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新探

2022-11-08

第一篇: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新探

语文“三·三”课堂教学模式新探

后所镇中学 杨丽芳

摘要:教师采取“三激”“三读”“三疑”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关键词:

激情

激趣

善读

质疑

问题意识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校构建的“八·一”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此为基础,贯穿了新课改“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核心理念。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究,在此背景下,我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谈一谈我的心得感悟: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营造轻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亲近文本,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探究中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摸索的语文“三·三”课堂教学模式,即“三激、三读、三疑”。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固定的。具体体表现为:

一、“三激”即激情、激趣、激疑

1

(一)激情是语文课的生命力

教师的教学激情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以教师坚定的自信心,充足的知识储备,周密的课堂设计,全神贯注的昂扬的工作热情为前提。用语言动作,表情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上教师热情洋溢,用教学激情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教师诵之,歌之,舞之,导之,演之。学生被浓郁的艺术情境氛围所笼罩,结束时学生如欣赏了一场好戏后步出剧场的充实,有愉悦之感。语文教师没有激情,就等于丧失语文课的生命热度,因此,用激情点燃学生的欲望。

(二)激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学习起于疑而激于趣。学生有兴趣才有求知欲。从导入新课入手,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可采用歌曲导入法、猜谜语导入法、视频播放导入法、故事激趣导入法、图片展示导入法、诗词名言导入法、寻人启事导入法、设置悬念导入法、实验实物导入法、导游词导入法、情感体验导入法,以及释题导入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结合文本内容,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举行辩论赛,读书会,表演情景剧,模拟答记者问,模仿焦点访谈,充当播音员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胃口,使学生爱学语文,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激疑是诱发学生思考的原动力

2

疑是思之端,学贵有疑。在课前,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巧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只有把知识溶入情境中,才能显示出活力与美感。教学《死海不死》时,让学生做一个小实验,用两个玻璃杯,一只盛清水,一只盛盐水,然后往杯里放鸡蛋。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学生读标题提问题,如《伟大的悲剧》,学生质疑:为什么悲剧是伟大的呢?再如《旅鼠之谜》,旅鼠之谜是什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罗布泊为什么会消逝?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诱发学生的思考。

二、“三读”即读通文章、读出作者、读出自我

(一)读通文章

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注音释义,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准句读,读通文章。听录音范读,或听老师范读,或朗诵比较好的学生范读,齐读,随意读,组合读,“开火车”读,默读。朗读中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在教师的帮助下走进文本——梳理探讨——筛选概括——质疑探究,让学生在自读、博思、讨论、交流活动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与教师的对话,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二)读出作者

再读文章是解读文本,师生与文本之间心灵的对话过程,亲近文本时,揣其义,摹其情,想其景,演其形,不妨让学生分角色朗读,3 如《卖油翁》,读出作者的口吻,读出作者的情感。教鲁迅先生的《雪》,运用媒体展示江南的雪景和朔方的雪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从文中找出描写江南雪景滋润美艳语句,配合图片朗读,学生多了几分喜悦。此时学生朗诵容易读出情味,读出意境,读出画面,达到声情并茂,还原作者的情感。教《黄河颂》时,配乐朗读,听到气势磅礴的黄河流水的音乐,学生禁不住涌起高涨昂扬的情绪,学生此时朗诵,读出了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豪迈之情。有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思考,在思考中质疑,在质疑中朗读。

(三)读出自我

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悟作者情感的熏陶,与作者,与文本情感产生共鸣。再现作品人物和意蕴,获得思想启迪,甚至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教《扁鹊见蔡恒公》时,不妨让学生分角色想其义,演其形。想象人物的对话,改为课本剧扮演。编演边思:从蔡桓公身上你读到了什么?学生在表演中明是非,悟其理。表演时的台词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学生用心揣摩,置入文本心脏才能读出作者,读出自我。在朗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实行生生互动交流展示,教师点拨升华。学生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总之,在诵读中联系生活,从课内走到课外,从生活回归文本,做到知识生活化。

