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农创新创业实践论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华农创新创业实践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大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具有全覆盖、分层次和差异化三大特点,其主要是根据专业的特性、群体特点、各阶段特征构建出具有明显的教育导向性的一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第一篇:华农创新创业实践论文

通过创新创业课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

摘 要:创新创业类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方法,使用创新工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该类课程通过创造性地组织实施教学环节,将体验教学、影视教学、案例教学、研讨教学、模拟教学等多种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使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创新;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型人才;教学目标

在高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是“继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西南交通大学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通过开设系列“创新创业类课程”,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就业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和内容

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创新和创业是课程的题中应有之义、精神实质和目标追求,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功能、以创新机理为核心的方法论功能、以自我谋职能力为核心的拓展事业功能和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工作执行功能是创新创业课程的基本功能。对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来讲,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工具等五个方面;创业能力除了包括创新能力外,还包括策划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和公关能力。实践证明,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对培养本科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着特殊的作用。

在学校教务处等部门的支持下,西南交通大学按照课程的内在逻辑设计了9门创新创业教育系列课程,主要包括“知识经济与创新”“发明创造与技巧”“创新方法与应用(TRIZ)”和“创业学”等,已初步构建起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在实践中,提倡一至二年级选修“知识经济与创新”和“发明创造与技巧”,三至四年级选修“创新方法与应用(TRIZ)”和“创业学”。自2000年开设创新创业系列课程以来,已有万名本科生选修,其中“知识经济与创新”是学校2008版本科培养方案通识教育模块中的限选课之一。“知识经济与创新”课程从科技创新史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入手,揭示社会历史形态更迭的动因,指出创新是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也是知识经济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讲述创新的基本理论。“发明创造与技巧”课程集中讲授创新思维的特点与方式、创新方法的种类与应用技巧,并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方法训练。“创新方法与应用(TRIZ)”课程在系统讲授TRIZ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应用计算机辅助创新(CAI)工具,将世界专利展现在同学们眼前,并对有关教学软件的使用进行讲解,培养学生专业创新技能,帮助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业学”课程则从树立学生创业思想、培养学生创业技能、解决当前学生就业问题的实际出发,着重讲解创业学基本原理,并对整个企业生命周期管理进行案例式和模拟式讲解。总的来看,四门课程具有相互衔接、各有侧重的教学设计特点,已形成了“创新理论和观念——创造技能和方法——创造平台和工具——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四部曲的课程体系,致力于学生创智、创新、创造、创业等“四创”能力的提高。

二、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改革

创新创业课程必须首先“创新”:应用创新方法和创新手段,实施创新型教学模式。基于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断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将体验教学、影视教学、案例教学、研讨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潜能。

(1)体验教学法。创新创业课程知识是扎根于具体的社会经济生活之中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课程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紧密联系起来,可以使之更容易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在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来认识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或技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授课效果。

(2)影视教学法。围绕教学活动,教师除了使用公共邮箱、网站留言、飞信、QQ群辅助教学外,还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影视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增强教学的形象性,有效地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过于平面化甚至枯燥无味的现象。为此,教师精心选择适合学生观看的优秀影视作品,逐渐建立起课程教学的影视资料库。影视教学法的实施,极大地延伸了学生眼、耳、脑等器官的功能,使学生学习摆脱了枯燥的死记硬背,朝着多样性、综合性、趣味性方向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案例教学法。没有案例,案例教学无从谈起;没有好的案例,成功的案例教学也不可能实现。在教研活动和教学准备工作中,教师非常注意从网络、报纸、电视、杂志、书籍以及各类专业的案例库中选择教学案例,并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再开发再设计。比如,在“知识经济与创新”课中,教师根据“铱星为什么成为流星”的网上案例材料,对摩托罗拉公司的“铱星计划”的设计、市场前景、技术成熟度、经营决策等从不同角度进行考察,翔实讲解案例材料。同时还与有关单位(如高新区、科技管理部门、高新企业)联系,尽量保证案例的时效性。在“创新方法与应用(TRIZ)”课讲解“40个发明原理”时,教师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金镶玉”来说明嵌套原理、预置防范原理、中介物原理、复合材料原理在其中的运用。案例教学使学生可以深入这些真实案例之中,如同进入现实情景,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把所学知识与理论链接到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转变成积极的追问者与主动的思索者。

