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探大学办学理念与大学图书馆办馆理念论文

2024-04-17

新探大学办学理念与大学图书馆办馆理念论文(精选7篇)

篇1:新探大学办学理念与大学图书馆办馆理念论文

新探大学办学理念与大学图书馆办馆理念论文

[论文摘要】大学图书馆是随着大学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大学图书馆的办馆理念受到大学办学理念的深刻影响,文章分析了大学办学理念的发展趋势,指出大学图书馆应积极适应大学教育的发展,强化“以人为本”、“技术开发…知识管理”、“资源共享”、“服务社会”、“改革创新”、“突出特色”、“对外开放”等现代大学图书馆办馆理念。以为大学教育提供更好的服务。

[论文关键词]大学教育;办学理念;办馆理念

大学办学理念是影响大学图书馆办馆理念最直接的因素,决定着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大学办学理念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一所大学办学特色形成的基石,决定着大学的发展方向。现代大学最根本的职能是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传播和创造科学与文化,其办学理念的发展趋势可以归结为以人为本、创造科学、引领文化、服务社会、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特色、开放等。大学图书馆是大学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直接为大学的教育服务,本文探讨了大学办学理念的发展趋势,指出当代大学图书馆应强化的办馆理念。

1“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的哲学观、教育观,也是现代大学图书馆办馆宗旨

“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是大学教育首先树立起来的一种哲学观。“以人为本”就是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活动的中心,这一理念适应了社会发展与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得到了广泛认同,成为古今中外教育家、思想家以及哲学家推崇的教育思想,凝聚了教育的本质是现代大学教育秉持的最重要的理念。

“以人为本”也是现代大学图书馆办馆宗旨。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并在实际工作中贯穿与体现,以促使现代图书馆工作的目标、工作的原则乃至工作的内容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是我们当前需要探讨的课题。

笔者认为“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对于图书馆工作来说,馆员为本,就是要充分发挥馆员的能动性,将馆员置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中心位置,使其受到足够的重视,在促进馆贸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图书馆的总体发展。另一方面,就图书馆服务的对象而言,要以读者为本,使之能够获得足够的图书馆服务,以促其全面发展。实际上,以人为本,无论是图书馆工作人员,还是图书馆服务的对象,“以人为本”的实质都是强化对人的生命、价值、尊严以及前途命运的关注,满足人的需求,提高人的素质,高举人的旗帜,突出人的精神,人是其出发点,又是其根本目的。

如何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到实处,应着眼于图书馆工作的各个环节,如建筑设计、资源建设、文献布局、环境氛围、服务内容与服务手段等都充分体现对读者的关注,从细微之处让读者感受到被尊重与被关怀,大学图书馆不仅要为读者提供方便的借阅条件,满足读者个性化的需求,还要积极配合学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读者信息获取能力与创新能力。努力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统一的一代新人,以达到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

2引领文化、戗造科学是现代大学存在的前提;技术开发理念、知识管理理念、资源共建共享理念决定着大学图书馆的地位与发展前景

一个国家科学的进步,固然与其政治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但是大学对科学技术的贡献却是无可替代的,大学是人类社会发展智力的平台,对社会的发展发挥着独特的作用。19世纪德国由科学落后国发展成世界科学中心,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德国大学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柏林大学将科学研究确立为大学的职能,其他大学又将这一职能给予强化和拓展,极大地促进了德国大学的科学研究,最终把德国科学推向了世界的前列。现代大学的本质是传播科学、促进应用、致力创新的教育研究机构,以探求真理和创造科学作为其存在的前提。这必然要以教学为中心,研究作先导,教学与研究的结合是现代大学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为大学的科学研究提供高质量的文献资源与高水平的服务是现代大学图书馆的核心功能。

对于大学所担负的知识传播与科技创新的使命,图书馆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信息资源组织方式与服务模式,信息技术的开发为这一改变提供了条件,信息技术改变了文献信息资源的存贮与利用方式,改变了信息服务的手段与服务的模式,同时也改变了图书馆馆员的角色。未来的图书馆必将成为一种技术密集型的信息服务机构。

知识管理是现代大学图书馆区别于传统大学图书馆的显著标志之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由以文献信息为单元深入到以知识为单元,由信息管理发展到知识管理,信息服务深化为知识服务,只有实现知识管理,才能使信息真正服务于人。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念是决定图书馆能否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组织基于网络的信息服务体系,充分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的发展对文献资源需求的关键。因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已成为当今信息需求和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F~O)和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rLg)等国际组织发表了一系列的宣言和声明,呼吁国际社会和各个国家关注在数字环境下图书馆的建设、服务和资源共享,确立人类共享文明成果的平等机会,缩小和消除信息富裕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差距,7月8日,在武汉大学举办的中国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上,64位大学图书馆的馆长签署了凝练共识、昭示理念,推进合作共享的《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表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已深入人心,这一办馆理念的弘扬必将促进大学图书馆跨越性的发展,给整个图书馆界带来光明的发展前景。每一个大学图书馆都应积极响应这一号召,积极倡导并参加各种形式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活动,实现校内外国内外多级文献资源保障,为大学教育科研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价值的体现;开放理念学习理念与服务社会理念是大学图书馆的历史使命

大学的社会价值就在于学校教育要适应并满足社会需要。这也是评价一所大学办学水平高低、对社会贡献大小的主要标志。这种价值观促进了大学图书馆开放理念、学习理念、服务社会理念的形成。图书馆以其丰富、多样化多载体的文献信息为物质基础,为人们连续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新信息提供了最大的便利,并使人终身受益。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图书馆应意识到走向开放是一种必然趋势,并终将成为社会成员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的中心大学图书馆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也需要进一步增强,图书馆公共精神应不断在实践中得到发展,虽然目前向社会广泛开放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但也要认识到大学图书馆的服务不是微观的,不是单纯地为某一学校、某一专业服务的,而是通过培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等为社会提供服务,从而将大学图书馆的服务触角延伸至社会广大地区为社会广泛服务的理念,使大学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得到更加深入的体现。因此,树立开放、学习、服务的理念,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是大学图书馆的历史使命。

4“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是现代大学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也是大学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向大学教育提出新的挑战。现代大学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相适应。同样大学图书馆也只有秉持创新的理念,才能适应大学教育的发展。当代图书馆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因此而成为当代图书馆重要的办馆理念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图书馆的观念,图书馆的机构设置图书馆的目标与功能,图书馆员的角色及图书馆的活动内容等等,都已经并正在发生某些质的变化。因此,图书馆首先要进行的是观念的创新,根据社会需要与自身有利条件,制定出科学的切实可行并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战略,改变传统观念,破除旧的思维模式,面向社会,参与竞争,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推进图书馆事业的进步。其次要进行管理制度的创新,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图书馆事业成功发展的保证,要建立健全一套完备的能够充分发挥图书馆工作人员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新体制,才能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增添活力。再次要进行技术的创新,信息环境的改变,迫切要求图书馆进行技术创新,运用新的技术,才能使图书馆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最后是服务创新,这是图书馆创新的最终目的,最能体现图书馆创新的成效,拓展服务功能,改善服务手段,提升服务质量,才能为读者提供准确、全面、快捷的信息服务。

5“突出特色”是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大学图书馆追求的目标

特色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另一所大学的鲜明特点,是参与国内外高等教育和人才竞争的资本,从世界许多著名大学的发展历程来看,他们所赢得的持久声誉总是与其办学特色联系在一起。而其特色的生成与巩固,又取决于大学特色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精神。因而特色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这也是大学图书馆办馆追求的目标,当今世界,在信息量急剧增长的境况下,为了更好地支撑学校的特色发展,图书馆应建立自己的特色文献、特色服务、特色管理、特色人才、特色研究,使特色成为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提高图书馆的地位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6“对外开放”是大学教育发展的趋势。是融入国际教育格局的希望所在。开放理念也是大学图书馆获得发展的唯一选择

