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设计论文范文

2022-05-14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标准化设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在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各级政府出台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的背景下,中小型企业急需升级转型催生巨大的工业地产需求。各地产企业陆续挤进工业地产市场的逐利中,导致市场竞争不断加剧,驱使各企业寻求收益最大化的战略手段。标准化设计体系将成为各企业竞争中强而有力的武器。

第一篇:标准化设计论文范文

装配式轻钢结构标准化设计研究

摘要: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我国建筑行业倡导绿色节能发展,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是在原本传统钢结构建筑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延伸和发展。在实际应用中获得了较好的成效,因而装配式钢结构在我国建筑领域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在政策支持下,新型的建筑体系被不断地完善,同时结合我国目前绿色环保发展的理念,形成了环保型的建筑结构体系。绿色装配式钢结构属于新型的环保式建筑体系。通过建筑元器件和结构构件的组合和衔接,构成了建筑功能体系。此模式的优势在于建筑结构可以进行规模化的生产,节约了建筑的成本和建设时间,在建设中的安全系数更高。

关键词:装配式;轻钢结构;标准化;设计

引言

装配式建筑是一种模块化的作业方式,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重点,在前期预制件的制作、节点的设计以及预制件的安装上。做好设计工作,是保证装配置建筑预制件制作符合标准要求的关键,更是决定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重点。接下来将对装配式建筑的设计要点进行分析,同时探讨装配式建筑未来的发展前景。

1装配式轻钢结构体系概述

根据装配式轻钢结构技术体系的具体要求来看,针对钢柱往往使用的是高频焊接H型钢,而钢梁也采取这一方法。而槽钢可作为支撑架来使用,或者是使用H型钢同样能达到这一效果。要确保轻钢建筑的框架结构,一般采用螺栓或焊接来实现这一目的,前提是使用外包防火薄板来对钢构件进行处理。

2绿色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特点

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设计方面,裝配需要生产厂家以钢材料的属性为基础,并结合先进的技术进行加工生产。确保加工生产出的钢结构件符合工程的设计要求。在建筑工程开始之前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所需要的构件全部生产完毕,并安全地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合理的储存和存放。同时,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实践中受到天气环境因素影响比较小,其原因在于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进行构件的组装和衔接所用的时间比较短,以此加快了施工的进度,加快了建筑工业化和提高了建筑品质。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在我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能源消耗过多成为了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我国持续发展上的阻碍,基于此,发展绿色建筑可以积极推进我国经济发展。装配式钢结构的应用,需要利用到数量较多的钢材,解决钢材产量多的情况。同时装配式钢结构的各个构件会在不同的生产车间进行加工制造,则带动了预构件加工业的发展,增加了产业链的发展。同时,装配式钢结构的构件可以实现流水线的生产,提高了工业化和产业化进程,以自动化设备达到构件的自动化生产,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提高了构件的生产水平,有利于提高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整体建筑质量和品质。

3装配式轻钢结构标准化设计

3.1建筑产品标准化设计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建筑产品的设计核心是户型的标准化与模数化,户型设计的模数化主要包括基本开间和进深的尺寸设计、各功能空间尺寸划分两方面。在此基础上,依据住宅内不同功能空间建立不同的标准化独立模块,以实现钢结构住宅建筑设计的标准化与模数化;从标准化的小模块入手,通过合理组合匹配出多样化住宅,解决钢结构住宅标准化与住宅市场需求多样化的矛盾。通过模块化、标准化、多样化的设计手法,可打造出安全、环保、舒适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产品,按产品的不同系列可分为多高层产品和低层产品。模数协调是钢结构住宅部品部件标准化设计的基础,实现钢结构住宅产业化要以模数化构建标准化,以标准化推动工业化,最终实现住宅产业化。因此,进行钢结构住宅户型设计时,首先应注重各尺寸的模数协调,实现钢结构住宅平面设计的模数化。

3.2优化处理薄弱层

受框架结构中薄弱层的影响,相应的会直接影响建筑物本身的抗震性能,为此在框架结构的优化设计过程中必须对薄弱层进行优化处理。在确定薄弱层时,有必要将框架结构的设计规范、工作经验结合起来。关于框架结构设计数据的分析需要借助工作软件来完成,然后,对相关数据(结构抗侧移刚度、楼层承载力等)进行科学的比较、分析,借助软件将薄弱层确定下来。若楼层竖向抗侧力构件不具备连续性、建筑荷载力与相关要求不符,依然可以确定薄弱层。随着薄弱层的出现,设计人员必须及时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补救措施,不仅需要对薄弱层的屈服强度系统进行科学的验算,而且需要验算结果设计弹性强度系数,若这一系数与工作要求不符,则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3.3节点的设计

