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2023-05-14

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

.. .. ..摘.. 要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文化积淀的国家。因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中存在的同

质性的不变因素, 所以中国现代化每前进一步都要经过激烈的冲击和震荡, 都要付出重大的代价。中国文化

与现代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现代化的选择, 现代化也面临着传统文化的选择。在西

方文化的冲击下, 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推进现代化, 我们应从二者的关系来思考。中国传统文化怎样调整才能

适应现代化的生活, 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现代化; 冲突

..中图分类号 G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5149( 2010) 04- 0114- 03 .. ..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文化积淀的国家, 中 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的同质性是不利于变化的因素, 所以 中国现代化每前进一步都要经过激烈的冲击和震荡, 都要付 出重大的代价。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现代化的选择, 现代化 也面临着传统文化的选择。中国文化与现代化之间有着密 切的联系。! 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课题。论者不免有见仁 者见仁, 智者见智。在一般人的观念中, 中国文化和现代化 生活似乎是截然不同而且互相对立的实体。前者是中国几 千年积累下来的旧文化传统; 后者则是最近百年才出现的一 套的生活方式, 而且源于西方。所以这两者的冲突上便被理 解为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突与挑战。自1919 年 . 五四运动# 以来, ...1 所有关于文化问题的争论都是围绕着 这一主题而进行的。

一、中国传统文化之分析

中国文化是自成系统的, 在历史长河中虽有内忧外患、 战乱分裂、新陈代谢, 但其文化主体却能世代相继, 传承不 辍, 从而累积为东方文化的轴心与人类文明的核心, 给世界 文化以多方面的深刻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应当从以下几方 面来分析:

第一, 中国文化的同质性与异质性。中国文化传统包括

许多不同的质素。! 先秦以来的儒、法、道、墨以及二晋隋唐 的佛, 乃至明清以来的西方部分思想都构成中国思想行为的 源头活水, 它们在中国政治、文学、艺术宗教等各方面发生性 质不等的影响。这些文化的质素彼此可以容忍相当程度的 矛盾而至于. 道并行而不悖# , 但亦各有其一定的.极限# , 唯 各家思想皆非严格的逻辑思维系统, 因此涵摄性大于排斥 性。此于儒家尤然。...2 因此可以讲, 中国文化具有多样性与 异质性。这一点性质使中国文化在变迁以及现代化过程中 具有较大幅度的适应力。

第二, 中国文化传统的时间性与空间性。中国文化具有 纵向的历史发展的时间性和横向的社会空间性。就时间而 言, 中国文化绝非是一静态的事物, 它是绵延不绝地成长的。 即使就儒家思想而言, 先秦儒家、西汉儒家、宋明的新儒家、 清代儒家及今日的新儒家, 都各有其精神面貌, 各有其时代 品格。再就空间而言, 中国自秦汉已降, 即为广土众民的大 国, 其面积如整个欧洲。而欧洲, 则出现许多国家, 许多社 会, 许多文化模式, 中国则统一为一种社会, 一种文化。这与 中国具有统一中央的权威系统即强力的文字传承有关。相 对于其他思想来说, 儒家从社会的空间观点看, 是最具广泛 性和覆盖性的。

第三, 中国文化传统的形式性与非形式性。! 论中国文

化传统, 应该区别形式性与非形式性。所谓形式性指文化理 念经过抽理过程而由文字符号系统地表现出来, 而非形式性 文化则指由民间习而行之, 多半系非意识地存在, 且常无文 字符号系统地表现, 民间风俗即属此。形式性文化类似人类 学者所说的大传统, 而非形式性则类似小传统。...2 中国有通 % 114 %

....收稿日期 2010- 04- 05

..基金项目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2009B162。

..作者简介 王正( 1963- ) 男, 内蒙古赤峰人, 长春师范学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 李宁( 1982- ) , 女, 吉林长春人, 长春师范学

