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应激心理障碍干预

2023-05-24

第一篇:战时应激心理障碍干预

心理应激与挫折

心理应激与挫折 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包括生理、安全、爱、尊重和自我实现,还包括心理动机与需要。心理动机和需要产生社会行为是内部基础。社会行为还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因素与刺激。

人类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直接受到动机的影响。当我们的动机实现了和需要得到了满足,会使心理上得到宽慰和愉快感,相反会出现痛苦、心理不愉快、焦虑、愤怒、心理危机和挫折感。挫折和心理防卫机制与个体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处理好可以保持心身平衡。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从小立志做一番伟大的事业,但是,很少人会考虑将要面临很多挫折和失败。挫折人人不可避免,挫折人人都会面临。挫折具备三个条件:具有动机和行为;引起挫折的因素和境遇;挫折引起的情绪状态和体验。因此,当我们面对挫折和心理危机,怎样调整自己的行为,保持身心的平衡,提高适应能力,对我们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挫折和我们个体心理防卫机制与个体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处理好可以保持心身平衡。 心理应激是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由于客观要求和应付能力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状态。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境变化或刺激对人施以影响,作用刺激被人感知到或作为信息被人接收,一定会引进主观的评价,同时产生一系列相应的心理生理的变化。通过信息加工过程,就对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如果刺激需要人作出较大的努力才能进行适应性反应,或这种反应超出了人所能承受的适应能力,就会引进机体心理、生理平衡的失调即紧张反应状态的出现。 应激及其对个体的健康状态、医疗保健人员及其他职业群体的效应已经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问题。自从Selye提出“应激”这一概念以来,吸引了医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及其他广泛学科的注意。

应激尚无统一的要领。一方面,因研究者的兴趣和学科领域而认识有所不同;另一方面,现有的应激要领还不足以解释心理社会应激原如何影响体内的生理反应。

“应激”一词的原意是指一个系统在外力作用下,竭尽全力对抗时的超负荷过程,Selye将这个词引入到生物和医学领域,并根据对其本质认识的发展而不断对它进行修正、补充和扩大。当前,在医学心理学领域中,应激的含义可概括为三大类:

1.应激是一种刺激物这是把人类的应激与物理学的上定义等同起来。即金属能承受一量的“应力”。当应力超过其阈值或“屈服点”时就引起永久性损害。人也具有承受应激的限度,超过它也会产生不良后果。

2.应激是一种反应应激是对不良刺激或应激情境的反应。这是由Selye(1956)的定义发展而来。他认为应激是一种机体对环境需求的反应,是机体固有的,具有保护性和适应性功能防卫反应,从而提出了包含三个反应阶段(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的一般适应综合征学说。

3.应激是一种察觉到的威胁这是Lazarus综合了刺激与反应两种学说的要点而提出的。他指出,应激发生于个体处在无法应对或调节的需求之时。它的发生并不伴随于特定的刺激或特定的反应,而发生于个体察觉或估价一种有威胁的情境之时。这种估价来自对环境需求的情境以及个体处理这些需求的能力(或应对机制)的评价。这种说法,可以解释对应激性刺激(应激原)作出反应的个体差异,该理论认为,个体对情境的察觉和估价是关键因素。

由于遇到困难,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和紧张状态称作挫折。影响面对挫折忍受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包括个体生活经历,心身状况,认知评价。挫折人人不可避免,挫折人人都会面临。问题是我们需要了解:了解引起心理挫折的原因是什么?挫折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反应?个体怎样应对心理挫折和危机?社会可以提供那些心理干预措施与方法?当我们遇到困难,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的心理和紧张状态称作挫折,或者我们通常所说的失利。心理挫折和危机是我们日常生活常见的心理现象,有轻有重,有长有短。问题是我们怎样积极面对心理挫折,尽快解决心理冲突,化解矛盾,度过心理挫折和危机?是影响我们的健康水平的,结果如何决定于我们的个体的忍受能力,而且是有差异的。

面对同样的挫折时,为何不同的人的忍受能力不同,这究竟取决于哪些因素?对于这些影响因素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挫折忍受力。

例如一帆风顺的人,从小到大所有的要求都能够顺利得到满足,对挫折的忍受能力就会很低。相反,一生坎坷,忍受能力就很强。心身健康的比有缺陷的人忍受能力要强。培养个体对心理挫折和危机忍受能力是有助于适应环境和促进心身健康的。心理动机和基础是内部的,需要合理应用心理防卫机制和应对技术。压力与应激是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与应激可以是急性也可以是慢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许多压力与应激是客观的,例如家庭矛盾和人际关系等。其中不良应激因素包括三类:急性应激源,例如自然灾害;生活事件,例如失恋与离婚;慢性应激源,例如工作压力等。在主观方面还与个人能力、人格特征和心理素质有关,与怎样合理应用心理防卫机制去应对有关。在我国,传统文化使人倾向于情感内敛、

含蓄,凡事面面俱到,习惯于自我克制。面对挫折时,人们常会本能得出现攻击、退化 、固执、冷漠、焦虑等反应。

心理防卫机制是个体应付心理压力或者挫折和适应环境时无意识采用的心理策略。适当应用心理防卫机制,可以减轻压力引起的不安,可以起到调节心理冲突和心理保护作用。合理化机制是应付心理压力和挫折的方法之一,无意识地提出一些理由为自己的暂时不满足和挫折解释和辩护,求得自我谅解和安慰,减轻自己的痛苦,达到心理平衡。中国谚语:吃不到的葡萄说葡萄是酸的就是典型的合理化机制。HC

