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与萧红作品比较

2023-05-12

第一篇:张爱玲与萧红作品比较

丁玲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比较

林嫦华

010507200790

罗定市罗平中心小学

内容摘要:丁玲与张爱玲同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女作家,她们都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本文试图从两位作家对女性角色的态度,女性形象的塑造,女性出路的探究,女性的悲剧命运以及女性的心理描写着手,试着比较两位作家的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异同。

关键词:丁玲

张爱玲

女性意识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多元教育结构体制下,各级女子的教育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呈现出较明显的民主化,多样化,科学化的发展趋势,这一时期的女性教育处在保守与开放,落后与进步的斗争中逐步前进。这时期的女性,往往出现迷惘和困惑,很希望有人能做她们的明灯,让自己走出心中的黑暗,看到妇女得到幸福的曙光。而丁玲与张爱玲就是这个时期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女作家,她们都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为女性的解放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是女性文学中不可忽视的存在。1986年3月4日丁玲同志逝世后,中央曾评价说:“她在将近六十年的革命文学道路上,创作了许多思想深刻、为人民喜爱的作品。在新文学的几个转折时期,她的创作都体现了党所倡导的文学发展的方向。"[1]丁玲在文学上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她曾说过:“我自己是女人,我会比别人更懂女人的缺点,我却更懂得女人的痛苦。”[2]夏志清为张爱玲辟专章 时,称她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称《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3]同样,张爱玲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也是举世瞩目的。张爱玲和丁玲两位作家,是中国文坛上的两颗巨星。由于两位都是女性作家,她们作品的主人公无一例外也是女性,内容是女性的爱情与婚姻,她们和其他女作家一样,对女性角色表明态度,在作品中用女性独特的视觉刻画人物,塑造不同的女性形象,对女性的出路作出探究,明白女性的悲剧命运,擅长对女性的心理进行描写,对细节的把握得心应手。她们都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

一.张爱玲与丁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不同点。

(一)对女性角色的态度不同

张爱玲的作品中塑造了一批在乱世生活中的平凡而又普通的女性。在她的笔下,这些女性消解了女性神话,打破了传统的观念。她不认可把女性抬上“神”的宝座。对于女性角色,她认为既不是神化的女人,也不是女人化的神。她曾用尖刻的话语说过:“

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洛神只不过是个古装美女,世俗所供的观音不过是古装美女赤了脚,半裸的高达肥硕的希腊石像不过是女运动家,金发的圣母不过是个俏奶奶,当众喂了一千年的奶。”[4]这表明了张爱玲推翻了传统女性神话。她清楚地意识到,在当时的男权社会下,对女性的“神化”只是男人们征服女性的手段。男人们对“神化”女性的赞颂,实质是在向女性实施男性标准的“妇德”,是“怎样在一个多妻主义的丈夫面前,愉快地遵行一夫一妻主义”。[5]一个个与女性相关的“封号”,明显带着男性权威的痕迹。但同时她又绝对讨厌女权主义,讨厌专门卖弄学问被西方人称作“蓝袜子”

的女学者。这是张爱玲对女性角色的态度,她认为女性的角色与男性的角色是平等的。

而丁玲作品中的女性,却带有传统观念上的神化美。无论是被视为“春天的童话”-----《梦珂》中的梦珂,“夏天的童话”------《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秋天的童话”-----《阿毛姑娘》中的阿毛,还是“冬天的童话”-----《杜晚香》中的杜晚香,以及其小说作品中的其他女性形象,大都符合传统女性神话的形象,既有外表美,也有心灵美,同时还有人性美。这很容易让人感受到丁玲对作品中女性的态度:女性像神一样“同情、慈悲、了解、安息”,女性是无私的,是优越于男性的。

由此可见,张爱玲与丁玲这两位女作家,对女性地位、角色存在着迥然不同的见解。张爱玲并不赞颂女性的“神化美”,认为这是男性征服女性的手段,同时又反对“女权主义” ,不赞同女性优越于男性,从这点可以反映出张爱玲对于男女的角色,她的态度是提倡平等的。而丁玲与张爱玲的观点却恰恰相反,她十分赞颂女性,认为女性是美的,是优越于男性的,她是极力支持“女权主义”。

(二)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不同

两位作家对女性角色持有不同的态度,导致了她们在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也有所不同。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无论是新派的还是旧派的,都摆脱不了对男性的依赖心理,多数是自甘为奴、麻木愚昧的。例如在《倾城之恋》中的女主角白流苏,她深深地意识到一个女人,再好些,如果得不到异性的爱,也得不到同性的爱,女人们就是这点贱。所以,她就把希望寄托在男性身上,想得柳原的爱。即使柳原再风流,即使自己明白柳原并不是真正爱自己,自己也希望得到他的爱。她如此迷恋柳原,其实是爱他为自己挣来的尊严,爱他成为自己的经济支柱,生活的靠山。作品中的流苏就是这样依赖着柳原,她能够不计较柳原的前嫌,心甘情愿地爱着柳原,却从来没有想过自立奋斗,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创造出更有意义的生活,一生只是被封建思想所束缚。又再如《半生缘》中的曼璐也是这样,为了拴住男人的心,达到一生有所依附的目的,明明知道自己的悲惨命运,明明可以选择自己生存的更好的方式,竟然忍气吞声地顺从丈夫干出伤天害理之事,把自己的亲妹妹送到自己狼心狗肺、满肚淫欲的丈夫面前,对自己的妹妹进行软禁、欺凌,亲手毁掉自己妹妹的一生幸福。她在伤害自己妹妹的同时,也深深地把一把剑插入自己的心。这样伤人不利己的事,源于她对男性的依赖心理,对充满淫欲的丈夫的纵用,自甘为丈夫的奴隶。

而丁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却大大不同于张爱玲的。在丁玲笔下的女性,是傲又是勇,具有自立自强,敢于抗争的思想。例如在《梦珂》中的主人公梦珂就处处流露出一股傲气,在学校,她看不惯那个矮矮胖胖的“红鼻子先生”,在人丛中解救出受辱的模特儿,她看不惯学校的众多同学,厌倦学校的生活,最后敢于反抗,选择离开学校。到了姑母家里,她目睹表哥表嫂的生活状态,自身的尊严油然而生,极不愿意过表哥表嫂的生活,最终也选择离开,成了电影明星。梦珂的选择可能不是最好,但她至少为自己而生活,可谓是一个不甘于环境,懂得叛逆,学会自立的人。又例如《我在霞村的时候》中的贞贞,被日本人污辱了,面对村里人的嘲笑,她能以一种卓然的傲气对付,对他们的不理解,讽刺,挖苦,她不为自己的命运感到悲哀,而是选择不予理睬,投身于革命,利用安慰妇女的机会为游击队提供情报,为国家的伟大事业作出贡献。可见,贞贞是有理想的,懂得自立奋斗,从不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男性身上,她认为自己总得为自己找活路,还要活得有意思,除非万不得已。她的傲,她的勇,令读者深深感受到她自强不息的精神。此外,丁玲自负是一个彻底解放的女青年,这点可以从施蛰存《丁玲的“傲气”》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施蛰存因鼓动“非孝”而暴得大名,当上了上海大学的教授,所以丁玲常常去他那里玩。

由此可见,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是缺乏自立思想的,没有时代的奋斗精神,她们是奴性的,愚昧的,麻木的,甘愿把自己的一生依附于男人身上。而丁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都具有一股革命奋斗抗争的热情,即使受压抑,即使失败,即使痛苦,也从不把自己终身寄托于男人身上,自己学会自立自强。两位作家中的女性形象是各具特色的,她们共同呈现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各种女性的特征。

(三)对女性出路的探究不同

张爱玲和丁玲两位作家在作品中的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是各具特色的,对女性出路的探究也各有不同。张爱玲在作品中大胆地揭示女性的心理疾病,对女性的自审也立足于一个较高的高度。在她笔下诠释了被压抑,被迫沉默的女性。她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作品中的女性的奴性思想是源于封建思想,肯定了现世生存的复杂性。她也清楚地明白女性自身的不觉悟和沉沦是导致女性悲惨命运的根源。她在作品中处处警惕女性要解放,要发展,就必须要女性自身意识的觉醒。只有女性精神上的自身觉悟,中国妇女才能走上幸福之路。我们可以从“白流苏"、“曼璐”、“曹七巧”等,从这些人物身上,令人深深地感受到张爱玲为女性解放发掘了根源。但是,张爱玲对女性出路的探究只破不立,没有为女性的生存与解放指明方向,没有和时代的大车轮一起前进,不能将女性融入人民解放和妇女解放的斗争之中,这是她女性作品中的狭隘性。

而丁玲曾经以写《莎菲女士日记》而著称的女性主义者,竟然在党的喉舌《解放日报﹒文艺副刊》,大谈延安女性遭受“无声的压迫”,号召她们要自强,以获取平等,这样的“怪论”不仅让人难以接受的,更对政权形成了尖锐而直接的挑战,使当政者感觉到尴尬与不适应。丁玲作品中的女性,像一个个美丽的战士,合成一个个血肉丰满如同五月鲜花般看遍大地的新女性。她作品中的傲和勇的女性,对革命有着火一般的热情,不在乎个人命运的悲惨,将个人融于人民解放和妇女解放的斗争中。作品《我在霞村的时候》中的贞贞就是不沉沦于自我的命运,积极为解放事业而奋斗,她是幸福的,她的生命是有意义的。长篇小说《韦护》写的就是革命者韦护与小资产阶级女性丽嘉之间的爱情故事,他们两个在革命和恋爱之间的冲突,韦护为革命舍去恋人,同时丽嘉也觉悟了,投身于革命,积极追寻自己的人生。这是丽嘉所代表的知识女性在新的环境中遇到困惑和彷徨时,所表现出来的新式女性的坚强和乐观。

