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青年论文范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农村青年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农村青年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和提高农村青年教师素质,建设一支素质优良、治学严谨、勤奋求实的农村青年教师队伍,是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因此,农村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对于我国教育发展、民族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篇:农村青年论文范文

破解农村青年婚姻困局

[摘 要]近年来,部分农村青年的“剩男”危机与“妻荒”困局日益引人关注,追溯这一窘境形成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农村青年经济实力薄弱、前途出路狭窄,农村地区婚恋观念扭曲、性别供求失调等几个方面。“光棍”危机在农村日益变为现实并不断蔓延,引发了一系列的消极后果,如制约青年生存发展,助长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农村稳定和谐等。为解困破局,帮助农村青年实现安家立室的人生梦想,需要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政府和社会组织牵线搭桥的重要作用,塑造尊重女性的良好社会风气,同时农村青年自身要励志图强,提升自身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以实现筑巢引凤的目的。

[关键词]农村青年;“剩男”危机;“妻荒”困局

自古以来,娶妻生子都被视为人生大事,但令人讶异的是,虽然城市中存在相当数量的“剩女”,但为数众多的农村青年(精神异常、肢体残疾者除外)正面临着“妻荒”的窘境,“娶妻难”已成为不少农村家庭的“心头病”,甚至有人发出了“娶妻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那么,农村青年的“剩男”危機究竟由何而起的呢?

一、农村青年婚姻困局的成因

“祖辈结婚半斗米,父辈结婚半头猪,我辈结婚则要家人半条命!”这虽然是一种调侃与自嘲,但当前部分农村青年所面临的巨大婚恋压力却昭然若揭,这种压力不仅由青年自身承担,而且还呈现出向上代际传递的趋势,成为他们父辈的沉重负担。

1.经济实力薄弱。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迁,“剩男剩女”在社会上大量涌现。但对于已到适婚年龄、具有结婚意愿的农村“剩男”来说,经济实力薄弱,物质匮乏,是导致其“被剩下”的重要原因。据《中国青年农民工项目综合政策建议报告》显示,中国青年农民工的收入仅为本地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30%。从现实来看,“剩男”多聚集于贫困落后的农村地区,其父辈大都是“土里刨食”的农民,收入来源单一,家庭经济状况令人堪忧。而身为“农二代”、“贫二代”,农村男性青年也多居于社会底层,常处于身无长物、艰难谋生的境地,这使得他们在开放社会的择偶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成为婚姻市场的“弱势群体”,最终导致因穷落单,成为“经济贫困型”光棍。此外,与之前的封闭社会不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流动人口的增多,使得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其中就包括农村女性青年的“孔雀东南飞”。完善的基础设施、便利的生活条件和充足的就业机会,使得她们倾向于在迁入地定居生活并完成婚配过程。事实上,民间所谓“高嫁低娶”或“抬头嫁女,低头娶媳”的说法,既与女性青年向社会强势群体聚居地婚迁的倾向相一致,也与择偶梯度效应相符合。城里姑娘“高攀不起”,乡下姑娘“心比天高”,农村男性青年由此成为婚姻挤压的受害者,其择偶空间更加缩小。与此同时,由于一些农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条件艰苦,经济落后,“嫁给大山的女人”越来越少,农村成为女性青年“只出不入”的场所,这种婚姻市场上的“单向流动”更加加剧了农村男性青年的择偶困境。男婚女嫁本是人生顺理成章之事,但由于自身的低经济收入、低技能水平、低社会阶层,使部分农村男性青年被阻隔在“婚姻的围城”之外,令人颇有“低处不胜寒”之感。

