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舒和张小娴作品的比较

2024-05-14

亦舒和张小娴作品的比较(精选10篇)

篇1:亦舒和张小娴作品的比较

从主题学的角度比较亦舒和张小娴的作品

一、作品的标题意境不同

亦舒与张小娴的作品名称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很唯美,像是一幅画,很有意境,不像内地的一些作家的作品名称,像《桃花灿烂》、《活着》之类的,没有那么地平凡。

亦舒的标题听起来都很含蓄美,而且还有概括性,像是在叙述主角的人生轨迹,如《开到荼蘼》、《蔷薇泡沫》、《人淡如菊》等,又或者是以发生在主角身上的故事命名,如《玫瑰的故事》、《我的前半生》等。亦舒的作品,让读者一看到标题就有很清新的感觉,小资而精致,有超脱世俗的风味。

而张小娴的标题就比较新奇,充满奇幻的.色彩。很多都是以一种物象为线索,赋予一些新奇事物独有的象征意义,让读者能很快记住,并且有好奇心去阅读,如《面包树上的女人》、《雪地里的蜗牛奄列》等,将几个看似毫无关联的意象放在毫无干系的场景中,让人很难想象会发生什么故事,正是这种奇特的“混搭”效果,使得作品显得奇异新鲜,但却也贴合作品的内容。

二、作品题材的侧重点略有区别

同样都是写爱情,写生活,但是,看着亦舒的小说会比较悲观一点,她的爱情题材,很多都与女主角的阶级相关,描述的是女人们通过某些途径而努力让自己过好,可能不被理解,不被认可,整个过程都是辛酸的。亦舒对待爱情的态度是矛盾的,她的作品中既有狂热追求爱情的痴情人,也有对爱情很现实的典型。虽然亦舒在感情上很倾向于纯美的爱情,并希望那种爱情可以远离尘嚣,但她却也清醒地知道,那一切不过是自欺欺人,总是要回到现实的。她的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往往爱的是一些人,而与之结婚生活在一起的又是另一些人。”爱情,在她笔下是可以理想化的,但是,那仅仅只存在与想象中,每个人最后都要回到现实,接受物质社会的考验,接受生活的磨砺。《我的前半生》中的子君就是一个牺牲在物质社会的最好证明,在现实生活中,爱情往往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男人、女人与金钱之间的关系是那样赤裸裸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而在张小娴的笔下,女主角都是充满生机的,在追求爱情时,总是够疯狂、够投入。她故事中的女主角似乎不需要任何物质保障,只要还拥有爱情,她就不在乎是否沉沦,是否卑微,是否委屈。本是爱情中的普通场景,但在她的笔下,硬是会有一番变化,让他们成为绚丽的,但又那么容易消失的,让人们只能抓住一点点尾巴,穷追不舍,短暂美丽的东西总是那么轻易就让人沉沦,但却依然有甘愿为之沉沦的人前仆后继。《雪地里的蜗牛奄列》就是这么一个故事,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但另一个人错过了,当十几年后恍然大悟时,又是那样戏剧性的永别了,在等与被等中,两个相爱的人耗尽了一生,最终也没能有完美结局,但是,那种单纯的一对一的爱情,却是让两个人值得用一生去回味。

亦舒的故事让我们明白生活的真谛和对生活的警惕,但是张小娴的故事,却告诉我们对爱情该有的态度,或许是对爱的坦诚,对爱的坚持,亦或许是及时行乐。

三、作品中的意象不同

亦舒的作品更注重情节的描写,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总能在平淡中勾勒出传奇的色彩。如《开到荼蘼》、《烈火》中人物之间扑朔迷离的关系以及凶杀案式的结局,都给读者呈现了一场如同视觉的盛宴。她描述的结局通常是没有结局的结局,或是最后主角看透爱情,放手寻求一个人的快乐。一切的展开都是顺其自然,所用意象的描写都是中规中矩的,没有赋予特殊的含义。

而张小娴却是颠覆人们的思维,大玩跳跃性的意象。如《三月里的幸福饼》,周蜻蜓有一个镶着昆虫标本的钟,叫浮尘子钟,因为那个昆虫叫浮尘子,而时光荏苒,就像浮沉,来去匆匆;当然还有一个意象就是“幸福饼”,想用幸福饼来占卜自己的爱情,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不幸。

四、作者创作思想和创作个性的比较

亦舒和张小娴都是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去写生活写爱情,因此,通过她们笔下的女主角,可以看出她们想通过创作想表达的思想和想要体现的个性。

亦舒的笔下的女性都是坚忍不拔、敢爱敢恨的精明女人,没有男人,她们一样可以活得风声水起,因为她们懂得生活是要自己去经历的,谁陪在身边那只是一个参数,没有可那个参数值,生活一样要过。所以她笔下的女性都是有知性美的理性女人,她们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相比较之下,张小娴写出的女性是对爱情的依赖:“爱情,是一件令人沉沦的事,所谓理智和决心,不过是可笑的自我安慰的话。”她小说中女性都会为爱冲动,为爱痴狂,哪怕再理性,但她仍然是个女人,仍然需要爱情滋养,聪明的女人为爱愚钝,乐观的女人为爱沉闷,坚强的女人为爱脆弱……

张小娴的作品无形地织成一张网,柔软容易沉陷,但却也是心灵的栖息地,让人们对爱情拥有希望,对纯美的感情不愿舍弃和充满期待。张小娴说:“爱着一个人的时候,连折磨也是一种幸福。”她所说的那一种女人善于爱,敢于爱,也因此,受伤至深。但不管怎样,那是一种对爱情单纯的心态,没有杂质的。

篇2:亦舒和张小娴作品的比较

亦舒作品_亦舒散文集

亦舒:幸运亦舒:小生命亦舒:童年亦舒:失去朋友亦舒:奇书亦舒:坏脾气亦舒:孤傲亦舒:比较喜欢多雨的地方亦舒:《自得之场》亦舒:有理之至亦舒:爱情故事亦舒:急就章亦舒:女朋友亦舒:身外物亦舒:假如丈夫有外遇亦舒:亦舒散文六篇亦舒:烦不烦亦舒:后窗亦舒:会做人亦舒:节约亦舒:讲英文亦舒:空无一物亦舒:空心老倌亦舒:女朋友亦舒:生活的情趣亦舒:外婆亦舒:糖亦舒:相见欢亦舒:拖地亦舒:选择亦舒:星期日亦舒:与人为友亦舒:黑洞论亦舒:路线亦舒:可以走亦舒:佩服亦舒:一骡永逸亦舒:责人亦舒:品味亦舒:师奶亦舒:聪敏亦舒:宗旨亦舒:偏激亦舒:天经地义亦舒:黎明亦舒:乐趣亦舒:惆怅亦舒:泰山亦舒:认人亦舒:爱才亦舒:体贴亦舒:不容易亦舒:普通人亦舒:才华亦舒:招数亦舒:摆明亦舒:无功亦舒:衣锦还乡亦舒:罪与罚亦舒:好为人师亦舒:看相亦舒:各流亦舒:花钱亦舒:听教亦舒:买卖亦舒:伴侣亦舒:纪律亦舒:住宅亦舒:隔壁的草亦舒:感情亦舒:香蕉糕亦舒:判断错误亦舒:长指甲亦舒:乘数表亦舒:矫情亦舒:人生几何亦舒:法语女郎亦舒:外遇亦舒:婚变亦舒:一夜亦舒:如果你是安琪亦舒:到处睡的男人亦舒:不幸亦舒:一样一句亦舒:家庭生活亦舒:自爱亦舒:等亦舒:笨人亦舒:适度自卑亦舒经典语录亦舒经典爱情语录亦舒语录亦舒经典语句亦舒作品经典语录亦舒名言名句亦舒谈人生12个问题,精辟

