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建筑设计标准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城市扩展模式对城市活力的影响分析与调控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扩张及其带来的城市社会经济不均衡、资源利用不高效等问题受城市规划和管理决策者的持续关注。城市发展和规划目标从传统的追求土地经济向理性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品质等方向转变。城市发展转型期对城市扩展管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活力品质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因而对城市扩展规律和特征的把控尤为重要。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得城市新增建设需经历较长时间的培育达到成熟,现有的城市扩张研究难以全面客观地把控城市物质环境阶段性特征,也没有将活力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定量化地研究城市扩展阶段性模式特征对城市活力影响机制,给出精细化规划管控标准,以指导城市规划有序实施。针对现有对城市扩展度量指标体系的研究“混合性有余,逻辑性不足”和对城市活力影响机制研究“引导有余,量化不足”的问题,本文以辅助规划实施评估为目标,以武汉都市发展区1796个社区单元为对象,对都市发展区整体和社区级城市空间扩展物质环境特征进行了阶段性把控和模式划分,并探讨了城市扩展阶段性特征城市活力的影响机制,开展了基于城市扩展模式的差异化城市活力调控量化分析。研究内容和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多维多尺度的城市扩展指标体系构建和扩展模式划分以城市开发周期理论为基础,从“城市开发—城市形态—城市功能—城市活动”等城市物质空间环境的四个维度和“扩展效益”维度出发,构建了纵连“市区—街道(组团)—社区(控规单元/街坊)”三个尺度、横跨“城市开发—城市形态—城市功能—城市活动—扩展效益”五个维度,涵盖用地、道路、建筑和设施四类物质环境要素,及社会、经济、政策三大效益在内的城市扩展多维多尺度度量指标体系,测度了武汉都市发展区市级尺度和社区级尺度的城市扩展特征。1989-2017年,武汉市经历了“工业发展期、工业提升期和结构优化期”三个阶段,城市发展空间格局与各轮规划一致,但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大大超出规划预期。工业发展期,建设用地和建筑面积增速最快,建筑密度大幅增长,城市以横向扩展为主,发展主要集中在主城区重大公共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主城外的沌口、阳逻及关山工业区;城市扩展以边缘式及跨越式为主,紧凑度低、形状复杂化,城市向三维空间延伸。工业提升期内,建设用地和建筑面积增速降低,建筑密度大幅下降,主城内建设居住组团,主城外建设卫星城镇,城市向多中心组团结构发展,城市建设遍地开花;城市用地紧凑度显著降低、形状趋于复杂化。结构优化期内,城市用地和建筑扩展增速,建设强度大幅增加,主城产业更新升级,工业外迁,新城主要承接主城工业和周边乡镇人口;城市建设集中,主城外形成相对独立的六大功能新区,城市用地紧凑度上升,形状趋于简单化,城市道路形态和建筑形态紧凑度均有较大提升;除绿地广场用地之外,其他功能用地配比符合规划设计标准,用地多样性水平整体提升,建筑多样性下降,在徐东、南湖、关山等片区尤为明显,表明该区域内各功能建筑增长不均衡,可能导致功能单一,活力不足、交通拥堵等问题。除中小学向主城收敛集中、湖泊可达性保持不变,其他各类设施可达性均有提升。城市扩展的人口紧凑度水平较低,经济效益俱佳,地均GDP增长11倍;除绿地与广场用地,其他各类人均功能用地指标合规率逐步提升至达标。将社区级城市扩展模式划分为七个类别:Ⅰ类成熟住宅小区,Ⅱ类是亲水产业发展区,Ⅲ类为配套完善的成熟社区,Ⅳ类为城市非集中城镇建设区,Ⅴ类是新城组群集中产业培育区,Ⅵ类是功能单一的紧凑型居住社区,Ⅶ类属于配套服务完备低质的居住区。(2)城市活力测度与评价基于餐饮、酒店住宿、景点游憩和商务办公等互联网大数据,从居住、就业、交通、游憩等基本功能出发,分别测度城市各类基本活动的集聚水平,形成城市综合活力,城市综合活力水平轴线蔓延和圈层式的特征明显。基于城市活力营造理论,从“混合度—街道尺度—建筑包容性—集聚度”等四个维度出发,构建城市活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城市活力综合测度指标;四个维度中,重要程度依次为:集聚度、建筑层数和多样性、建筑多样性(包括房价多样性和年代多样性)、街道尺度(道路形态)、混合度(人口集聚、建筑)。通过相关性检验,发现两个活力指标相关性较强,在部分新城区或新的建设成熟区域存在一定的偏差,与城市发展的阶段性和过程性相关,人类集聚需经历缓慢持续的自发性过程。基于活力理论的城市扩展测度综合指标更偏向活力营造要素的完善程度,而基于个体互联网大数据的活力更能真实反映人类实际活动特征,因而基于个体数据的活力测度在部分新建区域会弱于基于理论的综合活力指标。(3)城市扩展模式对城市活力的影响分析从城市扩展各维度的物质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等外部环境因素方面出发构建了城市活力影响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运用相关性检验探索外部环境因子和城市扩展各维度特征因子与城市活力的相关性关系。研究发现8个外部环境因子与城市活力均显著相关,其中人口密度和平均房价与城市活力的相关性最强;城市扩展各维度测度指标体系中,仅建设强度、绿地与广场用地占比、旅游景点可达性和就业可达性与城市活力水平不相关,其它特征因子均显著相关。考虑城市活力的空间自相关性,通过运用空间滞后模型(SLM),得到显著影响城市活力的15个因素,可解释城市活力的91.34,其中活力的传导效应可解释83%。城市扩展各维度对城市活力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城市活动维度>城市开发维度>城市形态维度>城市功能维度,最后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从具体指标来看,城市活力促进因子中,居住区商业设施可达性>建筑面积增量>商业用地面积占比/公交可达性>建设强度/建筑密度/公园可达性/房价异质性>湖泊可达性;城市活力抑制因子中,建筑密度增量>居住小区级商业设施可达性>建筑形态指数>房价多样性>道路形态指数>建筑面积。(4)基于城市扩展模式的社区活力提升差异化调控研究综合城市扩展模式四个维度的特征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构建了城市活力调控指标体系。通过分析武汉都市发展区各活力强度水平下调控指标的集聚特征,以及各指标值范围内城市活力的分布特征,确定各调控指标的影响阈值。其中城市开发维度的建筑密度呈正相关关系,阈值为20%;城市形态维度的两个削弱因子经检验,成为高活力水平的促进因子,影响阈值范围分别为道路密度交叉口数30-150个/km~2,建筑层数5;城市功能维度商业用地占比呈现出不稳定的阈值效应,范围为10%-70%;城市活动仅公交可达性、局住区级商业可达性呈现出阈值效应,阈值分别为0.9和0.55;社会经济维度,房价多样性未呈现出阈值效应,但房价异质性呈显著不稳定阈值效应,范围为500-2000元/m~2。针对各城市扩展模式下的城市活力特征,结合城市规划,提出差异化的活力提升建议,使得不同城市扩展阶段和模式下的社区建设在保持活力水平的前提下合规有序地开展。对于Ⅱ类中等活力水平的亲水性产业发展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其次加强提升商业配套水平;在建设中可围绕周边水资源优势开发周边产业,同时着重完善居住区级商业设施和公共交通设施配建,引入多样化的住宅产品丰富房价多样性,吸引人居。针对Ⅴ类新城组群的主要产业培育区,除了亲水性差,其他特征与模式Ⅱ较为一致,应有序完善社区功能配套和公共服务配套水平。针对Ⅵ类紧凑型居住社区,商业功能配套严重不足,应注重提升公交可达性和居住区级商业服务设施,引入多样化的住宅产品丰富房价等。针对Ⅶ类服务低质完备的社区,应以提升服务质量为目标进行调控,老旧城区主要通过城市更新或提升容量等级等方式来提升服务配套水平,在新城区通过配建高质量服务设施或改善交通的方式来提升社区的服务配套质量。

