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校图书馆管理结构设置

2024-05-06

谈高校图书馆管理结构设置(通用12篇)

篇1:谈高校图书馆管理结构设置

高校图书管理系统数据库概念结构和逻辑结构设计

一、概念结构设计

1、分E-R图设计

针对读者注册局部应用,运用分类和聚集的方法可得“读者”和“读者类别”实体集,其E-R图如图1所示。

图1 “读者”和“读者类别” E-R图

针对借书和还书局部应用,运用分类和聚集的方法可得“读者”和“图书”实体集,其E-R图如图2所示。

图2 “读者”和“图书” E-R图

2、总E-R图设计

将图1和图2中的分E-R图集成,可得总E-R图,如图3所示。

图3 高校图书管理系统总E-R图

二、逻辑结构设计

将高校图书管理系统数据库概念结构转换成关系模型,可得高校图书管理系统数据库逻辑结构,结果如下:

读者类别(类别代码,类别名称,可借阅天数,可借阅数量,超期罚款额)读者(卡号,姓名,性别,部门,办卡日期,卡状态,类别代码)图书(书号,书名,作者,出版社,价格,库存数量)借还(卡号,书号,借书日期,还书日期)

篇2:谈高校图书馆管理结构设置

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的调查与分析

文章通过网上、文献调研,对我国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为适应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内容、服务模式、服务方式等多方面变革,着重对高校图书馆机构重组的依据、原则、形式等诸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作 者:吕秀云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图书馆,浙江,湖州,313000 刊 名:图书馆杂志  PKU CSSCI英文刊名:LIBRARY JOURNAL 年,卷(期):2004 23(9) 分类号: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机构设置   机构重组   调查分析  

篇3:谈高校图书馆管理结构设置

关键词:高校,数字图书馆,B/S结构

0 引言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化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并应用于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快捷与便利。在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传统图书馆的机制已无法满足信息时代人们所需资源信息量和信息种类的要求,数字化成为现代化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许多高校图书馆都正在做或者正准备做这方面的工作,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应用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改革,对于高校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有很重要的意义。

1 概念及特征

1.1 概念

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是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图文并茂文献的图书馆,它是一个电子化信息的仓储,能够用数字技术存储不同地理位置、多种媒体的信息资源,实现跨越区域、面向对象的网络查询和传播。数字图书馆是一种无物理空间的虚拟图书馆,能够实现传统图书馆的大部分主要功能,为高校图书馆构建海量的教育资源。其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能够在知识的海洋内自主探索,提高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1.2 特征

1.2.1 实现文献资源数字化

传统图书馆主要提供纸质文献资源,而数字图书馆利用信息技术,将各类传统介质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处理,实现数字化,并采用光盘、硬盘和超文本等先进的存贮技术加以储存,相对于纸质资源占用空间极小。纸质馆藏要进行排架整理,防火、盗、虫、潮,破损修复等一系列繁杂的工作,而数字图书馆则不需要,同时,还有利于馆藏的长期保存。

1.2.2 实现信息传递网络化

传统图书馆阅览功能的实现受地域、时间限制,读者必须按开放时间去各书库借阅馆藏资料,费时费力。而数字图书馆以网络传递信息,使读者检索、阅览不受空间、时间约束,通过网络就可以快速检索到所需文献信息,提高了文献资源信息的利用率。

1.2.3 实现检索信息全面化

在传统图书馆内,只能检索到馆藏的简单信息,读者必须根据索书号找到图书,查阅内容后才能确定是否符合需求。数字图书馆有各类别、多媒体的数字资源库,能够为读者提供有关其所需资料全面的检索信息,以便读者选择,提高了信息的检索效率。

1.2.4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化

数字图书馆充分实现了资源共享,读者可以跨地区、跨国界、跨行业利用信息资源,也可以通过网络上传,提供自己掌握或创造的信息以供他人使用,这是传统图书馆无法实现的。

1.2.5 实现信息服务自主化

读者在利用传统图书馆时,需要馆员提供现场借阅服务、咨询服务等,且借阅活动需要接受管理。而在数字图书馆,读者可自主安排阅览时间及方式,通过电脑自行操作,使馆员的工作效率提高,并且避免了不必要的冲突和摩擦。

2 B/S结构

数字图书馆通常采用C/S(客户端/服务器)、B/S(浏览器/服务器)这两种模式,早期C/S模式的网络管理系统比较流行,而B/S结构正以其比较优势逐渐取代C/S模式。

2.1 B/S构架介绍

B/S构架是通过标准的Internet网站形式来提供电子图书服务的,用户通过WEB浏览器即可完成登录、检索资源、阅读文献等所有操作。用户提出的服务请求和服务器的响应都是通过标准的HTTP协议进行的,在服务器内部,文献资源信息等都存放在数据库中,由WEB服务器从数据库中提取用户所需要的信息,再通过网络传送到用户的浏览器中。它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对C/S结构的一种变化或者改进的结构。

2.2 与传统的C/S模式相比的优势

2.2.1 扩展性优越

如果数字图书馆内想增加几个信息点,只须增加工作站而已,而C/S需要增加信息点的客户端软件费用;如果想把数字图书馆的概念扩大到整个校园,B/S只须增加工作站而已,C/S则因为费用高昂而难以实现。这点符合高校图书馆节省建设资金的目标。

2.2.2 兼容性良好

由于校园网软件大都走流行的B/S构架,所以数字图书馆应该采用流行的B/S构架。它是一次性到位的开发,能实现不同的人员,从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接入方式访问和操作共同的数据库;它能有效地保护数据平台和管理访问权限,服务器数据库也很安全。C/S构架是通过在客户端安装控制软件,从而实现监控。由于增加额外的信息点时,必须安装新的客户端软件,维护成本高,兼容性差。

2.2.3 操作直观简单

传统的C/S架构中,用户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才能熟练掌握软件的各项功能。这是由于在C/S架构中,程序的形态会千差万别,没有同一的使用规律可循。软件的易用性同程序员编程的习惯和对程序内涵的理解有较高的相关性。如果程序员为用户考虑得较多,那么软件的可用性也就较高;如果程序员仅仅考虑技术问题,而忽略了用户的感受,那么软件的可用性也就较低了。这一切,在传统的C/S架构中是难免的。

