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产业需领跑者

2023-05-16

第一篇:中国光伏产业需领跑者

中国西北光伏发电产业

中国西北光伏发电产业:新能源政策调整提供更多机遇

 编者按语:中国未来的低碳社会,需要建造大量光伏发电产业。本文通过西北地区的光伏发电前景介绍,便于读者了解电缆配套的重要性。

光伏发电基本原理图

一、大漠光电铸辉煌 — 敦煌光伏发电产业发展侧记

与以往关注敦煌的视角不同,这一次,在敦煌的茫茫戈壁上,记者看到的是一片连绵的“深蓝色的海洋”,是高科技产业——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

这是一项空前浩大的工程。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规划中,这项工程无疑与莫高窟一般,有着它特有的魅力,同时也有着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辉煌。 我们的荒漠,我们的未来

这是一个值得敦煌人记忆的日子。

2009年8月28日,我国第一个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示范项目在敦煌举行了开工奠基仪式。这不仅为加快敦煌清洁能源开发创造了广阔的空间,也为转变敦煌发展方式、提升区域发展综合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于浮上国家层面的新能源项目,敦煌发展光伏发电产业的优势在哪里? “敦煌是中国最具太阳能工业开发潜力的城市。”对此,市委常委、敦煌市委书记孙玉龙十分肯定地说。

敦煌地处内陆,属典型的暖温带干旱性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潜在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1.36亿千瓦,年发电量达2000多亿千瓦时,是大规模建设大型太阳能发电场的理想战略开发区域,具备建设千万千瓦级太阳能光伏发电场的资源条件。

与周边地区相比,敦煌发展光伏发电产业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太阳辐射强,光照资源好。据气象部门多年观测,敦煌市日照时间长,全年日照时数达3246.7小时以上,年总辐射量为6882.57兆焦耳/平方米,日平均辐射量为18.86兆焦耳/平方米,是建设大型太阳能光伏发电场的理想区域。

荒漠戈壁面积大,建设条件好。敦煌市的荒漠戈壁面积大,地势平坦、开阔,目前

可用于光伏发电的荒漠戈壁约5000平方公里。

气候条件好,有利于发电机组安全稳定运行。

地质条件好,施工难度小。光伏并网发电所选的场址位于党河冲积扇平原顶部,海拔在1050米至1400米之间,属永久固定沙砾石戈壁,构造基本稳定,容易施工,建设成本低。

交通运输便利,基础设施配套。作为一个县级市,敦煌市已建成了敦煌铁路,正在筹备建设敦格铁路,扩建后的敦煌机场旅游旺季每周航班达到50班次,能与国内7个大中城市直航,并开通了国际临时航空口岸,境内的国道省道都提升了等级。

电网接入条件好,电力送出较为便利。敦煌市规划建设的光伏并网发电场距七里镇35千伏变电所5公里、距100千伏变电所11公里、距拟建的330千伏变电所20公里。 2002年至2004年,敦煌市在玉门关和雅丹地质公园建成两座光伏发电场,不仅运行情况良好,而且还培养了一批光伏发电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也为加速敦煌光伏发电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敦煌市高度重视光伏发电产业发展。2007年7月成立了敦煌市能源办公室,加大了对清洁能源产业的开发力度。同年8月,还争取到实施1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项目机会。2008年3月15日,敦煌1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可再生能源“十一·五”规划》,敦煌也被确定为全国太阳能利用重点城市之一。

我们的光电,我们的光电城

随着国家新能源政策的调整和多个项目的实施启动,给敦煌太阳能产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敦煌以1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特许权项目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太阳能和荒漠资源,发展低碳经济,力争建设国内最大的太阳能工业园区,全力打造“大漠光电城”。

做大做强光伏发电产业,敦煌市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项目建设用地上采取无偿划拨的方式供地,按照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可再生能源的有关政策以及《敦煌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办理,一律采用最低的收费标准。完成了水、电、通信、天然气、路等“四通一平”。

在敦煌太阳能工业园区,目前已投资1000多万元,完成了2公里道路铺油硬化,架通了12公里的高低压线路,通了自来水,接通了通信光缆,协助企业完成了环评、地勘、水文等方面的资料收集和发电场的总体设计,保证了光伏并网发电项目的顺利奠基。

敦煌发展光伏发电项目有一个清晰的历程: 2008年3月,敦煌1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项目,列入国家发改委可再生能源“十一·五”规划。

2009年3月,我国第一个光伏并网发电项目特许权招标,这场被国内外媒体称为“巨 头比拼、敦煌亮剑”的角逐,引来了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中广核、国投电力、无锡尚德、比利时Enfinity等58家电力巨头和光伏组件加工企业的争夺,18家企业参加特许权招标进行竞标,最后中广核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比利时Enfinity公司和江苏百世德太阳能科技公司联合体竞标成功。

2009年8月28日,备受国内外光电产业界关注、标志着我国第一个大型光伏并网发电站建设正式启动的中广核敦煌1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示范工程,在敦煌215国道北侧戈壁滩上举行了奠基仪式。 2009年9月8日,国投华靖1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示范项目正式开工建设,由此拉开 了敦煌市利用太阳能资源,发展低碳经济,建设“大漠光电城”的帷幕。

2009年12月30日,国内首家光伏并网发电特许权示范项目——敦煌10兆瓦光伏发电站部分投产发电,实现了当年开工建设,当年投产见效。国电华靖敦煌1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项目部分投产发电,标志着酒泉在光电产业发展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10年9月7日,我国首个由中广核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实施的10兆瓦光伏并网 发电项目和国投华靖电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跟标的10兆瓦项目全部投运,并实现成功发电,敦煌建设“大漠光电城”步伐明显加快。

敦煌未来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是要把敦煌市建成绿色清洁能源基地和大漠光电示范城市。“敦煌到2012年,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可以达到30万千瓦,太阳能热发电装机容量可以达到5万千瓦;到2025年,敦煌将全面实现千万千瓦级光伏并网发电基地和大漠光电城建设目标。”

二、酒泉光伏发电产业发展综述

深蓝色的多晶硅,不仅仅让枯黄的戈壁有了亮丽的色彩,也有了勃勃生机。万物生长靠太阳,那么深蓝色的晶片,为何要选择身处内陆的敦煌,选择敦煌沉寂千年的戈壁大漠呢? 发现和培育资源优势地处酒泉西端的敦煌,日照时间长,全年日照时数达3310小时,日照百分率达75%,具有发展光伏发电产业的独特优势,加上地势平坦开阔,是大规模建设大型光伏电站的理想战略开发区域。酒泉是太阳能最丰富区,太阳能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年平均日照在3000小时以上。在酒泉19.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5万平方公里属国家光热资源分布一类地区,每平方米全年的太阳辐射量在6300兆焦以上。酒泉如果按照目前的光电条件装机,理论上装机能力将达到20亿千瓦。

酒泉市在建设国家第一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同时,光伏发电基地的建设也全面展开。

围绕太阳能资源开发,敦煌市提出了建设“大漠光电城”的宏大构想。占地面积约500亩的国投敦煌1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特许权示范项目,是国内首家大型光伏并网发电特许权示范项目。该项目去年9月正式开工,目前已经并网发电。目前,敦煌市两个10兆瓦的光伏并网发电示范项目,总投资3.83亿元,设计年发电量3341.57万千瓦时,上网电价为1.0928元/千瓦时,年发电收入预计可达3652万元。到2015年敦煌市光伏发电装机将达到100万千瓦。

我市目前已经完成了光电产业发展规划,敦煌2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示范项目已建成,金塔23兆瓦光伏发电项目正在建设中,华电集团50兆瓦太阳能热发电项目正在进行前期工作,金塔100兆瓦大型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可研报告已编制完成,正在等待批复核准。目前,酒泉已经审批200兆瓦,建成和在建的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了170兆瓦。

