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在中职音乐的应用——以《命运交响曲》信息化教学设计为例

2022-09-12

在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韩锡斌教授、程建钢教授等专家的引领下, 学校于2012年便开展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实践。笔者有幸成为学校混合式研究小组的成员, 在中职音乐教学一线进行探索与实践。笔者努力通过混合式教学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 通过在线学习跟课堂教学的融合, 提高学习效果、提升学习效率。

一、什么是混合式教学

在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优势互补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所谓“混合式教学” (Blending Learning) 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 (e-Learning) 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 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 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1]。Blending Learning是教学与学习理念的一种提升, 这种提升使得教师的角色、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等发生了改变, 也使得学生的认知方式、学习方法等发生改变。

二、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在中职音乐课程中的实施应用

交响曲是西洋古典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曲式, 但生活中学生接触较少、兴趣不浓。且在传统教学中, 较重视交响曲的理论讲解, 音乐感知能力培养不足。对此, 笔者运用多种信息化资源和手段, 以《命运交响曲》为例, 开展紧扣学生专业、生活的交响曲教学。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一) 第一步:课前预习

课前, 教师在我校与清华大学联合开发的音乐网络教学平台中将资源进行整合并布置预习任务。随后, 学生登录网络教学平台 (电脑、手机均可登录) , 观看微课初识交响曲;借助思维导图学习交响曲的结构, 了解交响曲4个乐章的特点, 其中第一乐章拥有两个矛盾的音乐主题。最后, 学生完成在线测试, 考察对交响曲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并巩固及评价预习知识, 同时教师在线答疑。此环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熟悉信息化学习手段运用, 提升学习效率, 使课堂拥有充足的时间突破重难点[1]。

(二) 第二步:课内新知

阶段1:听曲音

课上, 教师播放古典音乐动画电影《幻想曲2000》的片段, 学生观看并思考视频中音乐的名称, 引出新课内容《命运交响曲》。随后, 学生聆听《命运交响曲》 (第一乐章) , 并回答从乐曲中具体听到了哪些乐器。学生在回答时仍对部分乐器较为陌生, 可登录网络教学平台借助教师制作的3D乐器配置互动软件详细认识交响曲的演奏乐器配置。同时, 学生也可对比体验单乐器演奏与多乐器合奏的旋律, 了解交响曲是乐器合奏的表现形式, 感受交响曲的恢弘气势[2]。

阶段2:辨曲韵

(1) 辨第一主题

教师带领学生聆听《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第一主题, 感受其韵律, 并让学生想象这段旋律在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同时, 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 合理将学生分为do、re、mi、fa四个小组进行讨论并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进行成果展示。文字、图片的具体形式使抽象的音乐变得具体、形象。随后, 教师让学生思考这些画面背后所隐藏的音乐情绪, 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师可指导学生借助音乐软件, 体验音乐要素 (速度、力度等) 调整后第一主题所带来的情绪变化[3]。学生发现原来音乐要素的变化会引起音乐情绪的变化。再次聆听第一主题后,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分析出第一主题惊慌不安、紧张的音乐情绪, 培养学生辨析交响曲主题的能力, 突破本课教学重点[4]。

(2) 辨第二主题

学生聆听《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 自主找出第二主题。对比分析两个主题音乐要素的差异, 自主认知第二主题抒情、柔美的形象, 体验其渴望和追求幸福生活的音乐情绪。随后, 学生完成主题特点分类的小游戏, 自评自测, 提升辨析交响曲不同主题的能力, 再次突破教学重点[5]。

阶段3:品曲魂

学生观看贝多芬生平动画, 体验贝多芬挥动音乐之笔战胜厄运的勇气与自信, 品味作曲家赋予《命运交响曲》坚毅不屈、百折不挠的灵魂!同时,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又该如何面对挫折。学生分组讨论寻找直面人生苦难的心态和品质。教师收集各小组答案, 并展示。

随后, 四个小组选择一种心态或品质编演音乐小品, 伴随《命运交响曲》的旋律, 展示在不同生活场景中, 与命运抗争的勇气。“感于心, 践于行”, 培养了学生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 突破本课教学难点, 完成课堂学习。

(三) 课外拓展

学生可登录网络教学平台完成动画配乐作业, 也可使用手机APP软件“随身乐队”, 挑选不同音色演奏音乐主题, 体验演奏的乐趣, 可上传并分享演奏视频, 寓乐于学, 寓学于乐。学生借助手机APP软件开展移动式的学习, 随时随地利用碎片时间都可完成作业, 不仅培养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的能力, 还让学生和同学一起感受不同乐器合奏的乐趣, 从中品味交响曲。此外, 学生可在“答疑讨论”区发表话题或交流讨论, 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加强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充分体现混合式教学的优势。

(四)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分个人自评、教师评价及小组互评3个部分。课前预习环节, 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完成在线测试, 系统自动生成学生情况评价表, 让教师迅速了解学生对预习知识的掌握程度。课内新知环节的小组讨论成果及音乐小品成果采用小组投票互评, 选出最优小组;课上个人总体表现则由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上给予相应的评价等级。课外拓展环节的作业部分由学生自评并结合教师评价得出结果。最终, 由网络教学平台生成总结性评价。

三、基于本课混合式教学效果的思考

本课借助多种信息化资源和手段, 改进交响曲的传统教学方式, 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音乐与生活的融合。本课有自己的亮点, 当然也存在部分不足。亮点:本课充分运用了音乐网络教学平台、Quiz Creator电子试卷制作软件、Moviemaker软件、3Dmax软件、交互式flash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手段, 广纳资源、交互学习,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达到“做中学、做中教”的效果, 使学生寓乐于学, 老师寓乐于教。同时, 本课练习任务的设计呈现由易入难的梯度, 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 由此引导学生渐进式学习, 以达到熟练掌握知识点的效果。本课在学生音乐实践环节采用学生互评的形式, 帮助学生根据评价原则从他人身上发现自身不足, 从而不断改进。本堂课在过程中强调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情感。不足:本课课堂环节活动多, 各环节时间配置合理性需提高, 整体时间把握能力需加强。同时, 在编演音乐小品环节少数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应加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当然, 在接下来实施混合式教学过程中, 要继续加强学生面对网络诱惑时自我约束的能力。当前, 混合式教学应用于实践教学的研究越来越多, 各类网络教学平台也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 因此, 混合式教学的模式与方法也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样化。教师应当借鉴成功的混合式教学经验, 在教育实践中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探索与实践, 努力探寻行之有效的混合式教学实践方法, 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促进混合式教学的应用与推广。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优势互补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了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 同时也对中职教育方式改革与创新产生变革性的影响。本文以中职音乐课程中《命运交响曲》信息化教学设计为例, 旨在探讨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在中职音乐的应用与优势。

关键词:中职,音乐,混合式教学,网络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 余胜泉, 路秋丽, 陈声健.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 2005, (10) :50-56.

[2] 张其亮, 王爱春.基于“翻转课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4, 24 (4) :27-32.

[3] 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混合学习课程设计与开发手册[Z].2013.

[4] 周琦.走向“体验”的音乐教学[M].中国音乐教育, 2012, (11) :11-15.

上一篇:论新形势下高校办公室的工作创新下一篇:钢铁企业加强物流成本管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