开放,作为大学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其重要性在于,在国内,只有开放式办学,才能使院系、专业、课程、教材等不断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开放式办学,主动参与高校之间的竞争,参与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才能使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不断得以提升;在国际,把握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积极借鉴世界上先进的办学经验与管理经验,拓宽国际学术交流与教育合作的渠道,才能不断壮大学校的实力,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

开放的理念对于图书馆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图书馆的封闭思想由来已久,至今仍表现在图书馆工作的方方面面。如资源建设封闭保守,服务手段滞后于时代的发展、服务对象有明显的等级区分,服务范围狭窄等,与世界同类图书馆相比有很大的距离。如何为开放的大学教育服务,树立开放的理念是当务之急,首先要使馆员迅速转变观念,以开放积极的心态重新审视图书馆的发展历程,以在未来图书馆的发展中,勇于吸收国内外图书馆的先进经验,逐步融入国际图书馆界的大格局,才能在更为广阔的层面上发展自己。

总之,大学图书馆不是独立存在的,它随着大学教育的出现而产生,并与大学教育互相促进,因此,大学图书馆要密切关注大学教育的发展,把握大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办馆理念的内涵,才能使大学图书馆在大学教育中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

篇2:新探大学办学理念与大学图书馆办馆理念论文

摘 要: 吉尔曼是19世纪中后期美国高等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他创立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是美国第一所现代研究型大学,并成为许多大学学习的榜样。他倡导的学术自由、以人为本、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开展研究生教育等思想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吉尔曼;霍普金斯;办学理念;研究生教育

吉尔曼是19世纪中后期美国杰出的教育改革家、探索者,吉尔曼借鉴以德国大学为首的发达国家的办学经验,在美国一些高校的教育探索基础上,于1876年成功创立了霍普金斯大学,创办了美国第一所研究生院,并坚持以人为本、科研为首、学术自由的办学原则,很快成为众多高校学习的榜样。由它肇始,美国研究型大学体系逐渐形成。除此之外,它还在很多方面充当了美国大学的先驱:首次发行数学、化学、语言学等学术刊物、创办了第一个大学出版社,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等等。它还是美国一流大学迅速成长的一个典型,自1876年成立以来,短短十几年之内,就跻身于已有一二百年校史的哈佛、耶鲁等著名大学之列,成为一所成就辉煌的一流大学。截止,霍普金斯大学的教师和校友共有31位获得诺贝尔奖。这一切的成就都与其首任校长吉尔曼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他研究生院的创立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起到了分水岭的作用,标志着美国第一所现代意义的研究型大学的产生,由此,美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学化时代”。

一、吉尔曼新大学理念的形成

19世纪德国大学的基本信念是研究、教学和学习的自由,也是当时德国大学最突出的特色。美国教育家霍尔称“德国大学是当今地球上最自由的地方”。弗莱克斯纳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大学制度为“帝国王冠上的一颗宝石”。吉尔曼认为新建大学应借鉴德国大学模式而不是在美国建立一所德国大学,应结合美国实际。1853―1855年,吉尔曼两次造访柏林 ,柏林大学的学术气氛给他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在德国的求学经历极大地开阔了吉尔曼视野并为创办霍普金斯大学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吉尔曼回国后,于1876年创办了约翰・霍布金斯大学。霍普金斯大学的创建,标志着美国第一次有了一所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代表德国大学形式的高等学府。在校长就职演说中,吉尔曼阐述了约翰・霍布金斯大学的办学思想:“最慷慨地促进、一切有用知识的发展,鼓励研究,促进青年人的成长,促进那些依靠其能力而献身科学进步的学者们的成长”。他在讲演中指出,大学的建立是依靠学者,学者的团体,依靠他们的专业技能,以及他们对教学的热爱。其次,他认为,学术期刊是科学成果传播的有效途径。因为创办学术刊物,而且是创办那种国家级的而不是地方水平的刊物是解决霍普金斯大学的教师出版的重要出路。为此吉尔曼倾尽所能创办了许多刊物,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杂志有:塞尔维斯特主编的《美国数学杂志》、蓝森主编的《美国化学杂志》、福斯特和马丁共同主编的《心理学杂志》、吉尔德威斯里弗主编的《美国人类学杂志》等。①

二、吉尔曼的办学理念

1.倡导学术自由,借鉴与创新相结合

德国大学的“学术自由”理念、教学方法和研究手段,对霍普金斯大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吉尔曼力图把它建成一所排除“教会主义或党派偏见”的无教派的学术型机构。他在1893年阐述霍普金斯大学校训“真理使你成为自由人”时指出:“如果真理使我们自由,那么是自由打开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正如吉尔曼所说,在任何情况下我都不愿给任何教授施加束缚,要给大学自由,在这种自由的氛围中才会产生集体向上、亲密团结、努力探索的现象。霍普金斯大学的自由氛围吸引了众多的知名学者和教授来此执教,极大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吉尔曼在借鉴德国大学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使德国大学的办学思想通过霍普金斯大学而成为南北战争后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霍普金斯大学被称为设在美国的柏林大学。不过在借鉴的过程中吉尔曼坚持借鉴而不照搬,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他说“我们不希望也不试图在巴尔的摩建立一所德国大学。我们所希望和尝试的,也是我们所取得的成就,是对德国大学的过去和现在最有价值的要素进行利用,使其适应新世界的大学和其它条件”,“我们很可能在教育问题上效仿德国的范例,我们必须小心,以免接受在那里已被抛弃的东西;以免既引进优点也引进缺点,好坏不分。”正是这种思想的指导,使霍普金斯大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美国大学。

2.兼容并蓄与不拘一格的用人机制

吉尔曼除了很高的学术声望外,还有对不同学派、观点兼容并蓄的胸襟,他有包容之心,善于与自己有不同观点的人共事;有着对教师的怪诞行为予以宽容的雅量。在一定程度上,吉尔曼的中庸和折中主义,确保了他的成功,正是吉尔曼包容性教育理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支持进化论,坚持科学教育,尤其是在开学典礼上克服了重重的阻力,冒着极大的风险,请赫胥黎作报告,体现出他非凡胆识和气魄。然而在对待达尔文塑像的态度上,为不使之特别显眼,他建议把达尔文的塑像与其他的科学家的塑像放在一排,而且是在不太醒目的地方。对待宗教信仰问题上,既反对上课前的祈祷仪式,坚持大学不受教派控制,又支持宗教信仰,认为科学和宗教是可以调和的。吉尔曼坚持在人才使用上不拘一格,认为无高明学者则不会办高水平的学府,一所大学的成就取决于一部分杰出学者,必须聘用最杰出的教授。他用重金在国内外聘请了六位知名教授,延揽了一批知名学者,组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荟萃了一批科学精英,将他们团结在一个智慧的大家庭中。特别是对塞尔维斯特这位61岁的古怪数学家的任用可折射出吉尔曼以人为本工作作风;对罗兰的赏识被看作是吉尔曼慧眼识英才的证明。②