三、“三疑”即生疑、质疑、释疑

(一)引导学生“生疑”

4 巴尔扎克说:打开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 语文教学中,不但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要善于诱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让学生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引导学生“生疑”,预习时要求学生在疑问处做标记,或在预习本上记录下来。另一方面,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教师有的放矢的组织教学。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生疑,对完成教学目标,反馈教学信息,落实学生阅读时的主题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同样,仍然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二)诱导学生“质疑”

“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提问,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善于提问,指点方法,从课题、内容、人物性格方面去质疑。如《皇帝的新装》中,为什么是小孩说皇帝没穿衣服呢?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判断。问题在学生朗诵中,小组交流合作中探究解决。

(三)善导学生“释疑”

教师对学生的质疑问题,必须引导学生思索分析,精当讲解。有难度的问题教师可直截了当的讲解。有的问题教师要留给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倡导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分组合作讨论,可以让学生体会其内涵。多亲近文本,调动学生的思维,在实践中主动去解决。任何的探究质疑都应以文本为中心,不偏离文本去研讨问题。5 找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作为中心目标,让学生的思维触角深入到每一个自然段,抓关键的词语和句子。

总之,“三·三”课堂教学模式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用激情点亮学生的前程,用兴趣激发学生的欲望,用问题引领学生起航,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植入文本心脏。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体验,大胆探究,学会学习。

6

第二篇: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新探

内 容 摘 要

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学校教育改革,语文教育应以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为契机,抓住学科特点,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思维、创新能力,并通过教育信息化手段,提高现代人健全素质的语文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的需要。

关 键 词

人文科学

创新精神

教育信息化

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新探创

陕西师范大学网院052汉语 梁岁丹

江泽民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1世纪的国际竞争,既是经济的竞争,也是开垦科技实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知识经济是以人才为基础,‘知识经济是以创新为特征,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创新是其灵魂,谁在知识创新中领先,谁就能在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

学校教育肩负了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能否 培养出具有广阔的胸怀,丰富的知识、聪敏的智慧、开拓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要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充分发展地带新人,关键取决于学校教育。因此学校育应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摆在突出地位,这便是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尤其是基础教育体处理挑战。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由于学科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长历史又得天独厚的作用。如何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这里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见解。

一、回归人文科学,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语文教育由于长期处在影视教育樊笼中,失去人文科学应有的特征。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漏;学生作文,什么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设防;学生做练习要紧扣教材观点和考点,不敢越雷池半步。学生成了录音机,只有复制的功能,没有主动、自由的个性。学生的语文学习形成了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思维被紧紧的挤压着,创造性被泯灭。

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使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能在个人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以达到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和关怀人生的终极目的。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 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搞活语文课堂,构建多向互动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得到延伸。

创新思维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中才能孕育,诞生。没有宽松的学习环境就没有自主性;没有自主性就不会有创新性行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教师要作为学生的 “朋友”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与学生平等相处、平等对话,特别是对于学生质疑问

2 难,教师更要大加赞赏、鼓励并加以引导培养。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外,教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听了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我很感激你们。”“你真聪明,能把老师问倒了”给学生创设一种愉悦,和谐的氛围,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渗透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十一解难的机会;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外向学习法等形式的交流,培养大独立思考、商讨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课内外结合的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譬如以学生阅读课内外读物为主,并进行摘抄和讨论;依据教材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组织学生编写童话故事,实地调查,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等;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讨论、朗读等,依据教材围绕如何利于学生掌握语文学科基础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依据开展各种兴趣性活动;以语文教材或相关知识为基础,开展表演、竞赛、绘画、歌唱、参观等活动。语文教学应突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通过不同渠道,(最好选择教育信息化),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除在无忧无虑的氛围中,使每个学生都有心理上的安全感而又没有精神压力的情况下开展认知活动,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才能形成和发展。