心理防卫机制一词最早见于佛洛伊德的著作《防御性神经精神病》。弗洛伊德在其早期著作中交替使用“防御” 和“压抑”这两个术语。 心理防卫机制,是指个体在应付心理压力或挫折和适应环境时无意识采用的心理策略。是在潜意识水平进行的,当事人并不知道自己正在应用于防卫机制。

这种心理策略的运用,能使个体心安理得,减轻由于心理压力或挫折所引起的紧张不安、焦虑和痛苦。心理防卫机制是指个体在心理上采用一些机制,即在无意识状态中,转变一下自己对挫折的看法或与现实的关系,以免受心理上的痛苦。这种防卫机制的运用,是自我的功能,是自卫的作用。以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来说,学习心理防卫机制的理论,不但可协助求助者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也能用来评估求助者的自我成熟程度,作为咨询和治疗的参考。HL

大多数的心理防卫机制是被动的,消极的,如果起到有一定效果也是暂时的,并不能真正起到心理保健作用。而心理应对机制则是主动的、积极的,强调个人自觉的理解和有意识的参与,并依靠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应对,应对方式,应对策略。是个体对抗应激的一种手段。用心理学的术语来定义;则“应对是个体对环境或内在需求及其冲击所作出的恒定的认知性和行为性努力”。它具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改变现存的人-环境关系(问题指向性应对);二是对应激性情绪或生理性唤醒的控制(情绪调节性应付)。问题指向性应对是通过改变个体支持总是的行为或改变环境条件来对抗应激原;情绪调节性应对是通过应对以降低烦恼并维持一个适当的内部状态以便较好地处理各种信息。信念对人的心理个有重要的影响。具有强烈的信念,是应付各种困难和挫折的力量来源,也是保持精神充实、情绪振奋和心理平稳的重要支柱。 培养良好个性 自幼培养积极、乐观、开朗、意志坚强、善于交流、温和、冷静、自我克克制、知书达理、顾全大局、乐于助人的性格有利于应付困境和挫折,较少产

生强烈的焦虑、不安和痛苦,保持心理上的稳定。相反,消极、悲观、狭隘、、意志脆弱、孤独内向、急躁、任性、情绪波动、好胜心强、喜欢攻击的性格不利于应付困难,容易发生焦虑和痛苦,出现心理上不平衡,甚至适应障碍和行为异常。积累经验,学会处事 阅历深睿、经验丰富、能力很强的人,应付困难和挫折的能力也强,“艺高胆大”,“遇险不惊”, “受挫不馁”,这样的人,心理平衡,精神充实而健康。而阅历、经验和能力都是后天获得的,需要实践和积累。

河北大学计算机。

第二篇:医学心理学心理应激练习题

医学心理学习题-第三章 心理应激

一、 单选题

(注:各题干后的罗马数字表示该题的估计难度: I 易; II 较易; III 较难; IV 难)

1.一般适应综合征(GAS)分以下三期:( ) I A 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

B 觉醒期、阻抗期、适应期

C 警戒期、阻抗期、适应期

D 觉醒期、阻抗期、衰竭期

[答案] A 2.关于目前心理应激概念,以下叙述不确切:( ) III A 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应激反应等主要应激因素之间界限清晰 B 包含了应激是刺激物、是有害刺激的反应以及是多种中间变量的综合认识 C 应激刺激和应激反应均涉及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内容

D 应激是应激源、应激中间(介)因素和应激反应多因素的作用过程

[答案] A 3.表示生活事件(应激源)的强度最好用以下方式:( ) I A 情绪焦虑程度

B 累计LCU 的值

C 心身疾病发生率

D 转化为生物学指标

[答案] B 4.负性生活事件是指:( ) II A 对人产生损害的事件

B 个体感觉不愉快的事件

C 与健康成负相关的事件

D 公认的有害事件

[答案] B 5.应激反应最妥切的含义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 ) I A 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 B 认识、意志、情绪、个性方面的变化 C 幻听、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方面的变化

D 心理障碍、心身障碍、心身疾病等心身病理方面的变化

[答案] A 6.与应激理论中的“心理应激反应”内涵差距最远的概念是:( ) IV A 临床医学症状学中的“心身反应”

B 临床医学中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C 心理学概念中的“应激”情绪 D 心理学概念中的“动机冲突”

[答案] D 7.与健康和疾病关系最直接的应激心理反应是:( ) I I A 认知改变

B 情绪反应

C 个性改变

D 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答案] B 8.应激生理反应的神经机制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调节:( ) III A 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

B 丘脑下部-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轴 C 丘脑下部-垂体后叶轴

D 丘脑下部-垂体前叶-甲状腺轴

[答案] A 9.Lazarus和Folkman认为应激过程最关键的因素是:( ) II A 认知评价

B 应对方式

C 个性特征

D 社会支持

[答案] A 10.应激过程中的认知评价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 I A 生活事件的性质

B 个性特征

C 社会支持

D 以上均是

[答案] D 11.应对就是个体对生活事件及其伴随的心身不平衡状态所作的:( ) II A 情绪调节

B 认识和行为努力

C 潜意识中的防御

D 求助活动

[答案] B 12.关于应对概念的错误叙述是:( ) II A 应对的涵义是多维度的

B 应对与多种应激因素有相关性 C 应对保护个体免受应激损害的作用 D 应对活动涉及应激全过程

[答案] C 13.心理应对和心理防御机制概念分别来自:( ) I A 心理应激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 B 同一种理论——精神分析理论 C 同一种理论——心理应激理论 D 精神分析理论和心理应激理论 [答案] A 14.所谓否认机制(denial)是指:( ) II A 调整认识,否定生活事件的消极方面 B 隐瞒事实,避免应激事件的产生 C 隐瞒事实,避免应激反应的产生

