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诗歌现代

2024-04-27

读书的诗歌现代(精选8篇)

篇1:读书的诗歌现代

月光皎洁如水笼罩山野的寂寥

秋虫鸣叫响彻庭院的幽深

点一盏烛火照亮西窗

一卷书沉醉了心情

书中风生水起

演义一段传奇

卷里乾坤风云

再现盛世颓废

揽尽千年风霜

谁言世事沧桑

倾情高歌一曲

唱尽繁华似锦

转眼水流落花

把满腹愁肠付之一纸的华章

谁轻沾罗裙独上西楼遥望

花开的枝头泣露的芬芳

醉酒的梦里蝶舞成殇

还会兰指轻抚一曲<高山流水吗

今夜月色迷茫

聆听深情的过往

还会把心事写成风起云涌的感伤

把每次泪流妆扮成哀婉凄凉

每个韵脚里似海的幽怨

读不尽的`诗篇诉不尽的儿女情长

不曾与古人谋面或促膝长谈

流淌千古的风情在书稿中体验

寻觅遗落于尘世间的幽香

此时凝神静想窗外风起树摇月色清凉

正确的读书方法:

1、让身心保持在健康状态:

正常的作息、运动和饮食是必要的,特别是饮食可以影响到我们的身体状况。正确的饮食不但可使头脑清晰,甚至可预防和治疗百病。在课本上已经教了许多正确的作息运动和饮食方式,不必在此重复。这里要强调的是,饮食不应过多,不该太油腻。我们人类发展过程中,未进入文明之前,有极长的时间(至少是数万年乃至数十万年)是在挨饿状态之下,即使是进入文明期,也只有少数贵族可以维持温饱,绝大多数人是挨饿受冻的农奴和士兵。所以我们的基因构造,早已变成可让身心在挨饿状态之下发挥最大长处的功能。要自然地改变这种基因结构,最少要数十万年以上。因此,正确的饮食份量应该是让身体可以维持活力的轻饿状态。换句话说,大考之前,轻微的不足之进食量是不紧张、得高分的秘笈之一。

2、让自己的注意力能够高度集中:

去速读班上课,以强化自己的集中力是最快速的方法。记得有一种超速的速读法是韩国人发明的:经过训练的人也可以学习一个佛教徒所景仰的开悟者之读书方法,它是将意识完全关闭起来,使用眼睛看书时不使自己只注意几个字,而像照相机将焦距放在无限远,瞬间将整页的字看入脑中,了解书本的内容则交给潜意识去作,完美的目标是一秒钟读上百万个字,因此每一页观看的时间将少于一秒(注:开悟者的执著已经破除,维生本能也被看淡,其判别系统之规则变成简单明确,所以脑部之资讯处理变得极为快速有效,对待大部份的事情,能够瞬间做出隽智的反应)。可能的话去上那种速读班应该是我个人的梦想之一。除了多帮助同学或他人以稳定心情,若能每天定时打坐、祈祷、或任何单调的宗教仪式等等,也可以慢慢减少自己意识发挥作用的次数,从而加强自己的集中力。

有了高度的集中力,则能够在任何状况下,以极快的速度,经由眼睛和耳朵等五官正确的攫取所有的资讯,送入脑中之后再由潜意识去作取舍。别担心头脑会被塞爆,新兴的脑神经动力学早已证实,我们的头脑记忆库是可以存录无限多的东西的。

3、训练自己的意识不要干扰潜意识(捕捉天才的感觉):

以前面的考试为例,假使有一题不会写,深深的吸一口气,使自己放轻松并保持灵敏的心,再仔细的看一次题目,若会写则瞬间或等一下就知道。不会写再看一次,若还不会写则改去做别题。若只剩这一题不会,则去检查验算别题,等会作的讯息出现再回头去做。千万别去想这一题怎么作,一旦想这一题怎么作便很容易会被抓住,不断去想如何作,造成意识干扰潜意识而致考完才会做的憾事。当我们有机会发现自己陷入意识过度使用时,可以深深吸一口气后慢慢吐气,重复几次,以抑制意识的作用,回到正确的方法。

上课时也一样,听老师讲解课文时,尽量不要想,让心像一池澄澈见底的清水一般,同时使头脑保持在灵活敏捷的状态。虽好像无意识作用,但却专心的听老师上课。所谓的专心是让身体在稍微舒服的轻松状态(前文已经提示过其练习法),若有若无的听讲。绝对不应该去想要听懂老师的讲解,因为若我们懂的话,瞬间或等一下就知道了,不懂的话去想也不会很快懂的,反而令想要懂的意识动作干扰到后面的听讲。只要头脑保持在灵活状态,潜意识将会开始去消化老师所讲而我们不懂的部份。在老师翻身写黑板或停顿时,迅速回想老师刚刚在讲什么,可以将一部份刚刚不懂的地方,很快的就了解。一个极为基本的观念是:懂不懂是潜意识的事,若懂的话,潜意识会送讯号给意识,意识只能知道我懂不懂——我的潜意识懂或不懂。举个例子来说,解联立线性方程式的高斯消去法,如何去解四元一次联立方程式,我们的意识是无法将之完全装在意识层面的记忆中的。因此解题时,它是由意识发出极少数的应该有的指令,一步一步要潜意识去作消去和往回代换的过程。‘我会作’这种意识行为,是在潜意识已经和记忆库连接好,等著意识随时一下指令就可以开始做的‘我可以马上开始作的回报指令’。‘我不会作’则是一切尚未完全准备好的潜意识回报指令。当然会有其他因素造成我觉得我会做,实际上我还不会作的凸槌行为,但这是可以从不断的学习过程中矫正过来的。

注意到一定要‘让头脑保持在灵敏状态’,其主要作用是对潜意识发出指令,最近学的、碰到的或接触到的东西是很重要的,应该要全部都能了解或知道状况,因此潜意识会不断的去解析它们。若处在无意识状态下,会产生类似佛教禅定之作用,有点呆呆的处于半知觉状态,不和世间的智慧相应。那反而会对潜意识发出不要去分析处理最近接触事物的指令,如此当然是不利于读好书。由于我们脑部有几百万部以上的高级电脑,可以同时处理几百万件事,不必操心头脑的潜意识不够用。

保持一颗灵敏的心的另一层意义在让心维持在比较客观的状态,可将上述以主观认定‘将东西看成自己认定的东西’的程度淡化。许多考不好的情形,和我们以主观误解课文的意义有关,特别是英文发音或单字记不正确。眼高手低的情形,也会有这一类悲惨的状况。因为比较客观,所以更容易达到意识不干扰潜意识的高标准。

