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人群运动中心血管风险的影响论文

2024-05-09

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人群运动中心血管风险的影响论文(共5篇)

篇1: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人群运动中心血管风险的影响论文

1 户外拓展运动的基本情况

1.1 户外拓展运动的起源

户外拓展(Outdoor Extending)由德国教育家库尔特·汉恩提出,又称作体验式培训。包括单纯体能、生存训练、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内容。它起源于二战期间,大西洋上有很多船只由于受到攻击而沉没,仅有少数人存活,但生还下来的人不是人们想象的身体强壮的年轻人,而大多数是些年老体弱的人。汉恩等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发现:这些人之所以能活下来,关键在于这些人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使这些人存活的证是强烈的求生欲望。于是库尔特·汉恩提议,利用一些自然条件和人工设施,让那些年轻的海员做一些具有心理挑战的活动和项目,以训练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后其好友劳伦斯在1942年成立了“阿德伯威海上训练学校”,以年轻海员为训练对象。战争结束后,拓展训练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逐渐被推广开来。户外拓展运动就是这样一种在自然环境中,通过精心设计的身体活动来磨练参与者的意志、陶冶参与者的情操、完善参与者的人格的新兴体育运动[1]。

1.2 户外拓展运动的发展

早期的户外拓展运动是一种生存手段,采药、狩猎、战争等活动无一不是人类为了生存或发展而被迫进行的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户外拓展开始走出军事和求生范畴,成为人类娱乐、休闲和提升生活质量的一种新的活动。1989年新西兰举办的首次越野探险挑战赛后,各种不同形式的户外拓展运动比赛在全世界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目前在欧洲每年都有众多的大型挑战赛举行。

户外拓展运动在中国发展较晚,1989年第一个民间社团在中国成立。至2003年底,注册的正式俱乐部有300多家。户外运动多数带有探险性,属于极限和亚极限运动,有很大的挑战性和刺激性。由于我国地理条件的得天独厚,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也为户外拓展运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户外拓展运动近些年来被越来越多学校、单位、机体列为培训项目,目的也由单纯的体能生存训练发展到提高参与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等心理素质训练,户外拓展运动因其特殊的训练手段及良好的效果已经成为中国企业中最为流行的培训项目[2]。

1.3 户外拓展运动的基本特点

户外拓展是指以自然环境为场地的,带有探险性质或体验性质的体育活动项目群。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以自然环境为运动场地,有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特性,让参与者锻炼的同时还可以领略大自然的魅力;户外拓展无一例外具有不同程度的挑战性和探险性,往往是在户外环境进行,在环境险峻的地方进行,无疑增加了运动的挑战性和探险性;户外拓展尤其强调团队精神,团体协作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在户外运动中尤为突出;户外拓展对身体、意志有全面的要求,参与者在面对其中的一些困难挑战时,不仅要求参与者有足够好的身体素质,更要有坚韧的意志品质[2]。

1.4 户外拓展运动的意义

户外拓展运动的训练能够有效地开发人的潜能,提升和强化个人心理素质,增强团队凝聚力,激发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善人际关系,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学会欣赏、感悟珍惜大自然。

1.5 户外拓展运动的功能

户外拓展运动有多种不同的项目可供参与者选择,其中空中项目:滑翔(有动力、无动力)、热气球、跳伞等;水上项目:漂流、扎筏等;陆上项目:丛林穿越、登山、攀岩、露营、探洞等,每一项都具有很强的娱乐性。让人们不仅能探险大自然挑战大自然,更能放松身心,愉悦身心,在进行各种活动时体验到不同的刺激和乐趣[3]。户外拓展运动有其固定的规则和秩序,参与者能在活动中学会遵守社会秩序,规范参与者的日常生活行为。它不仅有助于塑造参与者的身体形态、提高参与者的运动能力,还能使他们在活动中相互了解,建立友谊,营造一种和谐的生活氛围,帮助参与者完善其社会功能[4]。

2 户外拓展对不同人群的作用

2.1 不同人群身心特点

2.1.1 青少年身心特点

青少年是少年与青年相重合的阶段,处于儿童时期之后,成人之前,也就是13~18周岁,这个阶段多为学生,进入一种人身的转变期。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具有三大特点:第一,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的地位;第二,辩证思维逐渐发展;第三,思维品质的表现隐含着矛盾。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并不同步,身体已经成长往往心理不够成熟,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这个时期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2.1.2 大学生身心特点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大学是学生从学校迈向社会的一个过渡时期,学生在大学中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将要走进社会,面对来自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压力,不仅需要成熟的心智,还需要健康的体魄,身体素质的锻炼对于大学生来说必不可少。

2.1.3 企业员工身心特点

企业员工肩负着家庭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其身体状况多数处于亚健康状态,少有的休息时间多数用来补充睡眠,几乎很少参加体育锻炼。这不仅威胁到员工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对员工的心理有很大的影响。

2.1.4 有网瘾人群身心特点

有网瘾的人群多数是玩网络游戏,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玩游戏上,更有甚者,连续熬夜上网耽误学习、耽误工作,他们处于不健康的状态。脱离了现实社会沉迷于网络世界,长时间生活在虚拟世界里使其不愿意与现实中的人打交道。造成心理障碍,无法承受现实和虚拟世界的落差,变得孤僻自闭,长此以往甚至威胁生命。