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9 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过哲人、文士、官吏型结构的大传统, 这在较高文化阶层人士 中存在, 即过去的士绅阶层; 而中国的民间则有其程度不同 品格的传统, 这在乡村农民与其他文化较低阶层人士中存 在。在中国, 大传统与小传统虽然不像有些社会那样严峻地 划分, 并且中国事实上, 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是颇为相通的。 第四, 中国文化传统的主导性、从属性与抗制性。在中 国悠久的历史与广阔的社会中, 哪些是占主导地位, 哪些是 占从属地位, 又有哪些处于抗制性的地位。中国文化由许多 次传统构成, 而且这些传统不必互相契合。如儒家在汉代独 受推崇, 即取得主导地位, 而其他法、道则退于从属地位。又 如在中国虽然主导的儒家思想贬抑商人的地位, 但同时由于 不能没有商人所提供的功能,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必须容忍肯 定商人的思想、价值。文化素质的主导性、从属性即抗制性 是会因时空的变化而异其地位的。

第五, 中国文化传统的规范性与实际性。! 文化的规范

性是指一个文化所欲其成员达到的一种信仰、行为之境地而 言的。实际性则是指一个文化所欲之价值规范真正变成了 人们信守遵行的准则。...2 研究中国文化之规范性是研究其 质的问题, 即研究其本身之规范性陈述( 如儒家之经典) 是否 合理。研究中国文化的实际性是研究量的问题, 这是社会学 者、人类学者最感兴趣的。所以, 研究中国文化传统应当同 时了解其规范性和实际性。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 中国传统文化自汉董生罢黜百

家, 独推儒家之后, 儒家成为中国主导性文化, 儒家之经典成 为中国主要的形式性与规范性文化。两千多年来, 儒家思想 与政治权力相契合, 使儒家的文化在中国历史中占据极其重 要的地位。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

现代化对中国文化的挑战始于清末的西方文化& & & 即 西方文化的科技与民主。但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回 应却是极大的困难, 这种困难有源于感情层次的, 有源于认 知层次的, 当然也有源于中国文化本身原因的。就感情层次 而言, 西方文化的到来, 以帝国主义的形态出现, 并打败了中 国的政治权力; 而中国以儒家为! 主调体系. 的文化又与政治 权力极有关系, 因此中国文化被! 打败. 之感, 而不发生通常 的文化交流、濡化的现象。就认知层次而言, 清末的! 中学为 体, 西学为用. 及五四时期的! 全盘西化.口号, 都表示一种对 西方文化的挑战的策略。但这种挑战在认知层面上显然是 不足的。就中国文化本身而言, 中国文化以儒家为! 主调体 系. 文化, 其所支持的阶层性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制度, 都无法 不受西方文化中民主化与个人化的要求而发生变动。而工 业化、都市化的趋势则更有力地削弱儒家价值系统。中国文 化在退缩解体的趋向, 西方文化更有力地在渗透到中国社会 各个层面。西方文化通过科技为基础的工业化体系已冲毁 了中国! 主调体系. 的儒家文化, 并没能完全取代儒家文化所 享有的地位。研究中国文化的汉学家们认为儒家文化已走 进博物馆、残留在学校的时候, 社会学家反而能告诉我们儒 家文化仍然有力地活在社会中。! 我们虽然相信中国文化传 统将在现代化( 包括世俗化、都市化, 特别是工业化) 过程中 会进一步地削弱, 但我们也有理由相信, 中国文化有一些. 次 传统# 将会继续生存, 并极有可能获得更丰富的发展。一个 客观的事实是, 在当代价值的衡量标准已日渐由权力、声威、 身份转向财富。社群行为的伦理已日渐由特殊主义( 重亲疏 尊卑之秩序) 转向普遍主义( 对事不对人) .。.. 2 而最深刻的变

