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优化标准论文

2022-04-18

摘要: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我国机械产品设计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由于机械结构优化设计对机械产品质量和性能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设计人员必须深入分析影响机械产品性能的内外部因素,才能设计出性能优良的机械产品,促进我国机械产品设计领域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是就机械结构优化设计的应用趋势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产品设计优化标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产品设计优化标准论文 篇1:

建立健全企业标准体系,提高企业标准化水平

【摘 要】在全球经济加快一体化的进程中,技术标准被视作高科技产业链条的首要环节,“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已经成为了广大企业的共识。本文对建立健全企业标准体系的要求、思路和建立标准体系的原则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详细的阐述了标准体系结构优化的几种方案,指出了标准体系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提出了建立健全企业标准体系,提高企业标准化水平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致胜的有力武器。

【关键词】企业标准体系;结构优化;标准化管理

一、建立企业标准体系要求

企业标准体系是企业范围内所涉及的各类标准按其内在联系遵照统一协调优化的原则建立的适应企业发展需求、持续有效的有机整体,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必要条件和实现科学管理的基础,也是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是提高企业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更是保障生产安全、维护职工健康和强化环境管理的重要措施。企业为了加强科学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建立起围绕企业发展方向、发展战略的符合企业经济运行状况的、科学的标准体系。以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科学化运作,推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有序化、标准化,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一个企业要建立健全企业的标准体系就必须要做到:

(1)企业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必须紧密围绕实现企业发展战略和总方针的要求,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特别是有关标准化的法律法规和行业内强制性标准的规定。(2)企业标准体系要以技术体系为主,包括有为实现技术标准要求而建立的管理标准体系、工作标准体系、以及各项标准化要素在内的企业标准体系。(3)企业标准体系应该是最先进的科学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成果,应不断优化企业标准体系结构,适时淘汰一些体系内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低功能要素,要及时补充新的高功能要素,使企业的标准体系始终处于整体最佳状态。(4)为了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实力,要认真的贯彻执行国家标准以及采用国际标准的重要技术经济政策,在制定企业标准体系时,尽可能优先采用国际标准,创造条件优先等同采用国外先进标准,以全面实现标准化与国际接轨。

二、建立标准体系思路与原则

企业标准体系是用图表的形式把一个企业已有及应有的各种标准,按照标准的类别、性质、适用范围以及标准之间的内在联系,分层次逐项地排列起来的相互依存、彼此制约、不断优化和完善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的图表,简称标准体系表。标准体系使企业内部的各类标准层次化、合理化、规范化、科学化,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了一套必须遵守的层次清晰、功能完备的企业标准目录。企业标准体系是企业组织生产、技术研究和经营管理的依据,是企业提升竞争实力的法宝。根据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组建一个规范、合理、有序、科学的技术标准体系,对企业产品质量控制及减少生产消耗,降低资源的浪费、提高企业竞争实力具有现实意义。

企业标准体系的建立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企业标准化管理办法》,并以国家标准GB/T15496-2003《企业标准体系要求》、GB/T15497-2003《企业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GB/T15498-2003《企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和GB/T19273-2003《企业标准体系评价与改进》为依据,同时按照简化、统一、协调、优化的设计要求,考虑到有效地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对标准化的需求,顾及到企业运行的整体效益,从而建立体现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具有明确目标易于动态管理的企业标准体系。

三、确定标准体系结构的优化方案

为了使企业标准体系结构趋于更加科学、合理、完善,企业要对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进行了充分研讨论证,对体系结构的合理性、科学性、适用性、完整性广泛征询意见。确保所建立的标准体系有具体明确的目标,拥有最佳的系统效应。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全面的作业依据和技术基础,从而实现企业总的生产经营方针和目标。建立标准体系应防止片面的追求数量,忽略对体系结构的优化。只有经过优化的体系结构才能产生良好的系统效应,才能提高企业的标准化水平,发挥标准体系的整体效益。结构优化方案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标准体系优化的结果和整体功能。结构优化是对企业的标准化工作进行宏观控制的一项重要工作。企业标准体系的结构优化方案主要有以下的几种方法:

1.协调原则。企业的标准体系是由一个个单项标准按照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一个有着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因此在其中的任何一个标准发生变化的时候,其他的也相应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企业标准体系越是复杂,各单项标准之间互相影响和制约就越大。只有通过协商途径进行解决,使相关标准之间重新建立起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关系,确保结构状态永远保持相对稳定,发挥最佳的系统效益。标准化协调原则是标准体系结构优化的主要方法。