3.以人为本与人才主义思想

与传统的各教派学院不同,那些学院的院长评价教授主要是根据他们的道德特征和宗教品质,吉尔曼则主要是衡量教授的学术水平,教授应在他们自己的专业领域把教学与创造性的研究结合起来,他坚信把大学办成高标准学府的关键是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学者。因此,吉尔曼处处标榜人才主义,坚持兴办大学以人为本。他受命后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研究大学的结构和选择优秀的教师和学者,他说:“我们的目标应鼓励学术研究和学者个人的成就,学者的出色成就将带动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最好的教师应是自由的、有进取心的、课余在图书馆和实验室埋头研究的人;最好的研究者应是对执教有责任感、能从同事中受到激励、从学生中获得信心和从公众谈论中获得启发的人。”③他按照自己的这种理念来创立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他写到:“大学的荣誉应该取决于聚集于此的教师和学者的质量,而不应取决于数量,更不能取决于供他们使用的建筑物”。④为此,吉尔曼把充足的资金花在“人而不是砖瓦和灰浆上”。他重金从德国聘请来许多知名教授,延揽国内著名学者,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组建了一支实力雄厚,质量上乘的师资队伍,聚集了一批科学精英。

三、开辟美国研究生教育新纪元

吉尔曼是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创始人,真正美国大学的奠基者。他对美国高等教育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领导建立了一所先驱型的真正美国式的现代大学,构建了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制度。正如哈佛大学校长爱略奥特在纪念霍普金斯大学成立25周年纪念大会上称赞吉尔曼的工作时指出:“吉尔曼校长,你的首要的成功和成绩在于建立在一所研究生院,这所学院不仅本身是一所力量雄厚,具有发展潜力的学院,而且使这个国家每一所大学的艺术和科学系充满了生气。”⑤原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后成为美国总统的威尔逊也对吉尔曼予以高度的评价,他指出:“如果汤马斯・杰弗逊是第一个在建设弗吉尼亚大学计划中为美国的大学奠定了广泛的基础的人的话,那么,毫无疑问,你就是第一个在美国建立和组织一所能够进行新的真理发现和传播的美国大学的人。”⑤

为了发展研究生教育,吉尔曼提出了一系列的有力措施:

首先,他认为要办好本科学院。他在《第十个年度报告》中指出,只有本科学院才能保持为高水平教师提供大量训练有素的学生,从一定意义上,本科学院的成就保证了研究生教育的成功。

其次,主张推行“访问讲座制”。所谓“访问讲座制”就是聘请非当地居民的著名学者来霍普金斯大学讲学。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资金少,研究生教师不足的问题,从而使霍普金斯大学的教师构成多元化。他在《发起大学运动》一文中指出,聘请一些非当地居民中的杰出学者讲学是非常经济而有效的制度,在他担任校长期间他邀请了大约 120 多名知名学者来霍普金斯大学讲学。

第三,设立“学习小组制”。自从吉尔曼担任霍普金斯大学校长之后,他很自然地引进了自己在谢菲尔德学院一直坚持采用的 “学习小组制”。吉尔曼解释说,这实际是一种在控制下自由学习的制度,是一种在本科教育阶段引进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在谈到这样做的目的时,他指出:“研究生教育水平上的专业化需要更早期和更高度的本科教育水平的专业化。”而“小组学习制”本身能够保障本科生的最好的学习努力取得最好的学习结果”。为了保证“小组学习制度”的实施,吉尔曼设计了“七个本科学习混合”模块课程,其目的主要是为学生学习一两个专业做准备,或者为进入研究生系取得更高的学位阶段学习作为准备。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成为美国内战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研究生教育上重大革新的代表。这一时期研究生院的规模和质量,成为高校是否配得上大学称号的必备条件,甚至“研究生院”成了“大学”的同义语。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通过自身的建立与发展,将德国大学的精神和原则带到了美国并使之广为传播。可以说,他开辟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新局面,确定了近代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重要方向,使美国高等教育出现了注重科学研究,强调学术标准,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新景象。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影响下,一批老牌学院如哈佛、耶鲁、哥伦比亚、普林斯顿等,纷纷步其后尘而改革成为大学;一批新型大学,如克拉克大学、芝加哥大学相继建立。

19,当吉尔曼从任职25年之久的校长之位退休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已经颇具规模,它拥有从事高深教学和研究工作的由十三个不同系组成的哲学院和一所医学院。不仅是全国著名学府,而且享有世界声誉。尤其它的医学院更是执全国之牛耳。人们每每称它是设在巴尔的摩的柏林大学。1926年,心理学家卡特尔发现,在1000位著名美国科学家中,243人毕业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这所学校创办虽短短半个世纪,成绩却斐然卓著。19在吉尔曼的成就庆典仪式上,普林斯顿教授威尔逊代表毕业生和全体教员呈给吉尔曼的一分正式报告写道:“如果是杰斐逊创建的弗吉尼亚大学奠定了美国大学宽泛的基础的话,那么是您创建和组织了第一个美国式的大学。您最伟大的成就,是在美国确立了新的先进的教育观念。……您的大学观在本质上的正确性不仅通过在巴尔的摩的成功试验中体现出来,而且通过普金斯大学对全国大学发展的影响上体现出来……”⑥

注释:

①施晓光.创建真正意义上的美国大学――丹尼尔・吉尔曼的大学理念〔J〕.外国教育研究,,(7).

②王英.蔡元培与吉尔曼高等教育思想比较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

篇3:新探大学办学理念与大学图书馆办馆理念论文

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技和服务社会。由于高校所处的区域环境、隶属关系等外部因素以及自身历史沿革、学科分布特点等内部因素的差异, 高校在履行三大职能时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1999年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后, 地方本科院校成为本科层次教育的主体。虽然每所院校存在着差异, 但在办学理念方面有相似之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高校办学理念必须首先体现高等教育理念。高校办学理念是高等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形式, 高校办学理念不能背离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和高校作为特殊的文化教育机构对人的完善和对社会文化的引领与导向作用。

2.高校办学理念必然包括与社会的互动内容。高校作为具体的社会组织形态, 在完成高等教育所赋予的责任和义务的同时, 必然要思考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 就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理由和动力, 谋求在社会领域中以服务求支持, 以贡献求发展。

3.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必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联, 必然体现区域特征, 并为区域发展做出贡献。或者说体现其地方性的特点。

4.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理念必然与其自身的发展现状有着紧密的联系。必须将高校的办学理念与其历史进程紧密相连, 体现理念的发展变化和不同时期呈现的不同特点。

二、陕西高校分布与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分析

陕西本科高校分布和产业结构调整关系密切, 要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与高校自身发展的主要互动因素。

(一) 陕西高校分布情况分析

1. 隶属关系与教育层次分析。

截至2007年5月, 陕西省共有各类高等院校76所, 其中6所院校为部委所属院校, 51所院校由陕西省管理, 17所院校由省教育厅管理。而76所高校中, 本科院校有37所, 专科层次院校49所。这已经表明地方高校的主体地位。从宏观上看, 陕西高等教育资源丰富。而由于资源丰富, 每所高校的定位与特色将决定其自身的发展。

2. 陕西本科院校学科分布情况。

伴随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 陕西本科院校总体发展趋势在向多科性大学发展。但由于学科发展是长期积累的过程, 因此, 在学科发展方向上, 国家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的分布状况主要集中在这些学校的传统或优势学科上, 以此陕西高校学科较为集中地分布在理工科领域, 并与行业背景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

3. 陕西本科院校科研实力分布。

高校科研实力的测评可以参考多个指标, 其中科研基地的建设情况和高层次人才分布状况是衡量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截至2007年8月, 陕西共计有两院院士50人, 分布在高校共30人, 其中中科院院士9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21人, 占总数的3/5;科研院所1076个, 其中, 县以上独立科研机构297个, 大中型企业属417个, 高校属326个, 占总数的1/3。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1个, 国家部门专业、专项重点实验室50个, 国家级工程中心11个,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科技教育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二) 陕西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政策分析

