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世界遗产的资料

2023-05-16

第一篇:中国的世界遗产的资料

中国遗产资料

长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87年12月

中国的长城始建于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后联成万里长城。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长城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

长城位于中国北部,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约6700公里,通称万里长城。从公元前7世纪楚国筑“方城”开始,至明代(1368~1644年)共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持续了两千多年修筑过长城,今天所见到的主要是明长城。

长城大都建在山岭最高处,沿着山脊把蜿蜒无尽的山势勾画出清晰的轮廓。在万里城墙 上,分布着百座雄关、隘口,成千上万座敌台、烽火台,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显得雄奇险峻,充满巨大的艺术魅力。

西藏布达拉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4年12月

布达拉宫在中国西藏拉萨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海拔3700多米,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历世**喇嘛的冬宫,也是过去西藏地方统治者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是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现占地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宫体主楼13层,高115米,全部为石木结构,5座宫顶覆盖镏金铜瓦,金光灿烂,气势雄伟,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

宫殿的设计和建造根据高原地区阳光照射的规律,墙基宽而坚固,墙基下面有四通八达的地道和通风口。屋内有柱、斗拱、雀替、梁、椽木等,组成撑架。铺地和盖屋顶用的是叫“阿尔嘎”的硬土,各大厅和寝室的顶部都有天窗,便于采光,调节空气。宫内的柱梁上有各种雕刻,墙壁上的彩色壁画面积有2500多平方米。宫内还收藏了西藏特有的、在棉布绸缎上彩绘的唐卡以及历代文物。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87年12月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距北京城约50公里。1929年中国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在此发现原始人类牙齿、骨骼和一块完整的头盖骨,并找到了“北京人”生活、狩猎及使用火的遗迹,以后陆续在龙骨山上发现一些猿人使用的石器和用火遗址。周口店遗址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人类化石材料最丰富、最生动、植物化石门类最齐全、而又研究最深入的古人类遗址。

北京人的平均脑量达1088毫升(现代人脑量为1400),据推算北京人身高为156厘米(男),150厘米(女)。北京人属石器时代,是最早使用火的古人类,并能捕猎大型动物。北京人的寿命较短,据统计,68.2%死于14岁前,超过50岁的不足4.5%。

通过对这些考古资料的研究,证明北京猿人距今约69万年,其创造出颇具特色的旧石器文化,对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北京猿人的发现,还将用火的历史提早了几十万年,他们居住过的洞穴里留下了很厚的灰烬堆。

云南丽江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7年12月

丽江地处云南金沙江上游,历史悠久,风光秀美,自然环境雄伟,是古代羌人的后裔纳西族的故乡。丽江古城海拔2400米,是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中心城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丽江建城始于宋末元初。直至清初的近五百年里,丽江地区皆为中央王朝管辖下的纳西族木氏先祖及木氏土司(1382年设立)世袭统治。

依山就水的丽江大研镇,既无高大围城,也无轩敞大道,但它古朴如画,处处透出自然和谐。镇内屋宇因地势和流水错落起伏,人们以木石与泥土构筑起美观适用的住宅,融入了汉、白、藏民居的传统,形成独特风格。当地常见的是“三坊一照壁”式民宅。

丽江一带迄今流传着一种图画象形文字“东巴文”。这种纳西族先民用来记录东巴教经文的独特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图画象形文。如今分别收藏在中国以及欧美一些国家图书馆、博物馆中的2万多卷东巴经古籍,记录着纳西族千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

云冈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2001年12月

云冈石窟始建于公元460年,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共有大小石窟53个,佛雕51000多尊,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千佛洞、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整个石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石窟内的佛龛,像蜂窝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嵌贴在云冈半腰。东部的石窟多以造塔为主,故又称塔洞;中部石窟每个都分前后两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顶布满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最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石窟雕塑的各种宗教人物形象神态各异。在雕造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分,创建出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

武当山古建筑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4年12月

武当山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西南,又名太和山、玄岳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武当意为“非真武不足当之”。名胜区面积为321平方公里,有众多的自然胜景和人文胜景,武当山不但风景秀美,而且是一座重要的文化宝库,山上古代建筑中规模宏伟、工程浩大的道教宫观,称得上是世界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山上人文景观丰富,唐、宋、元、明、清各代在此均有构筑。如今山上现存的大量古建筑多为明代所建。