再提醒大家一下,要常常有事没事就练习放轻松,常常去‘体会专心放轻松的要诀’其实是‘若有若无的注意有没有放轻松,发现身体没有放轻松,不要叫自己放轻松,只需安详的回到不注意状态即可,但要让心像一池澄澈见底的清水一般,同时又充满活力’。久而久之,可以慢慢的随时自然的放轻松,而很容易的进入‘意识不在不必要时干扰潜意识’的最佳状态。套句漫画的术语——脑域也可不断的被开发。

总结这一段来说,不论是上课、作功课、做作业、考试、或待人处世,都要将身心放轻松,保持灵敏的心,不要企图去了解五官所收集到的任何讯号(即不要使思考性意识干扰潜意识)。若外来讯息是我们所了解或者熟悉的,则头脑自然会发出讯息,并发出指令让身心作出不可思议的最佳反应。一旦我们产生企图了解那些外来讯息的心,那将会使我们的反应往不佳的方向沉沦。

4、加快读书速度:

前面提到,五官所接收到的讯息愈熟悉,头脑愈能迅速将之简化成为简单的图形符号,以利左右脑的互相沟通,快速达到了解的程度。若我们常用地毯式搜索方法念书,且要求自己看懂一段之后才看下一段。因为时间有限,最多只能看一两次,很难进入熟悉的阶段,以通盘了解所读的内容,当然会有泄气的考试成绩了。

若我们先用不要求自己看懂的方式,被动的让头脑产生懂的讯号,不懂的话也不太在意。刚开始可能不习惯,但慢慢你会发现这样子念书很轻松不容易累,最重要的是念书的速度会加快,每念完一遍所能理解的百分比也会慢慢提高。

当你有信心后可以开始采用加快速度念书的方法,其目的是强迫自己在念书时,没有很多时间去想懂或不懂。因为习惯不易改,因此不要强迫自己一下子就在念书时完全不想。由于头脑会在目光焦距附近的区域选取数点资料,以组成图形来作比对和联想,因此不要让自己在念数学、理化、英文等科目时一眼看到太多东西。速读班的方法是要求你用纸或什么东西,遮住目前在看以外的部份,于是只有正在看的东西显露在眼前,因此头脑容易在挑数点资料时得到正确且重要的资讯,又因资料少比对后瞬间了解的机率也大增。要强迫性地加快读书速度,只要使遮住视线的工具移动速度加快就可以了。久而久之,在念书时,目光被动式的集中在一个狭窄的区域会变成一种习惯,不必再用工具遮住不看的部份。我们须注意到,平常应该练习出真正详读和快速度详读的两种功夫,才能真的当一个轻松快乐的神童。

合理的念书方法至少要包含五个步骤,第一是快速略读,第二是详读方法如前所述,第三是重点式的回想,第四做习题或例题,最后是想像自己是老师,发出声音将重点教给一个想像的人或同学听。快速略读是为了加多重复预习及复习的次数。重点式回想则除了加多复习的次数之外,更会要求潜意识重复整理资料以简化并了解它,同时有机会让自己有整体概念以利通盘了解。出声教人可以强迫潜意识在讲的那一瞬间,剧烈的简化及整理资料。为了使第二、三、四、五种读书方法更有效,养成作整齐明朗的笔记,会有极大的帮助。

5、合理的安排念书方式:

在谈安排念书方式之前,要强调一个对学问了解之层次的观念。对任何一种学问之了解,可以分成不同的程度:不知道、学过但不了解、学过有部份了解(考试考得还好)、学过可以考得不错、学过且可以教人、学过会应用、学过且知道创新、学过可以创出全新的学问等等。愈往深的层次走,所要花的时间和精力愈惊人。注意到,能当老师教学生不一定算是充分了解该门学问,在其后还有三个深不可测的等级呢!因此,不论自己学得多好,一定不可自满。我们常常犯的毛病是,这一门课我已经会了、学过了,再学一遍好无聊、好丢人(留级或重考的同学最常患这种眼高手低的严重毛病)。殊不知专心再学一遍,可以使头脑多一次机会去简化该学问,以加深自己的等级呢!

篇2:读书的诗歌现代

1、《读书有感》

有人说爱情是一种怜惜的情感

不管对方想什么做什么

均怀有一种畅开的胸怀

包容的可以是所有的一切

不管是什么

所有的一切

那是一种强势的情感

不管自己是否真的比对方强大

总想保护着对方

不让对方受半点累

总想保护着对方

不让对方受半点苦

有人说

爱情是一种总向着弱者的情感

不管对方是不是比自己强大

怜惜着

一味的怜惜着

于是我忽然知道了为什么

在我的爱情世界里

我总是一副弱小者的姿态出现

原来得到怜惜并不是一种病态的心理

2、《读书的少女》

静坐店铺一角入书

专注表情看不出金融危机痕迹

身在世界出离世界

繁复林立的纷扰已然忘记

墙上的妇人憧憬眼前读书的少女

一只小白狗匍匐脚边静听心跳

几株水中百合散发心灵秘地的生息

你的呼吸从字行里行过

眼睛澄澈透明

文字复活,降生新意

流变成朵朵行云

读书的少女

时空是这样丰富而安静

定立门外看门里

芬芳完美的水彩画意

3、《读书》

读书是一次旅行

漫步的是自己的心灵

打开自己,让文字牵着思想远行

沿途山川河流,有旖旎风景

这是快乐的出发

也是幸福的围城

读书是自己照镜

看见自己,自己的心情

在情绪里舞蹈

穿越了文字的迷宫

即便是夜深沉得摸不到边际

也会自信从容

因为心中有爱

而爱,是人间恒久的光明

读书其实,是在别人的故事里

寻找自己的梦

发现的却是太多的新鲜和陌生

没有后悔和哀怨

只有开阔与包容

别人的思想开了花

又结了果

成了可高挂枝头的明灯

追求成为希望的象征

而汗水却是点燃梦想的火种

打开的书页是震动的翅膀

载着我们穿越时空

邂逅神灵

4、《笑读书》

窗外飘落几篇繁芜

而我还读着书

黑板白 粉字怎么迷糊

就连对你的回答也入不敷出

十岁勉强会铅笔字

绘画独有的记忆

爸妈面前也只唱独角戏

绕着青春路越走越远

一路丢掉多多少少

奔奔向前我一个享受

花仙子甩开着叫寂寞的香味

听着歌一路追随也快快乐乐

也许你说我不懂不懂(只是自我放纵)

我大声说要放松放松(妈妈也会包容)

也许你说我没用没用(跌倒我也会痛)

我大声说要包容包容(你却一点不懂)

这世界太多秘密我喘不过气小小的我愿意付出大大的真心

管你冷漠不理管你嘲笑离去我不伤心小小的我能创造大大的奇迹

5、《读书如读人》

古人曰“开卷有益”

现代人反驳说“开卷并非有益”