二.张爱玲和丁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相同点。

(一)张爱玲和丁玲作品中的女性命运都有“悲”的特点。

张爱玲与丁玲作品中的女性命运都具有悲剧色彩。在她们中作品中的女性,或许是新时代的到来给她们带来困惑,令她们沉沦;或许是逃不出当时生活的环境而成为悲剧的牺牲品;或许是以死申诉;或许是选择牺牲自己一生的幸福等等。在张爱玲作品《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她一生被贪图金钱的兄嫂所控制,逼她嫁给一个残废的富家贵公子,她掌握不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在无爱的婚姻中生活,性格逐渐被扭曲,一生是痛苦的,无意义的,不知生为何,死为何。在《小艾》这部作品中,主人公小艾不幸被五老爷强暴,没有得到天下女人的同情,反而遭到太太和姨太太的嫉妒,并且因为这点而丢掉自己的性命。小艾就成了当时环境的牺牲品。丁玲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她性格乖巧,同时得到两个人的爱,但她身上具有一股傲气,一种执着,她为追求真爱而爱,所以,在面临两种不完美的真爱时,“灵魂的觉醒与醒后的痛苦,战斗的无目标性和目的的不明确感,过去的失落与未来的渺茫”,使她迷失在自己的心灵的城堡中,她很想追求真爱,渴求自由,但最终却到西山去坐以待毙,以死亡完成这人生的激情,香消玉殒,让人痛惜。又如《阿毛姑娘》的阿毛,她更具悲剧色彩,她出嫁后作为弱者,受到摧残,被挨打也好像很快乐地挨打,后来还觉得懒得活,觉得早死了好,于是自己自寻短见,就这样匆匆地走完自己的一生。莎菲和阿毛这两位女性都是以死去申诉命运和社会,但她们始终都逃不出悲惨的命运。所以,两位作家中的所写的女性的命运都是具有悲剧色彩的,令人看完沉思,得以启示。

(二)张爱玲和丁玲都注重对女性心理的描写

张爱玲和丁玲在描写女性时,都很注重对女性心理方面的描写。两位作家都没有停留在通过女性的悲剧命运来控诉社会的不公平上,而是把她们冷静的笔触深入到女性隐秘的内心深处,将各种女性的心理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张爱玲在描写心理时,注重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独白等一些细节描写来对女性进行心理描写。如在白流苏受到娘家的驱逐、侮辱时,她的反应是“仿佛做梦似的,满头满脸都挂着尘灰吊子,迷迷糊糊向前一扑„„”[6]这“一扑”的动作充分流露出白流苏当时自卑,羞辱的心态。同时也通过白流苏的心理独白“他要她,可是他不愿意娶她,因为在范柳原看来,白流苏作为破落的望族小姐是不得不依附于他的经济实力的,因而不愿正式娶她而只愿把她当情妇。"来充分展示白柳苏女性意识。张爱玲在作品中对人物深刻的心理透视,折射出女性千百年来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的悲惨境遇。丁玲作品中也注重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独白等来描写人物的形象,注重表现人物内心的语言的种种不规律性,让人物自己的心灵说话。如《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对莎菲有这样一段心理描写:“用一种小儿要糖果的心情”望着那两个“鲜红的、嫩腻的、惹人的”嘴角,觉得有把自己的“嘴唇放上去的需要”,她要占有凌吉士,要凌吉士“无条件地献上他的心”,跪着求她“赐给他吻”。她说:“假使他这时敢拥抱住我,狂乱的吻我,我一定会倒在他手腕上哭了出来:„我爱你阿!我爱你阿!‟”但另一方面,莎菲又压抑自己可爱的天性。她说:“近来为要磨练自己,常常话到口边便咽住,怕又在无意中刺着了别人的隐处,虽说是开玩笑。”借住在夏那儿时,梦如大发其对感情的一种新近所获得的议论,隐隐的含着讥刺向她,她也只是默然忍受。爱上凌吉士后,更是不断懊悔自己“所做的一些不是”。[7]这段话中,通过对莎菲的语言、动作和内心的独白来展示莎菲叛逆,热情但后悔的心理。

三.总结

张爱玲与丁玲这两位活跃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坛上的女作家,她们就像两颗明亮的巨星,以独特的方式来为读者照亮了自己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女性角色表明了态度,写出了当时社会的女性生存状态和困境,也对女性的出路有所探求,对女性的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谓是女性的救星。她们的女性意识各具特色,或许,在她们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女性意识有其共同点和不同点,或许她们的女性作品中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我们无可否认的是,她们的女性意识都给予世人,特别是发展中的女性一个发人深省的警示。这犹如一盏明灯,为新一代女性照明了前进的道路。这两位伟大的女性作家,在女性文学地位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

注释:

[1]闻亮《有关丁玲生平的几个问题》

(J). 北京:《百年潮》杂志社 2001. 第1期

[2]丁玲《“三八”节有感》,见《丁玲文集》第四卷 (C). 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4年6月 第390页 [3]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第55页 [4][5]张爱玲《谈女人》

(M). 湖南: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3.

第42-43页

[6]张爱玲《倾城之恋》 (M). 北京: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M). 1988年1月

第 35页 [7]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第 21页

参考文献:杨乃乔

《比较文学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

王绯:《女性与阅读期待》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年

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年10月

④张永泉:《个性主义的悲剧——解读丁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年1月

⑤唐文标:《张爱玲杂碎》 台湾联经出版社

1976年5月

第二篇:【这些女人传奇的人生】(说说王菲、梁洛施、杨绛、张爱玲、萧红、林徽因)

王菲:不听劝也能吃饱饭才叫天后

一个人,只有在某方面的才能百万分出众,才能够在另一方面,百分百地保持自我。不被口水淹死、板砖拍死,反倒成为万千人的榜样,做他们想做而不敢做的事,说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话。结果呢?有危机,有苦恼,却每一次都在失败边缘被成功修复。这是王菲的魅力,却是普通人的死穴。

倘若有人说我要像王菲那样生活,恐怕会死得恨惨,即使她的名字叫赵薇。不可复制的不仅仅是王菲的声音,还有她的气场和运气。

想不起来,颁奖吧。

特立独行其实是一种天生的品质,它可能被后天扼杀,却不大可能被后天所培养。尽管王菲与母亲始终关系紧张,却不能够否认,母亲给了自己两样最好的礼物,音乐天赋及特立独行。1968年8月8日,作为煤矿文工团的独唱演员,夏桂影在台上引吭高歌时,阵痛发作,未来天后王菲即将呱呱附地。一个临产的孕妇还坚持上台唱歌,即使在当时的革命岁月中也算是一件大新闻。母亲工作忙,没时间照顾王菲。三岁以后,她开始上寄宿幼儿园,一周回家一次;四岁以后,又被寄养在上海的亲戚家,六岁回北京读小学时,王菲对于母亲的印象已经十分淡薄。

如今闭上眼睛,能够想出许多与王菲相似的女生,曾经出现在我们读书的时光中。不爱说话,身上有莫名的高傲,有一点点漂亮,学习一般,不受老师欢迎。绝大多数的她们,找不到青春的出口,浑浑噩噩地浑完了高中,最终考上一所不怎么样的大学,遇到一个不怎么样的男人,结一场似曾相识的婚。而王菲,属于她们当中很少很少成功找到出口的幸运儿。

小学,王菲参加了央视旗下的银河少年合唱团,中学开始,她成为学校联欢晚会的万能胶。16岁时,王菲的身高已经长到了170,宽肩,长腿,鹤立鸡群。15岁那年,母亲的工资尚停留在百元以内,王菲却凭着一盒《风从哪里来》的卡带,赚了千元巨款。

王菲成了同学中的小富婆。她很清楚除此之外,绝无可能再从自己身上找到一个如此容易便能打败对手的天赋。这个女生清醒得有点冷,学习这种需要傻乎乎热情的事儿对她来说简直匪夷所思。

东直门中学的校舍如今已扩建得面目全非,我曾经混入其中,寻找那个曾经给她带来无限风光的露天剧场,可惜早已不知所终。王菲曾经在那儿唱《熊猫咪咪》,迎着上千双羡慕目光,那些目光年轻、美丽、有梦想、有渴望,很容易被浅薄的歌声打动。她唱得很好,谁也没听出来有一处颤音,但她自己知道。于是,她停了下来,大声对台后的音响师说:“停,再来一次!”老师皱眉,同学们却全都笑了。此后很久,人们还在回忆那个叫王菲的女生,果真很拽。

多年后,王菲已成为天后,参加某届金马奖颁奖礼,上台便忘了词。张学友试图提醒她时,她说,等一下,我想想。对着话筒,所有人都听得仔细,人们几乎是兴致勃勃地想看天后冷场的结果。结果,她说,想不起来,颁奖吧。她拿起信封,没有开场白地念出了获奖者的名字。

历史总在惊人地重复。有时候在舞台上,有时候在现实中。

关你什么事。

狮子座女生高贵优雅,有很强的掌控欲与统治欲,她们可能爱上才子却不大会恋战豪门。在与窦唯的爱情中,王菲始终是被褒扬的一方。她放弃香港优渥的物质生活,住进了窦家的小平房,早晨起床去公共厕所倒马桶,从而成就了一副爱情经典画面。这是个始乱终弃的故事,童话最终被窦唯的一句“高原是我的爱人”打破。

华丽的童话背后常常有一个平庸的真相,人们在赞扬她的勇往直前,却忽略了她是作为第三者出现在窦唯的感情中。另外的那个女人叫姜昕,三人行曾经长达两年之久,至少有一次,她曾经与他们两人坐在一起试图解决问题。窦唯说,我同时爱你们两人。而王菲,始终不说话,她知道,不作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许多回合过后,姜昕选择退出。

1997年1月,王菲在28年前自己出生的医院里生下了窦靖童,靖,取自她走红时的艺名王靖雯。病历卡上,在窦唯与王菲关系一栏上,写着两个淡淡的字:朋友。

两年后,窦唯说离婚是阴谋。其实他或许想说结婚是阴谋。

女人常常是这样吧,一段感情付出太多,最想要的结果便是“赢”而不是“爱”。

情变后,记者问她,你们的离婚手续是否已经办完。她硬邦邦扔了一句“关你什么事儿”。

许多人都在猜测性格刚烈而不擅表达的王菲,要多长时间才能走出那样巨大的一个阴影。而事实是,不足一年,王菲便与谢霆锋公开恋情。他比她小11岁。我坚持认为,跟小谢的那三年,是王菲着装品位史无前例的爆汗期。她开始梳高高的马尾辫或者是齐眉刘海加清汤挂面,穿缀满花朵的上衣,用迷彩低腰裤配粉蓝T恤。再自信的女人面对比自己小11岁的男友也会情不自禁地扮嫩。