作为一座道教名山,武当山今日香火依然,那历经沧桑的宫观,悠扬的道家音乐,丰富的神话传说,连同那些虔诚的香客,传递着古老的文化气息。

北京颐和园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8年11月

颐和园坐落于北京西郊,是中国古典园林之首,也是世界上最广阔的皇家园林之一,总面积约290公顷。

这个由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建造的园子,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环绕山、湖间是一组组精美的建筑物,全园分三个区域: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玉澜堂、乐寿堂为主体的帝后生活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的风景游览区。

颐和园的建筑风格吸收了中国各地建筑的精华,41米高的佛香阁是颐和园的象征。万寿山下昆明湖畔,共有273间、全长728米的长廊将勤政区、生活区、游览区联为一体。东部的宫殿区和内廷区,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风格,一个一个的封闭院落由游廊联通;长廊以精美的绘画著称,计有546幅西湖胜景和8000多幅人物故事、山水花鸟,1992年以“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南部的湖泊区是典型杭州西湖风格,一道“苏堤”把湖泊一

分为二,十足的江南格调;万寿山的北面,是典型的西藏喇嘛庙宇风格,有白塔,有碉堡式建筑;北部的苏州街,店铺林立,水道纵横,又是典型的水乡风格。

都江堰-青城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2000年11月

都江堰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建于公元3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观。

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分为都江堰渠首工程。渠首主要由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引水工程和飞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组成。李冰根据水流及地形特点,在坡度较缓处,凿开一道底宽17米的楔形口子。峡口枯水季节宽19米,洪水季节宽23米。飞沙堰是中段的泄洪道,有排泄洪水和沙石的功能,宝瓶口具有引水和控制进水的作用。因而,都江堰水利工程科学地解决了江水的自动分流、自动排沙、自动排水和引水的难题,收到了“行水灌田,防洪抗灾”的功效。

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称丈人山,方圆100余公里,高峰海拔1800多米,山林青翠,景色清幽。青城山分青城前山和青城后山。前山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后山自然景物神秘绮丽如世外桃源。

青城山是我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属道教名山,主要风景名胜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上清宫等。建福宫是游山的起点,始建于唐代,现尚存二殿三院;天然图画西距建福宫1000米,是清光绪年间建造的一座阁;天师洞是青城主庙,洞中有“天师”张道陵及其三十代孙虚靖天师像,其主殿——三皇殿中供有唐朝石刻三皇,殿内现存历代石木碑刻中最著名的有唐玄宗旨书碑、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等。

出天师洞,过访宁桥,是祖师殿,北面有朝阳洞、上清宫。上清宫始建于晋代,现存庙宇为清同治年间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

重庆大足石刻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9年12月

重庆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位于四川省重庆市,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中国唐、宋时期的石刻造像艺术的总称。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多躯,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为著名,其以佛教造像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而且“三教”、“两教”合一的雕刻也很多。大足石刻,“凡佛典所载,无不备列”,在艺术上“神的人化与人的神化”达到高度统一。大足石刻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具有很高的文物、雕刻和旅游价值,是一座难得的文化艺术宝库,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

北京天坛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8年11月

天坛位于北京城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它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天坛东西长1700米,南北宽1600米,总面积为273万平方米,相当于紫禁城的四倍。天坛包括圜丘和祈谷二坛,围墙分内外两层,呈回字形。北围墙为弧圆形,南围墙为方形。这种南方北圆,象征古代“天圆地方”之说。

主体建筑是祈年殿,每年皇帝都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祈年殿呈圆形,直径32米,高38米,是三重檐亭式圆殿,宝顶鎏金,碧蓝琉璃瓦盖顶。大殿结构十分独特,不用大梁和长檩,檐顶以柱和枋桷承重,中央的四根立柱代表一年中的四季,外围两排各有12根柱子,分别

代表十二月和十二时辰。大殿建于高6米的三层汉白玉石台上,使大殿产生出高耸云端的巍峨气势。

北京故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87年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它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历时14年才完工,共有24位皇帝先后在此登基执政。

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9000多间,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这些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它显示着中国五百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游览故宫,一是欣赏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二是观赏陈列于室内的珍贵文物。故宫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贵文物,有文物约100万件,占全国文物总数的1/6,其中有很多是绝无仅有的国宝。

