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新探

2024-05-03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新探(精选8篇)

篇1: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新探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新探

长宁县职业高级中学

余少林

我担任中职语文教学工作多年,收益匪浅,我认为当今中职语文教学面临着普及与提高的矛盾,针对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品德表现、不同专业特色的中职学生,如何寻找一条捷径的路解决这一矛盾,既要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要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形成个人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风格,就不能不探索、不能不研究、不能不实践。我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实践过程中发现不同专业上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尽量引用与课文相关联的专业术语,激发中职学生热爱自己所选专业,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也能体现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这一特点。在此过程中初步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风格,解决了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困惑问题。我对构建开放的、具有专业特色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有一些感性认识,与同仁探讨,目的是起到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共鸣。

(一)教会中职学生使用工具书,扫除学习中障碍,抓住专业的特色,体现预习的开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注重教会中职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与语文知识相关联的材料进行预习,懂得预习方法,学会预习,体现预习的开放。我认为:首先教会中职学生使用工具书。如字典、成语字典、百科全书、网络知识、远程教学资源、懂得查阅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开始由教师引着走,以后就放手让中职学生独立完成。例如《十首足矣》的预习中若是计算机专业的中职生,可抓住一些关键词:扫描、编辑、格式、插入、复制、刷新、激活、粘贴等,老师有意引导中职学生寻找这些专业术语进行预习,激发中职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激发他们的兴趣。老师预先提出预习问题,让中职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网络知识,独立完成,逐渐养成中职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好习惯,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又可以培养中职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何乐而不为。

(二)根据专业的特点,开放导入新课,激发中职学生学文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中引导得当,即引得有法、引得得法,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认为:开放导入,可采用情境激发式、引趣式、悬念式,或者教师引导,让中职学生自己引入,或根据某一事件、某一问题、某一画面切入,注重在导入中培养中职学生发散思维。故此,教师应从多角度去考虑,或多种切入点来选择,充分体现导入的开放性,培养中职学生的开放意识,激发中职学生学文兴趣,学专业的兴趣。例如建筑专业学生学习《城市的文物与文化》可采用图片导入: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卢浮宫、巴黎圣母院属于城市的文物;墙壁、阳台的铁栏、磨圆的石块等属于城市文化,让学生对什 么是城市文物?什么是城市文化有一个大约的了解,让中职学生有一个建筑的空间概念,这对中职学生学习该文和学习专业都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三)选择与专业特点相关联的阅读材料,开放阅读教学,提高阅读速度,快速获取信息。

中职学生阅读应有一定的速度,快速阅读应达到每分钟达700----1000字左右,增加中职学生的课外阅量,培养中职学生在极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信息,故此应重视中职学生阅读。顾金云老师《在读中学生阅读速度的调查及思考》中,从阅读方式分为,朗读和默读,从阅读的目的分为,休闲消遣性阅读,浏览感知性阅读,探索研究性阅读,而探索研究性阅读又分为: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评价性阅读。这里我认为应把休闲消遣性阅读,修正为愉悦性阅读,把浏览感知性阅读修正为情感熏陶性阅读。其中尤为重视探索研究性阅读,因为生活中的阅读多属于探索研究性阅读。例如《邓稼先》除课文知识外,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查找有关邓稼先的大量信息进行阅读,达到对他的了解。《在困境中更要发愤求进》从华罗庚坎坷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真谛。这样能开放中职学生视野,形成好的人品。因此,开放阅读教学 “如像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佳蜜来”,还中职学生阅读自由,真正让中职学生体会那种“在知识与灵魂中”散步的感觉。阅读不仅要追求阅读速度,追求“浏览”,更注重追求阅读质量,高度重视“精读”。我认为那种只有数量而无质量的阅读是没有多少意义的。

(四)开放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体现中职学生的主体地位、熏陶参与意识。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一门主要的文化基础课程。它是中职学生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学会人际交往、提高人文素质、完善职业素养的基础,对中职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奠基的作用。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中,教材分为3个模块,即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体现了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发展,淡化“学科本位”,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每个单元增加语文综合实践课,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根据社会、企业的需求培养人才,所以要开发中职学生的语言潜能,关注内心需求,探索适合不同层次的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尤为重要,这样,就能让每一个中职学生想学、能学、乐学、会学并学有所得。

教师是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实施、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教师要不断参加进修学习特别加强所教专业的专业知识学习,要真正的做到内行教内行,教到老学到老,要真正地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中职学生,就是让其中职学生成为学习的实践者,我认为开放语文课堂,把中职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位置,不是老师的讲深讲透,也不是对中职学生练习作过细的指导,而是中职学生内心的需求,引导 中职学生探索研究,让中职学生积极思考和独立分析。一堂真正好的课,应该体现中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应该让每一个中职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应该有一种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重视中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尊重中职学生的不同意见和观点,不仅让中职学生获得知识,还要让中职学生对专业技术拥有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唯其如此,我们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步入一个新的境界,才能体现大语文观的教学,才能体现中职教师和中职学生的开放意识,真正实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真正体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真正形成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五)、延伸拓展、培养中职学生开放思维

为了培养中职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立足某一知识点发散、延伸。我们认为,可以由语文课堂不断向课外延伸;或引出与之专业相关联的材料,不同阅读材料进行比较、分析,补充一些相关专业的课外阅读篇目,让中职学生欣赏,联系中职学生专业实际发散,如,思考将影视、歌曲、相声小品、广告、新闻、市场人才需求、以及其与专业相关联的知识,能否与课堂知识相联系的延伸,这样避免过去那种单