化则是儒家特性的家的组织的解体。家庭与家族的结构已 日渐松弛甚至瓦解。家庭的主轴由父子转为夫妻, 而维系家 之凝固性的孝之规范与祖先祭祀, 则已式微或日渐淡薄。中 国传统文化在工业化的影响下, 传统的家的结构与功能发生 了巨大的质变。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能。不 过, 我们从历史的角度的观点去看, 中国文化的具体的传统 ! 图形. 已消失或模糊了。当然, 使这传统图形变化的基本力 量还是工业化, 但工业化却不是唯一的力量, 其他如都市化, 西方及现代的价值观发生了重大的作用。因此, 如何保留中 国传统文化的自主性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复兴中国传 统文化, 实际上, 必然是中国现代化的一部分。

中国人在尚未正式触及西方思想之前, 早已在政治、经

济、社会各种生活层面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这种 文化上的挑战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遭遇。陈演恪先生 曾说过! 窃疑中国自今日以后, 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 之思想, 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 在吾国思想史上既 不能居最高之地位, 且亦终归于歇绝者。其真能于思想上自 成系统, 有所创获者, 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 一方 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相成之态度, 乃道教之 精神, 新儒家之旧途径, 而两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 史之所昭示者也。...3 陈演恪先生所推测的大方向自然不错,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 西方思想绝不能简单地与佛教相提并 论, 佛教的基本立场是出世的, 因此与中国思想的主流格格 不入。西方思想则千门万户, 其中颇不乏精微的入世理论, 足以与中国的旧说互相印证。尤其重要的是, 西方文化一开 始就震撼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百余年来, 不但中国的社会结 构、经济形态、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基本的改变, 而且思想和语 言也早已非复旧观。就是说, 中国的思想传统一直在迅速地 转化之中, 远不像六朝、唐、宋时代那样容易保持! 本民族之 地位. 了。但中国的思想必是自成体系的。在现代化的世界 中, 中西思想的融合也许不像佛教中国化那样要等八百至一 千年的长时期才能完成。但是这个巨大的工程恐怕不是短 时间就能告一段落。从中国整个文化史的观点看, 中国传统 的文化现代化, 仍需要积极进取的精神, 才能完成中国文化 的重建。.. 1

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与西方根本不同。这就决定了它无 法照抄西方的模式。事实上, 中国属于内在超逾的文化类 型, 其道统从来没有经过组织化与形式化。由于中国的价值 与现实世界是非即非离的, 很多人对这两个世界是不易分辨 的。因此, ! 五四. 以来反传统的人误以为现代化必须以全面 抛弃中国文化传统为前提。他们似乎没有考虑到如何转化 和运用传统的精神资源以促进现代化的问题。中国现代化 % 115 %

的过程因此受到严重的思想挫折。! 我们可以说中国文化比 较内倾的性格, 和西方方式的外在文化的对照。内倾文化自 有其内在力量, 内在力量主义表现在儒家的. 求诸己# 、. 尽其 在我# , 和道家的. 自足# 等精神。中国文化之所以延续数千 年而不断也是这种内在韧力所赐。...1 .大学( 中说, ! 知止而 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 得. 。这断话大致能说明内倾文化的特性所在。从整体上 看, 中国内在价值限制了中国人对科学的追求, 而西方的外 在超越表现了强大的外在力量。西方文化的外倾精神有助 于系统科学的发展, 儒家的思想精神是内倾而不是外倾; 超 越的外在观依然没有建立起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比较 实际的、贴切与人生的, 有内在系统而无外在系统。抽象化、 理论化的思考方式并不是中国的特色, 也不受重视。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建

中国文化的重建问题都可以归结到一个问题, 即在西方 文化的冲击下中国文化怎样调整才能适应现代化的生活。 因此现今中国文化重建决不仅仅是旧传统的! 复兴. 问题。 ! 近代中国虽屡经战乱, 但并没有遭到中古欧洲被. 蛮人# 也 不可能的。许多人所深为慨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其实 仍是西方文化冲击下的蜕变历程。...1 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 回顾, 这个历程诚然不免充满着非理性的盲动。但这恐怕只 能归咎于无可避免的历史命运。因为中西文化的接触并不 是事先计划好了的, 而且在中国一方面, 思想上是完全没有 任何心理准备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我们只好接受这个历 程是既成的事实, 而毋须过分地惋惜。文化重建决不意味着 我们要回到过去的历史状态。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时间、环 境和条件都已发生了变化。我们所期待的文化重建一定要 要包涵着新内容, 那么西方的价值与观念势必在其中要扮演 重要的角色。事实上, 由于近百余年来, 各种西方价值与观 念的不断地在侵蚀着中国, 中国文化已不能保持它本来面目 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是怎样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已使文化 变迁朝着最合理的方面发展。