敦煌莫高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87年12月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是敦煌石窟的代表。

莫高窟上下五层,南北长约1600米。始凿于公元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4000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为研究4~14世纪的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7年12月

苏州私家园林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为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现存名园十余处,闻名遐迩的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怡园等。

苏州园林占地面积小,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被称为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园林中游赏,犹如在品诗,又如在赏画。为了表达园主的情趣、理想、追求,园林建筑又有匾额、楹联之类的诗文题刻,有以清幽的荷香自喻人品(拙政园“远香堂”),有以清雅的香草自喻性情高洁(拙政园“香洲”),还有表现园主企慕恬淡的田园生活(网师园“真意”、留园“小桃源”)等等,使园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产生出深远的意境。

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2000年11月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公里处,是与大同云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齐名的中国三大石窟之一。它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宋等朝代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

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造像10万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

龙门石窟不仅佛像雕刻技艺精湛,而且石窟中造像题记也不乏艺术精品。龙门石窟还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因此,它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明清皇家陵寝

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2000年11月

明显陵

明显陵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城东7.5公里的纯德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睿皇帝和母亲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陵墓面积1.83平方公里,是我国中南地区唯一的一座明代帝王陵墓,是我国明代帝陵中最大的单体陵墓。其“一陵两冢”的陵寝结构,为历代帝王陵墓中绝无仅有。

明显陵的建筑格局,从整体看,宛如一个巨大的“宝瓶”,分内外围城,外围城高6米,宽1.8米,长3500余米,红墙黄瓦,随山势起伏,雄伟壮观。外围城南端为两重陵门,称新、旧红门。明显陵布局巧夺天工,工艺浮雕精美绝伦。

清东陵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30公里处的马兰峪,界于京津、唐山、承德之中。陵园大小建筑580座,是葬有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和同治五个清朝皇帝,再加上孝庄、慈禧和香妃等161人的大陵园。

清东陵四面环山,是清王朝帝王的主要陵寝之一,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由217座主要单体建筑组成,比中国最大的古建筑群——北京故宫还大10万平方米。

清西陵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的永宁山下,是清代帝王陵寝之一,与河北省遵化县东陵东西相对而称西陵。这里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及他们的后妃、王爷、公主、阿哥等76人。共有陵寝14座,还有配属建筑行宫、永福寺,这里风景秀丽,环境幽雅,规模宏大,体系完整,是一处典型的清代古建筑群。

其中崇陵位于泰陵东侧、是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的陵墓,是中国最后一座帝陵。

北京明十三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2003年7月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东、西、北三面环山,是世界上保存较为完整和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陵区面积约120平方公里。群山之内,各陵均依山面水而建,布局庄重和谐。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建于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是陵区第一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前。

此后明朝营建的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等11陵分别坐落在长陵两侧山下。陵区中部长达7公里的长陵神道(总神道)与各陵,相通。明崇祯帝朱由检的思陵是最后一陵,此外,陵区内还建有明代妃坟7座、太监墓1座,并曾建有行宫、苑囿等附属建筑,周围曾筑有10个关城。

明末清初,陵区的部分建筑受到战争破坏,此后其他建筑也不断残坏。为此,于乾隆五十到五十二年(公元1785~1787年)对十三陵的主要建筑进行过一次规模较大的修葺,民国后,北平市政府又于公元1935年修葺了长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对长、献、景、永、昭、定、思7陵和神道建筑进行修茸,并成功地发掘了定陵地下宫殿。

明孝陵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2003年7月

明孝陵位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及皇后马氏的陵墓。建陵工程始于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前后历时30余年之久。规模宏大,周围22.5公里,是中国现存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

孝陵历经沧桑,屡遭破坏,现存建筑包括碑亭(俗名四方城)、神道、碑殿、享殿(孝陵殿)、方城、明楼和宝顶等。从起点下马坊到金水桥为导引部分,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历经600余年依然保存完好的神道石刻和金水桥以北的陵墓主体部分。

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87年12月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营建。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中国历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

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建有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秦始皇陵封土原高约115米,陵基近似方形,状如覆斗。顶部平坦,腰略呈阶梯形。现存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

