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青年流动对婚姻影响论文

2022-04-29

摘要:当前社会由于男女比例的失调,造成农村青年找对象相对困难,这就导致了彩礼数额以畸形的方式急剧上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农村青年追求婚姻自由的权利,使得农村青年的婚姻问题成为了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要想保障农村青年的婚姻自由,就需要扼制传统文化中这种糟粕的回潮。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村青年流动对婚姻影响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农村青年流动对婚姻影响论文 篇1:

对农村青年流动的探析

摘 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农村青年向城市大量流动。农村青年在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做出贡献的同时,却忽视了农村的发展。本文探析了农村青年流动的背景、原因、方式,并站在农村发展角度探析了农村青年流动的双重影响。最后提出发展农村,吸引农村青年回乡的建议,目的是为达成农村青年合理流动,既有利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又不影响农村自身发展,最终实现社會整体发展。

关键词:农村青年流动 农村发展 角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而且成规模化流动。在流动中大多以流出为主,主要方式是上学、务工和经商。在本文中把以农村青年因学习、外出务工、经商等造成的城乡之间的流动定义为农村青年的流动。但是目前农村青年流动的情况,已经使农村出现大量的撂荒地,农村变得冷清,没有活力。使得国家在新农村建设中,缺少建设者(农村青年),这势必会影响新农村的建设,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基于此,站在农村发展的角度对农村青年流动进行探析。

一、农村青年流动的背景、原因、方式

1.农村青年流动的背景。人口流动,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工业化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同时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城市化发展缓慢,城乡人口之间的流动受到户籍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制约,造成城乡之间的壁垒,阻止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城乡之间的壁垒被打破,大量农村人口进城;政策上家庭农产责任承包制使得农民从土地上彻底的解放出来。从流动人口结构中看,农村青年一直是人口流动的主力军。同第六次人口普查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较,农村0-24岁人口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尤其是20-24岁的人口比重比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了约14个百分点;0至19岁的青少年人群比重也大幅攀升。可见农村青年在此背景下的流动是有增无减。

2.农村青年流动的原因。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最早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揭示了人口流动的原因。说明工业的收益大于农业,商业的收益大于工业,这种比较利益差异的存在促使社会劳动者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流动。目前,我国农村青年流动的现状除去合理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外,还出现农村土地撂荒,造成农村青年流失等问题的不合理的流动,流动的原因也很多。

2.1大量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城市化、工业化的需要。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农村生产力得到提高,同样土地上所需的劳动力减少,节省出很多闲置的劳动力;城市化的发展,占用耕地,使得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还造成农民无地可耕;外加农村新增劳动力的不断增加。使的农村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又吸收了一部分剩余劳动力。

2.2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农村青年在农村的收入远远比不上城市青年的收入,农村青年在城市中找到的比农村更高收入的工作,使得他们不愿意在农村生活,选择流入收入更高的城市。

2.3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农村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让更多的农村青年有时间有机会不断接受教育。在我国农村教育一直落后与城市的教育,我国农村青年占全国青年的很大一部分,它直接影响着未来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2.4农村教育水平,基础设施的落后。农村由于教育水平以及基础设施的落后,父母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以后继续做农民,为了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走出农村,把孩子送往城市上学,有的父母还长期半工半陪读。

2.5城市生活的影响。城市中多彩的生活,优质的服务,吸引着农村青年。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经商,家庭收入提高,有能力在城市生活,就居家迁往城市,也使得流动人口的年龄越来越小。

2.6其他的需要。如服兵役、结婚等造成农村青年的流动。

3.农村青年流动方式。我国农村青年流动的方式有:升学、打工、经商、参军、婚姻,还有已经不常见到的招工、农转非等。农村青年通过升学进入城市,升学失败的农村青年大多是以打工的方式进入城市,升学和打工是现在最普遍的流动方式;经商、参军、婚姻在流动中一直存在,没有明显加强和减弱的趋势;农转非是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一种特殊的户籍制度,招工是国有企业或者国家事业单位招收的部分工人,进入国有企业单位工作。这两种方式已经不存在或很少见到了。

二、农村青年流动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1.农村青年流动对农村发展的积极影响。

1.1改变生活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农村青年的流动,从流动方式上看主要是以求学和务工为主。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求学青年,他们接受高等教育,学习专业的知识,接受新思想,他们掌握了技能,扩大了人脉,并且重新定格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青年,也受到城市生活的感染,接受城市生活方式,开放了思想,学习了新的技能,开阔了眼界,在城市激烈的竞争中生活,也锻炼了他们的生存能力,个人的修养也得到提高。这种变化对农村发展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它能够引进新思想,提高农村整体素质,推动农村的发展。

