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服务范文

2022-05-16

第一篇:个案服务范文

社工工作个案服务

一、基本信息

1、日期时间:2015年9月22日

2、个案编号:0001

3、工作人员:陈小姐

二、案主详细信息

陈某,男、42岁,初中文化,多年在外打工未有积蓄,生育一儿一女。因儿子上高中而向人借款,至今未还。女儿16岁,在读初中。全家靠妻子代教月工资800维持生活。家庭压力大,陈某多次向亲戚朋友透露“活着一点意思都没有。”

三、设定目标

1、社工要清楚地了解案主陈某存在问题的客观情况,在于案主接触交流中了解问题所在,与案主的需求。

2、对案主环境周围的人员进行调查访问,以客观正确的制定解决方案。

3、社工要识别案主问题的主观因素,及了解案主个人对自身问题的看法和真实想法。

4、通过对案主情况的核实,协助案主申请贫困辅助金,改善生活状况。

5、与案主接触聊天,让案主重拾自信,鼓励案主坚强面对生活,消除轻生念头。

四、制定计划

1、第一次访谈,接触案主。案主见面,自我介绍,简单讲诉一下机构情况。与案主聊天,认真听取案主的情况,并且简单重复叙述一下案主的情况,让他明白自己了解他的情况,明白他的想法。消除彼此间的距离,取得案主信任。

2、第二次访谈,社工全面收集案主的有关资料,直接和间接资料,直接资料与案主谈话获得,间接资料是通过案主周围的人了解。在访谈中社工根据案主上一次的诉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开始开导案主。

3、第三次访谈,与案主的家人协商,与家人共同制定方案,带案主一起参加一些家庭的户外活动,例如野营,周边游等活动,以亲情打动案主,让他感觉自己依旧拥有很多,对生命重新有热情。

4、第四次访谈,等案主消除了轻生念头之后,与案主协商一起申请政府机构的辅助,帮助他获得社会和政府的帮助,改善生活的状况,减轻他的压力。

(根据案主的具体情况延长访谈的时间和次数,以实际状况在计划的基础上进行改动)

服务协议书 第一条 本协议当事人

甲方(委托方):陈xx

乙方(受托方):广东XX社工协会

在自愿、平等、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就甲方委托乙方提供社会工作专业化服务事项签订本协议。 第二条 服务目标

1、帮助案主改善不良的心理情绪,让案主坚强勇敢的面对生活,消除轻生的念头。

2、减轻案主生活压力,改善案主生活条件和情况,提高案主家人的生活质量。

第三条 提供服务的内容和策略

1、对案主的情况进行考察,了解做基本的记录。

2、与案主的接触聊天,倾听案主的个人想法,社工给出建议和心理辅导。

3、社工与案主家人策划组织一些家庭聚会活动,鼓励案主参加。

4、社工对案主的心理情况进行观察与评估。 第五条 服务时间人数

1、服务期限2015年9月22日至2015年10月22日,具体访谈时间又双方协商决定。

2、服务人数两名社工,其中一名记录者。 第六条 监控进展的方法 社工在合法的基础上,在案主允许下,对案主生活情况进行观察记录,追踪评估。

第六条 其他补充内容

社工工作者将遵循工作制度,在合法的前提下对案主的情况进行保密,绝不对外泄露。

2、本协议签订之日生效,双方可以在本协议的基础上进行协商补充,以书面的形式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效力。 甲方盖章:

乙方盖章: 代表人:

代表人:

第二篇: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个案研究

摘要:人口老年化激发了对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并促进了养老服务业的生成与发展。作为服务业的新兴业态,其生成与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扶持与培育。本文收集了辽宁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数据,在分析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其依赖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培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1)05―0074―04

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有效解决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降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而且通过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还可以催生各种新兴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发达国家老龄产业已成功走向市场,老年人的公共支出是年轻人的3倍,已经成为占第三产业很大比重的服务业。我国养老服务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作为新兴的服务产业,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本文以辽宁省为例,分析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一、辽宁省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养老服务业发展基本状况

辽宁省因早于全国4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成为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试点省份,其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调研,笔者获悉辽宁省养老服务业发展基本情况如下:

1、养老服务业的种类。目前,辽宁省养老服务业主要包括:收养助养产业、文化娱乐产业、家政服务业、医疗护理业、健康保健业、健康咨询业及临终关怀等。这些产业一般都依托于相应的服务业。除收养机构中有专门的养老院(敬老院)、旅游业有专门的“夕阳红”旅游服务、家政服务的照顾老人及临终关怀是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服务外,其他产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养老服务业,最多只能算是准养老服务业。尽管如此,这些产业毕竟可以为老年人服务,它们是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基础。

2、养老服务的供求情况。虽然目前养老服务相关产业很多,却仍不能满足市场庞大的养老需求。从辽宁省养老服务业的供求对比表(表1)中可知:养老服务业总体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虽然收养机构和临终关怀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老年人,但供求比仅为1:7;而家政服务等一般生活服务中仅有1/3的比例服务于老年人,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其他休闲娱乐服务业基本没有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

3、相关产业服务质量情况。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与养老服务相关的如旅游、健康咨询、家政服务及临终关怀等现代服务业年增长速度已超过100%,但服务质量却不尽如人意。从表2可知,临终关怀和文化娱乐服务质量较高,客户满意度达到96.57%和82.67%;收养服务、医疗服务、健康疗养等服务质量一般,客户满意度在50%以上;而旅游、家政和健康咨询等服务质量客户的认可度较低,客户满意度都低于50%,尤其是健康咨询业,客户满意度不足30%。