2.婚恋观念扭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不仅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改善,其思想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曾几何时,两情相悦、情投意合被认为是双方步入婚姻殿堂的重要前提。当今社会重物质轻感情的趋势愈发明显,农村男性青年的结婚成本急剧上升,甚至出现了千金难换“千金(小姐)”的情况,“娶不起”的现象绝非孤例。在一些农村地区,拜金主义、攀比之风日盛,有房有车已成为谈婚论嫁的先决条件,这对收入微薄的农村家庭而言无疑是一种沉重负担。此外,高额彩礼和大操大办之风也成为了农村青年的不堪承受之重,从几尺花布、“三转一响”(即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到“万紫千红一片绿”(即一万张五元钞票、一千张百元钞票和一些五十元钞票),农村地区的婚嫁彩礼一路水涨船高,彩礼多寡已从量力而行变为随行就市的硬标准,“爱情买卖”之风愈演愈烈,“结婚”逐渐演变为“劫婚”。彩礼的本意是表达对新人的祝福,但在现实却日益异化为金钱的交易,即片面注重物质条件,过于追求聘礼定金,家庭贫困者因此而无“媒”问津,这成为很多农村男性青年苦不堪言的肇因。一些女方在婚嫁问题上因有恃无恐而贪婪无度,把女儿当作集市上“竞价”的商品,把彩礼当作改善家庭生活的“终南捷径”,因此不顾男方境况漫天要价,以致“天价彩礼”层出不穷,一些农村家庭为筹措礼金而债台高筑、负债累累,成为真正的“负翁”,即便富裕家庭也可能会因婚娶而一夜返贫,使得娶妻这一人生大喜之事“变了味”,很多淳朴善良的农民也因此陷入了“上半辈子攒钱为儿娶妻,下半辈子挣钱为儿还债”的悲惨境地之中。可以说,彩礼之重已经超出很多农村地区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和一般家庭承受能力,“娶妻”几乎沦为“拼爹游戏”。面对日益“金贵”的待嫁女,农村男性青年的“乡村爱情”无处安放,对他们来说婚姻已成为可望不可即的“奢侈品”。

3.性别供求失调。与“娶不起媳妇”相比,更为严峻的是“娶不着媳妇”。众所周知,当前中国正处于“男盈女亏”时代,男多女少已经成为社会现实。而在农村地区,男女比例失调更加严重,“无女可娶”并非危言耸听、杞人忧天。受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和生儿有面子有地位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农民先前会通过各种技术手段鉴别婴儿性别,并选择弃女婴留男婴,从而使得男女出生比例严重失调。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80后”的非婚人口男女比例为136:100,而“70后”的“剩男现象”则更为严重,非婚人口男女比例达到206:100。时至今日,农村地区男性青年盈余,女性青年短缺的局面已然形成,使得男性青年择偶空间大为缩小。伴随着城镇化加速,大量农村女性青年外出求学、务工并在异地生活,农村成为女性青年“净流出地”,女性流失使原本稀缺的女性青年更加雪上加霜。女性青年十分紧俏、“供不应求”,也使女性地位发生了极大变化,从不受重视、不受待见变为了“皇帝女儿不愁嫁”,从“丑小鸭”蜕变为“白雪公主”,出现了“我家有女百家求”的现象,上门提亲求婚者络绎不绝。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僧多粥少”的现状使男性青年在婚姻市场上处于被动和弱势地位,因此很多男性青年都有“排队面试”式的相亲经历,即一名农村女孩同时与多名男性青年见面相亲,出现了“娶妻”需要公开“竞争上岗”的尴尬局面。女性青年的“凤毛麟角”使得男性青年面临着“被迫失婚”的危险,在这种残酷现实面前,一些农村男性青年不得不“低头折腰”,不断降低择偶标准,甚至追求一些大龄女、离异女、残障女性等,使得这些在婚姻市场上原本并不占有优势的群体转而成为“香饽饽”、“抢手货”,还有人不再顾及入赘为耻的固有观念,选择成为上门女婿,这些其实都是百般无奈之下的妥协让步与变通之道。

4.前途出路狭窄。农村青年的“光棍’危机固然有社会环境和客观方面的原因,但其自身内因的缺陷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从整体上来看,多数农村男性青年文化素质低下,生存技能单一,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工作,靠简单体力劳动获取生活资料,其前途出路比较狭窄,很多人都是在重复父辈的生活轨迹,陷入“种地—外出务工—娶妻生子”的单一循环中。由于缺乏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文化水平,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农村男性青年往往显得力不从心、难以适应,无法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就业渠道窄、收入水平低、致富门路少的现状,导致农村青年在相亲求偶中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逐步成为相亲“老大难”群体。因没有固定职业和稳定收入,一些农村青年婚后迫于生计只能四处流动打工,造成了夫妻长期异地分居的局面,最终导致感情破裂、离婚分手的悲剧,也使女性青年对农村婚后生活忧心忡忡。不仅如此,一些农村男性青年受传统观念影响,思维保守,小富即安,对未来生活缺乏长远规划与设想,且容易沾染赌博、酗酒等恶习,生活质量低下,也是农村男性青年难以“脱单”的重要原因。总之,社会资源少,创业能力不足,没有一技之长,使农村男性青年无力改变生活现状,难以在社会中闯荡出一条出路,更无法实现“鲤鱼跳龙门”的华丽转身。即是说,基于自身实力和家庭背景,农村男性青年很难改变命运,实现阶层跃升,这也是他们无法得到日益理性务实的女性青年倾心的重要原因。