良好的节点设计,能够让整个建筑结构更合理、稳定。接下来我们以点承式节点作为案例:点承式节点往往会通过螺栓、预埋件和连接件等部件来完成连接。就点承式节点设计来讲,有两点设计要求:(1)节点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其承载能力和协同变形能力。防止装配式建筑受到外力影响出现变形,良好的节点设计可以通过结构弹性来有效化解建筑的微小形变,进一步保障装配式建筑的稳定性。(2)安装和施工的便捷性。装配式建筑由于其工业化程度高,对于安装的难易程度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其预制板,横梁,等结构都是大规模模块化生产,然后在施工现场进行拼装。因此对于预埋件等固定位置有着严格的要求,而在施工的过程中难免存在偏差,因此,链接节点需要具有足够的容差性,方便现场施工。

3.4围护墙板体系

围护墙板体系种类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预制砌块类(多孔砖,加气块等),该种围护结构制作方便,容易生产,取材方便,但是装配化程度低,现场湿作业多,施工繁杂;②预制条板类(水泥类、石膏类、陶粒类、加气类),运输安装方便,容易标准化制作,现场后期作业较多,拼缝较多容易开裂,防水效果差;③预制大板(预制混凝土夹芯板),优越的耐久性、工业化程度高、现场施工快。缺点:墙板偏重,尤其是对于跨度相对较大的教室。综合以上优缺点,本工程外墙采用ALC外挂墙板,竖板布置,方便施工,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可采用钩头螺栓做法。

结束语

就当前的建筑行业来讲,依旧存在机械化程度不高的弊端,同时在建设过程中,浪费大量的施工材料,建筑垃圾多。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应用装配式建筑无疑是推动建筑行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同时装配式建筑也是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形式之一。而节点模型的应用,无异于在传统建筑和装备式建筑的竟备过程中,又提供了极大的安全保障。我们应当鼓励对于装备式建筑的研究,并严格对其施工过程进行管理,相信在未来装配式建筑会在当代建设浪潮中提供至关重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石卓平.预制装配式轻钢组合结构整体抗震性能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2]彭欢佳,罗多,邓鑫.整体装配式轻钢龙骨外墙板的研究[J].广东土木与建,2019,26(11):92-95.

[3]李彩霞.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深化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9(30):103-104.

[4]李显峰.装配式钢结构模块建筑设计与应用[J].住宅产业,2019(10):48-54.

[5]郭思壮,梁华站,董欢,王磊,田忠贵,赫强.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深化设计探讨[J].城市住宅,2019,26(09):129+131.

作者:欧景豪

第二篇:探究工业园区标准化设计体系

【摘要】在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各级政府出台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的背景下,中小型企业急需升级转型催生巨大的工业地产需求。各地产企业陆续挤进工业地产市场的逐利中,导致市场竞争不断加剧,驱使各企业寻求收益最大化的战略手段。标准化设计体系将成为各企业竞争中强而有力的武器。探究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符合市场需求的工业园区标准化设计体系,不但可以保障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更带来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工业园区;标准化;设计体系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33.044

1、工业地产的发展机遇和行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工业地产的发展理念起步较晚,多年来仍未形成系统化的行业形态,工业地产开发较房地产开发,仍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如今,国家提出制造强国战略,推出多项新型产业用地政策,中小制造企业顺势加大生产规模或转型升级,从而催生巨大的工业地产需求。但中小企业难以获取土地建厂,面临厂房租金成本上涨的问题,而且原有许多老厂区形象较差,规模不成体系,综合配套不完善,不利于中小企业提升品牌形象,也难以满足环保部门对排污设施的要求。所以在工业地产需求稳步上升的前提下,投资价值逐步显现,工业物业的租售价格稳步上扬,逐渐吸引了不少房地产商进入到工业地产行业竞争中。但由于房地产商对工业发展需求掌握并不透彻,未能打造满足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的工业产品,缺少标杆园区,招商引资机制不完善,无法聚集中小型企业,导致部分工业园区厂房空置。各大房地厂商为了寻求出路,在房地产开发模式中摸索适合工业地产发展的有利竞争工具。

2、标准化的概念及在工业地产中的运用

标准化的基础理念是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要求,获取统一标准化的产品内容,所以标准化的对象是具有多次反复使用和重复性的具体产品。标准化的研究前提最为重要的是落位依据,需要充分掌握市场发展动向,针对对标客户群体痛点深入研究,运用大量的市场调查数据,多方位带前瞻性地剖析客户所需,精准落位标准化的核心内容,同时发掘标准化实施过程中的潜在增值点,才能在宏观的管理调控中抓准标准化设定的落位核心。从表征上可见“统一”是标准化的意义,但在通过标准化的理念规则形成后,还需要根据市场情况及相应的地域要求进行落位调整,从而因地制宜地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房地产行业已日趋成熟,许多一线房地产商已走上标准化发展道路,通过一定时间的市场验证,标准化模式增强了房地产商的核心竞争力。依据房地产商开发模式的工业地产也逐渐形成,其整个生产作业流程与房地产开发基本一致,但工业地产企业在实行多项目开发时,往往会因各个项目的行业业态、厂区规模的不同,导致开发效率和利润率较低。为解决问题,目前已有部分工业地产企业将房地产开发的标准化模式贯穿于工业园区开发的整个流程中,制定出各项有利于工业园区发展的标准化设计体系。但所谓产品标准化是基于预测和研发、适合市场需求和自身能力、可复制开发、具有品牌标识性、相对固化的标准化产品,所以在建立适合自身企业品牌的标准化产品需要确定以下几个内容:

(1)确定产品线,首先要在基于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对产品定位进行分析,根据其特点确定出适宜的产品线,主要包括其产品类别和内容框架。

(2)确定产品系,选取产品线中具有代表性且需要反复进行开发的项目内容进行标准化分析,如:运营模式、业态定位、设计标准、成本要求等进行系统的分析,最终确定标准化的产品系。

(3)确定标准化价值点,针对产品系中的各要素进行分析,结合市场调研数据,深挖底层逻辑,总结出标准化的各个价值点。

确定标准化内容,根据对产品的分析后,最终确定产品的标准化内容,如产品参数标准化、建筑立面标准化、景观设计标准化、施工图设计标准化等一系列内容。

(4)确定标准化产品内容,依据各个价值点进行系统整合,将价值点直接反应于标准化产品内容中,使其价值点发挥最大化,同时输出可复制使用的标准化产品内容。

根据国内知名度较高的工业地产企业,联东U谷及中南高科的工业标准化产品系进行分析,初步了解其依据运营模式、服务对象、业态组合等因素制定出不同的产品线内容。联东U谷根据生产、研发、办公的功能不同,将其工业地产产品线划分为生产制造、研发中试、办公三大系列。典型园区有:联东南海国际企业港。中南高科根据生产制造、研发中试、办公的功能不同及价格差异,将其工业地产产品线划分为隆创、恒创、瑞创三大系列。典型园区有中南高科·肇庆端州双龙科创产业谷。这些龙头企业分别针对自身不同的产品系进行典型产品标准化设计,他们成功的关键是把握住市场的根本需求,总结出客群的关注点,提取出标准化产品的价值点,并将其价值点准确输出转化为设计参数指引。

3、工业园区标准化产品的价值点

为了精准落位标准化产品价值点,需要依靠市场调研數据,才能准确把握市场发展,剖析客群底层需求。本文依据400份目标客群的调研问卷,以长三角及粤港澳大湾区年产值2000万元以下的中小型民营企业为调研对象,综合调研问卷中关注的内容进行归类总结,分别为:

(1)产品参数:层数、层高、承重、柱距等。

(2)园区规划:产品排布、组团构成、建筑间距、道路尺寸、停车方式等。

(3)配套设施:服务配套、设备配套、智能化配套等。

3.1产品参数:

(1)层数:调研报告分析,目标客群对产品层数的倾向主要受企业生产设备及购置方式影响。部分生产依赖重型机械的企业不易上楼,倾向低层厂房。而随着我国工业的不断发展,生产设备有所改善,企业对环境质量及园区行业聚集的诉求不断提升,对厂房层数要求相对降低,逐渐衍生出“工业上楼”“前店后厂”等垂直分工体系。一般企业对厂房楼层的使用分配为:首层以生产为主,标准层以生产为主仓储为辅,顶层以办公为主兼顾研发中试。建议产品层数结合目标客群的行业特点及生产需求来进行组合搭配。

(2)层高:因为产品层高直接影响生产活动,所以层高需求基本以企业生产设备最高高度为主要决策依据。其中,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的主要生产设备最高高度在7.2m-8m;金属制品、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电气机械与器材等制造业的主要生产设备最高高度在6m-7.2m;仪器仪表、汽车及摩托车等制造业的主要生产设备最高高度在4.5m-6m;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文教、体育和娱乐用品等制造业的主要生产设备最高高度在3.6m-4.5m;纺织服装及鞋业的主要生产设备最高高度在3.6m。所以产品层高建议首层8.1/7.9/6米,标准层4.2/4.5米,顶层3.6/4.2米。园区产品需在成本控制及项目容积率的指引下,综合多方面情况进行考虑。