2.2 户外拓展运动对不同人群的影响

2.2.1 户外拓展运动对青少年的身心影响

首先,户外拓展运动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发育。因此,利用课余时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充分激发身体的潜能,促进代谢过程。还可以加速青少年身体的血液循环,改善肌肉的营养,使肌肉纤维变粗、体积增大、弹性增强,提高肌肉机能。操学诚与吴德祖在《户外运动与青少年全面发展》一文中对100名13~16岁的青少年进行分组测试,50名同学不进行户外拓展训练,50名同学每周2次户外拓展训练,通过一年的测试结果可以发现,户外拓展运动对于青少年的骨骼生长,管状骨变长、横径增粗、骨重量增加、骨皮质变厚、骨密度增大、骨质坚实、各关节更灵活等有很大的促进作用[5]。

其次,户外拓展运动可以锻炼青少年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户外拓展训练有明确的操作过程和明确的团队合作要求,青少年必须与其他参与者合作才可以完成训练内容。在户外拓展训练中,青少年会与其他参与者进行合作,讨论完成训练的方式方法,共同完成训练。户外拓展运动还会带有一定的挑战性,锻炼了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在训练过程中,青少年会从胆怯甚至有点恐惧逐渐慢慢找回自信[5]。

2.2.2 户外拓展运动对大学生的身心影响

有调查表明:接近于95%的参加过户外拓展运动的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心肺功能[6]。这与户外拓展训练的内容有很大关系。大学生参加户外拓展训练的内容一般是:野外露营、定向运动、丛林穿越、野外生存等。因为有氧运动可以促进体内新陈代谢,加速脂肪分解,提高肌肉机能。

对于大学生而言,合理的户外拓展训练还可以提高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户外拓展运动多数具有一定的风险,大学生在进行户外拓展运动前要对训练可能存在的风险做出一定的分析,比如意外伤害、恶劣天气,进而在户外拓展训练中把所有可能风险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这种风险意识不仅在户外拓展中,而且在大学生今后学习工作中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户外运动常常带有一定的比赛性质,大学生与同伴在相互帮助的基础上,也会出现一定的竞争心理,总是希望自己最先完成或是做的最好。90%以上长期参加户外拓展运动的大学生表示,这种良性的竞争为其在今后社会中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6]。

2.2.3 户外拓展运动对企业员工的身心影响

户外拓展运动可以增强企业员工的团队意识,户外拓展运动可以让新老员工用最短的时间拉近距离,在户外拓展训练中不断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团队合作能力。户外拓展项目只有每个人都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才能体现出训练的意义。数据显示:有80%的企业老板愿意组织员工进行户外拓展运动训练,并且大部分员工通过户外拓展运动训练使其团队合作意识有明显提高。

户外拓展运动还可以使企业员工保持健康。由于户外运动中多数为有氧运动,可以很好的促进体内新陈代谢,并且可以很好地帮助员工释放工作中的压力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今后的工作中,事实表明长期的户外拓展运动训练可以有效地延长员工们的工作寿命[7]。

2.2.4 户外拓展运动对有网瘾人群的身心影响

户外拓展运动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现实又健康的世界,让参与户外拓展运动的有网瘾人群能对该运动提起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效果,并起到调节社会关系的作用。户外拓展运动在干预网络成瘾方面能够起到特殊的作用。而且这种治疗的疗效是持久显著的[8]。

户外拓展运动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法。体验式学习更加注重观念、态度,强调参与者去感受学习,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去参与、发展,然后分析自己的切身体验,获得知识和感悟,从而折射出平时很难发现的问题。专家指出:通过参加户外拓展运动可以有效地帮助网瘾人群戒掉网瘾,户外拓展运动配合心理治疗对于戒网瘾有显著的效果。户外拓展运动相比于常规的体育锻炼更具多样性、趣味性。户外拓展训练的基本形式就是游戏,拓展运动项目的丰富多样,能够提高参与者的兴趣,这样他们会更乐于的接触他人、更乐于接触社会,也更乐于参与到拓展运动中,达到一种良性循环。正是户外拓展运动的特点决定了户外拓展运动可以帮助有网瘾人群很好的戒掉网瘾。户外拓展运动可以逐渐地把网瘾人群从虚拟世界中拉回到现实社会中,使他们在训练中一点点建立信心,逐渐找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定位。恢复正常的作息时间,逐步回到正常人的生活轨道上[9]。

3 结语

户外拓展运动的目的就是体验换位思考,树立相互配合、支持的团队意识;通过积极有效地合作,树立团队合力制胜的信念;发现团队中的问题,培养团队领导能力、改善团队管理方法;增强学习工作中的责任感及用于接受挑战的信心,激发创造性思维;在大自然中放松精神、释放压力、调整心态。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改进协作方法和团队管理技巧。改善团队成员的沟通,增进相互理解、信任和责任意识,提高团队认知度和亲和力。增强面对困难、挑战的勇气和信心,克服心理惰性,培养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学习态度等等。不同的参与人群选择适合自己的户外拓展项目并加以合理的操作训练,那么这些人都会从中得到锻炼启发,提高身体素质,弥补心理缺陷,从与大自然更多的接触中体味人生、珍惜人生、感悟人生。帮助不同的参与人群,让他们能够在学业或事业成功与身体心理健康发展这个看似是鱼和熊掌关系的两个方面共同获得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瑞林.户外运动[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12.