(二)养老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行业发展处于无序状态。养老服务业还处于孕育阶段,成型的产业远未真正形成,产业发展还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目前,养老服务相关行业缺少统一的行业规范,服务标准和收费标准遵循的都是企业自行拟定的内部标准,导致养老服务企业众多,但服务质量标准各不相同,收费差异巨大。另外,多数养老服务业依赖政府拨款,缺乏市场竞争,这反而使行业内整体缺乏服务意识、行业监管乏力、企业管理机制落后。

2、养老服务缺口巨大。一是机构数量严重不足。以收养机构为例,辽宁省目前共有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865个,可提供养老床位7.6万张;初具规模的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各类养老机构284家,可提供养老床位3万张。然而,每百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仅1.6张,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每百名老人5-7张床位的水平,甚至低于一般发展中国家每百名老人2-3张的水平。二是服务种类单一,老年人用品稀缺。目前,辽宁省养老服务业还仅限于敬老院、养老院等养老机构,其他老年服务产品的供给和服务十分缺乏,甚至不能称之为养老服务业。与养老相关的服务业主要是家政服务和日常照料,内容比较单一。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休闲娱乐业却没有养老服务的一席之地,导致老年人的休闲娱乐活动要靠自发组织,形成老年人休闲方式单一的局面。三是供需不对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养老服务市场备受关注,老年人专用产品如多功能拐杖、健康床垫药枕、随身尿袋、自动配药服药定时器、简易拆包裹器、坐式淋浴器、红外线内衣、磁疗软底便鞋拖鞋、老年健身器材等已开发成功,“银发经济”已应运而生。遗憾的是这些产品并未得到认可,更没能形成规模生产。老年用品供应与消费需求明显不对接。结果导致,一方面,老年人抱怨社会对老年人关心不够,没有专门的老年用品;另一方面,相关企业(或商家)抱怨养老服务需求动力不足。

3、老年服务市场不规范,服务品质低。目前,大多数养老服务停留在基本的生活照料上,其服务水平不高,服务方式单一。以养老机构为例,许多养老服务机构是利用租用的民房、仓库或闲置房屋改建的老年公寓,其建筑设计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居住环境差、设施陈旧简陋的问题普遍存在。而且养老服务管理水平也很低,大部分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为老人提供优质的服务。

二、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原因

(一)传统观念制约养老服务需求的进一步扩大

市场需求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旺盛的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使养老服务业具有巨大的需求潜力。辽宁省600多万的老年人口本来具有良好的市场需求环境,但由于传统观念的限制,老年人的需求一直处于压抑状态,养老服务需求潜力还有待挖掘。此外,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养老就是为老人料理生活起居这些简单的事情。这种理念决定老人大多有着节俭的生活习惯。他们对生活品质要求较低,希望减轻子女压力,多给子女留些遗产,这极大地影响了老年人自身的消费投入。

(二)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

养老服务事业具有社会福利性质,其健康发展是一项惠国惠民的民生事业。随着人口老年化进程的加快及对养老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政府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政策环境。但养老服务业具有投入大、见效慢、回报低的特点,这导致市场供给能动性严重不足。根据社会政策理论,养老服务属于公共产品(服务)范畴,政府在其产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近年来,政府出台的政策存在法规原则性过强、体系性较差、落实难度大,并带有一定的修补性等问题。地方政策只有定性的要求,没有定量的措施,操作性很低。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制约手段,导致实际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同时,老龄产业涉及许多领域,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目标,没有相配套的政策,产业

化发展无从谈起。

(三)从业人员缺口大、素质低

目前,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奇缺,相关人才培养基础也非常薄弱。从业人员不仅数量少,而且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低。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辽宁省在加强养老机构规范化管理和服务方面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养老服务业悄然兴起,而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暴露出专业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事实上,养老机构管理不够规范、服务不够专业的主要原因就是管理人员有热情、有干劲,但缺乏工作经验和管理手段;服务人员肯吃苦、不怕累,但文化水平低、专业服务知识匮乏;精神慰藉、医疗护理等深层次助老服务的提供数量和提供力度更是不够。同时,助老服务队伍不稳定现象严重。在居家养老服务中,专业服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已有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绝大部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甚至并不具备养老服务护理员的专业资质和执业资格。

(四)缺乏良性的市场运行和行业监管机制

养老服务业是个新兴的产业,目前还缺乏整体良性的市场运行机制。这导致企业市场定位困难,无法主动根据市场需求扩大服务规模、提高服务品质。企业规模小、层次低,制约了企业效益的提升潜力。目前,辽宁省养老服务业的管理体制是各级民政部门负责养老服务业的行政管理,并直接举办各级的老年人福利院。这种管理体制其实是服务提供者与政策制定者的同

一、服务者与管理者的同一。政府部门既当球员又当裁判,导致政策的制定难免只顾自身利益而忽略服务对象的利益。同时,作为新兴的行业,养老服务业还没有专门的行业协会,缺乏规范的行业管理机制,也没有行业监督机制。企业各自为政,导致企业间市场定位、服务品质、收费标准差异较大。这种粗放型管理状态容易导致企业遵从“一次性博弈”的游戏规则,使养老服务业无法进入“重复博弈”的良性循环状态,制约了整个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三、培育养老服务业的对策

