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生死场读后感

2022-07-20

第一篇:萧红生死场读后感

萧红作品读后感

萧红曾经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皆因为我是个女人、另外还有句更著名的话、“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

我觉得萧红太强调自己的弱者身份了、她一生都在寻找依靠、对一个男人失望后、总是借助另一个男人的力量重新站起来、她不停地辗转在男人中间、寻找温柔慰藉、事实上每一道伤口都没有愈合、有时疗伤应该是自己默默独自进行、可她不知。

她是我所知道的情商最低的女作家、明明骨子里是个顺从男人的旧式女子、行事却又追求新派、自由到了轻率的程度。

萧红的悲剧在于她性格矛盾不彻底、这从她对王恩甲的态度上能够看出、她先是背弃了婚约、又在走投无路时与其同居、以至于遭始乱终弃。

她的一生就是所托非人的一生。在怀有萧军孩子的时候、又与端木蕻良结婚、把自己置于无比尴尬的情况。身边的朋友质问她为什么不能独立生活、她的回答是、“我不管朋友们有什么意见、我不能为朋友的理想方式去生活、我有我自己的方式。”

而她的方式就是将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在男人身上、她太害怕寂寞了、对于生活空有勇气、却无能力。她天真得让人惊讶、在男人身上吃了那么多次苦头后、仍然没有学会保护自己、也没有得出有意的教训、还固执地相信自己的命运只能受制于男人。

十年奔波、四处迁徙、从未获得片刻安稳、在这乱世中、萧红一心仰仗的全是男人。同时代的女作家中、只有她的天空是低的、只有她的羽翼是稀薄的、也只有她把自己的人生演成了一场悲剧。

第二篇: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

寒假里, 我读了一本名叫《呼兰河传》的书,看完后,感触颇深。这本书的作者是萧红,是本“回忆式”的长篇散文。主要写了萧红童年的点点滴滴,有快乐、有悲伤、有孤独……从字里行间我也读出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愚昧,生活也是很单调的。

在萧红的记忆中,她最快乐的是与祖父在一起的时光。在萧红眼中,祖父是一个慈祥、温和、宽容的老人。祖父允许她随便玩闹,教她念诗。在她闯祸的时候,祖父总是安慰她,从不责怪她。萧红也最喜欢与祖父一起到菜园子里玩闹,祖父干什么她干什么。有一次,萧红不认得哪个是狗尾草,哪个是谷穗,便把谷穗拔走,把狗尾草留下,还振振有词地与祖父争辩谷穗和狗尾草的区别。(看的我禁不住笑出了声。书中还写道,)每当萧红玩累了,(她便)找个阴凉地,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可见,萧红儿时是自由的,快乐的。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虽然我的童年生活没有萧红那么自由,无忧无虑,(每天在补习班之间来回奔波,)也有大量的作业要做,(但我觉得还充实,)也有小伙伴一起玩,相比萧红的童年生活我觉得自己要丰富多彩的多。所以,我一定要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

茅盾曾评价过萧红的这部《呼兰河传》,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物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我也深有同感。但我更喜欢那“叙事诗”里的童年生活。)

第三篇:萧红《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

作者萧红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城一个具有维新倾向的乡绅地主家庭,和祖父一起生活,祖父老去,她也在长大。本文是作者对幼年开始有记忆后,对自己、对祖父、对邻里四舍和呼兰城的回忆录。其中对东二道街上大泥坑的描述和因这大泥坑而发生一系列的故事及呼兰城百姓的生活方式、心性进行了画面感很足的精彩上演。呼兰城人的封建迷信,对女人不公平的对待,人性的冷漠和无知。

如此,一批批悲惨人物从出生到死亡喜剧般呈现着,团圆媳妇只是其中一个。有二伯、冯歪嘴子、王大姐这样的小人物,代表着底层社会的真实性。有二伯性情古怪,一辈子一心为东家做事,内心觉得东家应该对他好,又明白自己的身份,他也像个高贵的人一样,想要的是尊重和价值的认可。

对于王大姐和磨倌在一起的前后,邻里截然相反的态度,更让人觉得当时人性的无知和世俗。冯歪嘴子是本文中我相对喜欢的一个人物,他认真努力的活着,并知足而快乐着,一份简单的生活似乎正适合一个低层平凡的人。

