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校帮困育人形式的拓展与创新

2023-01-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 “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 引导人, 又要关心人, 帮助人”。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及帮困工作已经成为高校日常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做好帮困育人工作, 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也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优化教育结构, 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 高校应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

1 对“贫困生”这一特殊概念的重新界定与拓展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招生体制的改革, 在当今新的工作形式下, 所谓“贫困生”这一针对特殊学生群体的特定概念已经遇到了新情况、新问题, 需要我们重新去审视和界定。经调查与研究, 对“贫困生”的界定应该予以拓展, 至少应对以下几类学生给予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1.1 经济困难学生

该类学生也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所指代的一部分特殊学生群体, 该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等原因, 在基本的生活和学习保障方面存在极大的现实困难。一个必须引起注意的现象就是, 现在我们所称谓的这类“贫困生”已经不能单从学生的衣着和相关部门的书面证明来确认, 因为有些经济困难学生穿的是名牌, 用的是中高档手机和电脑, 而有些学生看上去衣着朴素、省吃俭用, 但也许家底殷实, 根本不存在经济困难。

1.2 精神或心理困难学生

这类学生可能并不像经济困难学生那样更容易得到重视和关注, 但此类学生确实在我们的高校中很现实的存在着, 比如由于单亲、失恋、父母离异等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自我封闭、自卑压抑、性格孤僻以及过分内向。

1.3 学习能力困难学生

这类学生或由于以上两种原因而致, 或由于对高中到大学学习方式与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而致, 再或者是由于长期处于迷茫困惑、没有目标和动力, 而导致的学习能力每况愈下, 最终有可能难以按期毕业, 成为延期毕业生。

1.4 交际能力困难学生

这类学生或许没有经济上的困难, 也不存在学习方面的压力, 但在现实生活中却非常不善与人沟通, 不热心集体活动, 对很多事情都表现淡漠与排斥。这类学生的状况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并有条件的纳入到帮困育人工作来, 给与这类学生最基本的指导和帮助, 不断健全其人格, 增强其交际能力。

2 高校帮困育人工作形式的创新与探索

在资助困难学生工作中, 要坚持两手抓, 既保证经济上资助, 又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 把教育和引导困难学生“怎样做人”放在突出的位置, 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基于对贫困生群体发展问题的关注, 高校在实施“解困、育人、成才”资助教育体系的过程中, 应不断创新理念, 开拓思路, 探索新的帮困模式。就目前而言, 要做好高校帮困育人工作, 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充分利用现有各种资源, 切实做好经济困难学生帮困工作

高校帮困育人工作发展到今天, 绝大多数学校都已经探索并形成了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帮困体系, 比如政策层面的“奖助勤贷补”, 在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开展, 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作为最基本的要求, 我们应该尽可能的把这些现有的帮困资源给充分利用好, 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帮困资源分配到困难学生中去。

目前在各高校已经存在多年的公司化运作的学生超市、书报亭, 以及家教部等形式, 有数量不等的岗位可以供困难学生参与。但有必要探索的是, 要教育学生在该类勤工俭学过程中, 有意识的注意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而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

2.2 建立困难学生信息档案, 持续关注, 分类指导

关于困难学生的信息收集算是一个最为基础性的工作, 也是开展帮困工作的基石。但各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同, 开展工作的具体方式也就百家齐放, 各显神通。但整体上来说, 都要关注困难学生的共性与个性, 加强人文关怀, 谨慎处理帮困工作与学生隐私保护的关系。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 (尤其是外地学生) 来说, 由于人生地不熟等原因, 在生存方面的压力首当其冲, 帮困重点可能要放在经济资助和勤工助学岗位安排上, 之后可能要更多的关注该类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进展情况, 着重加强其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针对毕业班的学生, 要格外重视经济困难学生和交际能力欠佳学生的求职状况, 要不断的开导和鼓励, 以帮忙其顺利就业。

2.3 强化育人目的, 重点关注和帮助学生在精神上的成长与成才

现在高校帮困工作都在倡导一个新的理念, 那就是“重帮困, 更重育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突破点, 就是力求将帮困工作与育人工作实现有机对接, 从单一经济资助转向综合资助, 鼓励学生自立自强,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倡导通过自身的努力做到自立自强。

3 复旦大学帮困育人工作的一些探索

3.1 将帮困工作前移, 让贫困学生进校前就能感受学校关怀

具体的做法是根据新生名册, 对来自偏远农村地区的新生, 逐一打电话询问家庭情况, 为需要帮助的学生寄去路费;对当年自然灾害严重地区学生以及其他有特殊困难学生, 学校为每人准备了一份学习生活用品礼包, 在学生报到那天发放, 让困难学生在入学第一天就感受到来自校方的人文关怀与关注, 以尽可能的减少由于城市与农村等地域落差而带给他们的心理冲击与负面影响。

3.2 深入开展“双助计划”, 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所谓“双助计划”, 简单来说就是, 一方面对贫困学生给予有力的经济资助, 不让一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另一方面提供到位的成才扶助, 不让一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落伍。

3.3 针对学习困难学生, 建立学习预警体系

所有绩点在2.0以下, 每学年6个以上学分不及个或成绩有较明显下降的学生都将被纳入学习预警体系, 提供有针对性的个体辅导, 建立由实时监控体系、咨询辅导体系、心理治疗体系组成学习预警体系, 从而帮助其解决学习困难。

3.4 建立“爱心接力助学金”, 让帮困形成良性循环

大致的做法是, 学校成立“爱心接力助学金”, 贫困学生可以申请该助学金, 金额自定, 但希望受助学生就业后能自愿、主动的回赠不低于申请金额的助学金。这种有点类似于无息助学贷款性质的助学金一方面减轻了困难学生在校期间的经济压力, 另一方面也通过回赠制度让爱心得到了传承和延续, 倡导了一种感恩和奉献的理念在其中, 让学生懂得回报, 传递关爱, 融入了育人目的。

3.5 班级心理委员制度

针对近年来高校学生自杀等学生危机事件频发的情况, 为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稳定的心理素质, 在每一个班级都设立两名心理委员 (男女各一名) , 负责关注同学们的心理状况及行为反应, 主动与在心理方面有所欠缺的同学谈心, 并及时向辅导员反应有明显异常心理或行为的学生情况, 从而有效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

总而言之, 就高校帮困育人工作总体而言, 经济资助是基础, 精神励志才是关键, 育人成才是最终目的。加强帮困助学工作, 必须突出以育人为导向, 构建科学的育人体系, 不仅要帮助贫困生经济解困, 更要体现其育人的功能, 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招生体制的改革, 在当今新的工作形式下, 所谓“贫困生”这一针对特殊学生群体的特定概念已经遇到了新情况、新问题, 需要我们重新去审视和界定。就高校帮困育人工作总体而言, 经济资助是基础, 精神励志才是关键, 育人成才是最终目的。在资助困难学生工作中, 要坚持两手抓, 既保证经济上资助, 又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 把教育和引导困难学生“怎样做人”放在突出的位置, 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高校,帮困育人,形式,拓展,创新

上一篇: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读的指导下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