[2]李久全,高捷.我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2):1626-1627,1676.

[3]盖瑞·盖朗特.户外拓展运动大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56-245.

[4]王利.户外运动的社会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321-324.

[5]操学诚,吴德祖.户外运动与青少年全面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2006(6):24-27.

[6]郑向敏,范向丽.大学生户外运动与休闲安全认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2):42-52.

[7]钱永健.拓展训练[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32-50.

[8]郑燕.网络使用和网络成瘾行为的心理学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篇2: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人群运动中心血管风险的影响论文

关键词:大学生;短时有氧运动;中等强度;情绪状态

一、前言

当代心理学家将情绪(emotion)界定为一种躯体和精神上的复杂的变化模式,包括生理唤醒、感觉、认知过程以及行为反应[1]。所以,情绪是人类体验的外在表现,是一切心理活动的背景,对人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同时,情绪状态也是心理状态的一部分。情绪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情绪状态能够激发正确的动机,同时可以影响个体学习、记忆、社会判断和创造力的发展[2]。情绪可包含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影响健康和行为的机制已经被许多研究证实。减少负性情绪已作为处理健康和行为问题的常用策略,同样,加强正性情绪也成为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3]。如何引发大学生的正性情绪,从而激励其前进,向重要的目标迈进,减少负性情绪的产生,采用怎样科学合理的方法达到上述目的,是情绪研究的核心。

由情绪环境引发的生理唤醒可以令人达到最高的绩效水平[1]。通过干预手段,引发个体积极正性情绪,可使个体唤醒水平达到最佳,产生高效的结果。运动心理学中,使用体育运动作为干预手段影响情绪状态已有相关研究证实。贺亮锋对大学生进行了体育运动对其心境和情绪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有规律、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的心境和情绪[4]。摩根(Morgan)和其同事选用心境状态量表(Profile of Mood State,简称POMS)测量发现:成功的运动员在紧张、抑郁、愤怒、疲倦和困惑五个维度上的得分明显低于不成功的运动员,而在活力变量上的得分则明显高于他们[5]。近些年研究显示:在体育锻炼中采取有氧运动形式干预大学生的情绪状态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高水平的运动员对于情绪状态的掌控要好于低水平运动员。所以,运动逐渐被证实是一种有效影响情绪的手段,但是,在运动干预方案如何影响情绪方面还缺乏详细的研究。如果能够进一步明确运动强度、时间、运动类型和运动频率对情绪的影响机制,可以为更加有效地引发积极的情绪状态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北京某大学本科大二学生30名,男女各半,文理科各半。研究参与者保证每周至少有1次30分钟以上的体育锻炼。参与者身体和心理均为健康水平。

2.研究方法

(1)有氧运动方案

运动时间:干预采用一次30分钟的有氧运动。

运动强度:中等强度。中等强度设定:以美国运动医学会针对健康成年人的有氧运动强度的分级标准(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2006)为基础,结合国内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相关结果,确立大学生中等运动强度为:运动负荷设定为个体的60%~69%最大心率,最大心率=220-年龄。

运动干预方案:在羽毛球场地上进行趣味羽毛球运动。运动项目由两人对打高远球+趣味比赛两部分组成。

运动频率:一次性的短时运动。

(2)情绪状态任务测量

选用《锻炼诱导情绪量表》测量情绪状态。量表包括4个维度:活力激发、身心平静、生理疲惫和积极投入。活力激发得分越高,表明活力或精力恢复和激发得越好;身心平静得分越高,身心就越平和、放松;生理疲惫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生理上越疲劳;积极投入得分越高,表明个体对锻炼活动越投入。

3.实验程序

实验程序分为三大部分:前测、运动干预和后测。

前测主要用基础心率和测量问卷进行。运动干预前要对被试的基础心率进行测试,以便于保证运动干预后的心率恢复。

运动干预包括:时间控制、强度监控和具体方案实施。前测两项任务完成之后,开始进行运动干预,即30分钟中等强度的羽毛球运动。被试刚进入运动阶段时不进行时间记录,直到其心率达到中等强度后开始计时。研究采用Polar表进行心理强度监控。

具体方案实施为:前15分钟进行高远球练习,包括双人对打和四人交叉对打;后15分钟为趣味羽毛球比赛,一人打球,另外一人根据规则进行捡球和递球,两人配合以及速度判断是很关键的因素。

后测:运动干预后,被试恢复到基础心率后再进行问卷测试。

4.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F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统计分析显著性为p<0.05。