1. 产业结构调整宏观政策分析。

陕西“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的陕西产业结构的宏观政策是: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 以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 继续发展壮大高技术、旅游、国防科技、能源化工、果业、畜牧业六大特色产业;着力培育成长性强、市场潜力大的支柱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积极改造传统产业,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将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能源化工产业作为陕西省的支柱产业。前面的分析可知, 由于陕西高校学科分布状况比较集中于理工科领域, 陕西高校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 陕西国防资源分布与国防科技产业发展政策分析。

陕西的国防科技实力十分雄厚。截至2006年的统计, 陕西共有大中型军工企业73个, 占全国军工企业总数9.3%, 占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17%;独立科研院所33个, 占全国军工科研院所的12.1%;职工26.82万人, 占全国军工从业人员的12.7%;专业技术人员11.2万人, 占全国军工系统专业技术术人员17.3%。军工资源占据全国之首, 军工技术覆盖航天、航空、兵器、电子、核、船舶六大行业和众多学科, 在高技术领域具有较强的跟踪研究和自主开发能力。

近年来, 陕西国防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壮大。2007年, 陕西省军工经济实现快速增长, 特别是军工民用产业发展势头迅猛。2006年全省军工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8%, 实现利润同比增长48%, 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35%。其中民品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了50%。正是由于陕西具有丰富的兵工资源和坚持走军民结合的发展道路, 国防科技产业已经成为陕西特色产业之一, 支持军工发展民品是陕西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

三、西安工业大学自身发展状况分析

一所大学办学理念的形成离不开这所大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以下的分析主要从西安工业大学的隶属关系变迁、学科专业分布、毕业生就业等方面探讨西安工业大学的发展现状。

(一) 隶属关系变迁

上表列举了西安工业大学隶属关系的变迁, 如果对主管部门进一步研究会发现, 第二机械工业部前身是1956年7月28日成立的原子能事业部, 1958年改称第二机械工业部, 1982年又改名为核工业部, 其设立的初衷是研制核武器。1958年, 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械工业部、电机制造工业部合并, 保留第一机械工业部名称, 1958年后学校隶属第一机械工业部, 实际上隶属关系没有发生质的变迁。1960年国家成立的第三机械工业部主要负责航空工业, 其中研究开发战斗机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1982年改名为航空工业部。而1963年成立的第五机械工业部主要负责兵器工业。学校直接隶属第五机械工业部和兵器工业部、兵器工业总公司的时间就达32年之久, 而其他主管部门也有着相当的兵器工业背景。从隶属关系变迁不难看出, 西安工业大学具有较强的兵工背景, 其办学理念中必然包含为军工服务的成分。

(二) 重点学科与重点实验室分布

西安工业大学现有45个本科专业, 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7个学科门类。其中光学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加工工程为省部级重点学科, 测控技术与仪器、金属材料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自动化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6个专业为省级名牌专业。学校还有陕西省薄膜技术与光学检测重点实验室、陕西省薄膜技术与微光电器件军民两用技术工程中心、陕西省精密与超精密加工及测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和中白 (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人民政府与白俄罗斯教育部) 高技术合作研究中心等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与工程中心, 并设有陈忠实当代文学研究中心。从学校的学科与重点实验室的分布中不难看出以下特征: (1) 西安工业大学学科分布以工学为重点; (2) 优势学科集中在光学、机械制造和材料加工工程领域; (3) 重点实验室主要依托重点学科设立, 并具有一定的军工背景; (4) 陈忠实当代文学研究中心的设立, 是学校追求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

(三) 毕业生分布状况

毕业生的就业分布, 直接体现学校的人才培养面向。从表2、表3中的统计信息可知, 近年来, 学校的毕业生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 并在国防企业中具有相当的比例。如果追溯到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分配制度, 学校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兵器行业和西部地区。

四、西安工业大学的办学理念与实践

以上部分主要对大学理念的构成要素进行列举, 或者说, 上述要素既是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更是办学理念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而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作为一个主要的侧面, 反映着办学理念的基本内涵。西安工业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人为本, 依法办学;坚持人才强校和创新兴校发展战略;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走学产研结合之路;夯实基础, 科学管理, 把学校办成特色鲜明、影响较大的多科性工业大学。办学定位是:学校以工学为重点、文理为支撑, 多学科协调发展;以本科教育为主, 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坚持面向企业、立足一线, 为区域经济和国防工业服务。

(一)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促进人与社会协调发展

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在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中,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人为本, 依法办学;坚持人才强校和创新兴校发展战略”以及“夯实基础, 科学管理”都在从育人的角度去探讨西安工业大学的办学理念,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 努力营造和谐的教书育人环境。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人为本, 依法办学是科学管理的基本原则;坚持人才强校和创新兴校发展战略, 是科学管理的主要手段, 其目的在于使学校的管理和运行规范有序, 同时体现大学的文化品味, 努力营造和谐的教书育人环境。

2. 以“敦德励学、知行相长”作为育人的最高准则,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在总结50多年办学历史的基础上提出“敦德励学、知行相长”的校训, 体现了育人的最高准则。“敦德励学”强调师生做人和做事都好,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知行相长”则从哲学的高度阐述了认识和实践的融合统一、要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学习做人和做事, 促进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实际工作中, 如在学科布局上, 除保持理工科的优势外, 注重人文、艺术、体育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 不断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等, 都体现着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

(二) 坚持为区域经济和国防工业服务, 体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西安工业大学的办学定位提出了“坚持面向企业、立足一线, 为区域经济和国防工业服务”。这一定位主要体现了高校与社会的互动, 是高等教育服务社会职能的主要体现。

1. 坚持为区域经济和国防工业服务是学校发展的客观需要。

在对西安工业大学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 从隶属关系的变迁不难看出西安工业大学有着明显的军工背景。1999年学校划转陕西省后, 学校的兵工特色不仅没有削弱, 而是进一步得到加强。同时, 学校还必须承担起为区域经济和国防工业服务的双重使命。这种服务是全方位的, 体现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多个方面。前述的毕业生就业分布、学校的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分布都体现了学校的兵工特色。在精神层面的继承上, 学校“忠诚进取、精工博艺”的办学传统也体现了学校的军工特色。

2. 陕西产业结构特点决定了学校为区域经济和国防工业服务的一致性。

在对陕西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政策分析中, 比较直观地反映出国防工业在陕西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国防工业不仅是陕西支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陕西的特色产业之一;而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能源化工产业作为陕西省的支柱产业, 包含了军工行业中航天、航空、兵器、电子、核、船舶六大行业, 这就决定了为区域经济和国防工业服务在客观上是一致的。为区域经济和国防工业服务, 不仅仅是在继承学校的办学历史, 也是学校形成自身特色的重要途径。

(三) 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1. 以工学为重点, 是为区域经济和国防工业服务的客观需要。

产业结构布局与学科发展具有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说, 陕西高校只有在学科发展上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 才能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装备制造业为例, 陕西省将飞机制造业、动力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输变电设备制造业、工程机械制造业、数控机床制造业、电子信息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8个领域为重点, 加快装备制造行业自身的发展。装备制造业的以上发展领域, 包括光学、机械制造、材料工程等多个学科, 几乎囊括了所有工学学科。而学校的重点学科分布, 也主要集中在工学领域, 以工学为重点, 既是学校建设多科性工业大学的要求, 更是为区域经济和国防工业服务的客观需要。

2.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推进学产研合作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首先要解决学科建设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关系, 包括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层次和水平等方面;二是要促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这包括文科与理工科的融合, 还包括工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三是在融合的基础上, 共享平台的构建, 包括资源的共享与整合, 从而促进科学研究工作;四是坚持有所为, 有所不为, 加强特色学科建设;五是以工学为重点、文理为支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才。

(四) 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 突出人才培养特色

1. 更新教育理念,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不断提高育人质量。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发展趋势是适当控制招生规模增长幅度, 相对稳定招生规模, 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素质, 争取在特色专业、教学名师、实践教学、课程改革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 突出“注重工程实践、突出制造技术”的人才培养特色, 为国防工业和区域经济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

学校根据自身定位, 从建校初期就把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逐步形成了鲜明的“注重工程实践、突出制造技术, 为国防工业和区域经济培养大量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人才”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改造传统的工程训练基地, 创建工业中心。工业中心以现代工业大工程为背景, 采用系统化的方法, 将信息技术、控制技术贯穿于工程的全过程, 全面体现了工程科学、工程技术、工程管理的实际应用, 是大学生工程科学的认识基地, 工程技术与管理的训练基地, 工程创新的综合实验基地。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充分表明, 学校“注重工程实践, 突出制造技术”的人才培养特点, 为我国的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的工程师, 为国防工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江南.“地方高校发展路径与制度创新研究”研究报告[R].2006.