她应该是真的爱上了他,至于他爱不爱她,爱到什么程度,其实从来都不是她愿意考虑的范围。她是那样一类只为自己而恋爱的女子。

最终,张柏芝出现在王菲与小谢之间。面对那个年轻又漂亮的第三者,不服输的她居然在分手后又发愤图强将小谢从柏芝手中抢了过来。然而,复合后不到半年,两人再度分手。这一次的分手,原因是王菲已经不爱。爱就爱,不爱自然不能勉强。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快乐负责,至于旁人,他们如果不快乐,只能说明对自己不负责。感情初始,谁先爱,谁就输,而感情的结局,谁先不爱,谁就赢了。

记者采访,问,王菲,你感情失败好多次……她轻蔑地打断他,反问一句:“感情失败好多次?”便再不搭腔。

那多辜负自己啊。

许多人以为李亚鹏高攀了王菲,却无视他们其实很登对,尤其在行事不顾后果这一点上,简直可谓天造地设。

王菲相信直觉,相信一切的水到渠成。先天不错的直觉与对于直觉的过度相信,使她成了麻坛高手。曾经有幸观摩王菲打麻将的艺人甚至感叹麻坛不封后实在不公平,否则她在麻将桌上的造诣定胜过歌坛。然而,过分相信直觉的不利在于可能过于自信,懒得去做计划。一位朋友曾经至少三次看到怀孕时的王菲,他不是狗仔,甚至不是王菲的粉丝。他只是好奇,怎么王菲这么大肚子了,还在酒吧玩到深夜,抽烟喝酒样样来。“你管呢,人家有信心。”作为菲迷,我当时很为自己“爱谁谁”式的回答而自豪。然而三个月后,传出了李嫣兔唇的消息。这不是一个完全意外的结果,对于完全不顾结果的王菲来说。

2008年7月的娱乐盛事,一是刘嘉玲结婚,二是王菲又要生孩子。就在她的肚子为万众瞩目时,孩子已经悄悄流产,原因大约有很多。39岁、有过两次剖宫产经历、前一个女儿为先天兔唇等都可能阻止她顺利诞下健康婴儿。不排除的是天后过于勇敢,怀孕期间行事诸不避讳。对于人生,她从没什么避讳,包括早早地让大家知道她怀孕了,然后以流产收场。一年或者两年后,王菲会再度怀孕,只要她想做,就没什么不敢。经历过太多的人,倘若不像蓝洁瑛那样疯掉,多半会像王菲这样,成为勇士。当年,面对人们对李亚鹏的质疑,天后说:"你知道现在让我有感觉去爱一个人是一件多难的事,你说亚鹏他有可能骗我,有可能会辜负我,可是我如果一辈子都找不到爱一个人的感觉,那我多辜负我自己啊。"可以想见,面对生孩子的质疑,倘若她愿意开口,说出来的一定是:"我什么都经历了、看淡了,好不容易觉得生孩子是件有趣的事儿,如果不能做,多对不起自己啊。"

倘若爱王菲,一定是爱她的不计后果,爱一个传奇女人承受及修复糟糕后果的能力,爱她从不讨好谁的执著,爱她不听劝也能吃饱饭的运气。然而,不是每个不计后果的人都能有她这样的好运。镁光灯下的所谓传奇,发生在普通人身上,那叫悲剧。

39岁的王菲依然有着黑亮的头发与孩童般容易受惊的眼神,她的歌装在我们的手机里陪伴失眠或者失恋。或许有一种青春便叫不记后果。永恒的不是某个人,而是她的那些歌,与听着那些歌所发生的,我们的事。

梁洛施,一人分饰两夏

总觉得你属于夏天,修长的四肢感染了热带植物生机勃勃的颓废。从澳门到香港,从《伊莎贝拉》到《刺青》,你与青绿的夏季融为一体,在有虫鸣的夜晚裸露你的沮丧、悲哀、叛逆与不安。

12岁

2001年,谢霆锋还是正当红的坏小子。周三下午翘课去KTV唱歌,有人点他的《完美启示录》。MV中的女生穿着白色网球裙与“人字拖”,懒懒散散地走在夏日的余晖中。她的眼睛细长,被日光染成了浅浅的金色,下巴中间有一道若隐若现的凹槽,是传说中的希腊式下巴。这个女生只有13岁,签了英皇,他们说她一定会红。 13岁吗?我的心里便隐隐有些酸溜溜,那时侯我已经16岁了,正为自己有一个过分正常的人生而烦恼不已。我记住了你在那个夏天的模样。长胳膊长腿与大大的脚掌,走在沉落的黄昏之中,带着与13岁不搭边的伤感与绝望。那时候,快乐总是太容易被我们遗忘,触动内心的无不是那些似是而非的愁。

三年后我才知道,于你来说,伤感与绝望与生俱来,不是表演或表现,而是活生生的存在,渗透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是一种离我遥远的,属于热带墨绿的悲伤。在植物一年四季都蓬勃茁壮的城市里,它慢慢地像水分蒸发般渗透出来。你的血统混合着中、英、葡,父亲是澳门望族,在你半岁时离世,却未留下能够让你与母亲、姐姐持续平淡生活的积蓄。你的童年是在不断去父亲家讨要生活费中度过的。看够了旁人的冷面冷脸。你背着32个处分读完了小学,初中刚开始,便与母亲为了生计移居香港。你不是个好学生,却少年老成明白自己掌握了最俗却最强大的资本——美丽,一个女人只要将它应用得好,足可以衣食无忧。 (qcF GM22U 12岁,你的身高已经达到167厘米,脸上带着与年龄不相符的知性美。你作为MODEL给《YES》杂志拍照而被英皇相中。母亲不同意签约,毕竟你只有12岁。你说,早点赚钱养家总是好的,等我16岁了,谁知道别人还愿不愿意跟我签。你决定了自己的命运。

你的偶像曾经是谢霆锋。后来,你成了他的同门师妹。有人再问,你觉得谢霆锋怎么样,你说没什么特别的。生命总以意想不到的面貌翻开新的一页,父亲没有机会给你爱却给了你美丽,于他来说,这或许是另一种方式的救赎。

41码

2005年,我的双肩包里随时放着一部三百万相素的佳能数码相机。我喜欢用它拍高大的树。绿色的树叶有些繁盛、有些稀疏,背景是碧蓝碧蓝的天空。天空下,有时候是风,有时候是飞机,有时候是沉闷,有时候是虚无。

在学校放映厅里看《伊莎贝拉》,镜头一次又一次抬起来,仰视大片大片浓密的绿。你穿着绿色吊带衫和牛仔短裤,行走在澳门明明暗暗的黄色古老街道上,楔子总是随随便便挂在41码的大脚丫上,你将一只鞋踢出去,然后单脚着地蹦着去找它。你行走在孤单的青春里,浓郁的夏天似乎永远没有尽头。那一天,我第一次听你唱歌。很不经心地唱一首关于爱情与伤感的歌。 “今天今天星闪闪/剩下我北风中漆黑中带着泪/念当天当天跟他一起的每天/今天今天星闪闪/剩下我漆黑中北风中带泪悼念/当天的心欢欣/再也再也再也不见……” 再也再也再也不见——忽然便那么那么地伤感,拥挤在散发着荷尔蒙气息的学校放映厅里,四周黑亮着无数双青春的眼睛,有人直直地坐着,有人依偎在一起,然而我分明听到他们孤单的心跳。没有了诱人的颓废与叛逆,你就像一具蜡像,只有美与华丽。你做不了杨丞琳,正如她做不了你。你的笑不能打动人,正如她的哭不能感染人。

172CM

凭借《伊莎贝拉》,你获得金紫荆最佳信任奖及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并在其后的葡萄牙国际电影节中封后。

你认真工作却不喜欢工作之外有任何附加,包括人际关系。一次在日本工作是,收工后工作人员让你等一下,你为工作结束却不能立刻回到酒店而蹲在街上大哭。 “我不喜欢应酬,不舒服。演戏就是演戏,不要叫我去陪吃饭,陪唱卡拉OK。真的不行,很不喜欢。”这样的你,倘若不是英皇一姐容祖儿力挺,恐怕早已被雪藏了N次。

2006年底,如日中天的你终于被英皇雪藏,原因是跟经济人不和,放记者鸽子。而背后的那个更重要的原因或许是你不顾公司反对,与比自己大将近20岁的音乐人陈辉阳发展恋情.没有任何通告与收入,你的世界忽然一片苍白。

香港的秋天有着盛夏未尽的翠绿,紫荆花在暗夜里涌出爆炸似的芬芳。你骑单车来往于公司(我想问,BELLA那时侯会骑车了?)铜锣湾及自己的住处,穿浅灰色的短袖T恤,头发长长地在脑后束起一条马尾。文学课、语言课、人际关系课,忽然地,你仿佛与我们同样有了一个单纯的18岁。只是,不能出席品牌开业,你觉得寂寞;不会在半夜三更被助理的电话吵醒,你担心被遗忘;没有收入你不得不向公司借钱还房贷,你还得照顾妈妈.很多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特立独行其实经不起丝毫打击与诱惑。

为期一年的雪藏因你认错态度良好而在第四个月解冻。解冻后,你变得异常谦卑与谨慎,说话眼神闪烁,凡事必问经济人。你就这样发起了自己与爱情,简单的仿佛没有任何挣扎。那个如父亲般迷恋你,照顾你的男人,会伤心失望吧,分手时,他在你脸上竟看不出一丝悲伤与不舍。

这时候的你,不是我爱的你。正如这时候的我,不是我爱的我。我们都被改造成可一台社会机器,曾经钟爱的那个青春在岁月中模糊。

2007年

《刺青》里的竹子不是让女生喜欢而是让女生拿来爱的。

——戴棒球帽的“少年”骑单车疾驰在黄昏的都市,脸上有满不在乎的平静。

——肤如凝脂,穿大大的男式皮鞋,手臂上盛开妖娆的橙色花朵。

——平胸,吸烟,习惯用脚踩灭烟头。

——隐忍地哭,优雅的锁骨抖动,看上去很痛,

《刺青》里有许多经典台词,而我记住的是淡淡地笑着说,男生比女生怕疼很多。女生天生不怕疼还是疼太多所以钝感?