篇3:亦舒和张小娴作品的比较

夏尔丹的静物画和徐渭的写意花鸟画

徐渭,明代画家。字文长,号天池生。徐渭在诗文书画上都有很高的造诣,著有《徐文长全集》。当明代画院衰落之时,复古模仿盛行,徐渭敢于革新和创造,充分发挥中国水墨画的笔墨技巧,把笔墨的表现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并把花鸟画推上了抒写内心情感的高境界。他的代表作有《牡丹蕉石图》、《墨葡萄》、《石榴图》等。《葡萄图》是用水墨作画,笔墨淋漓畅快,不追求形似,而着重体现“神韵”。这使他的笔墨表现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因此他的写意画法开创了古代绘画史上一种非常重要的画风,对后世的郑板桥、齐白石等画家的影响非常之大。《墨葡萄》能代表徐渭创新的大写意之风。此画气势不凡,构图非常奇特。这幅画中,徐渭充分发挥了水墨画在笔墨上的技巧,干湿浓淡恰到好处。表现出来的葡萄晶莹欲滴,很真实,同时也给人一种动人的气势。

夏尔丹,法国画家。当时法国洛可可画派盛行,夏尔丹却是以家庭为题材的风俗画家。由于他出生在第三等级,又受荷兰小画派的影响,他主要表现第三等级的人们的日常生活。他的作品风格朴实,平和亲切,但思想和内容上很深刻,他擅长把物体的形象和环境联系在一起,通过笔下的静物来反映市民阶层的生活趣味和审美理想,体现了市民友好和善、勤劳简朴的美好品质。他的静物画代表作有《带烟斗的静物》、《烟斗与饮具》、《玻璃杯与罐子》等等。《烟斗与茶具》是夏尔丹很成功的静物画。这种粗糙简单的用具在夏尔丹的精心安排下,也变得意义非凡,有了一种气度,使得这些器具的形象很有魅力。其他的静物画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夏尔丹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情趣。

中西的相通点

古代的老子思想和西方的希腊文化,都有相通的地方,本文从夏尔丹和徐渭的绘画中的物体的轮廓线和情感的表达来体会中西绘画和文化的相通点。

在夏尔丹的静物绘画中,物体的轮廓不管有没有勾线,都是没有痕迹的。那些轮廓线都用很轻微的色彩来代替了,而且不显生硬。再看徐渭的花鸟画,不管是葡萄还是瓜果,也没有轮廓线,水果和叶子是区别不出来的。夏尔丹和徐渭的这种轮廓线的表达,不仅没有把物体分开,而且加强了物体的联系,使画面成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就升华了,使欣赏者感受到绘画者所赋予的生命,给人一种恬静、温存却不张扬的气息。这两位画家的作品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绘画者的个人情感,一个安静,一个狂放。即使我们与其相隔几百年,也能从他们的绘画中感受到他们作画时的思想和情感。从文章的前一部分对两位画家的叙述可以看出,这两位画家在绘画上有很大的不同。

构图上的差异

与其他绘画的题材相比,静物画有着独特的本质,因为静物画的物体都是按照画家最满意的顺序和选取来完成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已经考虑了构图。夏尔丹的静物,大多是事先设计好的实物的摆放,反复做调整,根据实物来构建画面的构图,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再次在画面上修改。因此是根据实体来创作。而徐渭的花鸟,多半是发挥的,中国的历代画家,大多是先观察物象熟记于脑中之后,画时再与实际相结合创作出来的。夏尔丹的构图给人一种内在体积平衡的美妙的节奏,这些重要的因素使他的绘画作品成为艺术。而徐渭的绘画,构图是由两个方面来体现的,不仅有花鸟,还常伴有诗,也就是“书画同源”。所以,西方的静物画比较注重画面结构的完整性以及物体空间的主次关系,而中国画强调主体,善于运用虚实等手法来处理画面的关系。

色彩上再现的不同

狄德罗曾说夏尔丹“是画坛的第一流色彩家之一”。夏尔丹在挑选对象时,把各种不同的物体的色调关系也考虑进去了,在注意体积构图的同时,夏尔丹也很注意色彩的构图。他在创作的过程中,能仔细观察物体颜色的微妙变化和各种反射的色彩。而中国的花鸟画一直是以单色墨为主的,徐渭运用单色来作画,但是中国的墨也分五色,不同的运用会出现不同的效果,徐渭用单墨创作出很丰富的色彩变化。因此,这两位画家运用不同的色彩表现了他们的思想和画作。

中西绘画笔法的不同

中国的绘画讲究笔法,徐渭的花鸟画在笔墨方面的技巧也不同于前人,更不同于西方画家。他的花卉作品运笔纵横,似草书飞动,畅快中有沉着,沉着中有畅快。用墨善泼墨、破墨,墨色变化多端,淋漓酣畅。通过画笔和墨水直接表达情感的方式,只能在画家从被描绘物体的形象观念中解放出来后才能完成。在画面上,物体和书法诗句一气呵成,整体的气势很强。他的墨水洋溢着激情,充满着力道,然后随意地泼洒于纸上。和夏尔丹作画严谨的用笔相反。夏尔丹在画静物时,用针脚似的细小笔触着色,几乎是看不到笔触的,就如同西方的古典绘画,主要表现的是形体和素描。看不见笔法,但却可以从他的画面看出,他的用笔就是为绘画服务的,主要突出了画面的和谐性。

结语

篇4:亦舒和张小娴作品的比较

而文学作品翻译是对各个国家的作家所写的文学作品进行翻译,除了要传达作品本身的“思维”外,还着重强调了“风格特色”。文学翻译要求译者具有作家的文学修养和表现力,以便在深刻理解原作、把握原作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把原作的内容和艺术魅力在译作中传达出来。本文将两种不同的翻译文本进行比较研究。

商业广告文本和文学作品文本

商业广告文本

广告的定义:著名的美国市场营销协会给广告下的定义是:广告是由特定的广告主通常以付费的方式通过各种传播媒体对产品、劳务或观念等信息的非人员介绍及推广。

广告具有以下五个显著特征:①针对特定的一群人;②除了少数公益广告,广告通常是由某些广告主付费给特定的媒体以获取时间及空间来传达信息的;③大多数广告旨在说服顾客购买商品或服务,亦或让公众了解某组织的价值理念;④广告起着通知、说服、提醒、影响、改变观念甚至改变情感态度的作用;⑤广告通过各种媒介进行传播。

广告的分类:广告有以下两种主要的分类:1)按媒介可分为报纸广告、杂志广告、电视广告、广播广告、邮件广告、户外广告以及传真广告等。2)按目的可分为以盈利性广告和非盈利性广告。前者又叫商业广告,包括产品广告、服务广告及理念广告等。

广告的功能和目的:徐百益在《简明汉语广告词典》中把广告功能归纳为:①报道功能。②需要唤起功能。③说服功能。④促使行动功能。⑤扶植信用功能。

广告文本的目的在于吸引顾客注意力并成功推销产品及服务。一个成功的商业广告必须能够吸引注意力,引人入胜,能够激发目标群体的购买欲,给其留下深刻印象并促使其前去购买。

广告文本的主要特征

1.广告文本的词汇学特征

为招揽更多顾客,提升销量及削减开销,广告通常以最少的版面,最精炼的语言,传递出最多的信息。因此,广告文本多采用单音节词或简短的词语,如go,make,take,buy,taste等。广告文本也常使用新造词语,以显得更别致。例如,What could be delisher than Fisher?(还有什么比钓鱼更有味?)撰稿人巧妙地将delicious改造为delisher,与最后的fisher押韵,吸引观众眼球。这样使得广告给人深刻印象,更具说服力。