(4)研讨教学法。研讨教学法重在师生平等对话,针对某个问题,开展研讨,以不同的思维方式、问题视角来展示各自的思维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发现规律,掌握知识。在实践中,教师将研讨教学法具体分为明确选题、探索思考、交流讲评、总结提高四个步骤。在明确选题阶段,教师主要讲清“如何从问题到选题”,明确问题的背景、问题的清楚表述及问题的解决构想等内容;第二个阶段,学生根据老师讲解的方法去查阅资料,梳理观点,产生想法,进行创造新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尝试;第三个阶段,通过小组交流、班级讲评的形式,让学生将自己的所学所想讲出来,并对他人的观点予以评论,进行“研”与“讨”;最后是总结提高阶段,教师点评,完善问题解决思路。例如,在“创新方法与应用(TRIZ)”课讲解“物理矛盾”内容时,第一步先从理论上弄清物理矛盾的含义(对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或一个部件,同时提出相互矛盾的要求)、解答域及解决思路,给出问题“如何通过斑马线而使司机全程低速通过一条穿过校园的马路”。第二步,同学们经过思考探求,得到了三个备选方案:全部路段都画上斑马线,改造成波浪形(Z字形)曲折道路,在普通道路上画上扭曲的斑马线。第三步,同学们进行交流讲评:第一种方案虽然花费较少,但成效差;第二种方案代价昂贵,但相对牢靠;第三种方案将前两种方案相结合,花费不多,也相对安全。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完善,在普通道路上画上扭曲的斑马线看起来就像波浪路面上的斑马线一样,司机大脑中的条件反射精确地产生作用,达到价格上和效果上的最优结合,从而实现了物理矛盾的现实解决。研讨式教学法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方法的传授,注重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发挥,有利于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让他们学会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5)模拟教学法。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除了注重理论教学之外,更要致力于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需要通过实践而真正被掌握,理论教学过程有待延伸到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落足点在于“实践”。由于条件环境的局限,一方面,我们有意安排学生到高新区、企业参观,获取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也更加注意运用模拟教学法来进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提供了模拟教学活动的理论指导,而模拟教学则是对理论教学的应用。一般而言,我们将理论知识和我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模拟教学。比如,我们要求完成“创业学”课程学习的同学利用电子商务模拟创办企业(形式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小组)。首先是对创业企业具体所在地的创业宏微观环境、行业环境进行分析,寻找与识别商业机会。其次要求调查市场、竞争者,进行财务分析,完成计划摘要、产品(或服务)介绍、市场预测、市场营销计划、生产和运营计划、人员及组织结构、财务计划等等。如果创办高科技企业,还需进行创业融资和风险管理分析。最后是对选定的创业计划的执行。其中,教师作为模拟公司的顾问发挥指导作用,最终的考核重在过程的评定。模拟教学法通过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进行模拟讨论或者假设案例的实施,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发挥了极大作用。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下,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和经营管理活动,通过模拟与专题研讨达到应用理论、培养创新思维和提高管理技能的目的。

三、教学改革的实践效果

(1)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从课堂效果看,“创新创业类教育系列课程”选课学生众多,每学期可达700人;到课率较高,平均达80%;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程度可达50%。在我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工作中,创新创业系列课程得到了学校的肯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的明确要求。在教学计划中专设了‘创造学’‘发明创造与技巧’‘知识经济与创新’等选修课程,规定了创新教学和实践学分,引导和激励学生创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创造技能和方法。在创新创业系列课程中,特别是在“知识经济与创新”和“发明创造与技巧”课中,基于创新思维发展规律,教师重点讲述创造发明的技巧和方法,重点讲解类比与模型、机遇与灵感、想象与知觉、发散与收敛、系统科学方法以及技术创造过程的理论,详细探讨仿生创新法、移植创新法、组合创新法、缺点列举法和希望点列举法、变异创新法和智力激励法等方法,并引导学生在其他创造过程中予以学习和借鉴,使学生不仅掌握了创新的技能方法,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创造成果的实现率。