关键词:城市扩展模式;城市活力;主成分分析;K-means;空间回归分析

学科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本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扩展对城市规划与管理提出新的挑战

1.1.2 城市发展内涵从“增长”和“扩张”向注重城市品质提升转变

1.1.3 智能感知数据推动了微观尺度城市活力测度与评价研究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城市扩展测度研究综述

1.3.2 城市活力研究综述

1.3.3 研究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多维多尺度城市扩展测度及模式划分

1.4.2 城市活力测度与评价

1.4.3 城市扩展模式对城市活力的影响分析

1.4.4 基于城市扩展模式的社区活力提升差异化调控研究

1.5 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相关理论

2.1.1 城市发展阶段理论

2.1.2 紧凑城市理论

2.1.3 城市活力理论

2.2 相关方法

2.2.1 主成分分析

2.2.2 k-means聚类分析

2.2.3 空间回归分析

2.3 研究区域及数据

2.3.1 研究区域概况

2.3.2 数据源

3 多维多尺度城市扩展测度及模式划分

3.1 多维多尺度城市扩展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3.1.1 指标选取选择原则

3.1.2 城市扩展测度指标体系

3.2 城市扩展测度指标

3.3 指标的计算与度量方法

3.3.1 城市开发维度

3.3.2 城市形态维度

3.3.3 城市功能维度

3.3.4 城市活动维度

3.3.5 城市扩展效益维度

3.4 武汉都市发展区扩展特征测度

3.4.1 城市开发维度扩展特征测度

3.4.2 城市形态维度扩展特征测度

3.4.3 城市功能维度扩展特征测度

3.4.4 城市活动维度扩展特征测度

3.4.5 城市扩展效益维度特征测度

3.5 武汉都市发展区社区级扩展模式划分

3.5.1 数据预处理

3.5.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指标降维

3.5.3 基于k-means聚类算法的城市扩展模式识别

3.6 本章小结

4 城市活力测度与评价

4.1 基于多源智能感知数据的社区活力测度

4.2 基于活力理论的活力测度指标体系构建及测算

4.2.1 混合度

4.2.2 街道尺度

4.2.3 建筑包容性

4.2.4 集聚度

4.2.5 社区综合活力指数

4.3 综合活力测度指标评估

4.4 本章小结

5 城市扩展模式对城市活力的影响分析

5.1 外部环境影响因子与城市活力的关系

5.2 城市扩展各维度特征与城市活力的关系

5.2.1 城市开发维度指标与城市活力的相关性

5.2.2 城市形态维度指标与城市活力的相关性

5.2.3 城市功能维度指标与城市活力的相关性

5.2.4 城市活动维度指标与城市活力的相关性

5.3 外部环境对城市活力的影响分析

5.4 基于空间回归模型的城市扩展对城市活力的影响分析

5.4.1 社区活力空间自相关分析

5.4.2 基于空间回归模型的扩展模式特征对活力的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城市活力的调控研究

6.1 城市活力调控指标

6.2 城市活力调控研究

6.2.1 城市扩展特征指标的阈值确定

6.2.2 社会经济特征的阈值确定

6.2.3 城市活力调控指标调控措施

6.3 基于城市扩展模式的社区活力差异化调控建议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运用多媒体教学论文提纲下一篇:审计工作人员心理素质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