一、封锁、一讲到底的、陈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例如建筑专业学生学习《城市的文物与文化》走在巴黎的老街老巷中,仿佛在温习一个个久远的历史故事,拾着一颗颗闪光的文化贝壳。每条街道都足以把你从这个世纪带回从前。空气中飘散着文人的絮语,像是陷入了莫泊桑、小仲马的小说里;像是在聆听圣桑、拉威尔的乐章;又像是迷失在了毕加索、马内等画家的梦境里。请你们告诉我:究竟是谁把这大片的老街老屋原汁原味地保护下来了?学生齐答:是巴黎人自己!由此联想到如何保护好我们的城市文物,丰富我们的城市文化。故此,教师具有了开放意识,中职学生思维才活跃,才不至是一池死水。

(六)、开放语文综合实践课,加强中职学生知识内化

我认为,培养中职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把知识变成能力,是职业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所以,必须为中职学生创造训练的机会,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修订说明》,指出了语文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这为我们开放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就要求我们认真重视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中职学生加强知识的内化。因此,语文综合实践课的开放,就是我们的教学内容之一,对其研究也就势在必行。总之,课堂训练是有限的,中职学生自觉的在生活实际,有效地加强训练,给中职学生提出训练的目标,让中职学生主动地去调查、去收集、去整理、去实践、去感受、去总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开放语文综合实践课,也只有这样,中职学生才能达到会说、会写、会干,才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职语文教学不仅是技术,而是一门艺术,这又待于我们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研究,不断地总结。所以我们要突破传统,建立一套开放的、具有专业特色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还需努力,还奋斗。

篇2: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新探

后所镇中学 杨丽芳

摘要:教师采取“三激”“三读”“三疑”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关键词:

激情

激趣

善读

质疑

问题意识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校构建的“八·一”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此为基础,贯穿了新课改“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核心理念。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究,在此背景下,我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谈一谈我的心得感悟: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营造轻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亲近文本,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探究中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摸索的语文“三·三”课堂教学模式,即“三激、三读、三疑”。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固定的。具体体表现为:

一、“三激”即激情、激趣、激疑

(一)激情是语文课的生命力

教师的教学激情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以教师坚定的自信心,充足的知识储备,周密的课堂设计,全神贯注的昂扬的工作热情为前提。用语言动作,表情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上教师热情洋溢,用教学激情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教师诵之,歌之,舞之,导之,演之。学生被浓郁的艺术情境氛围所笼罩,结束时学生如欣赏了一场好戏后步出剧场的充实,有愉悦之感。语文教师没有激情,就等于丧失语文课的生命热度,因此,用激情点燃学生的欲望。

(二)激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学习起于疑而激于趣。学生有兴趣才有求知欲。从导入新课入手,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可采用歌曲导入法、猜谜语导入法、视频播放导入法、故事激趣导入法、图片展示导入法、诗词名言导入法、寻人启事导入法、设置悬念导入法、实验实物导入法、导游词导入法、情感体验导入法,以及释题导入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结合文本内容,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举行辩论赛,读书会,表演情景剧,模拟答记者问,模仿焦点访谈,充当播音员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胃口,使学生爱学语文,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激疑是诱发学生思考的原动力

疑是思之端,学贵有疑。在课前,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巧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只有把知识溶入情境中,才能显示出活力与美感。教学《死海不死》时,让学生做一个小实验,用两个玻璃杯,一只盛清水,一只盛盐水,然后往杯里放鸡蛋。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学生读标题提问题,如《伟大的悲剧》,学生质疑:为什么悲剧是伟大的呢?再如《旅鼠之谜》,旅鼠之谜是什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罗布泊为什么会消逝?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诱发学生的思考。

二、“三读”即读通文章、读出作者、读出自我

(一)读通文章

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注音释义,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准句读,读通文章。听录音范读,或听老师范读,或朗诵比较好的学生范读,齐读,随意读,组合读,“开火车”读,默读。朗读中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在教师的帮助下走进文本——梳理探讨——筛选概括——质疑探究,让学生在自读、博思、讨论、交流活动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与教师的对话,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二)读出作者

再读文章是解读文本,师生与文本之间心灵的对话过程,亲近文本时,揣其义,摹其情,想其景,演其形,不妨让学生分角色朗读,3 如《卖油翁》,读出作者的口吻,读出作者的情感。教鲁迅先生的《雪》,运用媒体展示江南的雪景和朔方的雪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从文中找出描写江南雪景滋润美艳语句,配合图片朗读,学生多了几分喜悦。此时学生朗诵容易读出情味,读出意境,读出画面,达到声情并茂,还原作者的情感。教《黄河颂》时,配乐朗读,听到气势磅礴的黄河流水的音乐,学生禁不住涌起高涨昂扬的情绪,学生此时朗诵,读出了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豪迈之情。有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思考,在思考中质疑,在质疑中朗读。

(三)读出自我

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悟作者情感的熏陶,与作者,与文本情感产生共鸣。再现作品人物和意蕴,获得思想启迪,甚至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教《扁鹊见蔡恒公》时,不妨让学生分角色想其义,演其形。想象人物的对话,改为课本剧扮演。编演边思:从蔡桓公身上你读到了什么?学生在表演中明是非,悟其理。表演时的台词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学生用心揣摩,置入文本心脏才能读出作者,读出自我。在朗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实行生生互动交流展示,教师点拨升华。学生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总之,在诵读中联系生活,从课内走到课外,从生活回归文本,做到知识生活化。

三、“三疑”即生疑、质疑、释疑

(一)引导学生“生疑” 巴尔扎克说:打开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语文教学中,不但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要善于诱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让学生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引导学生“生疑”,预习时要求学生在疑问处做标记,或在预习本上记录下来。另一方面,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教师有的放矢的组织教学。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生疑,对完成教学目标,反馈教学信息,落实学生阅读时的主题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同样,仍然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二)诱导学生“质疑”