在课堂上,教室应考虑构建更多的机会给学生实践,把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困难、障碍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勇于尝试,唤起学生创新的欲望。如教学《春》时,教师可以抓住“小草偷偷的从泥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设问—我觉得这句话中“偷偷”和“钻”两个词用得不够恰当尤其是“偷偷”一词,一般是用在不光彩的事物上,你们的意见呢?当学生进入斟酌状态时,就会潜心阅读文本,同时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思考。思考结果是:一个“钻”字写出了春天的小雨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它们能冲破泥土,挺立起来。“偷偷”说明春天的小草长得特别快,当人们不知不觉时,小草已经从泥土里钻出来了。这种多角度的思考,利于学生探索思维的养成。

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学生对某一方面的兴趣会促使他们更自觉,更努力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就是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往往萌发热切的探究欲望,从而使他们为探究而学习,变被动学

3 为主动学,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新知,产生某种感悟、体验。而探究的过程就是培养创新人格的过程,如学习《看月食》一文,上课伊始,放一段有关“月食”的录像,学生在初步感受了月食后,好奇心便油然而生:“这是什么现象?究竟怎么回事?”教师趁机提出:“大家想不想知道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学生以好奇的心理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不仅懂得了有关月食的科学知识,还激发了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思维是从泥文和惊奇开始的”。小学生有极强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使他们认识事物、认识世界的前提。我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小学生好学、好问、求知欲强等特点,巧妙设疑,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围绕“应接不暇”这一重点词语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什么叫“应接不暇”?(2)作者为什么要用“应接不暇”?(3)作者是怎样写“应接不暇”的?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排疑解难。又如在教学“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一重点句时,我不是单纯的发问,让学生回答,而是巧妙点拨,请同学们循着教师的引导,分别提出了“前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要加引号,而后一个不加引号?”“为什么把大榕树叫鸟的天堂?”“为什么要用‘的确’一词?”等问题,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独创意识。

三、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培养创新,应开发想象力。

想象是创造的前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如: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由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一位老师在总结课文时说:“现在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你们当中,你会怎样做?”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回答:“我会请她到我们家做客,跟我们一起生活。”“我会和她结为姐妹,一起上学,教她学习我们中国的语言。”„学生的思维一经打开,想象力极其丰富。可见,让学生进行想象力的训练,促使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培养创新,应鼓励质疑,拓展思维。

没有疑问的学习就像一潭死水,设置疑问唤起思维,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对书本,对老师提出不同意见,惟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一般来说,质疑的方法很多:可以根据课题发问。如学习《加了一句话》时,学生就问:“加了一句什么话?”“是谁加的?”“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学习《登山》时,学生根据题目会问:“登山途中有什么意外或困难?”“结果怎样?”等;可以从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发问。如教学《詹天佑》一文,学生抓住“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一句和“阻挠”、“要挟”、“嘲笑”等词语提出了许多问题。还可以回顾教学过程,

4 进行发问。

(三)、培养创新教学,应博览群书。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应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而学生创新精神依赖于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的创新教学又源于广博的学识知识。因而创新教学的基础应是教师的博学多才。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另设小灶,给自己“加餐”,只有这样,是自己掌握创新教学的武器,获得创新教学的能力,才能在创新教学中一展雄风。所以我在教学中,坚持记写业务笔记,从报章到杂志,从奇谈怪论到中外趣闻都耐心认真记录。因而在创新教学中就能运用自如,是枯燥乏味的课堂增添了丰富多彩的科学知识。

(四)、培养创新,教学方法要创新。

在教学《我的母亲》时,我放映了电影片段《妈妈再爱我一次》,同学们看后潸然泪下,带着激动的情感,我们顺利地学完了文章,同学们热情极高,兴趣很浓,而后,结合实际,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母亲,开始,无人发言,于是,我带头说了自己母亲令人感动的平凡事例,同学们听后纷纷举手,有几位同学在讲述的过程中竟哭了,我当时感受颇深。最后,我进一步提问,古今中外有哪些歌颂“母亲”的名言警句,同学们情不自禁的背了唐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用低沉、激动的声音解释到:“儿子要远游他乡了,年迈的母亲为什么要密密缝呢?担心的是儿子可能很迟才能归来,独自漂泊在外,风餐露宿,衣衫破了由谁给它补呢?谁说一棵小小的春草,不能报答阳光无私的沐浴之恩呢?诗表现的正是这种永恒母爱。”在师生情感达到最高峰时我播放了著名歌唱家“魏三”的音乐了这堂《母亲》,与同学们在激动与感动中结束课。

