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保护

2022-11-16

第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保护

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及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志,内含着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像力和文化意识,承担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族群文化生命的密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关系到文化血脉的传承,关系到精神家园的维护,关系到先进文化的建设,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坚定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捍卫中华民族文化主权的客观需要,也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体现。XX历史悠久,自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年历史,自古就有“南船北马、入京孔道、九省通衢”的美誉,便利的交通条件为XX的对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交流的频繁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XX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不少丰富而又独特的地域文化,并将地域文化与外界文化相交流、融会,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其中,民族民间文化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经过了多代的传承发展形成了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有金湖秧歌、淮海戏、南闸民歌、博 1

里农民画、蛋雕、草编等。

一、积极探索,逐步实施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

1、对全市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从2004年开始,经过细致的普查摸底,初步建立了保护名录,如“金湖秧歌”、“淮海戏”、“南闸民歌”、“十番锣鼓”、“车桥剪纸”、“博里农民画”等。

2、制定规划。在搞好普查、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制定了市、县两级“保护工程”总体规划、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

3、抓好试点。建立市、县两级专业保护试点。通过市相关部门的努力,“金湖秧歌”已被确定为第一批省级试点项目,同时,我市加大对“南闸民歌”、“十番锣鼓”和“博里农民画”的征集、收藏、改编和推介力度,争取省级试点。2005年,我市又委派专业人员改编了3首“南闸民歌”,对“十番锣鼓”的曲谱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工和整理,购置乐器,使它们能重新登上舞台。在全市群众文艺调演中,有几个南闸民歌、金湖秧歌改编的节目在评比中获奖,进一步扩大了民间文化的影响力。我市还派专业人员对“博里农民画”的题材扩展及包装、推介进行指导,并由市文化局出资进行采购,作为对外交流的礼品,以此加大对“博里农民画”的保护和推介力度。

4、开展教育培训。我市在积极参加上级举办各类培训的同

时,还邀请专家来X对市、县两级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培训。

5、注重宣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及时通过媒体对有关这方面的内容进行宣传,从今年三月起,《XX日报》连续登载了季云华的瓷雕、顾瑾的结艺等专题报道。

二、明确目标,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一是要继续建立健全和完善保护工程组织领导机构,负责协调运转工作。继续对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了解,建立档案资料。

二是要建立专项资金,争取加大投入,为我市“保护工程”提供必要的经费。

三是要组织开展传承工作,培养后继人才。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充分利用报刊、专业刊物、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保护工程”宣传工作,重点宣传实施“保护工程”的意义、方法和知识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宣传和展示“保护工程”的成果,鼓励和支持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工程”。加强对学校开展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教育工作,普及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知识,增强全社会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突出重点,全面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非物质遗产保护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需要持久的奋斗和阶段性攻坚结合起来,把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结合起来。通过重点项目的建设,逐步形成点面结合,相互链接,结构合理,纵横交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在我市的金湖秧歌被列为首批省级试点项目的基础上,我们要对淮海戏的生存环境、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传承脉络进行深入挖掘,并加大包装和推介力度,让人们更好的了解淮海戏、认识淮海戏、喜爱淮海戏,为淮海戏的传承和发展进一步奠定坚实的基础,力争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此外,我市应积极争取将饮食文化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中国的饮食世界一流,在饮食制作工艺方面,博大精深,早就形成了淮扬菜、川菜、鲁菜、粤菜四大菜系,现在支系又层出不穷。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定义为“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方式、知识、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被不同社区和群体在适应周围环境和自然的过程中和与其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地再创造,为他们提供持续的认同感,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参照这个表述,根据《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中的第二条

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具体包括:

(五)传统手工艺技能”。因此,我们应当积极争取将菜肴(饮食文化)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

第二篇: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及对策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其具体范围包括:“(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遗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和武库,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历史、民族个性、民族气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的认识,保护和弘扬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

(1)非遗的“物质化”功利倾向严重。近年来,各地“申遗”普遍呈现出哄抢态势:“牛郎织女”的故事有6个省去争;“梁祝故里”的传说引得十几个城市抢夺。一方面,要奋力挤进国家级“遗产名录”;另一方面,对一些文化遗产过度开发。某些地区特定时期的生活习俗,如“裸体拉纤”、“走婚”、“裸浴”等在一些地方被滥用。其中很多表演是为了迎合游客口味的“大胆创新”,完全改变了原生态内涵。很多地方把文化遗产变成了一种卖点,迫不及待地挂出去展览,或贴上醒目的商标变成商品卖个好价。掠夺性开发、破坏性建设、企业式经营等现象,已成为当前非遗保护工作的新难点。我认为,这和地方政府抓住文化遗产热这个机遇来“跑马圈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工作思路密不可分。

(2)行政干预过强,以“官俗”代替“民俗”现象普遍。当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另一问题不是无人参与,而是在参与过程中,弄乱了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一些地方政府认为只有自己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救世主,急于求政绩,导致以政府取代民间,以官俗取代民俗,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保护性破坏”。曾经争夺“牛郎织女故乡”的十堰市郧西县耗资数亿元的“七夕工程”,至今仍被当地百姓质疑为形象工程。