D 否定应激事件,降低潜意识中的焦虑

[答案] D 15.合理化机制(rationalization)又称:( ) II A 合理应对

B 文饰作用

C 白日梦

D 矫枉过正

[答案] B 16.个体与社会人和社团组织的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称:( ) I A 人际关系

B 社会角色

C 社会支持

D 应激的内部资源

[答案] C 17.关于社会支持概念,较妥切的描述是:( ) I A 个体体会到的来自社会的精神支持程度 B 个体与社会的客观联系程度

C 在应激时能被个体利用的社会网络 D 综合以上三方面

[答案] D 18.以下概念与个性特征内在联系相对较低的是:( ) III A 应激反应

B 特质应对

C A型行为

D 客观事件 [答案] D

二、名词解释

1. 一般适应综合征( GAS )

[答案]

每一种疾病或有害刺激都有相同的、特征性的和涉及全身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是机体对有害刺激所作出防御反应的普遍形式,分为警戒、阻抗和衰竭三个阶段。

2.

心理应激 [答案]

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3.生活事件(或应激源)

[答案]

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是造成心理应激并可能进而损伤躯体健康的主要刺激物,包括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各种应激刺激。 4 .负性生活事件

[答案]

指个人认为可能对自己产生消极作用的不愉快事件。 5 .生活变化单位( LCU )

[答案]

用以标记生活事件,来检测事件对个体的心理刺激强度。 6 .应激反应

[答案]

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 7 .退化

[答案]

当人受到挫折或遭遇应激时,放弃成年人应对方式而使用幼儿时期的方式应付环境变化或满足自己的欲望。 8 .无助

[答案]

一种无能为力、无所适从、听天由命、被动挨打的行为状态,通常是在经过反复应对不能奏效,对应激情境无法控制时产生。 9 .认知评价

[答案]

指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

10 .应对方式

[答案]

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稳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11 . 情绪关注应对和问题关注应对

[答案]

从应对的指向性看,有的应对策略是针对个体的情绪反应的,这被称为 情绪关注应对。相对应的是 有的应对策略针对事件或问题,则称为 问题关注应对。

12 .心理防御机制

[答案]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当本我的欲望与客观实际条件出现矛盾而造成潜意识心理冲突时,个体会出现焦虑反应,此时潜意识的心理防御机制起作用,起到了暂时减轻焦虑的作用。 13 .否认

[答案]

把已经发生,但又不愿被接受的痛苦事实加以否定,当作根本没有发生过,以减轻心理负担。根据精神分析理论,否认通常是无意识的。 14 .社会支持

[答案]

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社会人和社团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

三、论述题

1 .生活事件的刺激(或应激结果)可引起机体哪些变化? [答案] ① 情绪反应,包括焦虑、恐惧、愤怒、忧郁等。

② 行为反应,包括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无助与自怜、物质滥用等。

③ 生理反应,可以通过神经系统和神经体液途径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

2 .简述心身中介机制影响健康的途径。

[答案] ① 心理-神经中介机制主要通过 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进行调节,非特应系统 功能增高,而与之 对应的向营养系统功能则降低。如果应 激源刺激过强或时间太久,也 可造成副交感神经活动相对增强或紊乱。

② 心 理-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 通过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进行调节,胰腺和甲状腺也起一定作用。

③ 心 理-神经-免疫机制 免疫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进行着双向性调节。一般认为,短暂而不太强烈的应激不影响或略增强免疫功能,中等度的应激可增强免疫应答,强烈的应激则显著抑制细胞免疫功能。

3 . 影响应激反应严重程度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① 认知评价

② 应对和心理防御

③ 社会支持

④ 个性特点 4 .如何指导应对

[答案] ① 指导个体通过“问题解决”的应对方法,从根本上消除应激源。

② 指导个体进行“再评价”应对,使之改变认知评价,例如换一个角度去认识生活事件,以减轻应激反应。

③ 提供或帮助寻求社会支持,即采用“求助”的应对方式。

④ 分散注意,即采用“转移”的应对方式,例如指导个体通过适当的活动转移个人对应激源的注意力,解除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⑤ 指导个体进行一定的放松训练,即“松弛”应对

⑥ 催眠、暗示、运动,甚至使用一定的抗焦虑药物等方法,也可被看成是应对干预手段。

5 .某学生考前总要头痛,考完试症状随之缓解,请用应激理论解释。 [答案] ① 考试是应激源

② 各种中间因素影响

③ 中介机制引起生理反应

第三篇:探析我区监狱基层警察心理应激及对策

前言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矛盾交错叠加,社会关系错综复杂,人们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危机与日俱增。监狱人民警察承担着罪犯刑罚执行职责,由于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和改造任务的艰巨性,往往承受着更多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高负荷、高应激、高风险的工作环境,紧张的工作节奏,使其长期处于密集的心理应激中,如缺乏有效途径加以调适和解决,将会严重影响监狱基层警察的身心健康和工作质量。当前,我区监狱基层警察心理应激问题日趋严重,但对基层警察的心理应激问题却尚未进行系统的研究,更谈不上制定科学的应对措施了。

笔者认为,对我区监狱基层警察的心理应激问题应从探寻应激源的角度入手,探索、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手段和运行方式予以研究解决。因此笔者对心理应激进行了相关探析,目的是通过对我区监狱基层警察心理应激和应激源的观察和思考,探寻我区监狱基层警察心理应激对策和调适的有效途径,减少警察职业应激源,加强警察心理应激承受能力,维护警察的身心健康,提高警察的工作绩效,这对建设我区高素质的监狱人民警察队伍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篇: 护士在护患纠纷中的心理应激与对策