四、开展教育信息化,实现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

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语文教学也应当有新的改革和突破。从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看,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应当属于认知能力、表达能力范围,这几种能力与信心能力密切相关,因而明确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研究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也应当作为语文教学任务之一。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证明,有了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学校的教学活动得到极大延伸,大大超出课堂的时空,学校教育逐步走向“数学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还有利于学校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

在语文教育处于由传统教育技术向现代教育技术过渡的情况下,开展教育信息化活动,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最佳的学习环境,并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形象直观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以达到强调知识积累向强调发现创造知识方面的转换。由此开展语文创新教育活动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使学生展开认识、分析、综合、比较等学习活动,同时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思考诱因加深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发

5 挥创造潜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引发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保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要抓住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思维的契机,使传统意义上的书本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极大的扩展,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为学生个性的发展 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

在以前的教学中,无论教师在课堂在怎样的主观努力,即使口若悬河,讲得眉飞色舞,其效果也不能尽如人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不大。近几年来,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制作一些CAI课件用于课堂教学,每当到多媒体教室上课,学生就情绪高涨。比如在讲《促织》一课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制作了网页课件,总共15页,图、文、声并茂,加之影像,课堂上新旧知识结合,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室讲解为辅,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

“探索面向现代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教学问题,为我国未来教学工作探讨和创造出科学合理、优质高效的新模式,是当前教学改革体系生机活力的事业”。语文创造性课堂教学,适当的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综合处理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使教学信息的处理成多维化、集成性和交互性;是教学信息的容量增大,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更能丰富教学的表现力。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将更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加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个性差异;有利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化,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俞国良.《创造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版.第229页. 3.王本陆.《时代挑战与教学问题》《中国教育报》.2000年10月版. 4.何明申.《创新思维修炼》.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5月. 6

第三篇: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新探

“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己成为学科教改研究的总课题。新课程标准从学生学习活动方式考虑,划分出“欣赏·评述” “设计·应用”“造型·表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由于教学的目的任务不同,美术课堂教学有多种类型。不同的学习领域有不同的结构,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就有所不同。因此,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也应有所不同。本文就以上四个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式应用,做如下探讨。

(一)“欣赏·评述”课

情境陶冶式教学模式是使学生处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加强有意识的理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美术课上适当运用背景音乐烘托气氛、设置情境会起到很好的作用。情境陶冶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快而扎实地掌握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这种模式能够拓展和深化教学的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

“欣赏·评述”课的基本结构程序是:创设情境──引导感受──审美导引──综合评述。欣赏课包括美术欣赏、美术常识等。通过对美术作品、美术常识的介绍与欣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认识美,了解“美”的文化知识,是一种以审美为主的教学活动,也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此类课,一般是应以教师讲述与启发相结合,引导学生欣赏、议论、引发问题,帮助解决问题等方式进行审美导向的教学。同时,在欣赏活动中应重视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有能力确切地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欣赏课上不能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教师应当在不断的学习中,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敢于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能从多角度学习欣赏一件作品,使自己和学生们更灵活、更富有创造性。

(二)“设计·应用”课

工艺设计课,内容繁多,形式多样,操作性很强。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工艺美术有关门类的基本原理、法则、基本构成方式和制作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使用方法。懂得基本造型和制作的原理,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设计能力。授课时,教师应运用精练的语言,结合欣赏来讲述概念、原理、法则,直观演示方法,引导设计思维,指导操作。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