(3)使学生熟悉了创造平台和工具。在“创新方法与应用(TRIZ)”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建成了拥有170台电脑的实验室平台系统。教师可以在实验室进行教学,在系统讲授TRIZ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依靠实验室平台建设,应用计算机辅助创新(CAI)工具,将世界各国专利与设计发明创新相结合,极大提高了学生使用创新工具的能力。

(4)提高了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在“创业学”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创业者素质特征、创业环境分析、创业计划的编制、创业融资、创业企业市场营销组织与管理、创建企业、创业企业的组织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创业企业风险管理、创业企业经营中的法律问题的讲解,结合学生的模拟创业训练,培养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近年来,我校本科生就业率都在95%以上,居全国高校前列。

参考文献:

[1]杨学军,张磊,吕卫东.创新型教学在自然辩证法课程中的实践[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01).

[2]戴育滨,张日新,张光辉.大学生创业者的内涵、分类与能力特征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6(10).

[3]蒋笃运.浅谈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发展[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02).

[4]何丽君,唐玉光.研讨式教学:高等学校教学的新走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5).

[5]郭汉民,李永春,田丹.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试析研讨式五步教学[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5).

作者:王永杰 陈光 阎开印 雷叙川

第二篇: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大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具有全覆盖、分层次和差异化三大特点,其主要是根据专业的特性、群体特点、各阶段特征构建出具有明显的教育导向性的一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基于此,从“三个导向”的落实、“四个层次”的实施过程以及“六个阶段”的实施过程三方面,深入探究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关键词: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文献标志码:A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技能型人才。国家在近些年来对创新思维人才培养的力度不断加大,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思想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改革的一种趋势。很多高校正在试图寻求一种独特的创新理念,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然而,我国高等教育受传统理念的影响根深蒂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意识还比较模糊,师资水平也相对落后,这些很不利于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构建广谱式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让大学生的创新理念激起创业动机,两者相互促进,形成新颖独特的教育形式,将创新、创业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推向全社会。

一、“三个导向”落实到位

在进行广谱式创业实践教育中“三个导向”是关键,它是“六个阶段、四个层次”创业实践教育实施和操作的重要依托点,在整个实践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规划一方面是为了以后能在社会中得到更好的立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自身长远的发展。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观念的提出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将人的全面发展贯穿到大学生涯的始终,让大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作为高校自身应为在校大学生创设一定的条件,鼓励他们走出校园去参加相关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锻炼自己的意志,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充分意识到竞争激烈的社会,从而促进自身各方面的综合发展。

在进行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教育时不仅要从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综合去权衡,而且还应从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相关层面去抉择。高校在开展相关实践活动时要注意与大学生的个体发展特征以及职业发展相关需求,并结合专业方向开展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鼓励与引导大学生走出去,将个人的发展方向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保持相一致,不管是在个人素养还是专业能力方面都得到质的飞跃,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之所需。

高校应在相关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协同下,对我国高校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管理方式的改善。将各个负责部门团结起来,齐抓管理,构建一支高效优质的服务管理团队,为创业活动的整个过程提供全面的咨询、调查等一站式服务。首先是准备期,这个阶段主要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观念与能力素养的培训,促进他们的专业基础理论与综合素养的提升,这个时期由学校全权负责受教育者的培训工作;其次是起始阶段[1],要给受教育者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企业提供实训基地作为他们实践锻炼的场所,为他们配设专业的教师团队为其答疑解惑,处理实践中遇到的难题,这个阶段需要学校给予教育、培训支持,但最为关键的还是政府的援助与社会各企业对学生的支持与鼓励;最后是中期阶段,这个时期主要的任务是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跟踪调查、探访询问,指引他们健康发展,高校应将他们在实践中的感悟与教训及时回馈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促使大学生能够了解到自身成长中的喜怒哀乐,以及在创业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总结出失败的经验教训。