1.2缩小贫富差距,减少隐形失业。一方面,农村青年流动的发展制约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农村青年的流动扩充了收入渠道,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同时,加强了城乡之间的交流,避免了农村的边缘化。能让整个社会去关注农村发展,关心农民生活,有利于城乡之间的团结。另一方面为当地留下了较多的就业岗位;外出青年的不断增加,部分外出青年回乡创业,使得就业岗位增加,能够实现就地就业,避免了农村青年更深一步的流动。

1.3优化产业结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农村人口的减少,为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生产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实施科学的种田、养殖等。

2.农村青年流动对农村发展的消极影响。

2.1农村优秀青年缺失。一方面,城市中的诱惑多,收入水平比农村高,基础设施完善,服务方便等使得农村青年留在城市。另一方面,农村青年思想得到提高,与留乡人群的思想、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差异,加上长期的城市生活,他们也选择留在了城市,造成高素质青年的流失。农村青年是农村发展的主力军,优秀农村青年更影响着农村发展的速度,他们的缺失会阻碍农村发展的脚步。

2.2留乡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农村干部年龄结构偏大。一方面,留乡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科技素质不高,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创新,集体观念淡薄,小农经济和小农经济思想强烈。另一方面,农村基层干部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陈旧,面对市场创新极为困难。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

2.3土地撂荒,阻碍现代农业发。一方面,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大量土地撂荒,使得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也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农业人才的流失,使得农村文化素质本来就偏低的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更低,影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4农村发展更加困难。一方面,加大了对农村的监管难度,青年人缺少,留守老人和儿童偏多,老人的健康问题,儿童的健康和教育问题,都对农村的发展起到制约作用;也加速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对未来农村老人养老带来严重的问题;另一方面,使得整个农村的发展缺少活力,农村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受到制约。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得不到继承,面临消失。农村青年现在的流动,努力接受现代文化,忽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极其不利于农村发展的。

三、吸引农村优秀青年回乡促进农村发展的对策

人口流动是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会出现的情况,人口流动有它的合理性,它能够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也能够满足农村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但是,忽视了农村的发展,会造成整个国家发展的不平衡,严重制约整体发展速度。目前,我国农村已经由于人口的大量流动,青年人的大量流失,造成了很大影响,威胁到了农村整体的发展。

1.1充分了解当地农村青年职业分布情况。了解在外求学学生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情况,了解经商人员情况和在外务工青年的具体情况。对农村青年的发展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目的是掌握本地区人力资源的基本情况。

1.2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當地政府对本区域农村做一个全面的规划,整合区域资源,发展有优势的农村产业。在统筹当中,要听取各阶层人员的意见,结合整个省份乃至全国资源,加强与其他地区的联系,实现产业互补或者强强联合。

1.3在政府政策和财政的适当支持下,吸收市场资金和农民投资。在市场经济处于决定地位的背景下,靠市场才能让农村发展走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政府只靠政策是不能完全让市场资金进入农村,还需要适当的注资。在谈到农民投资上,需要排除农民投资的后顾之忧,给农民以发展的信心,主要是让农民自身能够对发展规划有信心,能感觉到投资的回报是乐观的,这就需要在统筹规划时广泛听取农民的发展意见。

1.4吸收当地优秀人才回乡发展。在政府统筹规划和政策、资金的支持下,吸引优秀人才回乡发展。在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的10年中,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也能说明大学生村官政策的优越性。将大学生村官政策中的优惠政策也可以适当的应用到愿意回本乡发展的青年身上,鼓励农村青年回乡建设。同时要加强青年服务农村的意识,特别是农村青年回报家乡的意识,培养青年人建设新农村的信心。

参考文献:

[1]万将军 ,钟颢. 近十年来流动人口变化的特征、原因和对策研究——对人口“五普”和“六普”数据比较分析[J].决策咨询,2014(01).

[2]夏绪梅. 基于波特——劳勒激励模式的农村人口流动行为分析[J].农业经济,2004(12).

[3]胡现岭. 农村青年社会流动方式之变迁(1978-2010)——以对河南省22个村庄的调查为中心[J].中国青年研究,2013(10).

[4]张志新. 反思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若干问题[J].商业时代,2006(34).

[5]申锦莲. 试论我国农民素质的提升[J].长白学刊,2009(04).

[6]张培培,李盼盼,王思敏.关于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建设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5(69).

[7]段方利,林忠,熊云清. 基于农民外出务工原因的农村撂荒现象的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2007(03).

[8]胡兆义.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村青年的社会流动分析[J].实事求是,2012(04).