按照“超前科学规划,理性稳步发展”的思路,酒泉市已邀请专家对《酒泉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规划》进行了初评,到2015年,酒泉的光电装机要达到200万千瓦,到2020年将实现光电装机1000万千瓦的目标。如果光伏发电并网成功,酒泉市就可以实现风电、光电互补共进,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之路。酒泉市完全可以建成国内最大规模的太阳能电力生产基地,并打造出具有世界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研发机构的产业科技高新地,形成以光伏发电为核心的太阳能产业经济,同时建成从原料加工、产品制造、工程建设一直到发电运营、检修维护等完整的产业链。

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11月3日下午,酒泉国家风电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迎来了一个喜庆的日子。浙江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200兆瓦微晶薄膜电池生产项目举行了奠基仪式,标志着酒泉光伏发电建设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

浙江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高效薄膜与晶硅技术于一身,全球领先的完整光伏系统产品制造商,专业从事硅基薄膜、晶体太阳能电池、组件和发电系统的研究、制造和服务。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在酒泉新建的200兆瓦微晶薄膜电池生产项目,主要进行非晶、微晶高效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开发和制造。项目购置工艺及辅助设备610台(套)。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形成200万千瓦(MW级)薄膜电池及组件生产能力。 建成光伏材料及设备制造基地

围绕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大力发展高纯硅料、多晶硅锭片、单晶硅及晶圆、太阳能电池硅基薄膜、太阳电池配套产业,已经势在必行。酒泉已经绘就了线路图:①逐步形成硅冶炼→②高纯硅→③硅片→④太阳能电池→⑤太阳能电池组件→⑥光电产品应用等完整的光电产业链条,到2015年,光电产业入驻企业10家,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将建成全国重要的光伏材料及设备制造基地。

第二篇: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趋势解析

1、我国光伏产业吸引世界目光

伴随着太阳能投资热潮在中国的兴起,中国的太阳能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著名投资银行拉扎德资本预计,2011年前中国太阳能产业规模能达到1-1.5GW。2012年前该行业规模将达到2GW,2020年前则会达到20GW。另外,预计我国太阳能光伏行业有望吸引逾100亿美元的私人投资,并有助中国未来三年成为全球主要的太阳能设备市场。

姜谦认为,虽然到目前为止全球太阳能产业的终端市场仍然集中在欧洲,但随着金融危机后各国太阳能政策的转变,中国等新兴市场有望取代西班牙、德国成为全球太阳能产业的主要增长点。

2009年6月24日浙江温州大展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牵手”沙特阿拉伯巴格山集团,巴格山将以资金入股在温州投资太阳能项目,该项目总投资5.3亿元。6月22日江苏响水县与美国新能源技术公司签订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项目协议书。该项目一年内建成一条生产线,年产1000吨多晶硅,三年内建成7条生产线,年产7000吨多晶硅,总投资约50亿元,六年内投资完成光伏产业基地,将发展成“多晶硅—硅锭—硅片—光伏电池—组件”完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6月16日四川甘孜州政府与西班牙维拉米尔集团在西班牙正式签订协议,总投资

8.2亿欧元的硅产业合作项目落户康定。

姜谦指出,短短几天之内,多家国际企业纷纷选择投资光伏产业,这并非偶然。说明在我国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引导下,我国的光伏产业不仅让国内企业看到了机遇,而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已经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姜谦同时认为,以上国际企业的入主应该只是一个开端,未来应该会有更多的海外资本选择涉足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这不管是对国内光伏产业来说,还是对我国的整个能源产业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虽然说我国光伏产业的前景一片广阔,但是发展历程并不会一帆风顺。一个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前提必须是涉及产业链上中下游的相关行业同步发展。而这种发展已不仅仅是简单的产能获得提升,更重要的是在掌握核心技术前提下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如果说先前的终端市场集中在海外是国内光伏制造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的话,那么后金融危机时代,内需市场逐步开启的情况下,国内企业却将面临因成本高企而导致产品缺乏竞争力的尴尬。若国内厂商不尽快在技术领域寻求突破,那么,未来受影响的将不止单个企业的利益,整个国内光伏产业的发展或许都会受到国际巨头的牵制。

2、终端市场将成光伏业新宠儿

当行业利润不再,甚至出现亏损经营状况之后,企业投身多晶硅行业的热情也会消失殆尽。近日有消息传出,四川省一些多晶硅企业已经出现间歇性停产,这应该是国内多晶硅行业大洗牌的先兆。

几家欢喜几家愁,光伏产业曾经的宠儿—多晶硅浮华褪去之后,必定有新的替代者。而终端市场则有望成为这个新的宠儿。7月14日,赛维LDK太阳能有限公司宣布收购意大利太阳能市场专业系统整合商SGT公司的控股权。收购后赛维LDK将持有SGT公司70%的股份。这是继6月中旬拿下国内的敦煌10兆瓦太阳能项目之后,赛维LDK加快向光伏下游拓展的又一表现。

其实,早在2008年2月投资25亿美元成立苏州BestSolar公司,正式进入太阳能电池片生产领域;2008年11月,公司年产1500吨的多晶硅一期项目正式投产,赛维LDK逐步向产业链上下游渗透。2009年5月,赛维LDK董事长彭小峰在“两岸太阳能论坛”上表示,公司不排除与同业在全球主要市场成立组件与系统公司,这意味着赛维LDK将垂直一体化作为了企业的战略目标。

此外,长期从事硅片生产的浙江昱辉近期在四川投资多晶硅生产基地的基础上,还将启动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并收购了一家电池组件生产企业,打造垂直一体化企业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对于跃跃欲试抢滩光伏市场的中国五大电力集团而言,其进入的模式也更偏向于“垂直一体化产业链”模式,中电投、大唐和国电都已提出了“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发电”全方位介入太阳能产业的设想。

姜谦指出,赛维LDK向光伏下游拓展的动作可以看作是光伏产业的一个风向标。预计未来会有更多的企业跟随它的步伐。

3、光伏业学院化之路将愈走愈宽

2008年10月6日,我国首个太阳能光伏学院——南昌大学太阳能光伏学院挂牌成立。2009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教发函(2009)86号文、江西省政府赣府字(2009)13号文批准,江西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国标代码:14166),这也是全国首家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2009年4月20日,由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与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建立的尚德光伏学院在科技职业学院正式揭牌成立。2009年5月22日,阿特斯阳光电力与常熟理工学院签定框架协议,双方将合作创办阿特斯太阳能光伏科技学院。

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太阳能光伏学院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起来。中投顾问能源行业首席研究员姜谦表示,这反应了一种趋势。在金融危机在下,我国光伏产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核心技术在手,无法掌控市场主动权,面对危机只能被动挨打。但金融危机同时也给光伏产业指明了一条道路,那就是,只有在研发领域占领先机,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拥有话语权。而研发、研究恰是大学领先于企业的地方所在。未来如有更多的大学和光伏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光伏产业的“学院”化之路将愈走愈宽,而我国光伏产业也会从“制造大国”逐渐走向“制造强国”。

4、薄膜电池投资日益增多

由于在过去的几年中,国际多晶硅现货价格猛涨,一度从2005年的35美元/公斤攀升至2008年的480美元/公斤,因此价格低廉的薄膜电池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不少人认为,低价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将是晶体硅电池最大的竞争对手。但是这场危机冲击得海外市场严重萎缩,导致多晶硅价格暴跌,因此业内又有了“薄膜电池优势不在”的论断。但事实却是:在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突飞猛进的21世纪,低价且有极大工艺改良性的产品永远能吸引投资者的目光。