示范模仿式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进行参与性的练习而获得知识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示范模仿是形成行为技能最直接、最形象的方法。其基本程序是:定向──参与性训练──自主练习──迁移。示范模仿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内化所学的知识。这种方式的教学,学生手脑并用,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注意观察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相互帮助、遵守纪律、加强自主性等品质和观念。实现学生的兴趣向其他教学活动迁移,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三)“造型·表现”课(技法知识综合课、练习课)

技能训练课,包括创作、写生、临摹、手工制作等。主要是在教师讲完新教材后,为巩固知识、技能、技巧所安排的用整节课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以强化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和应用。此类课,一般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作业练习来获得技能、技巧。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造型艺术的形式特点和基本表现方法。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来观察研究和表现客观物象的形态、结构、比例、明暗、色彩、立体、空间等。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发展智力、培养多种能力的过程。既有基础知识的传授,又有技能、技巧的训练,一节课中需完成多种任务。此类课,教师一般应通过欣赏、启发、讲解来传授美术的基本知识,运用引导分析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察、认识和表现物象的能力。示范讲解方法,指导训练技能、技巧,实践性、操作性强。其基本结构程序是:观察欣赏激趣──发现探索研究──讲解示范点拨──自方练习辅导——评讲小结拓展。创作课,是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去反映自己的感受或间接感受到的东西,通过某种美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进行艺术创造的体验。是培养学生记忆、想象、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检测学生综合能力的方式。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启发、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鼓舞学生的信心,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和创造。

(四)“综合·探索”课

在美术课堂“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应用教学模式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加强跨学科教学的研究。第二,注重引导学生主动研讨和探索。由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目标强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研讨和探索为重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探究美术或与美术相关的问题,引导他们围绕自己选定的课题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进行活动策划,并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活动,着眼于思维力和意志力培养,适用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培养学生的探新求知、概括归纳的能力为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获得新知,学会学习,积极开发学生思维活动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因此,教师必须熟悉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等思维过程,并掌握一定的认知策略。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灵活地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其他学科中有益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如计算机、网络、音乐、语文诗词等,加强学习的综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因素之一是课堂教学结构。本人把这一堂美术创作课设计成“观察欣赏激趣;发现探索研究;讲解示范点拨;自主练习辅导;评讲小结拓展”五步进行,自认为在本课中是比较理想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第一步观察欣赏激趣。上课开始用2--3分钟引导学生审美技巧,唤起创造美的欲望。教师先出示范画来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从整幅中找感觉,找出画了些什么,表达什么意思等。于是再进一步观察,学生从范画中逐步发现了构图的方法、绘画的技巧等,逐步体会到这大一点、小一点;上一点、下一点;这繁一点、简一点;长一点,短一点的体现,无一不凝聚着作画者的思想、阅历的精华。通过这一步步地观察,学生们接受了美的熏陶,体会到画的笔墨情趣,也从中找到了一些作画的步骤、构图的方法、笔墨的技巧等。就会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创造美的欲望。

第二步发现探索研究。找到创造美的途径。教师不妨用1--8分钟时间引导学生学习新知,掌握正确的创造美的方法和技巧,教材中的重点部分教师一定要精讲。让学生初步发现了一些创造美的方法,找到了一些绘画技巧。

第三步讲解示范点拨。1--4分钟时间,教师根据学生观察的情况,再进行一步步的示范讲解。示范和讲解可同时进行。例如在本课的风景画示范讲解时,教者从构图开始,逐步示范讲解,让学生看得明白,学得真实,能较快地掌握技法。同时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持久,能有充分的信心完成创造美的活动。与此同时,请几个有代表性的同学讲讲自己的发现,或让学生讲讲自已的构思,让他们充分显示一下自己的创造才能。第四步自主练习辅导。用15--20分钟,让学生体会美的真谛,进行创造美的实践,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能力。学生经过前三个步骤结构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表现画的技巧和方法,已经跃跃欲试,想要用自己从观察、学习中发现的方法去实践。这时可布置学生作业让学生去完成。在学生练习的同时,教师进行巡回辅导,重点帮助学生加深对美的理解,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每个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第五步评讲小结拓展。在本课结束前用1--5分钟展评学生的作业,总结本课所学,鼓励学生在创造美的活动中继续探索,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认识美,创造美。这个过程时间虽短,但是教师画龙点睛式的小结,可使学生对本课时所学知识系统化。

