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现代化读书报告

2023-05-16

报告是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有着明确的格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怎么样正确编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国的现代化读书报告》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中国的现代化读书报告

中国现代史读书笔记

《第一次国共合作》读书笔记

莫修荣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

中国现代史作为中国通史的1919年—1949年的部分,它所叙述的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史,1919年—1949年这30年的现代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在这个国内外矛盾激烈锐化的时期,除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这条主线以外,还存在各帝国主义侵略瓜分中国这条线;军阀、地主、官僚、买办以及他们的政治代表北洋政府这条线;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活动这条线等等,往往呢,这几条线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交叉进行的,并且,中国现代史上,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比较突出的表现在政治领域,从1924年1月到1927年7月的国民革命战争便是这个时期一个突出的表现。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大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和国民国民高潮的开始。

这本由莫修荣著写,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次国共合作》,较为系统的论述了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国共两党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统治,取得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终于达成共识,进行了历史上国共的第一次携手合作。全书共五章,

第一章,用四个小节分别从国际国内两大方面来分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的历史背景;第二章呢,着重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制定出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形成统一的战线方针;第三章,叙述了国民党派领导人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失败后重新审视中国的革命形势,接受共产国际及中共的理论指导,进行革命思想转变,开始施行革命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认识到无产阶级是不可忽视的革命力量;第四章,主要论述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新三民主义”作为国共合作共同纲领的提出,以及国共两党通过恢复工农运动创建黄埔军校来壮大发展革命力量;第五章,主要论述了国共合作建立后所取得的革命成果、北伐的胜利进军、工农运动的高涨、国民会议运动的兴起,为1924年国民革命的爆发以及革命高潮的到来做了坚实的铺垫。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是中共统一战线政策的伟大胜利,也是孙中山的伟大历史功绩。

关于前者,在本书的第二章有所论证;关于后者,在作者第四章做了详尽的论述,集中体现在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以及“新三民主义”的纲领的提出。

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以及《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的发表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高潮,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以孙中为代表的国民党领导人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国情,总结了长期以来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国民党的重新改组,大力开展工农运动,开创了国民革命的新高潮,在《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中,根据“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精神,对旧的三民主义作了适合时式要求的解释,使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了新的革命内容,成为革命的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合作纲领,使国民革命有了完整的反帝反封的革命内容,在一些主要问题上,接受了人民民主共和国的纲领,“联共”作为三大政策的关键,是实现“联俄、扶助农工”的前提条件,是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和世界被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相联系的纽带,只有实行“联共”, 反帝反封的革命斗争才能彻底进行,毫无疑问,新三民主义的提出,为中国革命的道路指明了方向,与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纲领是基本相符合的,因此,者便理所当然的成为国共合作的共同纲领和政治基础。

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帝反封的国民革命,我认为,这至少包括两层含义。

首先,“国民”,说明其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从国民党这方面来分析,孙中山在《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中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国情,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合作纲领,尤其是“联共”提出,表明孙中山开始接受人民民主共和国的纲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主动向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靠拢,并且意识到工农阶级是活的反帝反封带着胜利的中坚力量;从共产党这方面来分析,集中体现在中共二大民主联合统一战线方针的提出,大会对中国农民、手工业者做了分析,认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运动的最大要素”,大会通过的《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指出,无产阶级必须联合全国一切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成民主联合战线,此外,在这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中强调,革命的动力是工人、农民、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广泛的国民革命。