(一)养老服务业的基本培育模式

根据养老服务业的自身特点及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养老服务业的培育可采取“1+2”的基本模式。“1+2”的基本模式是一个主导加上两个辅助的培育模式(也称“一主二辅”式培育模式)。“一个主导”是政策扶持的直接培育;“两个辅助”分别是舆论宣传的间接培育和规范监管的逆向培育。政策扶持的直接培育是指政府出台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和产值增长的相关政策,直接扶持养老服务业。舆论宣传的间接培育是指依靠舆论力量转变目前的养老观念和老年人的消费理念,激发养老服务有效需求,利用媒体沟通养老服务供求信息,间接实现对养老服务业的培育。规范监管的逆向培育是指通过规范监管,解决养老服务业供求双方矛盾,平衡利益冲突,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1+2”的培育模式能够分别从生产因素、市场供求和市场规范的角度实现对养老服务业的促进与扶持,充分发挥政府、舆论和行业协会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二)培育养老服务业的具体措施

首先,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政策扶持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直接的资金投入。二是出台有利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其中,资金投入的主要方向是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和提高从业人员工资待遇。养老服务业因其投入大、见效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资本的吸引不足,所以政府适时的资金投入无疑是对养老服务业最直接的扶持。但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而言,完全依靠政府资金恐怕会使政府财政压力过大。因此,国家可以出台相关政策,以提高养老服务业的产业化进程。具体做法是:第一,加强对地区养老服务业的研究和规划,由财政部门根据财政收入情况,按计划分期划拨资金,用于养老服务设施(项目)的投资,并建立“养老服务企业创业基金”项目,为规模较大、前景好、市场急需的养老服务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第二,增加养老服务专业教学经费的投入。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设置养老服务管理专业,提高相关专业的办学经费,并保证按期拨付;给予相关专业大学生适当的生活补助、全部或部分减免学杂费;同时,由政府投入建立专业性的培训基地和职业技能资格鉴定中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三,由政府投资,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对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实行全国统一的人事管理体制,保证从业人员的工资和劳动报酬的及时足额发放。同时,出台相关政策,提高从业人员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规定从业人员最低工资;落实从业人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待遇。第四,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优化公共财政投向。除优先安排建设用地外,对由于财力限制没有得到政府“创业基金”的养老服务项目,给予贴息贷款和信用担保等方式的扶持,并出台养老服务企业创业初期税费减免、煤水电气价格优惠等政策。完善养老服务机制,建立老年用品研发机制,鼓励和支持多元化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

其次,发挥舆论对养老服务业的辅助培育作用,促进养老服务需求增长,为养老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具体做法是:第一,利用传统节日,开展尊老、爱老活动。转变独生子女在现代家庭中“重小轻老”的观念,逐步形成理解、尊重老年人需求的社会风尚,支持和尊重老年消费。第二,宣传新型养老方式和养老理念。帮助老年人建立合理的养老预期、明确的养老目标,形成切实有效的养老服务需求,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家庭结构特点理性地选择养老方式。第三,开辟养老服务产品推介节目。报道、宣传尊老敬老先进事迹;免费发布有价值的养老服务业新产品;及时报告养老服务最新研究成果等。

最后,通过监管和规范,约束企业行为,使之遵循市场规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保证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具体做法是:第一,政府应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出台相应的政策,以规范相关企业的市场行为。政策应当包括企业保证金制度及防止企业抽逃资金、违法的处罚机制等。第二,组织建立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服务规范与收费标准,组织相关企业进行行业自律,帮助企业协调纠纷等。第-二,建立养老服务企业准入制度信用档案。针对企业提供养老服务产品的具体情况,规定企业准入的基本资本金(或股本),限制企业运营中的负债比率。建立企业信用档案,用以监督企业诚信经营。第四,建立养老服务人员资格认证和分流机制。有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养老服务人员必备的知识和基本素质,以建立资格认证制度。同时,为保证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还应制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及不适合人员的分流制度,防止“铁饭碗”现象的发生。

第三篇:社会工作个案服务计划书

一、案主资料

姓名:小佚;

性别:女;

年龄:13岁;

性格特征:多愁善感、沉默寡言、性格内向、独来独往; 父母职业:父亲为某公司职工,母亲下岗;

家庭生活背景:从小跟随外祖父母生活,感情深厚;上小学后与父母随父母生活,父亲管教很严,曾经与父亲发生争执,造成父女之间的隔阂,与母亲关系较好;

学校生活:小学成绩一直很好,有两个很亲密的朋友,但是常与朋友发生争执;上初中之后,成绩较好,但是初三之后成绩下降,没有朋友,经常独来独往。

二、案例陈述

主要问题:心理阴影,性格转变,沉默寡言,独来独往 背景材料:

小佚是独生女,因为父母工作较忙,无暇照顾小佚,所以把小佚交给其在农村的外祖父母照顾,小佚与外祖父母感情很深。小时候的小佚很活泼甚至调皮,经常跟小朋友一起出去玩,跟他们在一起她感觉很快乐。