中国思想史上早已有儒、释、道的三大系统, 而每一系统 之内又复有宗派之别。西方文化来源是多源的, 所以情形更 是复杂万分。宗教、哲学、科学、文学、艺术从来便各有独自 的领域, 也各具不同的传统。! 中西文化的内部已经是如此 复杂, 则如何斟酌尽善以消纳西方思想与中国文化系统之中 是一种不可想象的巨大工程。...1 中国传统文化不只是建立 新的和谐! 家庭伦理., 也必在创造新的和谐的! 社会伦理.。

中国传统文化的! 仁. 、! 义. 、! 信. 等德性具有普遍取向性, 这 些德性与工业化的社会结构并不具有冲突性, 在中国现代化 的过程中更应该发扬光大。至于其他传统的观念思想与传 统的物质性文化, 则更日渐为西方与现代化的思想物质所取 代。当然, 我们所说的文化上的变迁还有很多仍然保留, 如 人情、面子、国画、书法等等. . . . . . . 我们每天都在感受到中 国文化传统与西方的、现代的质素融洽地或生硬地交凑在一 起。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推进现代化, 我们应从二者的关系来 思考。传统文化的哪些价值必须保留, 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过 程中守住哪些传统文化的基线, 都是需要审慎对待的。经济 发展一旦达到某一程度, 则将取其极高的自主性, 形成本身 的依经济的理性原则而运作的规律。这是经济发展在某种 意义上将出现! 反叛性. 即产生一些我们并不希望出现的现 象。中国现代化社会的内涵必须是! 中国的. 与! 现代的.。 这应该是从社会发展的变迁的本质上说, 也是从我们所希望 的目标上说( 不希望完全失去中国文化传统) 。

参考文献

1 方克立内在超越之路& & & 余英时新儒学论著辑要..M . 北京: 中 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2. 9. 73- 75. 27. 67. 64.

2 金耀基. 从传统到现代..M .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0. 180. 167. 160. 171.

3 冯有兰. 中国哲学史, ( 审查报告三) ..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23

第二篇:2.漫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元素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两个环节,既相互衔接又相互矛盾。传统文化是昨天文化创造活动的积淀,是能影响后人的文化成果。现代化则是当前历史进程的目标,两者既有区别,又有必然的联系。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它或者表现于物质载体,如建筑、雕塑、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或者表现于语言文字;或者表现于抽象的性格、能力、民族心态、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标准;或者表现于各种知识信息的积累、贮存。总之,传统文化是在历史进程中积累起来流传下去,在流传中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文化积淀。

传统只能反映过去,具有惰性,一旦成为传统,它就凝固起来,偏离开日益发展的新生活,有时还会和新生活发生严重的冲突。不管传统文化多么光辉灿烂,却往往会成为民族进步的沉重负担。我们对此应有冷静和清醒的认识,既要尊重传统文化,又要摆脱惰性制约。

传统文化和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两个环节,应理智地把握其区别和衔接。对于传统中阴暗、消极的东西,如专制主义、个人迷信等,应视为糟粕摒弃。现代化需要发展民主、科学、法制等,这正是传统文化中所缺少的。综上所述,在肯定传统文化中精华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其中的糟粕,从而在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祖国的现代化建设。

第三篇: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绝不是一只中看不中用的花瓶。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意义。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之大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与中国的未来息息相关,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非凡。中国的发展需要以文化为动力,它的重要性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它的影响力是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性,而不至于受外来文化的侵扰,创造一种属于中国本国民族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辉煌业绩 现代价值