(3)承重:产品楼面荷载需要根据不同产业的日常使用需求来考虑,企业购买产品时也会根据主要自身生产设备的载重需求来选择厂房承重标准。其中,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主要设备为:大型镗床、大型反应釜、大型铣床等,最高承重2T-3T;金属制品、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电气机械与器材等制造业主要设备为:大型锅炉、大型送料机、搅拌机、破碎机等最高承重1T-2T;仪器仪表、汽车及摩托车等制造业主要设备为:冲压机、数控车床、喷漆机、大型印刷机等最高承重0.5T-1T;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文教、体育和娱乐用品等制造业主要设备为:切割机、装配生产线、裁切机、印花机、小型冲压机等最高承重0.2T-5T;纺织服装及鞋业主要设备为:精密裁切机、小型数控车床、小型反应釜、研发试验装置等最高承重0.2T以下。所以建议首层2/3T,标准层1T,顶层0.3T,能满足大多数行业使用需求,可根据具体项目的招商情况进行弹性调整。

(4)柱距:与工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是产品内的柱距,柱距过小会不利于生产线的布置,柱距过大则相对增大土建成本,所以产品柱距应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产品柱距建议选用8*8米/8.4*8.4米,因为能满足大多数工业生产线宽度的要求,一般生产线宽度为4-6米,同时能满足地下室车位布置。调研客群更倾向长条形的平面形状,能充分利用长边布置生产线,空间布局更为经济合理。

3.2园区规划

(1)产品排布:调研客群除了对产品本身投入较大的关注度,对产品的排布也有所要求。大多数企业认为采光、通风、朝向是厂房的基础条件,会倾向具有良好采光通风的产品,避免采光窗有楼距较近的建筑遮挡。而大部分企业反馈在有选择条件下,更倾向双拼户型,可分可合,便于企业日后扩容,或增长生产线的使用需求。建议户型采用双拼的组合形式,拼接情况可根据项目实际进行灵活调整。

(2)组团构成:根据对标项目进行分析,大多数工业园区规划设计会从实际地形条件和产品多元性出发,将地块划分为若干小组团后,以纯行列式或者行列式+围合式搭配布局,使园区路网方正,建筑整齐有序。组团之间建筑采用对位布置,视觉上形成景观渗透互通,从而形成较大且连续的公共空间。建议采用行列式及围合式的组团构成,满足企业基本使用需求,还能形成园区特色亮点。

(3)建筑间距:根据市场调研总结,建议组团内间距,低多层厂房间距为10.5m,低多层与高层、高层与高层间距为13.5m;组团间间距,人行入口间间距15m,货行入口间间距16m。从而确保组团内厂房间距满足消防要求同时预留建筑外立面造型厚度及施工误差要求,组团间间距除消防要求还预留足够的货行出入口前道路宽度。

(4)道路尺寸:调研客群对道路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路线通达性、道路系统性及出入口数量等内容,建议工业园区采用外环式路网,外环道路宽度(双向)为6米,内部道路(双向)宽度为8米。根据园区最不利情况下的道路宽度需求,预留机动车临时停车上下客时,剩余路宽满足货车/消防车通行;预留两个厂房同时卸货时,货车及消防车能正常通行。

(5)停车方式:根据园区员工的出行方式分析,沿外环路设置机动车停车位,保证货车通行顺畅高效,建筑周边设置临时的私家停车位,方便业主日常临时停靠;非机动车位设于建筑之间,分散且就近布置,使各企业员工都能较为便捷地停放,还需要预留新能源汽车充电位及非机动车充电装置的安装条件,为新能源设备发展预留可行性條件。

3.3配套设施

(1)服务配套:调研大部分客群业主要求配置公交站、会议室、员工餐厅、便利店等内容。公交车站点的设置建议考虑员工的通勤情况,设于园区主入口附近设上落客站点,方便员工上下班。配套楼以园区100亩用地,1.2容积率,总建筑面积8万㎡为例,需配置食堂(含便利店)300㎡;物管用房面积320㎡;企业服务中心筑面积300㎡。当项目区位成熟,周边有园区、商业配套或住宅区,配套楼建议设于主/次入口,可同时满足内需及对外客群;当项目周边未成熟,建议设于园区中心,辐射半径均衡,园区人员使用较为便捷。

(2)设备配套:设备房需兼顾设施的服务半径和经济性要求。配电房建议满足分期建设及服务半径,便于电缆接口,一般考虑沿园区边缘分设两处,紧邻厂房设置,用地异形时可设于边角用地位置。垃圾房建议邻近出入口附近边角位,独立用地独立设置。消控弱电房建议满足分期建设,靠近园区出入口,结合厂房设置。泵房、水池建议考虑服务半径,设于园区中心位置并设于首期开发范围内。

(3)智能化配套:调研客群要求工业园区必须配备智能化系统,满足新型工业园区的配套需求。其中包含车辆识别、自动收费、安防视频监控、机动车、非机动车智能充电设备、周界报警系统、电子巡更、LED公告屏幕等。智能化设施是增加工业园区附加值的手段,建议视项目地点、行业特征、客户接受度、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配置。

结语:

随着我国的政策主导及市场发展的不断调控中,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地产商不断寻求突破的发展方向,相对成熟有效的标准化设计体系将引入行业竞争政策中,甚至贯穿整个开发的各个领域。但随着各地政府用地开发策略及当地工业发展类型需求的不同,工业园区产品标准化价值点的内容需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本文只是针对特定范围内的对象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和分析,真实落位对标客群及具体项目时还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及选配。而标准化价值点落位后还需将具体设计内容完整输出,在产品日后进入市场使用中,不断对产品同步跟进,进行深层的市场分析、客群回访等一系列调研过程,才能有效地丰富更新产品价值点,使之与时俱进、更新迭代,更符合工业地产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吴淼.中国现代工业标准化探源.河南大学,2014

[2]郭盛伟.科技工业园文化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3]纪颖波.建筑工业化发展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作者:何乐婷

第三篇:公共服务标准化顶层设计的战略思考

doi:10.3782/j.issn.1006-0863.2014.02.05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战略研究”(编号:12JZD024);“厦门大学‘985工程’及‘211工程’公共管理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成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十二五时期公共服务标准化创新机制研究”(编号:10AZD005)

作者:卓越,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厦门 361005;张世阳,厦门大学公共管理系博士生 厦门 361005;兰丽娟,重庆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师 重庆 400060

[摘 要]国外经验显示,建立整体性管理框架是政府管理创新进入顶层设计的一种重要模式,顶层设计指导未来发展、把握整体方向,公共服务标准化进入顶层设计阶段,一定要在把握服务业标准化无形性、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不可储存性以及不确定性等一般特征的基础上,明确自身的个性特征。为了解决目前公共服务标准化界点勘探的困惑,必须在理念上解决导向上与过程中的公共性问题,解决政府主导性问题,并在规范上考虑因此而引发的经济影响因素、内在动力、协调成本等诸多操作性问题。

[关键词]公共服务标准化;顶层设计;公共性;政府主导

公共服务标准化在标准化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和规范化建设的合力推进下大步走来。目前,公共服务标准化即将进入顶层设计的新阶段,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进行把握和推进。

一、公共服务标准化即将进入顶层设计阶段

严格意义上的公共服务标准化实践在我国已有4-5年的时间,目前,我国公共服务标准化发展到什么样的水平,需要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判断,以便为下一步发展进行路径设计。2010年10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标委”)发布了《公共服务标准化指南》(征求意见稿),内容包括公共服务标准化的范围、类型、制定、实施以及评价和改进等。这份文献可以看成是在国家层面上为构建公共服务标准化整体性的通用框架做热身准备。

公共服务标准化是一种管理创新工具。可以说,公共服务标准化进入到一定的发展阶段,整体性地推出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通用框架也是一个国际惯例。从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开始进行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实践,1997 年,美国的全国绩效评估委员会牵头制定“服务标准”,出版了史上第一本政府服务标准手册——《顾客至上:服务美国民众的标准》;英国政府推行公共服务承诺制,1997 年确定了公共服务的 9 条原则,各地的公共服务机构针对各自的情况编制了相应的承诺服务标准;2004 年,法国政府公布公共服务质量标准,要求各部门简化行政手续,提高服务质量,为国民提供及时、高效、令人愉快的公共服务。从这个角度进行审视,可以认定公共服务标准化在我国也已经进入从地方政府的积极实践到中央层面的顶层设计阶段。

从2012年开始,我国国家层面紧锣密鼓地推出相关政策,说明构建公共服务标准化整体性通用框架的热身准备进入高潮。在较为宏观的背景方面,国家出台了两份纲领性文件。2012年 7月,国务院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2012年8月,国标委同国家发改委等27个部委制定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十二五”行动纲要》,特别强调要大力开展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基本社会服务、公共医疗卫生、人口计生、公共基础设施管理与服务、公共文化、公共交通、公共安全以及社会公益科技服务等领域的公共服务标准化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在分量上,这两份文件出台,说明了国家层面对公共服务标准化的高度重视;在时间节点上,也印证了我国公共服务标准化已经进入了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的较为成熟的阶段。在具体操作层面,2012年8月和11月,国标委分别发布了《政府部门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指南》征求意见稿和《质量管理体系 地方政府应用GB/T 19001—2008指南》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前者运用管理单元的控制方法分解政府职责涵盖的各工作事项的内容、程序和要求,其基本内容包括政府部门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原则、依据、要求、方法、步骤以及保持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措施等,目的就是为各级政府部门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一般模式。后者从公共服务领域出发,在阐述GB/T 19000系列标准中的质量管理概念的基础上,主要探索如何将GB/T 19001—2008中规定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应用于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过程。