5月5日,河北新奥光伏能源有限公司生产的中国第一块超大型5.7㎡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板正式亮相第三届国际太阳能光伏大会。该公司自2007年投资薄膜电池领域,计划总投资140亿元人民币,到2010年产能达到500MW。 5月12日,中特集团(香港)与重庆市綦江县签订投资协议,计划在綦江县投资38亿元着力打造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园;5月中旬,江苏绿洲新能源公司投资6亿美元在江苏省镇江市新上总产能达200MW的非晶硅薄膜电池项目;5月25日,浙江正泰首条20MW微晶非晶第二代薄膜电池生产线正式投产,目前该公司在薄膜电池上的投资已达20亿元人民币;5月末,信义玻璃宣布引入年产能达275万平方米的第二条光伏薄膜导电玻璃生产线,预期2010年第三季度于珠三角投产,总投资额逾1亿元人民币;6月5日,由中国汇通担保有限公司、台湾威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投资1.5亿美元的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太阳能电站及太阳能相关系列产品生产项目正式签约;此外,天威薄膜公司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检测中心4月8日奠基开建,富捷投资在武汉投资4亿元的薄膜项目也已于近日开建;还有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园区,随着中国建材集团、爱康集团总计近50亿元的薄膜项目入驻,这里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薄膜电池产业基地之一。

放眼全球,2008年,全球薄膜太阳能电池实际产量远超预期,达到892MW,比2007年增长123%,连续两年成长率超过120%。薄膜巨头美国FirstSolar公司2008产量更是达到503MW,跃居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排行榜次席,而且非常有可能在今年荣登榜首,达到1000MW的产量。从2008年7月份以来,联想、英特尔、国际金融公司IFC等纷纷进入薄膜电池行业。今年5月初,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商Q-Cells旗下Sunfilm公司与Sontor公司宣布联手建立世界上最大的硅基多结薄膜组件公司。

第三篇: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

传统的燃料能源正在一天天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日益突出,同时全球还有20亿人得不到正常的能源供应。这个时候,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可再生能源,希望可再生能源能够改变人类的能源结构,维持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这之中太阳能以其独有的优势而成为人们重视的焦点。丰富的太阳辐射能是重要的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污染、廉价、人类能够自由利用的能源。

利用太阳能的最佳方式是光伏转换,就是利用光伏效应,使太阳光射到硅材料上产生电流直接发电。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产业链条称之为光伏产业,包括高纯多晶硅原材料生产、太阳能电池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相关生产设备的制造等。

近几年国际上光伏发电快速发展,2008年全球光伏市场增至5.5GW,其中,按地区排名西班牙名列首位,德国第二。2008年,全球太阳能安装总量已累计达15GW,西班牙新装量为2.5GW,约占2008年新增安装量的一半。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德国、西班牙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扶持力度有所降低,但其它国家的政策扶持力度却在逐年加大。日本政府2008年11月发布了“太阳能发电普及行动计划”,确定太阳能发电量到2030年的发展目标是要达到2005年的40倍,并在3-5年后,将太阳能电池系统的价格降至目前的一半左右。2009年还专门安排30亿日元的补助金,专项鼓励太阳能蓄电池的技术开发。2008年9月16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一揽子减税计划,其中将光伏行业的减税政策(ITC)续延2-6年。

一、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基本情况

1、太阳能制造大国

中国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理论储量达每年17000亿吨标准煤。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非常广阔。中国光伏发电产业于20世纪70年代起步,90年代中期进入稳步发展时期。太阳电池及组件产量逐年稳步增加。经过30多年的努力,已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在“光明工程”先导项目和“送电到乡”工程等国家项目及世界光伏市场的有力拉动下,中国光伏发电产业迅猛发展。

到2008年年底,全国光伏系统的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40MW,从事光伏组件生产的企业近400家。而2008年我国的光伏产能首次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一。2008年全世界太阳能电池总产量达6850MW,我国太阳能电池总产量达1780MW,占全球总量的26%。其中,国内太阳能电池龙头厂无锡尚德2008年产量约为500MW,排名全球第三,而天威英利产出281.5MW,天合光能产出约200MW。而从市场占有率来看,中国太阳能电池厂商(包括台湾省)的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2007年中国太阳能电池厂商市场占有率由2006年的20%提升至35%,2008年则更进一步,大幅提升至44%,连续两年成为世界第一。2008年台湾茂迪光伏电池产量在270~280MWp之间。

从企业发展看,目前全国涉及太阳能的生产企业已达3000多家,有500多家光伏企业和研发单位,其中多晶硅材料企业近20家,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我国已有11家境外上市和12家国内上市光伏企业。

而在光伏设备领域,2008年我国太阳能电池设备总销售额达17.66亿元,增长迅速。

其中,太阳能级硅单晶生长和加工设备销售额达12.26亿元,占太阳能电池设备销售收入的69.4%;太阳能电池芯片制造设备销售额为5.4亿元。

2、产业呈区域式竞争格局

目前,我国光伏产业经过爆炸式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五大板块。长三角以江苏为产业增长极,主打中下游的光伏电池及组件生产,产业规模占全国一半;环渤海以河北为核心,主打上游材料生产加工,产业规模居第二,主要聚集区为邢台宁晋、保定和廊坊;珠三角以深圳为核心,主打下游应用产品生产;中部地区主要是江西、湖北、湖南;西部地区主要是四川、内蒙古、青海、陕西等省,重点利用能源、矿产等优势,主打上游多晶硅原料生产,可提供全国10%的原料。

总体上看,我国光伏产业正处在产业重组和战略布局阶段,目前国内有28个省市都把光伏产业作为新的主导产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面临着巨大的产业整合压力。

从我国光伏产业聚集格局变化趋势看,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地区已形成了多个覆盖光伏产业链的制造企业集群,未来将有可能逐步形成五大光伏产业集聚地。

而在各省市当中,2008年江苏省太阳能电池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份额高达70%,成为名副其实的太阳能第一大省。截止2008年,江苏省已经有无锡尚德、常州天合、南京中电等6家海外上市光伏企业,其中,5家进入世界前20强,另外还有280多家为光伏上市企业、骨干企业进行配套的特色企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光伏产业链条。

二、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畸形:两头在外

尽管过去几年,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迅速,但是仍然没有改变“两头在外”的畸形产业机构。2008年我国光伏系统安装量为40MW,占全球总安装量的比例仅为0.73%。而在2007年我国光伏系统安装量为20MW,占全球总安装量的比例为0.8%。而传统光伏大国德国2008年的光伏系统安装量1500MW,占全球总安装量的比例达到27.27%;欧洲另一光伏大国西班牙的安装量则达到2511MW,占全球总安装量的比例则高达45.65%。

与我国光伏系统安装量极少相对应的是,近年来我国光伏产品的产量已经稳居世界头把交椅。据中投顾问最新发布的《2009-2012年中国太阳能电池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08年我国光伏电池产量达1.78GW,占全球总量的26%。而从市场占有率来看,中国太阳能电池厂商(包括台湾省)的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2007年中国太阳能电池厂商市场占有率由2006年的20%提升至35%,2008年则更进一步,大幅提升至44%,连续两年成为世界第一。终端市场在外且主要其中在欧洲,已经使得我国光伏制造厂商在金融危机中遭遇到了极大地打击。

与终端市场相对应的是,上游的多晶硅产业的提纯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国外七大厂商手中,包括美国的Hemlock,挪威的REC、美国的MEMC、德国的Wacker、日本的Tokuyama、MitsubishiMaterial和SumitomoTitanium。 他们垄断了全球的多晶硅料供应,获得了太阳能产业最丰厚的利润。