三、结果

1.短时中等强度运动对情绪状态各个维度影响的结果分析

对4(维度:活力激发、身心平静、生理疲惫和积极投入)×2(时间:前测和后测)设计的研究采用完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前测中四个维度因素效应显著,F(3,87)=23.11,p<0.01, 说明前测情绪状态四个维度的影响之间有差异。后测四个维度因素效应显著,F(3,87)=29.76,p<0.01,后测情绪状态四个维度的影响之间有差异。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具体见表1):运动干预前,情绪状态测量的三个维度:活力激发、身心平静、积极投入中,每个维度都与另外一个维度生理疲惫具有交互作用。后测时活力激发分别与生理疲惫和积极投入具有交互作用,身心平静分别与生理疲惫和积极投入具有交互作用,生理疲惫与另外三个维度都具有相互作用。综上所述,运动干预前,大学生情绪状态中的活力激发、身心平静和积极投入都受到生理疲惫的影响;运动干预后,大学生情绪状态中的活力激发受到生理疲惫和积极投入的影响,身心平静受到生理疲惫和积极投入的影响,积极投入受到活力激发、身心平静和生理疲惫的影响。不管是运动干预前还是运动干预后,大学生情绪状态中,只有活力激发和身心平静之间不相互影响。

nlc202309032044

2.短时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前、后大学生情绪状态的结果分析

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前后测统计分析,结果发现,《锻炼诱导情绪量表》中的四个维度:活力激发、身心平静、生理疲惫和积极投入中,只有“积极投入”维度得分具有显著性,说明在中等强度的运动后,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对锻炼投入更多的精力,能够调动起积极的情绪。

四、讨论

1.运动干预前后大学生情绪状态之间的相互影响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中等强度运动对大学生情绪状态的影响。首先,运动干预前,大学生通过《锻炼诱导情绪量表》测得活力激发、身心平静、积极投入都受到生理疲惫的影响。活力激发体现的是精力和活力恢复得充分并得到激发,而生理疲惫是身体总体感觉是疲劳状态,也就是说,大学生在参与运动前,活力激发的情绪状态就与生理疲惫有直接关系。在进行运动干预或者锻炼时,为了使自己的精力得到充分的激发,大学生抱有高涨的热情去参与运动,此时他们首先要考虑自我的生理疲惫程度,若是处于生理周期或者身体不适,就要降低运动强度或者更改运动方式,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从而使自己的情绪保持稳定健康。在身心平静与生理疲惫交互影响方面,放松的心态和平和的心境是身心平静的主要体现,大学生在疲劳状态下可能很难去有意识地让自己平和放松。积极投入主要体现大学生对锻炼活动的投入,这种投入的状态也受到了生理疲惫的影响,疲惫程度越高,投入的专注度自然会下降。

运动干预后我们发现,大学生情绪状态的四个维度出现了与运动干预前不同的交互作用。中等强度运动后发现,活力激发、身心平静、积极投入都受到生理疲惫的影响,这一结果与前测结果一致,运动后,大学生的生理疲惫仍是影响其他情绪维度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活力激发、身心平静、生理疲惫都与积极投入出现了交互作用。活力激发与积极投入之间的影响,身心平静与积极投入的影响,生理疲惫与积极投入的影响,都是运动对大学生情绪状态的一种重要的影响效果。

2.运动干预前后大学生情绪状态的影响

通过对运动干预前后大学生情绪状态的统计分析发现:四个维度中,只有积极投入在运动干预后出现了显著性差异,运动干预后积极投入的分数高于运动干预前,表明运动促进了积极情绪的激发。交互作用分析显示,运动干预后,活力激发、身心平静、生理疲惫都与积极投入出现了交互作用。t 检验结果显示,活力激发、身心平静和生理疲惫在运动干预前后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中等强度运动后,情绪中的积极投入被引发了,而活力激发还未被引发,进一步推论得出,羽毛球+趣味运动的中等强度运动也许还不能起到引发活力激发的效果,其他类型的小强度或者大强度运动的活力激发效果可能更加明显。身心平静的放松情绪状态,在中等强度运动干预后没有显著性变化。保罗·艾克曼(Paul Ekman)在一组演员产生情绪并进行情绪表达时,测量他们的自主反应,结果发现:不同的情绪对应不同的模式,悲伤会导致高心率,而快乐却是低心率[1]。本研究中运动干预前后被试在身心平静这一指标中保持一致的情绪状态,没有出现高低的起伏,说明中等强度的运动引起被试快乐的情绪状态。而生理疲劳这一状态表明,在运动干预后,生理上还未到疲劳时,就引发了积极投入的情绪状态,说明这项中等强度的运动能够在大学生生理不是特别疲惫的状态下,引发积极投入的情绪。

五、结论

1.运动干预前,大学生情绪状态的活力激发、身心平静和积极投入维度,都与生理疲惫维度相互影响;运动干预后,大学生情绪状态的活力激发、身心平静和积极投入维度都与生理疲惫维度相互影响,且活力激发、身心平静和生理疲惫维度都与积极投入相互影响。

2.中等强度的羽毛球+趣味项目干预后,大学生能够具备更好的积极投入的情绪状态,且生理疲劳状态不明显。

[1]Gerrig R, Zimbardo P.心理学与生活[M]. 王垒,王甦,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Forgas J P. Feeling and thinking :The role of affect in social cognition[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3]黄丽,杨廷忠,季忠民.正性负性情绪量表的中国人群适用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

[4]贺亮锋. 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境和情绪的影响实验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4:481-482.

[5]Morgan W P. Physical activity and mental health[M]. Washington D C: Taylor and Francis,1997.