(3)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非遗保护工作只做表面文章,发掘、认定非遗传承人的过程不科学、不客观;重申报、重数量、重开发;轻保护、轻质量、 轻管理,从而导致部分非遗传承人权益得不到保障,传承非遗文化的热情不高;一些经济价值不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仍处于无人继承甚至濒临消亡的境地。

与此同时,各地非遗保护工作还缺乏严格的制度要求、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缺乏考核、 监督机制;传统的征集、收藏手段难以实现规范、安全、快速的信息交流;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人员培养等工作相当薄弱。

四、保护对策

第一,加强法规建设,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坚持依法保护。在已有的行政法规的基础上,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立法工作。

第二,健全保护机制,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要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类别,深入研究每一类项目不同的保护措施,分门别类制定保护与传承的指导意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监督机制、退出机制,对保护不力的项目和单位予以警告和摘牌。完善教育传承机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生活,焕发时代的活力。

第三,加大教育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和自觉参与保护的意识。让民众广泛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工作中来,使非遗得到传承。真正做到社会公众自

觉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在保护中共享保护成果。

第四,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以科学的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要继续以建立健全四级名录体系、保护传承人、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重视生产性保护,以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等方式,科学、全面、系统地抢救和保护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的方式要以正确的原则为指导,一是要坚持把抢救和保护放在第一的原则;二是要坚持积极保护的原则;三是要坚持整体性保护的原则。从保护方式和形成立体的保护生态两个方面去活态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五,学习借鉴国内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先进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及具体工作情况,建设符合中国自身特点的非物质遗产保护制度和体系。

第六,加强非遗保护的理论研究。比如,阚如良、汪胜华、梅雪研究的文化空间分级理论,参考自然保护区的划分,将文化遗产空间分为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将民族舞蹈、民间戏剧、民俗等发源地核心区,保护好当时生产力状态下的生活环境,再现当时的生活原型;缓冲区主要以培养传承人和科学研究为主,建成非遗的传承区,如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杂技与竞技、传统医药可以在缓冲区进行保护;在文化实验区一般是以旅游开发为主,以非遗的内核为依托,注入现代元素,一方面可兴建非遗的主题公园,另一方面可开发修学系列的旅游产品。

非遗的保护是一项长久的、复杂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持之以恒的合作,共同保护。

第三篇:XX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县地处x东,古为x国之地,土地肥美,物产丰富,农业发达,民风纯朴,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孕育出了极为丰富,独具巴渝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XX木版年画、xx灯戏和XX癞子锣鼓;有被誉为“XX十大民间艺术”之一的XX竹帘。此外,还有牛皮灯影、蓝印花布、民间刺绣、XX扎染、XX抬儿调和梁山吹鼓乐等等。这些都是XX人民长期生产劳动、生活实践的成果,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XX人民精神风貌、文明程度的体现。这些宝贵文化遗产不仅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科学、教育和艺术价值,更是发展地方经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文艺方针政策;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

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在确保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促进其创新、转型提高生存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按照市局的部署,认真贯彻落实《XX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渝办发[2005]223号)文件精神,并遵照文化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关标准,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全力推进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特别是梁山灯戏、XX木版年画和XX癞子锣鼓等国家级保护项目的保护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一是圆满完成梁山灯戏、XX年画、XX竹帘、XX癞子锣鼓和XX抬儿调等重点项目的普查工作。为了配合全市对对非物遗产的保护和申报工作,我们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了四个普查小组,深入田间地头、山村古寨,不避艰辛酷暑走访了数以千计的群众和传承人,收集、整理了大量珍贵的文本资料80余套,制作图片100余张,影像资料150余分钟,电子文本16件,修复实物资料50余件(其中包括极其珍贵的古版XX木版年画孤品20余件),为“申遗”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进一步加强我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创造了条件;二是制定了《XX县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总体规划》,对我们全面、整体、有效地启动并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到了非常好的指导作用;三是由县委、县政府的的分管领导和宣传、文化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共同组建成立了XX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研究解决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有效地保证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四是圆满完成了全市、全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申报工作。在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的帮助、指导下,梁山灯戏、XX木版年画、XX癞子锣鼓经各级专家评审组的严格审查和全国公示,今年5月20日,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个县同时入选三个国家级保护项目,这在全国来说是唯一的,这也是广大文艺工作者通过艰苦努力取得的重大成果,是近年来我县文化工作中的一大亮点。年初,我县申报的保护项目梁山灯戏、XX年画、XX竹帘和XX癞子锣鼓还入选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并于春节期间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受到观众和专家的好评;五是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关心、支持下、设立了XX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从今年开始,“十一五”期间县财政每年安排40万元专款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今年,我们已投入专项保护资金30余万元,确保了国家级保护项目保护计划的实施;六是全力推进和实施梁山灯戏、XX木版年画和XX癞子锣鼓等三个国家级保护项目的保护计划。

――XX木版年画专著的编撰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并已完成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数万字的XX木版年画概述。多次组织召开XX年画传人座谈会,恢复年画作坊并提供刻版画样,妥善解决老艺人的生活困难。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学校、社区开展“话说XX年画”专题学术讲座,受到广大师生和听众的欢迎。

