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小说中女性意识研究综述

2022-09-10

1引言

对于以“萧红”为主体的研究近些年来呈愈演愈烈的势头, 包括报纸、杂志、网络和电影, 一度出现了“萧红热”。 这位自传型、抒情型的女作家, 一直沿着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进, 创造了许多具有反抗意识的女性形象。 她用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美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说, 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花园, 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有风格的杰出的女作家。

2萧红小说研究现状

对于萧红文学价值研究也有很多的角度, 比如心理学透视角度, 创作源流角度, 儿童视角, 女性视角, 悲剧视角, 乡土小说研究等一系列视角。 从女性意识定义来看, 首先女性意识, 就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 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 对于男权社会, 以及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颠覆;同时, 又表现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 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验。 女性意识相对于男性意识而言, 在文学作品中主要是女性作家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对社会人生、女性生活以及女性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与把握, 是女性作家自我意识的流露和表现。

自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 萧红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是确立期 (1935-1942) , 鲁迅和胡风对《生死场》的经典性评价, 开创了萧红研究的先河。 二是回忆期 (1942-文革结束前后) , 此时多为悼念性文章, 表达了友人、朋友对萧红本人及其作品的感性印象, 较有影响的是茅盾为《呼兰河传 》作的序, 骆宾基的《萧红小传》, 丁玲的《风雨中忆萧红》。 三是发展期 (新时期至今) , 新时期以来, 萧红研究一度形成热潮并呈愈演愈热的趋势。

从中国知网的显示数据来看, 从1961 年开始有了关于萧红研究的文章, 并且逐年增加, 2014 年达到创作顶峰。 1994 至2014 年近20 年间关于萧红研究的文献近9000 篇。 期间还有一些萧红传记, 后人对萧红的回忆录等一系列书籍出版。

3小说女性意识视角研究类型

通过文献的查阅和参考从女性意识视角来研究的文章有多个类型, 归纳起来有如下三个方面:

3.1 人物比较研究

这类研究主要是选择现现当代文学中以创作女性人物形象为主的女作家与萧红的小说进行比较。 其中把两位女作家进行比较, 再者作家作品中的女性人物进行对比分析。 例如:《张爱玲与萧红女性悲剧意识的比较》 (钱芳山东大学2008/05) , 讲的是萧红和张爱玲作为20 世纪初期的两位女性作家, 分别从童年经历, 作品以及个人感情经历进行异同对比, 从而书写出不同的女性悲剧形象。 如黄晓娟在她的博士论文 《雪中芭蕉———萧红创作论》中把萧红与中国现代女作家丁玲、张爱玲进行比较分析, 总结出萧红个人与作品的独特魅力。 此外, 还有一批研究者将萧红与乡土文学作家叶紫、“乡土文学派”的王鲁彦、许钦文、许杰、王任叔、台静农、沈从文等作了比较, 指出萧红作品作为乡土文学作品的独到之处。 也有不少研究者从萧红的创作与中外文化的联系中来研究, 认为萧红是一个善于学习和创新的作家, 她在借鉴别人的东西的同时, 结合自己经历进行处理, 再造属于自己的文学作品。 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和某些历史原因, 使得萧红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俄苏文化的影响和熏陶, 并且她善于将外国文学与自身创作相结合, 其创作手法与屠格涅夫、契诃夫、罗曼·罗兰等有许多相通和相似之处。 所以她的散文小说借鉴了外国作家写作手法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另外, 不少研究者也关注到萧红和鲁迅的亦师亦友关系, 鲁迅对萧红创作生涯也有很大影响。 李长虹作的《鲁迅精神对萧红小说创作影响》 (《时代文学》2009 年第4 期) 写到“鲁迅对萧红的影响是深远的, 特别是对她的创作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她在创作上一方面继续着以前的追求, 大量描写阶级压迫和民族解放战争中的民众, 但更多的注意力却集中在对国民精神的关注。 对国民性的重视是她和鲁迅先生心灵相通的地方。 ”品读萧红的散文《回忆鲁迅先生》原文也不难看出最真实的, 鲁迅和萧红之间的诚挚师生情, 包括生活中的互助, 文学中的惺惺相惜。我们研究萧红的作品, 尤其是她的后期创作, 也可体会到与鲁迅作品的相仿之处, “精神上的继承, 一针见血的揭露封建社会下, 国民的愚昧及劣根性”。