二、“六个阶段”的主要实施步骤

1.开展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就业创业实践教育活动

刚步入大学校门,大学生刚刚摆脱紧张的高中生涯,进入大学校园,对怀着无比的憧憬,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好奇与渴望。与高中生活相比较而言,大学生活比较自由,没有教师过多的约束,没有高中的许多规矩,学习的内容大都专一化,这使得很多大学生对大学生活不适应,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以及未来的就业前景很迷茫,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喜好,在专业选择上较为盲目,很多学生因此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没有一定的精神支柱做支撑,學习缺乏上进心。对此,在该阶段中应该尽可能地帮助大一新生了解与熟悉大学环境和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认识大学生活的特征以及存在的真实意义,了解自己专业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前景,并引导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制定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在随后的大学生活中严格按照相关规划加以实施,从而使自己的大学生活过得真正有意义。所以对于大一新生来说,相关院校可在这一时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开展相关就业创业讲座,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注重就业创业典范以及朋辈引导的实践教育模块

由于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在开展相关活动时往往会带有一定的盲目色彩,因此在进行就业创业实践教育时教师要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此外,一些在创业方面具有较高威望的学者或是创业方面有能力的校友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忽视的。高校可定期邀请一些创业成功的人士到学校为学生做讲座,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解决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的诸多困惑,为学生们排忧解难,调动学生们的创业积极性与主动性。国外很多发达国家在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时往往会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启发与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创业方案,并定期举办创业技能大赛,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业热情[2]。在此阶段,在进行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教育时高校可开展相关座谈交流,并通过一些典型的案例加以说明,这样一方面可使大学生能清醒地认识自我,另一方面还能加深他们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认识与理解。

3.重视专业实践与科研实训方面的实践教育模块

在进入大二阶段后,大学生主要进行的是与专业相关联的知识体系的学习。这时学生已逐渐适应大学生活,他们会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以后的就业上,对职业的选择以及未来的就业前景等内容都较为关注。然而,由于大学生在专业认知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对职业前途仍然感觉渺茫。对此,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可通过举办一些学科之间的竞赛,或是开展多种形式的项目载体活动等开展就业创业实践教育活动。高校还应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中参观学习,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习基地,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使所学的知识能真正应用到实践中。

4.注重就业创业分流与成长反思的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

在进入大学2—3年后,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已经有了清楚的认识,对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未来的就业前景都有明确的定位,很多学生都开始考虑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在此阶段高校应将学生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创业型学生群体;二是就业型学生群体。在开展相关实践活动时应对这两种类型的学生分门别类,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对于创业型的学生来说,高校可定期开展相关培训活动,邀请业内知名人士向学生讲解创业的注意事项以及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此外,还可通过组建创业团队对有志创业的学生开展专项培训,针对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开展针对性的辅导。而对于就业型的学生群体来说,高校应与实习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大学生到企业或者相关单位进行实践锻炼,还可邀请企业知名人士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讲解,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社会的发展现状,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提升自己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在实践锻炼中遇到的困难在实际理论学习中加以学习与反思,促进其尽快成长,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外,高校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相关疏导,鼓励学生端正态度,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正确面对职场中的各种挑战,在工作中理性对待、正确抉择,为就业提供可靠的保障。

5.将就业创业定向与职业理想实践教育有机结合

在该时期大学生已接近毕业阶段,有的学生面临着找工作的困难,在就业中屡遭失败,对前途感到一片渺茫,有的学生则迫于就业压力选择考研,只为了缓解一时的紧张情绪,有的学生则是想创业但又苦于没有一定的资金做支撑,使得创业之路难上加难。在这一阶段中,高校应采取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进行針对性的实践教育活动。高校可定期开展相关培训活动,邀请业内知名人士向学生讲解创业的注意事项以及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此外,还可通过组建创业团队对有志创业的学生开展专项培训,针对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开展针对性的辅导[3]。此外,高校应与实习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大学生到企业或者相关单位进行实践锻炼,还可邀请企业知名人士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讲解,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社会的发展现状,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塑造职业理想信念。