2007已经走到尽头。冬天的午后一个人守在电视机前。眼里盛开盛夏,而窗外,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雪正在酝酿。

很多人爱上你演的竹子,于是把你当成了她。你与所演的问题少女究竟哪一个离内心深处的你更近?当你说:“我12岁签约,就工作了。我不熟悉普通女孩子的生 活是怎么样的”,我的心有微微的疼。谁都会喜欢那个素颜的你,从小便是坏学生却从来不想学好;坐在沙发上一定要把脚跷在茶几上;不顾公司的规定恋上一位父 亲级男人;暴饮暴食巧克力蛋糕却不会发胖。

《伊莎贝拉》的夏天,《刺青》的夏天终会被你淡忘吧。作为艺人,每个夏天你都要扮演太多角色。那个肩头停着蜥蜴的女生,她大声叫它的名字“阿JOHN”,它是她的宠物,她讨厌猫狗及一切太过容易付出温情的小动物。她存在于这个世界,是为了打动别人,自己却躲在流动的城堡中。她说,被打动是不安全的,当某个或某件事,让我心动,我便会想到逃跑。

一个人,分饰两夏;一个夏天,扮演两人。被某一个你打动,在还能够被打动的时刻。这,便是你与我们的关系。淡淡的同,淡淡的美好。

萧红-男人是她的救命稻草

走投无路而委身于某个男人,这种事最好一辈子都不要做

在民国女子当中,她的才情与张爱玲不相伯仲。至今,她琐碎的絮叨,依然带着对女性世界坚定的怀疑、绝望与爱惜,跨越时空出现在少男少女的的枕边。或者因为这横亘时空的才气,人们在说起她混乱的情感生活时,皆归罪于她遇人不淑,而忽略了所谓命运,不过是自己埋下了太多的“因”。

如旧时代的许多女子一样,萧红早年被许配给有钱的汪家。初中毕业后,她没有像许多同时代的女子那样一个人踏上逃婚征程,而是借助了一个男人的力量——她的表哥陆哲舜。如此,革命意味十足的逃婚便打上了小女子味十足的“私奔”烙印。不过,尽管她与表哥“私奔”,心里惦念的却是她的同学李洁吾,后因对方没用勇气接受她而作罢。

当人生第一场大戏借由男人而拉开,此后她人生的每一次重大转折,旁边都站着一个至关重要却“始乱终弃”的男人。

1932年,萧红不得不与陆哲舜回到东北老家。这时,汪家已经断了娶这个“伤风败俗”的媳妇的念头,但汪公子却对她一往情深。于是,她又改成与汪家公子恩甲“私奔”。对于这个如今看来与情感肥皂剧一般“狗血”的情节,专家给与的解释是萧红最初便不反对家里包办的婚姻,她与表哥私奔只是想再读几年书。倘若,果真如此,只能说这个女人的头脑实在过于简单。但凡为了某某(钱财、地位甚至读书)而与自己不爱的男人出走,虽是自古便被弱女子频繁使用的权宜之计,可最终落得好果子吃的却委实不多。

如果说第一次“私奔”是为了读书,第二次“私奔”更像是一场示威。重新杀回北平的她,穿着汪公子买的贵重皮草。当她大腹便便时,两人的钱财已经花光,汪公子回家要钱,被家人关了起来。欠了店家巨额住宿费的萧红,不得不向报社求助,于是,与萧红纠结最深的萧军,以救美英雄的形象横空出世。

正直仗义的文学青年萧军丝毫没有嫌弃萧红怀着别人的骨肉。只是打死他他也想不到,5年后,萧红会怀着他的骨肉,嫁给另外一个未婚文学青年端木蕻良,玩起了姐弟恋。不知那时的男人是否都对将成为自己老婆的女人怀了他人孩子这事儿如此宽容,倘若至于当下,接连遇到两个这样的男人,简直好运到可以去中六合彩头奖。可惜,这两个男人后来都因为她而背上了骂名,甚至到死都没能抬起头来。

萧军虽喜文,骨子里确是一介武夫。他对萧红照顾得无微不至,却又免不了犯大男人性格暴躁的毛病。他曾说“适合自己的女子应该是史湘云或者是尤三姐,断不可是林黛玉或妙玉,而萧红恰恰是后者”。如果说他们之间的分分合合可归为性格不合,那么萧红与端木可算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端木为人及其温和,“从不与人正面冲突”,可是,一个性格软弱的男人注定做不了女人的天。甚至在萧红病重需要照顾时,他却领了萧红的命令,逃难去了。他不是无情,只是习惯了听话,习惯了不争执,习惯了被人照顾。

1942年,萧红在香港弥留之际,对同在“文学圈”的东北老乡骆宾基说:“倘若萧军好在重庆,我写了信去,他一定会赶来救我吧。”再一天,她又说:“我不会这么死的,我还要写《呼兰河传》第二部,骆君,到那时你愿意娶我吗?”在生命的最重要关头,她抓狂的寻找男人的肩膀。可惜,这一次,谁都救不了她。

因对早逝者的同情,后人多将萧红的情感破裂归罪于不同时期的男人。关于李、陆、汪、骆,我们知之甚少。而对于萧军与端木,我们却知道前者后来娶妻名为王德芬,伉俪情深,共度了50年风雨。而端木在萧红死后17年方再婚,与妻子钟耀群琴瑟共鸣,直至他去世。

当我们对一个男人失望,绝不要试图在另一个男人身上寻找希望;当我们急匆匆的离开一个男人,绝不要因为害怕孤独寂寞而一猛子扎进另一个男人的怀抱。一个过分依赖女人的男人,是没有资格讲被尊重的;一个总是在自己最为失意时,将男人作为救命稻草的女人,是没资格责怪男人不懂爱的。如果你并非为了爱,而是因软弱而选择他,又怎能要求他有满腔热情来容忍和盛放你的爱恨情仇。

走投无路时,委身于某个男人,以便走出困境,这样的事情,最好一辈子都不要做。倘若别无他法,一辈子做一次足矣,哪可三番五次的无休止下去。

一场失利的爱情,让我们重新见识了孤独冷漠的尘世。不断地用恋爱消耗自己人生的女人,成长中没有经历自我救赎这一课,她们是纯情的“滥情者”,需要爱,却永远不懂爱;贪图爱,却永远得不到真爱。

林徽因,不要得罪任何男人

爱要有所图,每一场恋爱都别浪费。 文/掌叶半夏

因为清心寡欲潜心学问之故,都说才子才女易长寿,而她却是异数。

她的人生只经历了51个人间四月天,却名冠作家、诗人、建筑师、教授。与他人的疏离使她一生处于高贵的光环中。同时代的男子对她颇多倾慕,而她一生没有闺蜜。

17岁,她是徐志摩抛却发妻,另结的新欢。因了徐大才子,她顺量成章进入文学与戏曲界,是徐志摩与胡适所创办诗社的座上宾。20岁,她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赴美国学建筑。生于官宦之家的她想必早已清醒,与徐志摩是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抓住梁思成方为人间正道。几乎没有任何抗争,她就从了梁公子。至于徐大才子为你离了婚,辞了职甚至众叛亲离,也绝不可一时心软,为他一辈子负责。他又不是三岁小儿,自酿苦果自己吞。

“女人,就要对男人狠一点。”她这样做了却绝不会这样说。事实上,她温婉得很,戚戚怨怨地挥挥衣袖,让徐志摩不仅没恨她,还至死都将她视为最爱的女人。

她的文与诗有徐派风格,而她有影响力的建筑学著作几乎都是与梁思成合著。与诗人的恋爱,使她成了作家;与建筑师的结合,使她成了建筑学家。你不得不佩服她的聪慧,尽管这种聪慧带着十分可疑的模仿痕迹。

她生活中还有个隔壁男人叫金岳霖,也是个大学问家。作为梁家派对的忠实参与者,对女主人产生好感合情合理。她不是不明白,却装作不明白。她家的窗正对着他家的窗,她每日黄昏时分对那家的窗户梳头照镜,夕阳透过窗棂照在她瀑布般的乌发上,于那个花痴邻居而言,这是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勾引!与其说他花痴得彻底,不如说她具备将他人变为彻底花痴的能力。

三人曾经在她的要求下坐在一起探讨关于婚姻爱情道德及花痴,最终的结局,出自梁思成的只言片语是“我们都哭了”。众所周知的是,尽管有了这惊世骇俗的三人圆桌会议,她却什么都没失去。邻居还是邻居,继续为她独居,老公还是老公,继续帮她做学问。

女人混到这个地步,是实实在在的才女了。

那才,不在于某门学术钻研的高深,而因驭男之术已达到登峰造极。她的一生,混在男人圈中,最大好处是八卦比较少,没有代作的回忆录,更没有什么闺蜜爆料,于是,安全地保留了高贵、优雅。倘若果真能写一部她的传记,其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恐怕是一个女强人的成功概念学。

首先,爱要有所图,每一场恋爱都别浪费,如果你爱了一个人,却不能从这个人身上得到任何前进动力与机遇,就要反思一下,是自己爱错了人还是没有合理利用资源。其次,谈婚论嫁的时候,如果有一个以上可选择对象,那么,家世优良者一定优于草根英雄,职业前景好的,优于现在混得好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不要得罪任何男人,多一个朋友永远比多一个敌人更好。要甩人家的时候,一定不能说,我不爱你了,而要说,我不是不爱你,而是为了永远地爱你……

说来说去,女人嫁对了人,人生就成功了一半。倘若嫁对了人,还希望拥有“人间四月天”般的爱情,还希望有人得不到你却对你一辈子死心塌地,恐怕就要费点思量。而这思量,劳神费力,是会折寿的。