第四篇:识字教学方法新探

【摘 要】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识字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是学生从运用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的桥梁。识字教学需追求有效。

【关键字】 有效 自主 规律

低年级学生的识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它首先要为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从促进大脑发育的角度看,由于识字活动必须通过视觉、听觉、动手等多条渠道获取外界信息,从而形成对大脑的综合刺激。强化大脑各区的神经联系和贯通。识字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从运用口头语言过度到书面语言的桥梁。这要求我们追求 “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更加科学地利用课堂内外时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是我们低年级教师所追求的目标。我认为提高识字教学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

识字教学是儿童学习文化、掌握知识的奠基工程,是为使我们的学生将来都能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而进行的关键工作。识字教学决不是低层次的简单劳作——仅仅教儿童孤立地识字。识字教学应“刺激儿童心智的发展”,教儿童学会自觉地去识字。

1.识字教学要教给儿童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

大家知道,汉字有其自身的特点、规律。汉字本身不能表音,故教好汉语拼音,使儿童有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的能力,是识字能力中基本的一条。汉字是方块字,有其结构规律、书写规则。无论哪种识字方法,都要使儿童具有分析字形的能力,正确书写的能力。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使用时不能同音替代,而汉字中同音不同形、义的字特别多,掌握了411个音节,可以读出成千上万的汉字,但成千上万的字各有不同的形和义。汉字还有一字多义的特点,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字义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另外查字典是学生独立识字的一个工具,使用字典的习惯与能力是学生独立学习的一个标志,是语文的一项重要技能。有了这种能力,字的音形义某一方面不清楚,都可分别通过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 1

难字查字法等获得解决。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使用字典,告诉学生不认识的字还可以通过查字典解决。每人的书包里都备有字典,有不认识的字随时查。在查字典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拼音与部首,又动脑动手,多种器官一齐调用,记忆会更深刻。这些识字的方法和应有的能力,是通过教学活动逐步教给儿童,从而形成他们识字的能力。

2.识字教学要开启儿童心扉,发展智力。

这既是思想上要充分认识的问题,又是在方法上要具体渗透的问题。有时,只看到眼前短期的效益,忽略了长远的发展的需要;有时,犯了顾此失彼的毛病,抓了识字,忘了和听说读写的联系;教给了方法,忽略了经常性的训练,结果方法不熟练,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也成了空话。我遇到过一个孩子,入学前已认识了五六百个汉字,但后来在写话、作文中并未见得比原先未识字的学生强。因为家长在教这个孩子识字时未和发展其认识事物的能力一致起来,识字和听说读写也没有相互配合好。这个例子说明认识的字不一定都能正确理解,而只有理解了的才算真正认识。我的体会是,在识字教学的步骤、环节上,尽可以有主有次、有重有轻,但思想上却不可存“单打一”的想法。在教给识字方法的同时,要重视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时,切不可忘记还负有培养识字能力的任务。我一直认为,真正达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学会运用,才是识了字。识字教学就要在这方面下功夫。衡量识字教学质量也要从听说读写几方面考察。

在识字教学中,学用结合是开启儿童心扉的好办法。识了字就要用。用多了,用熟了,就能“生巧”。这个“巧”,就是智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识字和听说读写应是一体,不能人为地把他们分割开来。听说读写就是把识的字付诸应用。可以这样说:谁学用结合得好,结合得早,谁就在发展智力上占了优势。在低年级,以语言训练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话结合起来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学用结合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紧扣儿童知识基础、思想水平和生活实际需要,教师有意识有步骤地示范、引导,如把要告诉学生的话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读并按要求去做;鼓励学生自己写姓名,辨认同学姓名;识路牌、看商店名称;记班级日志,记种植情况、作物生长情况;给家里的器具贴上自己写的名称,提倡有事给老师写条子„„这些措施可让学生和字词反复见面,体会到识了字用处大,进而提高识字、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积极性、自觉性。教师要善于捕捉各种机会,不断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要及时树立一个个通过努力学生达得到的目标,要热情 2