在中国固有的语言系统中,“文化”是“文”与“化”这两个字的复合。“文”、“化”二字的复合使用,是春秋战国以后的事情。所谓传统,指的是世代相传的文化习俗。传统具有历时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一个民族要有传统。传统构成了我们的文化记忆,使我们获得了有别于他人的特殊品质。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一、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中国文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综毁百家优长、兼集八方智慧的显著特点。所以,不论在哪一个历史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总能及时的吸收时代精神的要义,不断地实行自我更新,自我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然而在近代,传统文化作为封建地主阶级文化,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以至于形成了巨大的历史惰性,对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五四”前期,一大批一流的中国知识分子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之后探索中华民族的新出炉,下起了新文化运动。就是在这样一种社会历史条件下,才产生了具有确切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概念,它的最初,指的是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创作的“旧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1.激励民族奋进的精神支柱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他的结构体系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方向,这种动力和方向,集中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这就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不断地奋进和追求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2.凝聚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共同利益,既是爱国主义的基础,又是爱国主义的动力。在当今的历史天剑侠,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强化这种统摄人心、团结族类的精神纽带地作用,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增强民族短接,依然具有深远的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就和特点

1.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各民族祖先在漫长悠久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出的文明成就的汇聚和升华,所及范围至为宽广,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凡举思想、学术、教育、宗教、典章制度、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科学技术、文化典籍、民俗风情以及衣食住行等等,无不尽在其中。

2.源远流长、相继不绝

在几千年的风雨沧桑中,中国传统文化既没有被消灭,也没有被同化,并且一直以雄厚的气势、宽阔的胸怀不断地发展壮大和推陈出新,始终保持自己自己的基本品格,真可谓源正流畅,延绵不绝。

3.代有高峰、蔚为奇观

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出了一整套独具特色,持续发展的文化。传统,数千年来,尽管国祚频移、危机迭现,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却一脉承袭,而且代有高峰。就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世界人文历史上的奇观

4.兼收并蓄、融会贯通

恢宏博大的汉唐文化,包容中西,流被四泽,任何外来文化,只要已进入中国这个巨大的文化场,理科就会失去抵抗能力而被消化吸收;中国文化的神奇伟力和高度自信,在汉唐时代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所创造的辉煌业绩

(一)“天人合一”思想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发挥协调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人不能违背自然、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征服、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条件下利用、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这种思想为解决当今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条非常有意义的思考路径。西方文化在近300年间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时至今日,我们已经看到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过量开发和无情掠夺,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中国古代朴素的“天人合一”思想理念对现代西方的极端个人主义及生态危机等社会病而言是一剂有效的良药,因此作为传统文化现代价值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

二)“中庸和谐”思想在处理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关系上发挥现实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贵和谐,尚中道,不仅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还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提倡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国家民族间的关系,并通过对中庸原则的体认和践履,去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和谐与平衡,化解人间的冲突与紧张,缓和人际关系。中国人很早就提出构建“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作为这一思想的延续,我们今天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实现物质和精神、民主和法治、公平和效率、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

三)“刚柔相济”精神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推动作用

“刚柔相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表现出来的进取精神,在建设国家中焕发出来的创造热情,在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毅力,正是这种刚柔相济精神的生动写照。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还在传统文化应时而变、不断革故鼎新的精神。