作者简介:董旭超(1994—),陕西理工大学经济与法学学院,经济学专业,主要从事农村经济发展研究。指导老师:王吉平(1966—),陕西理工大学经济与法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

作者:董旭超

农村青年流动对婚姻影响论文 篇2:

农村青年结婚“彩礼”问题的探析

摘 要:当前社会由于男女比例的失调,造成农村青年找对象相对困难,这就导致了彩礼数额以畸形的方式急剧上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农村青年追求婚姻自由的权利,使得农村青年的婚姻问题成为了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要想保障农村青年的婚姻自由,就需要扼制传统文化中这种糟粕的回潮。

关键词:农村青年; 结婚; 彩礼

近年来,农村适婚男青年选择配偶、组建家庭越来越困难,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农村地区人员的文化程度不高、封建思想仍有残留,封建思想中“重男轻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宗接代”等思想在农村扔占有主导地位,这就造成了男生相对多余女生的现象;二是由于农村社会生活条件差,就需要增加男性劳动力,来改变家庭生产劳动方面的工作;三是农村的养老体系还不健全,家庭养老问题还必须由男性青年来解决;四是由社会结构带来的农村男女青年向一、二、三线城市流动,女青年一般会优先选择条件好的地方扎根,男青年由于养老责任、户籍问题、自身经济问题等就需要到适婚阶段回家结婚。这就为接下来本文所要研究的彩礼问题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一、基本概念

彩礼是指订婚时男方送给女方的财物。在河南又把彩礼称之为买衣服钱。它是我国传统订婚过程当中的一种习俗。《礼记》上记载:“非受币,不交不亲”。西周时期,婚姻过程中所采用的“六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而彩礼便是由其中的“纳征”而来,即为送聘金的意思。

费孝通先生认为,彩礼是男方家对女方家转让劳动力的一种补偿,是父母对新家庭的组成提供的物质基础,是作为一种礼物表现出来的,通过结婚支付,新家庭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基础,有利于结婚后进行生产劳动。这是对彩礼功能性的一般描述。

二、农村青年结婚彩礼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与之相适应的结婚的彩礼也在不断飙升,已经远远超过了收入水平的提高速度,这一现象不仅导致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急剧下滑,同时也滋生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2014年12月各大网络上公布的一份全国结婚男方彩礼排名,无论这份排名的可信度如何,它从侧面反映出来了人们普遍遭遇到了高额彩礼的尴尬处境。

(一)彩礼明目繁多

在20世纪80年代,彩礼主要分为现金和实物两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河南省的彩礼明目发生了质的改变,实物方面逐渐折合成现金,而日用品则趋向于高档奢侈品的转化,由原来简单的交通工具到现在汽车的配送,彩礼投入一直在加大,这成为当地结婚消费的一大特色。彩礼名目也逐年增加,比如河南当地的“见面钱”、“倒酒钱”、“订婚钱”、“改口钱”、“拜年钱”、“开门钱”、“下车钱”、“添箱钱”、“离娘费”等等,在河南还流行这么一句关于彩礼的话,叫做“万紫千红一片绿”,意思是指彩礼要有一万张5元的,一千张100元的,不急数额的50元的,这些基本是当地耳熟能详的彩礼名目,而且费用也一再的飙升。

(二)高额彩礼带来的沉重负担

在河南农村近几年一般家庭的彩礼已经达到了十万到二十万,而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在八九千左右,所以农村男青年结一次基本就要花光父母几十年来所以的积蓄,甚至还有一部分家庭为了娶亲而债台高筑,直接导致致贫状态。而且在农村有这样一个现象,结婚所有的债务全部由父母偿还,一是出于对子女的一种责任,一是出于家庭和睦的考虑。这就造成了很多上了年纪的父母常年出去打工还债,农村青年为了自己的小家庭也奔波在外,农村到处可见留守在家的妇女和儿童,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地和房屋的大量闲置,给农村农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农村高额彩礼产生的原因

(一)农村社会转型

随着国家对农村政策的不断调整,河南省免除了孩子九年义务教务的学费问题、税收问题,相应的增加了农民的土地补贴、低保补贴、养老补贴、创业补贴、农村学生的助学金铺盖幅度和金额等,加之近几年有关城镇化农村建设,使农村的医疗、住房、卫生、经济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农村的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基本不需要更多人维持农业生产,这就促使了青年男女外出打工的潮流。

由于农村青年在外受到了城市文化的熏陶,其心理上已经发生了变化,已经不再满足于农村单调乏味的生活,不再满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他们对爱情和婚姻有了更高的渴求,这就造成了一部分女生不想嫁给农村人的心理,导致了农村男女青年比例的失调,出现找对象困难的现状,根据简单的经济学理论就可以得知高额彩礼必然会出现。