摘 要 分析护士心理产生压力导致的不良情绪反应及采取的应变对策,要求护士要提高综合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专业素质,对处理突发纠纷必须具备较强的应急能力,通过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有效沟通,改善护患关系,减少护患纠纷的出现;通过认真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增加心理卫生知识,从而提高护士的心理应激能力,使护士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关键词 护患纠纷 护士 心理应激 对策

近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护患纠纷日渐增多并呈上升趋势。护患纠纷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医院的声誉,干扰了医院的正常工作,同时也给护士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所以应该针对护士在护患纠纷中的不同心理应激,采取积极有效的解决方式,这样才能保障护理服务质量,才能使护理工作越

护患纠纷中护士的心理应激反应

心理恐惧、惊慌:出现护理差错后害怕患者及家属采取过激行为伤害自己;害怕影响自己的声誉及发展前途等。因此她们出现焦虑、恐惧心理,面对纠纷束手无策,整天心神

心情抑郁、失望:部分护理人员因缺乏良好心理素质及心理应激能力的培养,当纠纷发生后,郁闷压抑、心灰意冷,如得不到领导、同事及家人的及时关怀和帮助,则感到工作压力大、前途无望,

心理委屈、愤怒:发生纠纷后即便不是护士的错,护士即使遇到严重的歪曲事实,被误解及歪曲的情况,遇到情绪过激,甚至言行伤害的患者,也得不到上级领导的认同。由于护士所受的健康教育与实际有较大的距离,大多数缺乏自我调节训练,一旦在工作中受挫,不能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

精神焦虑、紧张:发生差错后,往往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思维混乱,心跳加速,因不知将如何处置而情绪不稳,

过度谨慎、逃避:部分护士尤其是有过纠纷者,在面对稍微复杂或曾出现过纠纷的护理操作及格外挑剔的患者及家属时,易过度谨慎产生逃避心理,谨小慎微或让他人操作,甚至无原则迁就,担心稍有不慎再次引起纠纷。久而久之,

心态沉稳、镇定: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纠纷的发生、后果及处理事项。保持冷静、积极配合的心态,积极寻找主、客观因数,认真反省及检查工作中的过失与不足,从中吸取经验及教训;杜绝外界一切不良因素的干扰,以良好的心态

尽快解决护患纠纷:发生护患纠纷后,护理管理者不应回避矛盾,要及时了解事情发生的经过,仔细听取患者及家属的申诉,找当事护士核实具体事实,准确定性,公道处理[1]

;属于服务态度差、服务不周到则要向患者当面道歉,并及时纠正。赔礼道歉将成为医方侵权承担责任的一种方式。对无理取闹的患者及家属要耐心做好思想工作,不能无原则的迁就。这样才能使护理工作有序的进行下去。同时护理管理者应讲究调解纠纷的艺术、善于化解矛盾,必要时按法律程序解决纠纷,避免长期纠纷给护士造成沉重的精神负担。要懂得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即使发生了纠纷,处理时也会从容不迫,有理有节

[3]

[2]

积极稳定护士的情绪:发生护患纠纷后护士的情绪波动较大,易产生恐惧、愤怒、委屈、迁就或悲观心理。有关研究认为,护理职业责任大、工作烦重、地位低、护患关系紧张等是常见的心理应激因素;护士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所承受的压力已成为一种职业的危险

[4]管理者应尽快通过交谈、倾听等方法使护士内心压力得以释放,合理宣泄消极情绪,避免带着不良情绪进行护理工作而

建立良好的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早在公元前1400年就说过:“医学有两件东西可以治病,一是语言,二是药物。”可见语言也是医疗手段之一

[5]患沟通能力调查结果显示,低年资护士护患沟通能力的总体水平不高,促进及培养医务人员的沟通技巧就显得更加重要,如果护患沟通不当,就容易产生护理纠纷。而良好的沟通可提高护理质量,增进护理人员对病人的了解,降低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降低病人的投诉率,同时护士也可以通过沟通的方式去识别和满足病人的需要,促进病人的康复。护患沟通是一种“风险沟通”,一旦尺度把握不当, 酿成纠纷,往往导致医疗机构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给医院造成负面影响。所以在沟通中我们要注意交谈的气氛,避免简单、粗暴、生冷的语言,应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10]

[9]

[8]

[7][6]。护患间良好的关系及交流是良好的护理效果的基础

[11]

强化护士的综合素质:护士应加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沟通技巧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整体护理模式,掌握护患沟通技巧,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12]

。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无欲无求、诚信奉献,以高尚的医德、良好的修养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护理管理者应关心和支持护士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有调查显示:某医院在多年临床实践与3年接待处理投诉过程中发现80%的护理纠纷发生在低年资护士中[13]。所以医方应加强对低年资护士沟通能力的培训,提高应对护患冲突场景下有效沟通的能力。经常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同时应提高学历和水平。组织护理人员系统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增强护士职业法律意识,用法律规范护士的行为,提高其自律性。由于医学和医务工作者的行为的特殊性,那么我们在处理医患关系特别是医疗纠纷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医患关系的特殊性,在实践

加强护理文书质控:在医疗事故争议诉讼中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即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患者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既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病历资料是法定的证据资料。而护理文书如体温单、住院首次护理记录单、护理记录单、手术护理记录单等又是患者病历中的重要客观资料。护理文件书写是对病人从住院期间护士按照护理程序及遵照医嘱实施护理过程的客观、真实、动态的记录,具有法律效应,在护患纠纷举证责任倒置中起着重要的法律作用