2.编制标准体系表。编制企业标准体系表是将现有的标准组成一个相互依存、彼此制约、不断优化、完善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的图表。建立标准体系表可以使企业内部的各类标准层次化、结构化。标准体系表不但反映了企业范围内所有组成企业标准体系的标准全貌及各标准之间的关系,也反映了整个体系表的层次结构和各类标准的数量。不仅可以分析标准体系当前的结构状态,而且可以进行动态协调管理,建立标准体系表是结构方案优化的重要手段。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的体系表应该具有如下的特点:(1)完整性。体系表的组成力求完整、配套,基本覆盖企业所有产品领域,做到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充分体现标准体系的全貌,以及各标准之间的关系。(2)科学性。体系表编制应该是层次清晰,结构合理,图表配套,并根据各行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及时的扩展和补充,以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趋势,确保标准体系表永远适应企业发展需求。(3)动态性。标准体系表要易于实施和日后监督检查,便于对影响企业发展经营的标准进行纠正和预防,保证企业标准体系动态、持续的改进,发挥最优的性能。(4)合理性。企业在制定企业标准体系表时,要充分考虑各标准之间的约束性、实践性和国际性。根据协调原则优先等同采用国际上先进的标准。使得建立的体系适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3.综合标准法。它是建立企业标准体系,发挥系统效应的一种有效方法。该方法主要是从系统整体功能、系统效益和优化目标出发,舍弃一些在标准体系中功能低的标准要素,再对剩余的单个标准的功能进行识别,按照各自功能和体系结构的制约关系,把若干各标准要素进行综合考虑,有机的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标准要素并使之与相关的标准要素相配合,构成理想的优化系统结构,从而使得建立的标准体系发挥最大的系统效应。

4.建立层次结构。这种方案是在企业的范围内,在若干单项标准中提取共性特征的标准建立成为共性的标准,排列在各项被提取的各项标准之上,构成不同层次的有排列的层次结构体系。该种结构具有较强的增值能力,通过层次结构建立起来的体系比不分层的体系稳定,抗干扰能力强,可以增加更多的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类标准,该种方案本身就是一种结构的优化方法,建立层次结构标准体系结构需要的信息资源也比较小。建立层次结构是一种十分理想的结构优化方法。

四、标准体系在企业运作中的作用

标准就是利润的最大化。自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企业面对的关税壁垒在减少,但技术壁垒更加森严。建立完善的企业标准体系是企业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将在企业标准化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一:有利于企业领导、管理者和科研人员直观地全面了解本企业标准的构成现状(已有的、空缺的、未来应发展的),为标准制修订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其二:有利于企业领导和归口管理部门便捷地综观标准体系全貌,根据需要安排企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计划提高标准化工作水平;其三:有利于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全方位融入市场,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增强企业的抵御风险的能力。企业标准体系全面描绘了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发展蓝图,展现了企业标准化发展水平和存在的不足,有助于唤起企业各层次领导对标准化工作的关注、重视、支持和参与。有利于提高全员的标准化意识,促进企业标准化建设,提高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水平。

实施企业标准体系是企业重要活动之一,企业标准化活动可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保持高度统一,从而获得最佳秩序和经济效益。设计企业标准体系是为了获取最佳经济效益。虽然建立企业标准体系不能直接创造经济价值,但是却创造出了无穷的、潜在的、持久的经济效益。企业标准体系是技术发展与产品发展的产物,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中形成,为产品质量提供可靠的判定依据。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冲激下,要适应市场的变化,就必须建立起与市场需求相一致的企业标准体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体现企业总体战略规划的标准体系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动力,是企业取得胜利的保证、占领市场的法宝。

五、结语

建立完善的企业标准体系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企业发展战略和目标,展现企业标准化工作全貌,反映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存在的差距和薄弱环节,为制、修订标准提供依据,为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供指南。此外,企业标准体系可为科研设计人员提供详实、可靠的标准信息,有助于更好地为企业产品设计和开发提供服务,有利于促进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的研究推广,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建立健全企业标准体系,提高企业标准化水平是进行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