B/S架构的特点是客户端所有的操作都可以通过浏览器完成,不需安装其它的任何软件产品。对于用户来说,只要会上网,就能够操作数字图书馆,进行图书的浏览、借阅、购买、管理等各种操作。高校图书馆有很多工作人员对计算机操作不够熟练,简单易用的系统能够提高其工作效率。

2.2.4 实现“信息随身”

采用B/S架构之后,数字图书馆就可以真正成为网络上虚拟的图书馆,从而无所不在。用户也可以真正实现对图书馆的移动访问,实现“信息随身”的目的。这是因为用户不需要在计算机上安装客户端程序(几乎所有的计算机上都有浏览器),无论他走的那里,只要能够上网,就可以访问图书馆了,这一点,也是C/S架构所难于比拟的。

3 实施数字图书馆带来的主要问题

3.1 资金问题

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需要投入大笔的资金投入。图书馆除了购买纸质馆藏外,还要引进电子资源,实现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资源库及信息管理系统,购买新的软、硬件设备,进行系统升级和维护等等,建设数字图书馆是一个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皆备的系统工程。虽然目前高校都比较重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投入了部分资金,但要真正实现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还需要加大投入。

3.2 馆藏规划问题

目前,高校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相依并存。要根据新时代的读者需求,完善馆藏结构,采购纸质、光盘、电子等多种介质的资源。如何用有限的资金进行馆藏规划,使其合理可行,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需要,提高馆藏利用率,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3 技术问题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基础。当前,高校都在加速数字图书馆的进程,除引进网络数据库资源,都在进行或准备进行馆藏文献资源数字化。目前所用的技术主要有多媒体、数据库、数据压缩、网络、光盘存储等等,很多高校技术手段比较落后,进展缓慢。建设数字图书馆还需要进行文献信息加工,形成二次、三次文献信息供读者使用;将信息资源统一标准,使之规范化;注重信息网络、数据库及操作系统的安全,进行实时维护等,这些工作都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

3.4 工作方式问题

数字图书馆建设影响了高校图书馆员的业务工作内容和方式,带来了重大的变革。以前是手工化的操作方式,主要是围绕着实体馆藏来开展,现在用网络信息系统进行实现编目、流通、检索、管理等功能,需要简化工作环节,重新设定业务流程,转变工作方式。

3.5 管理问题

数字图书馆的实施使高校图书馆的机构设置、制度制定、人员管理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需要调整部门结构,增加网络技术部门,进行管理和维护。且由于服务方式、内容的改变,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也要随之而变,管理制度要重新修订,对人员的考核、激励等也要重新考虑。

3.6 人才问题

数字图书馆的实施需要建立知识广、业务精、能力强、具备变革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在了解图书情报、档案学等业务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数据库技术、数据检索技术、安全维护等方面的知识。而高校现在普遍存在馆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必须不断培养和引进复合型人才,适应数字化的发展要求。

4 对策分析

4.1 转变观念,适应发展要求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运行需要全院人员引起重视,自上而下转变传统观念,迎接新的变革,适应新时代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要求。要从思想认识上了解建设数字图书馆的重要作用,加大资金、人力、物力投入;要有全局意识,调整部门机构,制定新的规章制度和人员管理模式;馆员要实现自我角色的转变,适应新的工作方式、方法,并积极创新。

4.2 合理制定馆藏规划,充实电子资源

目前,高校引进电子资源的力度还不够,需加大力度。在进行馆藏规划时,要注意调整纸质馆藏和电子资源的比例,细分到各个类别;研究专业学科特点,注重实用性,建立特色资源库;在电子资源采购上要注意评估其学科建设、学术质量、业界评价情况,力求高性价比;与其他图书馆开展广泛的合作交流,学习先进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源共享。

4.3 采用先进技术,实现馆藏文献数字化

馆藏文献数字化是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使传统图书馆中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为建立特色数字图书馆提供了基础,加强了信息资源建设。要获取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与有经验的软件公司充分合作;制定转化原则,优先实现特色馆藏数字化;要研究自主建设的可行性,了解文献资源市场状况,避免重复建设。

4.4 转变服务方式,完善读者培训

数字图书馆要求馆员转变对读者服务的内容和方式。馆员需要分辨和筛选信息,获取符合本校读者需求特征的有效信息,开展咨询服务,成为网络信息导航员;要大力宣传数字图书馆,组织检索培训、数据库专题培训等,培养读者检索、获取、利用文献资源信息的能力;维护网站环境,吸进读者访问;可使用聊天工具、邮箱、视频等多种方式与读者沟通,了解其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和满意度;寻求意见和建议。

4.5 提高馆员素质,完善队伍建设

人才缺乏是制约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因素,图书馆数字化对馆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对很多计算机、网络知识匮乏的工作人员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高校图书馆要根据本馆具体情况,引进专精化的复合型人才,完善机构组织建设;制定人员培训规划,组织参加专题培训学习、进修、参观交流活动,提高信息素质,以适应数字图书馆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沙志龙.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10).

[2]李昊,杨燕勤.基于B/S结构的高校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现代情报,2010,(1).

[3]宁风英.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现状及对策[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5).