2、暴利不再难阻多晶硅投资狂潮

2006年以来我国多晶硅项目累计投资已达440亿元,而且这种趋势还有愈演愈烈的倾向。国内两大光伏龙头企业天威保变、江西赛维累计8000吨的多晶硅项目正在建设。 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多晶硅概念在国内逐渐升温,许多上市企业纷纷涉足其中。A股中投资多晶硅的企业包括南玻A、川投能源、天威保变、特变电工、江苏阳光、乐山电力、岷江水电、通威股份、航天机电、桂东电力、银星能源等十余家。2008年虽然遭遇经济危机,但很多企业仍然逆市扩产。2008年11月底,江苏顺大一期1500吨多晶硅项目正式投产;12月底江苏阳光一期1500吨项目、南玻A1500吨生产线分别投产;2009年1月亚洲硅业1500吨生产线举行投产仪式;2009年4月江苏中能13500吨产能将全部投产。

另外,目前我国在建项目多晶硅项目总数逾20个,总投资额逾700亿。其中,在建最大的项目为南京大陆投资集团、美国PPP、SCC、西图等公司共同投资建设托克托县多晶硅项目,总投资180亿元,建设规模为年产多晶硅18000吨。而云南爱硅信科技有限公司总规划10000吨/年多晶硅项目,总投资也逾100亿元。最新开工的项目则由山东晟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2009年4月18日投资兴建,首期投资11亿,总投资达90亿。

在国内企业不断掀起的多晶硅投资热潮中,2009年国际多晶硅远期合同加权平均价格比2008年下跌30%至107美元/公斤,现货价格则在2009年5月已跌至60-70美元/公斤。国内的多晶硅成本普遍在每公斤50美元至70美元,个别没有闭环式生产的公司,成本高达每公斤100美元。这也就意味着,国内多晶硅企业的利润已经相当微薄,甚至出现亏损经营的状况。

3、原料产地对多晶硅价格没有发言权

长期以来,多晶硅产业的“弱势”始终困扰着我国光伏产业,最大的原因就是无法突破国际大厂的技术壁垒而导致成本高企。但是国内多晶硅产业并非没有优势,这种优势就在于多晶硅上游原料冶金硅80%的主要产地来自于我国。

中投顾问最新发布的《2009-2012年中国金属硅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我国是全球主要的金属硅产地,2007年中国金属硅总产量为95-100万吨,而2006年中国金属硅总产量为75-80万吨。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工业硅生产和出口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2001年中国出口工业硅32.24万吨,2002年为38.74万吨,2003年达到47.90万吨,2004年突破50万吨,达到54.51万吨,2005年与2004年基本持平,为53.61万吨。但2006年达到61.4万吨,比2005年增长了14.6%;2007年上半年又比2006年同期增长了16.3%,2007年全年出口工业硅达到69.8万吨,比2006年增长了13.8%。2008年1-3月份中国金属硅生产量在200000-250000吨左右,国内消费量在35000-85000吨左右,其余全部出口。

我国多晶硅产业同样拥有巨大的资源优势,但不但没有把优势转化为胜势,反而完全受制于国际大厂。 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形成类似于铁矿石领域的“三巨头”那样的规模化优势,而是一些中小企业各自为战,且存在恶性竞争。

4、政策拉动效应有限

到目前为止,国内甚至全球光伏产业都还是明显的“政策市”阶段,,从国外光伏产业的发展经验来看,在政府出台相关财政补贴或电价上网政策后,行业基本都出现了爆发性的增长,比如德国、西班牙等。

2004年德国政府启动上网电价法,即著名的EEG法案,导致德国光伏安装量激增,最初的上网电价为3倍的零售电价或者8倍的工业电价。光伏系统在安装后的20年内固定价格,但推迟一年,固定价格下调一定的比率。德国现行的太阳能补助案是在2008年由该国下议院正式宣读后定案。目前的太阳能收购电价税率(Feed-inTariffs)由2008年以前年降幅5%,改成200

9、2010年降8%、2011年降9%;地面装配系统(Ground-mountedsystem)从2008年降6.5%,改成2009~2010年降10%。新法规已在2009年1月1日生效。

2004年西班牙开始实施“皇家太阳能计划”。2006年进行了修改,该计划提出了购电补偿法,对发电量小于100kWp(千瓦能)的光伏系统,实行按0.44EUD/kWh的价格(为平均电价的5.75倍),有效期为25年,25年后购电价格变为平均电价的4.6倍。对大于100kWp的光伏发电系统,则采用0.23EU/kWh的价格(平均电价的3倍)。

以上政策对于德国、西班牙的光伏产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国在2007年以前光伏产业的政策基本上是空白一片。2007年《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出台作用也是相当有限。

进入2009年之后,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太阳能屋顶计划”、“金太阳工程”等政策,但中投顾问能源行业首席研究员姜谦认为,姜谦指出,光伏产业要正常发展,最重要的还是解决上网电价的问题。也就是说,发出来的电电网公司有积极性去购买,终端用户乐意去用才是最关键的因素。德国、西班牙等国的财政补贴正是从此处下手,才使得光伏行业出现了爆发性的增长。而我国三部门此次联合颁发的“金太阳工程”,补贴的重点则是集中在安装侧,并未解决上网电价这一实质性问题。仅从这一层面上看,“金太阳工程”开启光伏产业井喷时代就难言乐观。

三、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趋势

1、我国光伏产业吸引世界目光

伴随着太阳能投资热潮在中国的兴起,中国的太阳能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著名投资银行拉扎德资本预计,2011年前中国太阳能产业规模能达到1-1.5GW。2012年前该行业规模将达到2GW,2020年前则会达到20GW。另外,预计我国太阳能光伏行业有望吸引逾100亿美元的私人投资,并有助中国未来三年成为全球主要的太阳能设备市场。

姜谦认为,虽然到目前为止全球太阳能产业的终端市场仍然集中在欧洲,但随着金融危机后各国太阳能政策的转变,中国等新兴市场有望取代西班牙、德国成为全球太阳能产业的主要增长点。

2009年6月24日浙江温州大展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牵手”沙特阿拉伯巴格山集团,巴格山将以资金入股在温州投资太阳能项目,该项目总投资5.3亿元。

6月22日江苏响水县与美国新能源技术公司签订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项目协议书。该项目一年内建成一条生产线,年产1000吨多晶硅,三年内建成7条生产线,年产7000吨多晶硅,总投资约50亿元,六年内投资完成光伏产业基地,将发展成“多晶硅—硅锭—硅片—光伏电池—组件”完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6月16日四川甘孜州政府与西班牙维拉米尔集团在西班牙正式签订协议,总投资8.2亿欧元的硅产业合作项目落户康定。

姜谦指出,短短几天之内,多家国际企业纷纷选择投资光伏产业,这并非偶然。说明在我国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引导下,我国的光伏产业不仅让国内企业看到了机遇,而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已经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姜谦同时认为,以上国际企业的入主应该只是一个开端,未来应该会有更多的海外资本选择涉足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这不管是对国内光伏产业来说,还是对我国的整个能源产业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虽然说我国光伏产业的前景一片广阔,但是发展历程并不会一帆风顺。一个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前提必须是涉及产业链上中下游的相关行业同步发展。而这种发展已不仅仅是简单的产能获得提升,更重要的是在掌握核心技术前提下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如果说先前的终端市场集中在海外是国内光伏制造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的话,那么后金融危机时代,内需市场逐步开启的情况下,国内企业却将面临因成本高企而导致产品缺乏竞争力的尴尬。若国内厂商不尽快在技术领域寻求突破,那么,未来受影响的将不止单个企业的利益,整个国内光伏产业的发展或许都会受到国际巨头的牵制。

2、终端市场将成光伏业新宠儿

当行业利润不再,甚至出现亏损经营状况之后,企业投身多晶硅行业的热情也会消失殆尽。近日有消息传出,四川省一些多晶硅企业已经出现间歇性停产,这应该是国内多晶硅行业大洗牌的先兆。