上小学后,小佚的父母把小佚接到县城,从此小佚跟随父母一起生活。小佚的父亲平时不善言谈,但对小佚管教很严,小佚放学回到

家总能自觉地先写作业,但是有很多时候因为粗心或者急于可以出去玩,作业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错误,父亲的惩罚就是“面壁思过”。有一次周末,小佚没有做完作业就跟小朋友一起去游乐园玩,回来之后发现父亲很生气,同时发现书包被父亲扔到外面,于是跟父亲起了争执,从此之后一个月小佚没有跟父亲说话,小佚一度很恨父亲,后来经母亲的开导和劝说,小佚逐渐了解了父亲对她的用心和关爱,小佚试图“原谅”父亲,但是总觉得跟父亲之间已经有一层厚厚的隔阂,跟父亲在一起感觉不自在,在遇到问题时也总会跟母亲说。

小佚在小学的时候成绩一直比较好,她有两个很亲密的朋友,但是三个人之间时常发生矛盾,发生矛盾之后互相不理睬对方,过一段时间之后又重归于好,如此这样反反复复,使小佚感觉很厌烦。

升入初中后,一开始小佚不习惯小学到初中的转变,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她渐渐的适应了初中的学习方式,成绩名列前茅。由于小佚感觉厌倦了小学时跟朋友的分分合合,所以决定不再交朋友,从此很少与同学说话,在班级里较沉默,课间操、体育课、餐厅,也是独来独往,一开始她感觉一个人不用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小佚感觉很自由,虽然有时候也会感觉很孤独,但是她也一直不愿交朋友,很少跟其他同学沟通交流,性格越来越内向。自从上了初三之后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

三、分析治疗理论模式

自我心理学认为问题或挑战源自个人的内部冲突或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因此案主的压力来自环境的压力或者发挥不良的自我功

能。由此,自我心理学取向的干预目标是帮助案主建立新的自我优势或者有效利用现有的自我优势。小佚在成长过程中有未被解决的困扰,一方面在心理上跟父亲有隔阂,在家庭中不能自在的生活;另一方面在心理上排斥朋友,小学关于朋友的不好记忆使她产生了不再叫朋友的观念,从而在学校生活中感到孤独,最终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社会工作者应该帮助小佚解决家庭和学校生活中的困扰,解除与父亲的隔阂与消除关于朋友之间矛盾的不好印象,将有助于小佚的健康成长,进而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另外,从Ellis的理性情绪治疗中提炼出来的ABC人格理论认为,A与情感有关系的激发事件,B指信念,包括理性或非理性的信念,C指与激发事件和信念有关有的情感反应结果。认知行为疗法的干预目标是清晰地改变行为或者改变认知,在改变行为或认知之前辨识出它们的前导因素,澄清前导因素与关注问题之间的关联,尝试以新的认知方式去思考或以新的行为方式去应对,从而消除或化解前导因素与关注问题的必然联系。小佚与父亲的争执和跟朋友的矛盾作为激发事件,使小佚对于父亲和朋友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导致小佚与父亲相处不自在以及排斥朋友的行为。社会工作者应该让小佚改变对父亲和朋友的认知,以求改善与父亲的关系,同时让小佚得以敞开心扉接受新朋友。

四、案主需求

由案主(小佚)目前面临的困境可知,案主需要跟父亲破除隔阂,恢复父女之间的亲密关系,使其在家里可以感受到温暖和舒服;其次,

案主需要重新再认识自己与朋友的关系,使其在学校里充分感受与朋友相处的快乐,提高其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

五、服务过程与计划

服务过程和计划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 建立关系:社工开始与案主接触,进行初次会谈,并制定治疗计划目标。初次会谈时,社工要全面了解案主当前的问题和需要,注意案主的心理状态及其变化,运用相关技巧赢得案主的信任(可以通过讲一些自己与案主类似的经历,增强案主对社工的信任),社工要给予案主信心和希望,激励案主的成长和改变的动机。同时,针对会谈内容,制定对案主的治疗计划目标。

2. 对案主进行心理及其行为的研究:社工要全面收集和案主的有关资料,包括直接资料和间接资料。直接资料是指直接通过与案主会谈直接获得的资料,可以在与案主进行初次和二次访谈时,可以使用宣泄治疗法,一方面让案主的困惑情绪及压力得到宣泄,另一方面获得有用资料,但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对宣泄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引导。间接资料是在访视案主家庭,包括案主的父亲和母亲,尤其是父亲。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案主的家庭情况、个人成长经历、个人的心理和生理情况、案主的内心冲突和目前的行为状况等。

3. 对案主及相关问题进行诊断:在整理、归纳及分析所得资料的基础上,社工要对问题的本质进行评估和推断,重点包括问题的性质、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的过程;家庭环境以及案主与其父母的关系;案主个人生活经历和行为特征等。在这一阶段,可以把握案主的喜好,

尤其是案主比较关心的或比较敏感的问题,为下一阶段计划的实施做好铺垫。

4. 治疗:社工与案主进行深入接触,并对案主进行治疗。目标是减轻“人——情境”系统的功能失调,缓解案主在家庭里不自在及在学校里的孤独情绪;改善案主的家庭及学校环境,增强案主的自我适应能力,促进案主的成长。