“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提问,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善于提问,指点方法,从课题、内容、人物性格方面去质疑。如《皇帝的新装》中,为什么是小孩说皇帝没穿衣服呢?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判断。问题在学生朗诵中,小组交流合作中探究解决。

(三)善导学生“释疑”

教师对学生的质疑问题,必须引导学生思索分析,精当讲解。有难度的问题教师可直截了当的讲解。有的问题教师要留给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倡导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分组合作讨论,可以让学生体会其内涵。多亲近文本,调动学生的思维,在实践中主动去解决。任何的探究质疑都应以文本为中心,不偏离文本去研讨问题。5 找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作为中心目标,让学生的思维触角深入到每一个自然段,抓关键的词语和句子。

篇3:中职语文教学应用文教学法新探

应用文不同于其他文体, 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学习应用文要求学生掌握的是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基于这样的要求, 在应用文教学中, 必须从中专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 结合中专学生理解能力强, 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较强的特点, 转变以往照本宣科式的讲授, 放开让学生自学, 这样, 他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自觉地去学习, 而不是坐等老师讲授。

学生自学不等于老师不讲, 在这部分教学中, 学生是主体, 老师仍是主导, 老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 亲自主持学生的自学, 要有自学的目的和标准, 否则就会使第二阶段的“实测”达不到目的。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要熟悉整个单元的内容, 抓住基本内容向学生提示重点, 解释难点, 还要依据能力训练的要求, 制作综合练习题, 然后再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自觉的基础上做相关习题。

二、实测阶段

实测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教师对学员进行实测, 其主要目的是调查他们在自觉阶段的学习情况, 进而激发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使其成为学生自我学习、老师自我调节的一种媒介。在这个阶段中, 老师应注意到这种实测只是一种教学方式, 而不是考试, 不确定分数, 在制作试题时, 应从两个方面:基础内容和应用能力出发。基础实测部分, 老师可根据大纲的要求, 根据自学阶段综合习题的内容, 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格式、基本概念, 而能力实测部分则要求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会应用。当然, 无论用任何的方法, 都有一个共性, 那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实测的目的是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 老师要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全面细致地分析, 并以此为依据, 做好第二次的补充备课, 这是很重要的一环, 老师务必要重视, 因为它关系到第三阶段“串讲”的成功与否, 也关系到教学的整体效果。

三、串讲阶段

串讲是发挥老师主导任用的阶段, 它不同于面面俱到的讲述方式, 在课时分配上要以第二次补充备课为依据, 串讲学生容易忽视的内容, 详讲重点内容, 精讲难点。讲课时, 老师要从实际出发, 避免无味的照本宣科, 尽量做到兴趣讲授。串讲不仅巩固了在“自学”“实测”两个阶段中学得不扎实的内容, 而且起到了一种补充和强调的作用。

四、“自学—实测—串讲”三段式应用文教学方法的显著特点

(一) 节省了学习时间, 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段式”讲课法, 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用不同的方式学了三遍同样的内容。第一阶段的自学后, 学生并不了解自己掌握了多少内容, 通过第二阶段的实测, 学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而这些不足在第三阶段串讲时, 再次得到提示和学习, 学生在学习中是主动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这种方法达到的效果是传统讲授式教学难以达到的。例如, 我在讲“读书笔记、日记、书信、专用书信”这一单元的内容时, 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曾安排了10课时, 内容讲完, 学生如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而用“三段式”教学法, 我只安排了8课时就讲完了全部内容, 从对学生考试的试卷分析中可以证明, “三段式”教学法效果超出了传统的讲授法, 学生普遍认为这样学的东西很扎实。

(二)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已厌倦了讲授式的听课, “三段式”教学法改进了过去的教学方法, 学生愿意接受这种新的教学方法, 特别是在“自学”和“实测”这两个阶段, 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就投入学习中, 在轻松、没有负担的课堂上就完成了学习任务, 在有趣的实际操作中, 轻而易举地掌握了应用文的写作方法。由于我在辅导时强调了对例文思想性的分析, 在实测时又从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出题, 在练习时又注重让学生写生活的真实, 使学生在无形中感觉到了应用文是生活真实的反映, 来不得半点虚假, 这就要求学生要用自己的语言写作, 写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洪威雷, 武娴静.应用文教学改革模式初探: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探索[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09 (1) .

篇4: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新探

笔者扎根一线教学,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尝试提出了有效提高中职生阅读素养的“互助式”阅读学习模式。

一、“互助式”阅读学习模式概述

“互助式”阅读学习模式基于“全阅读”基础之上,“全阅读”即“人生的阅读不仅仅指学生的校园人生,它将伴随着一个人的终生”,“阅读的内容不仅仅指经典的阅读和专门针对学生的读物,它将一切人类文化的结晶作为阅读对象”,“阅读的介质不仅仅指向单一的纸质书籍,它将介质规定扩大到立体复合的所有的阅读媒介”。由此,可将“互助式”阅读学习模式定义为:学生在已有的阅读方法、能力、习惯等基础上进行阅读活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相互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并借助教师的指导,不断提高阅读能力,进而养成终身阅读习惯的一种阅读学习模式。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明确阅读目标和重难点,接着学生自主互助学习,教师适当辅以指导。这种模式中学生的互助以一对一结对为最小的互助单位,以小组内(十名同学以下)互助为第二层次互助单位,小组间互助为第三层次互助单位,三个层次互助带动学生整体阅读能力的提高,激发其阅读积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课外阅读以一对一或一对二结对为单位,制定阅读计划,互助阅读。通过这种阅读互助,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让更多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至终生受益。

二、学生尝试“互助式”阅读学习,养成自主阅读习惯

(一)技法互助,减少阅读障碍

阅读技法的学习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的阅读,都有一定的技法可循。针对学生阅读层次的不同,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互相学习阅读技法,采取一对一互助,小组集中交流总结,全班典型交流的方式进行。