2.广告文本的语法特征

1)多使用简单句来代替复合句。例如,Coco- Cola is it.(这就是可口可乐。)用简短有力的语言,加深人们的记忆,以突出品牌名称,富有号召力。

2)多使用省略句。例如,Safe,Easy,Quick &with Fun.(安全、简单、快速、有趣。)某家用食品加工器广告,省略了主语和系动词,以突出其功能特点。

3.广告文本的修辞

广告英语的修辞是基于词、句功能上的一种表达技巧,修辞手段的使用往往决定着广告的创意与效果。广告英语的修辞特点主要有如下几种。

1)拟人。把物写成人,使之有生命力,个性和情感。例如,The world smiles with Reader's Digest.(《读者文摘》给世人带来欢乐。)世界因《读者文摘》而欢笑,可见该杂志给人们带来欢快。

2)比喻。能使广告语言生动形象,增强读者的形象思维。例如,The born leader.(天生的领导者。)此句暗示产品生来居领导地位,当然是优秀产品。

3)对偶。能突出所强调的内容,增强语言气势和音韵的优美。例如,A contemporary classic.A timeless timepiece.(当代经典产品,永久计时装置。)结构对称,且巧妙运用了修饰词与被修饰词的意义成分中的矛盾,令人回味无穷。

4)排比。排比句能层层递进,加强语势。例如,

Designed with a computer.Silenced by a laser.Built by a robot(电脑设计,激光消音,机器人制造。)整齐的书面形式,有规则的节奏,看来醒目,听来悦耳。

文学文本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有以下特性:忠实,想象,优美。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作者的个人经历通过文学作品影响读者。文学文本的翻译必须和原著一样充满感情。否则不能收到同样的读者感情反馈。译者想要翻译出一本好的文学作品,必须具备优秀的文学素养。

1.文学文本的语言学特征

首先,文学文本的句法复杂多变。一部文学作品可以是诗歌,散文,小说,也可以是话剧。不同的作者有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技巧。文学文本的句法特征随着文学文本分类及作者而变化。

其次,文学文本的词汇涵盖各个不同的层次:白话语言,常用语言,正式语言,文学语言。在小说、话剧等文学文本中,不同的人物扮演不同行业的人物,说着不同类型的语言。

最后,文学文本多修辞。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本生动形象,更具表现力。在文学作品翻译中,要尽量使用原文的修辞手法。要灵活善变,切忌生搬硬套。

2.文学文本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

每一个民族都各有特色,这一点在文学作品中也很突出。例如,中国人偏向含蓄,不喜直接表达看法。因此中国文学作品多采用寓意的方法。在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时,语言风格也应有所保留。

古时的文学作品与当代文学作品在读音、拼写、词汇及风格上迥异。例如,莎士比亚和海明威写作完全不同,他们代表了各自不同的时代。

3.文学作品的目的和功能

文学作品问世的动机多种多样。相较非文学作品的问世,一位文学作家的动机通常并不是描述现实世界,而是通过描述一个假想的世界来引导人们认清现实世界。这也解释了文学作品通常被等同于小说的原因。

篇5:亦舒作品经典语录

2、有什么事是无需牺牲的?吃只鸡蛋还可能导致胆固醇过高。——《我们不是天使》

3、麻烦来找你,你才去应付它,如不,任它沉睡。——《花解语》

4、何必向不值得的人证明什么,生活得更好,乃是为你自己。——《忽而今夏》

5、读书的唯一用途是增加气质,世上确有气质这回事。——《我们不是天使》

6、也许一个人在真正无可奈何的时候,除了微笑,也只好微笑了。——《家明与玫瑰》

7、许多人并不相爱,却可以相处一辈子,爱是非常容易令人厌倦的。——《妈妈》

8、蛋糕非常香,咖啡十分甜,这里又没有地震,活着真好。——《承欢记》

9、凡是人尽可夫的女人,都挂着一个淑女的招牌。——《如今都是错》

10、人生短短数十载,最要紧是满足自己,不是讨好他人。——《美丽新世界》

11、我们都渴望被照顾被爱,在这个关键上人人都脆弱。——《她比烟花寂寞》

12、有得有失,才是人生,切忌忿忿不平。——《天上所有的星》

13、有能力的人影响别人,没能力的一群受人影响。——《喜宝》

14、失去的东西,其实从来未曾真正地属于你,也不必惋惜。——《玫瑰的故事》

15、爱一个人决不潇洒,为自己留了后步的,也就不是爱。——《星之碎片》

16、能够说出的委屈,便不算委屈;能够抢走的爱人,便不算爱人。——《开到荼蘼》

17、幸运者做猪不幸者做人,我是个幸运的不幸者,起码我睡的象猪。——《天若有情》

18、做一个女人要做得像一副画,不要做一件衣裳,被男人试完了又试,却没人买,试残了旧了,五折抛售还有困难。——《喜宝》

19、无论怎么样,一个人借故堕落总是不值得原谅的,越是没有人爱,越要爱自己。——《星之碎片》

20、现今还有谁会照顾谁一辈子,那是多沉重的一个包袱。所以非自立不可。——《不易居》

21、穷是一种心态,你若一辈子坚持自己是穷人,拥有大量金钱也救不了你。——《邻室的音乐》

22、你要改是因为你自己愿意改,不要为任何人,怕只怕那人会令你失望,你又得打回原形。——《不易居》

23、社会只爱健康的聪明的,肯拼命的人,谁耐心跟谁婆婆妈妈,生活中一切都变成公事,互相利用,至于世态炎凉,人情淡薄,统统是正常的。——《小学同学》

24、人际关系这一门科学永远没有学成毕业的一日,每天都似投身于砂石中,缓缓磨动,皮破血流之余所积得的宝贵经验便是一般人口中的圆滑。——《我的前半生》

25、人为感情烦恼永远是不值得原谅的,感情是奢侈品,有些人一辈子也没有恋爱过。恋爱与瓶花一样,不能保持永久生命。——《城市故事》

26、如花美眷,也敌不过似水流年。什么时候进场不重要的,拿不拿到好牌,亦无关重要,最要紧的,离场要潇洒,不要希祈能够带走什么。——《风信子》

27、我提着一个袋子,边走边拾。一路上拾起无数我不想要的东西。当我遇到我真正想要的东西之时,袋子已经装满了。——《印度墨》

28、骗一个人,要费好大的劲,不在乎她又如何肯骗她,所以将来有人苦苦蒙骗你,千万不要拆穿他。——《忽尔今夏》

29、我也想清楚了,婚姻根本就是那么一回事,再恋爱得轰动,三五年之后,也就烟消云散,下班后大家扭开电视一齐看长篇连续剧,人生是这样的。——《独身女人》

30、“如果花开了,就欢喜;如果花谢了,就放弃。陪你在路上满心欢喜,是因为风景,不是因为你。”——《蔷薇泡沫》

31、我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爱,那么就很多很多的钱,如果两件都没有,有健康也是好的。——《喜宝》

32、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岂是一项艺术,简直是修万里长城,艰苦的工程。——《玫瑰的故事》

