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分析网络传播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广州市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感染者社会网络与分子传播网络分析

摘要:背景:艾滋病是21世纪面临的最大公共卫生挑战,自1983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感染者以来,截至2018年,全世界共有3790万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值得注意的是,多项研究显示男男性行为人群(MSM,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的艾滋病病毒(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感染率逐年上升,MSM人群因其多性伴、无保护性行为比例较高等特点,是感染HIV的高风险人群。目前,控制HIV在MSM人群中的流行已成为广州市性传播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研究以经男男性行为途径感染的HIV新发感染者作为突破口,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MSM人群个体中心社会网络特征,使用基因序列数据重构HIV-1分子传播网络和快速扩展传播簇,揭示MSM人群中HIV-1传播特征和重点管理对象,从而探索精准干预策略。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使用以机构为基础的抽样方法招募2019年1月1日至8月29日在广州市新确证HIV-1抗体阳性经男男性行为途径的MSM人群。要求HIV确证阳性,有确证报告编号,年龄在18周岁及以上,且1年内曾经发生过男男性行为(口交和肛交),无其他精神类疾病,意识清晰,可正常回答问题的MSM人群。样本量计算:由于MSM人群的隐匿性,综合广州市2017和2018年的MSM哨点上报数据和季节的波动性,样本量设定为80个。现场招募点包括广州市4个VCT。对招募合格的调查对象,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MSM人群个体的个体中心性关系网络大小和个体中心危险性关系网络大小,比较调查对象与被提名者的社会人口学相似性,分析UAI发生的影响因素。社会网络调查问卷设计使用提名生成法和提名诠释法。结合由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2015年经男男性行为途径传播感染的新确证HIV-1阳性感染者序列,与本研究中新发现的序列一起进行比对。选择基因距离≤1.5%的阈值可以推断两条序列间是否存在直接或间接的流行病学联系。根据这个阈值得到的两两成对的序列对子数据,导入HIV-TRACE构建HIV-1分子传播网络。生成HIV-1分子传播网络图,导出节点(node)、度值(edge)、簇(cluster)等分子传播特征相关数据。分析进一步找出HIV分子传播网络中的高危传播者。使用STATA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共获得165份问卷,质量核查后剔除无效问卷18份、重复问卷2份,共获得145份合格有效问卷。本研究共纳入145例HIV-1阳性男男性行为者,他们共提名了468位同性性伴,并形成了145个个体中心性关系网络和118个个体中心危险性关系网络。个体中心性关系网络的大小以2、3为主,个体中心危险性关系网络的大小以1、2为主。与18-25岁的人群相比,31-40岁、41-50岁和51岁及以上年龄分组的调查对象更容易有较小的个体中心性关系网络。a OR及95%CL分别为0.13(0.04-0.48),0.1(0.01-0.86),0.07(0.01-0.74)。与月收入0~999元的人群相比,1000~3999元和10000~12999元分组的调查对象更容易有较小的个体中心性关系网络。a OR及95%CL分别为0.09(0.01-0.81)和0.05(0-0.55)。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群相比,高中或中专和大学或大专的人群选择与自己文化程度相似性高的同性性伴的可能性更高,a OR和95%CL分别为:79.18(17.19-364.73)和39.61(10.63-147.61)。与18-25岁的人群相比,31-40岁的人群选择与自己月收入水平相似性高的同性性伴的可能更高,a OR和95%CL为:2.51(1.14-5.55);与月收入在0~999元的人群相比,月收入在1000~3999元的、4000~6999元和7000~9999元的人群选择与自己月收入水平相似性高的同性性伴的可能更高,a OR和95%CL分别为:2.47(1.09-5.61)、4.31(1.94-9.55)、4.75(1.84-12.24);与18-25岁的人群相比,26-30岁的人群选择与自己婚姻相似性高的同性性伴的可能更低,a OR和95%CL为:0.42(0.19-0.95)。与选择关系为男朋友(固定性伴)相比,调查对象选择临时性伴发生UAI的可能性更低,a OR和95%CL为:0.39(0.26-0.59)。本次研究中所纳入的145份HIV-1抗体阳性血清,核酸提取PCR扩增后,得到135条HIV-1 pol区基因,其中37条与其他序列连接参与构建HIV分子传播簇。成簇分析中发现31-40岁的人群与其他人连接构建成HIV分子传播簇的可能性更低,a OR和95%CL为:0.17(0.03-1);离异(分居、丧偶)的人群与其他人连接构建成HIV分子传播簇的可能性更高,a OR和95%CL为13.77(1.22-155.95);使用度值等于3作为高危传播者的界定点。得到本次研究中的12位HIV-1分子传播网络高危传播者。结论:MSM人群在性伴的选择上有一定的相似性,MSM人群有选择与自身相似的人群作为性伴的倾向,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以及收入水平会影响MSM人群与性伴之间的相似性。结合广州市2015年新发HIV感染序列,本次研究中有37个样本参与到HIV分子传播网络的构建,为能提出更精准的干预策略,需要加大样本量。传播网络中有12名高危传播者,对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干预,能提高MSM人群HIV感染的精准防治。

关键词: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病毒;分子传播网络;社会网络;网络结构

学科专业:公共卫生(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及解释

第一章 引言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本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2.2.1 方法概论

2.2.2 社会网络数据收集

2.3 HIV传播网络构建

2.3.1 实验对象

2.3.2 实验材料

2.3.3 实验方法

2.4 资料整理与分析

2.4.1 资料整理

2.4.2 分析变量

2.4.3 统计分析

2.5 质量控制

2.5.1 现场采样的质量控制

2.5.2 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2.6 伦理学

2.7 资金支持

第三章 结果

3.1 基本人口学特征

3.1.1 调查概况

3.1.2 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

3.1.3 调查对象与被提名者的人口学交往矩阵

3.2 个体中心社会网络特征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3.2.1 个体中心网络大小的人口学分布特征及相关分析

3.2.2 个体相似性高低与人口行为学特征分析

3.3 HIV-1分子传播网络特征分析

3.3.1 HIV-1分子传播网络概况

3.3.2 HIV-1分子传播网络特征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个体中心社会网络特征

4.1.1 个体社会网络大小

4.1.2 相似性

4.2 个体中心网络结构特征与UAI发生的关系

4.3 HIV-1分子传播网络特征

4.4 本研究创新与局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感染者社会网络及分子网络分析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高中历史现代教育论文提纲下一篇:民族地区英语教育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