可通过搭建交流平台来推介阅读技法。笔者经常举行课内外经典阅读交流活动,在活动中要求每对互助对象用一句话总结自己值得推广的阅读经验。有的学生说“用心去读,用心去聆听人物的心声”,有的学生说“在故事情节中了解社会背景感知人物命运”,有的学生说“读完作品写下感触”,有的学生说“及时批注深化阅读”,有的学生说“背诵经典段落慢慢品味”,有的学生说“和同学交流探讨”等,让学生把这些经验写下来,张贴到班级“阅读交流平台”上,并将写得好的读后感于课上交流。

(二)内容互助,拓展阅读范围

中职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参差不齐还体现在对不同阅读内容的把握上,有的学生喜欢阅读散文,有较细腻的情感;有的学生喜欢阅读小说,尤其关注跌宕起伏的情节;有的学生喜欢古诗词,欣赏其典雅韵味悠长;有的学生喜欢阅读科幻作品,为其中的奇特幻境所吸引;有的学生喜欢读演讲词,为其中积极向上的力量所感染,而这些阅读内容在教材中都有呈现,都应该成为中职生所应该阅读的对象。所以在“互助式”阅读学习中,也注重内容的互助。可在每个年级中发现爱好不同阅读对象的学生,让其作专题讲座,并推介经典作品,介绍阅读方法。笔者发现,在一批爱好阅读的学生的影响下,更多的学生尝试着阅读不同的作品,并积极主动地交流心得,从而拓展了阅读范围,体验到大阅读、开放阅读的乐趣。

(三)活动互助,展现阅读成果

在阅读教学中,要求每名学生每学期至少参与两项阅读活动,尽量展示自己的长处,互相交流,互相指导。

近两年笔者所在学校开展了“我读经典”大阅读、“我谈好书与坏书”交流会、经典片段朗诵、“好书伴我行”演讲比赛、“我最爱看的一本书”征文等活动,并在校报开辟“每期推介一本好书”、好文读后感等专栏,在学校网站开辟“互助阅读点滴”专栏。这些阅读活动有的是教师参与组织,也有的是学生自发组织,学生仍旧结对参与。他们在共同进步、共同成长中展示阅读成果,感受阅读的乐趣。如学生在举行“我读经典”阅读交流后又自发举行“我读经典”朗诵会,朗诵的内容有散文、小说经典对话、古诗词、现代诗等,朗诵会将阅读活动进行了延伸,不仅提高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接受经典的熏陶,儒雅身心,提升阅读品位。

(四)差异互助,感悟阅读需要

阅读是主体解读文本并从文本中获取信息的创造性过程,其本质是对文本的独到理解和创造性吸收,但不同的主体由于其个体差异会对同一个文本做出不同的解读。中职学生的生活阅历、性情喜好、天资素质等情况不同,所阅读书籍的深浅与内容偏重也要有所不同,在阅读教学中,笔者注重分层次,差异互助,这里的差异主要指的是阅读能力的差异、性别的差异。

如在教学舒婷的《致橡树》时,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后,先按照常规的结对自主学习诗歌,互相交流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这时有一部分学生能够明确舒婷在诗歌里借木棉表达自己理想中的爱情观,然后在小组内部分男女两组,各组合作学习。女生在阅读诗歌,分析意象中会进一步了解了舒婷在诗中表现的这种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爱情观,从而将这种独立、平等、相互依存、同甘共苦的爱情观内化为自己的一种价值观,而男生组通过不同角度的理解和共同交流也会对这种爱情观有新的认识,从而生发出更多的对女性的尊重和爱护。用同样的方式组织阅读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让学生感受一位男性诗人对爱情的理解,在差异互助中获取更多的、更全面的、更深的阅读感受。当然男女生的阅读差异还体现在对不同文体作品的阅读深度和理解表达的不同方式上,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男女生的互补来达到对文本更好地把握。

三、教师指导“互助式”阅读学习,提高自主阅读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功能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对文本主动探究,发表自己的看法。“互助式”阅读学习模式是基于中职生的现状提出的,中职生自觉性不强,稳定性不佳,为了能使学生系统地、科学地、全面地阅读,教师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为了提高学生自主阅读效率,教师在“互助式”阅读学习中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指导。

(一)理念指导,明确“互助式”阅读学习的作用

古今中外有很多对阅读的阐述,高尔基说“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狄德罗说“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毛泽东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苏轼也曾立下“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志向,现当代作家池莉也说:“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这些都在告诉我们阅读是一件重要的、必须的、美好的事情。

在指导学生互助阅读学习时,语文教师要尽力营造互助阅读氛围,介绍阅读理念,并用自身的阅读经验影响学生,既有对阅读作用的明确,又有自身对阅读的体验,还有在实际阅读中体尝到的乐趣的分享。在学生自身差异性阅读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阅读个体通过不同形式的对话互助,进行阅读指导。

(二)方法指导,增强“互助式”阅读学习的效果

学生互助阅读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适当地进行方法指导,这里的方法既有基本的阅读方法指导,也有针对个体阅读中出现问题进行的方法指导。

在学生阅读学习的不同时期,教师每学期至少要对学生进行两次系统的阅读方法专题指导。近两年笔者在学生课内阅读学习中作了如下专题指导:一是“巧循思路读文本”,这个专题主要是教会学生理清作品的脉络,从而把握文本要点;二是“我会圈点批注”,这个专题主要是指导学生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深入分析文本,在进行这个专题时,提出了“语文阅读七字诀”的应用----即从小处、简单处着手,指导学生凡读文必动笔,并在文本上“点、圈、画、补,概、联、悟”;三是“勤写读后感”,这个专题目的在于让学生在阅读后能通过写作深化理解,内化思想,这几个专题是分层级进行的。课外阅读作了四个专题指导:一是“择好书而读”,这个专题指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推介,引导学生健康科学阅读;二是“我怎样读经典”,这个专题由学生参与经验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有品位地阅读。三是“我的阅读计划”,这个专题在于引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四是“朗诵、演讲---阅读的延伸,”这个专题是通过对朗诵演讲技巧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将阅读延伸,从而体味到阅读的乐趣,同时也体现了阅读的创造力和创新性。