33、什么山盟海誓,什么天长地久,如果得不到鼓励,谁又会免费爱谁一辈子。——《曾经深爱过》

34、生命只要好,不需长。做人至要紧姿势好看,如果恶形恶状地追求一件事,那麽,赢了也等於输了。——《玫瑰的故事》

35、如此情深,却难以启齿。原来你若真爱一个人,内心酸涩,反而会说不出话来,甜言蜜语,多数说给不相干的人听。——《她的二三事》

36、已去之事不可留,已逝之情不可恋,能留能恋,就没有今天。——《花常好月常圆人长久》

37、朋友有什么义务替他保守秘密?他不想人知,就不要说,你不让他说,他才会心痒而死,所以做朋友的借出耳朵已经仁至义尽,其他的,管他呢!——《琴批》

38、我为聪明误一生。一般人都爱拿失婚妇人做题目,总是没想到离婚也是两个人的事,每一个离婚女人背后,必定有一个离婚的男人。——《假梦真泪》

39、一个人要超越他的环境及出身,进步是不够的,非要进化不可,那样大业,岂能人人做到。——《风满楼》

40、一代不如一代,一代比一代辛苦,这一代最辛苦的是已经认为辛苦是理所当然的一件事。——《假梦真泪》

41、什么叫浪费?什么叫值得?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只要当事人觉得满意,谁管得了?——《直至海枯石烂》

42、真正有气质的淑女,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人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服,买过什么珠宝,因为她没有自卑感。——《圆舞》

43、我会老去但不会变丑。那一年,同其他所有一年一样,有欢笑,有悲哀,过得实在不容易,每一天都值得纪念,因每一天都付出过功劳力心思。——《蔷薇泡沫》

44、如果有人用钞票扔你,跪下来,一张张拾起,不要紧,与你温饱有关的时候,一点点自尊不算什么。——《喜宝》

45、两个人的适配是一种内心感觉,而不是一种视觉,千万不要因满足视觉而忽视感觉。——《花常好月常圆人长久》

46、做人凡事要静;静静地来,静静地去,静静努力,静静收获,切忌喧哗。——《直至海枯石烂》

47、生命从来不是公平的,得到多少,便要靠那个多少做到最好,努力的生活下去。——《我们不是天使》

48、一个成熟的人往往发觉可以责怪的人越来越少,人人都有他的难处。——《我们不是天使》

49、在黑暗里,取出杯子,喝干了酒,千头万绪,恨事那么多,不知道挑哪一宗来咬牙切齿才好,索性全抛在脑后,安静睡觉。——《忽尔今夏》

50、爱得不够,才借口多多。自古至今,怨偶处理不可收拾的场面,通常采用这个办法:离家出走,眼不见为净,理由换了千百个,但方式照旧。——《紫薇愿》

篇6:亦舒和张小娴作品的比较

一、相似的出身

贯云石 (1286—1324) , 畏吾 (今维吾尔) 族人, 本名小云石海涯, 自号酸斋, 又号芦花道人, 诗文曲书法无不精通, 尤其是散曲成就最高。贯云石是一位文武兼备的奇才。《元史》中有传, 祖父阿里海涯为元代功臣, 其父亦先后任湖广、江西、江浙等省的平章政事。贯云石初袭父官为两淮万户府鲁花赤镇永州, 后让官于弟, 北上跟随姚燧学习。仁宗即位, 拜其为翰林侍读学士同时任中元大夫、制诰同修国史, 可谓仕途平顺, 显赫一时;但由于看到仕途险恶, 官场污浊, 于是弃官归隐, 再未出仕, 浪迹钱塘一带以卖药度日死时39岁。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相似的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纳兰字容若, 号楞伽山人, 出身满洲贵族, 是大学士明珠之子。少时就天资聪颖, 过目不忘被誉为神童。十八岁中顺天乡试举人, 二十二岁应殿试, 赐进士出身, 授三等侍卫。此后又晋升为一等侍卫, 深受康熙皇帝的宠信;其父明珠, 英武殿大学士, 官阶从一品, 位列文官之首, 后累加太子太师, 把持朝政大权, 权倾一时。但纳兰性德的《饮水词》却形成哀婉凄艳的风格与他的身份地位不相符, 辞世时仅31岁。

从以上的叙述就可以看出他们经历相似。首先他们出身于官宦富贵之家, 贯云石虽没像纳兰性德一样出身贵族, 但属于色目人, 在元朝色目人属于统治阶级, 贯云石仍是统治集团内部的人物。其次他们的仕途平顺, 深得统治者的信任。再者从他们的经历来看虽然他们都属于少数名族, 但是他们都受到良好的汉族文化的熏陶。贯云石跟随当时的文坛领袖姚燧学习, 纳兰性德跟随徐乾学学习, 十九岁就在老师的帮助下编辑了《通志堂经解》以弘扬儒理。可见儒家思想在他们的经历中起重大作用。

二、相似的思想转变

1、儒家思想的影响

前面已经讲到他们都曾跟随名师学习, 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 这从他们的出仕以及他们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出。作为统治阶级的蒙古人、色目人虽然靠铁骑打败了汉人, 但在文化思想上又不知不觉地被汉人所同化, 为了维护其统治, 儒家思想被作为统治人民的思想基础。贯云石在镇守永州时, 就曾潜心研读《孝经》, 并经过反复推敲, 把《孝经》译成了当时通行的汉语口语, 还请人作了十五幅插图。最终他将经文、译文、插图汇集在一起, 于元武宗至大元年孟春刻印了一部《新刊全相成斋孝经直解》。纳兰性德自小学习四书五经, 且自幼聪敏, 在童子时已句出惊人, 久之益工。他十四岁便精通六艺, 十五岁入太学就读, 十七岁中举。作为少数民族的满清政权靠武力夺取天下, 但并不能“马上治天下”, 儒家思想, 尤其是程朱理学别统治阶级用来作为使汉人臣服的理论武器, 有利于消融满汉民族心理上的隔阂, 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从纳兰结交的友人来看, 他所结交的友人多是布衣贫贱的江南才士, 流传的纳兰营救吴兆骞之事可见他的鄙视富贵, 重视友情等美好品格。

2、不同的人生选择

当看清社会黑暗、官场腐败之后,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有的人大义凛然毅然决然的弃官而去, 而有的人因为无法抗拒而痛苦。贯云石就选择了这条道路, 当他第二次出仕“上书条六事”而仁宗虽表示赞同但并未采取任何行动时, 他就毅然决然地弃官归隐, 并写出大量的归隐散曲如《双曲·清江引》“弃微名来去心快哉, 一笑白去外。知音三五人, 痛饮何妨碍?醉袍袖舞嫌天地窄”来表达他看破红尘, 摆脱名利, 遗世而独立的旷达之情。而纳兰性德身为宰相之子、一等侍卫、康熙皇帝的亲信, 他面对官场的清醒以及自己的夹缝生活造就了他《饮水词》中多愁善感的词人形象以及凄怨哀婉的格调。平庸的侍卫生活再加上所处环境充满了讥谗和危机, 羁旅天涯亲人分离的凄苦, 种种重压和折磨长期在他的心头笼罩, 冷却了纳兰性德的仕宦之心。虽然鄙视富贵荣华, 实际上又不可能摆脱红尘, 为此纳兰满腹落寞凄愁之苦。

三、相同的自然本色之子

不管是贯云石还是纳兰性德, 他们的作品中都表现出自己的真性情。虽然从表面上看贯云石更为潇洒乐道, 纳兰更具悲剧意味, 但“文为心声”用在他们身上可以说是十分确切的, 接下来我主要从二人的作品来展开分析。

1、多样化的贯酸斋

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史》中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自然而已矣’。”而贯云石将他对人格的追求表现在无遮无拦的男女情爱和无牢骚的隐逸情怀上, 也就更加体现了元曲的时代精神, 即自然、俚俗和俏美。