国共两党团结协助,一同合作,无疑为国民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后盾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其二,“革命”说明反帝反封的斗争形势不是自上而下的改良而是通过暴力的方式彻底革掉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的命,从而建立真正的民主政治国家。中共二大提出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明确规定中国现阶段的革命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的动力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也是革命的力量之一;革命的形式是组成各阶级的联合战线;革命的目标是建立统一的真正的民主共和国;革命的前景是向社会主义过度,这一系统的理论观点和政策决定为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方向;国民党经过改组后以打到帝国主义,打到封建军阀为基本目标,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为基本政策,联合人民群众,走上了新的革命道路,1926年1月,中共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发表了宣言,重申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对外打到帝国主义,对内打到一切帝国主义的工具—军阀、官僚、买办及地主豪绅;指出中国的国民革命,必须诚意地和苏联合作,必须和一切被压迫的民族共同奋斗。这表明了国民党坚定的革命决心,革命斗志和昂扬的革命勇气。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推动着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从1924—1925年,中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和国民会议运动,五卅运动的爆发、省港大罢工、北伐战争的初步胜利、以及广东革根据地的建立等等这些都是国共合作的丰硕成果,,促进了反帝反封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提高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觉悟和工人阶级的威信,密切了国共两党同广大人民群众及工人阶级的联系,推动了中国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不仅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和中国人民坚决反帝反封的革命精神,也证明了统一战线策略的正确性、科学性。然而,历史总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前进的,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压迫、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共产党的右倾错误,加上共产党没有注意对军队的掌握,过分依赖国民党上层人物的合作,同时又产生了左倾错误,结果,导致了国民革命的失败,不过,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有力地推动了大革命的高潮,打击了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势力,使中华民族在复兴的道路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这种轰轰烈烈的新革命军面的出现,正是国共两党结成了统一战线的结果,体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巨大威力和伟大作用,这个历史事实是不可否认的。

第二篇:《现代中国文学阅 读书 目》

(1)郭沫若《新华颂》《驼驼》《蔡文姬》《武则天》《李白与杜甫》《郭沫若全集:文学编》

(2)茅盾《夜读偶记》、《茅盾全集》、巴金《团圆》《巴金随想录》《巴金全集》

(3)老舍《龙须沟》《茶馆》《老舍全集》、田汉《关汉卿》《文成公主》、

(4)曹禺《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冰心小说散文选》、《叶圣陶全集》

(5)丁玲《在严寒的日子里》《牛棚小品》、杜鹏程《保卫延安》《在和平的日子里》

(6)《赵树理小说选》《三里湾》、《登记》、《锻炼锻炼》、峻青《黎明的河边》

(7)欧阳山《三家巷》、孙犁《铁木前传》《风云初记》、王愿坚《党费》

(8)柳青《创业史》《铜墙铁壁》、周立波《山乡巨变》

(9)梁斌《红旗谱》、吴强《红日》、罗广斌杨益言《红岩》、刘知侠《铁道游击队》

(10)杨沫《青春之歌》、曲波《林海雪原》、刘流《烈火金钢》、

(11)浩然《艳阳天》、金敬迈《欧阳海之歌》

(12)姚雪垠《李自成》、金庸《天龙八部》等、

(13)新时期第1—7届“茅盾文学奖”优秀长篇小说31部(另见书目)。

(14)郭小川《致青年公民》《郭小川诗选》、李季《菊花石》《杨高传》

(15)贺敬之《回延安》《桂林山水歌》《放声歌唱》《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

(16)闻捷《天山牧歌》《复仇的火焰》、艾青《礁石》《鱼化石》《盆景》《光的赞歌》、

(17)绿原、牛汉等“七月”诗人《白色花》,穆旦、辛笛、郑敏等“九叶”诗人的诗

(18)流沙河《草木篇》《还是那一只蟋蟀》《流沙河诗集》、雷抒雁《小草在歌唱》、

(19)舒婷、顾城、江河、杨炼、食指、王家新、翟永明、于坚、韩东、海子等人的诗歌

(20)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杨朔散文选》、秦牧《长河浪花集》、邓拓《燕山夜话》、