(四)“人文伦理”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现代转化

中国文化作为一种伦理型文化,其传统思想中的许多核心价值观念都是在封建专制制度和农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与西方现代文化相比,固然有其落后的一面。但是,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有些是可以进行转化的,如果我们将这些传统思想赋予现代内涵,仍然可以成为我们今天的思想精髓或者核心价值。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华文明的结构和机制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成熟的协调模式,它充分体现了古人高度的政治智慧和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孔子思想以“仁”为核心,“仁”是孔子学说的最高范畴、理想和标准。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是我们建立团结和睦多民族国家的基石。时至今日,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一国两制”等政治制度,无不缘于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追求“人格完善”的人文精神素质,强调“和合中庸”的和谐社会关系,重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与价值,在当今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还有,《孙子兵法》等典籍中体现的中国兵家辩证法思想,也为世界所关注,《孙子兵法》被国外许多大学作为教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的研究和实践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学术界对于如何有效的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现有的文献主要集中于对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来说明传统文化对现代有价值,而没有说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具体价值体现,。另外,现有的研究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哪些有利条件,面临哪些挑战,需要改进和完善什么,如何改进和完善等问题的探讨还相当的片面,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尤其在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应用方面的研究还缺乏深入的讨论。因此笔者认为,今后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的研究应侧重于现代应用,使之更好的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

2、张小荣//雷根虎//易宏军《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价值》西安出版社 2010

第四篇: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101052157公共管理系公共关系3班钟婕

回首望,之乎者也已离我们远去多年,时光流逝带走的不只是现实物质层面上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更让我们这些所谓的“现代人”抛弃了过去奉行的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在日新月异的同时容易蒙蔽人们的视线,让人忽略了这些带领我们一代又一代前进的传统文化,其实,在现在,我们仍然能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来看:孔孟时代当时的中国传统文化最看重的便是仁义道德这四个字,孔子提倡仁爱,有教无类,就是对社会的每个人都一视同仁,让大家都有同样的受教育机会,使整个社会都处于一种欣欣向荣的和谐景象。换到今日,大爱的思想能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减少社会的犯罪率,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城乡教育上我们也需要有孔子有教无类的意识,加大农村教育的资源投入,让农村的孩子能得到像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防止两极分化过于严重,导致了两极分化。对孟子提倡仁政,让君王以仁施政,便民利民,成为一家之学,在今天的法治社会中,我们不难发现诸多政府机构的腐败现象,当了官发了财就不管老百姓的死活,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们不由的对这个政府产生质疑,也不由的让我们怀念当初那个孟子提倡的仁政时代,君之舟也,民之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现今,我们迫切需要一个以仁政治国的良心政府,一个便民利民的机制,一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倘若把过去的这种理念带到现今的机制中,想必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纵观古今,不论是仁义道德还是三纲五常,其实有很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再现今失去意义,反而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治国、治家的范本,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对这些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的继承和创新,从而转化成对现今有用的一笔财富。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来看:虽然我们常常说做人要与时俱进,但是有很多思想层面上的东西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它追随着我们一同走过每个时代的更替,带领我们不断的前进。中国传统中一直都提倡百姓以孝为、长幼有序、知书达理,这些一代一代的思想一直亘古不变,在今天有很多的家庭都出现了问题小孩的现象,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还是要以传统的精神文化来教育我们的下一代。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来看: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不仅没有淡出我们的视野,反而在现今兴起了一股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在国内的学校重新兴起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让我们现今人都能更深入的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引起国人的文化意识,尊重并推崇自己国家的文化,重建我们的国家归属感;除此之外,在世界各地开设孔子学院,开放大型博物馆,对外举行文化活动与各国进行文化交流,大有一种传统文化的复兴之势。在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我们更要抓住时机让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能深入的了解到我们国家的文化底蕴。传播更多我们自己的文化理念,在国际上占自己的一席之地,防止我们受到外国的文化的冲击,从而失去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

在今天的这个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不论是在哪个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很多可取的地方,我们要致力于挖掘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为建设更美好的国家、社会、家庭所努力。

第五篇:历史进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2

1.单选题(本题总分50.0分,本大题包括25小题,每题2分,总计50.0分) 1.(本题分值:2)

根据何善蒙副教授所讲,人的存在是离不开( )支撑。 A.思想 B.精神 C.理想 D.文化

用户答案: D 2.(本题分值:2)

( )事件拉开了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序幕。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南京条约 D.甲午战争

用户答案: A 3.(本题分值:2)

根据何善蒙副教授所讲,殖民运动是( )国家的必然选择。 A.资本主义国家 B.封建主义国家 C.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 D.欧洲国家