(二)彩礼意义的变迁

在河南很多地方,彩礼已经从中国婚姻的传统风俗演化为一种经济行为。传统意义上的彩礼是男方家庭给女方家庭失去劳动力的一种补偿,到封建社会有些人便将彩礼看作是女方的身价,是对女性尊严的一种践踏,是封建买卖婚姻的开始。如今,彩礼已经蕴含了男方父母为其成立小家庭生存的一种资助。

(三)适婚者条件的差异

“文化人”在农村都是要高人一等的,当下农村越来越重视文化教育,农村大学生数额不断攀升,一些家庭为了女儿能够嫁一个有文化的大学生不要任何彩礼的现象已经不足为奇,这就使得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农村青年不得不用高额的彩礼来吸引跟多女性的注意。

随着社会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农村家庭收入差距同样也在拉大,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愿意花费高额彩礼来换得自己满意的对象,这就迫使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不得不抬高彩礼,换得同样的竞争力。也导致了家庭贫困的农村青年因支付不起高额的彩礼无法结婚的状况。

(四)社会心理问题

在河南省的某村,有八条大街,每条街的姓氏相同,比如说陈街都是姓陈的,而且有的一条街就是一个几辈人的大家族。在这种熟人社会中,农民习惯于将自己放在这样一个宗法制下的大家庭当中,他们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说辞,做任何事情都希望参照别人的做法,保持自己不被这个圈子所抛弃。这种从众心理在婚姻当中的彩礼消费方面就表漏无疑,用相同圈子的标准要求自己,表现出一种趋同性。同时,又希望比别人过的好一点,想要高人一等,这种攀比心理就使彩礼数额不断被刷新,导致高额彩礼的出现。同时也想要用高额的彩礼彰显自己身家的不凡,以期得到更高圈子的认同和身份的重新建构。

四、 高额彩礼给农村青年带来的影响

(一) 高额彩礼给农村青年带来的积极影响

我国农村一直以来重男轻女思想严重,高额彩礼使农村家庭认识到养男孩的负担,减少了男孩在农村的出生率,这对不男女比例的平衡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当下农村对女孩的教育逐渐加强,大学毕业的女孩比比皆是,男方为了报答女方家庭对其的养育之恩,以高额彩礼聘之,补偿了女方家庭物质和精神的损失,同时也有利于婚姻的稳固;中国农村传统当中女孩没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但是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高额彩礼为一部分女方父母提供了经济资助,确保了其养老基础;通过高额彩礼可以抬高女性在婚姻当中的话语权,为农村女性争取了更多权利,提升了农村女性的地位。

(二)高额彩礼给农村青年带来的消极影响

1、诱发农村青年发生犯罪行为

根据访谈调查得知,如今河南某村最近几年青年犯罪行为逐年上涨,很多家庭因为无力承担高额的彩礼,一些男青年为了筹集结婚的钱财,很容易挺而走险,通过偷盗、诈骗、抢劫等犯罪的手段来获得自己结婚所需要的资金。高额彩礼也促使了当地农民“买婚”现象的出现,“越南媳妇”逐年增加,这些潜在的犯罪隐患为农村社会的稳定带来了很大的威胁。高额彩礼的不断增长,致使当地贫困家庭的男青年沦为“光棍”除了自身的问题以外,承担不起高额的结婚花费是主要的原因。这些因高额婚姻消费而无法成亲的单身大龄男青年也成为影响农村社会治安的不稳定因素。

2、造成婚后夫妻关系不和

高额彩礼使婚姻夹杂了跟多的经济利益,婚姻的缔造不再是以感情为基础,这就导致了在相亲过程中过分看待对方的家庭经济状况,对男方的人品、性格、道德素养、婚后的责任感等缺乏考虑,这就造成了一些家庭婚后夫妻关系不和的情况。同时,婚后男方会认为婚前给女方的彩礼是共同的财产,要求女方将婚前给的彩礼作为投资、还债等用途,女方出于以后生活的考虑,多提倡将彩礼作为自己的私房钱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男女双方对彩礼处理方法的差异就促使婚后关系的恶化,甚至诱发离婚风波。

3、婚后长期还债,经济困难

对河南省某村来说,彩礼支出一般是由男方家庭一次性支付,这对一般农村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这给父辈和农村青年本身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高额彩礼的出现往往导致男方家庭负债累累,婚后的还债生活遥遥无期,加之一般婚后一年便有孩子的出生,更加使农村家庭生活雪上加霜,这不仅不宜于农村青年婚后的幸福生活,反而会因经济困难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发生。高额彩礼已经颠覆了农村婚姻的传统,以金钱为中心的婚姻观深入人心,血缘、夫妻关系变得冷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淡,这都对农村青年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扭曲。

4、部分农村青年产生骄奢的生活方式

自古以来,婚姻在农村社会都是受关注的一件大事,父母为了给子女办理一个风光的婚礼,不在乎自身经济的承受能力,为了攀比、为了面子,使婚礼染成了一丝奢侈的意味。看惯了城市优越的生活的,在虚荣心的驱使下便是对父母更多的压榨,不劳而获、贪图享乐的不良之风便成为农村社会的一颗毒瘤。因彩礼问题跟父母反目成仇,对簿公堂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也为以后农村养老问题埋下了隐患。(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江村经济一一中国农民的生活[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

[2]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葛雅兰.关于农村高额彩礼的几点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

[4] 陶自祥.高额彩礼:理解农村代内剥削现象的一种视角——性别视角下农村女性早婚的思考[J].民俗研究,2011.