有序地安排这些方法指导,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明显提高,增强积极性,阅读效果良好,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渐增。

教师在学生进行“互助式”阅读学习过程中要及时给予关注,针对不同学生情况协助其制定阅读计划,并分阶段对阅读情况作出评价。教师适时适当指导,学生在积极参与阅读中体验了乐趣,教师和学生在共同阅读探讨中收获了阅读的情趣。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正确的引导下,慢慢的积累中,互相的带动下也渐渐得以提高,阅读兴趣也会渐趋浓厚,从而阅读成为学生的终生习惯不再是不可实现的愿景。

参考文献:

[1]陈萍.全阅读的教育解读[J].语文世界,2011,(5).

[2]刘先红.阅读教学个性化例谈[J].语文天地,2011,(3)..

[3]夏二梅.语文阅读课要凸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J].现代语文,2010,(5).

[4]昝彦.试论阅读教学的个性化引领[J].语文天地,2012,(11).

[5]杨乃林.语文阅读八字诀[N].中国教师报,2011-08-17.

篇5:中职语文教学模式初探

关 键 词: 语文教学模式 中职 “161” 合作探究 能力 综合素质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中的一门文化基础课——语文课,应该说在整个中职学校的学科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近年来,中职语文教育形势却不容乐观。一方面,中职学校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入校成绩较低,文化课基础薄弱;另一方面,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对文化课热情度不高,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学习兴趣,认为文化课可有可无、无足轻重。但从宏观角度来看,语文课是其它学科的基础,而且与普高学生相比,中职学生即将走入社会,更需要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水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然而多年来,中职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在沿袭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严重脱离了学生实际,在职教事业大发展的今天,改革中职语文教学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迫在眉睫。鉴于此,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中职语文教育中采用“161”语文教改模式。

一、概述

“161”教学模式由三大基本框架构成,其中“6”为基本中心教学单元,包括激趣导入、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板书小结、双向质疑等环节。两个“1”则相对独立,前一个“1”是课前的个人展示单元,后一个“1”为语文活动课单元。

二、体例

(一)个人展示单元——亮出自我

通过课前的1~3分钟,以学生上台读名篇佳作,讲成语故事,述哲理寓言,评新闻时事,做即兴演讲等形式进行。中职生由于学习基础差,行为习惯不好,普遍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而且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普通话基础较差,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在校的2~3年时间即将踏入社会成为职业人。因此,让学生进行个人展示,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普通话水平,提高学生的思维、语言组织和应变能力,展示出自我风采,为将来更好的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演讲环节中,每个学生演讲完,下一个学生先对前面学生的演讲从表情、语言、仪态等方面进行评述。同时一次演讲完毕,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演讲,指出其优势和不足,当然首先将每一个学生的优势进行肯定,再对某些不足轻松、诙谐地点评出来,并辅之以示范。

(二)基本教学单元——锻炼自我(此过程是本教学模式的重点和核心)1.激趣导入: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一个漂亮的开头,就为整堂课奠定了成功的基调。叶圣陶先生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导入,就是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本着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具体特点,精心设计一小段(三分钟左右)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引,形式上可以灵活多样,如情境导入法、故事导入法、音乐导入法、视频导入法、名言导入法、悬疑导入法等。此举旨在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浓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呈现出一种积极的状态。2.整体感知:文章首先是一个整体,因此在教学中应首先引导学生对全文有个整体性的宏观把握。通过对文章的总体性的初步认识与把握,掌握基础知识、理清文章脉络。此环节教师可进行以下教学内容: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展示、重难音形义过关、文章结构探析、总体大意把握、理清文章思路等。方式上可主要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由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明确答案等。答题形式上可有个人、小组、全班齐答等多种不同的回答方式。此环节为下一步进行合作探究打下良好的

知识基础。

3.合作探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请你(教师)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教师作为教育者的极重要任务,是保护青少年心中明快的理智之火,不使它熄灭”。“合作探究”是教改的中心和灵魂所在,也是区别与传统教学的根本。通过合作探究,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使整个课堂充满发现、探究的乐趣。合作探究问题的提出有两种形式:一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出对本课的疑惑,比如现代文中对哪些句子不理解,文言文中哪个词语哪句话读不懂等,这些问题先以小组内部交流消化的方式进行,小组解决不了的由全班共同商议解决;二是在初步整体感知的基础之上,老师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课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展示本组观点,师生共享学习成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明确、补充,必要时进一步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深化与延伸。另外,此环节中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题目设置上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多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便于拓展学生思维。本环节的关键词是“互动”,采取小组内部合作的方式,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形式进行。要注意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教师切忌不可事无巨细、越俎代庖。当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尤为重要,教师的引导、点拨、提升、讲解在任何教学模式下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师的知识力量、思想深度、人格魅力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4.拓展延伸: “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新课程积极倡导“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理念,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加工”,即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拓展教材。拓展延伸便是在立足课文的基础上,围绕课文的主题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突破“课文”的限制,对课文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如:在注重新旧知识的知识迁移;注重由语文学科向其他学科的渗透;注重课文与生活的联系,课文与中职学生实际的联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使得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学到更多、品味更多、收获更多,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我,关注他人,关注世态人生、体会人间百味,以达到“功在课内、利在长远”的目的。如学习《城市的文物与文化》一文时,在分析完文章主旨以及作者观点后,可以用一系列图片展示洛阳的风物、民居、鼓楼、老城的胡同,然后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思考讨论我们洛阳的城市建设,思考我们在文化保护上还有哪些不足,我们在思想应该做哪些转变,使学生在思维训练中受到充分的感染,从而认识到文化保护的必然性,从思想上重视传统文化,并可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洛阳的情感。