用户答案: C 4.(本题分值:2)

中国近代历史非常重要的转折发生在( )。 A.1810年 B.1820年 C.1840年 D.1830年

用户答案: C 5.(本题分值:2)

根据何善蒙副教授所讲,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是( )。 A.魏源 B.龚自珍 C.李鸿章 D.曾国藩

用户答案: B 6.(本题分值:2)

中国屈辱的近代史说明了( )。 A.“落后挨打” B.“科学的重要” C.清朝政府的无能 D.改革的必要性

用户答案: A 7.(本题分值:2)

根据何善蒙副教授所讲,( )爆发说明以工业生产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制度开始对中国的发展形成现实的挑战。 A.中法战争 B.甲午战争 C.第一次鸦片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用户答案: C 8.(本题分值:2)

“心学误国”文化反思针对的是( )。 A.明代灭亡 B.唐代灭亡 C.鸦片战争 D.甲午战争

用户答案: A 9.(本题分值:2)

“清谈误国”的文化反思针对的是( )。 A.汉朝 B.魏晋南北朝 C.唐朝 D.明朝

用户答案: B 10.(本题分值:2)

工业革命浪潮发端于( )。 A.法国 B.英国 C.德国 D.俄国

用户答案: B 11.(本题分值:2)

1923年2月,( )在清华大学作了题为《人生观》的专题演讲. A.陈独秀 B.梁启超 C.张君劢 D.胡适

用户答案: C 12.(本题分值:2)

根据何善蒙副教授所讲,玄学指的是( )。 A.以道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 B.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 C.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 D.以礼仪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

用户答案: B 13.(本题分值:2)

《人生观》这篇演讲稿的论点主要是( )。 A.科学与人生观是有差异的 B.科学可以解决人生观的问题 C.科学与人生观是一样的 D.科学与人生观是矛盾对立的

用户答案: A 14.(本题分值:2)

20世纪20年代初期,发生的一场著名论战是关于( )。 A.改革与改良 B.中体西用与完全西化 C.科学与玄学 D.科学与民主

用户答案: C 15.(本题分值:2)

根据何善蒙副教授所讲,最近,著名科学家( )又重新提起科学与玄学的关系的思考。 A.朱光亚 B.杨振宁 C.谢家麟 D.吴良镛

用户答案: B 16.(本题分值:2)

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到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指的是( )。 A.道德和竞赛 B.道德和科学 C.民主和竞争 D.民主和科学

用户答案: D 17.(本题分值:2)

根据何善蒙副教授所讲,丁文江的观点是( )。 A.科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B.科学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C.科学可能解决一些问题 D.科学必须解决一切问题

用户答案: A 18.(本题分值:2)

1863年,( )在设立“广方言馆”。 A.北京 B.天津 C.上海 D.南京

用户答案: C 19.(本题分值:2)

根据何善蒙副教授所讲,北洋水师舰队的所有命令和指令都是用表达( )。 A.汉语 B.英语 C.法语 D.德语

用户答案: B 20.(本题分值:2)

甲午战争是中国和( )的一次历史性的战役。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日本

用户答案: D 21.(本题分值:2)

“洋务运动”之后进行的政治改革运动是( )。 A.维新变法(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明治维新 D.太平天国运动

用户答案: A 22.(本题分值:2)

何善蒙副教授认为,( )使中国在亚洲甚至东亚的地位荡然无存。 A.中法战争 B.甲午战争 C.鸦片战争 D.洋务运动

用户答案: B 23.(本题分值:2)

何善蒙副教授认为,( )的签订,标志中国洋务运动的破产,也说明中体西用在中国行不通。 A.《南京条约》 B.《辛丑条约》 C.《马关条约》 D.《天津条约》

用户答案: C 24.(本题分值:2)

1872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留学生去( )学习。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用户答案: D 25.(本题分值:2)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 )提出的。 A.龚自珍 B.林则徐 C.魏源 D.谭嗣同