二、农村青年婚姻困局的危害

11月11日是被网友戏称为“光棍节”的特殊日子,这一天也成为了单身青年的购物狂欢节。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光棍”危机正日益变为现实并不断蔓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消极后果。

1.制约青年生存发展。家庭是人生的港湾和情感的寄托,能给人以归属感和安全感,因此成家立业历来被认为是人生大事。由于当前农村男性青年择偶面临重重困难,使得自身压力剧增。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其择偶优势在日益缩减,甚至有走向孤独终身的危险,从而引发其恐慌与焦虑心理,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在当前形势下,农村男性青年恋爱求偶屡屡受挫,娶妻立室遥遥无期,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程度的挫败感、无力感,使其内心备感压抑与无助,并可能渐渐对生活失去信心,对人生充满失望。一些人在屡次碰壁后陷入消极心理不能自拔,逐渐迷失了人生前进的方向,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中,导致心态失衡。不仅如此,在现实生活中,“剩男”易于被打上失败者的标签,被认为是没有本事、没有能力或者没有魅力,常被街坊邻里评头论足、指指点点,所以他们还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和社会压力。在面子心理浓厚和易于攀比的农村地区,成为“剩男”可以说是一件颜面尽失、自感窝囊的事情,尤其是当一些同龄伙伴成功“脱单”后,“剩男”就可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和众人关注的焦点,甚至沦为被冷嘲热讽的对象,因此更加感到“抬不起头”。在自尊心的驱使之下,一些“剩男”会选择远离人群、自我封闭,极易产生孤僻自卑心理,致使人际关系不断恶化,“朋友圈”日渐缩小。此外,由于“剩男”多出现于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中,也给其家庭带来了无尽的苦恼,为其寻妻觅偶就成为整个家庭的头等大事,甚至因此会引发家庭矛盾,致使家庭关系紧张。总而言之,“剩男”危机会给农村青年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使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降低,十分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发展。据调查,农村未婚男青年“生理、心理、经济、生活设施、社会交往和社会支持等客观生活质量较低,经济状况满意度、生活总体满意度等主观生活质量也比较低”[1]。

2.助长不良社会风气。农村地区一般被认为民风淳朴,邻里之间守望相助,人际关系较为融洽。但商品经济的发展给农村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爱慕虚荣、贪图享乐、唯利是图等不正之风在农村不断滋生蔓延。如在一些农村地区盛行的“天价彩礼”,把婚姻当作可以明码标价的商品,实行“价高者得”的竞争原则,娶妻结婚变成了家庭背景和经济实力的比拼。在这个过程中,男性青年的品行才干、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内在因素已无足轻重,经济条件、家庭状况成为衡量一切的硬标准,“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的戏码屡屡在农村上演。毫无疑问,这样的相亲模式和婚恋观念少了些感情基础,多了些铜臭之味,使得农村朴素厚道的民风渐消渐远,拜金势利的观念愈来愈重,促使“一切向钱看”的风气大行其道。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婚姻,自然也是难以持久、难言幸福的。近年来,农村地区离婚率不断攀升、婚外情愈演愈烈等与此不无关联。由于女性青年行情看涨,农村地区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发生变化,女性青年的稀缺性使她们成为众人趋之若鹜、众星拱月的对象,男性青年的尊严、话语权、家庭地位等急剧下降,女尊男卑的新趋势日渐兴起。在一些农村地区,替儿建房娶妻被视为为人父母者的“人生任务”,为完成这项任务他们不仅倾尽家产、耗尽积蓄,还要小心翼翼地“讨好”媳妇。由于娶妻费尽周折、花费巨大,女性青年在嫁给男方后被奉若贵宾、一再迁就,为避免她们心生离意,出现了“婆婆供着媳妇”的新现象,这也使得婆媳地位发生了逆转,即媳妇可以高高在上、有恃无恐,而婆婆则需要低声下气、委曲求全,以维持家庭的完整与和谐,致使忤逆不孝、虐待老人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孝道的衰落。总之,“剩男”危机与“妻荒”困局使得农村青年既成为不良社会风气的受害者,同时又是其制造者、推动者,从而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