6.注重大学生就业创业责任意识的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

这一时期高校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以及社会价值取向。高校可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行之有效的实践教育活动。例如高校可通过一定的校内外平台项目开展就业实习,借助网络这一媒介宣传就业渠道,为高校毕业生讲解就业创业方面的相关知识。由于学生在该阶段处于人生转折期,很多学生会感到很迷茫,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因此高校应成立专门的就业创业咨询小组,为学生讲解就业创业方面的相关问题,排解学生的忧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价值观,帮助学生顺利就业与创业。

三、“四个层次”的主要实施阶段

1.因“势”施教模块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成为学校师生共享与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学校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国家推出了相关政策,鼓励、引导大学生创业,激励创业劳动就业。因此,学校应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将创业创新理念导入课堂,促进学生在专业领域开拓进取,培养创新创业的新型人才,以提高学生的求职竞争力,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2.群体施教

依托学校的创业就业相关社团、学科专业协会、专业实验小组等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就业实践培训。有针对性地组建创新创业兴趣小组进行KAB等项目培训。运用新媒体等方式营造全校的创新创业实践氛围。组织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竞赛,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对个别有创业意愿或者具备创业基本条件的学生群体开展有目的的创业指导,并通过学生间的传动效果辐射到更广大的学生群体中去,提升更多学生的创业主动性和积极性。

3.专业教育

在进行KAB等培训时,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考虑专业特点,因专业施教。教学时要广泛借助校内外现有的教学实验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等平台为学生提供实习训练的条件。开展校内或者校际间的创新创业竞赛,营造全校的创新就业氛围,以各专业为单位开展专业内的实践技能和“创新在身边”等形式的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运用能力,使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满足学生就业需求,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锻炼,达到就业才能创业、就业才有创新的目的。

4.因“材”施教板块

因“材”施教就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多渠道的校企交流方式,使学生和教师可以更好、更早地了解学生更擅长什么,适合在哪个领域发展。再具体到个体,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主体的需求和未来自己的社会规划进行精英教育,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讲解,与专家或者成功人士进行交流,设置符合学生需求的就业创业实践活动,如去对口企业挂职、做市场调研等。对有共同职业规划的学生可以开展KAB等培训,依托校内外的一切资源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实践机会,如校内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以创业就业为宗旨的社团、校企共建的实践基地,以及任何可以校企联动实现的企业实践训练。总之,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因材施教、因材培养,使学生“入对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加强师生的相互沟通、交流并通过实践锻炼,达到知识向技能的转化,校企结合,使大学生掌握的技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的培训,并将这一模式在所有高等教育院校中加以推广,使大学生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更快地就业,更有计划地创业,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者:赵彦曾 吴俊 田晓岩

第三篇: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践

摘 要:大学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我国非常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校应该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大力推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本文主要以鹤壁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工程学院莫等闲时光烘焙坊实践项目为例进行阐述,为相关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莫等闲时光烘焙坊

1 项目由来及意义

我国教育部于2015年发布《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项目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了自主创新创业等战略决策,大学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战略决策的推出激发了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发展的动力[1]。2018年9月26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文件中指出,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支持高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引入企业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到2020年我国将建立健全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全面深化改革[2]。

莫等闲时光烘焙坊由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于2018年9月创立,烘焙坊以生产杂粮面包、低糖蛋糕、纤维饼干等产品为主。产品选用天然原料,不添加化学合成添加剂,力在打造绿色、营养的健康食品,旨在为学生、社区居民等人员提供安全、营养的烘焙制品。生产中始终将食品安全放在首位,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生产,确保产品质量。莫等闲时光烘焙坊由总经理、财务部、生产部、检测部、销售部和后勤部组成,各部门人员轮岗循环体验不同职业角色,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就业信心、提高就业能力。

2 项目发展前景

烘焙食品从无到有,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市场培育和发展过程,随着消费群体的扩大,其市场容量逐年增长。据预测,2020年我国烘焙食品行业销售收入预计达到5 500亿人民帀。