栏目编辑 / 王晶晶.终校 / 黄才玲

篇3: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人群运动中心血管风险的影响论文

结合文献记载以及相关的专业研究报道可以知道最大的摄氧量的改变需要的高强度间歇运动的时间大部分是6个星期, 与此同时训练的次数至少应该达到14次。另外, 其他相关的研究报道认为持续时间应该为2个星期, 并且每个星期需要训练3次, 经过1~2个星期的间隔之后继续进行, 一共6次的踏车训练的方法能够让年轻的男性在进行次极量运动的过程中能够达到持续时间增加一倍, 然而这种训练的方式不能够对最大摄氧量产生影响。不一样的训练对象或者不一样的训练方式方法, 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最大摄氧量以及运动耐量的改变产生作用或者影响。这项研究的假设, 就是针对那些在平时的生活中缺乏运动训练的青年男人, 短期的高强度间歇平板运动训练比中等强度运动, 在提升运动员的运动耐量的效果方面有着更加明显的效果。

1 短期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对青年男性运动耐量研究中研究对象以及采用的方式方法

1.1 短期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对青年男性运动耐量研究的研究对象的具体资料

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召集19名青年的男性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这些志愿者需要符合下面的要求或者标准。具体来说就是: (1) 年龄需要控制在18~30周岁; (2) 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没有参与任何比较规律的运动训练的时间已经超过半年以上; (3) 没有吸烟或者喝酒的不良习惯; (4) 在进行研究的近一个月并没有感染性的病症; (5) 没有高血压或者糖尿病等等这类的慢性疾病, 与此同时也没有其他的比较明确诊断过的疾病; (6) 将近一个月之内都没有服用任何药物; (7) 没有家族性的遗传病的病史; (8) 没有关于肢体的疾病; (9) 志愿者同意签订知情同意书; (10) 志愿者本身能够比较顺利的进行一次极量运动的实验。

1.2 短期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对青年男性运动耐量进行训练研究的研究方法

1.2.1 短期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将所有的志愿者进行随机分组

在进行分组之前需要将这项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目的都非常明确的告诉所有志愿者, 并且需要他们签订相关的知情同意书, 在完成第一次极量运动的实验之后利用抽签的方法把所有的志愿者分为三个组, 其中分别为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组 (H I T组) 、中等强度持续运动组 (M C T组) 以及无训练的对照组 (CON组) 。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组也就是HIT组拥有6名志愿者, 中等强度持续运动组也就是MCT组拥有7名志愿者, 剩下的6名志愿者是无训练的对照组也就是CON组。这三组志愿者的相关信息进行比较, 其中在年龄、体重的相关指数、运动训练开始之前的休息心率、休息收缩压、在运动过程中试验得到的运动总时间以及最大代谢当量之间的差别没有非常显著的意义 (P都是大于0.05) 。

1.2.2 短期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对青年男性运动耐量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极量运动试验的相关过程概述

全部的志愿者在运动训练的前3天或者运动训练结束3个星期之后, 让他们进行运动平板试验。要求所有的志愿者在熟悉相关的试验程序以及试验设备之后, 同时有比较经验的心血管内科的相关医务工作人员的监护下, 在中山大学的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平板运动实验室进行运动实验。全部的检查都安排在下午进行, 需要试验的志愿者需要空腹, 与此同时运动之前24h不能够服用任何的药物, 不仅仅不能够服用任何药物, 还必须在运动之前2h不能够服用咖啡、茶饮料以及不能够吸烟。经过充分休息30min之后就可以开始检查。胸壁皮肤经过相关的处理之后再相应的部位粘贴运动过程中专用的氯银电极从而取得12导联心电图的相关信息。全部的接受试验的志愿者都需要进行极量分级运动试验。

1.2.3 短期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的整个试验过程以及志愿者的相关训练情况

使用比较统一的跑台进行相关的运动训练, 其中跑台是由NORAMCO公司生产的ST4600HRT跑台。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一共进行的运动训练达到6次, 间隔一天进行一次, 在2个星期内完成运动训练。试验过程中的运动训练主要有三部分组成, 分别为5min的热身运动、运动训练以及10min的放松活动。

HIT组进行每次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包含6个循环, 一个循环主要包含1分钟的高强度平板跑步运动以及1min的间歇期, 并且间歇期的志愿者通过平缓的速度进行步行。MCT组在进行运动训练过程中需要进行20min的中等强度持续运动。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志愿者每2min将自身的手放在手柄上显示心率的相关信息, 与此同时在液晶显示屏上将跑步速度以及平板坡度的相关数值进行非常明确的显示。相关的研究工作人员以及试验的检测人员需要利用Borg自我疲劳问卷对相关的志愿者的疲劳程度进行询问以及记录。HIT组的总运动时间是72min, 以及MCT组的总运动时间是120min。

2 对志愿者进行短期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的研究所获得的结果综合情况详述

2.1 不一样的运动训练对于青年男性运动耐量的影响作用情况

时间历经2个星期同时运动训练达到6次的试验研究中, HIT组以及MCT组的相关运动试验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完成运动的总时间是增加的, 但是CON组的参训人员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完成运动的总时间没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或者变化。同时这三个组中只是HIT组的受试者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最大代谢当量有所增加, 其他两个组的受试者在运动训练之前与之后的最大代谢当量没有比较显著的差别。

2.2 HIT组、CON组以及MCT组这三组受试者在经过运动训练之后的运动耐量之间的比较结果

在所有的受试者经过运动训练之后这三组志愿者的运动试验完成的总时间以及最大代谢当量通过使用ANOVA的方法以及LSD方法分别进行两两分析, 其中在分析的过程中这三组的运动试验完成的总时间进行比较的时候, F=3.38以及P=0.06。与此同时最大代谢当量进行比较, F=3.39以及P=0.059。通过利用LSD方法进行两两分析以及比较之后的结果显示, 只有HIT组以及CON组之间的运动试验完成的总时间以及最大代谢当量之间的差别比较明显, 与此同时P=0.02。