[5] 苗涛.“彩礼”与农村青年的婚姻困境——以陕西省子洲县清水沟等周边村庄为例[J].科教文汇,2012.

[6] 林云飞.中原农村彩礼现状调查及法律思考——以河南省X县为例[J].许昌学院学报,2014.

[7] 姚旖.华北农村彩礼现象的原因及影响探析——以河北省河东村为例[J].法治与社会,2012.

[8] 陈星宇.高额彩礼在农村婚嫁中的影响[J].改革与开放,2014.

[9] 孙停.农村结婚消费变迁研宄一以河南演川B乡为例[D].南京农业大学,2007.

[10] 岳琳鑫.中国乡村彩礼现象研究-基于豫东M村的实证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

[11] 都世炜.农村高额婚姻消费研究—以豫西北W乡为个案[D].郑州大学,2013.

作者:张路 唐昌维

农村青年流动对婚姻影响论文 篇3:

农村男青年婚姻移民推动下的“城镇化”问题

〔摘要〕 由于婚龄人口性别比失调导致农村男青年择偶难,近年来在一些欠发达农村地区出现了男青年“婚姻移民”现象。从城镇化的角度来看,农村男青年大量婚姻移民似乎在客观上大大推动了当地城镇化。但是,这种“城镇化”是一种被动的、激进式的城镇化,对城镇的接纳能力构成了挑战,而且是以贫困农村地区经济贫困的加剧以及农村家庭的代际剥削为代价的,客观上抬高了城镇的房价,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为此,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县城配套制度与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的接纳能力;加强对婚姻移民的扶持和培训,加快其从农民向市民转化;加快乡镇的城镇化步伐,减轻县城人口压力,降低男青年婚姻迁移成本;关注迁出地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处理好婚姻移民迁出后的遗留问题。

〔关键词〕 农村男青年,婚姻移民,城镇化

由于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失调,我国婚姻市场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婚姻挤压,有学者认为,2020年可婚男性将过剩2400万,有人惊呼:“中国已经进入‘剩男’时代” 〔1 〕 。女青年的大规模婚姻迁移更是加剧了农村婚姻市场上的性别失衡,导致欠发达农村地区的男青年承担了婚姻挤压的后果。近年来,由于性别比失衡引起的婚姻挤压日益凸显,在我国一些欠发达农村地区开始出现了大量男青年为实现婚姻而向城镇移民的社会现象。本文将这种现象定义为“农村男青年婚姻移民”。为了实现婚姻,大量的农村男青年进城买房,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城镇化”形式。移民带来的“城镇化”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城镇化?会有何种后果?如何应对这种现象带来的社会问题?本文主要从城镇化的角度探讨该现象的本质及其社会后果,并尝试性地探讨问题的解决思路。

