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困难和紧迫性探索——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

2023-01-07

1 引言

在“一带一路”的经济形势带动下, 高新科技产业链建设、航空港发展、自由经济贸易区规划等一系列的举动, 河南经济迎来了多行业、多领域的急速发展, 这标志着中原地区经济的崛起, 也预示着河南经济正处于从“需求侧”向“供给侧”改革的过渡。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备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支持, 也给予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然而, 目前河南省高校人才培养还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 主要原因如下。

2 重点院校数量少, 专业结构简单

河南省目前仅有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等有限的几所重点高校, 高质量的综合性大学数量少, 而且多以本科为主, 无法形成“专科—本科—研究生—博士生”这种金字塔式的人才结构, 无法满足河南省对于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多种多样, 首先, 经济结构问题:河南被限定为农业经济为主的省份, 那么工业经济、现代信息科学所需要的人才学科门类自然就少, 就业机会少, 自然不会兴建大学, 尤其是拥有高水准学科的大学。其次, 社会形态问题:河南作为内陆地区, 不如沿海地区更便利地接收到新兴事物, 其主要以“三农形态”的社会结构, 就形成了河南大部分人的“小农意识”, 这是一个很虚的意识, 但这个词语是的确存在的, 虽然很多人根本不愿承认自己是小农思想。任何有助于打破小农意识的思想和教育都会因为缺乏受众而夭折, 农民不理解也不愿意理解和支持。最后, 教育成本过高:一个正规的大学, 能够算得上排号的大学, 比如郑大, 每年运行的费用至少在数亿元, 对于一个农业基础的省份和家庭而言已经算是奢侈了。但是对于真正意义上能够创造知识和发达经济的大学而言, 一年几亿的投入确实不多。

3 招生数量少, 人才流失大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没有人才, 一切创新、进步都是空谈。每年, 河南高考考生平均超过80万人, 考生人数排名在全国都是最靠前的。而“211”“985”院校招生人数比例却不足10%, 由于省内的“双一流”大学也仅仅只有郑大、河大处在规划中, 所以这少部分最优秀的人才也大多去了省外或国外读书, 这就造成了人才的严重流失。经过高校的就读深造, 很多学生取得了学士、硕士甚至博士学位, 可由于省内就业市场的缺乏, 愿意回河南发展建设的毕业生却少之又少, 完全无法满足我省人才的需求。

4 培养模式较为落后

目前河南省高校主要以传统教学为主, 通过讲授的方式传播知识, 缺乏实践性和操作性, 而对学生的评价基本依靠考试分数, 缺少好的考核模式。“双创”人才的培养更倾向于与企业多交流, 开阔视野, 增加实践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的高校教育的决策人员改变思路, 优化教育模式。相对于国外的“易进不易出”, 国内的大学则是“易出不易进”。当一名考生得知被某一名校录取时, 往往会有“范进中举”的兴奋, 而进入大学之后则会自然地自我放纵, 认为大学就是为了一张文凭, 这样的教育模式就大大的荒废了我们的“人才”。

5 受教育资源限制

教育资源体现在教师资源、设备资源和市场资源。其一, 教师资源:创新创业的生命力来源于人才的经验积累和智慧升华。目前河南省的产业更新大多来源于简单的复制和模仿, 真正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非常缺乏, 这问题不仅仅出在于学生, 老师亦然。由于高校教师大多是在“象牙塔”里闭门深造, 没有从业经验, 也缺乏对市场发展认知的高度和格局, 仅从教科书中学来的知识和内容教育学生, 很难培养出大学生高水平的创业、创新能力。其二, 设备资源:学生想学到过硬的技术, 配套的硬件是必需的。就像软件编程没有计算机, 飞行驾驶没有模拟器, 医学造影没有X光一样, 凭空设想而不实践操作的教学是没有意义的。其三, 市场资源:不能走路的鞋只是一双“水晶鞋”, 不能融入社会的毕业生就只是一名“失业的大学生”。目前来看, 河南省的教育和市场完全是并行的两个体系, 缺少信息的共享和资源的互补。