我觉得都有对

我总认为

读好书如同读好人

哪怕一辈子只读一本好书

也会让你终生受益无穷

就像你结交了哪怕只有一位好朋友

就会温暖你的一生

而读坏书如同结交了一位坏朋友

哪怕一辈子只交了一个这样的朋友

他也会将你带向悬崖

让你遗憾终生

但是书我们还是要读的因为书的内容是博大精深的书的魅力是无穷的古人都说过读书的诸多奥妙

但如何做到读好书不读坏书呢

要学会鉴别学会选择

就像我们在茫茫人海中选知己一样

要精挑细选宁缺毋滥

像读人一样去读书

像读书一样去读人

让我们结交的都是良朋益友

让我们读的都是名家精粹

让我们好读书读好书

这样我们的人生会更丰满

我们的思想会更深邃

我们的视野会更开阔

我们的人生会更灿烂

6、《读书》

读了悲惨世界

读了人间喜剧

才发现现实的重压

不因国度

不因民族

不因年代

如身边的影

只有黑暗

遮掩它的踪迹

读了穆 斯林的葬礼

读了双城记

才发现若无的真爱

似闪闪的萤火—落下太阳

暗淡月亮

熄了辉煌

她把你的心照亮

如同橡树与木棉花

相依相伴

不离不弃

读了大仲马

读了梁羽生

才发现童思充斥人类的幻想

用瑰丽的传奇交织分明的爱憎

演绎浪漫的交响曲

如饭后的一杯香茶

消解倦怠

让心休憩

读了睡美人

读了虹

才发现模糊的躁动

羞涩的隐迷

不是污浊的淤泥

蹦射的火花点燃热情

烧尽禁忌

沸腾的血液

孕育青春活力

读了屈原

读了荷马

才发现悲壮亦是美丽

细腻亦是豪放

山川河流

仙界鬼域

情思逍遥

英雄并起

一幅血染的画卷

一处绚彩的神迹

读了复活

读了茶花女

才发现在人世底层挣扎着

哀伤的魂灵

肉体沉沦

灵魂飞升

肮脏的裹尸布遮不住信守的纯真

晶莹陷卑贱

卑贱亦晶莹

读了巴金

读了高尔基

才发现勇者的印迹——迷茫中探索路径

困惑中找寻真理

青年啊

这划破混沌的雷闪

这透视夜空的繁星

也许会消逝

也许会陨落

但心的炽热燃烧着生命

放射光明

7、《月夜读书》

月光皎洁如水笼罩山野的寂寥

秋虫鸣叫响彻庭院的幽深

点一盏烛火照亮西窗

一卷书沉醉了心情

书中风生水起

演义一段传奇

卷里乾坤风云

再现盛世颓废

揽尽千年风霜

谁言世事沧桑

倾情高歌一曲

唱尽繁华似锦

转眼水流落花

把满腹愁肠付之一纸的华章

谁轻沾罗裙独上西楼遥望

花开的枝头泣露的芬芳

醉酒的梦里蝶舞成殇

还会兰指轻抚一曲《高山流水》吗

今夜月色迷茫

聆听深情的过往

还会把心事写成风起云涌的感伤

把每次泪流妆扮成哀婉凄凉

每个韵脚里似海的幽怨

读不尽的诗篇诉不尽的儿女情长

不曾与古人谋面或促膝长谈

流淌千古的风情在书稿中体验

寻觅遗落于尘世间的幽香

此时凝神静想窗外风起树摇月色清凉

8、《读书感想》

张朝阳

捧起一本书

帖在心上

不料还未看了几行

就被一些繁杂的事心生忧伤

二十多年了,我像一只飞蛾

努力去接近那片华彩的霞光

希望通过书和理想给我带来光芒

生活的所迫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剑

把我历练心志蹉跎地遍体鳞伤

学会了用肌肤触摸生活的坚硬

生活里的重担一个人放肩膀去扛

也不知道多少日子

我怅叹秋水的天长

让我无数个夜晚心生绝望

为什么辛苦的耕耘换来的不是惊叹

意料外的是句句市侩的口腔

面对生活我无话可说

金钱与权力的诱惑让人们蛊惑了眼睛

可怜的幼稚心肠

被谁强加上了虚假的面具

读书,读的是心底的梦想

历练的人的韧性与钢强

给自己一缕光

在漫长的黑夜里就不会迷失方向

给自己一缕光

在坎坷的路途中就不会独自彷徨

汲取书中的乳液

塑造人的品格与修养

正如我喜欢写文章

写的不是华丽的篇章

而是源自骨子里的素净和修养

从明天开始我将继续象一片落叶

自由的飘落,过一种清静的日子

偶尔写些诗无聊的时候看看天上的悠悠地白云

品味书香散发的清纯

从容地、迎接生活里的疼痛

读书,就像读心

篇3:读书的诗歌现代

1.拓展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教授《我爱这土地》《华南虎》时, 适当补充一些“文革”时的资料, 会让学生对那个特殊的年代有一定的了解, 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内心的感受;教授《沁园春·雪》时, 必须补充毛泽东同志的革命经历, 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领袖的伟大。我国六朝时期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坡探源, 虽幽必显。”这段话不仅揭示了“情感”在创作时的重要作用, 而且道出了欣赏者也应“披文入情”, 探求文章主旨的真谛。

2.图文并茂, 采用视频引入、实物导入等方式调动学生兴趣。如教授《化石吟》时, 我就安排学生查阅了大量化石的资料, 让学生在课上介绍其相关知识, 讲的同学自豪, 听的学生高兴, 整堂课学习兴趣很浓。

3.引入表演法。如《我用残损的手掌》一文, 在“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这几句中, 都有一些动词。我们在教学时, 完全可以让孩子做出同样的动作, 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受, 而且学生边背边表演, 兴趣高, 印象深, 学习效果较好。

4.情境音乐导入法。课前利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歌曲导入新课, 学生会在高兴的心情中不由自主地进入学习状态。例如我在教授《雨说》时, 借用了轻音乐, 师生共同沉浸在温馨浪漫中, 课堂氛围非常好。

5.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朱自清先生说过:“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写作能力。”也就是说, 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 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学习过程。我们今天读书已经不再需要像古人那样“一唱三叹”地吟诵, 但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诵读却是非常必要的。