3 短期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对青年男性运动耐量研究研究的研究结果以及相关分析的讨论

这项研究的结果以及相关分析或者比较说明, 经过高强度间歇平板运动训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那些在平时的生活以及工作过程中非常缺乏活动或者运动的, 同时身体健康的青年男性的运动耐量, 其中需要进行的高强度间歇平板运动训练的次数只需要6次, 间隔1~2天进行一次, 运动训练总共持续2个星期。提升平时缺乏运动的健康青年男性的运动耐量的主要体现在进行极量运动试验的过程中运动的总时间有所增长, 于此同时最大代谢当量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增加。

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改善运动耐量的机制, 使得它的机制比较复杂, 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以及骨骼肌系统的适应性的改变都需要参与, 与此同时骨骼肌系统的相关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本文中所叙述的这种高强度间歇运动的相关训练能够导致的骨骼肌功能、骨骼肌的代谢以及分子生物学等相联系的各方面的适应性的改变, 在一定程度上相似与中等强度的运动训练。

根据以前进行的试验以及研究说明, 2个星期的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能够将骨骼肌的相关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强, 并且能够使得线粒体生物的合成有所增加, 不仅如此, 线粒体内的柠檬酸合成酶也会相应的提升。与此同时线粒体内的细胞色素C的氧化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有所增加, 线粒体转录因子A也能够有所提升。能够调节线粒体生物合成过程的关键因素或者信号分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 能够激活接受体γ, 并且能够辅助激活因子PGC—1α, 与此同时它激活的因子SIRT1也在提升了一定水平。

摘要:本文通过四部分对短期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对青年男性运动耐量的影响分析进行说明, 其中第一部分:短期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对青年男性运动耐量研究过程中的研究对象以及采用的方式方法;第二部分:研究的结果论述;第三部分:研究结果以及相关分析的讨论。

关键词:短期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青年男性,运动耐量

参考文献

[1]韦晓英, 马彬, 吴洪海, 等.不同运动量游泳运动对大鼠心房肌细胞心钠素颗粒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吴霜, 张继荣, 郑栋华, 等.Biostep运动训练系统在腰脊髓完全性损伤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篇4: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人群运动中心血管风险的影响论文

自我概念 (self-concept) 是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 是个体对自我能力的综合认识, 对自己多方面知觉的总和。现今, 国内外开展自我概念训练的研究大多以中学生或者大学生为主, 较少以幼儿和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而将体育与自我概念结合起来的研究更是微乎其微。小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迅猛发展的萌芽时期, 更是学生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 因此, 自我概念的发展在小学阶段有着特殊的意义。研究表明,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自我概念正处于从盲目夸大、模糊迷惑向清晰客观转化的关键时期, 即所谓的客观化时期。因此研究此阶段儿童的自我概念对于个性品质的培养、社会化的完善、自信心的增强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研 究方法

2.1、被 试

随机选取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三年级的两个 班级和校 田径队为 实验对象 , 3班为低强 度运动组 (Low intensity training group, L组, n=36) , 4班为中等 强度训练 组 (Moderate intensity training group, M组 , n=35) , 校田径队为高强度训练组 (High intensity group, H组, n=20) 。

2.2、运动负荷的控制

采取日本体育科学中心研究的运动时间和运动负荷表来控制学生的运动负荷。

2.3、持续时间与内容

本实验持续时间为四周, 每周进行三次训练, 每次持续时间35分钟。低强度训练内容为投掷, 立定跳远和乒乓球。中等强度训练内容为跳绳、短跑和乒乓球。高强度内容有跑步、爬楼梯、跳跃。

2.4、量 表

选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概念量表 (简称PHC-SS) 作为本研究测验的问卷, 即儿童自我概念评价问卷。该量表含80个项目, 分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八个分量表。

2.5、数据统计

所有数据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统计, 用t检验和F检验进行分析处理, 所有数值均用V±S表示。

3、研 究结果

3.1、实验前学生自我概念各因素对比

由表二可以看出, 在实验前L组、M组和H组在自我概念的各个因素上均没有差异, 保证了实验条件的同质性。

3.2、实验前后学生自我概念的因素对比

(1) 低强度运动组在实验前后学生自我概念各因素对比。

由表二可以看出:经过四周的低强度训练, 学生在自我概念总分上有及其显著性差异 (P<0.001) 。尤其在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等方面有了极其显著性变化 (P<0.001) , 在焦虑、合群上有显著性变化 (P<0.05) , 而在躯体外貌、幸福与满足感等方面虽有进步但没有显著变化。