几家欢喜几家愁,光伏产业曾经的宠儿—多晶硅浮华褪去之后,必定有新的替代者。而终端市场则有望成为这个新的宠儿。7月14日,赛维LDK太阳能有限公司宣布收购意大利太阳能市场专业系统整合商SGT公司的控股权。收购后赛维LDK将持有SGT公司70%的股份。这是继6月中旬拿下国内的敦煌10兆瓦太阳能项目之后,赛维LDK加快向光伏下游拓展的又一表现。

其实,早在2008年2月投资25亿美元成立苏州BestSolar公司,正式进入太阳能电池片生产领域;2008年11月,公司年产1500吨的多晶硅一期项目正式投产,赛维LDK逐步向产业链上下游渗透。2009年5月,赛维LDK董事长彭小峰在“两岸太阳能论坛”上表示,公司不排除与同业在全球主要市场成立组件与系统公司,这意味着赛维LDK将垂直一体化作为了企业的战略目标。

此外,长期从事硅片生产的浙江昱辉近期在四川投资多晶硅生产基地的基础上,还将启动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并收购了一家电池组件生产企业,打造垂直一体化企业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对于跃跃欲试抢滩光伏市场的中国五大电力集团而言,其进入的模式也更偏向于“垂直一体化产业链”模式,中电投、大唐和国电都已提出了“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发电”全方位介入太阳能产业的设想。

姜谦指出,赛维LDK向光伏下游拓展的动作可以看作是光伏产业的一个风向标。

预计未来会有更多的企业跟随它的步伐。

3、光伏业学院化之路将愈走愈宽

2008年10月6日,我国首个太阳能光伏学院——南昌大学太阳能光伏学院挂牌成立。2009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教发函(2009)86号文、江西省政府赣府字(2009)13号文批准,江西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国标代码:14166),这也是全国首家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2009年4月20日,由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与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建立的尚德光伏学院在科技职业学院正式揭牌成立。2009年5月22日,阿特斯阳光电力与常熟理工学院签定框架协议,双方将合作创办阿特斯太阳能光伏科技学院。

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太阳能光伏学院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起来。中投顾问能源行业首席研究员姜谦表示,这反应了一种趋势。在金融危机在下,我国光伏产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核心技术在手,无法掌控市场主动权,面对危机只能被动挨打。但金融危机同时也给光伏产业指明了一条道路,那就是,只有在研发领域占领先机,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拥有话语权。而研发、研究恰是大学领先于企业的地方所在。未来如有更多的大学和光伏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光伏产业的“学院”化之路将愈走愈宽,而我国光伏产业也会从“制造大国”逐渐走向“制造强国”。

4、薄膜电池投资日益增多

由于在过去的几年中,国际多晶硅现货价格猛涨,一度从2005年的35美元/公斤攀升至2008年的480美元/公斤,因此价格低廉的薄膜电池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不少人认为,低价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将是晶体硅电池最大的竞争对手。但是这场危机冲击得海外市场严重萎缩,导致多晶硅价格暴跌,因此业内又有了“薄膜电池优势不在”的论断。但事实却是:在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突飞猛进的21世纪,低价且有极大工艺改良性的产品永远能吸引投资者的目光。

5月5日,河北新奥光伏能源有限公司生产的中国第一块超大型5.7㎡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板正式亮相第三届国际太阳能光伏大会。该公司自2007年投资薄膜电池领域,计划总投资140亿元人民币,到2010年产能达到500MW。5月12日,中特集团(香港)与重庆市綦江县签订投资协议,计划在綦江县投资38亿元着力打造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园;5月中旬,江苏绿洲新能源公司投资6亿美元在江苏省镇江市新上总产能达200MW的非晶硅薄膜电池项目;5月25日,浙江正泰首条20MW微晶非晶第二代薄膜电池生产线正式投产,目前该公司在薄膜电池上的投资已达20亿元人民币;5月末,信义玻璃宣布引入年产能达275万平方米的第二条光伏薄膜导电玻璃生产线,预期2010年第三季度于珠三角投产,总投资额逾1亿元人民币;6月5日,由中国汇通担保有限公司、台湾威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投资1.5亿美元的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太阳能电站及太阳能相关系列产品生产项目正式签约;此外,天威薄膜公司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检测中心4月8日奠基开建,富捷投资在武汉投资4亿元的薄膜项目也已于近日开建;还有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园区,随着中国建材集团、爱康集团总计近50亿元的薄膜项目入驻,这里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薄膜电池产业基地之一。

放眼全球,2008年,全球薄膜太阳能电池实际产量远超预期,达到892MW,比2007年增长123%,连续两年成长率超过120%。

薄膜巨头美国FirstSolar公司2008产量更是达到503MW,跃居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排行榜次席,而且非常有可能在今年荣登榜首,达到1000MW的产量。从2008年7月份以来,联想、英特尔、国际金融公司IFC等纷纷进入薄膜电池行业。今年5月初,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商Q-Cells旗下Sunfilm公司与Sontor公司宣布联手建立世界上最大的硅基多结薄膜组件公司。

第四篇:薄膜太阳能电池面临机遇 中国光伏产业加速发展

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 发布时间: 2007年12月12日

太阳能电池是将太阳光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一种器件,目前已大规模商业化的太阳能电池是晶体硅(单晶硅和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等硅系列太阳能电池和化合物太阳能电池。但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具有原材料消耗大、成本高和能源偿还时间(EPT)长的缺点,特别是在太阳能光伏发电市场爆发性增长,而重要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依赖的高纯多晶硅材料由于技术及资金瓶颈而致短缺的今天,薄膜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低和光致衰减(S-W效应)问题,其他诸多化合物太阳能电池则受资源限制并存在对环境的友善问题。因此寻找一种转换效率高、低衰减且成本低、资源丰富无污染并适于大量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是光伏科学界的挑战,也是太阳能光伏发电承担从补充能源到替代能源转换的历史任务必须优先解决的问题。

效率纪录不断刷新

人类对太阳能发电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1839年,法国实验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在试验中发现了生伏特效应;1930年,肖特基提出氧化亚铜势垒的“光伏效应”理论和

B.Lang发表了“New photovoltaic cell”即氧化亚铜/铜电池后,奥杜博特和司托拉于1932年制成第一块硫化镉太阳能电池;1941年,奥尔在硅上发现了光伏效应;1954年,恰宾和卡尔松等人在贝尔实验室用表面抛光的硅片制作pn结,然后在高真空镀膜机中分别在两侧蒸镀上金属接触电极,制成了光电转换效率达6%的世界上第一块实用的硅太阳能电池,标志着太阳能电池研制工作的重大进展。1958年,这种电池首次在空间应用,装备美国先锋1号卫星。1959年,第一个光电转换效率为5%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问世;1960年,硅太阳能电池发电首次并入常规电网;1975年,美国科学家制作出非晶硅太阳能电池;上世纪80年代初,太阳能电池开始规模化生产。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对太阳能电池研究的不断重视,科研和产业投入不断增加,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太阳能电池效率的纪录不断被刷新,奠定了规模化工业生产的技术基础。赵建华小组于1998年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创造的24.7%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纪录已经保持了近10年;多

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纪录在2004年5月被德国弗朗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所舒尔茨小组打破,达到20.3%;9.5%的非晶硅单结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纪录是U.Neuchatel于2004年创造的,而10.1%和11.7%的纳米硅薄膜单结和非晶硅/微晶硅叠层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是由

日本钟渊公司分别于1998年和2003年创造的;集成型非晶硅合金三结叠层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小面积(0.27cm2)电池转换效率分别达到10.4%和12.1%,由美国USSC公司于1994和1997年创造;而属于化合物薄膜的铜铟镓硒和碲化镉太阳能电池纪录分别达到18.8%和16.5%,在1999和2001年由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创造。