一、农村男青年婚姻移民加快了农村的“城镇化”步伐

(一)农村男青年婚姻移民现象。以往的研究表明,婚姻迁移的主体多为女性,婚姻迁移的目的是通过婚姻来改善自己的经济社会地位。但是,近年来在我国欠发达农村地区男青年婚姻移民呈愈演愈烈之势,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与女性婚姻迁移将婚姻作为手段去实现改变自己经济社会地位的目的不同的是,男青年婚姻移民则是希望通过迁移来改变自己在婚姻市场上的地位,从而达到实现婚姻的目的。笔者在豫北L县的调研表明,在县城拥有一套住房成为一些地理位置欠佳村庄的男青年择偶的必备条件,实现婚姻成为农村男青年家庭到县城买房的主要目的,农村婚龄男青年家庭已经成为当地进城购房的主力军。有些村庄因男青年的大量外迁,空巢化严重。在L县R镇、D镇、H镇等几个乡镇,除了少数几个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庄外,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男青年婚姻移民现象,一些交通不便、经济较为落后的村庄空巢化严重。在H镇北部的路家垴村,因近年来男青年大量婚姻移民,村庄几乎名存实亡,目前村里只剩下一百多名留守老人,成为奇特的“老人村”。R镇赵家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男青年择偶困难,很多家庭近几年陆续搬迁到县城或者附近的Y镇,赵家村村委会统计数据表明,该村人口由1999年的683人锐减到了2010年的510人,年轻人大量迁出导致村庄人口老龄化十分严重。据村委会赵主任介绍,近几年该村达到结婚年龄的年轻人有差不多三分之二都迁到邻近的Y镇或者县城去了。调查表明,附近的李村、东平村、西坡村等几个村庄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如前所述,农村男青年婚姻移民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地婚龄人口性别比的严重失调。从豫北L县R镇计生委得到的资料表明,在1988年~1990年间,R镇男女出生性别比分别达到了123、124、125,出生男孩数量大大超过了女孩。这些年份出生的孩子现在都达到了结婚年龄,婚龄人口性别比失调使得男青年择偶十分困难,一些地理位置欠佳、经济落后的村庄男青年择偶就更加困难。田先红等学者认为,婚姻资源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流动是单向度的,是一种从农村向城市的垂直流动 〔2 〕 。随着近年来打工潮的兴起,一些欠发达农村的女青年也越来越多地到县城或经济发达乡镇的企业打工,从而有机会结识县城或者发达乡镇的男青年并嫁往当地。这就导致欠发达农村婚姻资源的大量外流,更加剧了当地婚姻市场上婚龄人口性别比的失调。有学者认为,“越是贫困偏远的农村,女孩子越是有外嫁的冲动,对男方要求条件越高” 〔3 〕 。在豫北L县的调查表明,男多女少的局面更有利于女方在婚姻谈判中掌握主动权,向男方家庭要求在县城买房已成为近年来豫北农村兴起的一股潮流,这种情况在地理位置不佳的村庄就更为普遍。在豫北L县R镇赵家村、东平村、西坡村和李村等几个交通相对不便的村庄,在县城买房已是男青年择偶的必备条件,否则,男青年几乎没有可能实现婚姻。R镇东平村2010年达到结婚年龄的男青年有16人,只有3人完成了婚姻,其余幾个男青年没有完成婚姻的重要原因就是在县城没有房子。“在县城没有房子,就别想说媳妇”已是这几个村庄农民的共识,所以,近年来有些达到婚龄的男青年父母开始先下手为强,不等女方提出要求就主动四处筹款为孩子买房。因此,在县城买房既是在婚龄人口性别比失调背景下女方对男方提出的必备条件,也是男青年在婚姻市场上争夺有限婚姻资源所使用的一种竞争策略,其目的主要是弥补自己在地理位置上的劣势。随着男女比例失调问题的持续存在以及女青年外出打工机会的不断增加,嫁往城镇地区不但成为众多农村女青年的普遍愿望,而且也成为女青年可以把握的机会。因此,在农村女青年“外嫁冲动”的驱动下,农村男青年的婚姻移民大军将继续源源不断地流向附近的城镇,形成一种新的移民潮。

(二)婚姻移民推动下的“农村城镇化”。从农村城镇化的角度来看,农村男青年的大量婚姻移民大大加快了当地城镇化的步伐。L县住建局提供的资料表明,近几年来,L县农民大量进城买房,县城规模迅速扩大,建成区面积由2008年的18.14平方公里迅速扩大到了2010年的20平方公里;2009年,该县商品房销售面积达706386平方米,2010年达到989878平方米,一年内净增283492平方米;同时,县城人口规模也快速扩张,城区居民从2009年的149586人增加到了2010年的152935人,一年内净增3349人。据L县住建局干部小Y称,本县每年有至少40%以上的商品房是卖给了准备结婚的农村男青年。在笔者访问的L县R镇东平村,2009年有4户人家在县城买房,2010年有3户人家在县城买房,都是为了解决孩子的婚姻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婚姻移民已经成为L县“农村城镇化”的一种新形式。学者认为,城镇化是一个以人为中心、以产业为驱动,实现人口、生产要素向城镇集中并形成规模经济,进而影响地域空间结构演变的过程 〔4 〕 。笔者认为,由于是源于婚姻问题,该“城镇化”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城镇化,而是近年来在欠发达农村地区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城镇化”,其特殊性在于,它并不是以工业化和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为基础的渐进式的城镇化,而是在农村婚龄人口性别比失调的背景下,农村男青年为了完成婚姻而被迫迁移形成的城镇人口规模和城区面积的扩张,其本质上是一种被动的、激进式的城镇化。这种“城镇化”对农村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有着怎样的影响和后果,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婚姻移民推动下的“城镇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作为一种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新途径,婚姻移民虽然使得部分农民在居住方面实现了“城镇化”,使得城区面积和城区人口得到了快速的增长,但是,这种“城镇化”至少会给城镇和农村带来以下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婚姻移民在城镇的定居与市民化问题。朱力认为,农民工要成为真正的城市市民,需要在经济、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上实现与城市社会的融合〔5 〕。在县城里买房居住并不意味着农民融入了城镇社会,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市民。对于缺乏一技之长的农村男青年来说,在县城谋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多数男青年在县城往往只能从事保安、清洁工、导购员等一类收入微薄的工作。在豫北农村的调查发现,经济欠发达村庄的男青年大多缺乏一技之长,除了少数男青年在县城买房后定居在县城务工或经商之外,多数人在县城买房之后并不能在城里谋生,仍旧需要外出务工或者回乡务农,城里的房子被长期空置,成为一种摆设。有些男青年不得不在婚后将买来的房子出租甚至卖掉。L县R镇东平村2009年在县城买房的4名男青年只有1人因在县城一家工厂里上班而在县城定居下来,其余3人在县城没有工作,生计主要依靠平时外出务工或者在家种田,县城的房子被长期空置。婚姻移民不能在县城生活的原因在于县城尚不具备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业基础,即婚姻移民所导致的城镇化的速度大大超出了县城现有工业化水平的承载能力。大量的婚姻移民不仅对于县城的工业化水平,而且对县城的城镇配套设施以及相关制度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如何接纳这些农村青年劳动力,使他们能够在城镇找到工作并建立起与之相应的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一系列配套制度,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此外,婚姻移民自身不具备融入城镇社会所必需的谋生能力、市民意识也是他们难以在县城定居下去的重要原因。如果不能被城镇较好地接纳,在城镇找到赖以生存的职业,这部分男青年将最终不得不回到农村生活,婚姻移民所推动的“城镇化”将最终成为一种虚假的城镇化。