我国的烘焙食品从一、二线城市居民逐渐向三、四线城市以及农村市场渗透,且面包、蛋糕,饼干等烘焙食品逐渐成为我国居民的早餐主食。而从年龄层来看,烘焙食品的消费群体逐渐扩大,从儿童到老年人都有覆盖。随着消费人群的增多,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传统烘焙产品所含糖类、脂肪及热量通常较高。目前消费者对食品的需求已由温饱开始向绿色、营养与健康的方向发展。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选择低糖、低脂、低热量的烘焙产品。选择膳食纤维、大豆蛋白等天然原料生产的烘焙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烘焙食品的营养、健康、绿色安全是饮食界的发展趋势,在未来有巨大的发展

前景。

3 项目规划

根据市场环境、项目内部情况和资金状况等制定全面详细的规划,是整个项目立项、筹集资金和投入生产的重要依据。一般分为初创、成长和成熟阶段[3-4]。初创阶段(1~2年)主要为项目组内成员之间的分工、方案的设计等,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需求,明确市场地位,不断整合完善方案。利用微信、QQ、抖音进行相关推广,通过投放广告、打折和会员制推广等方式使产品尽快进入大众视野并进行售卖,同时进入美团、饿了么外卖平台,提高附近居民的便利程度。积累创业经验、打实基础,在市场上立足。成长期(3~4年)是以培养大众客户为主并在第2到3年达到盈亏平衡点,稳定发展,结合当下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不断创新研发,同时推出更多的新产品,以此来提高产品的吸引力,提升品牌的竞争力。

成熟阶段(5年)不仅要扩大市场更要稳定市场。懂得回馈老客户,才能吸引更多新客户,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在财力雄厚的基础上增加连锁店,并逐步发展成为一家经济实力雄厚并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烘焙连锁公司,努力成为烘焙市场的知名品牌。

4 项目实践过程

4.1 准备工作

①选址。结合学院实际条件,选择校内烘焙实训室作为烘焙坊的生产车间。

②装修。根据烘焙坊实际要求,对烘焙室进行装修。

③办理证件。申请营业执照、办理食品小作坊登记证。

4.2 组建团队

通过校园招聘及竞聘、组建一个创新能力较强、工作效率较高、技术水平一流、协作能力较强、分工明确的管理团队。建立一套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同时注重选人的准确性,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①项目团队是由总经理、财务部、技术部、检测部、销售部和后勤部组成,有明确的组织构建、团队管理制度及问责制度,成为项目团队正常运作的基本保障。②项目团队成员是不同专业的在校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具有全方面的学科优势,有利于在项目过程中实现人力资源的进一步优化组合,提高项目团队工作效率。③项目每次接纳20~30名同学轮岗进行职业角色体验,轮岗周期为2个月。通过轮岗使生产和劳动组织更合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团队的凝聚力。④项目团队建立明确的分工协作机制。总经理负责烘焙坊整体运营管理;生产部负责产品的设计和制作;财务部负责烘焙坊财务管理等;后勤部负责原材料的采购;检测部负责原料、产品的检测;营销部负责产品的推广宣传和销售。各部分各司其职,分工合作,有利于发挥个人优势,实现整个项目的高效持续运转。⑤项目團队建立了及时沟通与反馈平台,对项目开展情况及阶段性成果进行实时有效的总结。⑥团队成员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对项目的前景和发展充满信心。

4.3 员工培训

招聘各专业学生,对各部门主管岗位实行竞聘上岗,建立一套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同时注重选人的准确性,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对新入职员工进行岗前培训,使新员工了解和掌握企业的基本情况,对其进行职业道德、基础技术理论、生产工艺和实际操作技术、劳动纪律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使其熟悉公司的生产、工作特点,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本项目的生产区是设在校内的烘焙实训室,生产区实行专项专用,制定生产区管理规则,定期对员工进行食品安全培训,树立安全意识,确保产品质量。

4.4 德育科研并进

密切结合校内“德才兼‘焙’,创出美好未来—烘焙制品加工”课程项目、“豆渣面包、功能性无糖蛋糕研制”等一系列科研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并将所学知识与行业前沿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创新、创意的意识和能力。