篇4:谈高校图书馆管理结构设置

摘 要:在这个现代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服务时代,作为各类高等院校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高校图书馆需要以适应这个社会发展的创新服务去迎接社会环境的巨大变革。它的部门设置结构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由最初的垂直模式向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扁平模式及矩阵模式进行不断变迁。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部门设置;垂直模式;扁平模式;创新服务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特别是网络云服务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如阅读环境、信息环境、服务环境及服务层次的扩展等,读者的选择和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高校图书馆作为支撑高等院校的三大支柱之一,除了为广大在校师生提供各类信息咨询服务,同时也是国内知识学术的前沿阵地,它作为学校的心脏更需要以改革创新的新姿态去迎接这种新的环境变革。而服务的创新离不开图书馆业务机构的合理布置。在这个信息服务的时代,图书馆部门设置结构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迁着。

早期的高校图书馆部门设置多以纵向管理的垂直模式为主,部门设置以图书馆工作目标和业务流程进行解析为基础,它着重于工作目标的分解和细化,强调高校图书馆部门和馆员之间的纵向隶属关系[1]。

任何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同社会经济和环境都密不可分,随着网络环境和现代通信、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得到较普遍的应用,这一特征更为明显:一方面不同社会群体间的知识鸿沟进一步加剧,人们对信息服务的需求愈来愈大;另一方面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使社会组织各层面的活动量显著增加,知识流动大大加快,传统的多层次、职能性的纵向等级体制管理模式限制了信息技术和人的潜能的发挥,阻碍了图书馆各项服务的开展和顺利实施[2]。网络环境的迅速发展、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业务工作中的大量应用,以及组织技术的多样性和相互依赖的特性,使图书馆的组织结构也在慢慢发生改变,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

随着高校图书馆观念的进步和现代技术条件的不断改进,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纷纷探索更科学、有利于更好为读者、为科研服务的部门设置结构,即强调协调与灵活并重的扁平化模式,它是按照学科知识分类和读者服务标准来划分的,这种模式更加强调馆员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对馆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在全馆范围内,在保留各部门并完成其职责的基础上,削弱馆员对部门的纵向隶属关系,根据工作需要和馆员的个人特长,加强馆员的横向联合,组建若干个专门性的工作小组去组织实施新的综合性服务。这种扁平结构的设置更能促进有效管理,充分实现个性化、集约化、主动性、开放性和专业性的服务。它以读者服务为主要对象,促进了机构的精简,使得管理活动和信息交流更为直接、有效,在馆员心理上起到接近距离、缩小差别的效果,有助于激发馆员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

为了弥补扁平式组织结构横向联系较差,缺乏弹性的缺点,国外许多高校图书馆更引进了矩阵式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工作目标明确,行动反应迅速,既有纵向和职能部门的联系,又有横向跨越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合,它把组织管理中的“垂直”和“水平”相联系,把集权化和分析化结合起来,既讲分工又重视协作,具有非常大的灵活性,它要求职能系统人员在完成自己职能范围内的服务工作的同时,还要利用本部门的工作性质及个人知识技能,打破图书馆部门间和人员间的壁垒,促进协作和沟通,进一步开展工作、提高业务水平,实现图书馆服务创新的目标。

有研究者对国内16所985高校图书馆的组织机构和主要部门设置进行调研得知,这些代表着国内一流水准的高校图书馆在部门设置改革方面走在了前列,部门设置模式更偏向于扁平化,而且有些高校探索性地设置了学科服务部、规划发展部和读者服务部等新兴部门。这些新兴部门的出现反映了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业务结构重组,说明图书馆是个不断发展的有机体。

优化图书馆组织结构,提高组织结构效率,创建面向读者信息服务的图书馆组织结构是图书馆生存、发展的必然。无论是扁平式图书馆组织结构,还是矩阵式的图书馆组织结构,其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实体,不仅仅是功能创新,在更大范围内还带动和引发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以及文化创新,使图书馆这个有机组织产生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高校图书馆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打破传统的集权式组织结构,模糊组织边界,强调部门之间合作,实现各类资源纵横通畅,提高办馆效率,适应创新服务的发展要求。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的部门设置改革变迁还是遵循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不管是为了广大读者服务,还是为了调动图书馆员们的个体能动性,这些工作的核心都是围绕着“人”这个个体来运作的,这一点也正体现了现代图书馆的理念由“重藏轻用”到“一切为了用户”的转变。只有充分调动了人的因素,才能使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 郑松涛,赵雪云,殷玉军. 高校图书馆部门设置研析[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6).

篇5:谈高校图书馆管理结构设置

浅谈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关乎到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本文分析了现今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所存在的问题,讨论了实施的意义,从而探讨了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可行措施的几个方面.

作 者:温国华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图书馆,天津,300130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2009“”(3)分类号:G251.6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人力资源 开发与管理

篇6:谈高校图书馆管理结构设置

一、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的特点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教学科研任务、师生构成特点和整个国家和谐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的工作必须具备相应的民族特色

(一)少数民族高校学科的民族特色

各高校都有其建设重点学科,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也相应的有其各自的学科特点和办学重点,反映在学科L:有民族的理论和政策、文教科技、民族语言、民族宗教、民族历史、民族医药卫生等。如新疆教育学院图书馆就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二)读者群的民族性和层次性

1.读者群的民族性

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群为学生、研究人员、教师、管理人员以及部分校外人员。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是一个地区的最高学府,它的教师、研究人员以及学生大部分为本地区的少数民族。图书馆作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一个工作机构,校内人群的民族性决定了图书馆读者群的民族特征。

2.读者群的层次性

高校图书馆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服务的,高校的教学工作具有阶段性,在每个不同的阶段里,读者对文献资料的需求层次是不尽相同的。(教学论文 )高校的主要读者群是学生,包括大专生、本科生、硕士生等,学生的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不同,其文献需求也相应的有所不同。

(三)馆藏文献的民族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都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和灿烂的传统文化。少数民族在我国历代的政治、经济、边防和多元文化舞台上都扮演过重要角色。少数民族地方文献资源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知识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加强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大力开发利用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对繁荣我国边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增强民族团结,增进民族文化交流,发展民族地区经济都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少数民族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和其他地区高校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一样,都是为了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的需要,以专业文献为主并适当照顾全面。少数民族文献是记录有关少数民族在不同时期、不同学科、不同地域,以不同方式进行社会实践的知识和经验的载体。少数民族文献的特征是:历史悠久、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布局分散。作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其馆藏文献应当在保证其专业文献总量丰富的基础上,也应具有其民族特征,要重点搜集和整理少数民族文献。