朱自清先生建议:“教学的时候先由老师范读, 后由学生跟着读, 再由学生练着读, 有时还得背诵, 除背诵以外都可以看着书。”其中, 在诵读的初级阶段, 教师的示范朗读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读语文要有发现的眼光, 要能品味出语言的趣味来。教师不先被文章感动, 进入情境, 就无法让学生领悟动人之处。教师富有感染力的示范朗读, 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诗歌的情境, 拉近学生与文本两者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情不自禁地置身于文本之中。因此, 在《我用残损的手掌》的教学中, 我使用了范读, 配合着马斯奈小提琴独奏曲《广阔的天空》沉郁顿挫的曲风, 朗读效果更好。诵读有多种方式, 如范读、齐读、领读、配乐读、分角色读、对比读、联想读等。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本人及诗歌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诵读方式, 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使学生能更主动地投入到诵读中, 进入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语调的差别, 不外乎高低、强弱、缓急之类。诵读一篇文章, 无非是依据对文章的了解和体会, 错综的使用这三类语调而已。”如果是诗歌中的诗眼或有重要意义的词语, 发声就得高一点, 要重读;在意义完整的句子里, 表示祈求或感激的意思一般要前高后低。再说强弱, 表示慷慨、悲壮的句子句头部分要加强。表示不平和肯定的句子, 一般句尾要加强。表示期待、疑惑、悲哀等意思的句子, 一般读时语速要缓慢, 而含有愉快、愤怒、怨恨等意思的文句需要急读。例如《我用残损的手掌》中,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尽那边,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手掌”由北向南, 抚过大片国土。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 每到一处, 作者都突出了该地区的特征性事物, 并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它们的特点:雪峰、水夹泥沙、新生的禾草、蓬蒿、荔枝花、苦水。在感情色彩上, 这几行诗是忧郁的, 冷色调的, 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的感情。后来, “手掌”终于摸到了“一角依然完整”的土地, 那里是没有被践踏的解放区。从这里开始, 诗人的情绪变得明朗、积极。他没有亲身经历过解放区的生活, 但感情上无比向往。他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 表现出坚定的信念和昂扬的斗志, 学生自然读得慷慨激昂。

现代诗歌如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对于教学手段而言, 老师个人的作用更重要。

1.教师要不断“积淀”, 扩大视野, 为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供支柱。如果教师之前不学习, 缺乏感性和理性认识, 图方便, 到“教参”中“牵羊”, 学生得到的只是枯燥乏味的答案。如果教师能将之前学习的流程、感受、规律一并教给学生, 引导他们一步步地尝试, 那么学生就能生动有趣地获得知识, 形成能力。

2.教师要用爱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新时代的学生在精神上是敏感的, 只有爱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要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首先教师要尊重、相信每一位学生, 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做到面向全体、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尤其对“学困生”, 要给予及时切实的帮助, 并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 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轻轻地拍拍肩膀, 抚摸一下头发, 称呼学生的名字, 都会拉近师生的距离。

3.树立正确积极的教育目的: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成功。学生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影响, 存在情感、行为习惯、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感受能力不同, 也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告诫我们:“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 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 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只要我们认真备课, “心为学生所系、利为学生所谋”,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上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这种体验将激励学生的一生, 并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

篇4:来自现代德国的伟大诗歌

1931年2月,左联柔石等被杀后,鲁迅特意从上海德国书店购得珂勒惠支的木刻作品《牺牲》,刊登在正要创刊的左联刊物《北斗》上,以此来纪念他们。那是鲁迅第一次介绍珂勒惠支的作品。1936年,鲁迅带病自费编印出版了《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亲自设计版面,甚至自己装订。他在序言中对珂勒惠支推崇备至:“在女性艺术家中,震动了艺术界的。现在几乎无出于凯绥·珂勒惠支之上。”20世纪60年代主修中国近代史的佐喜真道夫,在日本国内的学生运动中和鲁迅的作品相遇,并对珂勒惠支其人其作着了迷。他对鲁迅《写于深夜里》一文的结尾至今印象深刻:“作者虽然现在(在希特勒政权之下)也只能守着沉默,但她的作品,却更多地在远东的天下出现了。是的,为了人类的艺术,别的力量是阻挡不住的。”

凯绥·珂勒惠支(Kaethe Kollwitz,1867-1945),原名凯绥·勖密特(KaetheSchmidt),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版画家、雕塑家。在中国,鲁迅与珂勒惠支已成为一组代名词,是先进思想与革命艺术的象征。她的画风粗旷而严峻、写实而简洁,充满无限张力。她对版画语言的锤炼和驾驭,更是赋予了版画艺术不朽的精神内涵。她用“刀与笔”征服了德国、东欧、亚洲乃至世界。本文通过介绍梳理现代主义对德国版画艺术的影响,分析珂勒惠支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艺术走向,探讨珂勒惠支创作题材与艺术语言的审美价值及社会学意义。作为女性艺术家珂勒惠支有一种超越自身传记式表达的正义之美,具有反映整个社会形态和社会民族命运的气魄与能量,在艺术史中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一、表现主义及德国版画的复兴

纵观艺术史中各个时期的经典作品,其中大多数为油画、雕塑所占据,而版画艺术绽放的光芒却不被大众所熟知,特别是德国版画,在艺术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回顾欧洲版画的发展是以木版画为起点的,时间是在14世纪末15世纪初。16世纪初德国艺术人才辈出,此后版画开始普及。丢勒、荷尔拜因都曾经创作过一些高水平的版画,手法细腻精微,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在17世纪和18世纪,铜版画腐蚀技术开始发展。在19世纪初,木版画因采用了新的技法而重新复苏。在珂勒惠支以及表现主义时期,德国版画又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复兴德国木刻是表现主义艺术运动的目的之一。“桥社”的版画作品在初期十分富有生气。因此,德国版画发展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脉络。

表现主义是艺术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分类之一,是历史和文化的专有名词,在特定的时期内联系着对艺术的一定态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前后的社会危机中,欧洲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趋势及有价值的风格都趋于合并,体现出极为主观和强烈的感情色彩,每种艺术手段都力求达到表现的极致,实际上是对社会和艺术中既有形式和传统的一种反抗。反对客观地表现自然和社会,表现内在现实和主观现实的主张主宰了各类艺术。在表现主义艺术的中心地德国,表现主义者反对把军队、学校、家长制家庭、皇帝当作确认的权威,公然站在受压迫者一边。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表现主义从朴素的原始艺术及儿童艺术中得到借鉴,线和色的运用不受自然束缚,任由其发挥以表达感情上的反应,因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德国的表现主义主要贡献之一是使版画艺术复兴,所有的表现主义画家都制作版画,从版画的形式中探索到对压抑的迸发力量,使版画在德国画坛占据了一种特殊位置,其成就超过文艺复兴以来的任何时期,并影响到它类绘画和雕塑艺术的形式取向。石版画在德国版画复兴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包豪斯出版的五册《新欧洲版画艺术》画集中,包括了所有表现主义画家的石版画作,从中能看到石版画在这一时期的伟大贡献。在我国创作版画发源和发展中,表现主义版画也曾起到过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珂勒惠支所处政治环境及艺术走向

