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壶造型的演变

2022-09-10

壶, 古代盛器。基本造型为小口, 长颈, 圆腹, 平底 (圈足) 或有足。

壶造型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已经成为主要使用器皿造型,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它不断发展出各种丰富多彩的造型样式。下面就简单阐述一下。壶造型的产生最早是防制瓜瓠。《诗经》:“八月断壶。”壶即“瓠”指成熟的瓜类可用做容器。壶的使用时间很长。

最早的壶造型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半坡文化时期, 出土实物有彩陶菱形壶, 或者称船形壶。壶体两头尖, 形如菱角, 正中有口, 口边的的两边器体上各有一耳, 造型别致精巧优美。新时期时期的彩陶壶大多壶身饱满, 小口, 有短颈, 长颈两种, 壶身上绘有装饰花纹。同时还有少数异形壶, 如兽型壶。

商代, 壶造型在陶器和青铜器中都有所出现, 主要是作为酒器使用。商代的壶, 圆腹, 贯耳, 圈足, 腹的最大直径在壶的下部。到周代时变化较多, 并且对酒器做了明确的规定六升曰壶。西周早期, 壶体修长, 有贯耳。西周后期流行圈顶式盖, 此盖又可以取下作为杯使用。这是从更符合使实用考虑的。耳为活环耳。最有特色的是壶体装饰环带纹。

春秋战国时期壶的式样繁多。最早的壶作为提携用, 所谓的“箪食壶浆”。以后除发展为多种用途外, 也代替尊的地位成为礼器。春秋时期的壶形美丽, 多用莲瓣作为壶的装饰。如莲鹤方壶。战国主要壶形有圆壶和方壶, 纹饰复杂, 主纹与地纹交错, 形成一种节奏感。此时提梁壶有链条的较少, 壶腹略下垂。战国时期的青铜壶造型变化丰富, 不再局限于方或圆, 壶体最大的直径在壶腹中间, 一般两边有兽面衔环耳。战国时青铜壶的纹样没有春秋时期复杂, 流行较简单的乳钉纹、弦纹、辫纹等。宴乐水陆攻战铜壶为其代表。

汉代壶已有定式。鼓腹, 小颈而口往外侈, 圈足, 腹的两侧多有辅首衔环, 造型优美, 如错金银鸟篆文壶。

六朝时期随着我国的工艺美术进入到瓷器时代, 壶的材质也以铜壶转变为瓷壶主要造型有盘口壶, 鸡头壶, 扁壶等。其中鸡头壶是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造型。

西晋鸡首壶, 以小件为主, 肩部贴塑鸡首, 鸡首无颈, 与之相对应的一面贴有鸡尾, 肩部其他两面有弧形双系。鸡首状的流不通壶腹, 不能用于倾注。

东晋鸡首壶, 器形比西晋时高大, 壶颈部比西晋时要高。鸡首也有很大变化, 鸡冠加高竖挺, 鸡首下有颈, 双目圆睁, 鸡口圆张。鸡尾演变成弧形柄, 上端与盘口粘接, 下端装在肩部, 且柄上端略高于盘口, 更宜实用。肩部有桥形系。

黑釉鸡首壶, 的造型与青釉鸡首壶基本相同, 釉色匀润, 器形规整。鸡首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器的一个重要类别, 扁壶是战国以来出现在北方的一种特殊壶式。反映了六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隋代虽然时间较短, 但是壶的造型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龙柄双身壶新品种为六朝所未见, 至唐代变为单身。

唐代瓷的造型与六朝和隋代的相比较了有了明显的变化。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日渐向实用化发展。例如器皿的颈部加长, 或者安上了把手, 便于提取;加以短嘴, 以后短嘴有逐渐加长, 为了更适于到出液体。早期流行凤头壶, 天鸡壶, 龙柄壶, 晚期出现成套的壶。唐代受西域文化影响金银器制造技术发达, 代表性的壶造型有出土的舞马衔杯银壶。银壶做皮囊造型。在壶体的两面各有一匹舞马, 颈上系着彩带, 嘴里衔着杯, 前腿直立, 后腿曲膝, 做舞蹈状。皮囊式壶吸收了游牧民族工艺器皿的特点。并且与以前相比仿生壶出现了变化, 由模拟动物向模拟植物发展, 仿制瓜形花形。

宋代瓷壶的造型大都仿金属器的特征, 壶体一般都较高而瘦。壶多为长流, 流与柄和壶口几成平行, 壶身往往作成瓜形棱形。并有梅瓶, 玉壶春等式样。

瓷壶以景德镇青白瓷制品最为精致, 器型一改唐代浑圆、鼓腹、短嘴的式样, 壶身和流、柄、鋬均变得颀长窈窕, 非常美观, 更为实用, 以瓜棱形为常见, 多数有盖, 盖顶或有系, 或有狮形纽。部分制品配有温酒的注碗, 为成组的酒器, 器身呈瓜棱形, 带有仿金属器的特征, 五代时已经盛行。注子、注碗最晚出于北宋徽宗政和时墓, 全国出土近20份。我国故宫博物院所藏《韩熙载夜宴图》 (顾闳中作) 中, 就有注子、注碗这一组酒器, 为典型的宋代瓷器。