4.5 不断创新优化产品

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调研消费者喜好,消费能力,确定产品种类。以生产麦麸面包、低糖蛋糕、纤维饼干等健康产品为主,产品追求精致美观,口感好,品质高,运用优质原料,零添加剂。追求健康与创新,推出DIY,现场加工制作,吸引顾客。始终把食品安全放在首位,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生产,确保产品质量。重视顾客,提高服务意识。

4.6 服务营销提升

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经营模式。线下在人流量大的地方,对产品进行免费品尝,进行产品销售。积极发展会员,设立会员日,通过会员优惠及会员日活动来增加销量。线上在QQ、微信进行宣传及销售,并借助抖音、快手直播平台及美团、饿了么外卖平台,扩展线上销售。

5 项目的创新性

本项目由在校学生自己创办,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相关能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项目实施中采用人员轮岗的方式,让学生体验不同职业角色,不仅可以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而且可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服务意识、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就业信心、提高就业能力。

本项目通过密切结合校内德才兼‘焙’,创出美好未来—烘焙制品加工”“豆渣面包、功能性无糖蛋糕研制”等一系列教学科研项目实践和操作,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具备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就业能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如营养食品、保健食品、功能食品、绿色食品等,已成为食品消费市场的热点。崇尚自然、回归自然已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本项目以生产杂粮面包、低糖蛋糕、纤维饼干等产品为主。这些产品选用天然、无污染的原料制作而成的,属于营养、健康、绿色的烘焙食品。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完善现有产品,开发功能性新产品,引领未来烘焙发展新潮流。

6 项目运行中可能存在问题

6.1 管理问题

本项目是食品工程学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大学生创办。虽然在创意、创新方面拥有一定优势,但是在技术、理财、营销、沟通、管理方面的能力普遍不足,没有相关方面的经验。莫等闲时光烘焙坊目前属于起步阶段,这一阶段存在管理基础相对薄弱、权责不清、执行力不强、责任心不强等问题。

6.2 资金问题

在创业初期资金问题一直是莫等闲时光烘焙坊的第一问题。前期的生产车间装修到产品上市销售,都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烘焙坊的日常运作。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需要的资金来源单一,缺乏稳定和持续的资金支持。在校大学生主要在学校生活和学习,与社会接触机会少,缺少相應的社会资源和人脉关系网,因此缺乏创业实践过程中所需要的人力和财力,在创业中处于劣势地位,加大了创业的难度[5-6]。创业中良好的社会关系能够帮助创业者获取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创业者是否能取得成功。鹤壁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工程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前期为其提供了生产场地、加工及部分原料,烘焙坊主要以销售产品来维持各种开支,由于管理不到位,营业额不高,后期会需要更多资金来维持。

6.3 竞争问题

竞争是莫等闲时光烘焙坊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校内有面包坊、校外有烘焙连锁公司,无论从人力、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大学生创业都比较弱,如何应对来自同行的残酷竞争是创业生存的必要准备。

7 项目实践总结

莫等闲时光烘焙坊创新创业项目实施中采用人员轮岗的方式,让学生体验会计、出纳、采购员、销售员、经理等不同职业角色,不仅可以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而且可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服务意识、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就业信心、提高就业能力。

项目结合校内“德才兼‘焙’,创出美好未来—烘焙制品加工”等教学项目、“豆渣面包、功能性无糖蛋糕研制”等科研项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高科研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可以促进知识成果向生产力转换,推动社会财富的增加,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

本项目通过吸取各专业学生,对新入职员工进行岗前技能培训,不仅可为在校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提高其工作技能,为未来创业、就业奠定了良好基础,而且可为毕业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发挥聪明才智,体现个人价值,为社会创造财富。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5-13)[2021-05-1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版,2016-12-09(1).

[3]邓梦星,肖在为,胡欣.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运作模式探究:以26 ℃秒剪项目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8(1):135-137.

[4]曹守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J].经贸实践,2017(19):304.

[5]吕晓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2):229.

[6]李晓媛,曾庆山.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方法改革探索[J].科技与创新,2021(1):96-98.

作者:郝慧敏

上一篇:浅谈中学美术教学论文下一篇:民族旅游饮食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