(1) 俚俗的爱情散曲

贯云石的爱情散曲典型地体现了元散曲俚俗的特点, 是内在情感的凝聚, 是心灵世界的外在投影, 心中辗转翻腾的情感波澜, 使其“意有所触, 情有所激, 如鲠在喉, 不吐不快”这种从胸臆中自然流露出的作品充满感人的力量。如《中吕·红绣鞋》“挨着靠着云窗同坐, 偎着抱着月枕双歌, 听着数着愁着怕着早四更过。四更过情未足, 情未足, 夜如梭。天哪, 更闰一更儿妨什么?”大胆直接地描绘情人相会的场面表现出情感的欢快浓烈, 真正做到了本色自然, 内心的情感在激烈迸射喷发时本就无理智而言。但贯云石的爱情散曲并不是一味的俚俗本色, 其中也有婉约含蓄的如《南吕·金字经·闺情》“泪溅描金袖, 不知心为谁?芳草萋萋人未归。期, 一春鱼雁稀。人憔悴, 愁堆八字眉”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一个怀人念远的闺阁佳人的心理活动。整首曲子呈现着柔美的色彩表现出缠绵悱恻的风格。总之, 不管含蓄婉约的恋情散曲还是俚俗明白如话的爱情散曲都表现出真挚自然, 洋溢着一股活泼激荡的生命力。

(2) 归隐散曲

最能表现贯云石“本色”的曲子当然要数他写的厌倦官场, 鄙视功名, 啸傲山林, 歌颂隐居之乐的作品。代表作就是《双调·清江引》三首, 第三首“避风波走入安乐窝, 就里乾坤大, 醒了醉还醒, 卧了还重卧。似这般得清闲的谁似我?”这首散曲表现得都是作者渴望摆脱官场险恶, 超越尘世名利, 向往和陶醉于所隐居的“安乐窝”的感情。第三首正面表现了挣脱红尘以后怡然自得之乐, 这种生活乐趣只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产生, 像他所崇拜的陶渊明怡然自得背后隐藏着无可奈何的辛酸, 但这种能主动弃官归隐选择一种自安其乐追求自由人格的生活仍是难

>> (上接第31页)

参考文献

[1]唐彦林.贯云石爱情散曲浅论[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7 (9) :90—91.

[2]宿月.贯云石散曲的独特风格与他的民族个性[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6 (4) :43—47.

[3]赵东升.豪华落尽见真纯—纳兰性德词的艺术风格[J].艺术研究, 2006年3月号中旬刊:123—124.

篇7:欧美文学与科普作品的比较

【关键词】欧美文学作品 欧美科普作品 比较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多样化进程的有序推进,欧美文学作品与科普作品在我国深受欢迎,两种风格的艺术作品对于我国的文化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从欧美文学作品和科普作品的特征来看,各自具有着独特的表现风格,带给广大读者不一样的艺术享受,对两种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我们对作品本质进行宏观把握和微观认识,使我们更进一步的去把握欧美文化的特色。

一、从传统视角看欧美文学作品与科普作品

欧美文学作品与科普作品在创作初期都受到艺术作品本身的主旨影响,科普作品源于文学作品,是在科学技术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了文学的创作要素,进行文学艺术的加工而形成的艺术作品的一种,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普作品在传统意义上说属于文学作品的大范畴,或者说是对文学艺术作品的丰富与发展。不同之处莫过于文学作品更多的侧重于表现手法的多样性,而科普作品更侧重于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与发展。

一方面,从传统视角看欧美文学作品与科普作品是艺术型与知识型的关系。传统的欧美文学作品更加侧重对艺术风格的表述,属于比较典型的艺术作品,通过欧美文学作品能够感受到比较浓厚的艺术色彩,在欧美文学作品中能够看出欧美文学艺术独到的表现手法,把欧美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让读者弄个通过阅读欧美文学作品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认同,从而在唯美的艺术表现中体会到独特的欧美风情,这也正是欧美文学作品的与众不同之处。从传统视角来看欧美的科普作品能够发现,科普作品沿袭了传统欧美文学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同时,更加侧重知识型的表现形式,使科普作品在兼具艺术风格特点的基础上,把知识的内涵表现出来,让广大读者通过阅读欧美的科普作品来感受欧美的科学技术发展现状,以及对下一步科学技术发展的构想,从欧美科普作品中,作者能够感受到相对浓厚的知识符号,对科学技术前沿的知识形成客观的把握,同时,在欧美的科普作品中又带有一定的文学艺术风格,使科普作品不同于一般的科学技术专业类书籍,能够更容易被读者所认可和接受。

另一方面,从传统视角看欧美文学作品与科普作品是内涵提升与视野拓展的关系。传统的欧美文学作品能够有利于读者的内涵提升,使读者通过阅读欧美文学作品来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尤其是带有一定浪漫主义色彩的欧美文学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能够读出相对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使欧美独具特色的人本主义特点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让人能够感受到欧美文学作品独特的艺术美。同时,欧美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传统的自然观,把作为自然界的主体人与自然界的客体自然界本身之间的关系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得以突出,从而为广大读者塑造了别具一格的文学艺术特色,在阅读欧美文学作品时,读者的精神得到洗礼,内涵修养显著提升。从传统视角看欧美的科普作品能够发现,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接触到比较前沿的科学技术知识,人们的视野因为阅读而实现有效的拓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正是因为人类的实践才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当科学技术进步的成果产生之后,就需要借助一定的表现手法来让广大民众接受这些成果,欧美的科普作品恰恰发挥了提升民众对于科学技术理解和认知的作用,使人们的视野得到拓展。

二、从现代主义视角看欧美文学作品与科普作品

随着现代主义思潮的不断发展,在各种文学作品和科普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都能够读出现代主义的味道,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现代主义的思想推动了欧美文学作品与科普作品的发展,使欧美文学作品与科普作品在现代主义思想的作用下蓬勃发展。

1.从现代主义视角看欧美文学作品。到20世纪左右,欧美文学作品的发展在现代主义思潮的作用下取得了令人震惊的发展速度,几乎所有的欧美文学作品都能够在作者的创作过程中融入些许现代主义的元素,使整个的作品创作过程遵循着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对现代主义的文学艺术特点进行丰富和发展,使一种新的文学创作主流在人们的文学艺术神经中扎根,并逐渐的成长起来。现代主义之所以成为推动欧美文学作品飞速发展的关键动力源之一,主要原因就在于文学作品本身需要依托一定的社会现实,而这些社会现实恰恰是欧美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不能脱离的,只有立足于这样的客观现实,才能够让读者在阅读这些文学作品时真切的感受到作品的生命价值,才能够让读者在阅读这些文学作品时仿佛相关的故事情节就真切的发生在自己的身边,能够从中找到现实的缩影,这也正是欧美文学作品创作的一大亮点。当然,现实的文学作品创作过程需要经过一定的文学艺术加工,换句话说,就是需要在现实的事件基础之上,对于已经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艺术性的表现,现代主义的理念一直贯穿于整个文学艺术作品中,使文学艺术作品中融入了现代主义的民族特色和历史色彩,创作了非常丰富的欧美文学作品,为世界的文学艺术库增添了力量。

2.从现代主义视角看欧美科普作品。在现代主义思想的作用下所创作出的欧美科普作品不但包括科学技术类的知识性读物,也包括科学技术思想方面的内涵型读物,这种科普作品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的创新。现代主义主导下的欧美科普作品在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广大读者的科学技术精神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毕竟科学技术类书籍不同于科普类的作品,科普类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一些创作者所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把文学的创作方法融入到了相对生硬的科学技术类的纯理论知识中,赋予了纯粹科学技术理论知识新的生命,能够大大吸引读者的兴趣,使科普类读物在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中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同时,现代主义视角下的欧美科普作品创作带有独特的科学世界观和科学认识论,相比纯粹的文学作品而言,科普类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整个创作过程能够发现相对严密的逻辑特点,这也是现代主义者一直遵循的基本原则,可以说,欧美科普作品不仅是建立在文学艺术表现手法基础上的创作,而且是建立在科学技术知识基础上的文学作品的创新与发展。