[2]张君安.“创建现代工业中心, 探索工程教育新途径”研究报告[R].2007.

篇4:新探大学办学理念与大学图书馆办馆理念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多所著名大学历史学专业的本科教育理念与教学特色,比较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的历史学专业的本科教育与人才培养中存在的明显问题或不足。我们认为对我国历史专业培养能力不足的反思不能只停留在表层,而要特别注意背后的深层因素,尤其是制度因素。南京大学以“创办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正在尝试各种制度性的调整,这或将切实、长效地提升我们的本科教学层次。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国际比较

历史学是人文社科领域中的传统学科,但以一种“工作技能”而言,其社会认可度不高。长期以来,历史学很难成为考生的第一志愿,因“服从分配”而进入专业的学生为数不少。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情况正在逐渐改变,越来越多的考生因个人兴趣而主动选择历史专业。面对更为优质的学生资源和更加开放的公众心态,高校历史专业也应把握机会,调整专业培养理念与模式。在改革过程中,借鉴西方国家本科教学的先进经验,从而提升中国大学人才培养的水准,应是非常有益的探索。本文简要介绍美国、德国及日本等历史专业本科教育先进国家一流高校的培养模式与特色,并就国内高校的教改谈点粗浅看法。

一、国外的人才培养理念与举措

西方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一流大学对历史学这样的基础性传统学科的人才培养理念并不完全相同,例如美国与日本在这方面的差别还比较大。美国一流大学的历史专业教学,更重视历史学本身内涵的丰富性和现实性,以期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好奇与兴趣,培养学生更为多元化的职业与科研兴趣。如哈佛大学历史系对本专业作了这样的定义:“历史是研究过去的学问。它涵盖了人际互动的各个层面,包括社会生活、经济、文化、思想以及政治。历史专业的同学从每一个可能的角度研究个人、群体、社团以及国家,运用所有人文社科研究技能来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与其他专业相比,历史学的内涵最为丰富,同时又是最体现个人能力与兴趣的。”接受历史学的训练并不意味着必须成为历史学家,很多主修历史的学生本科毕业之后进入商学、法学、公共政策等领域继续深造或就业。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的一大收获就是以多样、客观的视角观察个人、集体、社会在历史中的角色,这也是一个公平、开放、包容的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一种素质。而在日本,历史专业的教育更强调通过几年的学术训练,将学生培养成该专业领域的研究型人才,而绝非一般的通识教育。因此,日本的一流大学是以创建研究型大学作为基本要务,本科阶段的教育也是为将来进入某一领域深造的知识准备阶段,其本质在于极具专门化的专业人才的培养,而非一味考虑就业等因素,过分强调综合性素质教育等。

不过,不管具体目标上有多大差异,这些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历史专业人才培养时都强调首先要学习了解人类社会的过去,以及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其次是训练学生分析复杂历史现象,并提出观点的能力。此外,历史专业在研究方法、批判性阅读、口头表述以及文字表达方面皆能提供严格而有效的训练。这些能力为学生日后的深造提供更多可能性,尤其在那些需要处理大量复杂信息、进行多角度分析、与同行有效互动的领域。从个人素质而言,历史学能培养探索未知的精神,以及包容而理性的思维模式。

以上这些目标总结起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这些国家大学的历史专业在培训学生时都提出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的主张,即让学生较早地开展研究型工作,要尽早让学生开始“做历史”。因此,在具体的教学环节或课程设置上,重视讲授(报告)课程(lecture)与研讨课程(seminar)相结合,突出研讨课程便成为国外先进大学历史教学上的重要特色。讲授课程一般包括专业选修课和与专业相关的通识课程,而研讨课则包括初级和高级两种。初级研讨课程侧重于基本的专业训练,尤其是研究方法与专业写作,而高级研讨课的主题更专门化,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这种以研讨课为主导的历史教学,不仅需要把历史教师自己进行历史研究的状态在学生面前呈现出来,还要使学生至少在历史课堂上短暂地像历史学家那样思考、分析材料,学会做历史。虽然这些大学仍然会有大量的讲授(报告)课,但是其历史系的精华课程往往是研讨课,由练习课、辅导课、初级研讨课、高级研讨课等在内的不同类型的课程组成研究性课程群,是国外先进大学进行历史学人才培养的法宝。

值得强调的是,配套性的特征也体现在了课程设置的组合与配套上。例如美国的一些顶尖高校历史系,往往要求学生在选择具体专业的同时明确各自的“专攻方向(Areas of Concentration)”。在此后三年,院系则会将其所有课程整合成不同的专攻方向供学生选择学习。如杜克大学为本科生提供了专题史与区域史两大类十三种的专攻方向(见表2)。专题史比较注重与当下社会热点问题之间的结合,而区域史则试图超越“欧洲中心主义”,为学生构建一个更为全球化的历史视野。

在这一体系之下,所有专业课程,包括讲授课与研讨课,都被整合到不同的专攻方向之下。以“专题史”中的“法律与政府管理”为例,该方向提供的课程如表3所示。

可见,在“法律与政府管理”这一方向下,部分课程关注当下美国社会与政治生活的敏感话题,如亚裔人群、边界与非法移民、恐怖主义、人权问题、性别问题、暴力问题。另一些课程则针对美国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内容,如美国史、俄罗斯历史、西方军事史等。这些课程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对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有实际意义和正面影响。对准备攻读研究生的同学,“专攻方向”则有助于确定研究兴趣,为继续深造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在德国,许多研讨课,尤其是初级研讨课,往往有与之配套的辅导课以及练习课。辅导课通常由高年级的学生负责(这样的设置不仅有利于锻炼高年级学生的能力,也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练习课则会由师生共同讨论研讨课中涉及的原始文献,尤其是外语文献。在日本高校的历史系,本科生一般到大二下学期或者大三就开始具体选择文学部所属各个研究室(类似于南京大学每年大一结束分专业方向)。一旦进入到研究室内的教学,学生就将面临无数次的报告。老师讲课的方式往往就是直接与学生阅读本专业相关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资料。这些每学期确定的资料基本是分配给不同的学生,由学生自己来查阅资料,仔细阅读,详细注释,最后作成报告分发给课堂上所有同学和老师。老师和同学都可以当堂提问、质疑,相互辨析。老师的直接讲授往往很少,更多是师生间共同的探讨。

二、国内外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研究

通过上述介绍,不难发现国内外大学在历史人才的培养理念与培养方面存在许多差别。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充分的专业指导。美国高校规定学生从选择专业开始直至毕业,都需要不断接受专业指导。负责给学生提供指导的人员包括本科教学主任、助理、辅导员,甚至还有指定的高年级学生。学生对教学规定、课程选择、学习进展、论文写作等方面的任何问题,都可以获得专业指导,而且其中一些指导已经制度化、程序化。例如杜克大学历史专业的学生在确定“专攻方向”前,必须先与教学主任或助理当面交流。另一些院校则以年度课程检查表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其学业进度,并提醒其尚未达到的修课要求。这就意味着,学生的课业学习既有一定的自由、自主性,同时又行进在一条目的明确的轨道上。