3.影响农村稳定和谐。在农村“剩男”危机的背后,不仅是个人的婚姻问题,还会带来更为严峻的社会问题。由于娶妻生子是人生刚需之一,在通过正常途径无法得到解决时,一些“剩男”就会幻想“另辟蹊径”解决婚姻大事,由此直接滋生了拐卖妇女、买卖婚姻等不合法、不道德行为,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近些年来,农村成为骗婚案件的高发地区,“大妈组团骗婚”、“越南新娘集体出逃”等新闻不时见諸报端,这些案件大都利用大龄“剩男”渴望姻缘、急于成家的心理,而被人乘虚而入地设下骗局,最终导致这些“剩男”落入陷阱、人财两空,给他们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的物质损失和心理创伤。由于生理需求、情感需求长期无法得到满足,在一些农村“剩男”中还出现了“饥不择食”、“饥不守道”的情况,婚外情、性交易、性侵害等丑闻不时发生,严重影响到了农村的邻里关系与社会稳定。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食物、性等基本生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是无法实现人的更高层次需求的。而当人的低层次需求长期无法得到满足,很容易滋生对社会的不满和愤懑情绪,产生愤世嫉俗的心理,增加其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在部分地区,一些农村“剩男”为“脱单”而绞尽脑计、一筹莫展,几经周折之后娶妻无望、真爱难期的残酷现实会让他们的失落心理加剧,奋斗动力衰竭,并因为“失落”而“失志”,由此开始自暴自弃、得过且过,终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陷入“家未成”、“业难立”的死胡同之中。为发泄情绪、排解郁闷,一些人甚至参与聚众赌博、酗酒吸毒、抢劫盗窃、寻衅滋事等违法犯罪行为,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社会不稳定因子。可以说,农村“剩男”危机不再是理论假设,而正日益变为现实,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农村和谐稳定不得不加以重视的重要课题。

三、破解农村青年婚姻困局的对策

农村青年的“剩男”危机与“妻荒”困局是多方面因素相互叠加形成的,而要解困破局也需要内外联动、多管齐下。

1.夯实基础:重视农村发展。农村之所以出现“剩男”危机与“妻荒”困局,主要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由于人口、资源和产业更多地向城市聚集,农村青壮年劳动人日渐稀少,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农村日益呈现出空壳化、凋敝化的趋势,“逃离农村”成为一个现实的话题。其所引发的直接后果是农村成为婚姻市场的“洼地”,城市成为婚姻市场的“高地”,女性青年由“洼地”往“高地”的向上流动居多,而由“高地”往“洼地”的向下流动较少,从而形成了“婚配剪刀差”,更加加剧了农村男性青年的娶妻难度。面对女性青年向富裕地区和阶层婚迁的冷峻现实,要解决农村的“剩男”危机与“妻荒”困局,根本之道在于大力推动农村的发展,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使他们摆脱贫穷的阴影,同时降低女性青年对农村的失望感、排斥感。具体来说,对于一些交通不便、道路崎岖的边远山区、贫困地区的农村,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通过筑路修桥打破这些地区与外界的微弱联系。引导一些地区因地制宜地发展旅游观光、生态休闲等产业,并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和财政支持,通过多元化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创收。鼓励农村籍大学生学成之后回乡创业,为家乡发展提供专业知识和智力支持,通过有机蔬菜、特种养殖等项目带领群众共同致富,重现农村社区的生机与活力。此外,要大力提高农村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水平,使女性青年免除后顾之忧,能在农村安心生活。总之,“脱贫”是“娶妻”的重要前提,只有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促进城乡协调均衡发展,不断缩小贫富差距,消除城乡公共服务的“天壤之别”,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青年的“剩男”危机与“妻荒”困局。