――梁山灯戏剧本专集的收集、编撰工作已经完成,招收梁山灯戏演员的编制已经解决,招聘工作正在加紧进行。分别在梁山小学和西大街小学建立了两处梁山灯戏培训、传承基地,举办灯戏专场演出、灯戏表演艺术讲座和培训班15场(次)。梁山灯戏新剧目的创作也即将完成。

――配合传统节假日广场文化活动,多次组织全县性的XX癞子锣鼓展演和抢彩活动,广泛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艺术魅力,宣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为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产生了积极地影响。同时,还在虎城镇锣鼓发源地建立了第一个XX癞子锣鼓协会,在XX职业教育中心建立了一个XX癞子锣鼓传承培训基地;七是利用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传统节日和各种机会做好宣传工作。举办了XX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共展出各类珍品140余件。打出电视宣传标语60余条(次),举办“申遗”专题片展播3期15次,组织专场文艺演出23场,展板、橱窗宣传5期20块,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八是顺利完成了XX竹帘和XX抬儿调申报XX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工作;由于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才刚刚起步,遇到困难和工作上的失误再所难免。如:对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还滞后于保护工作的进展。今后,我们将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针、政策,提高管理水平、改进工作方法,採取有效措施,踏踏实实地推进保护计划,力争把我县保护工作做好。

建议:

1、希望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尽快足额到位,以便确保今年《XX木版年画专著》《梁山灯戏专著》的编辑、出版和其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2、为了认真贯彻落实《X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渝府发[2006]53号)精神,,我局代政府草拟的贯彻实施意见已经完成,希望尽快出台,以便进一步推动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第四篇:请谈谈你对地域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及建议。

答:地域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的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变现手段,并以声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加强对其的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对地域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

1.对其的保护缺乏科学的认识,缺失传承人。音乐的创作和欣赏都离不开具体的思想感情,因此音乐的演奏或演唱者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不够,政府和社会力量也没有为保护工作提供足够的资金,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势严峻。同时,部分政府机构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盲目跟风,追求形式,却忽略了对文化遗产本身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的了解。

2.对其的保护只口头保护,出现趋利的动机。现在很多省市区热衷于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认为某项文化遗产若申报成功,不仅能提高知名度,还能获得经费支持,创造经济利益。导致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严重走形、变形,失去其原始性和多样性。如今“申遗”处于初期阶段,应该集中力量以保护为主。

3.对其的保护缺乏完善的机制。缺乏完善的机制,严重制约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究其原因,一是没有政策支持。二是没有经费保证。三是缺乏专业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后备人才匮乏。四是没有必要的硬件设施。

为此,建议:

1、加强宣传,政府、民间、社会界提高对其保护的科学认识。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文化艺术主管部门要大力倡导全社会珍爱和保护地域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要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二是要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三是要宣传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让人们熟悉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历史价值,形成保护它们的共识,促进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

2、进行申遗工作,得到官方认可;健全机制,落实对其保护的政策法规。由省人民政府牵头,文化事务等部门参加,成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加强对地域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协调和管理。

3、突出保护,确保对其保护的正确轨道。要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

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导方针,确保我国地域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切实有力有效的保护和抢救。

4、鼓励传承,充分发挥民间自身力量。我国的地域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限于财力,完全依赖政府出资保护是不现实的,积极开拓其他保护渠道显得尤为重要。

5、将知识产权引进地域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其进行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第五篇:保护文化遗产

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名族精神

我们中国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能体现我们中国博大精深文化。有表演艺术、社会风俗、传统的手工工艺技能等等。而今,又有几个人能表现出中国最纯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先说说这表演艺术把,最让人称赞的就是京剧把,可现在又有多少是正真为此去用尽一生去研究呢,现在许许多多的选秀节目。唱的都是京剧么?不是。那唱的多的是什么呢?是英文歌曲。现在只我们的爷爷奶奶那老一辈才对戏曲情有独钟。一个个朝气蓬勃的青少年会去看看么,就算有,那也是百里挑一了。

再来说说这社会风俗把,中秋节是我国为了祭奠屈原而由来的节日。现在过中秋有很多很多家人没能团聚在一起,这个理由那个理由。我们也渐渐不重视起来。可是在韩国中秋节是被韩国人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日子。中秋节不仅是韩国人一家团聚的节日,也是人们对祖先尽孝的重要节日,因此韩国人无论多忙,也要尽量在中秋节赶回家里。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这传统的手工工艺技能把。剪纸——中国的民间艺术瑰宝,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看了让人羡慕不已,啧啧称赞。它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心灵手巧,它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智慧展示,是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可现在有有多少人还回去学习它,能领悟到这想工艺的精华。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孕育了多少多少的伟人。留下了多少多少文化遗产。可又只有多人吸取到了精髓。请让我们一起去领略领略京剧的独特韵味,让我们一家人一起开开心心的过每个中秋,让我们除了学习之外空余的学习学习剪纸,好好的珍惜那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

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一起去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名族神!!!

上一篇:服务中心机构经费预算下一篇:防汛备汛工作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