现代艺术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德国的工业化 现代化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起步,工业革命与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德国的统一,德国统一又促进了德国工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德国第一次统一是在1871年,由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1871—1890年在位)领导的德意志帝国,然而无论是“铁血宰相”俾斯麦,还是登基后将俾斯麦赶下台的集刚愎自用与奢华铺张于一身的威廉二世(Wilhelm II,1888—1918年在位),所奉行的都是带有专制主义色彩的强权政治。在德国社会和整个欧洲社会大规模工业化的时代重建一种前俾斯麦时期的君主制统治,尤其是威廉时代的特殊性所在。这无疑与当时推动社会发展和改变人民心态的主导力量——日新月异的城市化、工业化和民主化相左,因此必然造成紧张的局势。广大德国人对社会政治权威存在一种普遍恐惧的心理,从俾斯麦到希特勒,德国社会一直不缺乏强硬的统治者。一方面,德国人离不开强权政治,他们给德国带来的是统一和强盛,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集权政治创造了个人权威膨胀后疯狂滥用的可能。德国人面对国家权力的双重悖论以及其带来的不安、惶恐与焦虑是这个时代的画像。

威廉二世在20世纪初的一段致辞里的论调:

“胆敢超越我已指明的界限和规划的艺术就不再是艺术了,它是一种工业,它是一种手艺而艺术必定永远不会是那个样子的。随着对‘自由一词的过度滥用,并且在自由的幌子下,人们无时无刻不在陷入无法无天和过度自尊的误区之中,任何一个违反美的法则、背离和谐美感 每个人都会在内心中感知这种美感,就连不会自我表达的人也不例外,任何一个把头等重要性赋予了单纯地满足技术要求的某一特殊趋势或特殊方式的人,都是对艺术始源的犯罪,不仅如此,更进一步讲:艺术应当有助于教化整个民族,艺术应当通过理想的方式,在下层阶级艰辛劳作之余为他们提高自我提高的机会。这伟大理想已经成为我们日耳曼民族的遗产,而其他民族则或多或少地丧失了它。只有日耳曼民族被挑选出来承担起保护、珍存和传播这些伟大理想的神圣职责。这些理想之一就是我们应当给工作的阶级、勤劳的阶级创造机会,让他们自我提高到美的境界,让他们努力摆脱其他乌七八糟的思想观念。但如果艺术全部像现在经常发生的这样,以一种比它既有形式更丑陋可憎得多的形式一味地展现痛苦,那么它就是对德国人民犯罪。”

这种政治上的强权势必造成艺术上的保守与僵化,德国艺术在这样的氛围中逐渐失去个性,变成了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工具。一些有思想、有追求的艺术家不愿与这样的阿谀之风同流合污,更不愿为墨守成规、毫无创造性的传统教育磨灭了艺术个性,于是,他们走出学院、走出传统,奔赴大自然,试图从德国浪漫主义与神秘大自然的结合中找到新的出路。为追求新的艺术目标组成社团,举办展览,与学院派和官方艺术分庭抗礼,形成这个时期特有的艺术现象 分离派运动。其中柏林分离派影响最大,从各地网罗了一批致力于革新的艺术家,珂勒惠支就是其中的一位,与她同期的还有蒙克,柏林分离派邀请野兽派、桥社、慕尼黑新艺术家联盟的成员参加他们的展览。分离派的画家后来大都成为德国现代艺术运动的主导画家,加速了德国美术发展的进程。

三、珂勒惠支版画的题材与风格特点

珂勒惠支的才华在绘画和雕塑领域都是杰出的,她与“桥社”和“青骑士”的表现主义画家都有接近和来往,最终她以版画艺术语言体现着表现主义的主张。她在柏林和慕尼黑学习绘画,后受德国雕塑家、版画家克林格尔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直接触及许多社会问题,并且吸取了老师精密细致的铜版技巧,融进了表现派画家善于强烈表现激情的艺术风格,展现出雄劲泼辣的艺术魅力。她掌握石印术比蚀刻更早,因此在《纺织工人暴动》组画前三张的创作中使用了石版技术,后三张才采用蚀刻技术。她把石版艺术用于对社会的批判和抗议,为不公正和死于战争残暴的人疾呼,伸张正义。保护孩子的母亲是她石版画作品的中心题材,在石版组画<死亡》中,她以典型的表现主义带象征意味的形象和夸张的手法,有力地表达了她对人性的呼唤。1923年她完成了木刻组画《战争》,包括《牺牲》《志愿者》《父母》《寡妇》《母亲》《无产阶级》等七幅作品。前五幅作品侧重表现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后两幅是描绘人民团结起来斗争。这个时期艺术表现手法有所变化,画面上人物具有某种雕塑的特色,略带夸张、悲情的描写几乎消失,黑白对比更加强烈。在魏玛共和国时期,珂勒惠支被选为普鲁士艺术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而在纳粹党执政后,她的作品被禁展。1943年,她的工作室被炸,毁掉了她一生中大部分作品。

珂勒惠支以劳动妇女和儿童作为绘画题材,作为一名女性和母亲这也许是可以理解的。但一生中如此执著,而且始终以表现劳动人民和妇女儿童的悲哀孤寂场面与形象为己任,这就不是仅仅以此所能解释的了。这与她的成长与经历有关。她出生于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早年在既有宗教道德观念又有社会主义思想的和睦家庭中度过。之后嫁给一位从事贫民社区医疗服务的医生卡尔·珂勒惠支,对所接触的社会下层人生活的同情,使她作品中有更多的人性化成分,并将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关注贯穿艺术生涯的始终。她曾说:“我清一色选择工人生活为题材的动机,可以说完全是因为我觉得这一类的选材给我一种毫无保留的美感。”她又说:“每当我认识到无产阶级生活的困难和悲哀,当我接触到向我的爱人及我求助的妇女时,我就立志要把无产阶级的悲哀命运以尖锐强烈的方式表达出来。”

珂勒惠支创造的典型形象,并非现实中某人某物的完全写实,而是画家长期与下层贫民生活,观察所积累的创作,既有劳动者鲜明的特征个性,又有高度概括的劳苦大众品质共性。就像许多妇女形象都取自画家本人,可是在画面上,我们看到的却是众多倔强善良劳动妇女的典型。鲁迅先生在谈到美术创作时说:“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需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塑,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饥饿和营养不良蹂躏着德国人民。1914年10月,珂勒惠支的小儿子彼得死于战场。这期间她创作了大量的以母亲和孩子为艺术主题的作品,如《德国儿童在饥饿中》(石版画,1924)、《面包》(石版画,1924)、《母亲与死去的儿子》(腐蚀版,1903)、《死神和妇人》(腐蚀版,1910)。1942年,她的孙子小彼得死于二战战场,当时战争的风暴再次来临,她和德国千家万户遭难的人民一样,遭受着沉痛的打击。