在治疗过程中,社工要重视案主情绪和认知的变化,努力引导案主去发现自己问题的来龙去脉,并帮助案主忘记过去不愉快的经历,比如与父亲的争执和与朋友之间的矛盾。

社工还可以对案主进行间接治疗,可以与案主的父母进行沟通,请他们协助社工给予案主更多的关爱,多与案主进行沟通和交流,以促进案主与父亲关系的改善;还可以与案主所在班级或者老师联系,通过改善案主所属的校园环境,如请同学们主动来接近案主,或者请老师多关心案主,以促进案主性格的转变和人格的完善。

六、 成效评估

通过观察和测量案主的生活态度和性格变化进行评估,比如可以用一些测量表对案主进行周期性测量,还可通过询问案主的父母或老师同学了解案主的近况。要对案主的一些转变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前后形成对照,吸取转变过程中的经验技巧与教训。

第四篇:个案样文:小A家庭教育个案指导

让孤僻孩子敞开心灵的芳菲

———小A家庭教育个案指导 上海师范大学康城实验学校 傅鹏伟

一、个案课题提出的时代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条件得到改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为家长的教育投入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但家长在注重满足孩子物质需求的同时, 由于外出务工、经商日益增多,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家长们往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忙于奔忙,疏于对现代家庭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育技巧的掌握,更有不少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外出等原因无法照顾到他们,家庭教育等同于放弃了本来的教育职能,包括亲情的授受和人格的形成,忽略了对孩子自立自强精神的培养,促使学校成了教育的承包机构,造成家庭教育学校化,给学校教育和独生子女的成长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困难,需要我们去研究利弊,寻求对策。

二、家庭基本情况

个 案姓名:小A(化名),性别:女,民族:汉,出生年月日:1997年7月19日。

孩子虽然生活在一个完整的家庭之中,但这是一个出现严重教育偏差的家庭。其父母文化知识水平只有初中水平,长期经商,时常在外,无暇照顾孩子,同时双亲性格比较粗暴,每次生意上遇到麻烦事,常在孩子面前显露不佳情绪,而对于孩子的问题,缺乏相应的教育手段和足够的耐心,处理方法简单。

三、孩子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性格非常孤僻,内向,不合群,不和同学玩,自闭遇到节假日总把自己关在房里,父母叫她一起玩、作客,她都不去。

2、进入学校开始,时常有小偷小摸的行为,而偷来的东西并不占为己有,故意扔掉、毁坏,屡教不改。

3、学习基础极其薄弱,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碰到问题,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

四、造成问题孩子的家庭教育原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在家庭中,父母的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举足轻重的,忽视孩子精神、心理上成长的关怀,必将导致孩子身心健康的损害。

1、家长长期在外做生意,需要孩子不断的转学来进行知识的学习,忽视了相对稳定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导致学习成绩极其薄弱。同时,多次的转学,环境的改变,生活习惯的改变,使她在同伴交往中更难适应,这又加重了她的自我封闭和孤独感,以致孤僻现象日益突出。

2、家长过多的看重生意,时常忙于生意上的应酬,一方面将物质无限制地给予孩子,对孩子给予较多的爱,迁就孩子,另一方面,无暇顾及孩子成长历程中精神的关爱,缺少与孩子应有的交流和沟通,造成亲人关爱的缺失。

3、生意上的事情比较多,有时遇到不顺,家长常在家庭中发泄情绪,无视家庭成员的感受,缺少对孩子心灵上关注。

4、家长在教育方法上方法简单,遇到问题,时常以粗暴的方法进行简单处理,也缺乏相应的教育手段和足够的耐心,使孩子在内心早早建立起一套消极的心理防卫机制,造成了她对人有较强的戒备心理,以至形成孤僻、怯懦、怪异的性格缺陷。

五、解决家庭育人环境的主要措施、实施步骤

1、全面了解小A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仔细的分析,寻找突破口。

2、与小A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用爱心与耐心去消除她孤僻、怪异的心理,采用 “谈话法”“正向激励法”等,并随时捕捉她身上的闪光点。

3、经常与小A父母联系,和家长谈心,帮助他们端正家庭教育观念,让他们认识到与孩子沟通重要性,共同为孩子转变而努力。

4、正确指导家长在家教方面的科学教育方法,与学校多联系和配合,给孩子更多关心,受到正确合理地教育,健康快乐地成长。

六、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

学校教育(以班主任为主,给班主任开出的菜单)

(一)多一分关爱

托尔斯泰认为,把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对学生的发展有激励价值。

对于小A这样的孤僻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心,集体的温暖,需要走进她的心灵,需要动之以情,才是发奋开拓的无声召唤。遇到困难时给予真诚的帮助,有了点滴进步及时鼓励,帮她排忧解难,知晓她的情感需求,理解她的心理。对于错误或不良的行为,表现出容忍、宽厚,而温情地批评,努力成为她的朋友,用真情去打动她,用爱去善待她。这样,她才能信赖你、尊敬你,把你当成知心朋友,才能走进她的心里。自始至终对她充满希望,更多地去鼓励成功,使她感到老师的爱护与关心,使逐步改正错误和缺点。 (二)多一分沟通

小A,内心世界长期的封闭,导致孩子在各个方面行为的孤僻,迫切的需要老师尽可能多的和孩子进行各种形式的沟通,架起师生之间的心灵之桥。

走进孩子的心灵,要让学生感动。需要教师多和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如遇到问题,找她先行谈心,才能找出问题的根源,心灵的症结,让她忘却与他人之间的隔阂,使师生间的交流变得平等,师生间的关系也会因此而显得民主和谐。也可以运用日记交流,书信交谈,电话沟通等等各种形式,委婉的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情感。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诲。