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熟练掌握知识是学用结合的必要条件,而学用结合又能促使学生进一步牢固掌握知识。教学过程中经常性地抓新旧知识的联系,抓字词句的联系,组织多样化的有意义的字词句练习,是熟练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这些,都要安排得使学生感到兴趣盎然,精神振奋,这样才有助于智力发展。

二、培养学生找寻规律,帮助记忆

我国心理学家谢千秋、王锭城指出:短时记忆如果经过反复重现或进一步加工,就会转为长时记忆。记忆有先“记”后“忆”的过程,完整的记忆过程必须包括识记、保持、再或回忆三个环节。识记和保持是“记”的环节,而再认或回忆则属“忆”的环节。记忆的这三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相约的,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和表现。教师的教学如果符合学生记忆方面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其教学效果就好,不然就将是事倍功半。因此,只有科学地抓住遗忘规律进行反遗忘识字教学,才能扬长避短,才能进行有效的因材施教,获得预期的教学目的。多年来我采用了循环记忆识字教学,实验效果证明,学生的识字巩固率大大提高,差生的识字效果特别明显。少写多复现,再认得巩固,循环牢记忆,巧练促乐学。汉字是复杂纷繁的,而识记是在规律可循的。把写字与“循环记忆识字”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而且提高了识字效益。

三、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

对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比较薄弱,容易分心,如果只是一味的识字,是无法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对于识字的效果也会降低。因此,在识字过程中使用学生最喜欢的游戏,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识记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用肢体、手势来进行“手舞足蹈”。如课文《人有两个宝》中出现了生字“人”和“大”。我启发学生思考:“怎样用你的身体展示出‘人’的样子?”在一番热烈的讨论之后,有的学生分开两腿站得笔直,有的学生用双手搭出“人”形„„我指着“大”字接着问:“怎样才能让自己占的地方最大呢?”学生们立刻就领悟了,伸开双臂,张开小腿,有的说:“我占的地方最大,我手伸得最直、最平。”有的说:“我腿分得最开,我占的地方最大。”我适时请学生注意“大”的横要写得直直的,很平,撇和捺夹的角要张开。这个片断的教学让孩子们兴奋不已。可见他们小小的身躯里蕴含着丰富的知识表现力,只要教师善于引领、挖掘,孩子的身体运动智力就会得到非常完美的体现。又如在学习“看”时,我请他们做孙悟空看东西时的样子。孩子 3

们弯曲手臂,把手搭在眼睛上,动作做得维妙维肖,生字也快速准确地记住了。

开火车的游戏法。这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游戏方法。但是这种游戏可以较大范围的检查学生的识字效果,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有好处。通常,在识字一开始,我会运用开火车的形式,了解一下学生对这些声字的熟悉程度,这样教学时就可以侧重地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在巩固环节,我也会使用开火车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巩固和及时的补强。在游戏方法上我也进行了“改良”,一开始,我先用掌声和学生进行互动“火车火车往哪儿开?”“火车火车这儿开!”,而且形式也多样了,有单轨火车、双轨火车,还有环城火车、翻山火车等等。形式多样、操作简单的开火车游戏法,给识字过程带来了调剂,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益处。

欢乐对对碰的游戏法。这个游戏,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灵活识字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三册《识字8》中,在巩固阶段,我出示了“包”和“火、氵、艹、饣”,让学生同桌进行“欢乐对对碰”的游戏,在这个过程中,把部件和汉字组成新的汉字,同桌互相拍手边拍边说“欢乐对对碰,我来碰一碰,‘包’和‘火’一碰,炮炮炮,火炮。”学生也还可以自己进行拓展,比如“欢乐对对碰,我来碰一碰,‘亻’和‘门’一碰,们们。”借助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汉字重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识字乐趣,提高识记效果。