相比之下,国内高校每年有明确的招生计划,且学生入学时已经确立了专业,因此院系对生源情况有充分了解,学生也无需进行二次选择,四年的大学教育基本上是按部就班地完成。然而除必修课外,学生选修课程多凭个人兴趣,院系很少有系统性的规划。尽管院系也有教学主任、教学秘书与辅导员,但缺乏制度性规定,如要求学生必须在学习计划、课程选择等方面与之交流。因此,大学教育看似有章可循,实际上随意性很大,而这又与学生接受的中学教育模式形成鲜明反差,导致很多学生不能适应。对于部分学习比较被动的学生来说,规范的缺失或许意味着在迷茫中度过四年,院系也无法保证他们的专业素质。学生无法充分利用学习机会,也是教育资源的浪费。

(2)高强度的课程设置。国外先进大学的本科历史课程要求明显高于国内高校。以美国高校中的中级讲授类课程为例,基本每周上课两次,此外还可能设有助教主持的讨论单元。从考核方式上说,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外加一篇期中论文(mid-term paper)是最低要求。在此基础上,一些教师每2~3周进行一次随堂小测验。如果课程设有讨论单元,可能要求每周提交一份讨论报告。这类课程每周的阅读量不会低于150页,而设置讨论单元的一个目的就是检查学生是否完成阅读并进行过充分思考。从时间上说,讲授课大致要求学生每周投入10~12小时的学习时间(包括课内与课外学习)。与讲授课相比,研讨课的目的是提供一次历史研究的训练。教师会要求学生阅读更多材料,包括基本史料,并提出问题。学生在期末要提交一篇有一定深度的研究论文,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则强调同班同学相互报告并提出建议。一些学校规定,在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之前,必须完成这样一门研讨课。某种程度上说,这与一些国内高校要求大三学生完成的学年论文相似,只不过是以讨论课的形式接受教师指导。

(3)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对于有学习兴趣与研究热情的学生,国外院系将为其提供更多的学习与提高机会。有些学校允许高年级本科生选修研究生课程,有些学校开设优秀论文指导班,另一些学校甚至鼓励高年级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并给予学分。当然,选修这些特殊课程的学生必须提出正式申请,有时还须教师推荐,并获得任课教师与教学主任批准。

在这些特殊课程中,论文指导课最为普遍。例如哈佛大学历史系对普通学士学位没有毕业论文的要求,而荣誉学士学位则有论文要求。因此该系规定,申请荣誉学士学位的同学必须选修论文指导课。另一些学校虽然不设荣誉学位,但会评选优秀论文,并规定只有参加过论文指导班的同学才有资格成为优秀论文毕业生候选人。论文指导班由一位老师主持,定期召集成员活动。活动内容则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请本系教师对学生进行史料搜集、分析及论文写作方面的辅导和答疑。二是同学汇报论文进展、交流心得、相互提出意见和建议。而每年的优秀论文均从这些学生的研究成果中评选,这也给学生以积极性与动力。

三、教改建议

事实上,国内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早已引起专业人士的关注,相应的改革方案也比较全面和成熟了。如南京大学提出的“三三制”教改模式,就充分借鉴了国外名校的先进经验。但中国又有自己的国情,因此对国内高校而言,仅从表面或形式上学习国外高校的经验是不够的。

比如我们反复强调的研讨课形式固然极具价值,但单纯在形式上的照搬忽略了这种教学模式的延续性问题。中国的大学生可能在大学阶段才接触到讨论课的教学形式,而对于欧美大学生而言,他们在中学阶段就有大量以讨论课形式展开的教学活动。换句话说,讨论课在欧美中学历史课堂是一种常态。受过这种教学形式熏陶的学生在进入大学阶段的学习后,不仅对讨论课没有陌生感,而且能够对以讨论课为主的本科学习方式得心应手。这种延续性在中国大学还不具备。中国的中学教育具有很强的应对高考的指向性,所以大部分的历史课堂多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对中国大学生而言,讨论课的引入是一种教育体验上的脱节,自然地会带来一种疏离感。对大学老师而言,他们在设计讨论课的流程时,对本科生的能力可能没有预判,导致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会遭遇一些意想不到的状况,如学生对指定文献阅读不够,课堂发言不积极主动等,最终使讨论课无法发挥应有的课堂效果。这个事实提示我们,在进行高校教改的时候,不能回避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存在的断裂问题。同时也提醒我们注意,本科教学改革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有很多看似不相关的领域都可能存在关联性。

又比如美国高校教学的高强度的维持,与助教制度密不可分。学生每周花在一门课程上的学习时间是否达到10~12小时,其检查方式就是作业、报告、测验以及讨论单元的表现。而批改报告、设置测验题目、主持讨论单元的并非任课老师,而是助教。美国高校研究生院为历史专业研究生提供的奖学金中,除学费之外,都是以助教工资的形式发放的,因此历史系有足够多的助教。一般来说,每门课15~18位学生就配备1名助教,一些大班会有4~5名助教。可以说,助教制度是美国高校历史专业教学水平和高要求的重要保证。但中国高校的历史专业在短期内是无法复制这一制度的。

因此,以上种种事实提醒我们国内高校在开展教学改革时,在研究国外成功经验时,不能只停留在表层,而要特别注意背后的深层因素,尤其是制度因素。南京大学自提出创办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以来,在教学方面有诸多令人瞩目的改革。课程形式上开始鼓励教师开设通识课、新生研讨课,最近在多媒体技术冲击下,也开始关注慕课(MOOC)以及翻转课堂等。这些尝试都对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有重要的助力。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在上述提到的延续性与配套性上找到自己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或许可以将我们的本科教学推进到更高的层次。

篇5:一流大学办学理念、特征及其启示

先进的大学理念决定着大学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在研究和探索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世界知名大学在其办学理念上都有独到之处,让我们了解世界知名一流大学所开掘与彰显的先进办学理念,对我们高校的发展建设应该有所启示.

作 者:张洁 刘素君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1 刊 名:管理观察 英文刊名:MANAGEMENT OBSERVER 年,卷(期): “”(23) 分类号: 关键词:一流大学   办学理念   特征   启示  

篇6:论大学办学特色的核心理念

“特色”之“特”乃“独特”“与它者相区别”之意;“色”者, “色彩”“景色”“亮点”也, 引申意义是“长处”之意。于是, “特色”就是某人或某物独特的、与它者相区别的长处。这里“与它者相区别的长处”有比较优势的意义, 而不是仅有狭隘意义的绝对长处。

大学办学特色是指, 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得以积累、形成和发展的并在价值取向、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人才培养方式、学科专业建设与科学研究、管理机制、教育风格等各个方面表现出的与它者相区别的一系列相对持久稳定的优势化特征。

大学办学特色的内容是广域而丰富的, 可以从不同维度把它进行划分。这里, 我们按三个层次划分, 即:观念层面的特色、制度层面的特色和实践层面的特色。

观念层面的特色存在于人们的意识观念与思想觉悟之中, 是精神意义上的特色, 它是后面两个层面特色的源头与动力系统, 它首先产生于大学决策者或决策建议者的意识与沉思之中, 然后为整个大学全部或绝大部分的教职员工所理解与接受, 并可能付诸于实践。从一般意义上说, 观念层面的特色具有某种程度的不稳定性, 只有持久稳定的特色才是真正意义的特色。于是, 观念层面的特色还必须延伸与“固化”, 即:制度化与实践化。制度层面的特色是指, 以规章制度的形式把那些经过充分酝酿与讨论、符合历史延续性要求与现实客观性需要的观念层面特色加以可视化与可操作化, 为办学特色在实践中的贯彻提供执行依据和制度保障。而实践层面的特色则是大学办学特色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 它是前两个层面特色的趣旨所在, 前两者为后者服务, 并为后者所检验与修正。实践层面的特色反应在实践活动的结果——人与物——之中, 也反应在具有特色的实践活动之中。这里, 作为具有特色的实践活动结果的人既包括大学培养的学生, 也包括拥有特色理念并能付诸行动的大学教职员工;作为具有特色的实践活动结果的物既包括校园建筑、教学设施、自编的教材, 还包括拥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以及与之产生纽带关系的、相融洽的周边环境等。