薄膜太阳能电池份额增加

光伏市场迅猛发展,组件产量快速增长。2000年后,伴随着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的成熟,价格不断降低,应用领域和范围的不断扩大,形成了市场驱动下的良性循环。特别是2003年德国开始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案,极大地刺激了太阳能光伏发电市场的发展。2006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已经达到2.5GW。 目前,以屋顶和大规模并网发电为主的德国市场仍是最大的光伏市场,约占全球一半以上份额,随着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光伏发电政策的出台,欧洲仍然保持40%以上的强劲增长速度,5年内仍是以德国为主的欧洲市场占2/3左右。此外,以大规模建设光伏并网发电站为主的美国和亚洲的市场近期也将有较大增长,近5年内可望占整个市场的30%。

在各种类型的太阳能电池中,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仍然占据着85%以上的份额,但现在正受到来自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的挑战。近几年,薄膜太阳能电池所占份额有所增加,特别是非晶硅太阳能电池和以CIGS和碲化镉为代表的化合物太阳能电池增加明显。这一方面是由于世界各国持之以恒地在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发投入,特别是探索低成本、大面积化的薄膜太阳能电池颇见成效;另一方面是由于光伏市场规模的扩大,以高纯多晶硅为主要原材料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受高纯多晶硅产业由于技术和资金壁垒,扩产计划受到制约的限制;再者,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接近成熟,单位质量的高纯多晶硅生产太阳能电池的数量潜力有限,加之提炼高纯多晶硅耗能较多,就使得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成本下降空间有限,这也在客观上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契机。 中国光伏产业加速扩张

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无电地区人口多,国民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使电力供应增长速度加快,电力供应缺口大,加之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和实施,各地区配套政策的落实,将极大地促进太阳能电池的应用,因而太阳能电池的市场发展潜力很大。

我国从1958年开始研制硅太阳能电池,1971年3月太阳能电池首次应用于我国发射的第二颗科学实验人造地球卫星上,开创了我国太阳能电池空间应用的历

史。同年,太阳能电池首次在海港航标灯上应用,开创了我国太阳能电池地面应用的历史。紧接着气象和通信用光伏电源开始开发并投入使用。但因规模小,研发投入不够,光电转换效率仅为6%-10%。从“六五”计划起,我国开始增加太阳能电池研发的投入,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已有34个大专院校和研究所从事太阳能电池及其系统的研究,对于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用型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高效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多晶硅太阳能电池、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砷化镓太阳能电池、空间用的硅太阳能电池及其系统、铜铟锡及碲化镉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和聚光太阳能电池及系统。我国太阳能电池研发基本处于跟踪国际先进水平的阶段,与国际上的差距主要是效率要低1-2个百分点。

令人鼓舞的是,我国光伏产业很好地利用了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继尚德电力于2005年12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挂牌上市后,2006年后相继有常州天合、苏州CSI、江苏林洋、南京中电、河北晶澳、保定英利等在美国的NYSE和纳斯达克(NSDQ)资本市场上市,迅速募集到扩产需要的数十亿美元资金,使中国的光伏产业迅速发展壮大。2006年产能达到1200MW,产量达450MW,比2005年净增280%,光伏组件产量达到800MW,产能则达到2000MW。中国对世界光伏产业发展的贡献已经跃居到世界第三位,仅次于日本和德国,尤其是尚德电力已从全球光伏十强排行榜中的第六跃居到第四位,今年将上升到第二位,成为世界知名的光伏品牌。其他几家上市公司也在不断发展,争取进入前十位。

第五篇:中国产业工人需升级

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需要完善自上而下的职教改革和技能培训,更需要每一个产业工人发自内心地提升工作素质。

“我在厂里遇到很多类似的现象,例如数控机床坏了,国内的工人不会修,只有请来一批日本工人。他们早上八点钟穿着职业连体服过来,一直干到晚上五点下班,排着队进来、排着队出去。而旁边的国内工人穿着敞着怀的厂服,还晃晃扭扭的。”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战略合伙人是松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记者介绍了中外一线产业工人在素质方面的明显差距。

有关资料表明,中国工业产品的平均合格率只有70%,每年因不良产品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另一方面,中国机械工业劳动生产率约相当于美国的1/

12、日本的1/11,劳动生产率每增加或减少1%都会影响产值上百亿元,影响工资成本10多亿元。

企业拥有何等素质的工人,就会生产出什么样档次的产品,进而影响到企业、甚至整个制造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因此企业普遍非常重视自身的工人队伍建设,以福田雷沃重工为例,技能人才队伍是其五支重点建设职工队伍之一,与管理人才队伍、科技人才队伍、营销人才队伍、国际化人才队伍同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对于工人素质的要求,天津工程机械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全国挖掘机信息网秘书长邹十践指出,中国产业工人应当能够看懂图纸,这是与国外产业工人差别最明显的地方,也是对于产业工人的一项最基本的要求;提升中国一线产业工人素质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改,需要企业加强对职工培训的力度,更需要工人充分利用国家和企业提供的条件认真自我提升。

1、不会看图纸的产业工人

根据2011年4月份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中国内地总人口已达13.39亿,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必然造就异常丰富的劳动力市场。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的统计也显示,2011年一季度产业工人的劳动力市场总体上是供大于求的。但是,东部地区连年出现严重的“用工荒”却是不争的事实。“东部沿海、珠三角这些地区今年的人员需求达到将近60%,但是能够得到的供给最多只有56%~57%。”福田雷沃重工人力资源部副经理李勇翔告诉记者,虽然只是几个百分点的差距,但是乘以庞大的用工总数,将是另一个庞大的用工缺口。实际上,“用工荒”已经不只是东部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通货膨胀的推动等等,中部甚至西部一些地区也出现类似的情况。

“劳动者自身的需求和定位发生了变化。”李勇翔特别跟记者强调,“现在的很多劳动者都是80后甚至是90后,父母已经给他们提供了足够的物质基础,他们的劳动不再只是为了谋生。不像我们这一代人和之前的几代人,只要保证自己吃过以后还能给家里补偿一些,哪怕工资低一点大家也愿意干,抢着干。”对于如今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产业工人,他们的劳动已经上升到享受的层次,好多工人听着MP

3、MP4去上班。“如果让以前的工人加班,他们通常没什么意见,除了工作又没什么事儿,还可以挣钱;现在的80后、90后就不好说了,说不定拍拍屁股走了,跟以前的情况不一样。”通过两代工人对于加班的态度,李勇翔明显地感觉到了劳动力市场的一些变化。

另一方面,企业对工人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李勇翔介绍,福田雷沃重工目前招聘工人的要求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知识、技术和操作技能。以焊接工人为例,福田雷沃重工要求焊接工人必须具备焊学的理论知识,工具、设备的一般知识以及安全知识等基础知识;另外,对于技术和操作技能方面,一个合格的焊工还必须具备初级的操作技能,包括对电焊的使用技能,对工具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安全生产等等。“当福田雷沃重工做到150个亿的时候,我们对人才、科技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车间一线工人必须具备至少中专这样的学历。不像企业刚刚成立的时候,只要身强力壮就行了,不管是小学的、初中的还是文盲。”李勇翔说道。

企业的发展对一线产业工人的素质提高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即将蔓延至全国的“用工荒”,是松伟有着自己的理解:“计划生育导致工龄人口的总数不断减少,人才培育的变化又使得人力资源的结构有些偏移,进一步加剧一线产业工人数量的减少。”计划生育实施30年以来,中国的人口增长逐渐减缓,“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作为工人劳动力主要来源的青年一代越来越少。随着大学的“扩招”和教育的普及,80后、90后的学历大大提高,在推动国家整体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也造成工人队伍越来越缺乏,一线劳动力越来越紧张。其实,中国的70后、80后、90后这几代的学历比一般国家都要高,推动中国的出口逐渐从粗犷式、低附加值的产业向密集型、高附加值的产业转移,工程机械行业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中国以前生产的是比较低级的工程机械配件,如今已然能够生产比较高端的工程机械整机了,表明中国高端人口的素质在提高、数量在增加,造成了低端的技术工人、产业工人相对减少。”