在识字过程中,引进游戏,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汉字,提高识字的效果。

总之,识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教学的方法很多,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实施多种方法,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处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想象,实践,从而使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第五篇:农村小学复式教学新探

临洮县龙门镇四合小学

梁建庆

复式教学,现在是我校采用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随着国家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落实,农村学龄人口逐年减少,加之生源向城镇的流动,我校从2011开始出现了复式班(

一、二年级一个班,

三、四年级一个班),给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特点。

一、农村小学复式教学现状

自从教育主管部门放开有关择校限制,“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成为趋势之后,执行有关师生比的编制规定。我校因学生年级全、同级学生人数少、教师配备少的而产生的教学组织形式。就目前我校实际而言,复式教学基本上还处于探索学习阶段。

对于教师来说,仓促承担起复式教学,方法不足、经验欠缺,只能是边摸索边上课。

在二四年级复式课上,教师大多是同堂变换年级,一节课的四十分钟时间里,两个年级的“动”、“静”交换,平铺直叙,平均使用力量,没有轻重主次之分,教学效果无法有效保障。有事是一个年级用去整节课四十分钟,另一个年级做作业。下一堂课就交换年级上。

二、农村小学复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1.相关探究及指导滞后。由于大家都已习惯了单式教学,而对复式教学又刚刚出现,因学校基本上没有开展过对复式教学的专题研究,更少开展对复式教学的专题培训,对复式教学的指导和研究缺失。

2.教学技能不能适应复式教学的需要。复式教学需要多才多艺的教师,需要教师一专多能。真正有复式教学经验的老师没有。教师必须同时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和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可这样的师资却相对欠缺。

3.复式班教师的负担过重。复式班教师工作辛苦是人所共知的,这一问题现在已十分突出。一位教师要教两个年级的学生,学科头绪多,学生差异大,要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必须付出双倍、甚至数倍的努力。超负荷的工作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

4.复式班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的负担过重一般都会引起学生的负担过重,因为复式教学中师生直接活动的时间少了,学生的学习成效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生自觉性来保障,所以复式班学生成绩的提高是一个较大的难题。

5.对复式教学的评估缺乏科学的依据。复式年级和单式年级使用同一种教材,缺乏科学性。

三、搞好农村小学复式教学的对策

新课改倡导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给复式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只有从自身实际出发,深入学习和贯彻领会,创造性地开展复式教学的研讨和实施,才能化不利为有利,推进复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有关复式教学的培训和研讨。实施复式教学的学校,尤其要把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当作校本教研的主题来抓。要成立复式教学教研组,适时开展规定次数的专项教研活动。要多听复式班教师的课,多帮助、多指导,使其能够胜任复式班教育教学工作。 2.认真搞好复式教学班的教师配备。选派思想进步、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工作能力较强、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复式班教学工作。

3.搞好对新上岗复式班教师的培训。要以校为单位进行培训,使其掌握复式教学的基本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快适应复式教学工作。

4.尽快出台适应农村小学复式教学的评价方案。正视复式教育教学中“劳”“效”难以直接对等的问题,以客观公正地评价调动复式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5.从事复式教学的科任教师应增强事业责任心。要根据具体教学实际设定教学主次任务,抓住重点,照顾一般,一定注意切忌一节课内平均使用力量。

6.要做好学生良好课堂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从教学之初,就要进行复式教学课堂运作的专项训练。开展诸如手势语、哑语的使用,抗声浪冲击、专注学习毅力的培养,自觉学习、遵守纪律习惯的培养等。

7.不断探索并开创农村复式教学的新模式。目前一些校已在运用“垂直互动”的复式教学新模式。广大一线有心教师还应不断实践探索,以归纳总结更多适应本校区实际的复式教学新模式,及时推广以服务教学。

总之,复式教学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但我们必须知难而进,积极探索确保其教育教学成效之路,希望通过我们的艰苦努力,能为新课改背景下的复式教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大型展览工作人员安排下一篇:党员不信仰宗教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