(三)多一分激励

小树需要精心修剪,火花需要以氧助燃。用“放大镜”观察小A的闪光点,扬其长,改其短。

每个学生都有差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小A也不例外,她的内心世界也蕴藏着进取奋发的心理需要。善于抓住其闪光点,用“放大镜”去看,要求老师要以辨证的思想,敏锐的眼光,深刻的洞察力,不辞劳苦地像淘金人那样,锲而不舍地挖掘她的闪光点,再抓住其心理特点实施转化,诱发她的自尊心和荣誉感,激发她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她感觉在此班级上能有用武之地。

(四)多一分培养

卡尔•罗杰斯说过:“人类有机体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所以其他动机都是这种自我实现的不同表现。”那么,作为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会选择各自的位置,充分表现自己的“自我实现”,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作为班主任老师,在工作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努力调动、激发学生的这种动机,充分地利用这种动机,为班集体建设服务。对于小A游离于班级的特点,着力在重视培养班级主人翁意识,遵从“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原则,真正做到“人人献计献策”,人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班集体的建设作贡献,从而实现每一位学生的自我价值。在班级中实行“值周小老师”“值日班长”“一人一职”“订立劳动岗位”等办法,让小A自我表现心理得到满足,真正感到自己是集体的主人。

家庭教育(给父母开出的菜单)

(一)多陪孩子一点时间

现代家庭教育的理念认为,没有优良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诚如小A曾这样说:“我的家从来没给过我想要的东西。”确实,小A父母长期在外经商,时常出差在外,无暇照顾孩子,在物质无限制地给予孩子的同时,无暇顾及孩子成长历程中精神的关爱,造成亲人关爱的缺失。

作为家长,十分有必要舍弃一定的生意上的应酬,尽可能多的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为此,在和家长的沟通中,我特别指出:“与班中其他学生相比,小A的条件优越得多,没有经济的限制。所以,家长在节假日中要多陪她外出走走、玩玩,使其感受到父母的亲情,而外面的世界更精彩,使她慢慢地从„孤僻‟中走出来。”为此,我和其父母约法三章:每天有一位家人陪孩子;每周满足孩子一个合理要求;每月由父母一起陪和孩子进行社会活动一次。

(二)多与孩子一点交流

学会平等交流是两代人共同成长基石。父母的养育之恩,是开启学生心扉的一把“金钥匙”。像小A这种学生,因为心灵受过创伤,更希望父母用心灵的温暖来医治。作为父母,要了解孩子想些什么,关心些什么,才能找到与孩子共同的话题。平等的对待她,时常关注她,在生活中,更多的和孩子进行一分语言的交流,无论是早晨起床时,还是共进晚餐时,更在孩子碰到问题时,“用心灵赢得心灵”,用平等交流打开通往她心灵的道路。同时,适当地让孩子做家务,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从家务劳动中锻炼与家人交往的能力,并对孩子进步给予肯定、表扬。

(三)少用一次粗暴的方法

问题孩子的产生主要源于问题家长。确实,家长处事的方式问题的产生,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成长结果。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应该责罚他。”小A因其心理过程和经历过程的某些特殊性,往往比其他学生容易犯错误。因此,家长要冷静地对待她的过错,切忌使用以往粗暴简单的惩罚手段。

小A时常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可偷来的东西并不占为己有,故意扔掉,显然是心灵上的严重偏差。作为家长,绝不能大声训斥,需要循循善诱,分析犯错误的原因,在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中同她讲道理,并帮助其制定改正错误的措施,纠正心理上的偏差,共同找到努力的方向

(四)少露一次不良的情绪

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不是你随意发泄情绪的对象。家长生意上的不顺,在家庭中发泄情绪,无视孩子心灵的感受,也促成了孩子消极的心理防卫机制,造成了她心理自闭,以至形成孤僻、怪异的性格缺陷,作为家长,也应注重生意和家庭的有效分开,不要让自己的不良情绪影响孩子。扮好自己在家庭中的正确角色,以自信的微笑面对孩子,切记“身教重于言传”的格言。 家校联系(给家校互动开出的菜单):

教师多走进小A的家庭

家访,是班主任同家长交流学生思想和学习情况,统一认识,以便共同教育好学生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注家长生命成长,改善家长自身素质,通过介绍成功与失败的教育案例,以给家长启示,并给家长推荐如何科学教育孩子这方面的书籍:《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使家长能够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使家庭教育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同时,也为教师提供参考,对学生的教育也起着指导意义。

家长多走进学校教育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的家长。家长要走进孩子,除了仔细了解孩子在家庭的表现,更需要进入学校教育,积极参加家长会,与别的家长交流教育孩子的心得。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资源,让家长们互相带动,用科学的育儿知识教育孩子。参加学校的家长开放日活动,从一线了解孩子在学校学习、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也给孩子带来一分看得见的关心。

七、个案指导成效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A的家庭有了显著的变化,父母在孩子身边的时间明显增多了,在孩子面前,父母努力创设温暖的家庭环境,陪孩子娱乐、学习,碰到问题,一家人之间也能平等的坐下来,心平气和的交流问题,探讨办法。