其实对于中国工业尤其是工程机械行业,真正致命的还是一线产业工人整体素质较低,“用工荒”也只是工人素质结构性较低的变相表现,高技能产业工人严重供不应求就是最好的证明。50余年的行业经验使得邹十践对中国产业工人的情况有着深刻的认识:“中国之所以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部分因素就是产业工人的素质普遍偏低。”

幸运的是,随着教育的普及和企业的重视,中国产业工人的素质已经取得局部的提升。是松伟就认为,中国产业工人的素质高低要视具体工种面言。以数控人员为例,中国很多公司都用数控机床进行生产控制,通过使用技校培养出来的数控机床操作人员,他们的产品在技术水平上具有很强竞争力。“以前都是工人的知识技能有限,干不了;大学生觉得的有失身份,不愿干。现在的数控人员绝大部分是技校生,大学生开数控机床的多了起来。”不过,是松伟同时坦言,“一些体力性的、有一定危害性的工种,招聘市场上还是比较短缺的,例如装配工、焊工,都很难找。”

总体而言,中国一经产业工人的素质与国外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尤其体现在二者对于设计图纸的理解程度上。“为什么人家对德国的产品很推崇?大到工程机械小到生活用品,质量都是世界有名的。”邹十践羡慕地告诉记者,“德国的产业工人都能看图纸。那边设计人员把挖掘机设计好,正视、侧视、俯视、仰视全部画好,然后发到车间由工人进行加工。零件都是以厘米、毫米计算的,如果加工的时候超出了规定的误差范围,不仅零件报废,甚至整机都报废了。”邹十践一再表示工人应当能够看得懂图纸,“这是一项基本的要求”。

2、无法胜任的职业教育

2010年中国工程机械的产值已经达到4000亿,“十二五”期间的基础建设将进一步推动这一数字向9000亿靠拢,对于一线产业工人的需求量有多大可想而知。以说中国工程机械的人才比较紧缺。然而,一方面“用工荒”不请自来,社会上流出的少量劳动力又是杯水车薪,工程机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从职业技校入手。“社会人员进厂以后,需要相当一段时间对其进行培训;职业技校过来的学生,不用经过很强的培训就能很快上手。

邹十践对此深有同感:“上海技校毕业的学生,工程机械企业都是抢着要。中学教的是普通课,是为大学做准备的;技校教的是专业课,是为工厂准备的。”目前,工程机械企业的工人来源主要是职业技校,福田雷沃重工就至少有60%的工人来自技校。

职业教育充当了中国产业工人的主要力量,对整个工程机械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与国外尤其是德国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邹十践即表示:“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不是很健全,培养出来的工人素质也是比较低的,这是国家几十年来的一个诟病。”

德国的教育制度规定,中学生毕业以后开始分流,至少70%的学生通过职业教育走上工作岗位,只有30%的学生通过大学教育转向更高层次的高等专业技术,二者毕业之后在社会地位、工资收入等方面并没有太大差距。德国的职业教育普遍采用“二元制”,学生先同企业签订学徒合同,然后根据选择的职业到相应的学校学习。这种职业教育模式可以减轻德国职业学校的资金压力,因为最新的设备和工艺往往首先在企业里得到应用,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设备和工艺,同时专心于理论知识的教授。培训时间的分配方面,学生每周在企业实训3~4天,在职业学校学习1~2天。德国“二元制”职业教育以企业为主,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以实践为主。在学习期间,学校的作用除了按照国家对公民的素质要求普及语言和文化知识,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配合企业传授专业理论。“通过长达3年的学习和实践,德国工人在职业教育毕业之时,一看机械、一看零件,就能从材料根儿上看出多少韧度、多少疲劳度,能做什么、能耐多少温度,配到机器上要用什么液压、到什么程度等非常全面东西,工人的整体素质非常高。”是松伟告诉记者。

相比中国职业教育现行的全日制、单元制培养模式,学校不但要承担理论课的教学,还要完成实训教学,不得不拿出大量资金去购买设备,这会造成理论教学投入的减少,降低理论教学的质量;而且学生平日远离生产第一线,最后半年集中实习远离所学理论,很容易造成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出现教条主义的空洞无趣,在实践操作技能的时候又同理论知识严重脱节的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单从教学方法上来说,中国的职业教育正在逐步向国外靠拢。是松伟以在汽车行业的经历为例做了说明,很多汽车维修技校都已经开始一边教学、一边实践的模式。另一方面,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尤其是关于校企合作的鼓励政策,更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奋起带来了希望。

是松伟认为中国职业教育正在向德国靠拢,这对产业工人素质的提升是个利好消息。

根据新近公布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中国将在三年之内遴选1000所项目学校和3000家合作企业开展一体化办学实践。每个项目学校受益学生达到3000人,3年共计培养300万名支撑产业振兴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校企之间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师资,联合开发教材,企业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同时大力推行“校企双制”的办学模式,技工院校与企业按照共同的培养目标,联合制定培养课程和计划,通过发挥学校育人机制和企业用人机制的耦合作用,形成二元融合、双制互促的办学机制以实现校企共赢发展。

为了打破片面强调“文凭”而歧视职业教育的局面,中国已经初步确立了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要求专业技术要求高和生产关键岗位的劳动者,必须接受一年系统的职业培训,并经职业技能鉴定合格方可就业。由于培养文凭学历和职业资格“双证书”的学生,学校正在探索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并取得一定的进展,代表是天津职业技术大学:该校创建了全国大学中独有的实训教师队伍,包括专职实训教师88名,其中80%既有技师或高级技师资格,又有高级或中级职称,既能指导实训教学,也能讲授理论课。企业对于“双证书”的相关要求也逐渐确定下来。以福田雷沃重工为例,对于国家强制要求的职业资格,尤其是锅炉操作工、电焊工、涂装工等特殊工种,对于没有上岗证的坚决不予聘;福田雷沃重工技术工人的文凭也早已不是之前的小学或者初中水平,而是以中职为基本起点逐渐向高职进行发展。

3、企业培训:须事半功倍

“福田雷沃重工2010年的培训经费是510万,占全体职工工资收入的1.6%,高出国家规定1个百分点;2011年的培训经费预算是800万,占全体职工工资收入的2.2%,更是高出国家规定7个百分点。”李勇翔告诉记者,国家规定企业的职工培训经费提取是1.5%,即是说,如果职工的工资收入是1个亿,企业培训经费提取至少达到1500万。

中国职业教育的缺陷导致一线产业工人素质先天不足,为了弥补这个漏洞,企业普遍对在职工人的培训方面不遗余力。福田雷沃重工即建立了完整的培训体系,集团设置培训部,各个事业部设置培训科,各个工厂配备专职的培训管理人员,各个车间也配备兼职的培训管理人员。公司每年都会举办各类工种的培训,全员覆盖200多个工种、13000名技术工人。2011年1~5月份,福田雷沃重工参加培训的工人已经达到6000多人次。

根据是松伟的了解,目前企业对在职工人的培训方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外部聘请讲师,另一种是内部导师制,大多数企业实行的都是内部导师制。因为技术尤其是高级技术属于核心竞争力,企业一般不会愿意给外部培训,社会上的这些人才也比较短缺。不过,随着行业的发展和市场的成熟,一些专业的外部培训机构正在兴起,为企业的职工培训搭建了一个更加便利的平台。福田雷沃重工就经常聘请外围的职称机构,主要负责给车间的组员、班长讲授操作技能和管理方法。内部导师制还要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导师在培训中心统一授课,告诉装配工人如何控制打螺母或者螺栓的时候强度等等一些基础知识;其次,导师现场指导实际操作,由专职的改善指导师发现并指正工人操作过程中动作方面、操作标准的误差等方面的问题。福田雷沃重工还开辟了专门的培训中心,各个车间里面也有专门的培训园地,这样仍然不能满足企业内部的培训需求,还需要租赁附近职业院校的教室和实训场地。培训的时间方面,福田雷沃重工规定每周的周六为固定培训日,车间的工人必须分批在规定时间内接受培训。