(二)迁出地农村贫困的加剧与代际剥削问题。为了实现婚姻,以买房的方式进入县城是婚姻移民的主要特征。对于农民,尤其是地理位置欠佳、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民家庭来说,购买一套商品房意味着全家要付出高昂的经济成本。笔者在豫北L县调查发现,由于近年来商品房价格的不断攀升,每平方米小高层商品房的价格在2010年已经突破了3000元大关。照此计算,购买一套80平方米的小户型住房也需要20多万元。由于农民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也很难从银行得到按揭贷款,所以男青年移民往往需要花光父母毕生的积蓄,还要动用不少亲戚朋友的关系,东拼西凑才能勉强买下一套房子。对于贫困农村地区的男青年家庭来说,这20多万元的购房款已经构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如果再加上装修房子的费用,男青年的父母往往要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成为农村的“房奴”阶层。巨大的移民成本使得贫困地区男青年家庭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导致贫困的农村地区更加贫困。可见,这种类型的“城镇化”实际上背离了城镇化的初衷,其后果不但没有增加农民的收入、使农民的生活得到改善,反而加剧了贫困地区的贫困。随着青壮年人口和经济资源的不断流出,迁出地农村将为这种“城镇化”付出极大的代价,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将因“失血过多”而走向衰落。

为儿子买房子、娶媳妇是中国农民要完成的人生一大任务,男青年婚姻移民代价的主要承担者是男青年的父母。在豫北L县的调查表明,男青年婚姻移民所需的费用和所欠债务主要由他们的父母来承担。这样来看,男青年买房的负担已经转嫁到其父母身上,实质上构成了农村男青年对父母的一种代际剥削。因此,也可以说这种类型的“城镇化”是以留在农村的男青年父母的巨大付出以及农村的更加贫困为代价的。

(三)买房农民的经济负担问题。有学者在豫南的调查发现,娶媳妇的家庭相继到附近的镇上和县城买房,推动了当地房价的暴涨 〔3 〕 。在豫北L县,由于进城买房的农民很多,当地多层商品房和小高层商品房的均价在2010年底分别涨到了2500元和3000元左右。据笔者调查,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不高,2009年人均年收入约合5148元,一些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的村镇人均年收入仅2000多元。县城房价的快速增长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地农民的承受能力,但是,为了完成婚姻他们又不得不咬紧牙关为儿子买房,到县城买房成为压在欠发达农村地区农民头上的一座大山。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由上可知,农村男青年婚姻移民是性别比失衡背景下男青年为了完成婚姻而被迫作出的选择,农村男青年婚姻移民推动下的“城镇化”实质上是一种被动的人口过程。这种“城镇化”对城镇的接纳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加剧了贫困农村的经济贫困并构成了年轻一代对父辈的代际剥削,大量的农民进城买房客观上抬高了城镇地区的房价,进一步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在性别比失衡短期内无法消除的背景下,农村男青年婚姻移民现象也很难在短期内消失,婚姻移民推动下的“城镇化”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如何尽量避免或减轻这种“城镇化”带来的问题是摆在社会面前的一大课题。笔者认为,应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解决问题:

(一)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县城配套制度与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的接纳能力。L县的调查表明,县城是农村男青年婚姻移民的主要迁入地,其承载的人口压力将随着婚姻移民的增加而越来越大,婚姻移民能否在县城生存下去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此,地方政府必须进一步关注男青年婚姻移民问题,将男青年婚姻移民问题纳入到城镇发展的整体规划中来,要考虑城镇工业化水平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对大量农村婚姻移民的接纳能力。笔者认为,首先要尽可能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使得城镇人口的增长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根据当地条件,适当加大县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力度,消化进城生活的农村青年劳动力;在社会建设层面,要加强县一级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设法将农村婚姻移民纳入到城镇社会保障体制中来,使其享有城镇居民应有的社会保障;同时,需要加强配套制度建设,满足规模日渐扩大的城镇人口在子女就学、入托、就医、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社会需求。此外,人口规模的扩大对县城的基础设施也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建设和完善交通、水电等城镇基础设施,使之与人口的快速增长相适应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加强对婚姻移民的扶持和培训,加快其从农民向市民转化。男青年婚姻移民通过买房进入县城生活并不意味着他们已经成为真正的市民,只有具备了在城镇的生存能力,实现了在心理和社会层面的社会融合才能真正融入城镇社会。婚姻移民从农村来到城镇,其中多数人缺乏在城镇谋生的能力,难以获得在城里生活下去的条件。因此,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婚姻移民的关注和扶持,为其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机会,帮助其提高就业能力。例如,通过社区开展针对婚姻移民的就业服务,地方政府帮助婚姻移民开辟更多的就业岗位,对从事经营活动的婚姻移民提供适当的政策倾斜和税收减免。同时,婚姻移民从农村进入城镇生活,不仅是居住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生活习惯、心理等方面也需要一个适应、转变的过程,因此,婚姻移民市民意识的培养也是他们从农民转变为市民的重要环节。地方政府应设法帮助其尽快适应城市生活,顺利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例如,可以通过社区举办培训班或者公益讲座等方式向婚姻移民讲授城市生活的有关知识,帮助其尽快实现生活方式和意识的转变。

(三)加快乡镇的城镇化步伐,减轻县城人口压力,降低男青年婚姻迁移成本。由于县城人口承载能力的有限性,适当控制婚姻移民的增长速度,防止县城人口过快增长也是地方政府需要考虑的措施。笔者认为,男青年婚姻迁移的主要动力在于婚姻挤压下女方提出的婚嫁条件,而女方提出“在县城买房”的要求则源于农民对城市生活的向往。L县的调查表明,少数经济发达、人口集中的集镇也对婚姻移民有着较大的吸引力,而这些集镇的商品房价格和生活成本却远远低于县城。如果能够大力扶持乡镇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乡镇的城镇化步伐,形成县城以外的经济中心集镇,则可以吸引部分青年移民。此外,政府可以通过舆论引导和有效的扶持政策鼓励男青年婚姻移民在县城以外的集镇买房,以减轻县城的人口压力。从农民经济负担的角度来看,这样也可以缓解县城高房价给农民带来的经济压力,减轻农民家庭经济负担,降低男青年婚姻迁移的成本。

(四)关注迁出地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处理好婚姻移民迁出后的遗留问题。如前所述,男青年婚姻移民将导致迁出地农村的更加贫困和代际剥削,这不仅不利于新农村建设,也严重偏离了农村城镇化的轨道。此问题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在婚姻挤压暂时无法有效缓解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当关注这一问题,设法促进城乡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和资金流出之后,迁出地农村势必日益衰败萧条,其发展前景不容乐观。笔者认为,要解决迁出地贫困问题,除了发展乡镇经济,分流婚姻移民,降低婚姻迁移成本之外,还要考虑增加迁出地农民的收入水平,对于一些生活特别贫困的农民家庭,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救助措施。此外,要加强舆论引导和说服教育,引导婚姻移民帮助身在农村的父母分担家庭经济负担,也是避免代际剥削不良后果的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穆光宗.矫正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舆论导向〔N〕.学习时报,2006-07-12.

〔2〕田先红.碰撞与徘徊:打工潮背景下农村青年婚姻流动的变迁——以鄂西南山区坪村为例〔J〕.青年研究,2009,(2).

〔3〕桂 华,余 练.婚姻市场要价:理解农村婚姻交换现象的一个框架〔J〕.青年研究,2010,(3).

〔4〕厉敏萍,尹 佳.试论我国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J〕.商业时代,2010,(1).

〔5〕朱 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J〕.江海学刊,2002,(6).

責任编辑 于晓媛

作者:栗志强

上一篇:旅游管理本科生职业素质论文下一篇:小学生语文作文自学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