对近年来我国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实践进行梳理,大体上可以分为整体性的政府组织标准化建设、窗口部门的行政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基层所站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和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等。其中,窗口部门的行政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进展最为迅速,涉及大部分省市。这一领域的标准化建设也已经开始进入总体规划阶段。2012年10月,由全国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新泰市公共行政服务中心等单位起草的《行政服务标准化工作指南》和《行政服务中心运行规范》两大系列、六项国家标准形成征求意见稿。2013年4月,六项标准顺利通过国标委专家组审定,将在我国所有行政服务中心执行。2013年1月,由全国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的《政务服务中心网上服务规范》国家标准形成了征求意见稿。该标准主要规定了政务服务中心网上服务的基本原则、服务内容、提供要求、服务保障和服务改进等内容。这种单兵突进的举措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构建总体性框架箭在弦上。

二、共识与困惑:公共服务标准化的界点

在标准化建设的进程中,公共服务标准化由标准化、服务标准化一路发展而来。在标准化这个范畴内三者是同质的,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具有共同使用、重复使用、追求最佳秩序的特征。此外,公共服务标准化与服务标准化又具有区别于产品标准化、技术标准化的基本特征,具有服务业的标准化共性特征。

1.服务业标准化的一般特征

质量管理通常依照结果进行判定,具有可见性、恒定性特征的工农业有形产品质量、技术质量最为典型。但是服务是“为了满足顾客需要,由供方凭借体力、智力和技能,借助一定的工具、设施和手段,通过与顾客之间的接触的活动以及供方内部活动所产生的结果”[1],具有无形性、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不可储存性以及不确定性的特征。因此,服务业标准化最大的特点就是结果导向要与起点导向、过程导向相结合,这也就是一些学者归纳的延展性特征。因为结果本身是不完全确定的,通过起点阶段的资源提供,间接地为结果测定提供帮助,具有比较完善的资源提供机制,可以部分地依此推论将会有一个较为满意的结果。因为结果本身是不完全可以储存的,通过过程阶段的流程和痕迹描述,部分地为结果测定提供依据,具有比较明晰的流程和痕迹规范,可以部分地依此推论将获得较为可靠的质量。

服务标准化的这种共性特征对于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具体实施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在公共服务标准化的推进方面尤为明显。相对于有形产品的先生产后消费而言,服务是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的过程,服务的生产过程并不是封闭的,公民的满意非常重要。这也就是说,公共服务标准化在为公民直接提供服务的领域,在有公民参与和公民互动的一线部门、窗口部门可以最先进行试行和推广,这也就是为什么各级地方政府的行政服务中心标准化、基层计生服务站标准化、就业服务站标准化等比较容易推行的原因。标准化主要是对重复性工作的统一,因此,在重复性大、可变性小、较具流程性的行业更适合标准化,旅游业和快餐业就是服务标准化的典型行业。同样,在公共服务领域,那些重复性大、流程性强的行业,特别是条条、垂管部门,诸如基层工商所、派出所等,可以最先进行试行和推广公共服务标准化。

2.公共服务标准化应该有自身明确的界点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公共服务标准化之所以能够从一般的服务标准化中剥离出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在标准化建设的进程中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发展阶段,就是因为公共服务标准化具有不同于一般性的服务标准化的个性特征。公共服务标准化首先是可以辨识的,然后才是可执行的、可持续的和可扩散的。前些年的探索,由于缺乏国家层面公共服务标准化统一体系的指导,一些地方政府主要根据企业质量标准体系要求和GB/T 24421.2服务业组织标准体系进行设计。如陕西省养老保险标准化试点中,根据企业标准化工作要求建立了“三横一纵”的养老保险经办服务标准化体系:“三横”即技术标准体系、服务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北京东城区在国家级城市公共服务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中,也是以GB/T 24421.2-2009《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2部分:标准体系》为依据开展了13个示范项目标准体系建设工作。ISO质量管理体系导入政府管理已有10多年,一度轰轰烈烈,最终成效较为一般。究其原因,就有迁移过程中的适配性问题。ISO质量管理体系是从企业生产管理中提炼出来的质量管理标准,是为适应大型企业流水线式的、稳定的、精确的工作性质而制定的。将产品技术为对象的ISO质量管理体系导入行政服务机构,用企业精神改造政府,就有一个如何与政府的实际工作兼容的问题。前车之鉴,公共服务标准化推进的过程中,更要注意这个问题。

应该说,热身中的相关政策文献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也在一些地方积极地表现出来。不论是《政府部门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指南》(征求意见稿)还是《质量管理体系 地方政府应用GB/T 19001—2008指南》(征求意见稿),都在强调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隔层皮”的问题。将GB/T 19001—2008的技术语言“转化”为政府工作人员更为熟悉的语言,为地方政府提供一个通用的质量管理模式,以便于通过交流,提高整个地方政府社会管理的质量。二是“两层皮”的问题。把GB/T 19001—2008中规定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与地方政府的具体实际工作深度融合,切实改进地方政府的工作,推动地方政府的管理水平向更高的层面提升。