内部导师制最具代表性的形式是师傅带徒弟,用李勇翔的话来说,“对企业来说,这是必须的”。福田雷沃重工要求师傅必须达到中级工以上的水平,还包括年龄、工龄、身体、敬业程度、生产质量等7个方面的指标。李勇翔补充道:“因为工人本来文化水平比较低,语言表达能力相对不太好,这方面不能达到要求的也不能聘用。”师傅与徒弟一般情况下都是“一对一”地结合,最多也就是“一对二”,再多的话效果就会大大减弱,福田雷沃重工在这方面一直严格把关。由于培养工人的方式不尽相同,不是每个工人都有一个师傅指导,但是培训之后每个工人都能达到基本要求。比如装配工,面必须能够使用直尺、卷尺,学会至少三种不同岗位的装配方法,能够对工艺零部件进行预先的清理,还能按照工艺质量的要求对工具进行保养和维修。

然而,是松伟在多年的顾问工作中发现,内部导师制在中国的实行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其实很多企业表面上实行了导师制,但是师傅怕徒弟把东西学会就抢了自己的饭碗,教起来通常有所保留或者进度十分缓慢。面对这种情况,是松伟建议企业采取激励的方式并加大激励的力度,例如,对于一个培养几个学生并且考核通过的师傅,企业应当给予工资方面或者升迁方面的奖励,师傅培训的学生越多,升迁得就能越快。

是松伟认为,企业的职工培训必须服务于整体的发展战略,同时必须建立完善的职工培训体系,做到有目标、有计划的培训。对于处于大肆扩张的企业,尤其应该建立稳定的培训制度,成立新公司或者新建工厂都需要更多的车间主任、更多的班组长,这些都可以通过培训来从现有职工中获得。整体发展战略确定之后,企业就要结合内外部资源建立完善的、持续的培训体系,对高层的战略性、中层执行力和基层的技能进行差别培训。由于培训只是手段,提升技能才是目标,企业还需要通过考核量化培训的成果,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加强应用,把职工的技能进一步引向企业发展的整体战略方向。是松伟说:“必须以战略为中心,目标明确,不然今天培训这个、明天培训那个,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干啥,有什么用!现在企业挣钱是越来越难了,钱必须花在刀刃上。”

除了对技能素质的培训,是松伟认为,对于员工开展企业文化的培训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商品经济和物质刺激的社会背景下,如果不对工人加强企业文化的培训,工人仅仅将工作视为挣钱的工具,很容易造成工人在生产线上只顾数量而忽视质量,为企业的发展埋下隐患。尤其是工程机械行业,工序一环套一环,任何一个小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机器的大问题。

4、职业成长:修行在个人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想要提升工人素质,关键还得他们自己努力。”谈到如何才能提升工人素质,邹十践以自己在企业中授课的情况作了解释,“这跟讲课是一样的,老师在讲,好多人在听。有的人听着很认真,有的人听着打瞌睡,打瞌睡跟认真听的能比嘛。”

对于产业工人的自我提升意识,是松伟还认为与领导的危机意识和激励方式关系密切。例如,对于发展很快的企业来说,公司领导的危机意识一般很强,内部都有竞聘机制、考核机制,如果员工不开展自我提升就会有被淘汰的可能,如果注重自我提升则可以或得高额的收入回报。例如奇瑞汽车同一条生产线上,有些工人的工资能比其他人高好几倍。反观日本丰田在广东的生产线就很简单,一个生产线上工人的工资都差不多。在是松伟看来,这种管理模式只是想在中国挣钱,对工人的素质是不怎么培养的。

企业如果能为工人自我提升提供充分的学习条件,同样可以大大促进工人的学习意识和素质提升。“目前工人自我提升的意识比起前几年已经大有改善,主要就是因为公司已经搭建了基本的职工学习平台,推动了工人的学习意识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提起福田雷沃重工的学习平台,人力资源部李勇翔显得十分满意。福田雷沃重工成立了图书馆,车间还有图书室,相应地配备一些书籍、报纸,中午休息期间,工人就会到图书室里看看书、看看报。每个车间还有大概几百平米的场地作为实训基地,福田雷沃重工称为车间班组的学习园地,有时当天的产量不是很满负荷,四点就下班了,班组就利用这一个小时的时间在学习园地中开展培训。另外,福田雷沃重工设有培训中心,用来承担着技能训练营的任务,校企合作的培训基地同样为员工学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企业的激励机制是工人自我提升的重要动力,目前的主要形式一个是职工技能鉴定,另一个是职工技能大赛。福田雷沃重工的职工技能鉴定起点是初级工,对鉴定的标准做了详细而且明确的规定。比如说装配工,其中机械知识、液压知识、电控知识各10分,工具知识、安全知识、环保知识及TPS知识各5分,产品工艺的专业知识比重则有50分,总计100分构成对工人理论知识的基本要求。这种职工技能鉴定每年举行一次,由专门的评价小组领导实施,成员主要是人力资源部、培训部和车间的管理人员,以及车间的工艺和技术人员。

“工人的级别都是各个公司自己评定的。国家也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实际情况比较混乱。”是松伟认为是这是当今产业工人劳动力市场的一大问题,“虽然手里拿着级别证书,但是招聘公司不一定承认,为人才流通带来一定困难。”以焊工为例,通常分为一级焊工、二级焊工、三 级焊工,企业在招聘的时候并不在意工人是否拥有证书,而是拿出一个零部件让他焊一焊试试,再根据焊得效果评级并据此级别发放工资。级别也不像先前那样从一级到八级,各个公司都是自己设计的,通常一到三 级或者五级。八级工一般需要30年的工龄,现在没人干30年了;同时产业分工更加细化,技工的层次不会发挥太大的作用。而且,技术工资只占整体工资的很少一部分,主要还是计件和计时,结合劳动强度、劳动复杂度来发工资。不像30多年以前那样大的差距,八级工伴随高级别的还有高工资,月工资可以拿到一百多块钱,一般工人只有三十来块钱。

技能大赛方面,福田雷沃重工设计了一整套的技能大赛体系,自下而上依次是班组级的、车间级的、事业部级的和公司级的。班组组织的技能大赛工人都能参加,然后选定前两名、前三名或者前十名参加车间级的,依次类推,最后由七个事业部的优秀选手组成公司级的技能大赛。对于技术比武在提升工人素质方面的作用,是松伟认为这个效果是很明显的:工人也有自豪感,需要企业的认可。

福田雷沃重工还为工人的职业发展设计了两类通道,以职业的成就激励职工努力学习和自我提升。第一类是对一线技术工人的,共分为七个发展阶梯,从学徒工开始,接下来是普通工,然后开始评级,分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最后是技师和高级技师。第二类是一线管理工人的发展通道,主要对于车间的班组长,只要有能力,普通的车间员工就能从组员做到班长、线长、工段长,甚至可以发展成为车间的副主任、主任。福田雷沃重工通过这两大通道成长起来的骨干不胜枚举,包括比如装载机事业部的副经理仪文志,还有农装事业本部的经理助理许茂钦,农装事业本部拖拉机工厂的总装部的副部长等等,都是从车间的技术人员做起的,他们的成功事例一直激励着福田雷沃的产业工人不断自我提升求得发展。

上一篇:中国当前就业形势分析下一篇:中国的现代化读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