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导游专业学生基础技能训练——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脱口秀训练

2022-09-18

“脱口秀”是英语词组TalkShow (口才展示) 的音意同译词, 常用来形容人的口才很好, 说出的话非常有吸引力, 而且谈吐不俗, 博得众人的喝彩。评价一个导游专业水准的高低, 服务效能的优劣, 有三个基本要素:知识、技能和语言。在三要素中, 导游专业课更多的是完成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与训练, 而对导游语言即导游口才的培养与训练, 很大程度上还得依赖于文化课尤其是语文课。根据职业教育新课改中“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精神, 职业院校导游专业的语文教师可以也应当因势利导,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导游口才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口才, 如果离开了具体的文本, 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阅读教学恰恰为其提供了语言学习的平台。语文教材中所选的篇目, 大多数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和作品, 学生通过学习优秀文章, 一方面可以提高语言的鉴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在阅读中不断地丰富口语的词汇和句式, 使口语表达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因此, 结合导游从业人员运用语言需遵守的“正确、清楚、生动、灵活”四原则, 导游专业的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这一平台,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 作为学生口语训练的资源和素材, 将口语训练融合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1 散文类作品——侧重于描绘、概括事物的形象和特征

正确、清楚的导游语言能使游客得到准确的知识和信息, 生动形象、幽默诙谐的导游语言可以给游客带来轻松愉快和美的享受。“看景不如听景”, 是说导游人员的语言生动能对景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高职语文教材中, 有大量或写景、或抒情的游记性散文, 在学习这些文章时, 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扮演小导游的方式, 加强学生“准确”、“生动”的语言能力的训练。

比如在学习《天山景物记》时, 笔者就按照文章中“雪峰·溪流·森林·野花”、“迷人的夏季牧场”、“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和“天然湖与果子沟”四个小标题, 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 让他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 分别学习其中一部分, 最后每组选1~2名学生充当导游, 为大家介绍天山优美迷人的风光和奇异富饶的物产。当然, 谁是“最佳导游”主要取决于两个评判标准:第一, 能否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事物的形象。第二, 能否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事物的特征。

2 小说类作品——侧重于复述故事情节

擅长讲故事也常常成为一些优秀导游人员必备的看家本领。不过, 讲故事看似简单, 实际上大有讲究:第一, 故事必须有主题, 并且要学会适时点题。第二, 讲述故事的方法很多, 如倒序法等, 选择合适的方法也很关键。第三, 要注意故事的逻辑性, 注意语言和情节的衔接。第四, 要注意故事的生动性、形象性。第五, 要注意动作的配合, 以加强动作对语言的辅助作用。第六, 要适当制造一点幽默。

针对这一职业需要, 在学习小说类作品时, 导游专业的语文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复述故事情节的训练。笔者在教授莫泊桑的《项链》时就做过这方面的训练。首先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玛蒂尔德因为一串项链, 付出了十年的青春代价) ;其次, 要求学生在把握情节线索 (即“项链”) 的基础上, 概述小说的故事情节 (梦想与痛苦—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 ;最后, 要求学生在了解主人公玛蒂尔德性格特征 (虚荣心强但诚实勇敢) 的基础上, 复述整个故事情节。在复述故事这一环节, 笔者提出了三个要求 (语言的口语化、情节性和生动性) 和两点希望 (第一, 希望学生能够不拘泥于书本的写作顺序来复述故事, 比如可以从小说的高潮部分“识项链”开始讲起, 然后以回忆的方式展开一系列的情节。第二, 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可以对一些细节进行处理, 适当加以联想和想象, 比如参加宴会时玛蒂尔德因为得意和陶醉而顾及不到丈夫的存在、偿还项链时生活又是如何的艰辛和困窘等)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训练, 笔者发现, 学生不仅得到了口语的训练, 对人物的形象和小说的主题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 诗歌类作品——侧重于朗读和背诵

导游语言是一种口头语言, 更是一种艺术语言, 讲究音调的高低强弱、节奏的快慢缓急、语气的抑扬顿挫, 也就是讲究语言的音乐性。而诗歌本身就具有音乐性、抒情性、生动凝练性三大特征, 学习和朗诵诗歌无疑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这方面的语言能力。此外, 大凡一些著名的旅游胜地, 都少不了文人墨客为它赋诗题词写文章, 而导游人员在介绍这些风景名胜时也总会引经据典背上几段, 一则提高讲解的品位, 二则更显导游人员的谈吐高雅。所以, 语文教师在带领导游专业的学生学习诗歌类作品时, 首先应该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 对于经典诗篇更要反复朗读直至出口成章;其次,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 用散文的语言来表现诗歌独特的意境。

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意蕴丰富, 境界深远, 集中体现了毛泽东诗词的创作风格, 也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让学生反复诵读, 有助于锻炼学生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性, 也有助于学生领会诗人的博大胸襟和积极人格, 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历史的使命感和社会的责任感;而诗歌中“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七句, 由远到近、从上到下、由静到动, 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秋景图, 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既可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也能帮助学生进一步领略诗歌乐观豪迈的意境。

4 戏剧类作品——侧重于分角色朗读和表演

每一次成功的带团经历对于导游人员而言, 有时更像是一场精彩的演出, 而导游在这场演出中, 有时像一名演员, 有时更像一名导演, 但无论是演还是导, 语言的表达始终是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 导游专业的学生在接触戏剧作品时, 对戏剧语言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师在学生对作品内容有了初步地了解之后, 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或表演的形式, 力求使学生的口语表达更生动形象、更有感染力、更具现场感。

比如曹禺的剧本《雷雨》, 戏剧语言个性鲜明、富于动作性, 虽然人物对白只是一些常用口语, 但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通过分角色朗读和即兴表演, 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也大大发展了学生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综上所述, 为了更好地完成职业院校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导游专业的语文教师, 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专业课的需求, 抓住口语训练这个关键点, 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 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脱口秀”技能, 从而真正落实“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课改精神。

摘要:根据职业院校新课改中“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理念, 本文试图从导游专业学生的口语训练作为切入点,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根据作品不同的文体因材施教, 以期有效提高文化课的教学效果, 切实培养导游专业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导游专业,口语训练,作品文体

上一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谈写字教学下一篇:报纸新闻标题的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