二、少数地区高校图书馆的现状

(一)社会资源配置不均成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首要障碍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滞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结构不完善、功能机制不健全的结果。我国的少数民族多聚居于边疆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由于自然环境、交通、风俗习惯、人口数量等因素,很多少数民族人民聚居的地区依然是经济欠发达甚至是贫困地区。这种社会资源配置不均就造成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建设中经费不足,处于落后不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每年购书经费远远少于东部发达地区的高校图书馆。学校购书经费不足,采购的文献资源满足不了读者的需求,必然会影响到读者服务工作的开展。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

(二)图书馆馆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图书馆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图书馆能否提供优质服务,人才是关键,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这一作用尤其明显,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本地资源条件的限制,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相对滞后,使得目前许多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馆员缺少专业的图书馆知识和信息管理技术人员,双语型和一专多能型技术人才缺乏,且服务意识薄弱,另外,少数民族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人才流失的问题,高学历人才难以引进,自己培养的人才也常常流失。这给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三)图书馆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落后

当前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存在着机构设置不合理,运作方式不灵活等弊端。有些高校的.图书馆的工作内容、机构设置和工作流程仍沿用传统的模式,如仍沿用手工操作,没有将图书馆进行信息化管理。这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文化相对滞后,信息技术在图书馆没有得到广泛的运用,主要原因是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缺少计算机等现代化的设备,使得网络信息和特色数据的服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这显然已经不适应现代高校图书馆的科学发展和创新。

(四)少数民族馆藏文献资源数量不足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要实现管理和服务的创新,获得长足发展,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要不断充实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馆藏文献资源。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依据本地区、本学校的专业特色,同时根据少数群体读者的需求特点,有计划地投入适当比例的图书馆建设经费,购买开展多元文化服务所需的报刊、音像和地图等资料。建设多元文化馆藏,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维吾尔族学生较多,那么有关维吾尔族的民俗、宗教及维文书籍就可以成为特色馆藏。但由于目前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对图书馆的投入经费不足,在采购文献资源时只注重本校主流文献的选购,而往往忽略其它类型文献,尤其是少数民族文献资料,从而导致多元文化馆藏资源数量不足。

三、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创新的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创新,必须以本高校所在地的民族经济、文化、教育现状和特点为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开展。

(一)社会资源分配应向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适当倾斜

社会资源配置不均成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首要障碍。政府在社会资源分配中,应适当地向其倾斜,改变不合理的社会资源配置方式,推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事业协调持续发展。同时应建立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保障体系,对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将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此外,要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研究建立州、县、乡图书网络,实现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机制,形成一个强大声势的共同体,来影响社会的公共方式决策,最终达到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整体水平的目标。

(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专业队伍的建设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本地资源条件的限制,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相对滞后,使得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参差不齐,无论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上都不甚合理,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给图书馆各项工作带来不少困难,所以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专业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大力引进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是对原有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派馆员外出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和理论知识,组织馆员参观先进图书馆,以全面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

(三)创新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有其各自民族的文化特征、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要做好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就要结合当地的民族特征,掌握好民族政策.有的放矢地做好读者服务工作。作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图书馆,要坚持以为教学服务为方向,以广大教师和学生读者为本,改变以往传统、落后的服务方式,通过多种途径,积极主动地探索科学有效的服务方式,并适时更新服务手段,调整充实服务内容,为读者提供方便的服务。

(四)加强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建设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同时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财富,其具体表现形式就是众多的民族地方文献。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知识储量丰富的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地搜集、整理、收藏民族地方文献。

1.设立民族特色文献典藏室,注重对纸质文献和实物文献的收藏

在纸质文献的收藏中,要特别重视对宗教经典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比较普遍,一些宗教典籍中蕴藏着民族地区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乃至医药知识,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此外,还有关于民族历史、地理、政治、文化,有关民族地区的政府文件、调查报告等,这些都是值得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收藏纸质文献。

实物文献的收藏,包括雕刻、建筑、工艺品、岩画等等。这些实物文献相较纸质文献保存难度大,对配套环境设施的要求高,一般的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很难独立保存,可以尝试与当地有关文物保护部门一同研究保护。通过民族文献典藏室的设立,将民族文献集中典藏,方便民族研究工作者查阅。同时要做好民族文献的目录整理工作,注意搜集反映本地区各民族科学研究新动向、新成果的文献信息。

2.建立民族文献网络数据库

篇7:谈高校图书馆管理结构设置

浅谈新世纪高校图书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

针对当前图书馆发展的实际,对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进行了重新认识,分别从政治思想、职业道德、业务素质和能力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 者:张玲娣 作者单位: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湖北・襄樊,441021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年,卷(期):“”(12)分类号:G251关键词:图书管理人员 素质 要求

篇8:谈高校图书馆管理结构设置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非结构化大数据,D-SFSD管理模式

高校的图书馆作为给大学生提供知识和各种书的重要场所之一, 其蕴含的数据的信息, 必须要具备高度的专业性和真实性。数据是科学的重要依据, 没有数据, 科学也就失去了严谨性, 变得毫无说服力。因此, 高校图书馆的数据也应该进行量化处理, 运用有效的方法挖掘并管理数据, 将图书馆数据自身价值放到最大化。

一、高校图书馆大数据的特点

高校的图书馆是学生获取数据的主要来源之一, 而随着各个高校的图书馆内信息不断地发展和更新, 其中的数据也是逐渐呈几何计数的形式快速增长着。很多高校的图书馆数据都体现出多元化、多种类和多数量的状态。而数据需要的是真实性和准确性, 因此, 高校图书馆数据的管理就更加难上加难。现阶段高校图书馆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 一) 高校图书馆的非结构化数据的特指性。高校图书馆中数据的接受者主要是高校内的教师和学生, 而高校外部的图书馆数据的接受者的数量极少, 所以, 在对高校图书馆使用者的角度分析, 只需了解在校的教师与学生的数据的需求, 并在在校的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中发现高校图书馆使用者的行为, 由此来判断非结构化的数据的出现和发展的规律。