参 考 文 献

[1]刘少云,林红亚.《标准体系表》及其编号法模式研究[J].中国标准化.1995(5):24~26

[2]牛金江.企业标准化体系与管理体系整合探讨[J].中国标准化.2005(6):31~32

[3]姜利.企业标准化体系与质量体系的关系[J].中国标准化.2003(9):69~70

[4]赵延赞,张广平.企业标准化浅谈[J].河北煤炭.2004(4):49~5

作者:赵玉明

产品设计优化标准论文 篇2:

机械结构优化设计的应用趋势研究

摘要: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我国机械产品设计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由于机械结构优化设计对机械产品质量和性能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设计人员必须深入分析影响机械产品性能的内外部因素,才能设计出性能优良的机械产品,促进我国机械产品设计领域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是就机械结构优化设计的应用趋势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机械结构;优化设计;发展趋势

引言

机械产品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以及产品复杂程度的逐渐上升,彻底改变了机械产品传统的单一品种大批量生产的方式,促进了机械产品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的转变。作为新经济常态下的机械制造企业来说,必须加大机械产品设计中先进技术应用的力度,才能在有效缩短产品生产周期、降低机械产品生产成本的前提下,确保机械制造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占据有利位置,提高机械制造企业的经营效益。

1、机械结构优化设计内容

1.1机械结构尺寸优化

工业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机械产品性能的全面提升。隨着工业生产对机械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机械制造企业在设计机械产品时,必须充分考虑产品设计尺寸对机械产品性能产生的影响。由于传统机械产品设计主要是采用零部件组合的设计方法,一旦其中某个部件的规格或尺寸无法达到设计标准,必然会影响到机械产品的整体性能。另外,机械产品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磨损问题,为了降低磨损问题对机械产品运行性能产生的影响,机械产品设计人员,必须合理运用计算机技术,详细记录机械产品的尺寸和性能参数等相关数据,为后期机械产品设计优化工作的开展提供准确无误的数据依据。

1.2结构设计形状优化

机械产品形状是影响其性能的关键因素,设计人员在设计机械产品时,应该通过对机械产品结构、形状的全面优化,才能达到有效提升机械产品性能的目的。由于机械产品结构形状的优化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尤其是在机械制造行业中,不同型号、不同性能机械设备其内部结构以及外部形状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设计人员优化机械结构设计工作的难度。自从上世纪80年底开始机械结构优化设计在我国机械制造领域兴起之间,无数专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应用,对机械产品结构设计进行了全面的优化和完善,有效提升了机械产品结构设计的质量。

1.3多学科结构的优化设计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各个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为机械产品结构优化设计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支持。由于传统单一学科下的机械产品结构设计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产品结构优化设计的要求。因此设计人员在开展机械产品结构的优化设计工作时,应该将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学科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各个学科的优势,提高机械产品结构设计效果,促进我国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1.4结构设计拓扑优化

传统的机械结构优化设计注重的是结构参数方面的优化,忽略了针对拓扑优化的研究。随着机械制造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设计人员针对拓扑结构的深度研究,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目前,我国机械结构优化设计过程中,着很多拓扑结构的优化设计主要集中在机械产品的连续结构与离散结构等几方面。通过对机械产品结构孔洞数量、形状、分布特点等进行优化和升级,不但保证了连续拓扑结构优化的要求,而且达到了有效提升机械产品性能的目的。

1.5机械结构设计

机械产品结构优化设计中采取的动态性能优化策略,指的是机械结构受到外力作用后,外形发生的变化和运动参数。机械制造企业在机械产品结构优化设计过程中,必须通过对机械产品进行动态性能的优化设计和完善,才能在有效提高机械产品工作强度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延长机械产品的使用寿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机械结构优化设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机械制造企业在理论依据的支持下,合理的进行机械结构的优化设计工作,提高了机械结构优化设计的效果以及产品质量,加快了机械制造行业向系统化、科学化方向发展的速度。

2、机械结构优化设计发展趋势

2.1设计能力的发展方向

(1)建模能力。为了促进设计人员机械结构优化设计和建模能力,设计人员在机械结构优化设计过程中,必须合理运用数学方法,提高自身的建模能力和水平,为后续机械结构优化设计工作的开展提供准确无误的数据依据。(2)求解能力。首先,求解能力也就是解决机械结构优化设计中各种设计模型模型所具备的基本能力。设计人员在机械结构优化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变量优化设计的重要性,针对随机变量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影响机械结构优化设计的随机性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才能确保随机变量优化结果满足机械结构优化设计工作的要求。其次,确定随机变量。明确随机变量目标函数,根据随机模型求解随机变量的数据,并将其合理的应用于机械结构优化设计工作中,确保机械结构优化设计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提高机械结构优化设计的效果。(3)设计后处理能力。设计后处理能力也就是评估设计结果的能力,其涉及到了机械结构优化设计到图形输出的全过程,这一环节工作的有序开展,对机械结果优化设计工作的开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2多学科协同优化设计

