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声发展史中看技巧与艺术表现原则的演变

2022-09-11

在声乐表演过程中, 技巧性与表现性是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它们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就声乐表演艺术而言, 强调技巧的重要性以是一种共识。技巧是表演的基础和前提, 没有技巧方面的支持, 声乐表演就不可能实现。但技巧并不是表演成功的唯一条件, 声乐表演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展示单一的演唱技巧, 而是为了表现声乐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过程, 演唱技巧只是达到这一表现目的的手段, 因此脱离了艺术表现, 演唱技巧也就失去了自身的存在价值。

技巧性和表现性的统一既声情并茂是声乐表演的美学原则之一, 也是现代人对声乐表演评价共同遵循的一个准则。然而在美声的发展过程中, 这两者却有着长时间的不平衡, 甚至出现脱离音乐情感表现单纯炫耀技巧来赢得观众掌声的时代, 除演唱者自身以外, 这种情况的出现当然也受到当时的社会和观众审美等因素的影响。然而随着美声演唱方法的不断改善和观众审美方向的转变, 作曲家和演唱者开始更多的注意到作品内容和情感表现的重要性, 从而出现了歌剧改革等一系列举措。从某种意义上说, 对技巧性和艺术表现性统一的追求也促使了美声表演艺术的发展。本文是要从美声发展的不同时期, 对技巧性和表现性逐渐统一的演变过程进行研究。

1 美声唱法诞生之初

美声唱法不仅是一种发声或歌唱的方法, 而且还是一种歌唱的风格和流派, 它的产生直接源于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歌剧的诞生。十六世纪末, 佛罗伦萨的一群有人文主义思想的艺术家为了增强音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使音乐和戏剧相结合, 并效仿古希腊悲剧朗诵调的形式, 创作出以独唱为表现手段的声乐作品, 歌剧随之产生。为使独唱在演出时仍具有合唱的戏剧效果, 一种有充足呼吸支持, 丰满、明亮共鸣, 清晰吐字和洪亮而能至远的声音代替了以前合唱演唱中虚弱的假声, 美声唱法就此产生。美声的演唱风格实际上是甜美柔和或充满爱意的演唱。这种风格的形成, 一方面与当时作品大量反映美好爱情方面的主题有关, 所以它不可能是粗暴的, 只能是柔和甜美, 细腻舒展而幽婉恬静的;另一个更重要的是在演唱技巧方面, 当时对声音的要求是要有丰满、明亮的音质, 柔和、准确、轻巧的起音, 并使用圆润连贯的声音演唱而不得有强力重音和极强音量出现。另外, 当时男生的高音问题还未解决, 只能以优美的中声区为主表现抒情、柔美的情绪和内容。在以上诸多因素的影响下, 当时的作曲家把自己创作的注意力放在情感的表达上, 演唱者也只有深入的理解作品及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并利用现有的演唱技巧尽可能真实、细腻的表达出作品的情感和美来打动听众, 以赢得他们的青睐。以卡奇尼为代表的十七世纪美声歌唱艺术的教学方法, 就是对这一时期追求技术与艺术表现统一即声情并茂表演风格的最好体现。他强调:歌唱必须首先深入理解歌词, 从歌曲内容出发去追求高度的艺术表现, 以及为达到这种艺术表现所需要的歌唱技巧。也就是以“音乐之中歌词为先, 节奏次之, 声音居末”的美学原则作为美声表演的指导思想。

2 美声学派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歌剧的日益盛行和发展促使着美声唱法的不断发展, 对歌手演唱技巧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十七世纪中叶到十八世纪的歌剧在当时追求华丽与装饰的后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文艺思潮影响下, 不仅要求女高声部要唱花腔乐段, 而且要求男、女中声部甚至低声部也要唱一些花腔乐句。这在给歌手的演唱技巧尤其声音灵活性和花腔技巧提出高标准要求的同时, 也给歌唱家创造了展示其嗓音、演唱技巧与表演才华的绝佳机会, 它掀起了观众们崇拜歌唱家的狂热, 也使歌唱家成为歌剧实际意义上的主宰者, 而美声唱法本身在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下逐渐脱离了原来卡奇尼所倡导的古意大利美声学派典雅、朴实的演唱及情感表现风格, 走向了卖弄花腔技巧、炫耀声音的歧途。