作者是以一个小人的眼光看待周遭,语言中不带任何或评判或揭露的偏向性,只留给读者体味。因此,本文充满了幼童的好奇心和单纯的理解力,讲述着留在记忆深处的童年时光。

相比作者电视剧般的童年,我的童年就是个简单的PPT,童年(我妈说我小时候),都是这样弱弱地讲述着。

第四篇:《生死场》读后感

高一九班 叶炎昊

《生死场》是现代女作家萧红写的一部小说,假期我读了这本书,感受颇多。 整部小说语言简练,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却是一部很有成就的小说,小说叙写了东北农村农民贫苦的生活,他们被剥削,被压迫,有些人甚至食不果腹,苟且偷生„„

王婆的死是给我印象比较最的一个情节,表面上她的死是她逃避丈夫赵三的“压迫”,或者是说逃避二爷,人们会以为她懦弱,其实真正的她是一个充满反抗意识的人,她是看到了赵三的骨子里的奴性,她看到了赵三本来要杀掉二爷,而二爷更加得势后他又变得俯首帖耳的这种转变是他的懦弱苟且。她在极度失望和无法忍受着一切的情况下,选择了悲壮的死。表面上她软弱逃避,其实仔细品读,却能发现她与她丈夫赵三对比的一明一暗。

二里半老婆的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的阴暗一面,二里半老婆作为一个“屈辱的”形象,她先是被两个日本兵凌辱,后来二里半又因为她被凌辱失贞而给她已死亡的身体上一个耳光,这尖刻地批判了在亡国之际,有些国人甘当卖国贼,跟着侵略者一起压迫我们的人民,只因为这样,能满足他们心中获得权力的一种欲望,二里半老婆是折射了一个被“民族的”和“个人的”两方面侮辱的中国。

小说《生死场》用了散文化的结构章法,书中写了季节的更换,年代的轮回,但时间的自然流转却没有提供为情节发展所需的因果关系,因而,那里的生活只是一个个各自相对独立的场景之间的空间组合。第一章"麦场"主要写二里半找羊,第二章"菜圃"写金枝与成业的恋爱,第三章"荒山"写月英的死和"镰刀会"。整个小说没有组织完整的故事情节,它采用的是一种散点空间单元,并通过时间转换的节奏把其连缀了起来。这种看似无组织的组织,无结构的结构,正是中国散文美学形散而神不散的精髓之所在。

第五篇:生死抉择读后感

篇一:生死抉择读后感

邢瀚月

3月6日,我们看了一部名为《生死抉择》的电影。影片讲述了海洲市市长、共产党员李高成与腐败分子抗争到底的感人故事。李高成从一个基层领导被提拔为市长,当他知道培养自己的摇篮——中阳纺织厂的领导、他的老部下、老兄弟们涉嫌集体腐败时;当他知道自己深爱的妻子深深卷入这个漩涡而不能自拔时;当他知道腐败的根源就是他爱戴敬仰的老上级时,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

剧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身为副书记的严成和身为市长的李高成这两个形象对比。在面临着亲情与正义的生死抉择时,严成便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亲情;而李高成,虽然也曾犹豫过,但是最后在面对一片温馨的夜景时,他还是选择了公正、法律和人民。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决不能让你们这些人毁了党,毁了改革的前程!""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生死抉择,永不言悔的抉择!"他的短短几句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令人动容。他的坚持,他的傲然,他的热血丹心,让过去、现在,甚至将来中国的多少官员容颜扫地,让多少官员无地自容?

篇二:生死抉择读后感

倪卓杰

今天,我看了一本漫画书——《生死抉择》。这本漫画书主要内容是:有三只猴子,因为它们的家园——森林被人砍伐掉了,一个个都很伤心,想上吊自杀,又找不到树木,只能踩着同伴的尸体来垫脚,它们的泪水好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滴滴地往下掉,看了人伤心不已。