用户答案: C

2.判断题(本题总分20.0分,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题2分,总计20.0分) 1.(本题分值:2)

1840年左右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威胁是社会发展态势发生变化。

用户答案: True 2.(本题分值:2)

何善蒙副教授认为,文化反思正视了文化在历史中的积极作用。

用户答案: True 3.(本题分值:2)

20世纪20年代初,科学与玄学的论战,代表了传统和现代化在中国历史进程中非常纠结的一种现状。

用户答案: True 4.(本题分值:2)

何善蒙副教授认为,就科学与玄学之争的论战本身来说,是科学战胜了玄学。

用户答案: False 5.(本题分值:2)

根据何善蒙副教授所讲,现代化进入中国是历史的偶然。

用户答案: False 6.(本题分值:2)

根据何善蒙副教授所讲,中国是主动自觉进入现代化进程的。

用户答案: False 7.(本题分值:2)

何善蒙副教授认为,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因为北洋水师的装备非常落后。

用户答案: False 8.(本题分值:2)

中体西用是指“西学为体、中学为用”。

用户答案: False 9.(本题分值:2)

何善蒙副教授所讲,“百日维新”的失败意味着,依靠清政府自上而下的变革来实现政治体制的西化之路是行不通的。

用户答案: True 10.(本题分值:2)

何善蒙副教授所讲,坚持文化传统的呼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才出现。

用户答案: False

3.多选题(本题总分30.0分,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题3分,总计30.0分) 1.(本题分值:3)

( )符合何善蒙副教授的观点。 A.人可以离开文化的支撑

B.中国传统文化是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C.人是文化的动物 D.人是文化的产物

用户答案: BCD 2.(本题分值:3)

1840年以前,中国人认为( )这些国家都是“蛮夷小国”。 A.英国 B.日本 C.朝鲜 D.美国

用户答案: ABCD 3.(本题分值:3)

张君劢对于科学和人生观的观点是( )。 A.科学是客观的,人生观则是主观的 B.人生观问题的解决要依靠中国传统文化

C.科学强调的方法以逻辑与分析为主;了解人生观要采用直觉与体会的方法 D.科学受因果律的支配,人生观则是受自由意志支配的

用户答案: ABCD 4.(本题分值:3)

丁文江从( )等方面指出,张君劢的“人生观”逃不出科学的范围。 A.凡不可以用论理学批评研究的,不是真知识。

B.科学的材料原都是心理的现象,若是你所说的现象是真的,决逃不出科学的范围。

C.科学未尝不注重个性直觉,但是科学所承认的个性直觉是根据经验的暗示,从活经验里涌出来的。 D.科学之中有一定的原理原则,而此原理原则皆有证据。

用户答案: ABC 5.(本题分值:3)

丁文江对于科学和人生观的观点是( )。 A.人生观问题的解决要依靠中国传统文化 B.科学能解决一切问题 C.科学是不能够解决人生观问题 D.科学可以决定人生观

用户答案: BD 6.(本题分值:3)

1923年4月开始的科学与玄学论战发展到1924年成为( )三大派的论争。 A.科学派 B.唯物派 C.唯物史观派 D.玄学派

用户答案: ACD 7.(本题分值:3)

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有( )。 A.恭亲王奕欣 B.曾国藩 C.李鸿章 D.光绪皇帝

用户答案: ABC 8.(本题分值:3)

在洋务运动期间成立的机构有( )。 A.同文馆 B.广方言馆 C.总理衙门 D.江南制造总局

用户答案: ABCD 9.(本题分值:3)

根据何善蒙副教授所讲,“百日维新”以失败告终,带来了惨痛的结局是指( )。 A.鸦片战争爆发 B.甲午战争爆发 C.八国联军侵华 D.义和团运动

用户答案: CD 10.(本题分值:3)

洋务运动中的“洋务”是指( )。 A.外事交涉 B.派遣留学生 C.学习外洋科学 D.使用机器和开矿办厂

用户答案: ABCD

上一篇:中国茶六大类中的名茶下一篇:政府全体人员会议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