5.板书小结:,“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小结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根据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让学习者尽快回忆,尽快重复感受所学知识,有利于记忆的形成。板书小结环节由学生、老师分别进行,总结本节课学习重点。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将小结展示于黑板上,以此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师随后也应对文章进行总结性概括,再次点出本课的知识要点,进一步加深学生记忆。小结力求简洁明了、系统概括,重点突出;形式灵活多样,可以作诗、作画、书画并行,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可以以word文档或幻灯片的方式展示。

6.双向质疑:质疑是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双向质疑”包括老师向学生的质疑和学生向老师的质疑两个步骤。一是老师向学生的质疑即教师以提问、习题等方式测评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教师还可以对课文中的重点文段、精彩段落进行1~3分钟的限时强化训练;二是学生向老师的质疑是让学生学完本文后针对本文内容和相关观点自主发问,教师答疑,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研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其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三)活动课单元——提升自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理想的语文课应把课外资源引入课堂,把课堂学习引向课外,可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广泛开展语文活动课,构建开放式课堂,语文活动课的形式多样,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学生实际等灵活挑选运用展开活动,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如: 1、竞赛型

魏书生说:“即使对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竞赛可在不同范围、不同场合随时举行,不必拘泥形式的大小。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接龙、格言警句大家背、寓言新编、辩论会、课本剧表演赛等。2、表演型

课本剧表演、自创寓言故事表演、小品剧表演等。以表演的形式,把冰冷、单调的书本变得鲜活可感,一方面能强化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升人文素养。如学习了《项链》、《警察和赞美诗》、《茶馆》等课文后,教师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评课本剧,不同学生的特质都可以得以展现,学生的写作水平、管理水平、表演才能、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得以不同程度的提高。

3、辩论和讨论型

“辩论出智慧”,在语文活动课上可以常开展一些小型的辩论会和讨论会。议题可以针对课本中的某种观点、时事话题、学生生活等。如学习过《列车上的偶然相遇》一文后,展开“职业人应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的大讨论。再如结合中职学生实际,展开“先就业还是先择业”的的辩论。

4、文学赏析型

语文是人文性的学科,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可以适时开设一些赏析型的活动课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辨精神。一方面安排学生进行相关文学欣赏,如相关影视剧欣赏、名家名著阅读、名人传记阅读等,学生可以写出报告、进行研究性学习。另一方面教师针对内容,适时对相关部分进行补充、深化和评点。

5、综合型 综合型即把竞赛、表演、调查等各种形式融合在一起。如开展《传统节日》、《河洛历史》、《职场人生》等语文综合活动课。

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中职语文“161”教学模式并非是每篇课文都必须使用全部环节,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掌握及实际需要程度灵活选用,顺序也可以随机调整。总之,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成为让学生能充分展现自我、锻炼自我、提升自我的引导者。把语文的课堂变成自主探究的“动态”课堂,变成融合社会人生的“大课堂”,变成乐学、尚学、陶冶情操的“美”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政治素养、健全人格的素养,充实和加强中职学生职业素质,为专业教学支撑和服务,培养学生能更好地从事专业工作的重要内涵,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参考书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杜殿坤编译: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3.谭蒙革:《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办法》,《成功教育》 2008年08期

4.李文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提高职高语文教学效率》,《杭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0年06期

5.潘仲全:《中职语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年09期

篇6: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新探

【内容摘要】:

为了改变中职语文课堂传统讲授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探索中职语文课堂有效的教学模式,本文重点对活动教学在中职语文课堂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参与性进行阐释。并从课前活动、课堂预习学习活动、课后拓展活动三个方面来对活动教学的实施过程作出分析和说明。同时也列举了活动教学的一些形式。旨在探索活动教学在中职语文课堂中有效教学模式。

关键词:活动教学

中职生

课堂学习

有效性学习

在中职的课堂中,老师们大多数都是一人唱独角戏,学生基本不参与课堂的学习。有效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进行有效的学习,对于中职学生意义重大。“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激起职校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打破原有教学的固有模式,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提高技能,把课堂扩展到社会,把生活引入课堂,通过对生活场景进行采集、感知、模拟、分析、处理等手段创设一系列活动,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达到求知、审美、教化、应用目的的活动教学法将成为中职生受欢迎的教学法。1” 实施活动教学法就是对中职课堂教学大胆的变革。

结合我校的实际,我校中专部提出降低文化难度,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学习,创设有效课堂。在课堂教学中,鼓励老师实施活动教学法,增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实施活动教学,意义重大。

在中职语文课堂实施活动教学,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一、课前预习活动

(一)、课前预习活动的重要性

课前预习活动是活动教学在中职课堂中很重要的一环,中职课堂上出现“老师一个演讲”,都是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忽视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往往在学生还没有任何准备或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开始授课,而学生对课文没有任何的兴趣,在课堂上很难跟随老师的思路去理解课文,所以很难参与到课堂中来,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就成了老师一个人的演讲。教师要把课堂预习看成正常课时的一部分,在中职课堂上没有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就不要开始讲授新课,否则也是徒劳无功。

课前预习可以在课下让学生准备教具或收集资料,但必须要在课堂上以活动的形式展示出来。

(二)课前预习活动的形式

1、情景演讲,了解作家、文学常识和背景

中职语文课前导入课文,都要介绍作家和文学常识和课文背景,许多情况,都是老师展示出来,学生记在书上就算完了。根据作家和文学常识的基本知识,创设情景,让学生准备一分钟的即兴主题演讲,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学会表达自己。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进而激发学生的情趣。