(21)郭风《叶笛集》、《吴伯萧散文集》、李若冰《柴达木手记》、

(22)巴金、丁玲、杨绛、余秋雨、贾平凹等人的散文

(23)话剧《万水千山》《雷锋》《同甘共苦》《布谷鸟又叫了》《陈毅市长》等

(24)歌剧《刘三姐》、《江姐》、《红珊瑚》、《洪湖赤卫队》等

(25)昆剧《十五贯》京剧《海瑞罢官》越剧《梁山泊与祝英台》豫剧《朝阳沟》

秦腔《游龟山》《火焰驹》眉胡戏《梁秋燕》等

(26)电影《董存瑞》《早春二月》《西安事变》《红高梁》《黄土地》《良家妇女》等

第三篇:中国现代文学必读书

中国现代文学必读书(篇)目

一、鲁 迅:

论文:《摩罗诗力说》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灯下漫笔》、《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我之节烈观》、《为了忘却的记念》

二、陈独秀:

论文《文学革命论》

三、郁达夫:

《沉沦》、《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

四、叶绍钧:

《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

五、冰 心:

小说:《超人》

诗歌集:《春水》、《繁星》

散文集:《寄小读者》

六、许地山:

《命命鸟》、《缀网劳蛛》、《春桃》、《落花生》

七、王统照:

《沉思》、《山雨》

八、胡 适:

论文:《文学改良刍议》

诗歌集:《尝试集》

九、闻一多:

诗歌集:《死水》、《红烛》

十、徐志摩:

《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沙扬娜拉》

十一、郭沫若:

诗集:《女神》

戏剧:《屈原》

十二、田 汉:

《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名优之死》

十三、周作人:

散文:《故乡的野菜》、《乌蓬船》、《苦雨》

论文:《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十四、朱自清:

《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给亡妇》、《匆匆》

十五、丁 玲:

《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十六、张天翼:

《包氏父子》、《华威先生》

十七、叶 紫:

《丰收》

十八、茅 盾:

小说:《蚀》三部曲、《子夜》、《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 腐蚀》

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

十九、老 舍:

《老张的哲学》、《二马》、《离婚》、《骆驼祥子》、《月牙儿》、《断魂枪》、《四世同堂》

十、巴 金:

《灭亡》、《爱情三部曲》、《家》、《寒夜》

二十一、沈从文:

《边城》、《八骏图》

二十一、萧红:

《生死场》、《呼兰河传》

二十二、萧军:

《八月的乡村》

二十三、柔石:

《二月》

二十四、李劼人:

《死水微澜》

二十五:穆时英: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白金的女体塑像》 二十

六、施蛰存:

《梅雨之夕》、《将军底头》、《石秀之恋》 二十

七、戴望舒:

《雨巷》、《我的记忆》、《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十

八、卞之林:

《断章》、《圆宝盒》

二十九、臧克家:

诗歌集:《烙印》

十、曹 禺:

《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三十

一、夏 衍:

报告文学:《包身工》

话剧:《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

三十

二、沙 汀:

《在其香居茶馆里》、《淘金记》

三十

三、钱钟书:

《围城》

三十

四、张爱玲:

《倾城之恋》、《金锁记》、《封锁》

三十

五、路翎:

《财主底儿女们》、《饥饿的郭素娥》

三十

六、艾青:

《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太阳》、《向太阳》、《火把》

三十

七、穆旦:

《探险队》、《赞美》、《诗八首》

三十

八、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三十

九、李季:

《王贵与李香香》

十、贺敬之等:

《白毛女》

四十

一、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四十

二、周立波:

《暴风骤雨》

四十

三、孙犁:

《荷花淀》

第四篇:《中国文化的出路》读书报告

【摘要】中国文化的出路在哪?陈序经先生在其著作《中国文化的出路》[1]中给出了他所处时代的答案。本文从三个方面对陈先生的观点了分析:第一,对《中国文化的出路》[1]进行了内容总结,概括了陈先生的观点;第二,就陈先生的全盘西化的观点,放在当今中国的文化环境下做了简要讨论;第三,依据中国文化中对个人主义的弱化,表达了笔者对强调个人主义的支持。