( 二) 高校图书馆的非结构化数据的情境性。在各个网络社区中出现的各种数据, 一般都是在网络内的各个成员沟通的过程之中被发掘出来的, 因此, 在网络社区内的各个成员之间沟通的时间、主题以及交流过程中存在的观念, 都会在网络社区的场景的推动之下, 逐渐提高非结构化数据的有效性和数据的优质性。

( 三) 高校图书馆的非结构化数据的规模性。高校图书馆的使用者一般为在校的教师和学生, 因此,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数据接受者的文化水平和基础素质普遍很高, 而图书馆信息数据的接受者又能够利用现在的新媒体来随时更新和发展数据, 使图书馆的数据逐渐形成一种大规模的、即时性的发展趋势。

二、高校图书馆非结构化大数据的管理依据

( 一) 高校图书馆的数据来源丰富。高校图书馆非结构化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图书馆自身的图书收藏和图书馆外部的具有开放性的数据源。而这些图书馆非结构化的数据来源的准确性以及严密性都不尽相同。所以, 在对高校的图书馆进行非结构化的大数据管理时, 需要针对数据的主要来源来判断数据的处理方式。

( 二) 高校图书馆的数据格式繁多。图书馆的非结构化的数据格式往往种类繁多, 不仅包括文本、办公文档和报表等数据, 还包含图片、视频以及音频等各种形式, 而且在数据记录保存的过程中, 通常会出现一些格式和名称的变更, 使数据的原始信息丢失, 因此, 在对图书馆数据进行管理时就会增加难度。

( 三) 高校图书馆的数据产生主体各异。高校图书馆的非结构化数据的结构主体为在校的教师和学生, 而不断创造高校图书馆的非结构化数据的主体依然也是在校的教师和学生, 而教师和学生等创造数据的主体的水平素质是千差万别的。因此, 由不同主体创造出的不同的数据之间的比较, 也就存在一定的差距, 而这种存在差异的数据的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使各种数据的质量各异。

( 四) 高校图书馆的数据流向复杂。高校图书馆的数据流向通常是双向的立体交叉方式,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正是非结构化的数据的流向方式。由于图书馆数据的流向以及数据的源头不同, 数据需要到达的目标也是不同的, 造成了图书馆的数据流向复杂情况的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 图书馆的数据就会不便管理。

三、利用非结构化大数据的 D - SFSD 管理模式的管理模式

根据非结构化大数据的相关属性, 运用D - SFSD管理模式对图书馆数据进行管理。

( 一) 优化数据的组织结构。将高校图书馆的非结构化的大数据进行有效的归纳和整理, 优化处理大数据的方法, 将各类零散的、独立的数据进行高度的提炼和分解, 同时注意将各种不同格式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归纳和整理, 之后再对数据进行细分, 最后提炼出具有高度准确性和科学性的有效数据, 予以保留。高校的图书馆的数据量普遍较大, 而且由于有些数据为暂时性的, 因此即时性也极强, 还有一些不易被挖掘的隐藏数据, 因此, 这些数据的统计方法都需要根据数据之间的差异来进行调节。

( 二) 确定数据的选择属性。在D - SFSD管理模式中, 需要对大数据进行与基础学科、重点学科以及新型的学科的相关的大数据, 进行时间与空间的互补与提升, 将现有的图书馆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有效的获取, 并完好地存储下来, 并将相关的数据组织在一起, 之后对数据进行有效的传递, 并对各种隐藏数据进行挖掘和管理, 最后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

( 三) 增加数据的分级管理。非结构化的大数据一般具有不同的领域专业等不同的特征, 而各种数据的价值也由数据来源的不同资源决定。在高校的图书馆中, 应该应用非结构化大数据的专业统计模板, 并将完成分类的数据, 根据使用的次数以及时间进行存储, 必要时要进行压缩, 将图书馆数据尽量分出等级, 然后按照分级进行管理, 这样能够方便数据的使用者查找数据, 为使用者提供诸多方便。

结语

随着我国的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非结构化大数据还需要进行更加科学和严谨的管理, 将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 从传统的结构模式向非结构化的大数据的相关管理模式过渡, 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数据的质量都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曹霞.高校图书馆非结构化大数据的D-SFSD管理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 2014 (01) .

[2]薛文静, 孔岩.基于文献分析的国内图书馆大数据应用研究述评[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4 (11) .

[3]郭春霞.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非结构化数据融合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 2015 (05) .

篇9:谈高校图书馆管理结构设置

关键词:高校教务;素质;实践能力

一、教务管理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

当今教育的发展已经处于一个新的环境之下,学生应该适应教育的改变,教育工作者更应该适应这个变化。教务工作者的管理直接影响着学校一切教学任务和学生管理的任务。也就是说,教务管理影响着整个学校的发展。教务管理是一切工作有序进行的前提,它的工作质量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学校是否能够教出人才的重要标志。高等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良好的环境因素是教育成功的核心因素,因为教务管理的好坏决定了教学任务是否能够有序地进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教务管理如果没有有效的管理理念和制度会给教学带来负面的影响,这足见教务管理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教务管理工作的主要作用是管理教学任务、组织考试等,使教师按部就班地将教学任务进行下去。由此可见,教务管理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因此,只有不断地学习与实践,努力提高管理者的综合能力,才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教务管理者存在的问题

教务管理工作的好坏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所谓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进步,所以教务管理者应该在管理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质,在管理实践中不能固步自封,要时刻紧跟时代变化,密切联系现实,才能适应教育发展对教务管理者的要求。我们要用实际行动促进教育改革,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人才。要达到以上要求,教务人员就要切实地去学习教育管理相关知识,只有有了理念,才可以正确地支配管理行为。如今,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这给教务人员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教务人员不应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中,应紧跟时代步伐,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水平,学会应用各种办公软件,以此来简化自己的日常工作,更有效地去管理学校事务。总之,在当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如果要适应教育体制和理念的变化,就要不断地强化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只有幕后的工作做好了,教育的整体质量才能提升。还有就是学校领导应多关注教务管理人员的调动,要知人善任,切实做好人员的相关配置,严选严任,合理配备,只有做到以上这些,才能为最终提高教务工作者素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因为只有选好、做好领导,才能带来宽松民主的氛围,也才能为教务工作者的发展和素质提高把好关。