看完这本漫画书后我感触很深,这不就是现在环境的真实写照吗?的确,有了树木可以为我们带来好多好处,可以用来造房子,可以防洪水,防噪音,可以造纸等等,但破坏了森林,砍伐了树木,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灾难,就不能好好保护我们的家园,就拿现在来说吧,我们的母亲黄河,据说以前是清澈见底,可现在,黄河变得浑浊不堪,是因为我们不当心,老往那里丢垃圾,工厂排放的污水往河里流,流着流着流向了黄河。每年流入黄河的16亿万泥沙中就有12吨来自沙漠化土地,12吨,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

随着时代的进步,世界许多国家对环保加以重视,就拿阿联酋来说吧,以前,阿联酋可以说是寸草不生,整个国家几乎都给沙漠覆盖着,人们的日子过得很苦,但他们意识到了森林的用处,知道栽树的困难,为了改善他们的生活,他们不畏艰难,终于漠地带增添了"绿洲".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人类和动物才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篇三:生死抉择读后感

"生命 重于一切"这句话说的不假,当人在危难的时候什么都是不重要的,惟有生命 是宝贵的,是用多少金钱也买不到的。

翻开昨天新买的《读者 》6月上半刊的杂志,映入眼帘的四个大大的绿色字体:"生死抉择",看到里面的那一张揪心的图片,是那样地令人揪心,于是我便仔细地阅读了这一篇文章。

文章讲述了2007年的早晨,冰城哈尔滨的一位公交车司机突发心脏病,他驾驶的203路公交车开始摇摇晃晃,乘客们神色慌张、踉踉跄跄地争论着。

也就在这时,他把后车门打开,让所有的乘客都放心地下了车,他完成了他的使命,心情放松了下来。这时候,他的眼睛 缓慢地闭上了,表情痛苦、身体极其僵硬地靠在椅背上。

他,就是平凡的司机——何国强。

救护车第一时间 赶到了事发的现场,因为有人报警的是一辆公交车,所以医院派来了许多救护车,壮大了救援的队伍。

但是,离去的,的确只有公交车司机——何国强。用生命来捍卫职责,避免了一场重大事故的发生,挽救了一车人的生命,这不是传说!

何国强,一个平凡的公交车司机,用生死之时非凡的抉择向人们诠释了什么是伟大的职守!

篇四:生死抉择读后感

今天上午观看了《生死抉择》,尽管片长近三个小时,但我看得很专心,我深深被李市长这个拥有坚定信念的共产党员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在故事中,我有两点深刻的体会。

在李市长知道自己一手提拔的干部腐败,自己的妻子因为家庭不得不陷入受贿的泥潭,提拔自己的老干部同流合污,给自己施加压力的多重压力的夹击下,却能挺住,虽然一时的迷茫给自己很大的困惑,甚至不想回家时,却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处理好自己的情绪,重新考虑问题。这让我很佩服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平时我们都在谈论要提高我们的思想觉悟,但是我觉得提高我们的心理素质也很重要,一个共产党员必须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要不很难处理好周边的事情,很难端正自己的态度。对比李市长,我觉得我们大学生很多都心理素质不过关。就像上周的大三女生上吊自杀,就是心理素质的问题。只有心理素质好,才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问题,才能更理智地考虑问题,才能更好地为群众办事。

其次是结尾时李市长慷慨激昂的讲话"我就算失去亲人、家庭甚至性命也要查清腐败问题".这是当代共产党员的典范,其壮烈程度不亚于战争中英勇就义的战士们,这是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具有至高的思想觉悟。这就是为党为人民牺牲一切的真情告白。对比影片中某些共产党员为使自己脱罪不惜手段欺骗群众,欺骗党形成了强烈对比。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应该把国家、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随时准备为国家,为人民牺牲一切。这是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具有的思想觉悟,并且永久地保持在这种思想觉悟高度。

看了影片,除了被李市长地人格魅力所吸引,也使我反思自己地各方面,鞭策自己向李市长的思想觉悟看齐,以便创造条件入党,为国家,为人民尽上自己的一份力。

篇五:《生死抉择》观后感

看完电影《生死抉择》,作为一名关心社会的大学生,我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与思考。

此刻的我,耳边回响着同龄人为李高成的抉择所鼓起的雷鸣般的掌声和海啸般的欢呼声,回忆影片中李高成市长在做出抉择前后的心理活动,思考现实社会中的反腐倡廉工作的艰难与曲折,我的心中激荡着一首新时期共产党人浩气长存的赞歌。