这种痛并快乐的姿态,甚至比男人更让她们迷恋

张爱玲乐于为男人和全世界作对

张爱玲一生交友不多,最终客死他乡,几日后才被邻居发现。在故去寓所的垃圾筒里,尚有已经用完的“伊丽莎白·雅顿”时空焕彩胶囊。76岁的她,依然是爱美的,如23岁,初识胡兰成的她,喜欢穿桃红色的衣裳,娇滴滴地说“桃红的颜色闻得见香气”。

她笔下的爱情从来充满了算计,生存排在第一位,其次是感情,再后为善恶,或者善恶于她来说,已经排到了第七八位。由是才有了她与胡兰成那刻骨铭心的爱情。当时,胡已是汉奸文人,她与他纠缠的那几年,有人连带着将她一起归为了“卖国文人”。世人的唾弃于她来说,没有惊只有喜。或者恰恰应了她的做人哲学:“一个人假使没有什么特长,最好是做得特别,可以引人注意。……大家都晓得有这么一个人,不管他人是好还是坏,但名气总归有了。”

这个叫张爱玲的才女,追求的是一种特别的爱情境界,没有嫉妒与猜忌,没有独占与征服,懂一个男人,便连带着懂他的花心与多情。“你爱别人也好,只要你也爱我”,如此纯情的姿态,与她文章中的算计精明显然格格不入,或者人们在文字世界中所营造出的,永远是迷失的那个自己。

与胡兰成婚前婚后的三五年,她对他百依百顺,用自己辛苦码字赚来的钱养着他,而他的主要任务是不断与护士、房东、甚至她的闺密苏青上床。他的出奇之处,在于何事皆不避她,而她的出奇之处在于,即使得知老公与苏青上床前,曾经互问对方是否染有性病,依然能面不改色。

中国从来不缺乏奇迹,只是但凡奇迹最终多没什么好结果。

她其实已经忍无可忍,他却依然沾沾自喜于“好的东西不是叫人都安,却是叫人稍稍不安”。

在温州,他与秀美同居。她去探他,居于客栈,每日只谈风月,不谈生活。后来,她去他与秀美的居所探望,秀美质疑,张小姐若来,邻居会有什么想法,你要给我留点面子。于是胡兰成怜香惜玉发作,硬是将张爱玲称作俺妹子。张爱玲之伤心,世人可知。偏偏胡兰成并不觉得抱歉,理由是:“我待爱玲,如我自己,宁可克己,倒是要多顾顾小周(胡的另一情人)与秀美。”

不知这情形是否会成为她一生挥之不去的恐怖片,至少于看客而言,再无论谁说“咱们是连体婴,咱们是一个人”,恐怕都不仅仅是起鸡皮疙瘩这么简单,而是要从心底掂量,这话,究竟是因爱而言,还是为了给日后揭开的伤害大戏做前言。

背叛那一方总会将背叛描绘成华美的袍,而她,却清清楚楚看到袍上的虱子。待她终于下决心撕了奇迹女人的面具,他却文绉绉地说,人世迢迢,谈不上比较,更没什么取舍,否则于你于她们都是委屈。

这是她唯一一次争取正当权益的结果。之后,她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女人的尊严与爱情的美好,相隔数月后,以一封信淡然而决绝地了断了轰动一时的“张胡恋”。值得一提的是,分手信中还夹着一张30万元的支票,是她刚刚拿到的稿费。

她爱他,百转千回,自知委屈却欲罢不能,好在,最终她还是明白了,无论你是才女还是仙女,选男人最重要不是看他能不能读懂你的文章,而是能不能给你现世的安稳。

大约在此之前,她便已经查出了“子宫颈折断”这个毛病。

在自传体小说《小团圆》的最后,她描绘自己做过的那个美梦:青山上红棕色的小木屋,映着碧蓝的天,阳光下满地树影摇晃着,有好几个小孩在松林中出没,都是她的。他出现了,微笑着把她往木屋里拉,她却忽然羞涩起来,两人的手臂拉成一条直线……他与她的关系再多,也不过是肉体压倒了精神。而她,快乐于有自己的小木屋,自己的小孩子,快乐于俗世的生活以一种不通俗的样式占据自己的寂寞。这才是她内心深处,真正的、他永远无法给予的小团圆。

女人很容易爱上性欲强大的“坏人”,也很乐于为了他而与全世界作对。这种痛并快乐的姿态本身,甚至比那个“坏人”更让她们迷恋。然而,无论是上吊跳河还是鱼死网破,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他能给你的爱,也可以给别人,而别人可以给你的安稳,他却一辈子不可能给你。这个结果固然令人叹息,更令人叹息的是,你尽管最终离开了他,却一辈子都忘不了他,因为他给你带来多少痛苦,必定也曾给你带来等量的快乐。

我们最终记得的,总是对我们最残忍的那个人。爱在当下,丝毫不会在意他是好人还是坏人,是流氓还是无赖。然而,漫漫人生,每个女人都需要一个正直、善良、专

一、勇敢的男人,给她现世的安稳。爱与生活,常常如此南辕北辙。所谓刻骨铭心的爱情,永远不过是生活中的一段小小插曲,时常在梦里重见,却不愿与现实中再逢。

张兆和晚年不识沈从文

叶圣陶说,九如巷中张家的四个女儿,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张兆和在这名门望族的“幸福宝典”中排行老三,沈从文称她为“亲爱的三三”。三小姐自小熟读四书五经,英文讲得比苏州话还溜,通音律习昆曲,皮肤略黑,却五官秀丽,人称“黑牡丹”。这样的女子,自小便在异性眼中散发光与热,自然练就了冷静理智、不动声色的本领,21岁尚未情窦初开。

在上海中学读书时,她每天都会收到十几封情书。信是从来不回的,是否有时间尽阅皆未可知。后来,每日收信达几十封,其中一半皆来自于那个木讷的乡下男人沈从文。

自古才子才女多佳话。张沈二人的佳话,实则一典型的单恋马拉松。

人人皆知他在追她,人人皆知他爱得疯狂。整整三年,他的痴情已把她逼得无路可退。他顽固地爱她,而她顽固地不爱他,有错吗?当然没有。只是,倘若他得不到她的爱,就会萎谢甚至死亡,而他又是一位那么有才华的作家。人们便会不满了:你施于那一点点爱,能够拯救一个灵魂,为什么不做做善事呢?

“不管他的热情是真挚的,还是用文字装点的,我总像有我自己做错了一件什么事,因而陷他人于不幸中的难过。”三小姐扛不住了。

女人的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多半出现在谈婚论嫁之时。

才女万般好,最大的劣势是不知柴米油盐的难处,而才子最大的优势是不怕失败,愈挫愈勇。

结婚后,两个成长背景完全不同,爱情只是建立在虚空的情书基础上的人,矛盾日益突出。她不明白他为什么那么好面子,甚至打肿脸充胖子给朋友钱花,结果弄得自家生活拮据。她也不明白他花那么多钱买些古董瓷器回来,究竟有什么用。她甚至会在书信中很严厉地写道:“你瞧你,每次这个字都写错,我跟你说了多少次了。”

爱没办法勉强,不爱也没办法勉强。他与她之间,始终是他爱她多一些,而她却并未因此感到幸福。人们总以为女人喜欢无休止地改造与训斥一个男人,却并不知道,这个过程对于女人本身,更是一场剧烈的摧残。所谓平等才有幸福。如果一个男人娶了你,却整天满腹愁怨。这样的爱,是会让人火冒三丈的,尤其对于有志气又聪明的女人来说,更甚。

因为在一起矛盾大多,她曾经多次故意制造机会与他分开。甚至有一段时间,两人同住北京,却分居两室,沈从文每天只吃了饭便走。在一起时,彼此不容,一旦分离,双方通起信来又是情意绵绵。

“你爱我,与其说爱我为人,还不如说是爱我写信。”那些信,后来收入《从文家书》,这是本观者欲流泪的书信集,只是,华美的文字往往盛开于不堪的生活,空虚的情感催生丰厚的华章。

张兆和晚年已不识沈从文。尽管沈老师离开她不过三五年光阴,当有人拿着他的照片给她看时,她说,认识,但想不起来是谁了,或许在潜意识里她想将他遗忘。她曾经粉丝无数,志向远大,最终被一个自己并不看好的男人征服,过起日子来,才切切实实地发现自己依然顽固地不爱他。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竞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沈老师又可曾理解张家三小姐?

这个故事再次告诉我们:强扭的瓜不甜;能够在一起生活一辈子,不一定就是幸福;以白头偕老来衡量伉俪情深实在过于片面。

一个女人,无论多么家世显赫,才高八斗,都无法抵抗男人经年累月的追求,而那些有恒心有毅力的追求者,恰恰是女人人生路上的地雷。

“我本来不喜欢他,可是,他追得太厉害了,他那么爱我……”恒心与毅力往往被我们误解为真爱,其实那不过是因为他性格中具备了偏执与不服输的特质。

所谓日久生情,追根到底,不过是死缠烂打。

杨绛:人生感激无尽,抱怨亦是无尽

自古才女多受宠,更何况她是模样端庄的才女。中学时,据说追求者达72人之多,因为她总是很严肃,于是有人借酒壮胆地送情书,有人欲借朋友之名行恋人之实。对于酒醉者,她说:“你喝醉了吧,快把信拿回去,免得明天醒了后悔。”而对于要求做朋友者,她说:“做朋友可以,但这是结果而不是过渡。”大半个世纪之后,与她相伴一生的那位先生已经辞世,曾经想要做“朋友”的人亦成了耄耋老者。那老者来探她,她送他出门,说:“下楼请小心,以后就不要知难而上了。”她叫杨绛,他叫费孝通,她是他苦寻一声而不得的梦中情人,而她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名为钱钟书。