辽代作为少数民族国家, 壶造型具有自己浓郁的民族风格。具有契丹族传统工艺的仿皮囊式鸡冠壶可谓辽瓷中的典型器物。鸡冠壶造型别致, 制作精美。亦称皮囊壶。因壶的上部有鸡冠状的穿孔, 故称鸡冠壶。又因形似马蹬, 俗称马蹬壶。依据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 经过排比研究, 可知鸡冠壶大体分为5种形式, 即, (1) 孔式, 器体上扁下圆, 平地, 这是较早期的样式。 (2) 扁身双孔式, 壶体多刻划卷草, 或贴塑装饰, 这种式样也比较早。 (3) 扁身环梁式、有较高的环梁圈足, 以白铀加绿彩的最精美。 (4) 圆身环梁式、环梁上多用指捏纹装饰, 这种造型最为普通。 (5) 矮身横梁式, 此式样造型较矮, 如鸡作伏卧状, 数量也较少。辩别鸡冠壶年代的早晚, 通常采用的办法是以壶身保留的皮囊形象多少来区分。扁身单孔式, 是辽代早期形式, 壶体上扁下圆, 肥身, 上有竖直的管状口和鸡冠状单孔系, 器身似两片皮页, 下加圆底上加管口缝合而成。内蒙古赤峰大营子庆历九年 (959年) 墓出土的鸡冠壶就是这种类型的代表。扁身双孔式除自身保留着仿皮囊形象以外, 在造型与装饰艺术方面更加精美, 如在双系的部位贴塑攀附的猴等动物。有的壶底出现划刻“官”字款。

元代的壶主要造型以玉壶春为基础, 加以壶流和把手, 流长通腹, 柄长通身。元代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壶型:多穆壶, 元代创新壶式之一, 由蒙藏民族贮放奶液的金属或木质器皿演变而来。器形为筒式, 上收下敞。口部靠柄一侧有花冠形装饰, 柄两端各有卷曲花饰, 方式壶流, 矮足, 足脊宽平无釉。壶体上有仿金属箍和铆钉状装饰。1963年北京市崇文区元铁可墓出土的一件是国内仅存的完整器。僧帽壶, 因壶口形似僧帽而得名。壶口沿上翘, 前低后高, 鸭嘴形流, 壶盖卧于口沿内, 束颈, 鼓腹, 圈足, 曲柄。最早的僧帽壶为元代景德镇青白釉器, 元代僧帽壶形体敦实, 壶颈较粗, 壶流略短。梨式壶, 因形状似梨而得名。伞形盖, 盖顶有宝珠钮, 短颈, 其下渐丰成下垂的圆腹, 矮圈足, 弯流, 曲柄。从北京元代遗址中出土的青花梨式壶看, 其特点是颈部较细, 腹部硕圆, 平底。

明代壶在造型上, 通常明早期的壶颇具元风, 例如从玉壶春瓶发展出的那种酒壶, 造型浑厚圆润, 腹颈间过渡很快, 柄与流相对也壮硕些, 与元代的玉壶春瓶极其相似;明中后期则上追宋人意趣, 造型反而修长挺拔了。口, 颈明永乐时期创烧大扁壶小直口, 颈部凸起一棱, 并有一小系, 有盖。壶身为立扁圆形, 正面微鼓, 中心有圆形凸脐;背面平坦, 中有相应的圆形凹脐。底部为弧面。左右肩部各有一活环系。均为青花制品。正面凸脐上多绘八角星纹, 外围有的绘缠枝莲, 边缘为海水纹, 侧壁一周绘缠枝莲纹。背面无纹饰。器形仿西亚金属器皿, 其用途有待考证。明代僧帽壶造型秀美, 各部位比例匀称, 壶流比元代略长。梨形壶, 始于元代, 流行于明, 因形状似梨而得名。伞形盖, 盖顶有宝珠钮, 短颈, 其下渐丰成下垂的圆腹, 矮圈足, 弯流, 曲柄。从北京元代遗址中出土的青花梨式壶看, 其特点是颈部较细, 腹部硕圆, 平底;北京丰台区出土的洪武时期梨式壶腹部略瘦, 腹下部明显内收, 圈足外撇, 足边垂直, 足内较深。江西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永乐壶颈较粗, 圆腹, 圈足向外侈, 整体造型端庄。宣德时期, 壶腹略短, 圈足增高。颈与盖上的宝珠顶比永乐略大。成化时期除继续沿用传统形式外, 在壶盖顶部出现微小变化, 增添平盖形式。此式影响到正德时期, 清以后已经达到无家无瓷, 饮茶之风也渗透到家家户户, 壶的造型大多沿用以前, 出现了如茄式壶, 香壶, 贲吧壶等造型。

摘要:壶造型作为我国盛器的主要器型从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使用, 随着历史的发展壶的造型也随着有所发展变化, 相应使用的材质, 装饰纹样也有着巨大的变化。本文就旨在,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探究中国传统“壶”造型的演变及其特点, 从传统中寻找对现代设计的影响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壶造型,酒器,鸡首壶,玉壶春

参考文献

[1]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东方出版中心, 1996.

[2] 冯先铭.中国陶瓷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3] 杜松.中国青铜器[M].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上一篇: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调查分析下一篇:基于数字水准仪的某电厂建筑沉降监测研究