李高成做出了抉择,做出了一个共产党人永不回头的生死抉择——他选择了人民。而在做出这一抉择的过程中,他的心理有承受了怎样的压力,人格有经受了怎样的考验呢?海洲市中阳纺织厂是一家国有企业,李高成对它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的心目中中纺就像他的家,中纺的兴衰牵动着李高成的每一根神经。当中纺面临毁灭的灾难时,一个难题摆在了李高成的面前,中纺究竟是因为经营不善还是内部腐败而衰落的呢?那一刻李高成犹豫过,彷徨过,一度不知所措,他不希望看到自己一手提拔的干部集体腐败,更不相信市委书记杨诚会毫无所图的抓住中纺不放。但与此同时他又对中纺有一种深深的预感,事情并不如他所想象的那么简单。李高成一面听取郭中姚一班人的解释,试图确定自己的判断,一面又走访查证,去证实自己的预感。

然而当那座隐藏的冰山在李高成面前完全暴露的时候,他又面对一张错综复杂的大网,正如片中画外音所说"何去何从,它面临着痛苦的抉择。"李高成没有料到,一向温柔贤惠、任劳任怨的妻子,身为反贪局的处长竟然瞒着自己参与了腐败,李高成心中感到莫名的难受,痴呆的女儿梅梅也同样令他心酸,老上级严阵的种种规劝、威胁、利诱、阻挠,使他更加觉出问题的严重和心中的惭愧。假如此刻李高成选择了他们,顺从了他们,踏入他们那个所谓的"圈子",走入郭中姚所说的笼罩在他头顶的那张网中,那么李高成便不会是李高成了。但是在李高成的心中还有更多的东西:市委书记杨诚真诚信任的目光,范明杰出自肺腑的话语,中纺及全市百万群众信任他、支持他的心声,还有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经过日夜的煎熬,李高成面对市区的万家灯火,终于做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生死抉择,那就是"我宁可以我自己为代价,宁可让我自己粉身碎骨也绝对不会放弃我的立场!我宁可毁了我自己,也绝对不会让那些腐败分子毁了我们的党,毁了我们的改革,毁了我们的前程!"

李高成选择了人民,他战胜了自己,他用一张天网打尽了贪污受贿的腐败分子,打尽了社会的垃圾,打尽了社会主义事业的蛀虫。对此,我们在欢呼的同时不免产生深思,不免引发感慨。影片在极力讴歌共产党人本色的同时,也给社会提出了一个严峻的现实:腐败的存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一直存在、永远存在。时下不是报道出的王宝森、成克杰之流,侵吞国家财产,打着改革的幌子,瞒天过海,招摇撞骗,像这样的人明里暗里还不知究竟存在多少。相反,深受群众信任支持和爱戴的真正公仆又会有几个呢?我们都知道反腐斗争艰难曲折,李高成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市长面对腐败也要承受那么大的压力与痛苦,受到腐败分子的诬蔑与攻击,我不敢想象如果不是杨诚及时请示万书记,如果没有万书记那一句"你继续说"给了李高成最后一次机会,李高成能否还有机会做出那一番生死抉择。戏中赵副市长的下场,范明杰的顾虑,郭中姚的横行无忌,严阵的骄横跋扈,以及汪峰的小心谨慎等等不能不令人发问:为什么说真话的人会那么少?为什么敢说真话的人会那么少?(严阵主持的会议中)为什么……这一切的一切使我不得不去深思,使人们不得不去深思,使社会不得不去深思。然而我们唯一感到欣慰的是,当前反腐倡廉工作的力度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政府的决心也很大。正如万书记所讲:"无论牵扯到谁,无论他官居几品,一样该抓的抓,该坐牢的坐牢,该杀的杀。"这对我们是一种鼓舞,对人民是一种交待。

《生死抉择》是成功的,无论是它的立场、形式、影响,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通过这部影片,我们已经隐隐感觉到压在我们肩上的重担——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但影片对于李高成做出生死抉择的过程表现有一种突兀感,对人民群众对李高成的信任与支持渲染不够,如果加上这些戏份,相信它会趋于完美,更加有感染力和影响力。

上一篇:写给大一新生的信下一篇:县广电局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