有学者认为珂勒惠支属于“革命现实主义”,而另一种则将其风格直接归属于表现主义的派别。因为她受表现主义艺术家恩斯特·巴拉赫(Ernst Barlach)的启发研习木版画技艺,并且从她作品的刀痕和黑白强化风格来看,无疑是受到“桥社”木刻的影响,处理形体也有非洲木雕的简约粗狂的造型特征。从她的作品《牺牲》中可以看到作者用平刀刻绘人物形体,木面爆裂,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者运刀时木板的阻力,从她大刀平挖的造型手法、变形的妇女面貌、顿涩刀痕的人体造型中,往往能更深刻地表达在痛苦中挣扎着的母亲形象。与“桥社”和“青骑士”两个木刻团体作品不同,珂勒惠支把她扎实的人体塑造表现在木刻中,题材的现实主义驱使她在表现刀法的同时扎实地塑造形体。

从珂勒惠支作品对社会问题介入方式和起到的作用看,或多或少带有现实主义绘画成分,但她作品以强烈的感情表达和表现上的特色融入到表现主义潮流中。当我国新兴版画运动兴起时,鲁迅先生曾辗转收集了珂勒惠支的21幅版画原作编为画集,介绍给中国的青年版画家和苦难中的中国人民。其中《牺牲》作为她第一幅被介绍到中国的版画,对于中国具有独特的意义。她一生都在用刻刀来表达工人阶级悲惨命运和不向资本阶级屈服的社会主义革命精神,她的作品不仅影响德国和德国的社会运动,而且也影响着国际工人运动。英国著名理论家贡布里希说:“她的作品鼓舞了东欧许多艺术家和宣传家,她在那比在西方更有名。”以女性视角诠释了战争与社会运动,具有独特的价值。她是版画家群体中不多见的女性,是与资本主义国家抗争的社会主义者。

珂勒惠支的作品大多是版画,版画有着鲜明的战斗旗帜,其中一个明显特点就是版画具有简练的艺术语言,她把表现的对象概括为黑白对比,这种强烈的直觉冲击与其他画种相比更能吸引观众注意。日耳曼的严谨作风使得德国艺术有精确入微、不厌其烦的刻画细节,有喧宾夺主的特点。但珂勒惠支大胆努力创新,运用集中一点概括全面的方式表达主题。画面上从来不曾发现有片断事物的杂乱或无关紧要的琐碎现象罗列,也找不到与主题无关的多余的人物和背景。她能严格地找出在生活中的本质部分,而集中力量表现,如《父母》,在画面上我们除了父母两人之外,没有其他东西,但我们却可以从父母表情上体会他们内心的焦虑与悲伤。

另外她在集中表现方面又体现出一种细致、深刻、有力,特别是对于人物面部与手部的刻画,如《磨镰刀》。

在繁与简中找到平衡,用最精炼、概括的表现方式,传达出最丰富、复杂意义的强大效果。艺术难得洗练与取舍、紧凑与严谨,珂勒惠支的艺术就如一首明确而动人的诗篇,无论在美学追求上还是题材选择上,以朴素而纯粹的情怀传递出穿越时代的经典。她认为:战后的德国人比过去更不需要过分浮夸的室内艺术,他们所需要的是现实艺术,对于大多数的观众,艺术是无需作假的,即使是平淡东西,观众也还是喜欢的,对真正朴素的艺术,他们肯定会中意。艺术家与人民之间必须相互了解。

篇5:于读书现代诗歌

江湖几个纯书郎?

有书不读恨时少,

别怪用时无处找。

有书恨时少,

用时无处找;

守书还不读,

篇6:夏天的诗歌现代诗歌

月亮

似刚从银河出浴

娇羞的

躲在薄薄的云层后面

惹得

星儿们

一片朦胧

大地

身着炫彩的霓裳

迷离而多情

依偎在

月色下

酣睡

晚风清香

萤火虫

偷偷的约会

鸟儿们

耳鬓厮磨

………

只有

不解风情的蛙儿

鼓噪

【被风吹过的夏天】

被风吹过的夏天

淡淡的情怀悠远

草长莺飞

水碧天蓝

红蜻蜓舞动斜晖脉脉

拂堤杨柳醉如春烟

轻柔的炊烟袅袅倾诉

飘逝的童年

潺的溪水

是妈妈深情的呼唤

被风吹过的夏天

淡淡的回忆悠远

栀子花的清香

濡湿在烟雨清愁的庭院

我们静静躺在草坪上

看银河低垂繁星点点

羞赧的月色

静静诉说少年的依恋

被风吹过的夏天

弥漫着青草味的夏天

知了在树梢唱着寂寞的歌

梧桐叶落满清愁的校园

骊歌浅唱

长亭外

古道边

笛音轻送

记忆中远去的少年

被风吹过的夏天

弥漫着忧伤的夏天

发黄的扉页里飘散伤别的诗篇

如水的清眸里

你的背影陪着斜阳余晖

一同走远

半盏残灯

午夜梦回

那脉脉流动的箫声

如诉如怨

是我对你无尽的思念

被风吹过的夏天

不曾回首的夏天

多少美好日子

匆匆飘过

只为今日

铭心刻骨的怀念

被风吹过的夏天

蓦然回首的夏天

清凉的月光

触动我柔软的心

只想今夜

乘着歌声的翅膀

再看你一眼

只想和你

重温从前

【夏夜碎章】

一夏夜忠告

夏夜酽一杯清茶

天际星星

想想今生今世的况味

看夜里的翠竹

若摇曳星光

别样的感受星的微晖

静夜的忠告

心灵永远无法包装

享受阳光直达心扉

二星星解睡莲花语

夏夜月色皎洁

碧波中的睡莲

月夜的清凉

痴迷的静

水中的精灵

八月的星追了一夜

你的绿

你的红

你的微笑

圣洁的心灵

【仲夏的阵雨】

连续这么多天

锋芒毕露的阳光

还是没能把你挡住

一阵大吼之后

你撞开天门

径直朝大地的怀里扑

几只鸟儿

我知不到它们的名字

一会儿在房顶盘旋

一会儿窜到云层

就象小时候家里来客人

我抑制不住喜悦

一会儿跑向在村口

一会儿到父母怀里撒撒娇

那个中年男人

舒展双臂向着高空

呼喊着狂奔

任你肆意击打他宽阔的胸堂

象高尔基的海燕

倾心拥抱着扑面而来的希望

好雨知时节

润物细无声

是诗圣称颂你祖先的名句

我想

你如此急人之需

哪怕只是匆匆的过这一趟

人间也会为你建一座不朽的牌坊

【盛夏】

这样酷热的夜晚,你在想着些什么呢?

是写写东西,还是看几页八卦杂志?

