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链的专题教学在高校“概论”课中的应用——以“带上问题走进乡村振兴”教学设计为例

2022-09-1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 (以下简称“概论”课) , 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 也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作为一门朝向思想和灵魂的课程, 能否回答学生思想困惑, 触动学生心灵”[1], 是检验“概论”课有效性的“试金石”。如何让学生热爱、参与“概论”课?基于问题链的专题教学是我们一种探索和尝试。

一、基于问题链的专题教学的实践思路

马克思说:“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 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2]”。在问题视阈下, 把握新时代的特征, 认清国情世情, 是高校“概论”课教学的重要课题。基于问题链的专题教学是指以专题形式整合教学内容, 以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引导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其实践思路是: (1) 研讨教材知识点, 突破章节讲授模式, 确立专题。这是基于问题链的专题教学的起点。通过集体研讨, 我们对教学内容整合和深化, 形成先后连接又相对独立22个专题, 从而将教材体系转化成教学体系。 (2) 研讨凝练问题链, 设计并解答。这是基于问题链的专题教学的难点。集体研讨以什么样的问题做为教学展开的逻辑, 以问题链为中心, 沿着答疑解惑的认知路径, 一问接一问, 由浅入深,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自己得出结论。 (3) 把信息化技术手段融入问题链专题教学全过程, 进行混合式教学。我们的做法是依托蓝墨云班课, 构建话语互动平台,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借助网络平台, 提高教学实效。

二、教学设计案例:带上问题走进乡村振兴

(一) 教学分析

1. 内容与学情分析

2018年版“概论”教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点之重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并把这个战略写入党章, 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乡村振兴有哪些事是大学生需要知道的呢?这正是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 增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重要内容。为此, 我们在讲授第十一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第一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 没有面面俱到的展开叙述, 而是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突破口, 梳理整合教学内容, 形成专题“带上问题走进乡村振兴”, 设置为2学时。

授课对象是在校大二年级的学生, 他们主要特点是有想法, 敢质疑, 对于传统的思想观念灌输具有天然的逆反性和批判性, 更愿意通过网络获取信息。通过课前的信息反馈, 了解到学生对乡村发展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理性认知有待提升, 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有待激发。

2. 教学目标

根据“概论”课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知识基础、认知能力来确立本次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是:

(1) 知识目标: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成果, 明确乡村振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 (2) 能力目标:理性认识新时代乡村发展的现状, 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实质。 (3) 价值观培育:产生理论的认同感和投身乡村建设的责任感, 振奋乡村建设的热情与干劲。由此, 教学重点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缘起和内涵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路径。

3. 教学思路

在教学设计上, 重点把握两个方面:第一, 以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引导讲授。基本逻辑是改变结论先行的传统做法, 教师先不解读理论, 而是通过问题的层级化、精细化, 进行思想引导, 促使学生自主思考, 自己得出教材结论。第二, 借助蓝墨云班课、微视频、微信等信息化手段, 进行混合式教学。在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下构建话语互动平台,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的参与, 进而实现价值认同, 完成教学目标。

(二) 教学实施

1. 课前准备

上课一周前, 教师在云班课中推送相关的文字、视频资源、网页链接等, 并发送通知, 要求学生完成课前任务, 包括:

(1) 调查问卷:你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吗?

(2) 讨论题目:你毕业后会选择回到家乡工作吗?为什么?