实行人性化管理:发生纠纷后护理管理者不能将个人遭遇与个人能力不强混为一谈,不应单纯认为纠纷由个人因素造成,还应考虑排班是否合理,工作量是否过大及护士的心理状态等,实行人性化管理,避免护士长期处于紧张、疲劳状态。同时,不应一味训斥和批评护士、伤害护士自尊心,在纠纷发生后推脱管理者的责任或对护士“一锤定音”。管理者还应经常深入病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预防纠纷发生。许多医院病区护士低于国家颁布标准1:0.4,而目前国内护士人力不足工作负担重,人力资源配置不科学,使护理人员经常处于一种超负荷运转状态。护士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低,离职率高和护士短缺已成为世界性问题,我国不仅面临着更为严重的护士短缺,同时临床护士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较低。对心理素质较差的护士,应从工作上、生活上给予关心,理解她们的苦衷,帮助解除精神负担。落实国家对护士和护理工作的有关政策、法规,切实改善护士的就业环境与职业前景,稳定护士队伍。

护士在医院这一特定的服务场所,难免因各种原因导致护理纠纷的发生,在纠纷中护士的心理应激反应千变万化。作为护理人员怎样学会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纠纷的发生,积极寻找主、客观因素,认真反省及检查工作中的过失与不足,从中吸取经验及教训,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今后的护理工作,是

1 康珍.精神科护理常见法律问题及防范措施[J].护理学杂志,2003,18(6):459-460.

2 梁丽.护理操作中护患沟通程序的应用探讨.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12):11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S].2005:8.

4 薛朝华,薛峻岭,罗汉萍.护患纠纷后护理人员心理状况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6,21(9):50-51.

5 高燕,龚崇玲.浅谈ICU护士素质[J].护理研究,2005,19(8B):1671.

6 袁晓玲,赵爱平.低年资护士自我效能与沟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上海护理,2010,10(2).

7 褚秋红,那美云.护患沟通障碍原因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5,19(12C):2802-2803.

8 邹燕辉.护患沟通技巧现况及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4,18(5A):776-777.

9 梅花.护患沟通障碍导致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护理研究,2006,20(9C):2448-2449.

10 张玉凤.护患沟通在整体护理工作中的作用[J].包头医学,2006,30(4):40-41. 11 赵长云,范宇莹.谈非语言性沟通在护患关系中的应用.实用护理杂志,2002,18(6):73.

12 赵体玉,李秀云,张亮.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5,20(9):12-14.

13 谢蒲辉.重视规范低年资护士的护理纠纷[J].现代医院,2007.7(15):99-100.

第五篇:深化心理干预机制

新闻发布会材料

深化心理干预机制 彰显司法人文关怀

——上海法院少年法庭心理干预工作新闻发布稿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邹碧华

(2013年5月30日)

各位记者朋友:

上午好!刚才大家参观了浦东法院少年法庭的心理咨询室,听了介绍,有了感性认识,心理咨询室在普陀法院也有,如果有兴趣的话也欢迎大家去参观。在介绍上海法院少年法庭心理干预工作前,请允许我先简单介绍一下上海的少年法庭工作概况。

1984年10月,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针对青少年犯罪日益突出的问题,建立了我国大陆第一个专门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合议庭,少年审判法官在审理案件的同时,开展预防、矫治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2006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确定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等17个中院作为设立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试点单位,少年法庭开始综合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案件。2010年9月,上海率先在高级人民法院设立少年法庭指导处,从而实现了上海地区三级法院少年法庭组织机构以及综合审判工作的全覆盖,标志着上海法院对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 随着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工作和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的深化发展,我们发现,涉罪未成年人由于心智尚未成熟,往往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或心理问题;而未成年人民事案件大多涉及亲情关系,父母亲属间的诉讼本身已给未成年人带来心理创伤,诉讼过程所造成的紧张情绪、心理压力则可能加重身心伤害。我们认为,如果未成年人出现问题,根源往往在于家庭,因此,在审理案件的同时,加强心理疏导工作,引导未成年人及其家庭成员正确认识问题症结,改变认知,修复彼此感情,改进家庭教养方式,切实改善亲子关系,是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

1998年,上海市闸北区人民法院首先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理过程中引入了心理测试报告。在长期不断探索的基础上,2011年,上海高院决定在少年法庭工作中全面建立心理干预机制,对需要和愿意的涉案未成年人及其家长进行心理疏导。据统计,2011年,上海法院少年法庭共启动心理干预74人次;2012年,共启动心理干预193人次,成效显著。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夯实基础,精心打造心理干预的队伍和设施 一是选聘少年审判心理辅导员。 2011年初,为使心理干预机制与少年法庭工作有效对接,上海高院在全市法院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法官中选聘了50人,作为首批上海法院少年审判心理辅导员,由高院少年法庭指导处统一调度,参与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的未成年人及其家长的心理疏导、心理评估、心理矫治等工作。

二是开设心理学培训课程。2011年下半年,为提升心理学在

2 少年审判工作中的应用水平,上海高院专门为全市少年审判法官开设了为期一年共500学时的心理学培训课程,经过系统学习,已有30位学员首批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为少年法庭心理干预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共建心理援助实践基地。2012年初,上海高院充分利用高校心理学专业优势,与华东师范大学共同建立了“未成年人心理援助实践基地”,华师大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和老师到法院协助少年法庭开展心理干预工作,第一批10名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已到上海法院各少年庭开展工作。如普陀法院审理的一起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案件,未成年人向某与被害人许某原是同事,因开玩笑将许某烧成重伤,并致许某失去工作,生活陷入困境。少年审判法官认为,从各方利益出发,促成民事赔偿并达成刑事和解不仅有利于案件审理,而且能够维系双方关系,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促进社会和谐。因此,法官与心理学研究生仔细讨论并分析了案件情况,决定运用心理学引导诉讼各方。对于被害人,法官在交谈中发现其多次提到与被告人的关系融洽,即向其阐明达成调解在延续双方良好关系上的重要性;同时,运用了心理学上的“锚定效应”,在释明法律规定的基础上,让被害人对赔偿数额有客观理性的定位。这一过程中,既确保了被害人的知情权,又满足了被害人维持关系的另一需求。对于被告人,由于其有很强的内疚感,但自己没有赔偿能力,法官根据其强烈的赔偿意愿,启发其给父母写了一封信,请求父母帮助赔偿。这不仅仅是一封信,更是被告人写下的一份心理契约,是对其责任心和义务观念的唤醒。对于被告人父母,被告人的书信产生了另一种效用,涉