2.牵线搭桥:加大扶助力度。与城市相比,很多农村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民的姻缘主要依靠熟人介绍和媒妁之言,民间媒婆在农村青年的婚恋过程中举足轻重,这样固然能够“知根知底”,但也存在着资源少、范围小的缺点。在这种较为封闭的环境中,农村男性青年交际圈子较窄,接触异性机会少,择偶空间十分有限,无法完全满足他们的婚恋需求。而外出务工青年大多从事建筑、搬运、生产制造等行业,工作强度大、闲暇时间少、工资待遇低,他们“无钱无闲”进行谈情说爱、觅友约会。鉴于农村男性青年缺少结交异性的机会,政府相关部门应为农村青年交友恋爱搭建平台,通过组织集体相亲、鹊桥联谊等活动,增进未婚青年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择偶信息、资源和场所,以扩大其“朋友圈”,提高其自由结缘的几率。《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也明确指出:“支持开展健康的青年交友交流活动,重点做好大龄未婚青年等群体的婚姻服务工作。规范已有的社会化青年交友信息平台,打造一批诚信度较高的青年交友信息平台。”[2]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可根据实际情况为农村青年相识相交提供培训教育、法律咨询、信息汇集、心理辅导等服务,充分发挥幕后“月老”、“红娘”的作用。如一些农村青年受文化水平和阅历经验所限,在与人交往时木讷寡言、不善言辞,“女人缘”差,致使相亲成功率大为降低,继而垂头丧气、信心受挫。对此,可通过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表达沟通能力,促其谈吐举止大方得体,以塑造良好的交际形象,提高交友恋爱的成功率。不仅如此,有关部门还应依法整顿婚介服务市场,严厉打击买卖婚姻、婚托婚骗等违法行为,保障农村未婚青年的合法权益免受侵害。此外,要把线下平台与线上平台结合起来,引导农村青年开拓思维、与时俱进,利用网络交友平台的广泛性、互通性和经济性,扩大自身交际范围和择偶视野。总之,对于农村单身青年,社会大众应多一些理解和鼓励,少一些挖苦和讥讽,使其在尽己所能与众人帮扶中走出“剩男”危机。

3.移风易俗:尊重女性权益。农村地区日益汹涌的“光棍潮”,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自食其果”。由于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陋习长期存在,生男传宗接代、光耀门楣的观念长期作祟,以致暗中进行胎儿人工性别选择,从而使得农村地区男女出生比例严重失调,时至今日不得不面对“妻荒”这样一种尴尬局面,农村也由此成为了“光棍”产出地。当前全面二胎政策已经放开,一定要引导农民摒弃陈旧观念,改变强烈的偏男生育意愿,树立男女平等思想,尊重性别差异,形成“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的共识,唯有如此才能逐步改变婚姻市场男女供求失衡的现状。此外,要通过一定的宣传教育,宣扬平等婚姻观念,倡导男婚女嫁应以感情为基础,而不是金钱至上。从历史来看,在传统农业社会,女性没有独立的社会生活能力,女性嫁入男方家后,自此成为“夫家的人”,彩礼是对女方家庭的经济补偿,从本质而言是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体现。经过长期演变,彩礼成为一种民俗,是男女双方家庭沟通感情、表达诚意的媒介,这也是人们所能理解和接受的。但是“天價彩礼”的出现,一方面加剧了“婚姻市场化”的趋势,使男方的婚姻成本大为提高,“娶老婆”几乎被等同于“买老婆”;另一方面,“天价彩礼”使女性被当作待价而沽的商品,成为可讨价还价的物件,甚至在一些地方“天价彩礼”多被用于女性兄弟娶亲之资,使女性沦为交换商品和盈利工具。可以说,“天价彩礼”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反而使她们又重新成为男性的依附品。所以,要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和价值观,尊重女性青年的意愿和地位,对待彩礼应平等协商、量力而行而非坐地起价、强买强卖,不能让爱情和婚姻因“天价彩礼”成为一种交易。

4.励志图强:提升自身实力。俗话说,没有梧桐树,难留金凤凰。“剩男”危机与“妻荒”困局之所以出现,固然有客观环境方面的因素,但农村青年自身不足也“难辞其咎”。纵观当前农村中的“剩男”,大都文化水平低下,谋生技能短缺,在残酷现实面前束手无策。对此,男性青年应从改变自身做起,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和培训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或者通过拜师学艺,掌握一定的谋生技艺,形成自己在社会中谋生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一些思维保守、不思进取的男性青年,应积极引导他们走出农村,到外面广阔世界中经世面、开眼界、受磨练,摆脱“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狭隘思维方式,不断激发他们的闯劲干劲,以开辟新生活、趟出新出路。更重要的是,作为“穷二代”,农村男性青年不能顾影自怜、怨天尤人,而要发扬父辈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以自己的拼搏奋斗改变自身命运。然而,当前农村中有一批青年人,认为耕田种地没有前途,对于传统农田耕作技术没有兴趣去学习与继承,外出务工嫌脏怕累、拈轻怕重,白手创业又没有勇气和社会资源,逐步养成了好高骛远、好逸恶劳的不良作风,缺乏脚踏实地、励精图治的实干精神。如此一来,自己尚难在社会立足,又何以能够承担起养家糊口、赡老育幼的重责?“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作为社会草根阶层,农村男性青年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扶持,但根本之道还在于自强不息、奋发图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3]自助者天助之,农村青年只有从迷梦中惊醒,及时认清严峻现实,转变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先“筑巢”后“引凤”、“招凤”,通过拼搏奋斗改变贫穷命运,实现困境逆袭,才能在日益严峻的婚姻市场占据一定的主动。

参考文献:

[1]王磊.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学刊,2012,(2):21-31.