所谓多学科系统优化设计策略,实际上就是将算法、寻优搜索策略、数据分析管理等集成在一起,构建完整的机械结构优化设计方案,提高了机械结构优化设计的协同性水平。首先,分解与分析。分解和分析针对的是机械结构优化设计,设计人员在开展机械结构优化设计工作时,将分析系统分解为不同的子系统,然后分析各个子系统的变量、设计函数构成等元素,提高了机械结构优化设计方案的准确性,满足了机械产品的性能要求。其次,综合与协调。设计人员在进行机械结构的优化设计工作时,必须严格按照各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的关系和数据计算结果,调控机械结构优化设计策略,保证了机械结构优化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工业生产领域的全面发展,各个行业对机械产品的需求量也随之越来越大。作为新经济常态下的机械制造企业来说,应该合理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优化升级机械结构设计方案,提高机械产品的设计效果和质量,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吴金灯.探析机械结构优化设计的应用及趋势[J].机械管理开发,2021,3612:308-309+312.

[2]董雪,王刚.机械结构优化设计的应用与趋势[J].设备管理与维修,2021,12:130-132.

[3]何海申.机械结构优化设计的应用及趋势探究[J].科技风,2020,03:162.

作者:黄瑞

产品设计优化标准论文 篇3:

智能化技术在电子工程中的运用研究

【摘  要】电子工程应用智能化技术,可以有效实现对系统的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使电子工程动态与静态功能得到了有效管理和完善。同时,智能化技术的神经网络与逻辑程序,可以精准排除故障,解决系统运行存在的各项问题,进而全面提高电子工程工作效率。当前,智能化作为新兴的先进技术,正逐渐向多功能和集成化方向发展,并通过运行效率的持续完善,有效推动了电子工程行业的全面发展。本文以下主要围绕,智能化技术在电子工程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在总结具体实践应用的基础上,对电子工程智能化发展方向,提出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智能化技术;电子工程;实践应用

1引言

智能化技术在电子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可以有效提高电子工程行业的工作效率,降低生产资源消耗。电子工程又称为信息或弱电技术,涵盖了电子技术、控制技术、调整技术、电测量等技术,主要研究领域为电磁场、通信、电路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是面向电子领域的工程学。目前,将智能技术应用在电子工程发展中,可以将机械与人类智慧进行有效融合,实现对电子工程的自动化、智能化管理。而电子工程的智能化发展突破了传统技术限制,自动化代替了人为操作,增强了电子系统的運行的稳定性。同时,智能化技术可以整合系统电子指令和操作模型,最大限度降低影响因素的干扰,提高了自动化控制的稳定性;并且智能化代替传统控制算法后,可以依据电子工程行业的生产变化,进行合理动态调整,确保各个生产环节的精准性和一致性,确保电子工程复杂结构的稳定性。

2智能化技术在电子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2.1智能化技术对电子工程产品设计的优化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电子工程产品整体设计质量,全面优化产品的设计工序,因为,电子工程传统产品设计流程和技术结构复杂多样,设计时受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造成产品整体的合格率较低,由于产品设计完成后修改设计缺陷的难度较大,对产品的后续修改和使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电子工程中智能化技术的融入代替了传统算法,智能化技术与CAD等辅助软件的配合使用,可以对电子产品的性能进行而快速的优化和计算,避免了传统产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智能技术的应用在缩短设计时间的同时,提高了电子工程产品的整体设计质量与设计水平,并在完善的设计方案基础上,进一步对产品的设计工序进行优化。

2.2智能化技术对电子工程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控制

智能化技术在电子工程中应用,可以拓宽信息交流范围,实现对电子工程系统的智能化与自动化控制,但传统电子工程机械化的操作方法,并不符合人类的操作习惯,因此,电子工程应用智能化技术,需要对用户界面图形进行有效优化,智能化可以实现系统的无人远程控制和自动控制,促进电子工程系统用户之间的关联性。其次,相关技术专业人员在应用智能化技术时,可以通过智能系统实现与客户的直接对话,而智能化技术会在动态实践操作过程中,持续对系统的各项性能进行优化完善,不断加强技术人员之间以及和客户的对话交流。此外,电子工程应用智能化技术,必须要实现可视化计算过程,确保处理数据过程中的优化处理,从而更快的显示出完整数据供技术人员分析理解,实现信息交流速率的全面加快,将数据以更为直观的多种方式表达出来。