3 及到心理学上的认知失调原理:简单来说,人们往往喜欢奖励而非惩罚,这封信将被告人父母对民事赔偿的认知从赔偿他人的损失变成帮助自己的孩子,作出赔偿有利于自己孩子在量刑上的从轻处理。经过这样的认知调整,父母更加容易接受。最终,被告人向被害人真诚道歉,取得了被害人的充分谅解,双方达成赔偿调解协议,向某与许某的友谊也再次延续。

四是设立心理咨询工作室。2013年1月4日,上海法院系统首个少年审判心理咨询室在浦东法院正式启用,2月5日,普陀法院设立“知心天平”—亲情工作室,主要用于各类涉少案件的心理测评、评估、访谈、辅导、疏导等专项活动,对于可能存在消极心理倾向、情绪困扰、人格障碍的涉案未成年人及其家庭进行心理调适、矫治辅导。心理咨询工作室的设立,为心理干预机制的规范化、专业化运行提供了新的实践和探索。

通过上述举措,上海法院少年法庭形成了以院外专业机构心理咨询师为引导,心理学研究生为补充,院内心理辅导员为辅助,少年审判法官为主力的“内外结合”多层级工作模式,即对于一般心理问题由少年审判法官、心理辅导员进行疏导,发现心理障碍则延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研究生共同进行干预,“内外资源”相互取长补短,有力地推动了心理干预机制的深化发展,使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真正做到了案结事了人和。

第二,创新改革,深入探索心理干预的方法和途径 一是对症施方、适度延伸,心理干预贯穿始终。少年法庭将 4 心理疏导工作贯穿于未成年人案件庭前调查、法庭教育、调解导引、判后释明、回访帮教等各个环节,逐步完善心理干预委托、启动、实施等工作程序。根据特定对象,采取针对性个案干预策略,对症疏导解决心理问题。如虹口法院与区教育局联合建立“一对一”在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涉案诉讼或学校中有不良行为倾向或因家庭变故受挫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孩子,予以心理引导和生活关怀,使这些处于人生起航重要时期的学生,重树信心和理想。

二是“四理”交融、疏导为主,未成年人利益重中之重。长宁法院少年庭总结了审理未成年人案件要讲“四理”:即“法理、情理、事理、心理”,对当事人要讲法律法规、讲道德伦理、讲利害关系、讲心理健康。讲法理,就是引导当事人辨法析理,理解法律规定和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讲情理,就是引导当事人通情达理,唤起当事人之间的亲情、友情、人情;讲事理,就是引导当事人冷静思考,正确处理家庭关系、人际关系;讲心理,就是引导当事人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三是创新载体、综合运用,庭前教育消弭矛盾。少年法庭将心理干预机制与法律释明、法庭教育巧妙融合,浦东、普陀法院分别精心拍摄宣传教育片《点亮爱的希望》、《牵了手的手》,从孩子的视角反映父母相争、离异等对其造成的影响,并通过案例、数字、心理专家分析论述等生动鲜活地讲述法律与亲情伦理,在

5 民事案件开庭前播放,当事人触景生情纷纷落泪,极具震撼教育效果,从而在共同关爱未成年子女问题上很快达成共识,试播的案件多以调撤方式结案。

2012年,一中院对减刑假释少年犯开展心理辅导40人次;闸北法院对58件刑事案件进行了心理干预,占案件数的35.97%;长宁、闵行法院少年庭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调撤率达到100%,充分体现了少年司法的温情和关怀。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人民法院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不能仅靠简单的说教和单纯的判决,更要注重解开他们的心理症结,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他们认识自己、接纳别人,融入社会。

上海法院少年法庭的心理干预工作仍在继续探索,我们相信,每个孩子心中都会有美丽梦想,我们将不断努力,通过少年法庭工作帮助他们实现美丽中国梦。

附件:心理干预案例2例 案例一:闵行法院小建心理干预案

【心理干预对象的基本情况】未成年被告人小建(化名),于2011年12月某日在本市金山区某足浴店内行窃,因仅窃得少量财物,遂放火泄愤,点燃店内废纸等杂物,致足浴店过火面积300平方米,造成财产损失人民币141万余元。法院根据社会调查报告查明:小建出生次日丧母,其父因病只能从事简单劳作,且于小建七岁时瘫痪在床,其兄自大学毕业后因精神疾患至今尚

6 在治疗中,小建自小由其祖母、叔父抚养长大。其祖母过世后,由其叔父对其日常生活加以照顾并时常对其督促教育。不健全的家庭对小建的心理造成影响,加之小建本人性情冲动,对自身约束不严,自小学起即开始抽烟、喝酒,留宿酒吧或在网吧等场所流连。2010年6月中专毕业后,小建多次结伙他人实施盗窃,所得财物均用于吃喝玩乐。

该案在闵行法院审理期间,少年法庭进行了心理干预工作。小建被以放火罪和盗窃罪两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千元。小建服刑期间,法院继续跟踪帮教,少年审判法官和华师大心理学专业研究生不仅到少管所面对面进行心理疏导,还通过书信往来了解动态,与小建结对开展心理干预工作:

小建:

你好!