3.公共服务标准化界点勘探的困惑

对《公共服务标准化指南》(征求意见稿)进行分析,目前还看不出设计的个性特征所在。从体系上看,整体框架基本沿用服务业组织标准体系。从基本构成要素来看,具有明显的对应性。大部分的要素只是在原有的服务字眼上,加上“公共”二字。如服务提供规范、服务评价与改进标准、安全与应急标准以及服务保障体系的信息标准等等。有些要素也只是做了个别字词的调整,无关大碍。如服务通用基础标准体系改为公共服务基础标准,服务保障标准体系的人力资源标准改为公共服务人员资格标准,服务质量控制规范改为公共服务质量标准,如此等等。

实际上,即使是原有的框架体系,按照严格的格式规范要求,也需要进一步推敲。热身中的通用框架设计也没有对此进行完善。以《行政服务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2 部分:标准体系与编制规则》国家标准为例,行政服务提供标准体系的结构包括行政服务提供规范、行政服务过程控制规范、行政服务评价与改进标准。这里,存在种属概念重合的问题,作为一级标题的提供标准和作为二级标题的提供规范实际上是重复的,同语反复,逻辑不严密。一种较为可行的修正方式是在“行政服务提供规范”这一术语当中添加定语,进而缩小外延,使得标准体系结构更为严谨。

三、理念与实务:顶层设计必须面对的挑战

在高层即将推出公共服务标准化通用框架的前序阶段,设计过程要反复推敲、充分酝酿。笔者认为,至少要在理念上解决公共性和政府主导性这两个基本问题,在规范上要考虑因此而引发的诸多操作性问题。

1.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公共性问题

政府代表社会履行公共职能,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涉及到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文化背景等综合因素,公共服务标准化区别于一般性的服务标准化,最重要的就是公共性问题。

首先,在导向上,公共服务标准化更注重公平、正义等价值理性的因素。公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作为公共服务领域的公平,应该是尽可能使得受益群体最大化,受益对象利益最大化。

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担当社会责任,必须讲究顾客回应。但企业本质上是一个盈利性组织,企业通过市场机制提供服务,是为了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企业运用标准化的管理方法,直接体现的是工具理性。企业通过标准化改进服务流程,统一服务标准,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进行成本管控,提升盈利空间。为了实现盈利目标,为了满足日益多样化的顾客需求以及应对激烈的行业竞争,企业会将标准化和个性化相结合,细分市场,为顾客提供标准化的个性服务。企业会根据市场需求提供不同层次的标准水平,不仅满足一般的服务需求,而且为特定群体提供高层次需求。标准化本身属于技术范畴,但在公共服务领域,随着公共行政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过渡,公共服务标准化必须同时兼顾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要将价值理性作为公共服务的永恒主题,要体现对公平、责任与回应性等价值理性的关注。目前,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服务能力还有待提高的情况下,公共服务标准化的领域必须侧重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标准水平还比较低,具有基础性的特点。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应该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基本目标,可以减少公共服务的地域、人群、性别等的分配差异。通过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促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以绩效合同标准为例,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核心竞争力的凸显和信息化的应用,服务外包已经成为现代服务业的一种新业态,“即企业将信息服务、应用管理和商业流程等业务外包给企业外第三方服务提供者,以降低成本、优化产业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2]在服务供应链管理环境下,服务企业积极与上游的功能型服务提供商、下游的客户密切协作,而合同管理就是联系彼此的纽带。合同管理标准主要是指服务业组织将顾客需求形成文件或口头协议,达成一致并组织实施整个过程的相关标准,包括采购合同、信贷合同、租赁合同、劳务输出合同和服务提供合同等。在公共服务领域,随着政府治理和改革浪潮的兴起,以传统的等级式官僚体制为组织载体的公共服务提供形式逐渐走向网络化治理,政府绩效合同也进入公共部门。“政府绩效合同是指政府在内部要素及外部公共关系处理过程中利用合同化的管理模式对相关的绩效做出的合同规范,以达到公共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目的。”[3]公共服务绩效合同管理与一般的企业合同管理的区别不仅在于主体不同,关键在于目标导向的不同。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合同标准体现了对经济效率的追求。而公共服务绩效合同标准要遵从工具和价值的双导效应,不单关注经济、效率,更要在合同要素中渗透对公平、正义、效益等价值标准的追求。如政府与社区医疗机构签订医疗服务供给合同,合同框架要从公众所享受的福利角度出发,考虑到社区居民的就诊行为是否有所改善、是否享有公平就诊机会,社区医疗机构的技术及硬软件是否能满足当地社区居民的要求,从公平、服务、责任性等角度较为全面地反映合同的履行绩效。在这个框架下,具体制定医护人员态度、病人就诊满意度、社区居民就诊意愿百分比、医疗费用合理度等合同标准。