[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N].光明日报,2017-4-14.

[3]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3-5-5.

责任编辑 杜福洲

作者:于安龙

第二篇:农村青年教师成长初探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农村青年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和提高农村青年教师素质,建设一支素质优良、治学严谨、勤奋求实的农村青年教师队伍,是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因此,农村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对于我国教育发展、民族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青年教师普遍存在较多优势,如大多数青年教师朝气蓬勃,富有激情,深受学生的喜爱;他们对多媒体非常熟悉,上课时可以熟练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少数青年教师家庭负担相对较小,能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等。但极少数青年教师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个别青年教师缺乏学习热情,有些教师甚至对某些问题自己理解都不透彻,对所教学科知识的重点、难点有时把握还不够准确;教师基本功如:教案设计、板书设计等缺少一定的理性思考,有时还不是很懂得如何把自己掌握的知识通过教学传授给学生,不是很懂得课后反思的重要性;值得引起重视的是个别80后独生子女,不屑于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习惯于单干,很少与其他教师一起开展教学研究,合作互助意识不强。

在促进农村青年教师成长方面,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需要我们青年教师自身主动努力,逐步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那么,农村青年教师究竟如何利用有限的条件,想一些简单可行的办法促进自身成长呢?

一、终身学习,领悟提高

教育是教师以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影响的过程。实践证明,凡是不能自我培养、自我发展和自我教育的教师,同样也不能很好地培养、发展和教育学生。由于现代社会发展迅速,致使人的学习是不可能一次性完成的,这就要求农村青年教师一定要坚持终身学习,在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各学科领域的知识,来应对现代教育千丝万缕的变化。农村青年教师要在工作之余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书目,用心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努力促进情感与意志的冲击和交流;要认真阅读教育著作,认真领会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教育家的人生理想与人格力量,这样可以更具有教育的智慧。

二、精心备课,反思创新

精心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授课内容是需要事先有所准备的,虽然青年教师很难做到每个细节都有所准备,但至少需要青年教师很好地把握每节课的总体教学过程,尽量做到“心中有数”。

心理学家波斯那在研究青年教师成长时,曾经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研究表明,反思是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农村青年教师自我成长的一条有效途径。任何一个教师,不论其教学水平的高低,都有必要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反思可以提高农村青年教师自我教学意识,增强其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通过反思,农村青年教师能建立科学的教学理念,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通过反思,农村青年教师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教学进行诊断、纠错、创新,从而不断完善自己。

三、教研结合,合作互助

作为一名农村青年教师,以前总觉得科研似乎离我很远,同时也觉得科研和教学好像没有多大关系。在参加“国培计划(2011)”初中数学骨干教师置换脱产培训时,听了湖南省教科院专家讲座《中学数学教学研究》后,我知道了备课和上课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天天都有必要进行教学研究。进行教学研究,是时代对广大农村青年教师的要求,既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又可以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还可以丰富和发展现代教育理论。

在开展教研工作的同时,农村青年教师还要加强合作互助。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堂模式,接受各种教师培训外,还要进行广泛的师师合作。因为新课程改革首先要求教师是研究者,而教学研究单靠教师个人的力量,是远远达不到要求的,其次,要让学生全面发展,也迫切需要教师共同研究,互相帮助,解决问题。农村青年教师在合作互助时,要改变单兵作战的职业惯性,开展多样灵活的合作活动,这样有利于促进自身的专业进步。

在政府、学校的支持下,农村青年教师成长更需要教师个体的不懈努力,这样农村教育发展之路才会更具有生机和活力。

(作者单位: 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丹洲中学)

作者:陈德刚

第三篇:对农村青年流动的探析

摘 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农村青年向城市大量流动。农村青年在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做出贡献的同时,却忽视了农村的发展。本文探析了农村青年流动的背景、原因、方式,并站在农村发展角度探析了农村青年流动的双重影响。最后提出发展农村,吸引农村青年回乡的建议,目的是为达成农村青年合理流动,既有利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又不影响农村自身发展,最终实现社會整体发展。