尤为可喜的是,小A同学的情况明显好转,她自我封闭和孤独感明显改善,逐步消除了孤僻、怪异的性格缺陷,真正树立起了“我也行”的良好心态。同时,不但学习成绩有所提高,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上课能举手发言且声音较大声,更发挥自己的画画所长,为班级黑板报活动出自己的一分力量。在家时常主动帮家长做家务,乐于把班级事讲给父母听,学习主动了许多。

八、反思和体会

现在,由于家庭教育问题,给孩子带来各种心理障碍与行为问题正越来越成为一个普遍的教育问题,学校过多的承担了教育的重任,承担了许多本属于家庭教育的责任,在问题学生教育上遇到前所没有的困难,任重道远。

像小A这样特殊的孩子,如果不改变她孤僻、自闭的性格的话,对她各个方面的发展,将产生深刻的影响。这就需要家校合力,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他们。

面对小A的成功,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现代家教育理念的作用和诸多家庭迫切需求。因而,针对类似小A这样的特殊学生,更需要的是老师的循循善诱,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给予孩子多元评价,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逐步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

当然,小A的问题主要是由家庭教育严重偏差引起的,更需要给予其家庭的关爱。她的成功,更多的是家庭教育的成功,是家长转变观念,与现代家庭教育理念与时俱进的成功。作为家长,更多的是要从家长自己做起,在孩子身上多花一点时间和精力,多接受现代家庭教育理论的指导,给予孩子家庭的温暖,最终消除孩子与家人之间的隔阂,消除孩子与他人之间的隔阂,敞开心灵的芳菲。

第五篇:社工个案总结

向日葵训练营个案

一、案例概况

XXX的个案工作,是社区工作者在走访调查时发现的。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自卑、人际交流和学习成绩方面的问题。社工通过协调XXX周边的相关资源,争取到了她的家人、同学、朋辈的支持,经过对XXX多次的心理辅导,邀请他参与小组活动,在增强他社会适应能力的同时,拓宽人际交流面,融入朋辈群体,帮助他从自卑、不愿主动与人交流的内向男孩,变成了积极参与班级活动、愿意主动与同学交往的活泼少年。

二、案例背景

XXX,男,2005年4月出生,小学文化,目前就读于紫微小学四年级,家住XXX小区XX幢XX单元XX室。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异,XXX和母亲汪某一起生活。汪某是安徽人,七年前就来XX定居,她的姐姐也来到XX工作,目前汪某没有稳定工作,主要是帮助姐姐做生意。汪某非常关心XXX,对他的生活照顾地事无巨细。父母的离异使XXX产生了自卑心理,加上性格内向,胆子小,又缺少父爱关怀,非常依赖母亲,除了上学基本和母亲不离身,导致XXX出现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学习成绩也较差。

三、问题预估

(一)过低评价自己,自卑、缺乏自信心。 原因分析:

1、自我心理暗示。幼时父母离异,家庭突遭变故,给案主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他的潜意识中觉得自己与普通孩子的不同,总觉得别人在他背后议论他。

2、有一定社交障碍。案主有轻微口吃,平时不与人主动交流,性格内向,在人多的场合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与人交流时表现出胆怯和畏缩。

3、学习成绩较差。较差的学习成绩使案主自觉比不上其他同学,变的更加自卑。

4、缺少父爱,和父亲的引导,使案主缺少“男子汉”的气概,长期依赖母亲,缺少面对突发情况的自信心。

(二)学习成绩较差。 原因分析:

1、母亲过于溺爱孩子,导致XXX依赖性较强,自我学习的能力较差。

2、不喜欢和人交流,和老师、同学关系较冷淡,不会主动向老师、同学询问,导致恶性循环。

四、目标

(一)总体目标

培养案主的自信心,提高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建立有益于自身发展的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提高自我认识,正视自我的优缺点,树立其对自我的认同感,从而增强案主的自我实现和满足感。

(二)具体目标:

1、通过心理辅导、小组活动等方式,增强案主与他人接触的勇气和能力,鼓励案主尝试着结交一些新的朋友,学会融入集体和社会当中。

2、帮助案主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使案主学会全面地和客观的认识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其学会正确的、积极地去面对现实而不是逃避。

3、促进与案主母亲进行沟通交流,改善与母亲的相处模式,减少案主对母亲的依赖性。增强案主自我学习,自我调控的能力。

五、理论支持

1、人本主义疗法(Humanistic Therepy) 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通过为求助者创造无条件支持与鼓励的氛围使患者能够深化自我认识、发现自我潜能并且回归本我,患者通过

改善“自知”或自我意识来充分发挥积极向上的、自我肯定地、无限地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潜力,以改变自我的适应不良行为,矫正自身的心理问题。治疗不应仅仅着眼于眼前的问题,而是在于支持求助者的成长过程,以便使他们更好地解决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人本主义疗法有三个原则:理解、沟通、关注。

2、人有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愿望与能力,而且有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动机、需求)和潜能。所以,要对人的本性、潜能抱有乐观的态度、十足的信心。深信每个人都可以自己挖掘、发展自己的潜质,要以当事人为中心,使案主独立自决,达到自我实现。

3、案主的自我观念评价偏低。不能自信自主,自我形象感低,自我评价较低;“理想我”与“真实我”、自我感觉到的我与别人眼中的我之间不一致而内心冲突矛盾、焦虑困苦,而自我否认、逃避,形成恶性循环,陷入困境。