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公里。主要陪葬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历年来已有5万多件重要历史文物出土。1980年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这些按当时军阵编组的陶俑、陶马为秦代军事编制、作战方式、骑步卒装备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20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

第二篇: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文化遗产(21处)

北京故宫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长城

西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敦煌莫高窟

曲阜孔庙、孔林、孔府

武当山古建筑群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丽江古城平遥古城

苏州古典园林

北京颐和园

北京天坛大足石刻

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明清皇家陵寝

青城山——都江堰

洛阳龙门石窟

大同云冈石窟

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世界自然遗产(4处)

四川九寨沟

四川黄龙

湖南武陵源

云南三江并流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4处)山东泰山

安徽黄山

四川峨眉山——乐山大佛

福建武夷山

文化景观(1处)

江西庐山

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2处)昆曲

古琴

第三篇:XX世界红十字日的资料

为提高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知晓度和参与度,近日,区红十字会与区文明办、团区委在赵巷镇成人学校214会议室联合举办“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普及讲座”。各街镇红十字会副会长、秘书长,文明办主任,团委书记及辖区内有关单位负责人、骨干志愿者50余人聆听讲座。

上海市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赠志愿者俱乐部的宣讲师谢泉生引用典型事例、运用医学术语、结合亲身体验,生动地为大家讲解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全过程,指出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生命的重要意义。培训人员在认真聆听讲座后,对造血干细胞捐献“捐什么、为何捐、怎样捐”等问题有了更科学的认识,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的宣传发动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第69个世界红十字日主题活动期间,青浦区红十字会将继续与区文明办、团区委联合开展“XX年青浦青年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行动”,为血液病患者送去重生的希望。

5月8日是“世界红十字日”,国际红十字会及其在各国的分会将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一日子,以表示红十字运动的国际性以及红十字人道工作不分种族、宗教及政治见解的特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鉴于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捷克斯洛伐克红十字会首先倡议每年举行为期3天的“红十字休战日”活动,并在此期间大力宣传红十字会的人道思想,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减少战争。与此同时,还结合红十字会业务进行全国的卫生、救济、儿童福利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捷克斯洛伐克红十字会的这一倡议受到了国际红十字界的普遍赞赏和支持。

1921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10届国际红十字大会上通过一项决议,向各国红十字会推荐捷克斯洛伐克红十字会组织红十字休战日的做法。接着在次年举行的红十字会协会理事会第2次会议上,根据已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敦促各国红十字会认真考虑红十字休战日的做法。随后,第11届国际红十字大会再次审议了这个问题,建议在全世界范围内规定一天为红十字日,并指示国际红十字会成立一个小组委员会研究和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

1930年第14届国际红十字大会在布鲁塞尔举行,根据大会的一项决议,设立了由捷克、比利时和协会共同指派的三国委员会,负责在3年期内亲赴现场实地考察捷克斯洛伐克红十字会红十字休战日的组织工作和实践经验。1934年在东京举行的第15届国际红十字大会上,听取了三国委员会的考察报告,充分肯定了红十字休战日的活动。1938年在伦敦举行的第16届国际红十字大会上,红十字休战日的作法再次得到肯定。到1946年协会举行第19次理事会会议时,世界红十字日的活动已比较普遍。理事会在其决议中指示协会秘书处研究确定一个固定的日子为国际红十字日,各国红十字会在这天都要举行纪念活动。1948年协会召开的执行委员会会议正式建议,今后各国红十字会尽量选择5月8日亨利杜南(国际红十字组织的创建人)的生日作为世界红十字日。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协会第20次理事会会议上,批准了执行委员会的建议。于是,国际红十字会正式确定每年的5月8日为世界红十字日。

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于1904年,是国际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的成员,目前全国有32个分会。

今年世界红十字日的主题是践行基本原则——纪念红十字和红新月运动基本原则通过50周年。为纪念第68个“58世界红十字日”,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红十字精神,根据省红十字会要求,结合我市工作实际,在全市红十字会系统开展了“58”世界红十字日暨博爱周系列活动。现将活动主要情况总结如下:

为认真开展好XX年红十字博爱周活动,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李赛先后5次组织召开党组会、全体干部会专题研究活动相关事宜,制定了《XX年xx市红十字会“5?8”世界红十字日暨博爱周活动方案》,明确了活动主题、时间、内容、分工和要求。由副会长周梦成和秘书长周玲分别牵头,对每个活动排出了时间表和任务书,先后制订了3个子方案。市红十字会会长、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黄东红亲自审阅活动方案,提出了相关要求。4月 30日,向8个县级红会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XX年红十字博爱周活动的通知》,要求全市红十字会系统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加强红十字知识的传播,认真组织开展人道服务活动,不断提高红十字运动在本地的影响力。

一是加强与部门之间的协调。活动方案制订前后,我们及时与赫山区政府、市教育局、市城管执法局、市应急办、市园林绿化处、市中心医院等部门单位联系,协调解决相关问题,争取他们的支持与帮助。

二是精细做好物资准备。我们先后购买制作了红十字宣传文化衫1000件,广场宣传用帐蓬3顶、桌椅一套,红十字知识笔记本1600本,扇子XX把,杯子及其他相关资料近万份,为活动开展创造了好的基础。

三是积极倡导志愿者参与活动。我们向全市志愿者发出倡导,邀请他们参与红十字博爱周系列活动,先后有5支志愿服务队150余人参与了服务市民、广场宣传、培训演练等活动。

一是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进社区。5月6日-8日,组织在赫山6个社区开展应急救护培训,组织社区居民学习心肺复苏、意外伤害、常见急症处理。各区县市在活动现场也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救护知识讲座和现场示范,下发了掌上急救手册,营造了全民学急救的氛围。赫山区红十字会于5月6日-7日组织桃花仑和赫山两个街道近100名社区干部及居民进行了救护员培训,反响较好。

二是红十字知识广场宣传、义诊。5月11日-12日,我会分别在秀峰公园西门和北门、凯德广场开展了红十字知识和应急救护宣传、义诊,通过宣传展板、横幅和图册资料向在场群众普及了红十字知识,传播了红十字精神。共有210多位市民接受了医疗专家的义诊及健康咨询;920多位市民咨询了现场急救、造血干细胞捐献、人体器官捐献、无偿献血、法律等知识;发放宣传资料4100余份。市红十字会会长、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黄东红等到现场参与活动,并与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进行了交流。博爱周活动期间,各区县市红十字会在城区繁华地段通过悬挂横幅标语,发放宣传资料,出动宣传版等方式,使红十字精神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了红十字会。

三是应急逃生避险演练。为防灾减灾日,全市开展了全国第七个“防灾减灾日”集中宣传活动。市级和各区县市红会参与活动,通过红十字知识、救护知识展板、发放自救互救宣传手册、现场救护技能演示等形式,向过往群众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沅江市红十字会于5月6日在政通实验学校开展了应急逃生避险演练活动,全校初中部

一、二年级24个班共1600名师生参加,之后,红十字救护师资在学生集中区域互动台上演示了外伤包扎、溺水、气道梗塞等急救方法和心肺复苏操作流程,为师生们讲解了地震、火灾、疏散等应急避险与自救互救知识,并指导学生代表进行了现场演练。赫山区红十字会于5月21日在赫山二小开展了群众性应急演练,除

一、二年级外共1521名学生参与演练,市红十字会会长、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黄东红等领导及市、区两级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参与指导演练活动。

四是各区县市红十字博爱周活动精彩纷呈。沅江市红十字会在5月6日-7日,组织红十字医疗队开展了义诊服务、红十字知识宣传活动,共接诊咨询病人850多人次,免费赠送诊治药品万元,发放疾病防治、无偿献血、红十字知识等宣传资料万份,深入四季红镇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送去大米、棉被等物资价值近万元;分别在洞庭宾馆等单位的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播放红十字运动、应急救护知识;发展红十字会员及志愿者265人。安化县红十字会于5月5日-5月 8日,配合县献血办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无偿献血活动,共计采血200多人次,万毫升左右。组织30多位专家教授来到大福镇大尧村,开展送医送药下乡活动,共接诊群众266人次,免费开展B超检查121人、心电图检查183人,发放药品价值9000余元,健康宣教和无偿献血资料XX余份;赴柘溪镇双桥村困难群众胡亚辉家中,送上了油、家庭包等生活物资和2500元慰问金。