2、配乐诗文朗诵赛,熟读课文

学生在课堂不参与学习,很多情况之下,是因为没有读过课文,甚至连课文大意都不知晓,一问三不知。所以,课前给学生创设一个情景,加上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诵读课文,感受音乐和文学的美,深刻的理解课文,走进课文。这样才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课堂学习。

3、汉字听写大赛,识记生字词。

中职学生眼高手低,课文中的生字词,一看便会,一写就错。许多学生根本不写生字词,这样创设个情景,让学生参与比赛之中去。在比赛中重新认识自我的长处,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课堂学习活动

(一)、课堂学习活动的原则

有了充分的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就会顺利许多。中职语文课本涉及到的文章多种多样,诗歌、小说、散文、戏剧都有,有现代文,有文言文。根据不同的文章特点,课堂学习要鼓励学生学生站起来提问题,坐下来讨论问题,说起来表述问题,写下来总结问题题,静下来思考问题,动起来解决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师要积极的创设情景,组织好活动,在活动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事,让学生在课堂中忙起来。

(二)课堂学习活动的形式

1、站起来,说一说

课堂学习主要解决的是文章的主旨归纳,难懂的文句理解,文章结构和特点。在自主学习的总要求下,老师会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本节课的重点,而中职生课堂参与性不高,对学习又是很抵制,通常不读不看不知不说。所以要求每个学生必须站起来说一说,或者是提出不明白的问题,或者表述对问题的任何看法,总之必须站起来说一说。在实际的课堂学习中,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要得到解决,就需要更多的学生参与。无论学生回答对或错,老师的引导和表扬也是很关键的。根据学生的回答,也可以跟着学生的思路,在生成性课堂中把文章的重点难点解决。

2、坐下来,谈一谈

中职学生聊天的能力很强,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讨论解决。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学会合作共赢,学会交流沟通。合作的小组要依据学习能力分层,最好是好中差兼有,并派出代表谈谈探究的结果。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解答问题,同时互相评比,给发言者创立好的氛围。

鉴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差,讨论的结论可能较简单,甚至没有结论,所以这个环节要求老师要把问题明确,解决问题的方向明确,便于学生讨论,发表看法。老师也要及时巡查和指导。

3、静下来,想一想 这个环节,要求学生把自己讨论的结果或者主旨的归纳,以及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静下来,想一想,写一写,记在书上。审视自己在这一课,到底学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的启示,哪怕是思想上的小小触动,都要静下来好好想想,记下来,形成文字,和其他学生分享。

中职生思维活跃,适应性强,有的学生在积极思考之下也能冒出一些至理名句。教师要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好课堂的“静活动”。

4、动起来,演一演

中职课文里面,有一些小说和戏剧都是适合表演的,在理解主题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动起来,演一演,重现文章的情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单元小结都有活动的设计。这些都是很好的活动素材。中职语文课,要把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理解能力为主要内容,要大胆取舍教材内容,积极钻研教材,不要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把课堂当做一个人的演讲,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三、课后拓展活动

(一)、课后拓展活动的意义

作为课堂教学最后的环节,课后的拓展活动也很重要。做好课后的拓展活动,能有效的完成教学三维目标,提升学习的效率,增强学习的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欣赏观察能力,解放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可以感受课外大语文的重要性和工具性。因此课后的拓展活动意义重大。

(二)、课后拓展活动的形式

1、诗词文创新改编

为了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增强语文的兴趣,在课堂学习之后,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进行诗文的创新或改编。比如,在学完《诗经 静女》之后,让学生把整诗改编成七言绝句。《窦娥冤》学完之后,可以让学生改编成长篇叙事诗。为了增强学生的创作兴趣,优秀作品可以向校报推荐,或者在学校里举行作品展览会。

同时也结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策划一些演讲、课本剧表演、保护环境的活动。

2、影视片段欣赏

为了加强学生对课文人物形象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有些篇章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看看它的影像作品,比如《士兵突击》《林黛玉进贾府》《雷雨》《促织》等等。在直观的视觉形象中感受人物的特点。

3、校外活动

可以利用学校之外的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把学生带到校外,可以到民俗博物院、文字博物馆等,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

也可以到大自然中,春天去踏春,冬天去赏雪。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团结合作的精神,陶冶情操。

4、社会活动

培养学生的素质,光在课堂中讲说是不行的,让学生深有感触才行。比如在植树节,让学生去森林公园做义务的植树修护等工作,在清明节组织学生去缅怀革命先烈,在重阳节去敬老院给爷爷奶奶打扫卫生等等。利用一些节日,让学生感受人和人之间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品格。

“大多数中职生理论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研究精神,缺乏主动学习的动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上得过且过,效率很低。另一方面,中职生源基础不行。但智力因素并不错。其思维敏捷,动手能力较强,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念,适应性强2”。实施活动教学就是要发挥学生的长处,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在活动中发现自我的优点,完善自我性格。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翼 活动法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尝试 时代教育 2015.08

2、吴凌云 中职学生学习特点分析及对策 [J]科技信息 2009.27

作者:李建康

单位:河南滑县职业教育中心

单位地址:河南滑县滑兴路与北环路交叉口

中职语文课活动教学模式初探

作者: 李建康

篇7: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新探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的影响,目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存在诸多弊端,这些弊端妨害和限制了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和潜能,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中职学校语文创新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中职学校语文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对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

1.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首先,认识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评价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合作者,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意志对学习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其次,教法上改变传统的注入式为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处理所获信息,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增加创新意识。