【关键词】中国文化全盘西化折衷复古个人主义

陈序经先生在《中国文化的出路》一书中,运用西方人类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的理论,提出了他关于文化的根本观念,并基于此,对当时中西文化问题上的三个派别:(1)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化的;(2)主张复返中国固有文化的;(3)主张折衷办法的,结合其他学家的观点和著作,做了深入介绍和比较研究,从而表达自己认为当时中国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对于文化的根本观念,陈序经先生的眼界是非常广阔的——“而现在所谓世界的文化,恐怕也不外是将来人所谓宇宙文化的一小部分罢”,这是一个跳出地域,跳出民族,跳出国家的观念,大胆而言之有理。三个中西文化问题的派别中,陈先生支持的是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对于其它两种:折衷办法的派别——陈先生分析了其众多的派别,并明确指出其对于文化的多种分类不过是文化众多方面之一罢了,例如动静文化、人物文化等;复古办法的观察——陈先生就孔教在中国的影响进行了论证,孔教在中国的成功是在其消极方面,并非其积极方面。总而言之,折衷的办法办不到,复古的途经走不通,其最大的缺点是:前者昧于文化的一致与和谐的真义,而后者昧于文化发展变换的道理。于是,陈先生提出了全盘西化的理由:(1)中国在态度上趋于西化;(2)中国在事实上趋于西化;(3)欧洲近代文化的确比中国进步得多;(4)西洋的现代化是现世的趋势。最终,陈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出路在于——全盘接受西化,彻底打破中国的传统思想的垄断,提倡个人主义。

一、全盘西化的思考

陈先生主张全盘接受西化文化,是面对一个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的国家提出的,他之所以否定了其它两种,是因为在当时政府腐败、国民愚昧的情况下,这两种派别本质上是一种调和,治标不治本,只不过在延长清帝国苟延残喘的时间而已。于是,陈先生希望彻底,希望能彻底地改变中国文化,让中国重新站立,那么在欧洲和日本已经证明了巨大成功的西方文化自然是不二之选。原本笔者是想对陈先生全盘西化的观点进行一些辩证思考,遂提出一些驳论的,然而,陈先生已在书中对反对者的意见进行了反驳,由此不难看出他对于中国文化出路的思考是下足了功夫的,是值得考究的。可是,放眼当今的中国,陈先生的观点确实是有些固执的。如今的中国虽然是在向西方学习的基础上强大起来的,但是我们并不是一味的模仿,而是进行改良,得到适应中国的文化,同时,也没有抛弃孔孟之道,相反,近年来,不管是在教育界,还是其它领域,很多都在强调孔孟之道的学习,其中的仁义礼智信仍旧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更是一个大国应有的风范。

二、个人主义的强化

虽然笔者对陈先生的全盘西化持有异议,但是考虑到陈先生所处的社会,所面对的现实,其观点仍旧应得到极高的肯定和评价。尤其是陈先生提倡个人主义这一点,笔者非常赞成。如若说当今中国的在文化上还缺少什么,或者哪些方面还有待发展,那个人主义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非常强调集体的概念,个人只是组成集体的部分,不管是这个个体何等优秀,具有何等贡献,都不能凌驾于集体之上,这一点,在中国的书籍、影视作品等日常文化宣传媒介中非常明确,所以我们可以有杨子荣,但绝不会有美国队长。而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像生产线上下来的产品,没有鲜明的个人特征。我们国家现今非常强调创新,而创新的主体是人,倘若我们的人都是一样的,那何谈创新?我们需要有个人特征鲜明的人,而不是把这类人当做异类来同化。当然,笔者并非强调个人主义高于集体主义,而是明确我们需要尊重个人主义,切不可因为个体意见和集体意见的差异,而强制同化这个个体。对于此,笔者很庆幸能够在北京大学完成自己的高等教育,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个人特征,不会有人觉得你怪异,你总是能够找到一些和你志同道合的人,所以,我们有着全国高校中最丰富社团群体,在这个一个个团体中,你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并收到更多的支持和反驳来丰富自己的观点。北大在个人主义方面给予她的孩子们极高的尊重,而我们也时刻铭记着——自己是一个个体,更同属于一个集体,北大,北大人这个标签,我们不会,更不愿意没有它。

参考文献

[1]陈序经. 中国文化的出路[M]. 岳麓书社, 2010.