三、从后现代主义视角看欧美文学作品与科普作品

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思潮异化的表现,对于欧美文学作品和科普作品而言,在现代主义思潮的作用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随着现代主义思潮出现异化的表现,使得欧美文学作品与科普作品出现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创造思路,推动了欧美文学作品与科普作品出现了新的转机。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对于欧美文学作品与科普作品创作而言是淡漠的,而实际上这是一种精神的转向,是对禁锢的人们艺术精神的一种解放,使人们能够在新的欧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作用下创作出让人们认可和接受的作品,可以说,后现代主义造就了文学艺术的新发展。

从后现代主义看欧美文学作品不难发现,在作品中能够有明显的现代主义转向特征,由于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作者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时融入了一定的社会价值倾向,使一些宗教的味道融入到具体的创作中,后现代主义欧美文学作品成为很多读者寻找心灵依托的载体,通过对这些欧美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够达到心灵升华的目的,借助于文学作品对于读者内心世界的影响,来排解读者对于社会的众多不瞒,让人们学会通过接受文学作品中的事物来接受客观世界中的事物,达到社会世界与心灵世界相通的作用。

从后现代主义看欧美科普作品能够看到,在后现代主义思想的作用下,科普作品的发展也不再局限于对科学技术知识以及科学技术思想的传播和延续,文学艺术的气息能够在科普作品的创作中得到体现,使读者能够发现在科普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文学艺术的特征被有效的融入其中,并实现艺术特征的升华,让欧美的科普作用更有吸引力,能够对于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和科学技术思想的传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另外,对于科普类作品而言,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模式更适合于科普类作品的发展,使现实的社会发展产生更为合理的转向,推动了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人们价值观的进步。

综上所述,欧美科普作品是建立在文学作品基础上的新的文学作品类型,立足于传统视角、现代主义视角、后现代主义视角对于科普作品和文学作品进行比较,能够推动文学作品和科普作品的双丰收,使欧美的文化创作在人类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建军.关于“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的若干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2]王一鸣.科学与影视娱乐交融的科普模式——以美国电视剧《生活大爆炸》为案例[J].科普研究,2012(1).

[3]叶子.《美国国家地理少儿版百科》出版[J].出版参考, 2011(1).

[4]曹再兴,谢华.新形势下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几点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2(2).

篇8:欧美文学与科普作品的比较

一、从传统视角看欧美文学作品与科普作品

欧美文学作品与科普作品在创作初期都受到艺术作品本身的主旨影响,科普作品源于文学作品,是在科学技术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了文学的创作要素,进行文学艺术的加工而形成的艺术作品的一种,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普作品在传统意义上说属于文学作品的大范畴,或者说是对文学艺术作品的丰富与发展。不同之处莫过于文学作品更多的侧重于表现手法的多样性,而科普作品更侧重于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与发展。

一方面,从传统视角看欧美文学作品与科普作品是艺术型与知识型的关系。传统的欧美文学作品更加侧重对艺术风格的表述,属于比较典型的艺术作品,通过欧美文学作品能够感受到比较浓厚的艺术色彩,在欧美文学作品中能够看出欧美文学艺术独到的表现手法,把欧美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让读者弄个通过阅读欧美文学作品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认同,从而在唯美的艺术表现中体会到独特的欧美风情,这也正是欧美文学作品的与众不同之处。从传统视角来看欧美的科普作品能够发现,科普作品沿袭了传统欧美文学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同时,更加侧重知识型的表现形式,使科普作品在兼具艺术风格特点的基础上,把知识的内涵表现出来,让广大读者通过阅读欧美的科普作品来感受欧美的科学技术发展现状,以及对下一步科学技术发展的构想,从欧美科普作品中,作者能够感受到相对浓厚的知识符号,对科学技术前沿的知识形成客观的把握,同时,在欧美的科普作品中又带有一定的文学艺术风格,使科普作品不同于一般的科学技术专业类书籍,能够更容易被读者所认可和接受。

另一方面,从传统视角看欧美文学作品与科普作品是内涵提升与视野拓展的关系。传统的欧美文学作品能够有利于读者的内涵提升,使读者通过阅读欧美文学作品来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尤其是带有一定浪漫主义色彩的欧美文学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能够读出相对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使欧美独具特色的人本主义特点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让人能够感受到欧美文学作品独特的艺术美。同时,欧美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传统的自然观,把作为自然界的主体人与自然界的客体自然界本身之间的关系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得以突出,从而为广大读者塑造了别具一格的文学艺术特色,在阅读欧美文学作品时,读者的精神得到洗礼,内涵修养显著提升。从传统视角看欧美的科普作品能够发现,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接触到比较前沿的科学技术知识,人们的视野因为阅读而实现有效的拓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正是因为人类的实践才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当科学技术进步的成果产生之后,就需要借助一定的表现手法来让广大民众接受这些成果,欧美的科普作品恰恰发挥了提升民众对于科学技术理解和认知的作用,使人们的视野得到拓展。

二、从现代主义视角看欧美文学作品与科普作品

随着现代主义思潮的不断发展,在各种文学作品和科普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都能够读出现代主义的味道,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现代主义的思想推动了欧美文学作品与科普作品的发展,使欧美文学作品与科普作品在现代主义思想的作用下蓬勃发展。

1.从现代主义视角看欧美文学作品。到20世纪左右,欧美文学作品的发展在现代主义思潮的作用下取得了令人震惊的发展速度,几乎所有的欧美文学作品都能够在作者的创作过程中融入些许现代主义的元素,使整个的作品创作过程遵循着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对现代主义的文学艺术特点进行丰富和发展,使一种新的文学创作主流在人们的文学艺术神经中扎根,并逐渐的成长起来。现代主义之所以成为推动欧美文学作品飞速发展的关键动力源之一,主要原因就在于文学作品本身需要依托一定的社会现实,而这些社会现实恰恰是欧美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不能脱离的,只有立足于这样的客观现实,才能够让读者在阅读这些文学作品时真切的感受到作品的生命价值,才能够让读者在阅读这些文学作品时仿佛相关的故事情节就真切的发生在自己的身边,能够从中找到现实的缩影,这也正是欧美文学作品创作的一大亮点。当然,现实的文学作品创作过程需要经过一定的文学艺术加工,换句话说,就是需要在现实的事件基础之上,对于已经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艺术性的表现,现代主义的理念一直贯穿于整个文学艺术作品中,使文学艺术作品中融入了现代主义的民族特色和历史色彩,创作了非常丰富的欧美文学作品,为世界的文学艺术库增添了力量。

2.从现代主义视角看欧美科普作品。在现代主义思想的作用下所创作出的欧美科普作品不但包括科学技术类的知识性读物,也包括科学技术思想方面的内涵型读物,这种科普作品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的创新。现代主义主导下的欧美科普作品在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广大读者的科学技术精神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毕竟科学技术类书籍不同于科普类的作品,科普类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一些创作者所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把文学的创作方法融入到了相对生硬的科学技术类的纯理论知识中,赋予了纯粹科学技术理论知识新的生命,能够大大吸引读者的兴趣,使科普类读物在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中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同时,现代主义视角下的欧美科普作品创作带有独特的科学世界观和科学认识论,相比纯粹的文学作品而言,科普类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整个创作过程能够发现相对严密的逻辑特点,这也是现代主义者一直遵循的基本原则,可以说,欧美科普作品不仅是建立在文学艺术表现手法基础上的创作,而且是建立在科学技术知识基础上的文学作品的创新与发展。