二、大学办学特色核心理念诠释

我们认为大学办学特色的核心理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 即:“四个回归”“三个学会”“两个适应”和“一个中心”。

1.“四个回归”

“面向回归而教”的办学宗旨, 要求我们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延拓, 即:人性化回归、社会化回归、自为化回归和生活化回归。人性化回归是指我们在教学中要从大学生的人性层面出发展开教学过程, 而不是仅从其物性层面——“知识的容器”——推进教学过程, 它是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向大学课堂延伸与拓展的枕轨;社会化回归是指我们的教学要为学生的社会生存做准备, 它是大学生走向作为一名学会自我生存的社会公民的枕轨;自为化回归是指大学课堂教学要引领大学生习得那种具有积极因子的社会生存的自为意识与自为能力, 而不是习得那种具有消极因子的自发意识与自发水平;生活化回归是指大学课堂教学要指向大学生的成人生活, 提升他们的生活情趣与生活境界, 引领其诗意化人生的境界, 它是在前述回归都得到实现基础上而达到的最高境界的回归, 是大学课堂教学的最高理想。

2.“三个学会”

“面向回归而教”所要求的“四个回归”主要是从教学起点与过程视角对大学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规约, 而“三个学会”则主要从过程与结果的维度对大学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规约。“三个学会”是指教师“面向回归而教”的教学活动要让学生达到三个目标, 即:“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新”。

“学会学习”是指不能仅满足于传授知识、解答疑惑, 更要在传授知识、解答疑惑等的教学活动之中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学习策略,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会生活”是指教师教学活动在让学生达到“学会学习”基本目标的前提下, 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情趣、对生活的热爱,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 使学生更加珍惜生命、更加热爱生活、更加关爱他人, 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积极向上精神、会充分享受生活、拥有充分人文关怀情操、具有健康体魄的社会合格公民。

“学会创新”是指教师教学活动在让学生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基本目标前提下, 进一步生成教学目标, 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初步创新品质的人, 为其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推进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里, “学会学习”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基础目标, 后两者要以其为根基而建构, 是人性化回归与社会化回归的必然要求;“学会生活”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中层目标, 是生活化回归的必然要求;“学会创新”则是建立在前两者基础上的教学理想与教学追求, 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高级目标, 是自为化回归的必然要求。

3.“两个适应”

“两个适应”就是指“人才培养要适应学生个性化成长需要”和“教学与科研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培养要适应学生个性化成长需要”, 是指大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个性成长需要, 把“四个回归”和“三个学会”真正落实到学生个性成长的进程中去, 从而培养出具有充分个性特征的社会有用人才, 而不应是专业模式化的批量生产。

“教学与科研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是指教学项目或科研项目要为学生成长、成才、成人的需要服务, 要能够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资助, 要能够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从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为推动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4.“一个中心”

所谓“一个中心”是指学校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办学“特色工程”顺利实现的“中心任务”而展开, 凡是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工程”的事情学校都给予坚决支持, 凡是不利于学校办学“特色工程”的事情学校都予以批评教育、暂缓实施或不予实施。

三、核心理念与办学特色的关系

(一) 从本质上说, 核心理念与办学特色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核心理念是经过决策者深沉思考并进行较为充分论证的思想观念, 因此它应当比较成熟或趋于成熟;办学特色是核心理念的派生物, 同时也是核心理念的载体, 并且它还连接办学特色的实践。

(二) 核心理念为办学特色提供动力源泉, 推动办学特色的发展

核心理念是办学特色的“源”, 办学特色则是核心理念的“流”。从而核心理念为办学特色提供动力支持, 对办学特色进行规范, 推动办学特色的发展。没有核心理念的支持, 办学特色将会成为“无本之源”“无根之木”, 终将失去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难以持久。

(三) 办学特色是核心理念最直接的外在产物, 是检验核心理念的必然途径

办学特色是核心理念的派生物, 具有“可视化”的因子, 它是核心理念最直接、最现实的反映。同时, 中观层面的办学特色又是连接核心理念与办学特色“实践”的桥梁。没有中观层面办学特色的绵延与通达, 就很难有符合核心理念要求的特色之“实践”。因此, 办学特色又是我们检验核心理念的必然途径。

(四) 二者又是辨证统一的, 统一于办学特色化的现实产物之中

核心理念与办学特色又不是绝对对立的, 二者是辨证统一的, 它们统一于办学特色化最现实的产物之中。

总之, 核心理念是办学特色的动力源泉, 它为办学特色的秉承与开拓提供了动力支持;办学特色是核心理念最直接的外在产物, 它为检验核心理念提供了依据。二者统一于办学特色化的现实产物之中。

参考文献

[1]徐斯亮.略论高校办学特色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 2001, (6) 82-84.

[2]刘智运.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 2003, (1) 10-12, 49.

[3]张珏.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矛盾与战略取向[J].高教探索, 2004, (3) 6-9.

篇7:新探大学办学理念与大学图书馆办馆理念论文

这次研修的主题是“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与管理”,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及专业、课程设置。一路走来,且行且思,有学习,更有比较,感知最深的是美国高校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氛围、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

任何一种办学理念的形成和确立,既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也孕育于快速变革的时代环境;既经历教育实践的检验,更指导办学实践。1995年6月,巴尔和塔格在《变革》杂志发表了《从教到学:本科教学新范式》一文。这篇文章中的研究成果在世界教育中引发了强烈的反响,一场由学术研究引领、政府社会推动、学校投入发展而引发的学习变革,由于科学技术关于脑科学的发展、信息革命打破了对知识的垄断而演变成一场国际性的学习革命。这场学习革命在包括州立大学在内的全美大学都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渗透到大学教育的每一个领域和环节。在我所研修的几所州立大学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学生事务与管理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专业、课程设置与管理上。

专业和课程设置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体现了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治学思想和特色。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导,决定读什么专业、选什么课程,决定是否继续学习、转学其他专业或转入其他院校;学校的作用是辅导,尽力帮助、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心仪的专业和合理安排课程,并帮助学生设定学习目标,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达到课程设计的目标。对于美国大学生来讲,对所学内容不满意是可以重来的,选课就像自助餐,吃什么不吃什么,先吃什么后吃什么,主导权都在学生手中,但是自助品种很多,冷热搭配、荤素协调,则学校辅导的作用就显现出来,目的就是让学生“吃”好。

以学生为中心,首先把主导权和选择权交给学生,正确处理好学生的主导权和学校的辅导义务。美国大学本科学制一般为4年,实行学分制。以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为例,只要修完120个学分即可获得学位,其中通识课程40学分,专业课程40~50学分,其他为选修课程,每学期修完15个学分。学生可自主决定申请就读哪个专业或学院,若不满意还可转学,所攻读学分实行互认。学生就读大学的前两年可不确定攻读专业,先期修完规定学分后再选择就读专业,如能顺利完成规定学分,四年即可获得学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进哪个学院、学什么、如何学都是自己决定的,而学业指导中心的职能则是为学生入校、选课和完成学业提供相关指导和信息,让学生充分了解就读学校、专业、课程情况,帮助学生选好每门课和协调组合好所选课程,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防止由于未完成学业比率过高导致学生失去学习信心而辍学、转学,增加在校学生流失率。