3.2 单纯通过作品对女性意识研究

如期刊网上的《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意识》 (杜琦慧《文学界》2010/10) 、《聆听<呼兰河传>———萧红叙述话语中的女性意识》 (林晓光《哈尔滨学院学院》2009/01) 。 这些都是通过作品的描写叙述和细节来探讨作品中女性人物的悲剧性。 许会会在《浅析<呼兰河传>的女性悲剧 》一文中讲道 《呼兰河传 》中小团圆媳妇这个洋溢着青春的少女在婆婆以及愚昧人们的折磨下痛苦死去。 王大姑娘由于自由恋爱结婚受到愚昧乡民诅咒, 最后因难产死去。 借由这两个典型女性人物分析造成女性悲剧原因及女性悲剧书写的价值, 描绘她们的悲剧命运和生命意识的麻木, 同时蕴含着对女性的深切关爱, 对女性命运的深刻反思与男权世界的批判。 又如周丽萍的《女性视野下的经验叙事———读萧红<小城三月>》讲到, 萧红在 《小城三月 》中流露出复合的情绪, 塑造了翠姨这个寄托着作者深情的女儿形象。 这也表现出作者在感伤中求其美, 在抒情中求其真的创作特色。 她的感伤是独特经验的流露, 外表柔弱, 内在有力, 思想上表现出独特的探索精神, 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 作品对封建陋习给予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也对女性群体命运的悲惨和精神的愚昧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体现了萧红的感性思维和思想的深度。

3.3 通过萧红个人经历对女性意识的研究

这其中需要的资料主要是三部分:萧红小说文集、萧红传记和后人回忆录等。 小说文集有《萧红小说名篇》《小城三月》等, 收纳了萧红一生创作的小说及散文。 关于萧红传记, 有葛浩文的《萧红评传 》和丁言昭 《萧红传 》等书籍, 主要讲述萧红的传奇人生并且融入了作者的人生感悟, 书中所讲的萧红童年以及整个的人生经历对于解读萧红小说中的女性抗争意识很有启发。 还有一些是表达对萧红的怀念的, 例如季红真的《萧萧落红》 (人民文学出版社) 。茅盾在《呼兰河传》的序言中也写道萧红生活与创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冲突。 像生活的苦酒却使萧红颇悒悒不能振作, 使她倍感寂寞。 所以她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寂寞压抑之感。 像后期的《小城三月》, 无不充满萧红个人对情感的绝望。

4对研究现状的评价

从中国知网研究来看, 对于萧红研究日臻成熟, 研究角度呈多样性。 但也发现在萧红思想研究中存在以下问题: (1) 重视早期作品, 轻视晚期作品。 也就是说对萧红创作的前几年关注得多, 而对后几年的研究不够, 如对《生死场》关注多于 《呼兰河传》; (2) 对萧红生平研究中, 热衷于对萧红爱情纠葛的事实描述, 轻视对其思想的深入研究; (3) 对萧红创作成就的研究, 重视抗日主题的开掘, 轻视对其作品其它层面的研究, 而且对其主题的研究单一化, 忽视对其主题多元性的开掘; (4) 对萧红文体的研究, 重视小说, 轻视散文。

5对萧红小说女性意识研究趋势的展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 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 对女性的关注也日趋加强, 我们希望对萧红作品的研究日益完善, 学会运用新视角, 新方法去研究, 避免上述提出的问题出现。 通过研究萧红的作品, 希望为大家展示抗战时期, 封建社会中最平凡普通民众的生活, 从而对旧中国的扭曲人性和损害人格的封建社会进行否定, 唤起民族意识的觉醒。萧红小说通过创作的一个个鲜活的悲惨的女性形象, 告诉我们建设一个人人平等, 没有歧视压迫新社会的必要性。而女性本身需要不断提高个人素质, 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积极开创属于自己的那份广阔天空。

摘要:萧红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 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 曾被鲁迅誉为才华胜过丁玲和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她的一生及作品也非常有研究价值。本文从萧红小说女性意识角度研究的现状、发展分期、类型、评价等方面去探讨萧红小说的发展, 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弊端及今后改进发展方向。期望今后能更加客观理解萧红以及其独特风格的作品。

关键词:萧红,女性意识,比较,问题

参考文献

[1] 鲁迅.鲁迅全集 (第六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

[2] 萧红.小城三月[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2.

[3] 黄晓娟.雪中芭蕉——萧红创作论[M].华东师范大学, 2001.9.

[4] 萧红.萧红小说名篇[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9.

[5] 丁言昭.萧红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3.

[6] 李宗超.论萧红作品女性意识中的孤独情怀和抗争精神[J].菏泽学院学报, 2013.

[7] 李长虹的.鲁迅精神对萧红小说创作影响[J].时代文学, 2009.4.

[8] 张秀琴.论萧红对鲁迅传统的继承[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1.6.

上一篇:化工设备管理的重要性及其策略方法分析下一篇:浅谈财产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