上述内容基本描述了河南省“双创”人才培养上的困难和问题。省教育厅某负责人表示:“长期以来, 河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匮乏, 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热切期盼不相适应。”这句话就充分体现了当下河南高等教育的问题。经济在发展, 时代在进步。迎着“十九大”的春风, 历史的车轮必定滚滚前进,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 高校培养“双创”人才的需求更加紧迫。

5.1 经济结构调整需要更多“双创型”人才

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 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河南经济总体情况是:传统的农业经济比重较大;工业发展相对滞后, 产业链单一;服务业发展缓慢。所以, 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也须从这些方面入手, 一是减小农业经济在全民经济中的比重, 集中发展优势农产品, 大力发展新型农业;二是着重推进新技术、新工艺在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鼓励新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 引导更多政策、资金、人才流入高新技术工业部门和行业, 完善工业生产产业链, 逐步形成工业一体化;三是大力扶持服务业发展, 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 已经极大地刺激了物流、运输等传统服务行业的发展, 我们可以利用这新型的服务平台, 促进金融保险、新型工业、绿色农业在内的各种生活服务业的发展, 提升整体服务质量。

河南经济要实现结构的调整转变, 就需要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技术的人才支撑。高校“双创型”人才的培养既能有效地提高劳动力素质, 推动技术结构升级, 又能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增加竞争力, 从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5.2 产业优化升级需要更多“双创型”人才加入

产业优化升级是以获取新的技术作为起点的, 其方式主要来自于创新型人才的研究和开发。全球经济学理论认为, 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是产业聚集人才, 而新型的知识经济时代是人才引领产业。就目前看, 河南省经济整体增长速度放缓, 经济发展的空间受传统的产业结构制约愈发明显, 迫切需要新型产业的发展推动,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刻不容缓, 而产业优化升级的根本在于人才的优化升级。

从供给侧角度考虑, 人才的优化升级在于拥有更多的“双创”型人才。高校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 如何让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 融入学生身体中的每个细胞, 成为学生的本能, 提高就业率和创业成功率, 是高校教育的重大课题。河南高校作为河南省人才培养的主力, 理应肩负起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 为我省培养出更多具有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的“双创”型人才。

5.3 就业形式多样化需要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当前河南省经济处在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单一的就业形式已不能适应千差万别的职业和社会的需求, 就业形式多样化势在必行。对企业而言, 就业形式多样化能满足企业的各种需要, 从而降低劳动成本, 提高它们的市场竞争力;对个人而言, 就业形式多样化让劳动者也有了更多的选择, 可以投身企业, 也可以自主创业。

高校大学毕业生, 作为稀缺的高端劳动力, 其创新创业的能力对就业形式多样化显得尤为重要。国内也有一些典型的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成功案例, 比如校内网、饭否网、美团网的创始人王兴;聚美优品的CEO陈鸥;创建了“Discuz!”与“Word press”网站模板, 康盛创想创始人戴志康;风靡全国, 中国最成功的桌游三国杀的创始人黄恺;夏天最受欢迎的“蜜雪冰城”的创始人张红超等等, 这一系列知名的企业家都是在大学时期开始着手创业的, 他们的成功不仅仅创造了一个企业, 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河南省经济的发展, 就迫切地需要多培养一些这样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来改变我们的习惯, 来改善我们的生活。

综上所述, 尽管河南省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环境并不理想, 其结果却对河南省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在供给侧改革环境下, “双创”人才已逐渐成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新能源、新动力, 也为河南省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高校重视并积极开展双创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摘要:十八大以来, 河南省经济进入升级转型的高速发展机遇期, 大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已经成为提升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 充分了解河南省培养“双创”人才的现状和对“双创”型人才需求的紧迫性, 对河南省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供给侧改革为视角, 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劳动力就业形式多样化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创新创业,紧迫性,供给侧改革,多样化

参考文献

[1] 董世洪, 龚山平.社会参与:构建开放性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 2010 (2) .

[2] 王永杰, 陈光, 阎开印, 雷叙川.通过创新创业课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1) .

[3] 姜朝晖.以供给侧改革引领高等教育发展[J].重庆高教研究, 2016 (1) .

[4] 张旭, 郭菊娥, 郝凯冰.高等教育“供给侧”综合改革推动创新创业发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 (1) .

上一篇: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组织体系创新形式体系下一篇:论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