三、如何提高教务管理者的素质

目前,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化,对教务管理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想不断提高高校教育的质量,首先应当提升教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管理观念和意识不应该停留在旧时代,应该与时俱进。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要紧跟现今的管理理念,提升自我能力。我们要在实践中学习如何管理,总结出一套高效的管理系统。由此,管理者就要提升自我素质。管理者要本着一颗学习进取的心,吸收其他学校和国外的管理方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总结出属于自己的一套管理理念。这对管理者的素质有很高的要求,管理者要学会适应各种环境,敢于打破传统,勇于创新。在实践中,管理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创造能力和预见能力。如今,电子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在教务管理中也大有用武之地,教务管理人员应该熟练掌握电脑知识,改变以往的工作方法,不断开拓信息服务渠道。在实际工作中,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准确地对学生、教师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储存,并定期进行更新。高校各专业的教学计划都是各不相同的,教务工作者要广泛收集师生的合理建议,不断改善教务管理工作。目前,教务管理团队普遍存在学历不够高、管理知识不足的问题。所以,在管理中总会出现复制其他学校管理制度的现象,而不同学校所需要的管理制度是不同的,各个学校要结合自己的现状,制订相应的管理规范。因此,高校应该以提升教务管理人员素质为重,使他们适应时代,这样才会使高校更好、更快地发展起来。

高校教务管理关系着高校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作为教育事业的幕后管理者,我们应该将全部的热情奉献于此,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在实践中不断进取,努力提升自我素质。只有教务工作者的素质全面提高了,学校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丽清.浅谈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构成[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7(4).

[2]许惠玲.论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1).

[3]潘志勇.浅谈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1).

篇10:谈高校图书馆管理结构设置

信息技术变革着人类社会,使人类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数字化生存时代,改变着人际沟通的规则,广告作为人类沟通的商业行为,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正面临着革命性的巨变。中国广告业从招贴画到因特网广告经历了近三十年的风雨历程。最初,广告通过物理的媒介进行传播,然而随着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广告也可以通过数字交互媒介进行传播,媒介的差异导致其策划、创作、设计、运营方式的不同。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广告业带来的诸多问题,同时又为我们提出探索价值的新问题,媒体技术的革新、信息传播模式的拓展,广告形式不断变幻,刺激我们神经的陌生感。这正是广告界和实业界面向数字化转型时期的一场及时雨。

1.交互广告与传统广告

交互广告的发展与运用紧随信息时代的步伐,自1994年10月14日wired杂志在其网上广告以来,传统广告不能代替的强大生命力,广告活动的交互性特征,由此成为新的.广告传播形式的代名词。一方面,作为信息传达的行为和意图,人类最初的广告与我们今天的广告并无二致,广告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传”与“受”,以及针对“受”后的信息反馈,进一步对广告宣传活动实施调整其实就是一种互动;另一方面,作为一种信息传达的方式和媒介,基于网络、数字技术的交互广告无疑极大地延伸了信息传达影响力的维度,其即时性、适应性等特征进一步强化了信息传达的实效性和可控性,并将对广告主和广告受众带来无穷的灵感和全新的体验,对于从事髙校广告学研究、广告人才培养问题提出了新的课题。

2.高校交互广告学科设置与人才培养

髙等院校的学生把交互广告的发展与运用纳入日常生活,研究并运用它就成为当今大学生在观念行为上的一种先进与时尚。中国广告业内已经有了敏锐的认识,已经产生探索新出路的热情,但髙等院校里开设交互广告学科的很少,多数停留在传统广告的教学思路上,对于市场上的主要交互广告形式,基本上以技术教学为主,缺少新技术、新理念与广告理论的融会贯通,然而紧随时代步伐的广告设计大学生开始尝试交互形式,他们大胆利用交互手段,为的是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下的沟通模式并为之服务。学生对于新媒体的新形势、新技术吸收很快,但由于课题新,遇到的困难很多。因此,髙等院校缺少对交互广告作系统的基础教学,交互广告学科的设置就迫在眉睫。

10月,广州美术学院率先在装潢艺术设计系开设了为期两周的交互广告可,授课对象是四年级毕业班的广告专业本科生,授课和完成作业的过程暴露了交互广告这一新领域的教学难点,以学生作业为例进行剖析,作业要求:选择一个熟悉的或感兴趣的品牌网站,分析它的市场背景、品牌内涵、目标消费群、媒体技术结构特征、用户使用情境、采用的交互机制以及信息构架,以此为基础,对这个网站重新进行信息构架,画出信息构架草图,并设计出网站首页。大部分本科生对新知识的总体理解力很强,创作出可以直接投入市场使用的才华横溢的作品,但是他们普遍对“媒体技术结构特征”和“用户使用情景分析”的描述表现出困惑,正是这种困惑促使我们对交互广告学的研究与学习。灵智大洋广告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罗伯特?施密特勒曾说过我们必须拆除把广告中最有创造力的人才和开发因特网的专家分开的障碍。”交互广告涉及的学科众多,包括计算机科学、运筹学、营销学、传播学、广告学、消费者行为学、设计艺术学、统筹学等多种学科,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尤其需要综合运用各门学科的能力。

3.交互广告学科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之前景

交互广告课程的设置应围绕着以上学科进行综合教学设计,目前国际上对交互广告的研究基本上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对交互市场营销的研究、对交互广告的传播载体的研究,交互广告的定义、交互广告的实际交互性与感知交互性的试验研究,消费者对广告的感知交互性与对网站的态度、对品牌的态度和购买意图之间关系的研究,以及对交互广告效果测评的研究。美国、日本、欧洲的交互学科建设较为领先,其课程集中在.?综合课、交互广告、数字传播和在线直接回应。类似的本科课程还包括数码影像图形创作、视频作品创作、试验声响和电子音乐创作、网页互动及多媒体光盘互动设计等。学生可以在一个真实的创作产品环境在线工作,并可以直接与从著名广告代理公司请来讲者和客座教师对话。这些国家的交互广告人才培养方法和课程设置给予我们很好的示范,面向未来的交互广告人才的培养,应重视培养他们对交叉知识的学习,并且应着重培养他们综合运用交叉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以便更好适应信息技术带来的广告变革。