在我读了你的来信后,我是有一些讶异的。原因并非是你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主动和我交流并且分享你这些日子以来的感悟,而是我在你的字里行间仿佛读到了一些东西——它们是有别于上一次我在少管所里见到的你的。当然,我必须要感谢你,正因为你的信任和坦诚,使我们之间的互动开始产生了一些意义。

你在信中说你是一个不敢面对现实的人。我想这句话你说得还不够准确,因为至少在你写这封信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有些倔强的少年已经开始能够慢慢地面对过去的那个自己,已经逐渐了解自己曾经做的一些事情是不可原谅的。人要接受自己是很困难的,这个过程就像你重新揭开旧疤,每一次回顾那个现在看来可能是不堪入目的自己都需要很大的勇气。但你的来信告诉了我,你有这种勇气。

我对于你的情况略知一二,在我的印象中,你生活所经历的苦痛是要比一般

7 孩子大很多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你并不能像其他的孩子一样享受三口之家的快乐,家庭背景的特殊性也要求你承担更多、付出更多。希望你能原谅我仅用这几行字轻描淡写我想象中的你的生活。我不知道你是不是一个快乐的孩子。或许对于你来说快乐是一件奢侈品,因为生活可能压得你喘不过气来,但拥有快乐是每一个人的权利,而你思念的病榻上的父亲,一定也希望自己的儿子生活快乐。或许你会觉得我现在和你说快乐非常可笑,因为你正身陷大墙之内。我想说,快乐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心安理得。换句话说,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让你感到踏实,你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让你感到欣慰。如果你的每一次快乐发生于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那么你的内心感受一定是踏实且安定的。所以现在你需要重新开始了解你之前并不知道的法律法规,它们都会为你未来的所作所为划定界限,而这是非常必要的。我清楚你在少管所经历的一切将会非常艰苦,你会付出比一般孩子更大的代价,然而这种残酷、这种对于心身的磨练都是为了和自己身上那些缺点说决裂,并且学会为自己的所有行为负起责任。

现在,我要和你分享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一个名叫吕代豪的台湾人年少时曾经斗狠打架甚至加入到台湾最臭名昭著的黑社会,砍人、开赌场、偷盗、勒索、敲诈、开应召女郎站,可谓是无恶不作。因此也连续入狱、越狱,台湾的30所监狱他就呆过14所,前后共被判处的有期徒刑38年。但谁又能够想到,就是这个人,后来成为了美国教育学博士、神学博士,并且致力于社会服务及公益事业,传播仁爱,助人向善。对于自己,他说,“我正在清洗掉手上的鲜血,这需要我一生的时间”。当我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除了感叹这个吕代豪传奇的一生外,更加体会到人类身上充满的一切能量,所谓脱胎换骨并非是天方夜谭。

我想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知道从书籍中收获点滴不断反思,知道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知道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切实改变自己开始。我也相信你有足够的能量,坦然面对曾经的自己并走出过去,重新拥有这个世界。最后,提醒一下你,你需要感谢自己,因为是你,为我们帮教的开展、也为你自己的改变争取到机会。

小建:

8 你好!

很高兴能够在一个月之后再次收到你的来信。虽然我的新年祝福可能来得有些晚了,但依旧要说,祝你新年快乐!

其实我对于你情况的了解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多。如果不是你在来信中又一次真诚坦率地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件告诉我这几年你的自身经历,我也不可能从更多地角度去想你的问题,去想你是为何成为现在的你。

这里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你已经在你的信中写到了,就是“不知为什么总是在十字路口走错路”。 你对这个问题是有自己的思索的。我想,你应该不难理解十字路口的意思,是你需要在这个时候作出某种选择,选择不一定是前进或退后,也可能是两条或多条在当前看来完全不知道最终会是什么结果的道路。我想你并非是一个自暴自弃的人,至少在面对十字路口时你会有意无意地选择一条更好而不是更坏的岔路。比如你在被逼迫强制性学习的时候就有打算开始好好念书的想法。但你知道,想法或所谓的决心与实际行动是有区别的。想法可以天马行空,行动只能靠着一步一步走。我总觉得,人漫长的一生是有非常多的十字路口的,因为这些异常重要的十字路口——尽管人很多时候在那一刻并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人总会给自己选择出一条最合理的岔路。但问题是,人在选择好岔路后是否坚定地去走或仍然徘徊在十字路口,这就会产生实质性的区别。所以其实我会说,你并不是在十字路口走错路,而是摇摆在十字路口太久。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人对于问题总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方式,无论我们的各种认识如何的不同,我想目的都是为了更清楚更明白地了解问题本身,来寻求一种成长。

有一点我们一定会达成共识,即现在的你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信中的你看起来信心满满,对于改变亦是充满期待。我真心希望这一次你的不怕与鼓起勇气是充满底气的,是可以为你走上一条对己对人而言最理想的道路并且坚定地走下去而不必懊悔或暗自庆幸做足准备的。我同意你对于自己交友不慎与不劳而获是导致自己犯错的分析,但更加希望你能够尽快从分析与思考中走出,将这些不好的习惯努力从自己的身上去除干净。

其实我非常希望听听你除了回顾过去的一段经历和学习到的法律之外的其他,像是你与同伴们的交流与生活等。如果我记得不错,你在前一次来信中有提

9 到读了一些我们这边送过来的书。不知道这些书你已经看了多少,你的阅读心得又有哪些。我只是想分享说我个人的经验是,读书人一定会同书中的一些文字产生或多或少的共鸣,这些安静又积极的共鸣一定会在无形中深刻地影响到读书人对于自己与周围世界的看法。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我尽可能地假设我在这封信中写下的文字能够让你产生更多的共鸣,但这种想法一定是偏颇的,因为我了解的你还不够多、不够深入,我已经说的你也不可能完全认同。尽管如此,我会努力尝试让你从每一次的信件往来认识到自己更多,我会尽我所能。