研修期间,无论我们去哪所学校,都可见行色匆匆的学子,因为他们有自己的选择,有为自己选择提供的各种周到服务。美国大学提供直接服务和帮助,尊重学生主导权,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浓厚文化氛围,自然为学生所接受和欢迎。

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在如何实现学生自主、有效的选择专业、课程,形成学生主导与学校辅导有机统一,塞勒姆州立大学(Salem   state   University)和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Boston)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塞勒姆州立大学有100多个专业或辅修专业的课程供学生选择。面对如此多的专业和课程,学生如何确定适合自己的专业、科学设计自己的学习课程,这有赖于学校建立的一套有效管用的管理机制。塞勒姆州立大学设有学生学习辅导中心,帮助学生确认专业方向、课程组合设置以及转换专业的辅导。学生选课可通过向学业中心申请辅导,也可以请专业教师进行辅导,还可以通过学生间的互相辅导,有针对性地开展辅导。学生学业辅导工作人员的产生由教师推荐,中心雇用。在美国大学里,常常会发生在校学生因为学习困难而流失。为避免流失率过大,学校针对数学、物理等学习比较困难的课程设立辅导中心。这个课程辅导中心与其他专业的辅导中心不太一样,不仅仅帮助学生确立专业和选择课程,而且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学习过程的辅导。由辅导中心的教师寻找优秀学生,经征得所任课教师同意后,将学习优秀学生与困难学生一起重修课程,这样的结果是被帮助学生成绩普遍得到提升。塞勒姆州立大学的这个做法已坚持了25年,对学生学习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实行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必然带来学生分流和一些专业、课程学生的流失,这也是目前国内高校实施选课制度普遍顾忌的两大问题。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在介绍学生选课时谈到,选一门课有人数限定,但对下限并无要求,选课的决定权始终在学生而不在教师。一个教师的课程选的人少,并不直接与教师的考评挂钩,但如果一直选的人少甚或没有人选,或者一个专业和课程学生的流失率持续过高,则说明这位教师所开设的课程存在问题,将对其评估产生影响。美国高校的选课制度就像超市购物,产品品种那么多,选什么不选什么,关键在顾客,没顾客选购的产品再好也没用,终究会被淘汰。实际的情况却是,进入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的学生读什么专业和选什么课程都能够满足需求,但学校需要认真研究如何稳定学生的要求并达到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拥有说“不”的权利,放弃或转入其他专业或院校学习。

据了解,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每个专业的学生每年分流率在20%左右,而增加和转入的学生约占5%左右,学校一个重要工作是要通过教师努力和服务指导来控制分流率。按照美国联邦政府的要求,本科学制的要求是四年,最高六年。为了使学生能在规定年限内完成学业,学校采取了许多措施,包括入学前对学生的辅导服务、财政支持等,学生毕业目标年限平均在5.2年左右。

以学生为中心,建立服务保障体系。据了解,美国大学一年级学生中有40%的学生因无法适应学习而完成不了学业。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菜单”与“口味”的差距,即可供学生选择的专业、课程与学生本人的兴趣需求存在一定距离。尽管学生在专业课程的选择上具有较大自主权,但在决定专业和课程设置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尚未真正基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来进行设计。为保证以学生为中心能落到实处,美国国家高校协会(AASCU)正推出一项试验性项目,选择40所州立大学,建立与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截然不同的教学体系,以学生兴趣和爱好为出发点重新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什么”,并创设“怎么学”的良好环境。

二是“口味”与“营养”的差距,即学生的兴趣需求与实现自我发展存在一定距离。兴趣需求与学生的实际潜能并不总是完全一致。以学生为中心,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尊重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自主选择权,关键在于帮助学生进行科学的自我认知、自我发展。乔治梅森大学(Geroge Mason University)始终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非常注重加强学生学术指导,设立学术顾问,并建立梅森学术顾问网络,致力于信息分享、职业分享和网络服务,教育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发现,指导学生找到与自己兴趣能力相适应的专业目标,为学生完成学业提供辅导和帮助,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程联系起来,使学习成为一个完整的有联系的经历。

由此可见,即便在具有较大自主权和选择性的美国大学(尤其是州立大学),真正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课程学习体系,使理念的倡导到实践的真正落实,仍然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历程,尤其是对习惯于教室、教材、教师的传统教育体系来讲,不啻是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从美国相关教育机构及高校探索情况来看,建立与之相应的服务保障体系是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必然选择。

以学生为中心,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已不可避免,并且日益成为高校实现自身发展、满足学生多元文化交流的内在需求。与我国中西部大学一样,美国州立大学也同样面临着改善办学条件、加快事业发展的任务,其中,教育国际化已然成为越来越多的美国州立大学发展的首选。在塞勒姆州立大学、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霍普金斯大学(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等高校,图书馆、学生公寓、停车场等基本服务设施建设仍然是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他们一方面通过争取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以及社会和校友的财政、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推进专业、课程设置国际化,扩大国际生的招生比例,着力满足学生多元文化交流需求,同时增加财政收入,改善办学条件。

作为中美121国际项目最大合作伙伴的乔治梅森大学,目前在校生3.2万人,其中持签证注册学习的国际学生约占5%左右,来自133个国家,仅中国学生就有300余人。该校具有较多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能够提供专业全面的服务,举办了孔子学院,与韩国联合开办乔治梅森大学分校,大力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塞勒姆州立大学现有留学生510人,约占在校生的5%,来自70个国家;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为15.6%,同时他们还派出自己的学生留学和交流,以提高学生的国际化程度和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按照上述学校确定的20%~30%的国际生目标比例,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通过对美国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与管理的考察,对我国中西部大学来说,其中一些工作举措和制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一)理念的变革不仅来源理念创新的本身,更是基于理念更新的实践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并逐渐形成适应环境更新的文化环境和土壤。我国高等教育同样强调以本科教学为中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可是学生在学什么专业、选什么课程上,却一直缺少自主权,教师的教仍然是过去的教师、教材、教室,缺乏给学生更大的学习和创新空间。这些归根结底是缺少保证教育理念的运行机制和制度环境。由于科学快速发展对大脑的深入开发和信息技术对学习产生的革命性影响而更加突出,迫切需要对大学教育和学生学习进行实践创新和制度的重新设计。中西部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重要部分,更需先行一步、快人一脚,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胆略,接受来自以学生为中心的“市场”检验。

(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就要增强学校办学自主权,充分尊重学生的心智和个性,把学生的学习自主选择交给学生。专业和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法》赋予学校的权力和责任,应该确保得到执行和落实。除部分基础性学科和专业受到保护和扶持外,应进一步放开学生专业选择的自主权,全面放开课程选择的自由权。教育行政部门要改变集中管理模式,逐步放权和增强学校办学自主权与活力,加强统筹,既保证体现中国特色课程的设置,又彰显学校自主的权利,既符合教育规律,又适应国情省情,还接轨世界国际。

(三)“千名中西部大学校长海外研修计划”应持续实施,并力求精、准、深。“千名中西部大学校长海外研修计划”定位准确,研修精准,在更新办学理念,推动中西部大学国际化,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发展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鉴于首批五年千人培训计划即将结束,建议继续实施为期五年的新一轮千人研修计划,进一步改进培训方法,建立省对州、校对校、项目对项目的精准研修计划。同时,在教育部指导下,由中西部各省配套推出高级管理人员和教师的海外研修、培训和交流计划,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提升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水平,推动中西部大学振兴。

上一篇:优秀公务员警察材料下一篇:茶马古道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