篇11:谈高校图书馆管理结构设置

目前,我国开设了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有69所,根据这69锁高等院校课程设置情况的统计分析,旅游管理专业理论性特点比较突出,学生无法掌握宽领域、多层次、广范围的旅游管理知识,过分强调理论基础。其中管理类课程数量达到了141门次,高居榜首。经济学课程数量达到了68门次,位居第二位,统计会计、旅游法规、设计、外语课程等开设门数超过10门次,这些课程理论性特定特点比较突出,但是缺乏实用性,只能够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基础知识。

1.2缺乏对市场需求、市场前景的预测和分析,缺乏科学性

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了满足我国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进一步的加强了旅游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但是虽然我国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能够积极探索和创新培养计划,从形势发展的需要出发。每所高校的`培养计划都具有对教师制定了教育计划和开展教学工作的指导作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操作性。但是事实上,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缺乏对市场需求、市场前景预测和分析,都来自于教师多年教学计划的提炼和总结,很多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毕业后,需要很长时间的适应阶段,才能进入工作状态中,虽然具有合理性,但是缺乏科学性。

1.3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脱节,缺乏实践性

篇12:谈高校图书馆管理结构设置

岗位管理是相对于传统编制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创新。高校岗位管理制度“就是规定如何将高校的办学目标、任务以及办学资源合理分解到具体岗位,并以具体岗位为对象实施科学管理的制度体系,它包括高校内部各级各类岗位的设置,人员的考核聘用以及薪酬分配等—系列管理体系和规范”。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改革已经成为当下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

按照国家人事部门制定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高校岗位设置管理改革总体要求是“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进行岗位设置,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确定具体岗位,明确岗位等级,聘用工作人员,签订聘用合同”M按照改革的总体要求,各省一级的教育主管部门都颁布和出台了各项政策,以促进高校建立以岗位设置与分级管理为内核的人事管理体制,建立紧密联系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高校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岗位设置与管理,在岗位及其内部比例结构控制、薪酬及激励机制设计上,都体现向技术岗位倾斜,而管理岗位地位相对下降。以江苏省为例,高校岗位分为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3种类别,其中,专业技术岗位一般不低于学校岗位总量的70%,管理岗位一般不超过学校岗位总量的20%。3]岗位设置管理对于高校完善以岗位设置为核心的聘任制改革,提高学校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益,促进学校事业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教学管理岗位边缘化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此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面临困境,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负面影响。

困境之一:教学管理的重要性被忽视

教学管理岗位不同于高校一般行政管理岗位,教学管理处理的是教学运行,面向的是各科教师,关乎的是学校稳定。教学管理岗位具有特定技术要求,其重要性不容置疑。但是现行的高校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把教学管理岗位列为无技术岗位的范畴,采取的是“一刀切”办法,使教学管理岗位的重要性被严重忽视。教学管理岗位不仅低于教师的专业技术岗位,而且也低于财务管理、图书档案管理以及仪器设备管理等工勤技能技术,等同于后勤管理、宿舍管理等辅助教学管理岗位,这严重影响了专职教学管理队伍的稳定和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困境之二:教学管理岗位的设置受到压缩

教学管理岗位的设置是按照学校发展规模、发展定位和教学资源配置合理确定的。现行高校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只是从总体上规定了管理岗位设置的比例,而没有具体确定不同管理岗位设置的原则,在高校去行政化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出现教学管理岗位不得不与其他管理岗位竞争的情况。由于一些领导对教学管理不熟悉、不重视,导致一些重要的教学管理岗位人员配备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造成教学管理工作不科学、不顺畅、不连续、不规范、不严谨。

困境之三: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

教学管理涉及教务、考务、课务、教研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具有特定的技术要求,通常情况下,一般管理岗位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是无法胜任的。但是现行的高校岗位设置管理中的管理岗位流动机制,导致了管理队伍的不稳和管理质量的下降。3年甚至2年轮换制,导致管理岗位管理者工作不深入、不努力、不调查、不研究,得过且过。即使有些人想出点成绩,也是只抓亮点不及其余,结果导致基础工作曰趋减弱,基层工作人员愈发没有积极性,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几乎到了无人问津的程度。

二、岗位设置管理中教学管理的职能定位

在高校岗位设置管理改革中,教学管理岗位不是一般的管理岗位,一个合格的教学管理人员首先应该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即具备教师所具有的专业技术能力,熟悉教学是教学管理岗位的基本要求;其次一名合格的教学管理人员同时必须懂得管理,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即具备管理学方面的基本技能。因而,培养一个优秀的教学管理人员,其难度不亚于培养一名优秀的教师,从这个意义而言,在高校岗位设置管理改革中,教学管理岗位职能需要重新定位。

职能之一:教学发展研究

这是教学管理岗位的核心内容,教学管理者工作能力的高低和工作成效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运行与质量。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短期与中长期发展规划、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等,都需要教学管理者在研究国内外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状况和现实基础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该职能要求教学管理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教育及管理理论水平,参与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有关政策的制定,对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实际状况非常了解,并进行及时的调查研究,能准确把握管理中的关键问题,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职能之二:教学运行管理

包括教与学以及教学的管理和教学运行的管理。所谓“教”的管理是指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管理,包括“教什么、怎么教、在哪里教、谁来教”等具体工作,职能涉及到学校教学资源合理配置问题;“学”的管理就是对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进行管理,例如,告知学生本学期的课程与安排,通知学生进行选课,然后生成学生课表等等,职能涉及到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和落实问题;教学管理则涉及到教学实施中的教与学存在问题以及发生矛盾的处理和教学过程顺利实施的协调;教学运行的管理包括学生注册、考试、学籍易动等问题,是一项比较繁琐和复杂的管理。随着高校体制改革产生的学生规模、班级规模的扩大,以及学生生源结构的变化,教学运行过程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管理者做出更加复杂细致的管理工作。