三、从后现代主义视角看欧美文学作品与科普作品

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思潮异化的表现,对于欧美文学作品和科普作品而言,在现代主义思潮的作用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随着现代主义思潮出现异化的表现,使得欧美文学作品与科普作品出现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创造思路,推动了欧美文学作品与科普作品出现了新的转机。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对于欧美文学作品与科普作品创作而言是淡漠的,而实际上这是一种精神的转向,是对禁锢的人们艺术精神的一种解放,使人们能够在新的欧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作用下创作出让人们认可和接受的作品,可以说,后现代主义造就了文学艺术的新发展。

从后现代主义看欧美文学作品不难发现,在作品中能够有明显的现代主义转向特征,由于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作者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时融入了一定的社会价值倾向,使一些宗教的味道融入到具体的创作中,后现代主义欧美文学作品成为很多读者寻找心灵依托的载体,通过对这些欧美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够达到心灵升华的目的,借助于文学作品对于读者内心世界的影响,来排解读者对于社会的众多不瞒,让人们学会通过接受文学作品中的事物来接受客观世界中的事物,达到社会世界与心灵世界相通的作用。

从后现代主义看欧美科普作品能够看到,在后现代主义思想的作用下,科普作品的发展也不再局限于对科学技术知识以及科学技术思想的传播和延续,文学艺术的气息能够在科普作品的创作中得到体现,使读者能够发现在科普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文学艺术的特征被有效的融入其中,并实现艺术特征的升华,让欧美的科普作用更有吸引力,能够对于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和科学技术思想的传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另外,对于科普类作品而言,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模式更适合于科普类作品的发展,使现实的社会发展产生更为合理的转向,推动了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人们价值观的进步。

篇9:比较分析美术作品与设计作品

【关键词】美术作品;设计作品

引言:设计和美术就像双生儿一样的存在着,相互独立却又不可分割。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两者不断地融合,相互转化,逐渐形成各自的特性,体现出各自的价值所在。

1 美术与设计的作品特性分析

1.1美术作品的特性

美术是艺术创作领域中的一项内容。在艺术领域的初期阶段,文学创作,音乐舞蹈都可以算是美术中的重要部分,直到后来才逐渐形成各自的特色,变成具体而独立的艺术形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美术的概念得到进一步的扩充,与此同时,其内涵也在不断的调整与完善。在现代工业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的影响之下,美术的概念又朝着造型与视觉艺术方面发展,将美术分为了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两大块。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美术的概念虽然一直在发生着大大小小的变化,但是它传递艺术思想内涵、表现艺术形象的特质是始终如一的。美术创作者以其独特的创作视角,经过复杂严谨的美术创作过程,将物质化的社会状态以奇妙的艺术形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让人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到现实的社会生活,提升人们的审美观念,升华人们的情感世界。美术作品是美术工作者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需要,而创造的艺术成果,表现出了它自身独有的艺术性和精神性。

1.2设计作品的特性

为了满足美化生产活动与社会生活的需要,设计,这一迎合人类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的行为活动便油然而生了。设计不仅仅局限在对物体外形的美化,而是目的明确的、能满足人类情感要求和实现功能需要的艺术行为。人们改善生活方式、与大自然沟通的方式之一就是设计作品,通过点线面等的抽象形式,把设计工作者的思想与情感体现在设计作品当中。这是一种目的性明确的、可以满足人们物质与情感生活的艺术化行为。

设计作品,是借助艺术表达形式,把日常社会生活方式具体化的艺术行为成果,是对日常生活的重新勾画,使得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还能够实现人们对艺术生活化的追求。

2 美术作品和设计作品的区别

美术作品和设计作品,都是艺术工作者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创作出的艺术成果。设计是一种造型的创造,而美术就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造型的艺术。两者都是人们追求自由与解放的表达形式,只是在创作方式上存在差异。美术作品是跳出物质现实与功名利禄的约束来追求解放,而设计作品是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实现人类情感需求的艺术成果,在精神上追求真正的自由。美术作品和设计作品都有自身的特性,在表现作品的属性上有着一定的区别:

2.1两者具有不同的审美价值与意义

美术作品是展现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是比较纯粹的精神产物。而设计作品是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前提下,体现人与社会环境的联系,虽然也是创作者的精神产物,但是着重体现的还是物质的实用特性。实际情况下,设计者在设计一个产品时,除了要体现产品的实用性,还必须要融入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在另一种程度上,融合了美术与设计的属性,使得两者相互独立,却又紧密联系。

2.2功能上的差异性

美术作品体现的审美、认识和教育作用,是可以相互联系,也可以相对独立的;而设计作品体现的精神性与象征性必须建立在实用性的基础上,不可独立。

3 评价美术作品和设计作品的标准

3.1美术作品的评价标准

由于美术作品是美术工作者的精神产物,以追求自由为目的,没有通用的评价体系与标准,所以评价结果是因人而异,显得非常主观。但也不是说评价标准不存在,随着时代的变迁,每个时代的人都会根据各阶层的利益来作为评价标准的依据,体现出的是多样化的标准体系,使得人们对其感觉片面与模糊。因此,我们应该在充分欣赏与人生不同民族与个人的艺术风格之后,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获得评判的标准。

3.2设计作品的评价标准

拥有完整的设计评价体系和合理的指导思想,是设计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设计的范围非常广泛,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包括了诸如平面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设计等行业领域。不同的设计领域既有共通之处,也有独立的自身特点,所以设计作品的评价标准要多元化,要注重各个行业领域的紧密性与行业规律,以及设计的现实因素的影响。

4 结语

总而言之,美术与设计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都是人们与自然进行情感交流的表达方式,是人类增强审美意识的重要艺术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美术已经渗入了设计当中,两者在社会发展中不断融合,不断转化,相辅相成。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要肯定两者的融合程度,也要分清两者的特性,让美术和设计在各自的领域中发挥最大的功效,共同促进人类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朱和平,李亚兰.试论美术作品与设计作品的比较与评价[J].艺术与设计,2010

篇10:库哈斯与柯布西耶及其作品的比较

关键词:时代转型,革命性,漂浮,建筑师

社会的变化是需要建筑的配合的,建筑应当具有某种生命力来适应时代的变迁。当今社会飞速发展,近几十年社会变化的剧烈程度比过去百年的都要大,信息时代的到来更加剧了这种变迁的力度,将怎样面对这种变化,人们从不同角度做出了自己的解答,其中极具影响力,也极具争议的人物当属库哈斯。

1 库哈斯

当今时代,城市正以一种超乎想象的速度发展着,一方面学术界大声疾呼城市的区域性、可识别性;另一方面城市变得越来越普通,越来越雷同,越来越没有区域性,失去可识别性,而这又更加刺激了学术界的城市保护情节与恐慌意识。就这样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愿望与现实总是相对立的,是无法调和的。在这种背景下库哈斯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来积极地面对这些疯狂的城市,他提出了广普城市的概念,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肯定了当今的城市发展,他没有纠缠于过去,而是把目光放在了现在和未来,提出了一种乐观的态度,对大都市中的种种现象进行赞扬。

2 柯布西耶

柯布西耶所面对的是从传统古典主义建筑到现代主义建筑转变的矛盾,从新建筑的五点原则到1923年发表的《走向新建筑》都展示了一位建筑师面对社会转变所做出的回应。柯布西耶致力于适应工业时代的建筑创作,无论从功能、结构、空间,还是创作手法上,都反映出工业时代的特质及新时代的使用理念。

柯布西耶的代表作——萨伏伊别墅(见图1),这是他创作的里程碑,这幢建筑彻底地实现了柯布西耶关于漂浮盒子的愿望。从根植大地到局部悬挑,进而演化到大体量悬空,最终实现了漂浮于空中这一设想。这是对工业时代的一个很好的注释,也是柯布西耶成功进化的标志。但柯布西耶不知道半个多世纪后一位叫做库哈斯的建筑师也在为一种漂浮而苦恼。