窗外吹进来几口清风,却不增凉意。这样深的夜里,一把风扇在拼了命的地吹着。

它的工作像个机械一样,一个岗位、几个岁月。

可是我感觉不到凉意,汗珠还不停地往外冒。这样的夜晚,****着半身,未必是件好事情。

记得,你问我:做人要开心地活着。在如此深夜的日子里,已让我无从打理着自己的生活。

桌台是零乱不堪的,衣服从未折叠,甚至连那胶瓶种的文竹都没浇水……

唯一的一件过往,就是没忘记划胡子。

那只能说明,我不会暴弃自己。

谈何容易?

看着你的眼神

仿佛心里被一只无情的手揪了一下。你故意似懂非懂。我保持着沉默

我无语。无语这一身热汗,被风吹干。

我知道,你在关心着我。

并不是我不想去写作。

只是……

时间打发走了,又能得到多少呢?

很想握住你的手,告诉你

这样热的夜晚,如果在田野,或山涧,或林旁,可能我的心会更宽松一些。

想告诉你一切,贪婪是感情最脆弱的交点,一但爱上了,就无法改变!

就算是短暂的旅程,倾刻的相拥,也无法改变那单纯的美。

盛夏里蕴藏着幸福的故事

牵挂是酷热的主题曲,

不眠是思念的故事的开始,

小饮几杯,才是措失的故事的话恬……

还是用清水来冲淡这发热的肌肤吧!

该冷静了。

【夏末秋初】

1

很多记忆都已经放逐,

消失在了时间的转动中。

横躺在我的手掌上的,

是夏日独有的炎热,

以及炎热留给我的思维,

若隐若现,

迷茫一片……

2

在夏天的腹地,

我是忧郁的人。

在文字的虔诚中,

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

诉说着这个夏日的沧桑。

这个季节,是安静的。

苍白的日子,炎热的感官,

被烟雨掩饰的远方。

深情的文字,纷飞的意象。

长长短短的诗行……

一滴来自上苍的雨,

不经意间落入我的眼角,

润湿了我干渴的目光。

于是,

漫山遍野的绿色,

逐渐蔓延开来,

生命开始以绿的姿态存在。

纷飞的眼泪簇拥而出,

遮挡了我远眺的视野,

当那雷电闪在空中时,

我的目光却可以穿透重重群山的厚重。

3

在这个闷热的空间,

我拉上窗帘,

给自己一个封闭的空间。

手中茶渐凉,

水气氤氲中,

许多场景若隐若现。

用忧郁的文字写在纸上,

灯光好似夕阳的残光。

苍苍茫茫的山。

忙忙碌碌的人。

黄黄绿绿的灯。

关于文字的记忆,

是我内心最深的柔软,

总是不停地叩问,

问我的文字,

也问我的良知。

于是,

我的文字有了忧郁的沉重。

4

一片叶子在风中坠落,

又一片叶子在风中坠落。

叶子慢慢的黄了,

哦,

秋天到了。

我听见了鸟儿忧郁在窗外歌唱。

于是,

初秋的黄昏,

花儿一朵朵的凋谢,

树叶一片片的凋零,

漫山遍野的凉爽,

仙女般梦境,

用圣洁,轻盈着我的思绪,

以绝美的姿态,

进入凄凉的秋日。

才子佳人,刀光剑影,

恩怨情仇,发黄的书卷。

久远的历史。

唐诗宋词的典故。

停滞不前,

诉说着一个个时代的沧桑。

……

5

生活着,工作着,也忙碌着。

在这个夏末秋初之际,

用我的执着加上虔诚,

为这个初秋,

注入思维的水,唯美的水,善良的水,逻辑的水;

再加入一些月光,一些清风,一些虔诚;

然后,

泡一壶自己炮制的绿茶,

仔细的品尝,

等待着这个硕果累累的时节……

我愿意在这个季节里,

注入所有我所拥有的养分……

6

抬头时,

再一次看到残留在树上的绿叶,

绿叶的背面,

叶的血管清晰可见。

梦中的花朵

花朵之外的花朵,

距离这个季节越来越远,

季节用它随口许下的承诺,

交换了属于四季的全部时间。

于是,

我成了一直没有预约的蚕,

篇7:现代诗歌春天的诗歌

开放在枝头的阳光里

叽叽喳喳

鸣唱,就如一根火柴

轻轻一划

春天就着了、亮了

明媚鲜活

明媚之下,远方

一路赶来的

春风,一脚

踹开玉门关,并用摇曳

吹开花朵和所有的心事

甚至,藏在李清照们袖口的相思

也缠绵于此,解不开

岁月风情

娇生惯养的春雨

总如大小姐,深居闺中

足不出户

却又放不下

依依杨柳

偷着在夜里,羞羞答答

卷帘摇扇,潜入

大街小巷

淋湿一些渴望和哀怨

并在她们风干之前,逃回春闺

守着春梦,轻易不肯

以身相許

不待心花和春花

怒放,我

早已将所有的叶子打点

作为风景,钻入花丛

透过一枚花蕾,以及

依次开放的花瓣

听他把春天的故事

从头细说,并始终

馋在这样的情节中

如一只安静的虫子,毫无顾忌

躺在春天的肚子里

吃着春色

悄然呼吸

桃花们作为春的主角

一直羡慕南雁划出的

优美弧线,竟

不露声色,从枝头

一跃而下

将春天的胭脂丢了一地

所有的美丽和春天,瞬间

拱手惜别

风雨之外

“花落春天两不知”

季节放下花朵,作为一种抵达

珍藏美丽

不恨天涯远

就如对手和春天下棋

不是为了博弈

独占花魁,只是

梦想着下出一步好棋

似春天轻盈无比的脚步,将棋子

篇8:读书的诗歌现代

要搞懂口语诗歌的现代性就要搞懂人的现代意识。上个世纪80年代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 美国学者英格尔斯写的《人的现代化》一书翻译到中国, 英格尔斯在书中阐述了什么是现代意识, 我推荐口语诗人们可以去读一读。

在中文诗歌里, 以第二代现代派口语诗人沈浩波的诗歌为范例, 我们可以去探讨当下口语诗歌的现代意识。社会架构的现代化全方位的影响着现代人日常存在的基本情感的变化, 现代人对应现代生活与古代人对应古代生活在同一个情感题材上也呈现出完全的不同。比如“离别”之情, 古代诗歌中朋友之间的离别之情抒写得非常感人、新鲜和浓重, 现代人的离别之情相比就“轻”。不能说现代人不重情感, 而是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我们的离别不是古人相见而空间遥远而不得的程度。只要相见, 非见不可, 可以有极为便利的交通方式帮忙解决。在古代就是西风瘦马的方式了。因而, 现代诗歌呈现的情感必然是一种与生活存在对应的“现代”。诗人的现代意识决定了诗歌的现代性。