第五篇:水利现代化读书报告 水利水电学院

水利现代化

武汉大学2009——2010学年上学期

《水利现代化》读书报告

学号:200731580196 姓名:李波 院系:水利水电学院 专业:农业水利工程

水利现代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摘要:水利建设的现代化是为国家现代化服务的,因此水利行业现代化首先要满足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对水的各种需求。但是,水资源是有限的,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又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水利现代化还表现为能清楚地认识水的基本规律,引导社会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控制不合理的需求和消费。

关键词:水利现代化 历史 现状 发展

正文:

一、20世纪的水利建设出现的问题

20世纪我国的水利建设是以“兴利”、“除害”为目标,大量兴建大坝、堤防、闸涵、渠道、机井等水利工程,以满足防洪、发电、城市供水、灌溉、航运、水产等多方面的要求。但是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必然要改变流域水循环的状况, 出现了许多始料不及的问题。

1、流域水循环的短路化 流域水循环的短路化是指由于水利工程的大量建设使流域水循环的时间过程加快的现象。在大量堤防和水库建成后,降雨迅速汇入河道, 其水量大部分被贮存在水库内, 河道内的汇流又因为河道的疏浚和堤防的修建而快速地排入大海, 流域的水循环时间过程加快。

2、流域水循环的绝缘化 河流的广大中下游平原地区大多是河流泛滥形成的冲积平原, 河流的洪水泛滥过程不仅是一个灾害的形成过程, 也是一个形成冲积平原的生态过程。河流洪水的泛滥给广阔的洪泛区带来水资源、土沙、肥料、物种、鱼类饵料, 并冲洗河流和土壤的

污染,维持流域的特有生态系统,因而洪水的泛滥过程也是一个生态过程。但是,由于河流防洪工程体系的建设,河流不再泛滥,洪泛区的水循环与河流的水循环无关, 称之为绝缘化。

3、流域生态系统的孤立化

生态系统是连续的, 起源于水域的生态系统由水生物、两栖生物、陆地小动物、陆地大型动物等形成一个连续的流域生态系统, 通过食物链关系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平衡。但是,水库的建设破坏了河流的连续性,堤防的建设破坏了水陆的连续性,使大量湿地消失。同时,陆地渠道、公路、铁路等大型连续性工程的建设也割断了流域生态系统的连续性, 流域内的动物难以自由移动觅食,生物通道被阻隔,连续的生态系统被分割成一个个孤立的区域, 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被破坏,生态系统难于保持平衡。

二、水利现代化问题的探索和实践

我国提出和实现水利现代化, 是在近期期间也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以后,一直就明确一个目标,就是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以后要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并要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在1956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刘少奇同志代表党的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政治报告就指出:“ 在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全面完成以后,党要领导人民逐步实现工业、农业、交通和国防的现代化。”这是党中央第一次把经济

水利现代化

社会现代化主要是在四个方面实现现代化的问题提了出来。到了1974年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一次重申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邓小平同志在“文革”中复出主持中央工作以后,他更是多次重申这一目标,并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从此,“四个现代化”这一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扎下了根。

当然, 在这些现代化的提法中还没有明确提出水利现代化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加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经济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截至2000年,我国已经提前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奋斗目标。特别是沿海地区,改革步子更大,开放程度更高,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等省、直辖市已成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不管是城市建设、交通建设、水利建设乃至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都走在全国前列。在此情况下,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向这些地区提出" 沿海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这一要求提出后,这些地方的水利系统, 在认真总结水利发展成就的基础上, 开始提出和思考水利现代化问题,即水利如何适应这一重大战略目标,把工程硬件标准搞得更高一些, 管理手段更先进一些,水环境更好一些,并都初步进行了现代化水利的探索和实践。