2.3智能技术对电子工程各项故障的判断

电子工程应用智能技术,可以对各类问题故障进行有效判断,提高故障排除的精确性,电子工程系统设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在各种不同情况的故障问题,由于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传统排除故障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延长排除故障的时间,对电子工程系统的稳定运行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最终导致生产效率下降。而应用智能化技术可以建立多项设备诊断系统,极大的提升了故障诊断效率和精准性。例如,模糊逻辑程序与专家系统等,可以辅助技术人员快速精准判断故障位置,从而有效解决系统存在的故障问题,确保电子工程系统的稳定运行。

3智能化技术在电子工程中应用发展方向

3.1电子工程智能化性能发展

智能化技术的性能,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由于电子工程系统的运行效率,直接受智能化技术性能的影响,只有实现电子工程智能化技术性能的高效化,才能确保整体行业持续的上升和发展。因此,电子工程行业要建立动态的性能高效化指标,将CPU以及相应配套系统融入,电子工程管理系统,对静态与动态功能进实时改善,从而不断提升智能化技术系统各项功能的精确性[4]。其次,要最大限度拓展优化系统管理内容,切实满足不同的生产流程的需求。因为,电子工程系统是由数控和群拉系统构成,只有采取模块化设计,实施全面的系统功能覆盖,才能保证两类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效能的最大发挥,从而依据生产流程适应不同的要求。

3.2电子工程智能化功能发展

电子工程智能化发展要切实加强人机交互功能的完善,友好便捷的人机交互工具,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能加强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个性化操作,并满足不同用户的生产需求。人机交互工具主要是指交互界面的友好性和易操作性,相关技术人员应当不断加强,对电子工程系统界面的优化,确保不同的用户可以从直观友好的界面下,进行便捷高效的操作。同时,技术人员也可以通过直观易懂的交互界面,充分掌握精准的系统反馈数据以及各项功能,并发挥应用价值,实现人工与智能的有效融合。此外,要实现电子工程系统的可视化,因为,可视化系统能将编程化操作和模拟操作数据,转换为直观的图片和文字,有利于对数据结果的分析对比,提高数据的精准性和工作效率。同时,电子工程智能化要实现控制功能的个性化,增加控制功能编程模块,有利于技术人员应智能技术对系统性能进行调试,满足不同系统流程需求,使自动化智能化控制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扩展性。

3.3电子工程智能化体系发展

集成化和系统化是电子工程智能化发展的主要趋势,电子工程系统可以应用高性能的集成芯片,提高系统的运行速度,有效对自动化控制系统运行效率进行调节。首先,为了更好的显示电子工程系统的各项反馈数据,必须要加强对智能化LED技术的有效应用,切实提高控制软件的运行速度和数据显示功能,促使电子工程智能向结构化方向发展。其次,电子工程系统采取模块化方法,可以对智能化体系进行调整,依据系统性能要求集成不同功能模块,建立不同层次的数控系统,有效实现对系统集成化和标准化功能的控制,提高数控系统能力。现阶段,智能化技术作为新兴的信息技术,在电子工程中应用,主要向多功能方向发展,功能覆盖范围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电子工程智能化发展,要不断对各项技术功能进行优化整合,最大限度发挥出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价值。

4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信息时代大发展的背景下,智能化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获取广泛的应用实践,不仅可以提高社会经济建设水平,还能有效推动现代工业生产效率的发展提升。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工程智能化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从智能化技术应用实践角度来看,电子工程应用智能化技术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系统稳定性操作,使电子工程产品设计工序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促进了电子工程整体生产质量的发展提升。

参考文献:

[1]赵家欣.PLC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

[2]刘春霖.凭证无纸化人工智能技术在银行业务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132(10):265.

[3]张璐.现代化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探讨[J].南方农机,2016.49.301(09):138.

[4]杨金劳.Web数据挖掘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2):188-188.

[5]王焕廷.计算机技术在智能化工程中的运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132(10):158.

作者:刘晓辉 王东坡

上一篇:书香氛围校园文化论文下一篇: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