一、口语诗歌的现代性表现在提供新的经验、观念和行为方式

在表达方式上, 口语诗歌已经建立了初步的表达形式和语言系统, 获得了语言表达与现代人情感思维的最为贴近生活的对应。这种有别于以往的新的语言形式, 使现代口语诗歌获得了语言上的极大自由, 在第二代口语诗人沈浩波身上表现的比较彻底。这位“下半身”的主将和第一代口语诗人伊沙一样“在诗歌上作恶多端” (伊沙语自语) , 目的就是使现代诗歌获得表达的最大自由。在这种自由之下, 新的生活经验、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才能最好的在诗歌中呈现出来。我们来看沈浩波的一首诗歌《玛丽的爱情》, 也是《新世纪诗典》震天动地的第一炮。这一首诗歌一推荐, 网络议论就炸锅了。诗歌名字听起来是首爱情诗, 可是这首“以爱情的名义”写出来的爱情诗是如此的让人“难以下咽”。同时又是生活中真实的, 赤裸裸的存在着, 是爱还是欺骗?是美丽还是丑陋?大家议论纷纷。为什么议论纷纷, 因为诗人的诗歌直逼人心了。大部分讨论实在乏味, 甚至大部分争论脱离诗歌艺术本身。《玛丽的爱情》一诗中, 语言的魅惑就在于他极大的自由度。顺口是表象, 语音的自然流动是表象化的内旋律。诗人以男性角度切入, 表象上从未关注女性角度, 实际上是被诗人埋伏在诗歌意识的内部了, 如果抛开致命的女性角度, 这首诗歌就是败笔。但又做得贴切自然, 是因为“身藏大恶”的沈浩波其实是善念为本的。我把本诗歌在我的课堂上给学生讲, 也是议论纷纷, 争得面红耳赤。其中有极少的几个学生提出完全不同的看法。抛开道德读本诗, 你就发现一种新的生活意识和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方式正在冲击着现代生活, 朋友的虚伪庸俗和玛丽的美丽憨傻一对比, 打开的是一个新经验新空间, 甚至还有音乐之间的“新人类”女性的特质。有同学认为诗人是以男性的“中心”意识来审视“玛丽”的。站在男权意识角度看, 玛丽是被欺骗被利用甚至是被玩弄的对象。真是如此吗?有女同学反问你以为玛丽真傻到家了吗?所有的一切玛丽心中清清楚楚, “我的朋友”认为他玩弄了玛丽, 其实在玛丽的视觉里, 她不但玩弄了生活还玩弄了老板。生活如此残酷, 男人女人, 情感, 谁玩弄谁啊?我赶快止住, 再往下是对“传统道德”颠覆式的解读, 这不是主流意识和价值已经达成一致可以倡导的。诗中的“我”, 其实是躲在暗处颇为疑惑地看着这新时代的男男女女。沈浩波的诗歌敏锐的捕捉到我们这个时代正在悄然改变的方式和存在, 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新的经验、观念和方式。

二、口语诗歌在现代性元素上还要再加强

诗人的具备现代意识才能写出有现代性的诗歌。所谓现代意识还包括乐于接受社会的革新和变化, 注重现代和未来, 思路开阔, 头脑开发。“思想开放”正被电线杆上招聘酒店小姐的广告搞得越来越臭的时候, 中国人的现代意识爬满了蚜虫。我在众多口语诗人的作品中寻找着那些有现代意识的诗歌, 在沈浩波的作品里还是找到了。来看他的这一首《中国家庭》。真实中国家庭的写照, 被逼无奈的母亲不知道何为现代意识, 她不但到五金店收税, 还收回来一些家用五金。但她知道自己的女儿必须要会弹钢琴, 钢琴在诗歌中可以解读为“现代意识”。毫无现代意识的中国普通家庭就这样被时代“裹挟”着往前走, 在丑陋不堪的“特色”中逼迫下一代走向于己不同的生活, 这种能量不是自发的, 是被时代逼迫的。逼迫得好, 没有这种逼迫, 人的现代化就令人堪忧了。沈浩波在诗歌中很好的抓住这常人很难发现的“诗意”, 正是其视野所见。穿白衣的少女, 坐在窗边弹钢琴, 窗内是老旧漆黑的家, 窗外就是新世界, 走出去是必然。时代有这个逼迫了, 人呢?诗人如果也是被逼的, 那就可笑了。“崇洋媚外”让中国人有了向外看的能力, 我又嗅到一丝“天朝上国”的恐怖。在诗歌内部, 我们的文化氛围所致, 强调经典意识容易走回头路, 强调现代意识使口语诗歌双腿协调。我看到的沈浩波真是一个乐于接受社会的革新和变化, 注重现代和未来, 思路开阔, 头脑开放的诗人, 其诗歌也在给我们提供着新鲜的元素。

三、瞬间的碎片化的生活是口语诗歌现代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现代意识经常和“流”扯在一起, 意识流。现代意识的解释里面还包括颓废沮丧或迷乱怅惘, 灵魂空虚, 或精神分裂, 意识错乱或偏执怪癖, 心理反常, 等等。说的好像都是负面的, 高兴狂喜, 冲动愉悦、悠然自得所有一切人的内部世界都该合理对待。西方意识流小说走出去很远了。在口语诗歌里面, 碎片化的生活, 意识错乱, 心理反常的境况得到正视并越来越多地出现优秀的诗歌。第一代口语诗人伊沙, 第二代口语诗人沈浩波早些年的诗歌里这些元素非常充足, 不要只看到他们“先锋”里的“怪”和“暴力”。我们来读沈浩波2000年时候的一首《墙根之雪》。诗歌的第一节就不合逻辑, 但表现得相当细微, 画面感勾勒出来的时候, 生活瞬间的碎片就被截下来了, 冷气逼人。第二节说墙根之雪是雪的癌症, 简直毫无道理又妙不可言。第三节有面红耳烫之感, 第四节呕吐撒尿的画面。整体感觉好像写了很多东西, 又好像什么都没写, 好像要表达一个很深的意味, 又好像什么意味都没有。就是一个生活碎片, 被错乱、空虚、惆怅、颓废裹挟着、形成一个酒鬼的冷静和浑浊, 热烈和麻钝, 交织在一起。这类诗歌和我们的“传统”太不同了, 我们的传统诗歌中最牛逼的是时空意识, 混沌空虚, 人生苦短这一类。碎片化的近于现代心理问题的东西在未来的诗歌发展中将会越来越多的出现, 对人和社会能力的信心, 对传统智慧的挑战, 将使口语诗歌获得新的增长点。同时, 回头才会发现, 口语诗歌的语言自由意识早就为我们的形式问题做好了最充足的准备。我期待诗人沈浩波的诗歌创作, 继续给我们带来更多新的启示和新的开拓性先锋性作品。

参考文献

[1]徐江.杂事与花火[M].原乡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四篇读后感下一篇:论机电一体化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