除社会思潮影响之外, 这种局面的产生还有其他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 是阉人歌手的盛行。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 成年的阉人歌手具有比女子更短更薄的声带和男子的肺活量以及体格, 他们无需用假声便能发出类似于女声的悦耳的声音, 所以在歌唱技术上有很大的突破。他们的声音华丽、轻巧、明快、响亮, 并且音域很广, 高音区能比女子的真声还高一个八度, 低声区却能像男子一样坚实、有力, 而且及具灵活性, 这些因素使他们完成高难度的花腔和华彩乐段成为可能。他们本身的音域条件加上在训练时掌握的头声、假声演唱技巧使他们能胜任女高音、男高音等各个声部的角色, 因而在当时, 阉人歌手常常有在一部歌剧中同时扮演多个角色的情况。长时间的独霸舞台, 高超的演唱技巧加之他们在剧院至高无上的地位, 使他们时常不顾所表演的角色情感和剧情发展, 而以为所欲为的炫技来赢得观众们更多的掌声。其次, 这一时期的歌剧总体上还处于起步状态, 题材比较单一, 故事情节十分松散, 人物形象也大多不够鲜明, 缺乏戏剧性的力度和活力。观众来欣赏歌剧, 也主要是听自己所喜爱的歌唱明星表演的那段咏叹调, 尤其是该咏叹调结束前的华彩乐段, 这就使歌唱家有必要在舞台上树立他本人的形象, 用自己的歌喉即兴表演各种花腔、快速乐句和装饰音, 展示、炫耀自己惊人的绝技来维持歌剧全剧的演出。由于作品自身存在的缺点, 作曲家们对这种情况也只能听之任之, 甚至有时在自己的作品中为某个歌唱家量身设置唱段, 以提高自己作品的知名度。再次, 在伴奏乐队方面。十七、十八世纪的伴奏乐队编制都不大, 配器也较清淡, 一般都以弦乐的拨弦、分解和弦或长笛、竖琴等的轻伴奏来伴奏歌唱, 这使观众可以集中精力聆听歌手的精彩花腔表演, 而不至于喧宾夺主。

欧洲的一些学者常把十七、十八世纪阉人歌手极盛一时的时期称为第一个“美声学派的黄金时代”。虽然这个时期的阉人歌手及少数的女歌唱家的音域很广, 声音优美圆润而极富灵活性, 即兴演唱花腔华彩乐段的能力很强, 但他们脱离歌词内容和情感表现炫耀花腔技巧、堆砌各种装饰音的演唱风格, 离开了美声学派的创始者佛罗伦萨小组提出的声情并茂的美学原则, 导致了“唯声论”, 并与现代歌剧舞台上歌唱家以剧中人物出现, 歌唱家的演唱技巧必须为角色的艺术表现服务, 并使之合二为一的表现原则是严重背离的。

3 格鲁克歌剧改革的影响

在“美声黄金时代”的创造者阉人歌手的推波助澜下, 意大利正歌剧在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辉煌历程后, 逐渐进入了它的没落期。到十八世纪初, 有限的几个歌剧角本被作曲家们数百次的配乐, 题材单一, 结构被固定为三幕数场, 人物情节也大致相同, 音乐创作更是陷入了概念化的创作模式。加上在演出时歌唱家们在舞台上不顾歌剧情节、人物角色情感而不知疲倦的炫技和不断恶化的台风, 逐渐引起了观众的强烈不满和厌倦, 并最终扼杀了正歌剧的活力与生命。在这种情况下, 一场歌剧的改革运动势在必行, 格鲁克便是这次改革中最杰出、最重要的一位。

