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运动强度对大鼠Fe,Zn,Cu三种微量元素含量影响的研究

2022-12-09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实验对象

以32只SD大鼠为实验对象, 从上海邦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购置, 实验大鼠体重中位平均值为 (220±22) g。在统一环境进行喂养, 大鼠自由进食, 于3个月鼠龄时开始实验。实验室相对湿度为36%, 室内温度可保持在 (26±2) ℃, 每日关照超过12h。

(二) 实验分组

在购置回实验大鼠后, 对大鼠进行了适应性跑台运动测试, 如大鼠出现跑动不适应, 存在疾病或体力不足均剔除实验对象范围。其余大鼠划分为4组, 8只一组, 分别为:对照安静组, 以及低/中/高强度运动组。

(三) 运动测试

待大鼠适应实验环境后, 对照安静组不参与任何运动。其他低/中/高强度运动组, 分别设定三种运动强度。低强度运动组速率为15 m/min, 中强度运动组速率为20 m/min, 高强度运动组速率为30 m/min。每日开展一次训练, 每次训练50min, 共计训练6周, 详细记录大鼠体内三种微量元素的变化情况, 进行对比研究。

(四) 测试指标

一方面, 需测定实验大鼠血清中的微量元素含量, 对并未加入抗凝剂提取0.5mL的血清样本, 利用去离子水稀释得到最终数据, 以原子光焰吸收分光光度法获取测定数据, 实验仪器为GGX一2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另一方面, 需测实验大鼠肝脏和骨骼肌内三种微量元素的含量。从实验大鼠体内取出腓肠肌和肝脏后, 切碎置于玻璃烧杯内, 将烤箱设置为105oC恒温, 烘烤4h。样品烘烤后, 以0.0001精度的电子天平称量, 取0.5g左右的样品置于锥形瓶内。而后在所有样品中加入以配置完好的混酸溶液, 于200℃至450℃升温持续状态加热消化。待所有固型物消化殆尽挥发后撤出电热板, 样品自然降温后经去离子水定容为5mL, 对提取样品做最终测定。Fe元素吸收峰值设定为246.2nm, Zn元素吸收峰值设定为216.9nm, Cu元素吸收峰值设定为315.8nm。

(五) 数理统计

详尽记录实验大鼠在不同运动强度下的统计数据, 录入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理分析。微量元素取值以平均数 (X±S) 标识, 采用t检验, 以 (P<0.05) 代表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 不同强度运动状态下Fe元素测定结果

在实验大鼠参与不同强度的运动跑台训练后, 其低强度运动中三种微量元素并未产生较高变化, 与对照安静组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P>0.05) 不具备统计学意义。而中/高等强度中, 大鼠血清、腓肠肌、肝脏内的Fe元素占比均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结果差异显著, (P<0.05) 具备统计学意义。不同强度运动状态下实验大鼠Fe元素占比测定结果, 如表1所示。

(二) 不同强度运动状态下Zn元素测定结果

不同强度运动状态下, 低强度运动中并未发现Zn元素含量的大幅度变化,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中/高强度运动状态下, 实验大鼠在血清、腓肠肌、肝脏中的Zn元素浓度大幅提升, 且高强度提升总量最高, 组间比较结果差异显著, (P<0.05) 具备统计学意义。不同强度运动状态下实验大鼠Zn元素占比测定结果, 如表2所示。

(三) 不同强度运动状态下Cu元素测定结果

不同强度运动状态下, 低强度运动中也发现了Cu元素含量升高的迹象, 差异度较小, (P>0.05) 不具备统计学意义。而在高强度与中强度运动状态下, 实验大鼠在血清、腓肠肌、肝脏中的Cu元素浓度存在弱化趋势, 组间比较结果差异显著, (P<0.05) 具备统计学意义。不同强度运动状态下实验大鼠Cu元素占比测定结果, 如表3所示。

三、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发现, 实验大鼠在不同运动强度下所表现出的微量元素变化并不完全相同, 主要规律为低强度运动接近于静止状态, 而中强度运动中微量元素改变幅度较为明显, 高强度运动中三种微量元素的变化幅度最大。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运动强度对大鼠Fe, Zn, Cu三种微量元素含量影响。方法:对实验大鼠血清、腓肠肌、肝脏内提取的微量元素进行测定。结果:不同运动强度下三种微量元素变化情况并不完全相同。结论:低强度运动微量元素变化较小, 中强度较为明显, 高强度运动最为明显。

关键词:运动强度,大鼠,微量元素,含量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可斌, 单凤军.抗阻、耐力运动对大鼠骨骼肌Perilipin、HSL基因表达及血清FFA含量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18) :44.

[2] 张笑莉.运动性贫血大鼠血液中Fe、Zn、Ca元素的变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0, 33 (09) :66-68.

上一篇:构建研究生三维立体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长春中医药大学为例下一篇: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与恶性肿瘤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