(2) 中等强度运动组在实验前后学生自我概念各因素对比。

从表二可以看出:经过四周的中等强度运动, 学生在自我概念的各个因素均有极其显著性变化 (P<0.001) 。

(3) 高强度运动组在实验前后学生自我概念各因素对比。

从表二可以看出:经过四周的高强度训练后, 学生在自我概念的各个因素上均有极其显著性变化 (P<0.001) 。

3.3、实验后不同运动负荷对学生自我概念各因素影响对比

由表二可以看出:经过四周的训练后, 经F检验发现, L、M和H组之间均有着极其显著性变化 (P<0.001) 。Post Hoc Test检验后发现:在行为方面, L组变化最为明显, 且与M组和H组之间均有极其显著性变化 (P<0.001) , 但M组和H组之间变化不大 (P=0. 934) ;在智力与学校方面, H组进步最为明显, 但与M组之间相比差异不大 (P=0.451) , L组与M组和H组之间均有着极其显著性变化 (P<0.001) ;在躯体外貌方面、焦虑、幸福与满足等方面, H组变化最为明显, 与L和M组相比都有着极其显著性差异 (P<0.001) , L和M组相比也有极其显著性差异 (P<0.001) ;在合群方面, L组与M组和H组相比均有极其显著性变化 (P<0.001) , 而M组和H组之间差异不明显 (P=0.276) 。

4、分 析与讨论

由表二可以看出, 不同运动负荷对小学三年级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但不同运动负荷对自我概念各方面的影响程度各异, 说明了体育活动对学生自我概念影响的重要性。

低强度运动因负荷较低, 多为一些技术动作的学习阶段, 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分析思考的成分占优, 在某些方面还需要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 相互学习等, 因此, 低强度运动可能对学生自我概念的行为、智力、合群等方面产生显著的影响, 而对躯体外貌方面影响不大。与其他两组相比, 在行为方面, L组进步最为明显, 可能是因为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受到各种规则的限制, 这样做了成绩会更好、更有利于发挥个体的潜能, 不这样做就会犯规、影响出手高度、出手速度等等, 其留给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不大, 因此, 与其他两组相比, L组更有利于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和道德规范的形成。

中等强度多为一些有氧和无氧运动的结合, 因此对身体形态的影响较大, 学生之间经过一些竞争、合作、学习, 对自己的综合认识更加清楚, 同时具备了释放一定压力的功能, 因此对躯体外貌、焦虑、合群等方面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中等强度大多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通过自我展现, 自我比拼, 因此在幸福感和满足感等方面也有及其显著的影响。同时, 还能够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学习、锻炼空间, 学生能较好的起到强健体魄的作用, 并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 学生能从其中体验到成功、进步和失败, 故学生对自我概念各方面的认识会更加清晰。

高强度运动对学生的身心影响极大, 不仅仅在技术动作的要求上, 而且在强度上都对身心产生强烈的刺激, 学生对自我能力的认识、肌肉本体感觉的认识都非常深刻。学生通过组内的竞争, 看到自己身体素质的突飞猛进, 返回自然班级时体验到体育方面的优势, 因此, 在幸福和满足感等方面有着极其显著的变化。此外, 高强度训练能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 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 学生要在高强度运动的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判断, 身体形态的改变以及素质的突飞猛进, 所以在智力、幸福与满足感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与其他两组相比, 除了在行为方面不如L组外, 均体现出了很大的优势。

5、结 论与建议

5.1、结 论

(1) 低强度运动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作用 , 但对学生自我概念的其他方面影响不大;

(2) 中等强度运动训练可以使学生得到一定的自我发展空间 , 对学生的自我概念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3) 高强度运动训练不但可以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 并对学生的身心产生巨大的刺激, 而且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更高的发展。

5.2、建 议

根据以上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1) 自我概念是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因素 , 进行更长时期的追踪研究, 效果可能会更加明显;

(2) 不同运动强度对学生自我概念各方面的影响有所不同 ,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应合理安排生锻炼的运动强度;

(3)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 应多鼓励一些进步学生 , 尤其是一些后进生, 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总之, 自我概念是人格结构的重要成分, 而小学三年级正是形成和健全自我概念的关键时期, 学生正处于从模糊期转向清晰正确地认识自我的过程, 学生往往对自我的认识不清楚, 往往体现出高估自我的现象, 也有一些学生出现低估现象, 尤其是一些后进生, 这些学生由于学习上和其他学生有差异, 体育成绩也有差异, 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逐渐形成了消极的自我概念, 这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因此, 在体育课堂上如何清晰正确的引导至关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 要面向每一个让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优势和缺点, 形成清晰正确的自我概念, 这将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

摘要:自我概念是人格结构的一个重要部分,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自我概念正处于由模糊、迷惑向清晰、客观认识的一个关键时期。而体育学科的身心皆行性决定了其不仅在体能上而且在思想上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培养学生建立正确自我概念中也能起到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重要性。本研究从不同运动强度对学生自我概念的影响出发认为: (1) 低强度训练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 (2) 中等强度的运动有利于学生自我概念的培养; (3) 高强度运动不仅有利于学生自我概念的培养, 更有利于学生幸福和满足感的实现。

关键词:小学生,运动强度,自我概念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王耘, 姚计海等.师生关系与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1, (4) .

[2]钱建龙, 曾庆龙等.论少年的自我意识与体育教育[J].湖北体育科技, 1998, (4) .

[3]马锦华.小学生自我概念偏差与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 2005 (2) .

[4]何先友.小学生数学自我效能、自我概念与数学成绩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8, (1) .

[5]高小芳.浅谈体育教学中的赏识教育[J].甘肃教育, 2006, (5) .

[6]王燕.儿童期自我概念的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唐山学院学报, 2008, (21) .