活动期间,全市共设置宣传栏68块,发放宣传资料2万多册,义诊1500人次;开展社区普及救护知识培训4次,参与人数达350多人;xx电视台、xx日报、xx城市报和xx门户网、xx在线等主流媒体对相关活动作了跟踪报道。各区县市红十字会大力创新宣传方式,积极邀请媒体参与活动报道,取得了很好地效果。

通过博爱周系列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彰显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受到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对提升了我市红十字的品牌形象,凝聚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红十字事业有深远的意义。

第四篇:世界知识产权日的资料

导语:4月26日是世界知识产权日,今年的主题是“因乐而动,为乐维权”。

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科学和文学艺术等领域内,基于脑力劳动创造完成的智力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传统的知识产权是专利权、商标权和版权的总和。

1970年4月26日,《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正式生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这一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正式成立。XX年10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决定,从XX年起将每年的4月26日定为“世界知识产权日”,旨在世界范围内树立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营造鼓励知识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环境。

今年的世界知识产权日以“音乐”为主线。得益于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人们现在接触的音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音乐的创作和表演需要艺术、个人、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巨大投入。要使文化充满生机,就必须确保创作者、作曲家、词曲作者和表演者都能从他们的音乐中获取经济价值。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在今年世界知识产权日的致辞中指出:“今天是‘因乐而动,为乐维权’的日子——这不仅是为了确保我们的音乐人获得公平交易,而且是为了确保人们承认音乐人的创造性价值,重视他们为我们的生活所做的独特贡献。”

世界知识产权日(The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Day),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于XX年4月26日设立,并决定从XX年起将每年的4月26日定为"世界知识产权日"(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Day),目的是在世界范围内树立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营造鼓励知识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环境。

1970年4月26日,《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正式生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这一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正式成立。XX年10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第35届成员大会系列会议通过了中国和阿尔及利亚1999年共同提出的关于建立“世界知识产权日”的提案,决定从XX年起将每年的4月26日定为“世界知识产权日”。 4月26日是《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生效的日期。4月26日是《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的纪念日,1971年的这一天,该公约开始生效。确定“世界知识产权日”和开展有关活动将有助于突出知识产权在所有国家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并提高公众对人类在这一领域努力的认识和理解。

世界知识产权日宣传标志主体字母为“I”、“P”、“R”,是知识产权英文表达法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的首写字母,三个字母变形组成一个活跃的人体形状,意为“知识以人为本,保护知识产权,维护权利人的利益”。标志包括主体字母、“宣传周”日期及中英文名称三部分,体现与世界知识产权日的联系。

设立世界知识产权日旨在全世界范围内树立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营造鼓励知识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环境。

辨析:支持创新,但是也不要丢弃了,古人已经研究出来的正确、实用、科学的知识和理论。那些追求线条各异造型古怪,独一无二的建筑以及日用品设计,虽然是创新了,但是其不实用不科学的特点,导致建筑盖起来以及商品生产出来后,却达不到满意的功能和效果,既浪费材料又浪费人工,无形中产生了更多的高科技生活垃圾,浪费了消费者的热情和辛苦钱,导致实用后产生难以抹去的失望,以及不良的心理阴影。希望知识产权的保护能起到好的正面的作用,不要制约了社会各种科技正常的发展,也不要使一些有稀奇古怪想法的人,走入了误区,偏离了科学实用以及造福人类的宗旨。

第五篇:中国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世界遗传导论课程论文

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2012级

姓名:刘浩

学号:2012508178

指导老师:吴淑琴

中国世界遗产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继承和拥有的宝贵财富,它因其具有“突出的、普遍的价值”而成为当今旅游开发的热点之一。然而,对遗产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掠夺性索取,使我国的自然文化遗产正处在有史以来的高压力和高损耗时期。因此,本文就我国在世界遗产保护与开发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

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与开发,措施与对策

1中国世界遗产开发与保护的基本现状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是1972年由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倡导缔结,目的是对具有特殊世界意义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进行识别和保护。中国1985年正式加入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该公约现有175个缔约国,已有730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自1987年故宫、长城等第一批世界遗产入选以来,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 ,现已拥有35处世界遗产,其中包括25处世界文化遗产、6处世界自然遗产、4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此外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 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仅次于意大利、西班牙两国,名列世界第三位。此外,中国目前还有100多处遗产地,现已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