关键词:农村青年流动 农村发展 角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而且成规模化流动。在流动中大多以流出为主,主要方式是上学、务工和经商。在本文中把以农村青年因学习、外出务工、经商等造成的城乡之间的流动定义为农村青年的流动。但是目前农村青年流动的情况,已经使农村出现大量的撂荒地,农村变得冷清,没有活力。使得国家在新农村建设中,缺少建设者(农村青年),这势必会影响新农村的建设,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基于此,站在农村发展的角度对农村青年流动进行探析。

一、农村青年流动的背景、原因、方式

1.农村青年流动的背景。人口流动,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工业化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同时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城市化发展缓慢,城乡人口之间的流动受到户籍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制约,造成城乡之间的壁垒,阻止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城乡之间的壁垒被打破,大量农村人口进城;政策上家庭农产责任承包制使得农民从土地上彻底的解放出来。从流动人口结构中看,农村青年一直是人口流动的主力军。同第六次人口普查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较,农村0-24岁人口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尤其是20-24岁的人口比重比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了约14个百分点;0至19岁的青少年人群比重也大幅攀升。可见农村青年在此背景下的流动是有增无减。

2.农村青年流动的原因。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最早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揭示了人口流动的原因。说明工业的收益大于农业,商业的收益大于工业,这种比较利益差异的存在促使社会劳动者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流动。目前,我国农村青年流动的现状除去合理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外,还出现农村土地撂荒,造成农村青年流失等问题的不合理的流动,流动的原因也很多。

2.1大量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城市化、工业化的需要。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农村生产力得到提高,同样土地上所需的劳动力减少,节省出很多闲置的劳动力;城市化的发展,占用耕地,使得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还造成农民无地可耕;外加农村新增劳动力的不断增加。使的农村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又吸收了一部分剩余劳动力。

2.2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农村青年在农村的收入远远比不上城市青年的收入,农村青年在城市中找到的比农村更高收入的工作,使得他们不愿意在农村生活,选择流入收入更高的城市。

2.3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农村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让更多的农村青年有时间有机会不断接受教育。在我国农村教育一直落后与城市的教育,我国农村青年占全国青年的很大一部分,它直接影响着未来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2.4农村教育水平,基础设施的落后。农村由于教育水平以及基础设施的落后,父母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以后继续做农民,为了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走出农村,把孩子送往城市上学,有的父母还长期半工半陪读。

2.5城市生活的影响。城市中多彩的生活,优质的服务,吸引着农村青年。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经商,家庭收入提高,有能力在城市生活,就居家迁往城市,也使得流动人口的年龄越来越小。

2.6其他的需要。如服兵役、结婚等造成农村青年的流动。

3.农村青年流动方式。我国农村青年流动的方式有:升学、打工、经商、参军、婚姻,还有已经不常见到的招工、农转非等。农村青年通过升学进入城市,升学失败的农村青年大多是以打工的方式进入城市,升学和打工是现在最普遍的流动方式;经商、参军、婚姻在流动中一直存在,没有明显加强和减弱的趋势;农转非是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一种特殊的户籍制度,招工是国有企业或者国家事业单位招收的部分工人,进入国有企业单位工作。这两种方式已经不存在或很少见到了。

二、农村青年流动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1.农村青年流动对农村发展的积极影响。

1.1改变生活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农村青年的流动,从流动方式上看主要是以求学和务工为主。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求学青年,他们接受高等教育,学习专业的知识,接受新思想,他们掌握了技能,扩大了人脉,并且重新定格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青年,也受到城市生活的感染,接受城市生活方式,开放了思想,学习了新的技能,开阔了眼界,在城市激烈的竞争中生活,也锻炼了他们的生存能力,个人的修养也得到提高。这种变化对农村发展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它能够引进新思想,提高农村整体素质,推动农村的发展。

1.2缩小贫富差距,减少隐形失业。一方面,农村青年流动的发展制约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农村青年的流动扩充了收入渠道,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同时,加强了城乡之间的交流,避免了农村的边缘化。能让整个社会去关注农村发展,关心农民生活,有利于城乡之间的团结。另一方面为当地留下了较多的就业岗位;外出青年的不断增加,部分外出青年回乡创业,使得就业岗位增加,能够实现就地就业,避免了农村青年更深一步的流动。