2.精心营造教学氛围,提供快乐创新舞台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由师生共同调节控制形成的,实质即处理好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关系,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合、合作、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让其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鼓励其大胆质疑,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3.强化训练创新思维,努力培养创新能力

创造思维是创造能力的催化剂,提问是启迪创造思维的有效手段,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其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

4.善于利用新的信息,触发创新灵感

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新信息,如通过图书馆、电视、报纸、互联网、社会调查等获取信息,为创新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这样才能在科学的高屋建瓴,运筹帷幄,驾驭科学发展的潮流,才能使创新能力结出丰硕的成果。

二、中职学校语文课堂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运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师生互动氛围的营造

1.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

教师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感性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

2.引导学生能容忍别人的不同意见,接纳他人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处,如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3.保持“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的状态

创新教育是一种“活”的教育,规矩太多必然束缚学生思维,窒息其创新精神。提倡“思维无禁区”,让学生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任想象驰骋,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

(二)教学主体地位的凸现

1.把发挥学生主体性作为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核心

敢于打破“理性的奴性”(莱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2.注重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兴趣

教学关键在于教师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善于启发诱导,语言幽默风趣,不但可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因学习紧张引起的心理压力,且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无所顾忌,往往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透露出创造的萌芽。

3.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乐于听取学生的不同见解,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做出不同的决定

常发“怪问”的学生不仅一般教师不喜欢,同学也易产生反感,认为是“出风头”。如果不鼓励这种学生,创新活动便难以进行下去。

一次上《药》一课讲到写作目的时,一学生突然问:“鲁迅明知道国民愚昧不可救药,还写这篇小说做什么呢?”这个问题体现出了难得的“创新意识”,教师抱以极大的热情,既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得出了答案,又保护了这种难能可贵的积极性。“怪”问是一颗“创造”的种子,它埋在每一个学生心里,但这颗珍贵而娇弱的种子只有在教师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下才会生根发芽,长大成材,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会使它腐烂在泥土之中。

4.培养学生敢于尝试的勇气

张扬个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险精神。

5.从错误中取得真经

允许和接纳学生的学习错误,让学生正确认识错误,坦然面对错误,善于从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获得经验,培养学生接纳自我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法学法的灵活创新

例如,教法要因人、因课、因时、因地而多变,反对“满堂灌”“传送带”式的教法,尽量多给学生自由的时间空间去激发与运用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课堂提问形式要多样化,内容呈开放性;构建探索性合作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允许和鼓励学生利用绘画、音乐、手工、肢体运动等多种渠道,以喜闻乐见的或闻所未闻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思维;改进作业设计、评价方法,反对单

一、机械的抄写式、推演式作业等等。

【参考文献】

篇8:初中语文板块式阅读教学模式新探

1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过程服务于学生学习。突出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语文学习兴趣,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基本原则

1)践行课标精神。主张以学为主,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明晰板块模式。有机组合目标、程序、策略、内容和评价等基本因素,构建一套比较完整的结构和一系列的运作程序,体现出过程上的连续性。

3)具有可操作性。将便于理解的教学结构和易于操作的教学程序转化为固定的教学模式,为教学提供了一个简单易行的教学行为框架。适用于我校所有的教师和班级。

4)灵活生成性。教学模式既具有相对稳定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随着具体的教情学情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各教学环节既依循预设逻辑,又注重随机应变。

3板块式教学模式的作用

1)教学有目标、有序。教学板块必须依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来确定,因此这样的教学目标明确。同时课堂教学清晰地表现为“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比较理性的有序的向前推进,“一块一块的来落实”,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

2)学生活动充分。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块状结构里,教学过程成“块”出现,大部分时间可由学生自己支配,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读、思、议、说、评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3)促进教师成长。由于教学中的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问题。于是要求教师精心研读教材,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提炼出可供进行教学的内容板块,从而有力提高教师处理教材的水平,让教师追求教学的无限创意。

4理论研究

1)深入学习新课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求阅读教学要从具体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也可以从整体阅读的感悟出发,到语言文字中找出依据。总之,要紧扣语言文字的运用。

2)全面阅读学习余映潮相关著作,如:《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余映潮讲语文》《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明确什么是板块教学,把握板块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和精神。

5实践操作

5.1提出模式

针对传统程式化教学方式“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我们提出了板块新授课教学模式。主要包括:1)情境导入,明确目标;2)初读全文,整体感知;3)精读课文,研读赏析;4)拓展延伸,能力迁移;5)总结评价,回归主题。

在此流程中,“精读课文,研读赏析”这一环节是我们架构板块设计的重心所在。这一板块主要是指感受文章主旨、体味作品意境、体验作者情感、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结构、品味语言特色、评论作品内容、表达自己见解、赏析文章美点等。这一板块中要创设多种自主学习的活动形式,打开学生的思路。

5.2集体备课

在教学模式相对稳定下,分年级组每周进行集体备课,具体落实每篇文章的板块设计。具体做法如下:

1)以单元教学为单位,紧扣单元目标整合教学。同年级每位教师要研读文本、单元目标、教参及本单元课文涉及的教学资料,先自行设计出每篇文章的教学板块,形成教学简案。

2)每周二集体教研时,评选最优板块设计教学方案。

3)针对学情教情,以最优板块设计为基准创意实施,课堂实施并形成详案。

4)集体教研汇总课堂实情,反思板块的成效与缺憾,探讨改进提升的措施。

5)进行同课异构让板块设计更精当灵活。在“语文板块式阅读教学模式新探”主题教研中,我们要求全组教师真正做到“心中有数,目中有人,手中有法”。

主题教研的中心是心中有数,促进教师团队成长。主题教研的核心是目中有人,使学生体验收获的喜悦。主题教研的最高目标是手中有法,促进学生能力提高。

上一篇:过往六年作文800字下一篇:供应链管理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