1998年三江大水后, 水利部以汪恕诚为班长的新一届部党组,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新的治水方针,从中国国情出发,在认真总结治水经验、深入分析宏观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治水思路,目现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这一新的治水思路主要内容还是要把水利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要转变人们对水的认识,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对水资源实施综合治理,正确解决我国面临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严重和水土流失四大问题; 要加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节约、保护, 特别要重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要注意研究经济问题, 使水利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等等。其实,这也是提出了一套水利现代 化发展的基本要求。从水利部党组新的治水思路提出以后,可以说,我国水利系统开始全面地研究和探索水利现代化的问题, 水利现代化问题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三、水利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及内涵

水利现代化是指在水利领域广泛采用当今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现代的工艺设施、新型的仪器设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网络化的信息系统, 以现代的思维转变人类传统的水利观念, 研究水利、装备水利,管理水利,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有效保护水环境, 严格控制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的源头,大力治理其末端(指已被污染的水域和已产生水土流失的土地),加速建立以供定需、供需协调发展的机制及决策科学化和城乡水务管理一体化的先进的管理 体制,积极推进水利产业化进程,实现水利产业可持续发展,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坚强、有力的后盾, 保障国家社会安全、经济安全、食物安全、生态与环境安全的全部运作过程, 它有很强的时间性、社会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水利现代化至少应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观念现代化

对于当代社会与水有关的各种先进观念和科学结论应当充分融入水利建设和管理理论之中, 在观念上充分吸收和利用人类最科学、最先进的智慧。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水和谐共处、湿地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尊重流域圈、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等。

2、技术现代化

首先应当掌握和了解国际水利建设领域内最新的水文、勘探、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和进展, 根据我国的实际需要和财力,引进或吸收必要的技术。同时,能及时了解通讯、计算机、管理、监视、预报等相关领域内的技术进展, 随时吸收高新科技成果, 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水利技术。

水利现代化

3、管理现代化

包括管理技术和管理法规的现代化。在管理技术方面应当充分吸收信息、通讯、预测、决策等方面的最新技术,使水利管理过程公开化、民主化、科学化。同时建设完善的水利管理法规体系,通过宣传、教育和有力的执法,使公民自觉遵守法规,依法治水。水利现代化是一相对概念, 而且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有新的变化。水利现代化是有起点的, 即我国水利建设的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近之时, 但它是没有终点的过程。

四、结语

为满足我国现代化对水的需求, 中国水利需率先实现现代化。中国水利现代化过程将贯穿21世纪,目标应当是:在20年左右时间内使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周围首先实现水利现代化,用40年至50年左右时间完成全国防洪、供水、水资源保护、景观建设等方面的现代化目标, 在本世纪末使全国水生态系统得到基本恢复。为实现这一目标, 需抓紧制定我国水利现代化的行动计划,包括人才培养、资金保障、技术进步、法制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等。针对我国水利观念上的落后应通过宣传和教育来弥补, 对水利技术的落后要通过发展水利科技和增加水利投入来解决, 而对管理体制上的落后必须通过有力的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来解决。

参考文献: [1] 汪恕诚.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水利现代化[C].在全国水利科技工作会议,2000,1 0 , 1 5 . [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3] 李荣生.论西北生态用水问题[ J ] . 水利规划设计,2000(4). [4] 国家科委. 中国农业水危机及其对策.国家农业科学技术管理系列书籍,1 9 9 7 , 6 . [5] 李原园, 石海峰, 李荣. 水利现代化初探. [6] 陆孝平. 关于水利现代化的思考.

上一篇:中国光伏产业需领跑者下一篇:中国的世界遗产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