(3) 以视频或PPT形式完成任务:“家乡美”推介, 即展示家乡最有特色、最好的一面。

通过云班课统计发现, 学生90%左右来自农村, 对有关农村的话题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讨论热烈, 这些都为随后的理论学习, 尤其是重难点的突破准备了条件。

2. 课上实施

一周后课上教学实施, 依照“问题链”——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 来推进, 对应乡村振兴战略的缘起、内涵、路径三个学习任务。

首先, 解决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课堂一开始, 情景导入, 教师讲述“我的乡愁”, 互动开场, 拉近距离。随后通过问题的层级化、精细化引导教学。你的美丽乡愁是什么——“家乡美”微视频作业展示, 学生以感同身受的方式展现家乡风貌, 表达出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教师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农村发展的主要成就及其原因?学生用手机通过云班课讨论板块发表观点, 借助摇一摇功能邀请学生口头表达。教师总结成就, 并指出, 中央重视、强农惠农政策、改革创新是成就取得的主要因素。接着, 播放视频贵州乡村教师梁俊和学生共同演唱的《苔》, 其中所表达的“让农村孩子也能像牡丹一样开放”, 引爆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学生在云班课头脑风暴板块表达看法, 教师引导分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由此, 学生得出结论, 乡村振兴战略是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把握, 是全面小康、全面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其次, 解决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教师从“乡村振兴”四个字入手, 抛出问题——为什么是“乡村”而不是“农村”?为什么是乡村“振兴”而不是“复兴”?

学生现场网上查询, 并展开讨论, 教师通过云班课的抢答环节, 邀请学生回答, 并在线打分。之后教师解读, “乡”字强调文化与社会;谓之“乡村振兴”:是对建国后三农政策的反思, 也是对过去重农业轻乡村的矫正。之后, 观看微视频“乡村振兴大家谈——产业兴旺、乡风文明”, 学生畅谈——理想中的乡村是什么样的?教师展示云班课观点, 帮助探究乡村振兴的内涵, 进而指出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实质, 它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的生动体现, 充分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使命担当、爱民情怀、谋国风范。

最后, 解决第三个问题“怎么做”。教师结合课前是否毕业回乡工作的话题, 引导学生围绕“乡村振兴最大的难题在哪里?解决方案是什么?”, 开展翻转课堂。学生网上阅读教师推送的“决胜2020—精准扶贫优秀案例”“聚焦三农”等链接资料, 立足自己家乡发展难题, 分小组讨论, 教师从旁巡视指导, 之后将学生研讨结果发布在班课讨论区, 实现师生平等交流, 全员参与, 激发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接着, 教师点评, 并指出乡村振兴破题需要激发内生动力, 即钱——资本下乡、地——土地等值、人——人才回流。这里教师重点解读人才回流。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能为乡村振兴做些什么?观看微视频“感动中国人物秦玥飞、复旦大学饶胜男返乡创业故事”, 请谈观后感, 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与担当。最后教师总结, 少年强则国强, 你的努力, 就是国家未来的方向。

3. 课后拓展

主要拓展课堂内容, 巩固教学效果。教师自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主题微信, 请同学扫码收藏, 转发朋友圈, 让身边更多的人了解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学生观看视频《厉害了, 我们的新时代》第二季《乡村振兴战略大家谈》, 提交学习体会。

三、结语

基于“问题链”的专题教学, 让学生带上问题, 走进“概论”课程, 通过答疑解惑, 收到触心效果, 彰显了思政课对学生思想引领的功能。基于问题链的专题教学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支撑, 依托蓝墨云班课、微视频、微信等信息化手段, 营造了学习情境, 实现了自主学习, 落实了过程考核, 提高了教学实效。在探索中我们深深体会到, 基于问题链的专题教学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 但是将理念和思路转化为行动和成果更难, 需要在教学中不断的完善和创新。

摘要:基于问题链的专题教学是指以专题形式整合教学内容, 以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引导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本文以“概论”课中的第十一章第一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例, 通过教学实例展示基于问题链的专题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基于问题链的专题教学,“概论”课教学,乡村振兴战略

参考文献

[1] 冯秀军.用“问题链”打造含金量高、获得感强的思政课[J].中国高等教育, 2017 (11) :22-24.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289-290.

[3] 王琦.问题链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J].教书育人, 2017 (15) :44-46.

上一篇: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护理下一篇:浅析美术馆公共教育与高校合作研究——以汤湖美术馆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