格鲁克的改革沉重打击了阉人歌手的表演风格, 使歌剧这一艺术形式获得了新生。在改革中他明确指出, 要抑制歌手们不顾内容的炫耀演唱技巧和作娱乐性的表演, 并要除去与剧情和台词无关的, 多余的装饰性花腔表演和单纯为了展示表演技巧而穿插的音乐。他还针对歌唱家们滥用演唱技巧的现状提出了针锋相对的措施, 他避开那些因作曲家过分讨好观众而任由歌唱家炫耀演唱技巧的创作弊端, 努力使音乐回到表现情感的功能上去, 并要求歌唱家们必须按照作曲家规定的音乐和情感去演唱, 而不允许他们肆意妄为的篡改音乐。在他这里歌唱家们的炫技演唱被逐出舞台, 自此以后, 声乐表演的情感原则才又被重新加以重视, 歌唱技巧又开始逐渐归到为表现情感服务的道路上来。

4 美声学派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 美声唱法技术上的一些问题也得到进一步的解决。到十九世纪上半叶, 美声学派迎来了它的新时期, 也就是没有阉人歌手的第二次“美声学派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的歌手, 特别是男高音在阉人歌手教师的指导下获得了使用头声和假声的演唱方法, 解决了一直困扰这个声部的高音问题。另外, 十九世纪上半叶开始的近代歌剧中男唱男角、女唱女角的正常演唱风气不但促进了男声演唱技巧的大发展, 也使男声逐渐上升到主角的地位。这一时期作曲家的威望也在不断提高, 他们大多成为职业作曲家, 这使他们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充裕的时间去从事自由的创作, 但也只有创作出被观众认可和受欢迎的作品才能生存, 于是他们不再迁就歌唱家肆无忌惮的要求, 而是开始根据自己的风格或剧情的需要创作音乐。虽然这时期的作品仍有不少花腔、装饰音和华彩乐段, 但一些作曲家如罗西尼等就在总谱上确定了所有的装饰音和花腔、过渡句, 并要求歌唱家必须按照总谱演唱, 不得离开剧情的发展需要而一味卖弄声音技巧、即兴发挥, 肆意更改作品。在这种情况下歌唱家们只有服从, 如若不然他们就可能付出失业的代价。面对角色地位的转变和竞争的加剧, 歌唱家们的演唱风格发生了变化, 并清醒的认识到, 只有把自己的歌喉和演唱技巧与剧中人物情感表达的需要结合起来为艺术表现服务, 才有可能发展和延续自己的艺术生命。尽管经历了痛苦的蜕变, 但歌唱家们用自己美妙的歌喉、精湛的演唱技巧清晰的刻画出所饰演角色应有的感情, 并用自己塑造出的一个个真实的艺术形象深深地打动了观众。最终, 歌唱家们不仅赢得了观众对他们演唱技巧和歌唱魅力的赞叹, 同时也赢得了对他们人品和艺德的尊敬。

至此美声表演艺术中的演与唱被歌唱家们自觉的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演唱技术真正回到为表现内容人物情感服务, 为推进剧情发展服务的正道上来, 美声表演的技巧性和艺术表现性得到了统一。这一表演原则被一代代艺术家们所遵循并沿用至今, 而艺术家们所取得的成就更有力的证实——只有当技巧性和艺术表现性统一时, 美声表演艺术是为与观众交流情感的最终目的才能实现。

摘要:随着美声演唱方法的不断改善和观众审美方向的转变, 作曲家和演唱者开始更多的注意到作品内容和情感表现的重要性, 从而引发了歌剧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从某种意义上说, 对技巧性和表现性统一的追求也促使了美声表演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技巧性,艺术表现性,炫技

参考文献

[1] 张前, 王次召.音乐美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

[2] 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

[3] 刘新丛, 刘正夫.欧洲声乐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

[4] 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华乐出版社.

上一篇:论宋儒诚信观与大学生诚信教育下一篇:关于离异家庭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