六、介入过程

(一)第一阶段(接案阶段):

在第一次走访中,社工用一种轻松、愉悦的谈话方式,大致了解案主个人的基本信息、家庭的基本情况及其所面临的困难。在交谈中发现案主表现自我,在社工和他母亲交谈时,自己在一旁独自玩耍,没有加入到交谈中,对我们的主动交流反应冷漠,且有一定的戒备,在说长句时能感受到案主有轻微口吃和表达障碍。在交谈中还发现案主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没有母亲陪同不愿意参加外出的活动,并且参与度不高。在随后的两次走访交谈中,社工用诚恳、友好的态度,积极鼓励案主表达情感,在加深的交流中引导案主认识自我的缺点,表达自我的需求,引导案主认识自我。案主慢慢地由冷漠相对,转变为接受,能在交流中较清晰地表达自我的需求。初步建立了信任关系。

(二)第二阶段(介入阶段):

1、为了让案主更好的接受社工,我们采取较多的方式是面谈交流,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了解案主的性格、习惯。设身处地的案主角度去思考问题,真实地理解案主的想法。用真实的理解让案主感到温暖和尊重,减少介入过程中的对抗、消极状态。

2、帮助案主提高自我认同感,提升自信心,在沟通过程中发现案主的优点及时指出,同时鼓励案主积极表现自我的能力,在过程中以倾听、关切、鼓励为主。同时邀请案主参加活动小组,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动,增加案主和其他人员的沟通交流频率,提升案主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小组中,社工要积极关注案主,鼓励案主积极发现,展现自己,不论表达的成效如何,都要予以鼓励,增强案主的自信心。针对案主的轻微口吃,社工鼓励他多说多交流。

在学习方面,社工要和案主的老师和同学了解案主平时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指导案主改变不良的习惯,改进学习方法。鼓励案主多向老师提问,多和同学交流,在和同学的交流互动中提高学习成绩。

和案主的母亲进行个案访谈,社工要将案主取得成绩、一些心理感受和想法反馈给案主的母亲,使得案主母亲认识到孩子的心理需求;工作员要倾听和记录母亲对案主的看法和评价,运用同理心一方面体谅她作为单亲母亲照顾孩子的难处,另一方面还要针对她教育孩子不恰当的方法如过度关注等,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改良建议,如多给与案主一些自我的空间,让案主自行处理一些事情,提高案主的适应能力和处理事务的能力,减少对母亲的依赖性。

(三)第三阶段(结案阶段):通过案主母亲、朋友、同学处了解到的情况,社工发现案主与他人的交流情况了很大改善,能主动和人进行交流,在班级活动主也表现出积极性和主动性。和人的交流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需求表达清晰。在学习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外出参加活动时不在畏缩,过度依赖母亲,能放开胆子参与到活动中。能够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正视自己和自己的家庭情况,积极面对挫折,对社工认为,此阶段适合结案。

七、服务成效

经过对案主12次的面谈服务,社工运用了心理辅导、参与活动等形式,让案主逐步加

强自我认识、发现自我潜能,让案主通过改善“自知”或自我意识来充分发挥积极向上的、自我肯定地、无限地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潜力,以改变自我的适应不良行为。

通过与小组成员的沟通交流,建立起良好的朋辈关系,让案主在与人交流中成长进步,并乐在其中,逐步习惯和人交流;通过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式的教导,培养案主的学习信心和动力。

本次服务除了社工与案主的直接面对面的访谈外,还将案主的母亲、朋辈、老师等资源等整合在一起,这有助于案主缓解和摆脱内心的胆怯和自卑,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在服务过程中,案主展现出渐进的进步。一开始他见到陌生人冷漠、胆怯,不喜欢主动交流;基本不参与没有母亲陪同的活动,在服务后期的他能与社工交流顺畅,和小组其他成员沟通良好,勇于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表现自己的优点;在小组中,案主和其他小组成员成了好朋友,和同校的朋友一起上下学,相处非常愉快。

八、专业反思

(一)母亲的引导教育,是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催化剂,对孩子性格形成具有强烈的影响。母亲不光要照顾好孩子,还要引导孩子独立、自强,培养孩子的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良好的朋辈关系,有助于孩子树立自信心,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积极的朋辈关系有助于案主获得他人的认同,提升自我认识,实现自我价值,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形成健康的社会性格。

(三)社工的态度和方法决定着个案的成功与否。社工应该设身处地的从案主角度去思考问题,本着真诚、平等的态度,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和案主访谈,坦诚的交流是深入探究问题使案主自由表达感受的前提。社工和按住处于平等的地位,以朋友的方式进行无设防的交谈,让案主在温暖和尊重中,提升对问题的自决能力。社工应该学会让案主剖析自己,让他亲自去面对一定的现实,培养其面对现实的能力,学会在遇到挫折时从多角度出发去思考,学会向外界求助,学会正确、客观而理性的分析问题的实质,从而提高他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促进其健康成长。

(四)单亲家庭的孩子敏感脆弱,面对父母的离异,本身有较强的自卑感,但这种自卑他们不希望别人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他们,社工在和单亲家庭孩子交流访谈中应表达无限的关爱与准确的共情,而不是“同情”,用真诚、平等的态度获取他们的认同,介入他们的生活。

上一篇:公司的函范文下一篇:风在听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