退税不彻底,不利于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消费型增值税的征收会有利于解决以上问题。

第二,拓宽增值税征税范围。我国已将加工、修理、修配纳入增值税征税范围,但大多数劳务仍然征收营业税。(2)完善消费税。消费税现存的问题是征税范围不当、调节作用弱。首先,要适当扩大消费税的征收范围。

2.优化所得税

(1)改革企业所得税。将内外资所得税合二为一,对外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使税收优惠与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地区发展政策相结合,中国稳定的环境和广阔的市场将会弥补税收优惠政策的改变对外商投资的影响。

(2)改革个人所得税。第一,扩大课税范围。第二,及时调整费用扣除标准。第三,平衡不同项目税负。第四,由分类征收向分类综合征收转变。

(3)开征社会保险税。

3.优化财产税

使财产税课征的加强与预算外资金管理的规范相结合,将其中凭借政府权力征收、交费与受益无直接关系、具有强制性、无偿性的那部分收费项目规范为税的形式,并入相应的税收中。

4.开征环境保护税和教育税

将现行的环境污染收费规范为环境保护税,加强其强制性和固定性,确保“谁污染,谁交税”,缴税额不低于污染项目受益额,也不低于污染所造成的损失额,使污染行为受到遏制,污染损失也有充足的资金进行治理;将教育费附加、农村教育费附加、各地开征的义务教育费或教育集资合并为教育税,使教育有足够的资金来源,并遏制乱收费。

(三)设计合理的税率

下面分别探讨所得税、流转税以及其他税种的税率设计。

(1)所得税税率的设计

所得税是以收益所得额为征税对象而设计征收的税种统称。由于所得税税负不象流转税税负那样可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全部或部分的转嫁,直接构成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因此,所得税税率的设计必须严格地按照量能负担原则进行。主要解决不同性质的所得应采用什么税率形式和确定税率高低两个问题。

总之,各种税率形式与方案,各有其特点和利弊,需要综合各种因素选择和合理搭配。

(2)流转税税率的设计

流转税是以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为征税对象而设计征收的税种的统称,其应纳税额的多少与商品的实际成本及盈利的高低不发生直接关系,而与商品价格及销售数量直接相关。我国在增值税改革实践中,借鉴西欧国家税率均一化的经验,减少了税率档次,由原来的11个税率档次简化为三个税率档次。这种对增值税实行统一比例税率与对消费税及其它流转税实行差别税率的配合,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3)其他税种税率的设计

其他税种是指那些在税收收入中所占比重不大的税种,主要包括财产税和行为目的税类的税种。即对这两类税种税率的设计应依据不同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把能够实现国家调节目的的税负分摊入这两类税种的税率之中。

(四)完善税收征收管理,促进征管水平的提高

1.改革征收管理模式。应该规范征纳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切实转换税务机构的职能。税务机构应实行征、管、查分离,加强内部控制,杜绝舞弊的产生。

2.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健全纳税服务体系,为纳税人自觉纳税创造条件。

3.加强税务稽查,加大执法力度。在任何国家,即使是纳税人纳税意识较强的国家,偷漏税款也是在所难免的,因此税务稽查是保证税收政策贯彻执行的关键所在。

4.革新征管手段。在征收、管理和稽查中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系统,尤其是加强税务系统内部计算机之间的联网、税务系统与银行等外部单位之间的联网,大力进行税收软件的开发,提高工作效率。

(五)注重税收政策调整与其他经济手段的搭配与协调

同其他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我国优化税制结构的进程同样具有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税制改革不能超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阶段,不能超过各级部门(包括税务部门)和纳税人的实际承受能力。由于国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法制和国际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在短期内达到理想的最优税制是困难的,况且事实上也并不存在最优的税制。我们只有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向,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循序渐进地实现既定目标,推动税制建设的前进,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恒丰银行牟平支行)

作者:刘广波

上一篇:我国离婚理由论文下一篇:高校物理化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