作为国宝级才子,钱钟书曾经给她写过许多情书,她自然喜欢,却并不会因一个人情书写得好而决定去爱他。她爱他的原由,今日看来实在奇异的很。“志气不大,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这样的志趣,在今日看来,钱钟书无异于承认自己是个没用的男人,只想过过平常小日子。而这个志趣,在她眼中竟与自己甚为相投。妻凭夫贵这事儿,她以为十二分不靠谱。“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是知心朋友,至少也该是能做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

杨绛所说的“朋友关系”,首要的一条是平等,无论精神还是物质皆不存在依附与被依附。现实生活里,一位女子,坚持独立、自由与平等并不容易,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因为你不依附于他,很可能就要被他依附。男女平等的结果往往是女人内外都要抓,“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

《围城》一书刚刚出版时,人们谈论作者钱钟书,往往会在前面加上“杨绛的丈夫”。那时候,杨绛的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游戏人间》等已经被陆续搬上舞台,反响强烈,她的名号成了著名编剧,相当于今天的王海鸰、石康。不过,那时候编剧是个请苦活儿,没有一集一万元的价码。

太太编剧事业风生水起,刺激钱钟书想写长篇小说。杨绛并没有说你不如多上几节课,赚点钞票,而是“你写吧,生活不用担心。虽然我们已经比较节俭,但可以更节俭一些”。于是,他减少了上课,在家写作,而她辞掉了女佣,一切家务自己扛。

一起生活的63年,她与他比赛读书,比赛做学问,一起郊游,甚至曾经试图不行绕莱蒙湖一圈,他们的灵魂站在了完全平等的高度,与她的爱情理想一样。

当然,人不仅仅有灵魂,还有沉重的肉身,要吃喝拉撒,要生老病死。

他对她的界定是妻子、情人、朋友,除此之外,应该是有另外一个身份,大约举得不好意思说出口,那就是“母亲”。她第一次做虾,看到虾被刀切时会抽搐,心有余悸,问他可不可以不吃虾。他撒娇说,不,我要吃虾。于是,她莞尔一笑,继续做虾。她生女儿住院。他第一天来探她,说,我打翻墨水瓶,弄脏了房东太太的桌布。第二天说,台灯坏了。第三天说,门轴两端的钢珠掉了。她一律回答“不要紧”。果真,她回家后,桌布变白了,台灯、门轴也统统修好。

63年间,她从未拿过任何家务事去烦他,有些麻烦甚至解决了便不告诉他。她习惯了与他分享幸福,而将烦恼交由自己处理,因为幸福经过分享会有双倍的甜蜜,烦恼却并不会因为两人一起分担而变得更少,相反,有时会增添焦虑与争执。

这样的婚姻生活,同样著作等身,事业不输丈夫一分的她,是很有理由抱怨的,她却看透了“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或许正是因为中间夹着烦恼与忧愁,那点滴的快乐才更为人所珍惜。

无数爱情,从童话走向悲愤怨恨、万劫不复,无不是其中的一方甚至双方,寄希望于永恒的快乐,于是耿耿于怀那些烦恼与忧虑。她不是视爱情为生命的女人,作品中鲜少有情爱描写,甚至他与她之间很少用“爱”这个字眼。冷静与适度的抽离正是她对待感情的方式。从这一点来说,她是彻头彻尾的实干家,“珍惜得到的每一分,而那些没有得到的,皆是本应与自己无关的”。

“地狱里尽是不知感激的人。”这是他与她最喜欢的一句话。他感激她的付出,而她,感激他让自己愿意付出。生命中伤害过我们的人,换个角度来看,都是值得我们去感激的人,更何况那些曾经带给我们或短或长快乐的人。人生感激无尽,抱怨亦是无尽。感激或者抱怨的有时是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只看你愿意选择哪一种方式。

第三篇:萧红生平简介及作品讲解

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迺莹,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毕业于女师大附中,著有《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代表作为《生死场》《呼兰河传》等。萧红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年1月22日,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去世于香港。

人物生平

求学经历

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1927年冬,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学生们情绪高昂,纷纷请愿。萧红在这一抗日爱国运动中表现得坚定勇敢,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她不顾家庭反对,在表哥陆舜振的帮助下到北平,进入女师附中读书。因为没有家庭的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

颠沛流离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萧红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困窘间萧红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萧红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1年1月,萧红寒假中离开北平返回呼兰,被软禁在家中。同年2月底,萧红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到3月中旬,萧红与未婚夫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此时,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引发萧红的不满,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庭审中,汪恩甲顾及哥哥的声誉,违心承认解除婚约是自己的主张,与哥哥无关。萧红输掉了官司,回到呼兰,后随家搬到阿城县(现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

1931年10月,萧红从福昌号屯经阿城逃到哈尔滨。一个月后,在走投无路、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与汪恩甲一起到道外十六道街东兴顺旅馆同居。半年后,萧红怀孕,临产期近,由于汪恩甲没有足够的钱(欠下的钱相当于5万)交给旅馆,弃萧红而去。萧红困居旅馆,处境艰难,只好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裴馨园与孟希、舒群等文学青年先后到旅馆看望萧红,裴馨园多次派萧军到旅馆给萧红送书刊,两人日久生情,互相爱慕。

1932年8月7日夜,松花江决堤,洪水泛滥市区,由于萧红欠旅馆的钱太多,旅馆仍然不让萧红离开。萧军趁夜租了一条小船,用绳子把萧红救下来,萧红得以摆脱困境,到裴馨园家暂住。不久她住进医院分娩,孩子生下后因无力抚养而送人,后夭折。出院后,萧红与萧军住进道里新城大街(今道里尚志大街)的欧罗巴旅馆,开始共同生活。因没有固定收入,二人仅靠萧军当家庭教师和借债勉强度日,生活非常困苦。

创作之路

1932年11月,萧红、萧军从欧罗巴旅馆搬到道里商市街25号(今道里区红霞街25号),有了自己的家。在上海,萧红、萧军经常到鲁迅家做客,向鲁迅请教。鲁迅在梁园豫菜馆请客,特意将萧红、萧军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不久,叶紫、萧红、萧军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奴隶社”,并出版了“奴隶丛书”,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鲁迅和许广平不但在创作上指点他们,还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像亲人一般照顾他们,使这两个异地青年在上海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1933年3月,萧红参加了中共党员金剑啸组织的赈灾画展,展出她的两幅粉笔画。

1933年10月,萧红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在中共党员舒群等人的帮助下,自费在哈尔滨出版。萧红署名悄吟,萧军署名三郎。《跋涉》的出版,在东北引起了很大轰动,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也为萧红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短暂幸福

1934年6月,因《跋涉》中大部分作品揭露了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歌颂了人民的觉醒、抗争,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进步色彩,引起特务机关怀疑,为躲避迫害,萧红、萧军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于逃离哈尔滨,经大连乘船到达青岛。1934年,端午节前一天,舒群夫妇在大港码头接了二萧,一起住在观象一路一号。萧军在《青岛晨报》任主编,萧红集中精力,勤奋写作,不久完成著名中篇小说《生死场》。此间,他们与上海的鲁迅先生取得联系,并得到鲁迅的指导与鼓励,中国左翼文学一下子多了两个实力作家。

在观象一路1号居住的日子,二萧徜徉在青山碧海之间,生活虽不足一年,但这是萧红成年之后最幸福的时光。

而二萧在青岛的日子也是贫困的,作家秋石曾提到,萧红在青岛时经常咳嗽。一位名叫苏菲的女学生常来他们家玩,建议萧红买杏仁露止咳,萧红说“报馆发下钱来就去买点”。但她始终没去买,也舍不得买。此时萧军为二人的生计,也在编辑工作之余,替别人跑腿出苦力。

萧红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与萧军、白朗、舒群等人在抗日演出团体“星星剧团”中担任演员,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由于引起敌伪特务机关注意,剧团于公演前解散。

1936年6月15日,萧红作为最初发起人之一,与鲁迅、茅盾、巴金、以群等六十七位作家联合签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反对内战,号召爱国文艺工作者,发挥进步作用,创作优秀作品,积极行动起来,为祖国解放,民族独立而斗争。

情感破裂

正当萧红、萧军在上海的生活逐渐安定下来,进行文学创作比较顺利的时候,二人在感情上却出现了裂痕。这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包括萧军对待感情的态度,还有他的大男子主义,虽然他认为萧红有一定才华,但比不上自己,算是自己的附属、陪衬。当越来越多人认为萧红才华在萧军之上时,二人的矛盾就变得尖锐。两人的感情纠葛给萧红在精神上造成了很大的痛苦与烦恼,使她情绪低落,直接影响了写作。

1936年7月16日,为了求得解脱、缓解矛盾,萧红决定用暂时的离别来弥补裂痕,只身东渡日本。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噩耗传到日本,萧红悲痛不已,她给萧军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寄托了对导师的深切怀念。

1937年1月,萧红从日本回国,到上海后便去万国公墓拜谒鲁迅先生的墓,表达哀思;3月,她写下《拜墓诗——为鲁迅先生》,发表在4月23日的《文艺》上。4月,萧红至北平,与老友李洁吾、舒群见面。在北平没住多久,萧红回到上海,和萧军的关系有所好转,还参加了萧军编的《鲁迅先生纪念集》的资料收集工作。

民族危亡

1937年7月7日,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在上海抗战期间,萧红、萧军不顾危险,积极热心地帮助日本进步作家鹿地亘夫妇躲过特务机关搜捕,保护他们安全转移,脱离险境。9月28日,萧红、萧军与上海的一些文化人撤往武汉。在武汉,他们结识著名青年诗人蒋锡金,住进他在武昌水陆前街小金龙巷25号的寓所。不久,东北籍青年作家端木蕻良也搬来与他们同住。萧红、萧军与从东北各地流亡到武汉的舒群、白朗、罗峰、孔罗荪等青年作家积极投身于抗战文艺活动,并在武汉形成一个很有影响的东北作家群。

面对国土沦丧,民族危亡,萧红创作热情高涨,毅然加入抗战的文艺队伍中,挥笔写下多篇以抗日为主题的作品,《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等散文的发表,对宣传推动人民抗战起到积极作用。