其次,在过程中,公共服务标准化更加需要公开与参与。标准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公开与参与的过程。标准的制定需要广泛征求主体和对象各方的意见,反复磋商、认真讨论。在组织实施过程中,需要动员宣传、理念导入和试点推行。比较而言,公共服务标准化比一般性服务标准化需要更加广泛的公开与参与。

以信息化标准为例,根据《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和《公共服务标准化指南》信息标准分类,从信息化功能角度,可以将服务信息化标准分为信息应用标准化和信息管理标准。无论是计算机技术领域的标准化,还是信息采集、处理、使用和管理的标准化,信息公开一定是核心内容。在服务群体上,服务企业信息公开的主要对象是其产品的消费者,具有群体性,信息公开的程度取决于企业对产品和企业形象的宣传力度,因此,企业信息公开标准程度差异性大。在服务企业的信息管理标准上,主要是重视信息采集和发布标准,比较缺少信息互动的要求。而公共服务信息公开的主要对象是社会公众,其内容涉及到与公众生活各方面息息相关的领域,是公众行使对公共部门履行职能知情权的表现。正如王锡锌指出,“在当代政府的行政过程中,政府具有极为广泛的管理和服务性职能,与这些职能相对应,政府通过运用行政权力和公共资源收集、处理、保有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本质上是‘公共财产’。如果政府垄断这些信息,就必然加剧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公众失去有效参与行政过程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知情权’是公众‘参与权’的前提。”[4]公共服务信息公开是公共部门合法性和民主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阳光政府和透明政府的现实需要。因此,公共服务信息化标准更加重视信息公开、阳光政务,包括信息公开的时效性、真实性、权威性和全面性,以减少公共服务质量信息在供求双方的不对称,达到管理过程和结果的可控性和可测性。在参与方面,政府期望公众通过门户网站、互动热线、电子邮件等进行政策咨询和政策参与,打造“开放政府”和“积极服务型政府”。

再以安全与应急管理为例,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变革期,社会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使公共危机管理已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能,公共危机的处理能力已经成为政府能力的重要指标。相对于企业危机管理,公共危机管理更具有多元参与的开放性。企业具有产品差异大、顾客群体细化和组织分散性的特点,企业危机的危害范围相对较小,具有区域性和行业性。而公共危机的作用对象是社会大众,波及面广,可以在短时间产生巨大危害。企业追求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与其他企业更多的是竞争关系,在企业危机爆发时,除非面临收购和兼并,一般不太容易得到其他企业和社会公众的援助。因此,企业危机管理主要是自身的管理,其标准化涉及面也主要是企业内部进行危机处理的标准化,具有内部性。而公共危机面向社会公众,具有共同利益,当危机发生时,除了政府利用权威进行资源调配外,企业、非政府组织、海外人士、普通公民都将参与到公共危机的应对中。在参与的过程需要更多的公开,以便了解配置、协调利益。

2.公共服务标准化的政府主导问题

[2]刘伟华.刘希龙.服务供应链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 40.

Liu Weihua, Liu Xilong. Servic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Beijing: China Supplies Press, 2009. p40.

[3]卓越.政府绩效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51.

Zhuo Yue. Introduction to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7. p151.

[4]王锡锌.公众参与和行政过程:一个理念和制度分析的框架[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 115.

Wang Xixin.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Processes: A Framework of Concept and Institutional Analysis. Beijing: China Democratic and Legal System Press, 2007. p115.

[5]郝素利,李上,丁日佳.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国内外比较及对策研究[J].商业时代,2011(6).

Hao Suli, Li Shang, Ding Rijia.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Public Service Standardizat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Commercial Times, 2011(6).

[6]石国亮.服务型政府 中国政府治理新思维[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8. 230.

Shi Guoliang.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the New Thinking of Chinese Government Governance. Beijing: Research Press, 2008. p230.

[7]李上.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及评价模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Li Shang. The Research of Public Service Standardization System and Evaluation Model.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China Mining University, 2010.

[8]张明兰,王晓燕.服务标准化的特征和对策研究[J].上海标准化,2009(11).

Zhang Minglan, Wang Xiaoya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ervice Standardization. Shanghai Standardization, 2009(11).

[9]李晓林.从城市公共服务标准化实践看GB/T24421.2的适用性[J].标准科学,2010(12).

Li Xiaolin. The Applicability of GB/T24421.2 From The Standardization of Urban Public Services Practice.Standard Science, 2010(12).

(责任编辑 于 晖)

Strategic Thinking of Top-level Design for Public Service Standardization

Zhuo Yue Zhang Shiyang Lan Lijuan

[Authors]Zhuo Yue is Professor at School of Public Affairs,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Zhang Shiyang is Doctoral Candidate at School of Public Affairs,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Lan Lijuan is Teacher at School of Finance,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作者:卓越 张世阳 兰丽娟

上一篇:交际教学法论文范文下一篇:中医学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