照顾好自己,相信自己。寒冬很长,但终究会等到春暖花开。

案例二:浦东法院小雨心理干预案

【心理干预对象的基本情况】小雨,女,2000年12月生于上海,小学班干部,聪明伶俐,个性开朗。按照小雨父母赵先生与孙女士离婚时的约定,小雨在父母离婚后应随赵先生共同生活,但赵先生为海员,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出海,不能实际照顾女儿。因此,出海期间小雨的生活实际由孙女士照顾。孙女士是医院护士,工作“三班倒”,晚班时段,女儿实际寄宿于外婆处。2011年 5 月,小雨年方10岁,孙女士起诉要求女儿随其共同生活。孙女士认为,赵先生是海员,不能实际照顾女儿,且自己学历更高、居住条件更好,抚养女儿更为有利。而赵先生则以孙女士工作性质不便与女儿共同生活,且家中有罹患精神病的弟弟,变更抚养关系对女儿极为不利为由,坚决不同意孙女士的诉请。少年庭两次开庭审理了该案。庭审中,原、被告情绪激动,坚持己见,并都提交了女儿愿意随自己共同生活的证据材料。法庭两次调解未果。

2011年7月,少年庭委托心理咨询师对三人进行心理访谈、测

10 试和评估。根据查明的事实并参考心理评估的意见,法院采纳了孙女士的意见,判决小雨随原告孙女士共同生活。宣判后,法官与咨询师再次对孙女士、赵先生进行了心理疏导。败诉的赵先生服判息诉。孙女士欣喜地接受了法院判决,并尽力照顾女儿。小雨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情绪稳定,心态积极,学习、生活情况良好。

【启动原因】

1、探知当事人的真实意愿、性格特质等,为裁判作参考;

2、帮助当事人改变认知歪曲,正确面对现实。 【心理干预措施】

1、第一次心理干预 :探知真实意愿,准确裁判

由于双方要求抚养女儿态度坚决,且抚养条件各有利弊,同时,双方提交的小雨愿与己生活的意见相互矛盾,为探知各方的真实想法、性格特质等,为裁判作参考,故启动第一次心理干预程序。

2011年7月13日,咨询师分别对孙女士、赵先生、小雨三人进行心理访谈、测试。

访谈初期,孙女士情绪不稳定,在叙述自己多年来的艰辛、委屈时一度落泪,但在女儿抚养权问题上态度坚决,对心理咨询有抵触情绪,不愿作深入交流。面对孙女士的阻抗,咨询师运用倾听、共情、情感反馈等咨询技术进行有效化解,让孙女士感受到被理解、接纳,情绪逐渐平复,袒露了真实想法,愿意克服工作倒班制等不利因素,为争取女儿抚养权尽最大努力。咨询师分析,孙女士身体疲惫,工作压力大,有焦虑情绪,个性强势,与赵先生积怨较深,不愿做出让步。

11 赵先生在访谈初期态度温和,对咨询师的询问较为配合,一再表示自己疼爱女儿,极力塑造一个完美父亲的形象,但当问及变更抚养的可能性时,其马上变得异常愤怒、敏感,性格反差较大。咨询师分析,赵先生自信心弱,但自尊心又强,潜意识层面运用“否认”的防御机制,不愿意接受女儿可能更愿意随前妻生活的现实。

女儿小雨留给咨询师的第一印象是:聪明伶俐,性格沉稳,较同龄孩子成熟、懂事,理解力强,表述清晰完整。她坦言相比于脾气暴躁的父亲,她更喜欢和母亲一起生活,并且舅舅住外婆家且病情稳定,不会对自己造成影响。咨询师认为,小雨对于跟随父母哪方生活的问题上具备了独立的判断能力,表达了真实意愿。

访谈结束后,咨询师及时向法官反馈了三人的心理状态及个性特质等,并出具了心理评估报告。评估报告显示:原告孙女士诉请变更抚养关系出自真心,对女儿关心照顾更为细致耐心;被告赵先生脾气暴躁,性格反差较大;小雨愿意与母亲共同生活。

评估报告对于法官深入了解涉案家庭真实情况起到了积极作用,结合双方的实际情况及小雨的真实意愿,法庭认为小雨随孙女士共同生活能得到更好的照顾,更有利于其健康成长。

2011年8月15日,法院对该案作出一审判决,小雨改由母亲孙女士抚养。

2、第二次心理干预:帮助改变认知,面对现实

宣判后,原告孙女士有些激动,认为法院根据实际情况作了客观、公正的裁决,表示愿意在女儿探望问题上积极配合;而被告情绪有些

12 低落,直接表达了对判决结果的失望。为了减少双方在今后抚养问题上的争议,避免对小雨再次造成伤害,少年庭委托咨询师启动第二次心理干预程序。

对于孙女士,咨询师运用开放式提问、引导、释义等咨询技巧,逐步引导她认识到自身情绪化的个性不足,端正抚养心态,不将个人对前夫的怨恨转嫁给孩子,尽力让女儿感受到双亲关爱。孙女士表示认同。

在与赵先生访谈时,咨询师重点运用了认知疗法,改变赵先生“失去抚养权就等于失去女儿”的错误认知,并逐步消除其对前妻教养方式的顾虑,理性接受法院判决,重建对未来的信心。临走时,赵先生向法官礼貌道别,并表示今后会经常性探望女儿,不会让亲情断裂。

心理干预帮助法官妥善处理小雨的抚养关系,缓和了小雨父母之间的矛盾,为小雨的健康成长共同作出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上一篇:主题班会学会感恩教案下一篇:招商引资培训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