文化活动

1938年1月,萧红、萧军和聂绀弩、艾青、田间、端木蕻良等人应民族大学副校长李公朴之邀,离开武汉到山西临汾民族大学任教,萧红、萧军、端木蕻良在校担任文艺指导员;2月,临汾形势紧张,“民大”要撤到乡宁,萧红、端木蕻良随丁玲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来到西安,萧军先是留下,后经延安也来到西安;4月,萧红与端木蕻良一起回到武汉,5月,两人在武汉结婚。

1938年底,萧红在江津白朗家生下一子,孩子出生不久即夭亡。

1939年1月,萧红又回到重庆。此间,她应邀写下一些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主要有《记我们的导师》、《记忆中的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生活散记》、《鲁迅先生生活忆略》等。

1939年冬,萧红和端木蕻良搬到黄桷树镇上名秉庄,住在靳以楼下。

1940年1月底,萧红随端木蕻良离开重庆,飞抵香港,住在九龙尖沙嘴乐道8号;2月5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在大东酒店举行欢迎会,欢迎他们的到来;3月,萧红参加香港女校纪念三八劳军筹备委员会在坚道养中女子中学举行的座谈会;8月3日,香港文协、青年记者协会香港分会、华人政府文员协会等文艺团体联合在加路连山的孔圣堂召开纪念会,纪念鲁迅先生六十岁诞辰,萧红在会上负责报告鲁迅先生生平事项,纪念会上还演出了萧红到港后写的哑剧《民族魂》。

因病身亡

1941年4月,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回国途经香港,特意到九龙看望病中的萧红。

后来萧红听从史沫特莱的建议到玛丽医院做全面检查,才发现患有肺结核。同年10月份住院打空气针治疗,因受医院冷遇,11月底萧红返回九龙家中养病。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九龙陷于炮火中。当天,柳亚子先生应萧红之约,到九龙乐道萧红住处去探望她。次日,端木蕻良和青年作家骆宾基护送萧红从九龙转移到香港,住进思豪酒店。

1942年1月12日,日军占领香港。萧红病情加重,被送进香港跑马地养和医院,因庸医误诊而错动喉管,手术致使萧红不能饮食,身体衰弱;1月15日,端木蕻良和骆宾基将萧红转入玛丽医院,第二天,萧红精神渐复,她在纸上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1月21日,玛丽医院由日军接管,萧红又被送进红十字会在圣提士反设立的临时医院。

1942年1月22日,萧红与世长辞,在战火纷飞中,寂寞地离开了人间,享年31岁。1月24日,萧红遗体在跑马地背后日本火葬场火化后,葬于浅水湾。

萧红的作品

诗歌:《可纪念的枫叶》、《静》、《偶然想起》、《栽花》、《春曲》(六首)、《幻觉》、《八月天》等

散文集:《萧红散文》、《商市街》、《桥》、《跋涉》

短篇小说:《哑老人》、《两个青蛙》、《腿上的绷带》、《红的果园》、《两朋友》、《黄河》、《汾河的圆月》等

散文:《弃儿》、《女子装饰的心理》、《镀金的学说》、《感情的碎片》、《天空的点缀》、《小生命和战士》等

鲁迅与萧红

萧红在民国女作家里,长得不漂亮,文采也不见得最好,却在史上留下一笔,这与鲁迅的直接帮助是分不开的。

鲁迅与萧红是师生关系,有人却反对,说鲁迅暗恋萧红。理由是,如果不是暗恋,何以那般推荐萧红的作品,还毫不吝啬地赞美萧红,称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我对鲁迅的理解是,他对萧红仅止于喜欢,但还未至于暗恋。在情感上,鲁迅基本上不追女人,原配太太是包办,他不喜欢,一辈子都对她很冷淡。许广平成为鲁迅的夫人,也很费了些周折。两人都同居了,鲁迅对外界还避嫌着他们的关系,称许广平是他的助手,如果朋友在他家撞见许广平,他就对人说,许广平是来帮他抄稿子的。出去旅游,非要三人房,让友人陪睡。仿佛这样才能表示他们的清白。对于萧红,鲁迅有必要暗恋吗?

但可以说,如果没有鲁迅帮助,就没有萧红的成名。

鲁迅起先也很怠慢萧红。萧红不美,那时也还看不出什么才华,很普通的一个女人,但是性格特别好。在与鲁迅通信不久,她就对鲁迅发出了抗议书,不许鲁迅在信里称呼她为女士。这种近于孩子撒娇的抗议改变了两人之间拘谨的关系。鲁迅在回信里也开起玩笑:“悄女士在提出抗议,但叫我怎么写呢?悄婶子,悄姊姊,悄妹妹,悄侄女——都并不好,所以我想,还是夫人太太,或是女士先生罢。”

在婚后,许广平不但成了鲁迅事业上的助理,也是他生活上不可缺的伴侣。但显然,他们之间缺失了一些情调。许广平对鲁迅好得无可挑剔,但琐碎的生活让许广平不能分身,只是鲁迅的精神需求却不能因此停止。鲁迅不说,但愈是不说,心内愈压抑。除了把心内的火山用文字宣泄之外,在生活里,他也是需要有红颜知己的。萧红的闯入,无疑给鲁迅幽闭的心打开一扇窗户。

萧红年轻单纯,又已婚。这样,鲁迅与其交往没有负担,也不用担心别人说闲话。

萧红仰慕鲁迅,她对鲁迅的感情远远要大于鲁迅对她的感情。萧红是鲁迅家的常客,她能深夜12时还在鲁迅家聊天;能在鲁迅家与许广平一起包饺子。她对鲁迅的私人生活极为稔熟,她写的关于鲁迅先生的回忆文字都洋洋万言。萧红仗着自己比鲁迅小,在他面前,常会流露出小女人的娇纵。鲁迅也是高兴见到萧红的。有时也把她送到大门外,怕她不认得路,就把附近的标志和门牌号指给她。

鲁迅和萧红是啥关系?说鲁迅对萧红没有一点感情,也不大可能。但这是什么样的感情呢?应该是纵容孩子般的感情,不掺杂任何欲望的。保持一定距离,心灵又相互抵达。

萧红萧军

萧红被她的第一个男的骗了后,大着肚子在旅馆,因为没有钱付房钱,所以困苦不堪。萧军也是当时的作家,他们两人相遇后,萧军将她救出了旅馆,正巧那时候旅馆淹水了。后来萧红生了一个女儿,送给别人抚养了。她和萧军就这样生活在了一起,后来因为矛盾和生活上的一些事情,两个人就分手了,在分手后,萧红十分的痛苦,当时的萧红也怀了萧军的孩子,不过萧军不知道。那个孩子后来流产了。

萧红的故事

一半骨灰

1942年1月22日,萧红病殁香港法国医院,遵照她的遗愿:身后要能看到大海。在萧红去世后的第四天,端木先生带着笔、墨和装有萧红骨灰的一只花瓶来到浅水湾的一个山坡上,这里上边是丽都饭店,下边是游泳场,他把骨灰瓶深葬之后,亲笔题写了“萧红之墓”的木牌立于坟前。

端木先生在安葬萧红时,即嗅到了沿途一路上的血腥味。他担心此处墓地不能长久保全,因此特意留下了另一半骨灰放在另一只同样的花瓶里,秘密地埋葬在圣士提反女校土崖的一棵树下。法国医院当时就设在这所教会女校内,萧红正故世在这里。

1957年8月萧红在香港浅水湾的骨灰被迁回广州银河公墓安葬。当时内地反右,端木先生正在接受审查,行动不自由,竟无法亲自去广州迎回萧红的骨灰,只能写了一篇纪念文章以示心迹。这篇题为《纪念萧红,向党致敬!》的文章,发表在1957年8月16日的《广州日报》上,第一次告诉读者,萧红出生于五月初五端午节,被认为不吉利而说成是阴历初八生日。逝世于1942年1月22日上午10点,而不是被人误传的11点。

至于萧红尚有另一半骨灰留在香港的事,端木先生只对好友、广东著名作家秦牧先生讲过,文革后,端木先生几次托香港的朋友到圣士提反女校后山去找寻萧红另一半骨灰埋葬地,但是时间久远,山上树木茂密,根本无法辨认。因身体原因,端木先生委托香港大学教授小思女士等去女校找寻,小思来信,说后山前几年已被校方翻耕修整过,没有什么发现,端木先生非常担心,认为增加了寻找的难度。

1995年3月,苏珊娜·浩女士邮寄来包括香港圣士提反女校上个世纪40年代的地形平面图复制件,希望端木先生能指认出当年埋葬萧红部分骨灰的确切地点。但时间久远,复制件模糊不清,又是平面图,不好辨认,端木先生忧郁地说:“看来我去了也未必能找到了,萧红的那一半要永远地留在香港了。1996年10月5日,端木先生在北京去世,身前留下遗愿,把他的部分骨灰撒到香港圣士提反女校后山、萧红另一半骨灰的埋葬地。1997年5月他的夫人钟耀群女士来到香港,实现了他的愿望。

三个男人

关于萧红的影视剧中,常常有“萧红和三个男人的故事”之类说法。

1937年,端木蕻良到青岛,写了散文《青岛之夜》,问起萧红时,端木未多言,对萧军更是一字不提。1950年,骆宾基到青岛做讲座,称在上世纪30年代的女作家要数萧红最好。

1979年,鲁海首次给萧军写信,后来又寄去一张观象一路1号的照片。随即收到了萧军的回信,信中附诗《题青岛观象一路1号故居》:近蒙鲁海同志赠以青岛观象一路1号,前所故居小楼照片,感成二律以志。其中第二首正文为:“生离死别两浮沉,玉结冰壶一寸心。缘聚缘分原自幻,花开花谢罔怆神。珠残镜破应难卜,雨走云行取次分。尽有伯牙琴韵在,高山流水哪堪闻。”其中隐隐有萧红的影子。1986年夏天,萧军重来青岛,被问及当年与萧红相处时,他提及“那时确实脾气不好,常对萧红发火”,并亲口承认“打过萧红”。