职能之三:教学基本建设管理

教学基本建设是教育部实施的二期“质量工程”和刚刚启动的“本科教学工程”的主体内容,具体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以及伴随着计算机科学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网络教学环境或者网络资源环境建设等。教学管理者需要从学校层面整体规划人、财、物的投入,需要调动院系及教师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至于“建多少、如何建、谁来建、建成什么程度”的问题,更需要教学管理者能够根据国家及地方要求,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拿出具体方案和措施。其中既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成分,也有很强的实践探索内容,还有比较具体的操作要求。

职能之四:教学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管理包括教学结果的评价与教学过程监督、检查,其中既有人才培养质量的管理,也有教学过程质量、教学建设项目质量的管理。比如,对学生整体素质的评价,对学生课程学习状况和实践能力的学校考核,对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评价,对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的评价等等,都必须制定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而设计简洁合理的评价程序是教学质量管理的关键内容。如果对评价的项目与内容不作较为深入的研究,抓不住教学质量的核心内容与关键环节,质量管理就可能流于形式,成为一种官样文章,还会导致管理对象的反感甚至抵制。

教学管理的职能最终落实在不同级别的教学管理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之中,如果不明确教学管理岗位的职能,那么在岗位设置管理改革中,教学管理人员就会边缘化,管理者仅仅满足于完成任务或者只想走走形式。如同教师的教学工作,负责任的教师与不负责任的教师都是完成教学任务,但教学效果却完全不一样。

三、岗位设置管理中的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高校岗位设置管理改革的目标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以高水平的教学管理为支撑,高水平的教学管理又需通过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来实现,因而在岗位设置管理中,必须把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作为推进高校新一轮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围绕当下教学管理存在的困境和教学管理岗位的职能定位,可以采取以下对策,解决制约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对策之一:正确定位教学管理岗位的地位高校管理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后勤管理、人事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设备管理、信息管理、基建管理等众多的子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但是其中必有一个是起关键作用的系统,这个子系统就是教学管理。教学工作居于高校各项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过程是种进向不确定的系统”“各种手段和教学环节的安排、实施和相互间的密切联系配合等,就需要教学管理”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方的多边活动”所以为“协调好各方面的活动,既生动活泼又秩序井然,就必须进行教学管理”[4]从这个意义而言,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是高校管理的中心环节,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就必须坚持教学管理的核心地位。因而,在岗位设置管理中,要提高教学管理岗位的地位。

对策之二:严格实行教学管理岗位准入机制教学管理岗位职能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同时具备专业岗位技术和教学管理技能,必须提高岗位设置的标准。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曾明确指出:“教学管理是一门科学,兼有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双重职能,高等学校要根据这一特点建设教学管理队伍,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进入各级教学管理岗位。”5]教学管理岗位最基本的前提是高校教师资格,要杜绝无教师资格的人员进入教学管理岗位。在岗位设置管理改革的设计中,建议处级以上的教学管理岗位必须具备专业技术高级职称,科级以上教学管理岗位必须具备专业技术中级以上职称,普通管理岗位必须具备硕士以上学历。教学管理岗位的流动控制在教学系统,严格控制非教学系统管理岗位向教学管理岗位的流动,以保证教学管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对策之三:确立教学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学术地位确立教学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学术地位,不仅可以促进管理者开展教学管理研究,更好地指导工作实践,减少管理中经验主义的做法,而且可以稳定教学管理队伍。确立教学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学术地位,高校至少应开展以下工作:一是开展学术研究,发现教学管理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寻找对策。二是强化学术指导,从体制机制建设到工作职能划分直至曰常的管理行为等各个方面,加强学术研究对曰常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促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避免管理工作出现过多的人为因素的干扰。三是促进学术交流,通过学术交流学习借鉴兄弟院校教学管理的成功经验,促进思想的融合,启迪研究的智慧。

对策之四:建立健全教学管理队伍发展规划

教学管理队伍发展规划应该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合理的队伍结构,包括教学管理队伍的学科结构、年龄结构、学历与职称结构、工作资历结构等等,确保每种结构类型的均衡与衔接,避免断层或断档问题的出现。二是稳定的队伍状况,建立健全有关体制机制,确保教学管理队伍工作思想的稳定、工作状态的稳定、工作能力的稳定,既要做到合理的人员流动,防止出现死水一潭的问题;又要做好新陈代谢的有序运转,实现整个管理队伍在流动中的平衡。三是科学的发展规划,包括人员的补充,后备干部的培养,新管理人员的培训以及整个教学管理队伍的能力与水平的提升,都需要有一个科学的发展规划,来明确发展目标,编制实施方案,落实工作措施。

对策之五:健全教学管理队伍的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既要看每个管理者有没有一定的管理基础,包括理论水平和工作经验,更要看在具体的工作岗位有没有很好地履行岗位职责。具体评价内容应该包括:一是学术水平,对教学管理者的学术评价应根据其所处岗位进行分层次考核,包括领导层和普通工作人员的考核,领导层主要侧重于教育及管理的理论前沿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方向与政策、方针制定研究,普通工作人员主要结合工作职责考核其理论应用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性地开展工作的能力。二是工作业绩,主要依据各人的工作职责看其履行职责的能力与效果,有没有完成年度工作目标,取得怎么样的工作成效。三是服务质量,包括工作作风与工作态度,依据是教职工评价、同行之间的评价和领导对每个教学管理者的评价。四是职务职称评聘,对教学管理者应该根据其学术水平与工作能力进行职务职称的评聘,这既是一种稳定教学管理队伍的有效手段,也是对管理者管理水平与管理能力的承认。

对策之六:建立公平合理的岗位激励机制

上一篇:安全生产事故处罚标准下一篇:公务员职业道德习题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