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政府环境信息公开过程中问题的对策分析——以武汉市餐饮业油烟污染调研为视角

2022-09-11

一、完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法律体系规范

有关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文件散见于各个级别的法律法规。诸如《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大气污染防治法》等。

详细规定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文件当属《环境信息公开办法 (试行) 》, 《办法 (试行) 》明确表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保部门在其履行职能过程中公开以一定形式记录和保存的信息, 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范围也在《办法 (试行) 》中第十一条中以列举式的方式确定为包含环保法规、环境质量在内的17项内容。既然政府作为公开环境信息的主体之一, 就必须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来规制政府的行为。虽然近几年我国在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立法取得不小的成就, 但是, 当前我国仍未建立起体系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法律文件, 这使得在进行政府环境信息的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问题。因此, 国家立法机关很有必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提高立法级别, 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 提高行政机关公信力, 充分利用行政资源, 拓展电子政务, 尽可能利用一切手段和途径, 与公众共享环境资源。

二、政府环境信息公开主体多元化发展

环保部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对象也只是全市范围内中型、大型、六灶以上的餐饮业单位, 对于小型、流动型餐饮业单位无从下手。餐饮单位噪声油烟污染执法职责由环保部门调整至城管部门后, 这些小型、流动型餐饮单位的治理就移交给了城管部门。同时,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也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给餐饮业单位餐饮许可证的前置程序;武汉市硚口区人民法院环境保护庭自然也受理了数起环境污染或破坏案件, 而且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规定公民可以提起公益诉讼, 硚口区人民法院环境保护庭在环境诉讼方面的信息也是公众获得环境保护相关信息的一个强大资源。以上列举不难发现, 处理餐饮业单位的环境治理涉及的不仅是环保部门、更涵盖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城市执法监察部门、人民法院。环境保护是一项工程量浩大的巨作, 环境信息公开需要综合各个部门的力量, 资源共享, 也有益于公众从更广的渠道获取环境信息。

三、对政府环境信息及时性、准确性、全面性加以规范

《办法 (试行) 》第十一条列举了包括环保行动、环境质量状况在内的17项环保部门必须依职权向社会公布的信息, 并且除非经利害关系人同意或者不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才能公布涉及国家、商业、个人秘密的环境信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第八条就规定行政机关在不危及国家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公开政府信息。对于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定义我们难以确定, 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安全这个概念更加宽泛, 这就往往成为相关单位拒绝公开相关环境信息的借口。

环保部门在信息公开的时候往往会受到地方保护主义、部门利益的影响, 发布过于官方化的数据。环境污染具有不可修复性, 若仅仅考虑个人私益, 那么公众利益将无从保障。在武汉市餐饮业油烟污染调研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政府更新环境信息的速度是滞后的, 大、中、小型餐饮业单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 的申请、批准以及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协调情况等信息我们都难以获知。信息是决策的前提, 环保部门及时发布环境信息对公众知悉环境信息和建设透明型政府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完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中知情权的救济途径

《办法 (试行) 》第二十六条对环保部门的行政作为和行政不作为侵害公民权益分别作出规定, 环保部门在环境信息公开中行政不作为的,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向上级环保部门举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对环保部门行政作为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此处的合法权益往往限于公民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而知情权早已是国际公认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 截至日前, 没有一项法律法规将公民知情权纳入法律规范中, 公众知情权的可诉性也就难以为继。因此, 政府需要从更高层面上将公众知情权纳入《宪法》保护范围, 明确公众知情权的不可侵犯性。

五、结语

完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有利于改善片面依靠国家权力作出决策的弊端, 使得国家权力在公众的监督环境下行使。打消部分行政部门运动式执法的念头, 让公众更好的监督政府, 增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相信任感, 促进政府与公众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同时, 政府信息公开公布环保“先进”企业和环保“黑心”企业名单以及其它与企业相关的信息鼓励企业沿着环境友好的路径发展, 更能使企业意识到社会责任, 争做合格的良心企业, 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 共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摘要:2014年的武汉有124天属于轻度污染, 29天是重度污染, 雾霾的影子随处可见, 在如此危险的状态下的公众自然需要知悉所处的环境信息。但是, 政府环境信息公开过程中存在公开主体过于单一、公开范围片面、内容官方化, 申请环境信息公开程序复杂等一系列问题, 基于此, 本文将从立法体系、公开范围、救济途径等方面提出解决政府环境信息公开过程中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法律体系,公开范围,救济途径

参考文献

[1] 苏力.送法下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1.

[2] 钭晓东.论环境法功能之进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5.

[3] 许莲丽.保障公民知情权[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1.8.

上一篇:浅谈开展中小学生营养健康教育的体会下一篇:论阮籍诗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