相逢不识

因为特殊的年代,造成了很多人生的错乱。当年舒群被捕后便和妻子倪青华失去联系,到 1980年仍苦思“青华而今安在”,萧军也在寻找倪青华。而实际上,倪青华一直健在,曾任郑州某学校干部,但因为姓名变迁,舒群当年的名字是李书堂,萧军的名字是刘均,倪青华根本想不到两个名满天下的作家,竟是自己的故人。至于孙乐文,黄宗江等人一直认为他在抗战中牺牲,实际上,孙乐文在解放后曾任抚顺市秘书长。而那一时期,萧军也在抚顺,二人在同一城市,竟互不知晓,着实可叹。

萧红故居

萧红故居,坐落在呼兰县城南二道街204号,始建于1908年。萧红故居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萧红故居是中国三十年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出生地,现辟为萧红纪念馆,1986年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为清末传统八旗式住宅,青砖青瓦,土木建造,修复后的萧红故居青砖院墙,院门面东而开,正门门楣上悬“萧红故居”横匾,乃陈雷题写,院内五间正房,东西间陈列萧红祖母用过的部分物品;西两间屋展出萧红生前照片、中外名人留景、题词、信函,迎门堂屋摆放着萧红故居原貌沙盘,院内有一座2米高汉白玉的萧红塑像,后花园西侧有碾房一座。

在迎门堂屋中间摆设着“萧红故居”原始的砂盘模型。西屋两间做了展室,墙上悬挂着萧红生前的照片和中外名人参观萧红故居的留影三十多幅。还悬挂有美国研究萧红的学者葛治文先生、日本前野淑子女士以及著名瑞士女作家赵淑侠女士,加拿大女作家陈若曦女士的题词;有国内著名作家萧军、端木蕻良、舒群、罗烽、白朗、方冰、方未艾,著名书法家廖敬文等人怀念萧红的题词与诗作。在展览的书柜中陈列着萧红的著作、传记小说、“张家的族谱”、研究萧红的论文集;北京“吟红社”搜集著名的艺术家、作家、诗人赠给萧红故乡的名著,瑞士女作家赵淑侠的赠书和老诗人柳亚子寻找萧红墓的拜墓词以及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参赞邱明伦等人的信函。展柜中还有以尤里?苏罗夫采夫为团长的苏联作家代表团赠给萧红故居的纪念章和一些作家的代表作品。 院内有一座2米高汉白玉的萧红塑像,后花园西侧有碾房一座。

“萧红故居”只剩3000平方米,是原面积的五分之二,但它却以古朴典雅的新貌和不断充实的“纪念萧红的展览”赢得了来访者的普遍赞誉。从1986年端午节开放以来,萧红故居已接待了上万名中外游人,仅国际友人就有15个国家的游人来访。这里已成为北国进行文化交流的文明窗口、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广大文学爱好者旅游的文化圣地。 历史评价

林贤治:“萧红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

林贤治:“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继鲁迅之后的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她的《呼兰河传》和《生死场》,为中国大地立传,其深厚的悲剧内容,以及富于天才创造的自由的诗性风格,我以为是唯一的。”

夏志清:“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评论萧红的作品,是“最不可宽恕的疏忽”;夏志清认为“《呼兰河传》的长处在于它的高度的真实感。”并给予《呼兰河传》很高的评价,称她为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张耀杰:“萧红有文学才华但做人不及格”

马勇:“萧红悲剧源于“五四”鼓励下的出走”

王东成:“对萧红人性的不洁和过错要作同情的理解”

茅盾说:“《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别的东西,一写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第四篇:鲁迅与赵树理作品的农民形象比较

文学院 200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2班姓名:李伟学号:200902010036

内容摘要:鲁迅和赵树理都是我国现当代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两位作家,两位作家都善于对农民形象进行塑造,并取得了文学界的高度认可。本文通过对鲁迅作品中的农民形象分析和赵树理作品中的农民形象分析,分析了鲁迅与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特点,并进而对其进行比较,浅谈了鲁迅与赵树理笔下农民形象的异同点。

关键字:批判精神传统观念现实主义农民形象

在现当代文学中描写农民形象的作品很多,其中以鲁迅和赵树理的作品中描写农民形象最为典型。同时,鲁迅和赵树理也是描写农民形象最成功的两位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出了他们共有的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描写出了以土地为依托的农民的命运,对落后农民的旧思想、心理、文化、习俗和麻木的神经进行批判。两位作家都从了农民的精神层面、心理变化的视角观察了农民形象和农村社会。董大中认为赵树理继承和发扬了鲁迅的批判精神和现实主义传统。但赵树理有别于鲁迅的一点,是时代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鲁迅被誉为是中国现代为学史上第一个自觉描写普通农民并取得伟大成就的作家。鲁迅出生于封建地主大家庭,家道衰落后的他,开始对社会进行反思,发现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对农民的毒害,对农民身上的无知、落后、中庸和精神上的麻木进行了有力的批判。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体现出了愚昧、麻木、落后、不觉悟等特点。例如:《阿Q正传》中的阿Q就是鲁迅笔下的一个典型农民形象。作为一个处于封建时代,失去了土地的农民阿Q, 在被王胡子打后,用“精神胜利法”对自己进行自我安慰,体现出了落后的农民意识和愚昧思想。小说《故乡》中的闰土,从一个儿时活泼的孩子变成了一位沉默不语的大人,《祝福》中的祥林嫂,为了赎罪,去庙里捐门槛儿,《风波》中的九斤老太等,这些人物都是鲁迅笔下具有代表性的落后农民形象。

鲁迅认为“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2][1]鲁迅通过其笔下的农民形象,批判了农民的劣根性,揭露了农民的精神创伤,唤醒了沉睡中的农民大众。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和批判。

虽然赵树理延续了鲁迅的批判精神,但赵树理与鲁迅作品中的农民形象有所不同,具有着独特的赵树理特点。由于政治时代和出身的不同,赵树理作为解放区作家,主要表现农民的新形象,将农民的新一代形象塑造在小说中,着力去描述新生的农民干部形象。与鲁迅笔下农民形象有所不同之处是赵树理笔下打造出了一批积极进取的农民形象。在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的主人公小二黑和小芹,积极争取婚姻自主。通过新型农民小二黑和小芹与落后农民典型二诸葛、三仙姑等封建势力进行之间的对立,体现出了农村新生一代与旧的传统观念进行搏击的勇敢,昭示着新的思想的出现。

赵树理出身与农村,了解农村风俗,对农村有着自己的感情。在他的笔下的农民形象, 1

是他以农民的直觉进行创作的。他的《李有才板话》、《三里湾》、《登记》、《锻炼锻炼》等描写农民形象的乡土文学作品,都是借助新型农民形象来抨击旧事物和封建文化思想,对农村旧的风俗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无论是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还是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都是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农民形象。鲁迅与赵树理都有着对封建文化、封建社会和落后的风俗习惯的批判,但二者笔下的农民形象各有特点,都带有各自的时代性。鲁迅与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将成为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两座典型的“农民形象”丰碑。

注释:

【1】 见董大中在1982年第3期的《山西文学》发表的《赵树理与鲁迅》

【2】 牡丹江教育学院校报2005年第六期林铭 《解读农民意识——鲁迅、

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型相比较》

参考文献:

①《鲁迅作品十五讲》钱理群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

②《赵树理研究资料》黄修己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1月

③《中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乡土小说研究》张志平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09月第一版

④《小二黑结婚》赵树理著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

⑤《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严家炎、孙玉石、温儒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07月

第五篇:张爱玲作品

张爱玲生平 张爱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20 年 9 月 30 日出生於上 海,原名张煐 1922 年迁居天津。 1928 年由天津搬回上海,读 《红楼梦》和《三国演义》 张爱玲作品典藏版 1930 年改名张爱玲 1939 年考进香港大学 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投入文 学创作。两年後,发表《倾 城之恋》和《金锁记》等作 品,并结识周瘦鹃、柯灵、 苏青和胡兰成 《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 1944 与胡兰成结婚 1945 年自编《倾城之恋》在 上海公演;同年,抗战胜利 1947 年与胡兰成离婚 1952 年移居香港 1955 年离港赴美,并拜访胡 适 1956 年结识剧作家赖雅,同 《 留 情》 《情场如

下。写小 说应当是个故事,让故事自身去说明,比拟定了主题去编故事要好些。许多留到现在的伟大的作 品,原来的主题往往不再被读者注意,因为事过境迁之后,原来的主题早已不使我们感觉兴趣, 倒是随时从故事本身发现了新的启示,使那作品成为永生的。

——张爱玲《自己的文章》

我在爱玲这里,是重新看见了我自己与天地万物,现代中国与西洋可以只是一个海晏河清。 《西游记》里唐僧取经,到得雷音了,渡河上船时梢公把他一推,险些儿掉下水去,定性看时, 上游头淌下一个尸身来,他吃惊道,如何佛地亦有死人,行者答师父,那是你的业身,恭喜解脱 了。我在爱玲这里亦有看见自己的尸身的惊。我若没有她,后来亦写不成《山河岁月》。我们两 人在房里,好像“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我与她是同住同修,同缘同相,同见同知。爱玲 极艳。她却又壮阔,寻常都有石破天惊。她完全是理性的,理性到得如同数学,它就只是这样的, 不着理论逻辑,她的横绝四海,便像数学的理直,而她的艳亦像数学的无限。我却不准确的地方 是夸张,准确的地方又贫薄不足,所以每要从她校正。前人说夫妇如调琴瑟,我是从爱玲才得调 弦正柱。

———胡兰成《今生今世·民国女子》

我觉得“张爱玲”是一口井——不但是井,且是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四方君子尽情来淘的古井。 大方得很,又放心得很。古井无波,越淘越有。于她又有什么损失?

“张爱玲”除了是古井,还是紫禁城里头的出租龙袍戏服,花数元人民币租来拍个照,有些 好看,有些不好看。她还是狐假虎威中的虎,藕断丝连中的藕,炼石补天中的石,群蚁附膻中的 膻,闻鸡起舞中的鸡……

文坛寂寞得恐怖,只出一位这样的女子。

————李碧华

文学史上的异数:旷世才女张爱玲

上一篇:支部党员发展工作计划下一篇:中班春季教师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