自90年代以来,人造景点的旅客大幅减少,传统公园也日渐衰退,而世界遗产却为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所关注,发展势头十分强劲。近几年来,中国出现了空前的世界遗产申报热。中国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具备申报世界遗产基础条件的地方也相对较多,但推动世界遗产申报热的主要动力,是世界遗产的品牌效应及其作为特殊资源所显现的垄断经营价值。在看到世界遗产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少干部也因申报世界遗产成功显了政绩并得到晋升。这种榜样作用,使一些地方政府不做真正研究便盲目地耗巨资为申报创造所谓的条件。有些地方为了申报世界遗产进行环境治理,甚至将一些重要的反映遗产延续性的建筑,以妨碍景观建筑为名予以拆除。还有些地方规划部门,设计套用一般旅游景点方案,严重破坏了遗产原有历史环境和风貌,致使

申报热变成了破坏热。

2中国世界遗产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多头管理引发混乱,遗产保护法律缺失

目前我国已有《文物保护法 》《森林保护法 》《矿产资源法 》《环境保护法 》《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 等涉及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 ,四川的世界遗产地长期以来以“风景名胜区 ”替代“ 世界文化、自然遗产 ”的概念 ,以《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 和《四川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 》作为主要的执法依据。但随着世界遗产热的不断升温 ,各级政府申报和经营世界遗产的热情空前高涨 ,当遗产越来越成为向社会提供文化与精神消费需求的重要资源时 ,世界遗产保护的负面事例不断出现,为了对世界遗产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保护 ,四川省于 2002年出台了《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 》 ,这是我国关于保护世界遗产的第一个地方性法规 ,使四川省世界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有了法律保障 ,标志着四川省将世界遗产保护工作纳入了法制轨道。

2.2遗产保护人才匮乏

长期以来 ,我国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和风景名胜区在国家和地方的财政预算中没有设立专项或经常性保护项目 ,不少遗产保护区没有稳定充足的经费来源。国家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对遗产保护区的投资一般仅限于基建、 人头费和专项补助。由于国家财政拨款有限 ,致使许多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步履维艰。据有关机构统计 ,自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 ,主管国家风景名胜区的国家建设部每年可支配的用于景区管理工作的经费只有 1000万元 ,平均每个景区 814万元。针对这种情况 ,有的地区大力发展旅游业 ,将旅游收入的一部分拿来用作遗产保护。于是遗产保护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矛盾:一方面国家主管部门要求景区保护好遗产资源以永续利用;另一方面又要求景区管理部门靠山吃山 ,自己解决保护经费问题。世界遗产保护的人才是世界遗产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但我国在这方面专业保护队伍显得更加弱小 ,全国许多各高校还没有开设遗产专业 ,所以遗产研究与开发人才培养出现空缺 ,训练有素能在第一线保护修复的人更为稀缺。目前遗产地缺乏有效地从事遗产保护的专业人员 ,整个遗产管理体系存在着经营管理不善 ,服务质量不到位 ,不善协调各种关系等问题应当引起全国的高度重视。

2.3遗产保护中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

许多遗产地在开发建设时,缺乏科学的分析论证,缺乏整体的规划方案,缺乏适时有效的监督管理,致使一些经营者以满足游客的需求为由,新建、乱建、扩建了许多遗产地内本不应该出现的饮食、住宿、娱乐、购物等场所。这一方面与保护世界遗产《公约》的原真性原则不符;另一方面也会使游客的旅游质量下降,造成人满为患的现象。在传统的遗产资源开发中,人们关注的往往是遗产资源本身的开发与保护,而对遗产资源的外部环境却很少重视。许多遗产地外围环境脏乱差现象非常普遍, 从而严重影响了游客的旅游感知,同时也不利于遗产地资源特色的发挥,甚至造成一定的视觉污染。 这种不和谐的景象, 现在已经成为遗产地发展的重要障碍。我们可以试想,如果遗产周边环境得不到科学、合理和有效的保护,遗产资源的核心价值势必会受到影响。如果果真是这样,我们又怎么能谈得上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呢?