篇5: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人群运动中心血管风险的影响论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吉林体育学院大四年级30名男性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 (体脂率>20%, 身体健康无疾病, 无运动性障碍) , 年龄在20-22周岁之间, 将30名人员随机分成3组, 每组10人, 分别为:低等强度组 (最大心率的60%-69%) ) 、中等强度组 (最大心率的70%-79%) 、高等强度组 (最大心率的80%-89%) 。 (受试者的基本情况见表1)

1.2、实验法

(1) 测试指标与仪器。

选取指标有:体重 (W) 、身体质量指数 (BMI) 、体脂百分比含量 (MBF) 、身体脂肪量4项指标。

采用韩国产zeus9.9体成分分析仪对研究对象进行身体成分测定。

利用美国产Heavog F1多功能跑步机对受试者运动强度进行实时监测。

(2) 日常安排、运动及饮食控制。

日常安排:经调查各受试者在校每天的课程中并无运动课内容, 每名受试者在实验前也都自愿签订了一份承诺书, 保证在实验期间除每天规定的运动外不在进行其他的运动内容;各组受试者在实验期间, 饮食、运动、起居及课余活动尽量保持一致。

运动强度的控制:本次实验的运动内容在长春市振华武道健身俱乐部进行, 运用多功能跑步机对心率进行实时的监测, 以心率评价运动强度, 并控制运动强度在靶心率的范围内。每次运动时间60min, 开始运动强度稍低, 逐步递增。每次运动包括准备活动15min, 靶心率维持阶段30min, 放松部分15min。

饮食控制:在实验前对每名受试者进行了7天的饮食跟踪调查, 了解每名受试者每天每餐的进食种类及数量。受试者自愿签订承诺书, 保证实验期间在每天基本的进食量外不多吃食物, 不吃其他零食等;严格要求自己, 控制饮食量。

2、结果与分析

2.1、研究结果

(1) 不同强度运动对肥胖大学生体脂的影响。

由表2可看出低等强度组受试者实验后4项指标中, 与实验前相比体重、体脂百分比、身体脂肪量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而身体质量指数差异不显著。

注:*表示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表示P<0.01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

由表3可看出中等强度组受试者实验后4项指标均有下降的趋势, 与实验前相比身体质量指数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体重、体脂百分比、身体脂肪量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 (P<0.01) 。

注:*表示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表示P<0.01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

由表4可看出高等强度组受试者实验后4项指标均有下降的趋势, 与实验前相比体重、体脂百分比、身体脂肪量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身体质量指数差异不显著。

2.2、分析

(1) 不同强度运动对体重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三组数据中体重值都有所下降, 而中等运动强度组下降幅度较大, 具有高度显著性 (P<0.01) 。三组运动中都有脂肪燃烧使其重量下降, 从而使体重减轻;中等强度运动脂肪燃烧量最大, 使体重下降最明显。

(2) 不同强度运动对身体质量指数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三组数据中身体质量指数值都有所下降, 但只有中等强度运动使身体质量指数下降具有显著性 (P<0.05) , 这是因为经过运动锻炼后脂肪燃烧使三组受试者的体重都有所下降, 造成身体质量指数的下降;但是中等运动强度中脂肪燃烧的量最大, 体重下降最明显, 也就使身体质量指数下降显著。

(3) 不同强度运动对身体脂肪量、体脂百分比的影响。

身体脂肪量是人体全身脂肪的重量。体脂百分比是指人体内脂肪重量在人体总体重中所占的比例, 它反映人体内脂肪含量的多少。正常成年人的体脂率分别是男性15%-18%和女性25%-28%。若体脂率过高, 体重超过正常值就可视为肥胖。实验结果显示三组运动强度中身体脂肪量和体脂百分比都有下降趋势, 低等、高等运动强度变化显著 (P<0.05) , 低等运动强度要好于高等运动强度;中等运动强度最显著 (P<0.01) 。运动中的能源物质常为混合型, 但常以一种能源物质供应为主, 这取决于运动类型和运动强度。高强度跑步运动中主要是糖的有氧氧化和无氧酵解供能, 而糖代谢利用增加时脂肪的分解会受到抑制;脂肪氧化时需氧量较大, 而在高强度运动状态下机体处于缺氧状态, 使脂肪不能有效被利用。相反在中低强度运动状态下, 机体有充足的氧供应, 糖的利用率减少并动员大量脂肪参加运动, 使受试者脂肪量和体脂率均有明显下降。由此可见, 中等、低等运动强度的运动能有效的降低身体脂肪量及体脂百分比, 这对运动减肥人员具有重大意义。

3、结论

经过为期30天的运动训练, 中等运动强度组肥胖大学生的体脂状况得到良好的改善, 因此此次研究中中等强度运动对改善和调节肥胖大学生的体脂状况是合理有效的, 能够有效的降低肥胖者的身体脂肪量, 促进肥胖者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郭吟, 陈文鹤.肥胖症与运动减肥效果的影响因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0, 34 (3) .

[2]李蕾.运动减肥中运动强度确定及在肥胖青少年运动减肥中的应用[J].宿州学院学报, 2011, 26 (5) .

[3]金明淑.单纯性肥胖人群运动处方减脂的原理及应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6 (6) .

[4]徐小利.国内身体成分研究——现状、问题及建议[J].陇东学院学报, 2011, 22 (2) .

上一篇:浅析施工企业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途径下一篇:高三谢师宴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