1.3优化产业结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农村人口的减少,为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生产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实施科学的种田、养殖等。

2.农村青年流动对农村发展的消极影响。

2.1农村优秀青年缺失。一方面,城市中的诱惑多,收入水平比农村高,基础设施完善,服务方便等使得农村青年留在城市。另一方面,农村青年思想得到提高,与留乡人群的思想、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差异,加上长期的城市生活,他们也选择留在了城市,造成高素质青年的流失。农村青年是农村发展的主力军,优秀农村青年更影响着农村发展的速度,他们的缺失会阻碍农村发展的脚步。

2.2留乡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农村干部年龄结构偏大。一方面,留乡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科技素质不高,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创新,集体观念淡薄,小农经济和小农经济思想强烈。另一方面,农村基层干部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陈旧,面对市场创新极为困难。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

2.3土地撂荒,阻碍现代农业发。一方面,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大量土地撂荒,使得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也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农业人才的流失,使得农村文化素质本来就偏低的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更低,影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4农村发展更加困难。一方面,加大了对农村的监管难度,青年人缺少,留守老人和儿童偏多,老人的健康问题,儿童的健康和教育问题,都对农村的发展起到制约作用;也加速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对未来农村老人养老带来严重的问题;另一方面,使得整个农村的发展缺少活力,农村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受到制约。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得不到继承,面临消失。农村青年现在的流动,努力接受现代文化,忽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极其不利于农村发展的。

三、吸引农村优秀青年回乡促进农村发展的对策

人口流动是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会出现的情况,人口流动有它的合理性,它能够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也能够满足农村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但是,忽视了农村的发展,会造成整个国家发展的不平衡,严重制约整体发展速度。目前,我国农村已经由于人口的大量流动,青年人的大量流失,造成了很大影响,威胁到了农村整体的发展。

1.1充分了解当地农村青年职业分布情况。了解在外求学学生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情况,了解经商人员情况和在外务工青年的具体情况。对农村青年的发展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目的是掌握本地区人力资源的基本情况。

1.2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當地政府对本区域农村做一个全面的规划,整合区域资源,发展有优势的农村产业。在统筹当中,要听取各阶层人员的意见,结合整个省份乃至全国资源,加强与其他地区的联系,实现产业互补或者强强联合。

1.3在政府政策和财政的适当支持下,吸收市场资金和农民投资。在市场经济处于决定地位的背景下,靠市场才能让农村发展走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政府只靠政策是不能完全让市场资金进入农村,还需要适当的注资。在谈到农民投资上,需要排除农民投资的后顾之忧,给农民以发展的信心,主要是让农民自身能够对发展规划有信心,能感觉到投资的回报是乐观的,这就需要在统筹规划时广泛听取农民的发展意见。

1.4吸收当地优秀人才回乡发展。在政府统筹规划和政策、资金的支持下,吸引优秀人才回乡发展。在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的10年中,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也能说明大学生村官政策的优越性。将大学生村官政策中的优惠政策也可以适当的应用到愿意回本乡发展的青年身上,鼓励农村青年回乡建设。同时要加强青年服务农村的意识,特别是农村青年回报家乡的意识,培养青年人建设新农村的信心。

参考文献:

[1]万将军 ,钟颢. 近十年来流动人口变化的特征、原因和对策研究——对人口“五普”和“六普”数据比较分析[J].决策咨询,2014(01).

[2]夏绪梅. 基于波特——劳勒激励模式的农村人口流动行为分析[J].农业经济,2004(12).

[3]胡现岭. 农村青年社会流动方式之变迁(1978-2010)——以对河南省22个村庄的调查为中心[J].中国青年研究,2013(10).

[4]张志新. 反思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若干问题[J].商业时代,2006(34).

[5]申锦莲. 试论我国农民素质的提升[J].长白学刊,2009(04).

[6]张培培,李盼盼,王思敏.关于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建设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5(69).

[7]段方利,林忠,熊云清. 基于农民外出务工原因的农村撂荒现象的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2007(03).

[8]胡兆义.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村青年的社会流动分析[J].实事求是,2012(04).

作者简介:董旭超(1994—),陕西理工大学经济与法学学院,经济学专业,主要从事农村经济发展研究。指导老师:王吉平(1966—),陕西理工大学经济与法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

作者:董旭超

上一篇:生活教育理论论文下一篇:网络利弊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