3 中国世界遗产开发保护问题的产生原因

3.1开发利用过度,保护管理被动滞后

世界遗产并非旅游资源,把保护性的、公益性的世界遗产定位于产业性、行业性的旅游资源是错误的。一些地方为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在世界遗产保护措施得不到落实的情况下,将开发利用世界遗产作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途径,进行无序开发,致使开发行为过度,造成世界遗产的历史真实性与风貌完整性遭到不可复原的破坏。造成这种过度开发和被动保管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缺乏对遗产资源保护与管理的同一行为规范和有效的财力支持。

3.2执法不严,有法不依

世界遗产遭受的破坏,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以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进行的不规范开发面前,法律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乐山大佛旁边按1:1的比例复制阿富汗巴米扬大佛事件中,显然是得到当地政府支持的。在地方政府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下,文物保护部门根本无法工作。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不真正进入法制化阶段,破坏世界遗产的行为不能受法律上的制裁,保护工作的力度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增强。

3.3管理体制僵化和机制无序

我国对世界遗产资源缺乏统一的有效管理。多元化、多层次的管理体制早

已不适应世界遗产的保护开发工作。从国家来说,自然遗产的管理规划归建设部负责,文化遗产的管理则归国家文物局负责。而旅游、林业、环保甚至水利等很多部门在这些遗产地又都有其管理范围。代表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对应的中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却又设在对世界遗产没有任何管理权的教育部。由于世界遗产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管理工作效率很低,有时甚至发生政策方面的冲突。世界遗产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资产或经济资源,其所具有的唯一性,不可替代、不可再生性,都不是市场上经济价值所能体现的。而中国很多世界遗产所在地申报成功之后,则不能很好地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将世界遗产资源混同于一般资源,混同于一般的国有资产。将政府对遗产资源的管理,混同于政府与一般国有企业的关系。加之国家在这方面的制度缺陷和管理体制上有很多弊端,结果使很多地方形成世界遗产申报成功的开始,便成为破坏的开始。从地方来说,国家对世界遗产的管理仅是指导性的,具体管理工作是由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负责。这种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管理模式所造成的混乱,是中国世界遗产遭到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

4 解决中国世界遗产开发保护问题的措施与对策

4.1加强国家对世界遗产保护工作的管理力度

国家应该成立由相关管理部门联合组成的中国世界遗产管理委员会并设专门机构,对世界遗产保护和利用等重大问题进行科学决策,对实施行为进行有效管理,形成切实可行的规划与决策体系。理顺地方政府与国家世界遗产管理机构的工作职责,制定可操作性强的世界遗产保护开发规则。 广泛深入地开展遗产资源的基础研究工作,并有针对性地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制止过度开发利用行为。加强管理的同时,国家还要加大对世界遗产保护的财政支持力度。

4.2完善法规体系,依法管理世界遗产资源

在世界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中,法律手段是最行之有效的,也是最重要的。美国的遗产保护就是建立在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之上的,几乎每个国家公园都有独立立法,国家公园的管理以联邦立法为依据,避免了国家公园管理局与相关部门之间的矛盾;日本所有的国家公园都依照国家公园法进行规划管理;挪威国家公园的管理也是依照国家大法来进行的。我国目前尽管已出台了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涉及

世界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总体而言,我国在保护世界遗产方面的立法,远远滞后于资源开发行为,很多地方用开发区的政策来套风景区、遗产地的开发,难免导致错位的破坏性开发。为了加强对世界遗产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当务之急是要吸取国外经验,因地制宜地制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遗产保护法,将世界遗产的保护和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4. 3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

我们保护世界遗产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能承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讲的是保护;二是为今天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讲的是利用。保护的目的是使子孙后代可持续的利用。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前提,是基础,开发利用一定要有利于更好的进行保护。但我们讨论和研究中国世界遗产地的保护和开发问题时,在遵守国际世界遗产保护的基本准则基础上,也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来认识问题。中国世界遗产地居民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力应该给予足够重视的。要充分理解地方政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所作出的努力。我们考虑问题时必须把世界遗产保护的理想化模式和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把必要性和可行性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安定明,张锦 《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与来发的战略思考》,《商场现代化》,2007年

[2] 陈兴中,郑柳青 《德国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与启迪》,《西南

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

[3] 董耀会 《中国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4] 艾青青 《游客管理—关于中国世界遗产地旅游发展与保护双赢的思考》,2007年

[5] 梁明珠,鲍春晓,徐晓倩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的世界遗产项目开发保护

与国际经验借鉴》,《经济地理》,2009年

上一篇:中国的现代化读书报告下一篇:中国历史朝代记忆口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