3 达尔雅瓦的漂浮

巴黎的达尔雅瓦别墅(见图2)是库哈斯早期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建筑,项目始于1982年,建筑建成已经到了1991年。

达尔雅瓦别墅建址为巴黎塞纳河畔一高地,远可眺望巴黎全景,近有树林围绕。邻近房屋均为19世纪的老屋,是富人们的度假住所。不远处还有两幢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别墅。业主不甘逊色,要求其住宅不仅仅是一幢房屋,还要是一件艺术品。男主人想要一座玻璃房子,女主人要求屋顶要有游泳池。场地很狭窄,库哈斯提供了一个尽小占地面积的尽量大的空间:悬于玻璃层上的两个金属“盒子”。两个金属“盒子”一红一灰,分别为主人夫妇及其女儿的卧室,混凝土结构的泳池置于其间。理论上可在游泳时一瞥EIFFEL铁塔远景。父母及女儿的卧室相对独立,各自有独立的楼梯直通。卧室的带状窗提供了眺望远景的足够视野。

4 两个时代的漂浮

同样是漂浮的盒子,较之半世纪前的萨伏伊别墅的飘浮达尔雅瓦别墅从理念到结构都有了新的理念。

4.1 结构构件

建筑结构从来都是被建筑师忽视,或者说是建筑师无力涉及的一个区域。然而这种结构和建筑设计分离的设计方法很容易导致出现建筑的瓶颈,建筑师缺乏对技术真正含义的理解和技术构思创新的激情。库哈斯就对此颇为不满——很难相信,一个建筑构件占建筑面积的1/3,占建筑预算的1/2,建筑师却无权过问,建筑思想也从来不探讨这一点。对此无法有所期盼,无异于向现实妥协。萨伏伊别墅的结构体现了工业模数的特质。在这里结构构件是按照模数呈网格状规则布局的柱子(见图3),柱子在平面中清晰可辨,它们只具备力学属性,是严格意义上的结构构件。在萨伏伊别墅中漂浮感是通过底层立柱支撑二层方盒子获得的,但这种方式过于传统和直接。

在达尔雅瓦设计中,库哈斯花了两年时间来思考一个公寓如何可以浮在空中,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库哈斯采用了一种相反的方法去思考,结构不再是简单明了的为了支撑建筑而不得不为之的机械建构元素,库哈斯使用他独特的手法使建筑的建构元素变得富有生气(见图4)。在达尔雅瓦中,先将库哈斯希望漂浮的部分作为整体思考,然后从建筑中分解出不同粗细、不同形状的起支撑作用的柱子。支撑部分与所对应的功能相结合演变成圆柱、方柱、角柱、斜柱、墙板。底层支柱被木橱围住,具有了隔墙及壁橱的双重功能,木橱并不全封闭,保留南北方向的通透性。管道井处的构件也变成了“L”型结构构件以留出管道中空部分。

4.2 交通组织

在这使用的是四维连续法形成空间的一个重要特征——空间在高度上的直接连续。在此之前已经有很多建筑师使用过这一手法,比如柯布西耶从萨伏伊别墅开始就已经开始探讨空间在高度维度上的连续性。而赖特的古根汉姆博物馆更是将坡道和功能结合形成一个完全流畅的展览空间。

库哈斯在达尔雅瓦的中心,也就是通过坡道将人们引入二层的起居室以后,借助众多的楼梯,将使用空间分散到四周,从而产生一种离心关系。萨伏伊别墅主要借助于设在轴线上的坡道,基本上以一种线性的方式引导人们在其中运动。

萨伏伊别墅是以交通空间为中心,将各部分功能组织在一起的。这里的运动主要是在贯穿整个建筑的坡道上发生的,人的视觉是在动力的牵引下运动的,各个有型空间保持着柯布西耶精心控制的集合关系。不同人所经过的空间都同属于家庭生活的公共部分(同质的),在这里交通组织具有明显的向心性。而在达尔雅瓦中,逻辑是完全相反的,它拥有四个入口,也就是说单单进入的方式就有四种,楼梯、坡道被分散在建筑的四周为不同的使用者服务,使用者可能会面对完全不同的使用方式,父亲一般是从车库内进入工作室,然后再上到起居室,再进入卧室。女儿可能会从灰色盒子下面的柱林中穿行进入室内,然后经由旋转楼梯进入卧室。而仆人可能只会从草坡旁的门进入室内。因此,不同的使用者可能会对别墅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这样就会形成拥有多条流线的共存、并置、交叠,构成立体的流线网络。

4.3 材质

萨伏伊别墅是简洁纯净的,白色的柱子,白色的墙面,这一切似乎都在等待光线对它的重新塑造。可以看出来萨伏伊是不强调材质的,它要通过简化材质来突出漂浮的盒子这一主题,毕竟这对于柯布西耶来说太重要了,他不需要任何与此无关的表达。

在达尔雅瓦中,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底层是一个通透的玻璃盒子,这使得建筑很好地与周围环境对话,之上悬浮着一红一灰两个金属盒子,之间是混凝土连接体。

建筑并不强调整体的统一,相反它在尽可能的复杂化,而这又与交通组织的复杂相互呼应,二者共同完成了一个丰富、立体的微观世界。每个功能空间都被赋予了不同的材质,人们身置其中的感受也变得断裂但丰富。

5 两个时代的创造

这两个案例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却体现出了相同的创造力。柯布西耶所处的是由古典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变的时代,也是由感性审美向理性审美转变的过程。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复杂的、装饰的、隐喻的建筑审美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关注建筑的合理性、逻辑性。工业审美深入人心,简洁理性成为主流。在这种背景下柯布西耶以领军人物的身份出现,创造了一系列的建筑语汇,理性不妥协的柱网取代了厚重笨拙的墙体,透明向心的交通空间取代了封闭独立的楼梯间,简洁明确的立面取代了无尽的装饰与线脚,这一切无不诠释着一种新兴的工业审美。

与之相似的库哈斯正处于另一个变迁的时代,也就是由工业社会走入信息社会,简洁雷同的立面、各式各样的方盒子、无尽的柱网,正是工业时代强大的影响力令它遭到了质疑,世界大同的梦想也被人们所厌恶。与此同时非理性的建筑审美渐渐受到了关注,建筑也趋向个体化、差异化、情欲化、消费化。在这一点上,身为记者、小说家的库哈斯更具洞察力,他捕捉到时代变迁的气味,并试图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来。仅仅在达尔雅瓦这一个小别墅中便可以感受到这种变化,丰富而人性化的承重构件取代了单调的柱网,复杂而离心的交通流线取代了统一向心的交通空间,片断而随意的立面取代了简洁抽象的几何立面。这些现象预示着一种回归,也预示了一种超越。

6 结语

在完成漂浮这一相同的动机下,不同时代的建筑师展现了其不同的理解。工业时代下,柯布西耶需要体现工业之美,模数化的结构,简洁的造型,共享的交通空间,无一不体现工业时代的经济原则。而半个多世纪后的库哈斯面对的已经是信息时代,简约、经济已不再是生活的重点,对于使用方式的创新与审美的重新定义成为建筑师的着手点。生动的结构,复杂的交通空间,丰富的材质,在诠释着传统建筑学定义之外的生活模式。

参考文献

[1]莱斯大学建筑学院.莱姆.库哈斯与学生的对话[M].裴钊,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瑞姆.库哈斯的作品与思想[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上一篇:二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专题下一篇:感恩祖国,庆祝建国70周年的小学生优秀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